摘要:中药蒺藜是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中药蒺藜的作用有很多,可以用蒺藜煮水来利尿消水肿,也能用蒺藜外敷缓解瘙痒,此外,蒺藜还可以散结祛瘀、平肝潜阳、祛风明目。蒺藜的功效虽然很多,但是中药蒺藜性平,所以搭配一些中药一起服用,功效会更强,蒺藜和什么搭配好?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中药蒺藜的作用是什么
1、利尿消水肿
中药蒺藜中含有较多的钾盐、生物碱成分,这些成分在被人体吸收之后能够起到不错的利尿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消水肿。
2、缓解瘙痒
中药蒺藜既辛且苦,所以可以燥湿杀虫、祛风止痒,用蒺藜煮水之后洗澡、洗头能够有效缓解身体、头部瘙痒。
3、散结祛瘀
中药蒺藜辛温,有不错的散结祛瘀作用,可以把中药蒺藜研磨成粉,加少量白醋敷于瘀血处,能够缓解肿胀、硬结疼痛等症状。
4、平肝潜阳
中药蒺藜入肝经,且味苦,苦能降泻,所以中药蒺藜有不错的平肝潜阳的作用。平时头晕、头痛比较频繁的人群,可以适量饮用蒺藜水来缓解。
5、祛风明目
肝经通双目,而中药蒺藜入肝经、泻肝火,所以服用中药蒺藜也可以祛风明目。
二、蒺藜和什么搭配好
1、配制首乌
制首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蒺藜清肝平肝,视风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药相伍,行补兼施,散风邪,滋肝肾。
2、配白僵蚕
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白僵蚕祛风解痉。两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
3、配滁菊花
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两药合用,一刚一柔,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
三、蒺藜怎么吃效果好
1、乌蛇蒺藜酒
配方:乌梢蛇、蒺藜、防风、肉桂粉、天麻、五加皮、羌活、牛膝、枳壳、熟地、纯粮酒。
做法步骤:将所述各药剁碎,用茶包袋装,放酒缸中,添加纯粮酒,密封浸泡30天,常常摇晃。开封后,去药袋,过滤,装罐预留。
功效作用:_风、活血化瘀、通脉。
2、蒺藜汤
配方:蒺藜、附子、山栀子。
做法步骤:蒺藜、附子、山栀子切碎之后用水煎煮,煮至药液浓稠后滤去药渣即可饮用。
功效作用:利尿消水肿、缓解腹部胀痛。
3、蝉衣蒺藜汤
配方:蝉衣、蔟藜、苦参、浮萍草、火炭母、凤尾草、茜草根。
做法步骤:把所有的中药材倒入瓦罐中,倒入清水煎煮,等到水煎液浓稠后就可以饮用了。
功效作用:_风清热解毒。
是肌酸让你的体内肌肉水分增加,围度增大的缘故,不用太担心的,不吃或以后减少补剂使用,自然体重在理想的范围内。另外开始健身就用补剂你太牛了,钱多啊?一般用乳清蛋白粉就可以了,分离性价比太贵,又不是专业运动员,另外你的补剂品牌和公司经营也是关键,不要花钱买到水货哦。
……
功能主治 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蒺藜附方
皮肤瘙痒:白蒺藜30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水煎两次混合,外敷患处。
偏头痛:白蒺藜10克,僵蚕10克,白芷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牙龈出血:白蒺藜10克,水煎汤含漱。
牙周病:白蒺藜20克,水煎汤,含漱,每日数次。
荨麻疹:白蒺藜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苏叶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乳房胀痛:白蒺藜10克,紫胡10克,青皮10克,香附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牛国莲)
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配伍应用
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温,柔润而降;刺蒺藜辛苦平,性升而散。前者善于补肾以治下,后者长于平肝以治上,二药合用,平补肝肾最效。
配制首乌:制首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视风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药相伍,行补兼施,散风邪,滋肝肾,主治头痛头昏,须发早白。
配白僵蚕: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以肝气郁结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蚕祛风解痉。两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可治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诸症。
配滁菊花:两药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两药合用,一刚一柔,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阳上扰,止眩晕,散风热或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等有效。
配茯苓:茯苓利水渗湿,又健脾和中,对肝脾湿阻有标本兼顾之效;刺蒺藜苦泄辛散,能平肝、疏肝。二药相伍,一渗一散,利湿平肝,使湿浊去,清阳升而头晕止,肝气平,不致犯胃则胃疼除。
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热、凉血。二药相伍,清肝凉血,止眩明目。
配川楝子:本品苦泄辛散,能疏肝散郁,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气止痛。二药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气横逆犯胃,胁痛,脘痛最宜。
配合欢皮:合欢皮宁心祛瘀,消肿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药相伍,用治血虚肝郁,胸肋刺痛,肝脾肿大,周身刺痒者。
鉴别应用
刺蒺藜平肝散风。用于头痛眩晕等;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用于目赤肿痛等;盐蒺藜即可平肝解郁,又补肾明目,用于高血压病,头目眩晕。
刺蒺藜与沙苑蒺藜。沙苑疾藜甘温,善于补肾滋阴以治下;刺蒺藜苦寒,长于清泻肝火以治上。”
用法用量
内服:6—9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亦可水煎洗患处。
和合宜忌
乌头为之使。(《本草经集注》)
本品苦辛,行气化瘀,血虚气弱及孕妇慎用。
究竟谁叫“白蒺藜”
在古代,刺蒺藜与沙苑子确实曾同用“白蒺藜”一名,但是追溯二者的用药历史,还是可以将其区分的:
从本草记载来看,刺蒺藜先于沙苑子出现,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当时并不叫作“刺蒺藜”或“白蒺藜”,而是以“蒺藜子”命名,别名旁通、屈人、止行、材羽、升推等等。直至《名医别录》中才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后世李时珍注解:即(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大概就是“刺蒺藜”之名的初始。到了唐朝初年,甄权所著《药性论》中才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之所以称之为“白蒺藜”,后人道,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至此,所谓“白蒺藜”是指刺蒺藜,而非沙苑子。
到了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曰: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类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故名(军家铁蒺藜:古代打仗时用的一种三角四刺儿的铁器,扔在路上用以防御敌人。)。同时称:又有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今人多用。后者所谓白蒺藜就是今天的沙苑子,每以白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蒺藜等名称见载于诸家本草。从此开始,本草就有了两种白蒺藜的记载。
就产地而言,带刺的刺蒺藜遍地可见,生于荒丘、田边、路旁及河边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长江以北最为普遍。不带刺的沙苑子分布于内蒙古和东北、西北地区,主产于陕西、山西,以陕西同州(即今天的大荔县,古为同州府所在地)沙苑地区产者为地道药材。
就二者药材性状而言亦大有不同:刺蒺藜果实表面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坚硬。李时珍曰: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故今人又称之为三角蒺藜、硬疾藜、蒺骨子等等。而沙苑子种子表面呈灰褐色或绿褐色,光滑无刺。李时珍谓: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
从现代科学分类来看,刺蒺藜与沙苑子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沙苑子则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7963 字) 展开全部内容「释名」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气味」(子)苦、温、无毒。(白蒺藜:甘、温、无毒)。
「主治」
1、腰脊痛。用蒺藜子捣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2、通身浮肿。有杜蒺藜每日煎汤洗。
3、大便风秘。用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送下。
4、月经不通。有杜蒺藜、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5、难产(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贝母各四两,共研为末,米汤冲服三钱。过一会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药。
6、蛔虫病。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多年失明。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捣成散,饭后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8、牙齿动摇。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钱,加水淡浆水半碗,盐少许,温时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烧灰贴牙,亦能固齿。
9、鼻塞多年,不闻香臭。用蒺藜两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卧。满口含饭。随好以药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喷出一、两个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10、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共研为末。加醋调匀。夜涂脸上,清晨洗去。
11、白癜风。用白蒺藜子六两,生捣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一天服二次。一月后断根。服至半月时,白处见红点,即预示有效。
12、疔肿。用蒺藜子一升,火熬,捣烂,以醋调匀封疮上。拔根即愈。
13、蠼螋尿疮。用蒺藜叶捣烂敷患处。如无叶,可用子代替。
刺蒺藜,既可疏肝明目,又能祛风止痒。
余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常用《冉氏经验方》中的川芎白艽汤。方用:白芷、川芎、秦艽、半夏、钩藤各15克,石决明30克,泽泻、枣仁、刺蒺藜各15克,五味子5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白芷、细辛祛风通络,秦艽、川芎活血化瘀,半夏降逆止呕,用钩藤、石决明、蒺藜疏肝降气,五味子、枣仁安神镇静,泽泻渗湿化痰。本方平降肝阳,善止眩晕,可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
余治疗由风热上攻引起的目生障翳,迎风流泪,怕光羞明,眼边红烂等症,常用《眼科临症笔记》中的明目蒺藜丸。方用:蒺藜(炒),川芎、木贼、蝉蜕、旋覆花各60克,菊花90克,薄荷30克,防风、草决明、桔梗、龙胆草各45克,羌活、当归、白芍、生地各30克,白芷、黄芩、甘草各36克。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9克,每天服3次。本方有清热散风、明目退翳之效,也可用以治疗红眼病。
蒺藜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病症。
而且现研究表明,还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具有抗衰老和强壮作用,能够防止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二、有性强壮的功效,它含有原薯蓣皂苷能够增强性欲,提高性功能。
三、对心血管系统能够改善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四、对于脑血管能够增加脑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改善脑部血组织,血液循环。
五、对神经系统能够降低脑部缺血、缺氧,减缓细胞的损伤。
六、有抑癌作用,在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总苷可以抑制人乳腺髓样细胞的增殖。
七、具有利尿作用,对于身体出现腹水和水肿病人有效果。
八、有降血糖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的作用。
九、同时还具有调节血脂,调节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抗菌,镇痛,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等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