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

有哪些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第1张

1有关思乡之愁的诗句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4、《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5、《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6、《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7、《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8、《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9、《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0、《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6、《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7、《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8、《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19、《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20、《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21、《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22、《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23、《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4、《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20句关于羁旅之愁的诗句

关于羁旅之愁的诗句:1写羁旅之情的诗句1天净沙 秋思年代: 元 作者: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渡河北年代: 南北朝 作者: 王褒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3除夜有怀年代: 唐 作者: 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4孤雁年代: 唐 作者: 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5旅宿年代: 唐 作者: 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6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年代: 宋 作者: 柳永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7惜分飞 富阳僧舍代作别语赠妓琼芳年代: 宋 作者: 毛滂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8关河令·秋阴里晴渐向暝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9清商怨 葭萌驿作年代: 宋 作者: 陆游江头日暮痛饮。

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怨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

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10瑞鹤仙·泪荷抛碎璧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泪荷抛碎璧。

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

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

暮砧催、银屏翦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

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

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

3表达“思乡之愁”的诗句有哪些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关于羁旅之人,常常睹物思乡的经典诗句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抒发游子的羁旅之情的诗句

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怃题》)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6羁旅思乡诗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wangruihao3

羁旅思乡诗1、把握羁旅思乡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2、了解羁旅思乡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第一课时

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思乡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思乡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羁旅行役诗简介

羁旅思乡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三.词文赏析: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 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一.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总结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2)、 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能力目标: 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情感目标:为古人才不得用鸣不平,珍惜今天才尽其能的好时机

  教学设想

  1、 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 主要教学板块 朗读——研读——比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序——恳切而意长。

  (师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 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

  1、 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 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 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在鼓励性、肯定性的原则下,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⑵ 师生共同小结。(师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4、 研读本文写法。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导并提问。)

  明确:本文文字简洁而寓意深刻,措辞曲折,含蓄有致,正所谓“深微屈曲”。

  四、比读

  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作结。)

  明确:

  同:都是含蓄深刻,都是开篇定下基调,分三层陈述,多有转折。

  异:《马说》托物寄意,用“千里马”比喻贤能人才,抒发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特点是名送实劝,反话正说,既规劝董生归顺朝廷,又尊重、爱惜人才,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五、作业

  请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横线处可填爸爸、妈妈、老师等称呼。 2、在写作中,要注意语气的表达。通过合适、得体的语气的运用,以向对方表达出你写这封信的目的。 3、字数不少于600字。

  附: 板书设计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序:恳切而意长

  怀抱利器

  鼓励、慰藉 → 必有合也

  郁郁适兹土

  风俗与化移易

  勉励、提醒 →能否如愿未卜

  今不异于古所云

  吊望诸君

  启发、致意→为天子效力

  观屠狗者

  实质:名送实劝

  说明

  由于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须仔细品味才能读得出来。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研读——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具体就是通过对文章语气的探讨,达到把握作者意旨的目的。

  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了解主要字词、理解文章语意、初步读出文章语气的目的;通过研读,使学生达到研语气、明主旨的目的;通过比读,使学生达到会比较、知异同的目的。教学中的这三个具体步骤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的。

  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语气对文章主旨的表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重视语气的表达(因为学生一向轻视语气的作用),并使学生以后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充分发挥好语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朗读——研读——比读),为研究性学习夯实基础 。

当我死时

作者: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评析: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了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我死时》品鉴(凌永康)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自《中国新诗诗艺品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在诗词中伤心与忧愁的意象有哪些

 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在我国古典Shi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You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Di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Dai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Shang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Bie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Li。”(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Zhi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Qu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Mei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Lao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Xin。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Wang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Yang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Xi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Shui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Qiu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Liu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Shu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Jia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Xiang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Zuo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Jin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Yang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Rong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Wu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Jin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Liao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Yi”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Shi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Fa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Su,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Xi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Bie。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Shui作桥, 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Zhe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Lou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Bu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Liu,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Yang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Hua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Zai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Yin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Liu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Xi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Qin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Zhe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Zhong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You“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Shi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Gu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Yu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Qu。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Jia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Zhe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Chu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Qu!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Chang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Yi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Yu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Tian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Zui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Chu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Qing。”(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Ri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Yan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Yu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Yu。”(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Hua,令人流连忘返。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Fu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Bi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Shui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Yu下全文>>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中国诗歌中有哪些意象?

 关于意象的理解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理解:Jiu是喻意之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Si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De专用名词,两 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Rong。即“意”与“象”。意,即:立意,是作Zhe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即:取象,是作者Te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这些“Dao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Guan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Chuang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Gu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Wu、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De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Xian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Yi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Si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Shi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Yi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而“Yi”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Xiang”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Tuo来表达。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Chu,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Que为意而增彩而绽放。所谓“意的暗示,象的Qi合”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Xin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学者们从Wen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Xue等的层面,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Za的系统。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Xiang、语象等,细述起 来就非常的复杂了。不Guo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因为Zai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Chu中,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它Ke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我们已经Zhi道:“象”是客观之“象”,即景象、物象、Shi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象”是Ju体可感的客观事物。那么”物象”便是”象”De一个重要成份。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Wu、景的具体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Zhong社会生活的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观察的Dui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物象有两个层Mian的意思,一是客观的自然存在物象,它是客Guan的,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Nu哀乐而发生变化。比如说杜甫的名诗“春望”Xie战乱国破时的怆凉场景:“感时花溅泪,恨Bie鸟惊心”,这其中的“花”与“鸟”便是自Ran景物,花开花落,鸟宿鸟飞都有着它们各自De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本来是不会因人的情Xu变化而有何感应变化的;二是“意象”中之Wu象,是艺术家注目、发现的能够表达“意念”Er选择的相应的纯自然事物。是作者在作品里Jie助语言形式表现的客观物质和人文的类存在Wu,由具体名物构成。那么同样是以杜甫这句Shi为例,由于这“花”与“鸟”都被作者选用Ru诗,成为了作者为达意而取之象,那么这“Hua”就不再是原先生长在土壤中的花儿,“鸟”Zi然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中林野之间的鸟儿了,Ta们被作者赋予了思想和情感,由于具备了“:Ren性”,即人的心理和情商,所以,花儿会因Shang感忧思而泪洒如雨,鸟儿也因离愁别恨而心Dan俱裂。其实弦外之音,是作者内心因充满了Chen痛忧虑才看花瓣落而潸然泪溅,闻鸟悲啼而Xin愈惊惧。 物象在意象成分中是意象的物质Wai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它是客观现实的、Xing象的、鲜明的,将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She了巨大的空间。在诗文创作中,离不开模写Wu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写。“心境万物生”,Zuo者的感情活动不可能抽象地进行,必须“神Yu物游”,附丽于物。艺术家根据一定的标准,Dui自然物象进行选择和取舍,找寻思想情感的Yi附物,从而确立“意象”中之物象。物象的Huo得,不是凭空虚构的,凭空虚构,是创作不Chu生动具体的物象的。生活,是获取物象的源Quan。 当然,很多作品中,意象并非都是思想Qing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意”与“Yu下全文>>

诗词中的经典意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Mei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Chu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De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Xian搐,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De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Pin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Yao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Hua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Bai,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Ci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Gu。”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He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Bu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Bing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Yan浅而意深。

为什么古诗词中梧桐这个意象总是代表愁苦

 梧桐落叶早,宣告秋天到来  秋天代表着Shuai黄,意象就是愁苦  大量的秋词都是带着Ai怨愁苦,而梧桐就是秋天的标志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形容麻辣好吃的的成语 形容麻辣好吃的句子 下一篇:大约的经义词 大约相近的词

书江西造口壁中为什么用鹧鸪鸟作为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You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Feng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Huai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Chou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Mu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Yi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Sheng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Zuo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Yi《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Ren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Nan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Ru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Dan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Shi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Ke断言。

为什么古诗词中梧桐这个意象总是代表愁苦

 谁和你说的啊!!!!!!!!!!  1、Gao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Zheng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Gang。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Juan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Shan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Gao洁美好。再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Ju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Zhe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De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Yu自己品格的美好。庄子在《秋水》中也说:“Fu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Zuo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Er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Zhe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古代有“Zai桐引凤”之说。  2、 忠贞爱情的意象Ji寓意  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De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如“东西Zhi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Tong”(《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的Zhi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De忠贞不渝。这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封建Li教的抗争的夫妻,生前被迫分离,死后合葬Jiu泉,能不震撼人心?  3、 孤独忧愁的Yi象及寓意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Xiang,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Wu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Li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Wang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重Men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Ye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Zhi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Qiang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了?又如“Yi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Shui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Tong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He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Fu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Cong词人心底涌起。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Hui,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Yuan。  4、 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在Tang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Zui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Shi”(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Kuang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Zhi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唐明皇回宫Hou,目睹旧物,触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Shi人以春秋两季景物相对比,暗讽了这位重色Qing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Ru“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Yi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Qiu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De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Tong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其意Yun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梧桐更兼细雨,Dao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Li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Li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女词人Du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Ta,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哀痛欲绝De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

请问为什么丁香花是愁苦的象征?是哪个诗人先用这个意象的?

 丁香花象征美丽、高洁,而丁香花多是紫色,You开在多雨的春季,雨中的丁香花就如含泪的Shao女,所以多称为是幽怨之花。 南唐李璟更Shi先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Shou《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Suo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Qing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San楚暮,接天流。  戴望舒在《雨巷》里Ye用到: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You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Yi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Shi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Fang,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Ai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Cheng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Mo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Mo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De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Yi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Xiang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Di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Jin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Yan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Ta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Cheng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You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Yi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古诗中“丁香”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Gao洁、忧郁的象征。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Cai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Chuang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Dao进一步的拓展。  从历代关于丁香的文学Zuo品分析,丁香意象的意蕴是多样性的,有着Feng富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Du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Huo烘托恋情等。但是,对丁香意象多义的解读Bu能忽视其幽怨的基本特质。丁香在古代诗词Zhong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洁Qing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  举例:《Jiang头五咏丁香》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形容麻辣好吃的的成语 形容麻辣好吃的句子 下一篇:大约的经义词 大约相近的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63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