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的典范词作

醉蓬莱的典范词作,第1张

1〔北宋〕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

2〔北宋〕黄庭坚《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3〔北宋〕陈瓘《醉蓬莱·问东州何处》

4〔南宋〕熊以宁《醉蓬莱·寿察判》

5〔南宋〕韩淲《醉蓬莱·庆文章太守》

6〔南宋〕吴文英《醉蓬莱·望碧天书断》

7(南宋)赵鼎《醉蓬莱·破新正春到》

醉蓬莱·见羞容敛翠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罗。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

《醉蓬莱·见羞容敛翠》作者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諡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概述来源:)

欧阳修的其它作品

○ 醉翁亭记

鸡鸣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历史http://WWWlishixinzhiCom)

○ 生查子·元夕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画眉鸟

○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 欧阳修更多作品

《南乡子送述古》

作者:苏轼

原文: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赏析: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苏轼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作者:苏轼

原文: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释:

1、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在黄州作。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宋韩琦《涵辉楼》: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遍轩楹,波影撼窗牖。为当地名胜。苏轼《醉蓬莱》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西霞楼。徐君猷: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2、破帽句:《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重阳登高典故。此词翻用其事。

3、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4、尊:同樽,酒杯。

5、明日句:唐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蜂蝶均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故其《与王定国》中提到此句。

翻译:

深秋霜降季节,江上水浅,浅碧的江水,泛着鳞鳞微波,登楼遥望,水位下降后,露出了江心沙。酒力渐消后,敏感的皮肤感受到了软软的凉风,仍觉有飕飕凉意。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我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如同破旧的帽子多情恋头,不肯被风吹走。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佳节,不必怀忧,就用清酒打发走寥落的秋意。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好花难久,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重阳日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词中抒发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愁的矛盾心境。作者以的意境、语言和题材、内容入词,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自己的胸襟怀抱。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黄庭坚 南乡子

《南乡子》

作者:黄庭坚

原文: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

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

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释:

1、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二十七字,两平韵,三仄韵。

2、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翻译: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

我独倚高楼,

和着竹笛,放声长歌。

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

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

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

酒味醇香依旧。

花在老人头上羞笑,

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这首词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述古三首

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悲鸣泪至地,为问驭者谁。

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

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

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

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汉光得天下,祚永固有开。岂惟高祖圣,功自萧曹来。

经纶中兴业,何代无长才。吾慕寇邓勋,济时信良哉。

耿贾亦宗臣,羽翼共裴回。休运终四百,图画在云台。

1 王安石南乡子的翻译

南 乡 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①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绕水恣③行游。上尽层楼更④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⑤。

[注释]

①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③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④更:再,又,不只一次地。⑤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作者独自一个人绕着江水边上行游,然后登上高楼。“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古人在诗中所抒写的,常常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顺境,而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还被“达”的愿望所牵绊,所以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闲适的背后,是无穷的凄凉与热切的期盼。“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码。从南北朝时期的王粲写《登楼赋》开始,这个动作就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而唐代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则是从人生哲学意味上诠释了这一个典型的动作、典型的场景。在这里,作者是思念故国(首都)呢,还是“欲穷千里目”呢?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我们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我们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若只有一种解释便不是好诗。”一首真正的好诗,就是可以这样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 读者去思考,去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思考诗歌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选择甚至人类的境遇。“更上楼”,不是上到楼的顶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楼。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问我在想些什么,回头看过去的时候,只能看见窗外的长江,在日夜不息地向东流去。结句也是化用唐人诗句,王勃的《滕王阁诗》,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长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2 南乡子 陆游 翻译

南乡子·苏轼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送述古1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全部注释 1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

苏轼作此词送别。 2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城、人皆不见。

此处稍作变化,谓见城而不见人。 3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

"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这是一首送别词。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第二年陈襄接任杭州太守,二人虽为上下级关系,却又是酒朋诗侣,志趣相投,相契甚得。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移任南都,苏轼为此写了不少送别词,这是其中之一。

王文诰《苏诗总案》云:"熙宁七年甲寅七月,追送陈襄移守南都,别于临平舟中,作《南乡子》词。"已是临歧挥别,故与酒筵饯别词的写法有些不同。

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临平山,变化欧阳詹句意,隐隐有物是人非之叹。"谁似"云云,以人比塔,写出与友人分手后的无限怅惘。

下片写归去之后情景。"荧荧"两字,既指残灯之微光,又指泪光之闪烁,顺势引出末句,以绵延不断的秋雨与思念之泪相比,新颖贴切,更显作者对友人思念之绵长。

这是苏轼早期词作,但已融入诗的笔法,显示出与传统词作"绮罗香泽之态"相异趣之处。 南乡子·苏轼 [编辑本段] 作者:苏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2。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3。

万事到头都是梦4,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5。 全部注释 1苏轼《与王巩定国》:"重九登栖霞楼,……坐中识与不识,皆怀君。

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

"又,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均云"栖霞楼",题作"涵辉楼",或误。

徐君猷,时为黄州知州。 2此句反用孟嘉落帽之典。

《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

时佐吏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

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后世重阳词,多用此典写名士风流气度。但东坡谓不落帽,颇见新意。

3 "佳节"两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若为,如何,怎样。

4潘阆《樽前勉兄长》"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 5黄花,即菊花。

谓明日之菊花,色香俱减,故蝶见亦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词于元丰五年(1082)重九作于黄州。 开篇写登高所见,时届深秋,水位下降,登楼远眺,见到泛着粼粼波光的碧水,江中沙洲也因水浅而显露出来,两句勾勒出宜人的清秋景色。

下面接写人之游兴,"风力软"引出破帽恋头,反用孟嘉之典,戏谑中带点自嘲,诙谐中隐现几分牢骚,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评云:"翻用落帽事,极疏狂之趣。" 下片感叹"人生如梦",因此应当惜取当下之良辰美景,开怀畅饮,尽情游赏。

苏轼词中,常常流露此意,《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云"东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

"而黄苏《蓼园词评》:"'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风蝶之恋香乎?"可见,苏轼词中屡陈此意,亦不失为旷达的手段之一。 南乡子·绍兴太学生 [编辑本段] 绍兴太学生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

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绍兴太学生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颇具讽刺意味的小词。

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活画出洪迈出使金国丧志辱节的丑态,宛然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 宋高宗三十二年(1162)春,金主雍登位。

三月,宋高宗拟遣使赴金,洪迈慨然请行。此次奉使金国,洪迈原想坚持宋室南逃之前宋朝对待金国的礼节,所以他在给金主所上的国书中决不自称为“陪臣”。

(诸侯见天子自称“臣”,其随行大臣自称“陪臣”)到金都之后,金人说他所上的国书“不如式”,让他将国书中的自称改为“陪臣”,并让他按南宋以来宋金之间屈辱之礼来朝。

3 求苏轼的《南乡子》全文及翻译,有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那首

宋代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原文: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必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熙宁七年(1074),是苏轼唱和杨绘(字元素)的应酬之作。熙宁七年七月杨绘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作者因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桧人品的敬佩、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故而写下此词。

诗词赏析

杨元素本为御史中丞,因反对新法,出任应天府,后接替陈述古知杭州。他到了杭州后,对苏轼也是礼遇有加,还向朝廷举荐苏轼,苏轼对他也怀有感恩之心。

此词上片想象与友人两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还乡的愿望,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离情别绪,并写出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该词真情勃郁,又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结合起来,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起句便写他日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颇有黯然别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

“何日功成名遂了”,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这里既有不舍之情、别后思念之意,更有一番豁达豪迈之气。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则劝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离别之情。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此句写出了以酒化情,千言万语的别情尽在心肠千回百转,看似豪迈,实则深藏凄然别情,看似凄然,却有铿锵有力。这般矛盾的劝酒之词,可谓妙绝。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肃的送归图,河塘夜色,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

“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以友人堕泪收尾,辛酸而止,言虽尽而别情悠悠无尽。

醉蓬莱·报一阳初动

[作者] 仲殊   [朝代] 宋代

报一阳初动,二五蓂疏,履长时候。大昴星精,宛分灵储秀。早运钧衡,亟还貂衮,向载歌成后。书展仪形,承华羽翼,恩深惟旧。

天眷难留,片帆归去,縠水柯山,故人携手。枕月眠云,老华胥闲书。夕宴朝欢,况当加庆,献我公眉寿。五福千祥,山长水远,一樽芳酒。

《醉蓬莱·报一阳初动》作者仲殊简介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仲殊的其它作品

○ 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 醉花阴

○ 诉衷情·宝月山作

○ 柳梢青·吴中

○ 浣溪沙·楚客才华为发扬

○ 仲殊更多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9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