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所学课程的学科工具辅助教学

如何利用所学课程的学科工具辅助教学,第1张

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由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在许多学校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在推广教育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

1.硬件设施的配置: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的现象。

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硬件”的标志。许多学校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建设“校校通”、“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级教育部门把信息技术设备数量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硬指标”,出现了“一刀切,一哄而上”的现象。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办学经费不同,在农村,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有的设备新旧不一,性能相差悬殊,不能配套使用;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平时不用,只是应付上级检查。

2.课堂评价的标准:存在“盲目化,绝对化”的现象。

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成为“时尚”。特别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必定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的学校规定35岁以下的老师必须会制作“课件”,1/2的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优、评课”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也看成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标准。有的教师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着盲目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

3.教学行为的转变:个别教师成为“鼠标”的仆人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差不齐,简单随意。

总的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亟待提高。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的片面追求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味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甚至形成了课下学生借抄教师课件笔记的局面;有的学生认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此外,多媒体教学随意性上,缺少集体备课和试讲等环节。

5.教学手段的组合:迷信技术,忽视传统。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忽视了传统的教材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是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

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可能会造成以下的后果:

1.助长了“形式主义”。使用多媒体不能一味采取“拿来主义”,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如此生吞活剥、移花接木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在调查中有的教师形容多媒体教学是“把教室当成**院,把课件当成影片,把学生变成观众,把教师变成放映员”。

2.削弱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水平。滋长教师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许多年轻教师认为只要有多媒体教室,就找来现成课件,不假思索,鼠标一点,轻装上阵了。一旦脱离多媒体就“原形毕露”了。笔者在一次听课过程中,由于突然停电,年轻的教师惊慌失措,拿着粉笔竟然画不出圆柱体,教学基本功由此可见一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3.阻碍师生之间沟通。师生双向互动不畅,教学亲和力下降。因为使用多媒体,为了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这就需要在有光的门窗处拉上暗色帘布,在灰暗中记笔记会影响学生的视力。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仔细搜索,难以关注学生。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诸如形体动作、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的交流,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兰州市某中学校长说:“我总觉得现在教师快成‘鼠标’了,把教师培养成了“点击”者角色,忽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作用。教师不是机器人,不能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运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

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都需要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作指导。反过来讲,各项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现代教育观念上。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先导条件。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不断被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废除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程度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的一是学习资源,二是学习过程。如果我们只关注学习资源,不关注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资源中的设备和设施,不关注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要正确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建设水平只是一个投人问题,而软件水平的提高比硬件投入要复杂得多。只有大量的、科学的、有效的软件产生出来,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如果软件跟不上,就必然影响到硬件效用的发挥。

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要从根本做起,真正把软件的水平提高上去,带动软件建设,从而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在建设中,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但软件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

3.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师培训

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教师培训的内容上,既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向,学习方式的革新与课堂教学改革,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网络课程资源的搜索、筛选和集成,多元智能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等的同时,又要重视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培训的方法方面,建议采取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各科教师相互教学观摩、“一对一”手把手地制作课件、实习与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既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教学理念的转变,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真正作到“学以致用”。

通过游戏的教学。老师要多笑,与学生们多亲近,免得发生尴尬。多找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死板教条。给学生以自由畅想的空间。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是个学生,只归纳出这么多,你可以跟你的学生交流哦!

学生:“辅导员,我重修的两门课程考试时间冲突了,怎么办?”

辅导员:“去找教务部门的老师沟通。”

学生:“辅导员,教务部门在哪里。”

辅导员:“X楼X办公室。”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自身或者身边的同事经常发生这一幕。从当时的场景来看,学生快速地获得了答案,直接奔向了对应的办公室进行询问解决,辅导员也可以快速从此件事情中转移去处理其他事情,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曾经的我也是采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后来发现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仍然会选择再次向我询问,我很烦恼,甚至有些气恼学生: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他(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询问,脑子装不进去内容吗?后来静下来心进行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式有问题,最近学习了教练技术,发现谈心谈话是个技术活,谈话的方式方法不对,学生真的会左耳进右耳出。

教练技术是一门通过发问来发挥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态,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它的核心内容是:教练以中立的身份,通过运用聆听、发问等教练技巧反映出被教练者的心态,从而区分其行为是否有效,并给予直接的反馈,使其洞悉自己、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激发潜能,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教练主要是陪伴、倾听、观察并激励客户,支持他们自主解决问题,为其自主实现目标、获取成功提供帮助。教练相信所有人都有创造性,都拥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在适当的激励下,客户能够自觉地确定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对策。

教练的作用就是帮助客户,使他们将已拥有的技术、资源和创造性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正因为如此,和教练在一起的每个人会感到愉快和幸福,同时也会成为主动争取成功的人。

教练能赋予个人强烈的动机感,使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地设计美好的未来。教练是使人自觉采取实际行动的辅助和责任系统。对于想更高效地完成事情的人、想提升自己能力的人、想拥有更幸福更成功人生的人,教练的作用尤其巨大。

教练的基本理念是:世界上没有无能之人。当然教练效果因人而异,但这取决于是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有效应用教练。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教练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企业人才培养、领导力提升、个人自我发展等领域。ICF对专业教练的评估中,一共有11项核心的能力,其中最核心的两种能力是倾听和提问的能力。辅导员如何将教练技术用于学生谈心谈话。从听、问两个进行分析。

我之前和学生谈心谈话时,感觉自己很认真地听,会很认真地给建议,表现出似乎在倾听,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懂得”学生的辅导员。学习了教练技术后,发现我可能只是在等待发言的时机,等学生说完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里盘旋地是怎么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或者建议,最后的结果是自己觉得花了近2个小时和学生聊得还不错,聊得“很成功”,后续观察学生的行为,有些学生有改变,有些学生毫无变化,才发现自己犯了未能有效倾听的错误。

选择性的听:这一层次的听是最低级的听,倾听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听自己想听的,想谈的,利益相关的,甚至还想反驳的。

这种倾听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听,而是在准备接下来自己的反应,这种倾听模式下往往带着强烈的内心评判、防卫或控制。

结构化的听:也可以称其为以事实为中心的听,倾听者会较为完整的听完对方的叙述,但是内心深处依然会有自己的评判,这种就事论事的听往往缺少了一些温度。

全息聆听:也可以称之为3F聆听(3F指事实(fact)、感受(feel)、意图(focus)),倾听者会以对方为中心,完整的听完对方陈述的事实、表达的感情以及背后的意图,进入到对方的状态之中,理解并感受到对方的内心意图。

在3F聆听中,辅导员最先感受到的是应事实(Facts);

然后通过感受和观察,通过同理心的洞察找出事实背后的情绪情感(Feeling)是什么;

更深一层的就是学生情绪情感背后的意图(Focus)是什么。

与选择性地听和结构化地听相比,有效倾听是以对方为中心。聆听学生主体陈述的事实,表达的情绪情感及背后的意图,做到感同身受。

除了将有效倾听运用于学生谈话中,也可以将3F倾听用于辅导员自身,而在3F聆听的应用中,运用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多观察事实,少进行评判:辅导员们是不是经常会感觉自己最近工作状态不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这种感觉是状态而不是事实,事实是自己有一些想做的工作没完成,想读的书没读,又或是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出现了问题等等这类事件。

适度具体化我们的情绪情感:我为什么状态不好?是对领导的失望?对前途迷茫?又或是对未来的焦虑?当我们能够准确的命名情绪后,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觉察内在的需求和意图:找出情绪背后的意图,我是希望能够每天有时间学习充实自己?又或是希望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

尝试每天与自己有10分的独处时间:经常与自己对话,聆听自己,找出情绪背后的那个答案,坚持下去,相信会让你对自己有更多新的认识。

尽量多的与自己独处:放下外界的纠结、诱惑与干扰,完全的和自己在一起,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呼吸、以及那一刻你的状态。

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发问是和学生互动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管控我们的发问,撬动对方的思考。在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发问分为:封闭型问题,答案相对比较唯一;开放型问题,答案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两种基本类型。

比如“你今天学习开心吗?”这就是封闭型问题,而“今天在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儿发生吗?”就是个开放型问题,按动了对方的摄像机。

当大脑处于轻松愉悦开心的时候,非常有创造力。所以如果想点燃激发学生,一定要多问问学生的观点。

不过,问题本无好坏,关键看你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假如你想让对方打开思想,分享观点,就多问问开放型问题;想直接拿到结果,或让对方立刻行动的话,就多问封闭型问题,比如,“你今天做还是明天做?”。

强有力的问题,有五个特征。

一个例子解读这五大特征。有个学生期末旷考,辅导员老师找他谈心谈话,他看起来好多天没有换衣服和洗头发。

辅导员发问:“我想你可能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跟我分享一下吗?”用“什么”代替了“为什么”,避免去提问一个能量值低的事件。

学生回答:“这门课学得不好,去了也考不及格,还不如在寝室待着。”这时最好不要问:“没事为什么还在寝室待着?”“为什么”问题一出现,学生的能量值会继续走低,诉说自己各种不如意:上课听不懂、不喜欢这个专业、不喜欢这门课程老师等等。辅导员一不小心就被拉到学生的坑里,然后被学生用他丰富的坑里经验打败。

辅导员这时应悬浮注意,直接聚焦目标提问:“我很想知道,你理想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目标导向而非问题导向。学生回答:“找到一个女朋友。”老师和学生都笑了。

老师再问:“那你有没有思考过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有一个女朋友的目标呢?”聚焦目标,通过发问直接指向行动。

学生说“老师,没有女生会看上我的。”这时候可使用换框技术,把学生的负向视角换框成关注未来的奇迹式提问:“假如未来有女生喜欢你,你认为她会因为什么而喜欢你?”

“如果有的话,应该是喜欢我酷酷的样子和才气吧。”“酷酷的样子和才气,非常棒!如果我让你给自己现在的样子打分,满分10分,你给自己多少分?”这里用的是度量式问题。

“3分。”这时候,不要惊讶,更不要带任何评价,接着发问:“你觉得如果可能的话,提高几分是你比较容易实现的,怎样才能做到呢?”关注未来,引导行动。

学生回答:“应该可以提高3分吧,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我也挺帅的,妈妈把衣服给我洗干净,常督促我换干净衣服。现在我有点懒,不想自己洗衣服。这个周末我把衣服拿出去洗了,再去做个发型肯定就能到6分了。”

学生已经开始讲出具体的行动了,可以通过发问促进行动。“非常棒,我希望下周一的时候看到一个更帅气的你。我留意到你刚才还谈到 ‘才气’,很好奇你如何定义它?”

“女生好像都比较喜欢有才华的男生,像那些会弹吉他会唱歌的男生,其实我也会一点吉他;还有那些成绩比较好的男生都比较受女生的欢迎。”这就转到了学习成绩上了。

“听起来,你已经很清晰要实现找一个女朋友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了,能给我讲讲你现在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吗?”“我想首先我得改变学渣的形象,要当学霸。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学弹吉他。”接下来就通过一系列的发问,讨论了如何做学霸、怎么去落实弹吉他等等行动方案。

谈话结束时,要问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今天我们俩的交流有没有帮助你到你?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我非常想知道。”让学生谈谈本次谈话的收获,有什么地方支持到他,他认为有什么价值。然后教练再次表达信任和赋能。

当然,这些改变并非一次谈心谈话做到的,还需要持续不断跟进,直到他可以“人渡己”为止。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

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

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

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

,

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

了语文学习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

媒介

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

4

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

信息容量大等特点,

它所提供的外部刺

——

、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

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

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为学生

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

学校的局域网里就提供了河北远程教育网关于本课的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分成了

海底动物考察队

海底植物考察队

海底探险队

等不同的小组。

在我给精心准备的网站中,

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

一个

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

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

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

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

何用教师再去枯燥

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

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

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

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

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

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

其丰富程度连

我都始料未及。

汇报后,

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

之事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

媒介

,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

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

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

——

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

理解就更加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

供学习的

媒介

,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

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

感悟诗人语言之

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古诗

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

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

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

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

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

我动情诵读全诗,

激起了孩子

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

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

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

不但对诗意

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讲到

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

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

纷纷说将来

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

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

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

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

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

共享人类

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

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

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从而培养语文的

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

直接影响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可是,

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

——

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

因此我直接组织

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

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

没有约束感,

根据自己的意愿来

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

教学

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

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

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

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

……”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

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

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

武艺高超

,

疾恶

如仇

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

的故事,

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

水浒群英传

的板报。

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

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

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

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

这样学习小组的

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

丰富、

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

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

在教学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

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5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