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骨”陈子昂的故事

“诗骨”陈子昂的故事,第1张

在中国,有作为的文人都会被人们赋予一个称呼,应该说是尊称。陈子昂被称为什么他被世人称作“诗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般来说,人们对一个人的称呼,是根据这个人的性格、作品以及他的事迹来叫的。所以,人们称陈子昂为“诗骨”,是跟他的性格、事迹以及作品分不开的!

就他的作品来说,陈子昂是早于李白他们的诗人,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在诗文方面虽然没有李白他们那么突出,但是,他处于的是唐朝开始时期,当时正在进行诗文改革,所以,他的诗文是后面人的写作依据。他的诗文中可以读出澎湃之情,也可以读出潇洒之气,总之,他的诗文可以传达出正能量。所以有人评价他的诗文是风骨铮铮。

就他的性格来说,他是属于从边远地区走出去的官员,可是他在那些官宦面前表现出的是不卑不亢,甚至是对于当时的皇帝也是如此。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位时期,他对武则天推行的新政,只支持对的,错误的就反对,这也表现出了他的骨气,他的严正和对是非的坚持!

就他的事迹来说。他刚刚到京城时,由于没有什么熟人,所以他一直都没进入仕途,后来,他花千金买了琴,吸引了很多人来他家,然后在很多人面前,将那千金的琴给砸坏,以此来表明他自己从仕途的决心,这也使他瞬间就成为名人,从此走入了仕途。

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了,他是一个有才的,高风亮节之人,正因此,人们才会称他为诗骨。

陈子昂代表作

陈子昂一生当中,共作了近一百首诗,但是,就陈子昂代表作来说,那就是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吧!

陈子昂一生中,被发配从军两次,感遇就是他在从军中感受的真实表达,也是他对当时的时事政治的看法,同时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叹。

他善于用其他东西来比拟自己。例如,在感遇的第二篇中,他就通过几种花的相互比较来说明自己的意志。他说兰花不像菊花清高,不像牡丹傲娇,它就只保持自己的清雅。这其实就是代表了他自己,他在仕途中会一直秉持着公正,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孤芳自赏,不搞小群体,他会在坚持自己的坚持的前提下,同意别人对的东西。

从陈子昂代表作中可以看出,他在从军的过程,有许多关于军队的见解,但是他提出来后,并没有人采纳。其实对于仕途他也是无奈的。他虽然有一腔的才能,但是却没办法施展出来。在第二首诗中,他感叹秋天易到,兰花容易凋零。其实是说,时间过得很快,自己都快老了,但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却还没能施展出来。

而就其代表作第三十八首来说,它主要是反应当时朝廷建立了大批的寺庙,而建这些建筑的钱都是来自民间,所以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幸福。他看到这一点就直接将自己诗歌吐槽的对象指向了朝廷,表明他对此事的不满。

陈子昂代表作都是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以及自己人生难以如愿的愤慨。

陈子昂的诗

唐代初期的诗词,还承载着六朝时期留下来的习惯,这些诗词的风格艳俗而又孱弱,陈子昂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想改变当时的状况。

陈子昂的诗歌,在当时是进步的,诗词内容的充实,再加上好不花哨却又简谱、刚强的风格语言,在那时候,对整个唐代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在陈子昂死后,他的好朋友卢藏用也为陈子昂编写了他死后留下的十个卷宗。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要都是表明了他当时的主张。陈子昂创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像感遇诗第二十九首里面的“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正是要表现这种革命创新精神的主要代表作品。感遇诗里也有一些感叹人生世事无常,赞扬隐士求仙的意思,那些诗词都有着浓厚的佛教还有玄言的消极思想。

不过,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像他创作的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代表作品。陈子昂用了一气呵成的手法,表达了他本人第一次离开蜀中的路上见到的壮丽山河风景。陈子昂的风格明显和其他的诗人有所不同。

可是,陈子昂的诗词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这表现出了陈子昂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他的诗集中都没有一首七言诗。

陈子昂在散文变革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陈子昂的写作中对那些对策建议什么的,都用的是朴实无华的散文形式,这在唐代,是一个新的开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唐朝的诗人陈子昂最著名的唐诗要属《登幽州台歌》,这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歌是收到楚辞里的远游篇的影响,用了楚辞体的手法写作,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这首诗歌的两句写的是缅怀古人,感慨作者本身生不逢时;期待来者又写出了作者本身感慨自己怀才不遇。陈子昂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政治方面天赋,有远见、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之士。陈子昂敢于实话实说,因为武则天在朝的时候有不是问题,所以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批评意见,所以不被武则天听取和采纳。所以,陈子昂有一段时间被当成逆党,关进了大牢。或许当时这样的环境不是陈子昂的时代,不适合陈子昂,因此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这接连受到的一系列挫折和打击,让陈子昂本人十分的苦闷。

陈子昂当时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登楼远眺,放眼这万里山河,他当时的脑海里闪过了很多的片段。陈子昂处在蓟北的幽州台上,或许他当时想到了攻破了齐军的燕国大将军乐毅,又或许想到了向北方征伐的乌桓临石观海的东汉时期三国的枭雄人物曹操,再看看他自己呢,因为陈子昂在武家人,武攸宜的帐下,对比之下,竟然显得自己毫无用武之地,这与自己当时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落差甚远。万分苍凉之下,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怀才不遇和孤寂之感,方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诗人,他的诗歌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的感遇诗,他本人就创作了三十八首。陈子昂的感遇诗表现了一种革新精神。

可是,这三十八首诗并不是同一时间创作的,这些诗里面有的讽刺了骨感的`现实,有的是陈子昂自己在感慨时事,有的世陈子昂在感怀身世、抒发自己报国的理想。感遇诗的内容范围宽广而又丰富,诗中注集的思想也很是矛盾复杂。

要说到描写现实的感遇诗,要属陈子昂当时从军时候在边塞写的边塞诗,这是陈子昂在北方时候写的作品,现实感非常强烈,内容中写了领导的统领没有什么作为,因为他们的无能让边塞的百姓不断受到胡人迫害的事实,陈子昂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同时也对驻守边塞的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现实的打压而表示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感遇诗里也有一些陈子昂感叹人生祸福无常,赞扬隐士求仙的思想,也有很多的发挥佛教理念的作品,但是诗中包含着消极的讯息。

感遇诗里面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到了那时候玄言诗的影响,哪怕现在读起来都有些枯燥乏味,没有乐趣。可是,陈子昂的全部诗歌创作绝对没有一点齐国和梁朝时期浮躁俗艳的的感觉,在那个年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他的感遇诗更是直接启发了张九龄创作《感遇》和李白《古风》写作的灵感。

陈子昂写过两首非常有名的诗篇,这两首诗篇就是春夜别友人。陈子昂是四川人,写作那两首诗的背景是从四川赶往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以求博得功名。在当时,陈子昂的几个朋友为他送别,几个人在春天的夜晚里喝酒诉衷肠。“银珠吐青烟,金樽对绮筵”一句就是写出了酒宴送别的场景。

陈子昂当时意气风发,又感受到友人们的热情,内心非常激动,因此在晚宴上创作了两首诗词。陈子昂的诗词是描述送别场景的,但是其中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陈子昂那时候已经学了很多的知识,当时是武后当政,需要很多的人才,陈子昂准备靠着自己的才能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像诗中的“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一句就是写的他的抱负。

陈子昂所做的这两首诗非常有意境,很多后来的文人都称赞这首文章。第一首先是写酒宴的场面,接着又抒发感情,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诗中的“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就是抒发了离别之情。第二首既写了宴会的分别场景,又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因为自己要去往洛阳求官,就在诗中写出了对前途的向往。

陈子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写的诗都是与众不同的,他通过在景色中抒发情感来使得整首诗更加得有意境。像春夜别友人这两首诗,就是非常得有意境,通篇都是情景交融,突显出与有人们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诗中“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既写出了夜晚的寒意,又借着这个微寒夜晚之景色来抒发他心中的离愁之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千载遥遥,陈子昂所处的时代与他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唐初,以帝王提倡而风靡的“宫体诗”,承继齐梁余风,依旧笼罩着朝廷上下。当时诗坛上的****,都是沈佺期,宋之问,李峤这一类的宫廷宠臣。

这些人每日里奉和应制,歌功颂德,吟风弄月,献媚取宠。齐梁的浮华正好和他们的生活相应。文坛之上当真是雾霾弥漫。

稍他之前,初唐四杰虽有佳作,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诗歌主张。卢照邻,骆宾王还没有完全摈弃齐梁的骈丽,王勃,和杨炯,一个少年凋零,一个远离朝廷。齐梁流传下来的为文绮丽之风,他们根本就无力恐怕也无意识扭转。

而陈子昂的出现,恰似一抹晨曦,虽不能扫尽六代的绮靡,但这缕天际的微光恰恰昭示了一个全新的诗歌盛唐将喷薄而出,耀亮后世。

只是在那个时代,能和他同调的人太少太少了。他竟成了一颗最孤独的星辰,虽然天空越暗,越见其明亮。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在他的《修竹篇序》中,他忍不住这样悲伤的感叹,同时代的人全都“逶迤颓靡”“彩丽竞繁”,以致“汉魏风骨”全无,“兴寄都绝”“风雅不作”,为此自己总是耿耿于心。

作为先驱者,痛苦,寂寞是他必然的命运。如果人人都理解他,那个“先”字也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李白的那句诗——“古来圣贤皆寂寞”。

只是这痛苦和寂寞也正是他们的光荣。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正是他们这样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前行,才有了后来人的“豁然开朗”。

而除了这种文学创作上的孤独,更让他痛苦的还有政治上的寂寞。

作为初唐的人,初唐人的积极进取,乐观昂扬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印迹。《独异记》中就记载了他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相传当时的京兆司功王适读了他的诗后,惊叹“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而之后不久,他就应试得中进士,那一年他才24岁。

这个“千金买琴”的小故事,放到现在,也是一个自我营销的成功案例。这样积极向上的人,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渴望要远远强过其他人。只是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

进入仕途的他,雄心勃勃,想要一展雄才。为此,他曾经多次向武则天上书建议,也曾因此引起武则天的赞赏。但事实证明,施行良政不是他想得那样简单。

当时的武则天一心想要称帝,有着自己的施政规划。进言切直,针砭时弊的他犹如一把利剑,并不能为她所用,于是高悬于壁只能是这把利剑的最终命运。

既然在朝堂上无用武之地,那么边陲建功总可以了吧?“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两度出塞的他也曾幻想着长缨在手,力缚苍龙。奈何主帅武攸宜不谙军事,对他的建议不但不听,反而因他的进言对他降职处分。

一腔热血,顿成冰雪。大失所望的他不能不慨叹“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生不逢时,他竟成了最孤单的一个人。

在文学的战场上,他“荷戟独彷徨”;在边塞的战事上,他是“斯人独憔悴”。先驱者最痛苦的是自己的清醒,别人的无动于衷。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当有一天,登临幽州台,放眼天地苍茫,长期积压在内心的苦闷灼伤了他,让他忍不住长啸出声,这四句诗就这样横空出世,从他的心里奔涌而出,挟着风雷,带着火花,响彻在后人的心里!

读着它,你会觉得自己正踽踽在深山巨谷中,忽听到万木怒鸣,千山愤响;又觉得自己是舟行海上,就看到天低云暗,风起浪涌;还仿佛独立旷野,只觉得天地浩瀚,长路无尽。

当年的阮籍坐在牛车之上,醉醺醺地随意牛车或东或西,穷途之际嚎啕大哭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吧?世界这么大,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顿他的心。

这首诗,写的不仅仅是他的个人之悲,更是时代之痛。感时伤遇的沉郁顿挫,睥睨一切的壮志抱负,先驱独行的苦闷寂寞,就凝聚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

“前不见古人”,并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我见不到古人,古人也见不到我。

“后不见来者”,也不是后无来者,而是我见不到来者,而来者也见不到我。

当然诗人这里所指的“古人”,是指古人中的英雄,譬如曾在此处筑台求贤的燕昭王。而诗人笔下的“来者”,是诗人坚信,后来也一定会有的像燕昭王这样能任用贤才的明君。

或者不一定就是可以赏识英雄的明主,即使是仅仅能够知我懂我的英雄也好。至少我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寂寞。

只是见我的,我能见的只能是这个时代,而偏偏这个时代,既无从前的英雄,也没有将来的豪杰。生于斯,我到底错过了什么?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悠悠,既有时间的邈远,也有空间的浩大。我就在这时空交集的一点,是如此的渺小,人生须臾,白驹过隙,而命运促狭,我又能怎么样?除了“怆然”,“除了涕下”?

整首诗,短短四句,慷慨悲凉,苍劲雄浑,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意境辽远浩瀚空旷的子昂登临图。图中的子昂发出的浩然长叹,至今犹久久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但是诗人应该欣慰的是,在他之后不远的将来,我们诗歌的伟大时代即将来临,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他们都在并不遥远的盛唐眺望过诗人的星光,他这一颗孤独的星辰竟点亮了盛唐满天的繁星。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后世的人懂得你,子昂,这样或许够了吧?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下面是我整理的陈子昂的诗学主张相关内容。

 一曲震撼千古的《登幽州台歌》,让我们在感受天地浩茫、岁月匆匆而无穷、个人之脆弱孤渺的同时,更预感到诗史上空前绝后的光荣时代之将临。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高度肯定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陈子昂是在一片六朝绮丽之馀习中,第一个自觉起来提倡汉魏风骨的诗人,同时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

 他在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做,以耿耿也……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序言道尽了陈子昂的文学理论主张,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兴寄、风骨。所谓兴寄,是通过对事务的歌咏来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意见;而风骨,则是将明朗的思想感情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而“兴寄”与“风骨”的文学主张,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扩展: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和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陈子昂集校注》。

 少年立志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三峡,北上京城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步入仕途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陈子昂进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征讨契丹。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受谗被害

 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亲老迈而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久视元年(700年),陈子昂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年仅四十一岁。

 主要影响

 诗歌

 陈子昂倡导诗歌革新理论。继四杰之后,陈子昂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的许多政论奏疏,表现出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曾经在《修竹篇序》里提出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似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此前,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它是陈子昂一生不同时期部分作品汇集起来的组诗,是诗人一生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形象记录。其内容广阔丰富,思想矛盾复杂。其中包含了作者俯仰宇宙的哲理思考、出入历史的人生感慨、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朝入云中郡》,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诗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表明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如《兰若生春夏》一诗,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感遇诗三十八首》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诗篇。卢藏用《陈子昂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长期以来仕途失意的苦闷悲哀和政治理想破灭的痛苦,在深沉的感慨中,寄寓着报国立功的渴望,境界扩大,音调悲壮,感情深沉。它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中正直的知识分子那种遭遇困厄孤独寂寞的典型感情,这种悲哀在旧社会中常常是为许多困厄于不合理的境遇的人们所共有,因而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陈子昂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蓟丘览古序》云:“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丘作七诗以志之。”从诗里可以看出,他不像一般庸俗的官僚那样热衷于荣华富贵,他希望人君尊敬和信任像他那样有才能的人,他向往那种举贤授能、人才解放的开明政治。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像《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像《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有所不同。

 陈子昂的全部诗作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韩愈等诗人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和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颗明珠,唐诗便是其中的一颗。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无数伟大的诗人诞生于这个时代,他们创作出千古流芳的佳作,承载着大唐一代的历史。在唐朝的诗人当中,有太多我们倍感熟悉的伟大人物,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相等等,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可是,在诗仙、诗圣以外,其实还有一位“诗魂”,他就是陈子昂。

少年蛰伏

与李白和杜甫不同,少年陈子昂,不知“诗”,只识“侠”。年轻的陈子昂,是一位游侠儿,他豪气干云,喜交侠客,时常腰间佩剑,好打抱不平,直到十七八岁时,还不曾读书。可是,一次偶然间陈子昂击剑伤人,惨痛的结果令他幡然醒悟,他弃武从文,开始钻研经史,“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可是,陈子昂的科举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唐的科举考试很不公平,没有主考官的推荐,考生很难出头。就这样,满腹经纶,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接连两次科举落第,不为人知,诺大的京城,没有人知道陈子昂的名字。

一鸣惊人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以后,心情郁闷,他准备回乡,但在路上却恰逢一人在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但无人掏钱购买。就在这时,陈子昂一掷千金,买下胡琴,并宣布自己将要设宴,邀请长安豪贵共同赏琴。次日,陈子昂捧琴感叹道:“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音刚落,陈子昂当着众人将琴砸碎,以表决心,然后将诗文遍发与会者。当时的京兆司功王适读过陈子昂的诗文以后,惊叹道:“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就这样,少年陈子昂一掷千金,伯玉毁琴的壮举让他一鸣惊人。

登上宝殿

摔琴明志可谓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他的诗文也得到长安权贵们的认可。开耀二年(682),陈子昂终于进士及第,登上宝殿。按理来说,懂得包装自己的人,对于官场规矩应该谙熟于心。可陈子昂却偏偏是一位“怪胎”,他性格耿直,心怀天下,关心民间疾苦,敢于直言进谏。陈子昂的“不合作”,令权贵们愤怒不已,他们排挤陈子昂,使得三十八岁的陈子昂被迫辞职归乡。

陈子昂读书台

范仲淹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陈子昂就是这样的人。唐高宗病逝以后,武则天执掌政权,朝廷议迁梓宫归葬乾陵。陈子昂听闻以后,以平民身份《谏灵驾入京书》,力阻朝廷西迁梓宫这一劳民伤财之举。武则天看到以后,对陈子昂的文采和才学赞不绝口,她授以陈子昂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也因此,后世人常称陈子昂为“陈拾遗”。

改革先驱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的****,他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正面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抨击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宣扬“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他的主张和诗风,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在《陈拾遗故宅》里赞誉陈子昂道:“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刘克庄也在《后村诗话》里写道:“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壮志难酬

可是,改革先驱往往是孤独的,陈子昂也不例外。武则天执政时期,“轻易无将略”的武攸宜位高权重,执掌军权。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陈子昂带病从军出征。这次出征,乃是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唐朝的军队本是精锐之师,但因武攸宜指挥不当,导致前军陷没,举朝震恐。

在危难之际,陈子昂挺身而出,他主动请缨,表示愿为前锋,率军迎击契丹。武攸宜认为陈子昂不过是一介书生,因而轻视于他,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数日间,陈子昂看到唐军一败再败,心中激愤,再次向武攸宜请战,但却因此惹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

壮志难酬的陈子昂满怀悲愤,他登上蓟北楼,愤然写下千古名诗:“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慷慨悲歌

陈子昂遭到当权者的排挤,他默然无语,只能辞官回乡。可是,命运似乎依旧不愿放过这位可怜人。陈子昂辞官以后,当地县令一为夺财,二为向当权者示好,因而编造罗网陈子昂的罪名。陈子昂得知以后,散尽家财,将二十万钱交给县令,但县令仍旧不依不饶,将他下狱,对他施以酷刑。陈子昂年事已高,经此一难,自知命不久矣,他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陈子昂别传》)就这样,一代诗魂命断牢狱,年四十二。

纵观从陈子昂的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心怀天下的读书人,一位一心报国的志士。陈子昂的一生是孤独的,当所有人都在高唱赞歌时,他却戳破人们的虚伪,揭露残酷的现实。陈子昂用他的生命,践行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悲歌”。

在初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柔若无骨的,而陈子昂在诗歌实践上,是强烈反对这种柔弱无骨的文风的,他主张诗歌要有风骨。什么是风骨呢我的理解是,诗歌要直抒胸臆,不去无病呻吟,要刚劲挺直而不是柔若无物,要反映时代精神,要反映时代的波澜壮阔,而不是靡靡之音,所以唐代往后的诸多名家都对陈子昂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扭转了唐初以来宋齐梁陈的奢靡文风,是为唐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简直可以用黄金为陈子昂铸像~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以“玉”为词。他是来自子洲的洪射手,现居四川。

陈子昂的形象

因为曾经是右耳采耳人,被后人称为陈采耳人。陈子昂年轻时非常出色。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年轻的时候很侠义,所以不爱读书。后来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努力学习。因为他在获得自由之前就对政治充满热情,并有着崇高的理想,陈子昂在24岁时就中了进士。当时武则天看中了他,封他为“林正太子”。皇帝还多次召见他,询问陈子昂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看法。陈子昂的许多话是真诚和坦率的。后来,他被提升为收剩饭的右派。但因为他批评了武则天执政时的一些行为,又因为当时的形势,没有被接受和听取。最后因为被认为是谋反,被武则天下狱。

在26岁和36岁的时候,陈子昂跟随军队去了两次边境要塞。他还擅长保卫边境要塞。当时,陈子昂还写了许多反映当地人民苦难的诗歌,也表达了他未能实现自己伟大政治抱负的忧郁。然而,在陈子昂的十字军东征后,他在38岁时辞职回到家乡为父亲服务。然而,他的父亲很快就去世了。此后,陈子昂遭到当地县令段建的迫害,死于狱中。当时,陈子昂只有42岁,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

陈子昂叫什么名字

在中国,一个有成就的学者被授予头衔,应该算是尊重。陈子昂叫什么名字?他被世人称为“诗骨”。

陈子昂地图

一般来说,人们根据一个人的性格、工作和行为来称呼他。因此,人们称陈子昂为“诗骨”,因为他的性格、行为和作品。

就其作品而言,陈子昂是先于李白的诗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虽然在诗文方面不如李白及其同僚,但他是在初唐,当时正在进行诗文改革。所以他的诗文是后来人写作的基础。他的诗能读出澎湃的情感和潇洒的魅力。总之他的诗能传递正能量。所以有人评价他的诗很有个性。

就他的性格来说,他属于那些边远地区出来的官员,但是他在那些官员面前表现出来的傲慢,甚至是对当时的皇帝。那时候,正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他只支持正确的政策,反对错误的政策。也体现了他的正直,他认真诚实的态度,他对是非的坚持。

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刚来北京的时候,因为没有熟人,所以一直没有步入仕途。后来,他花了很多钱买了一架钢琴,并吸引了很多人到他家。然后在众人面前砸了金钢琴,以示入仕途的决心。这也让他瞬间成名,从此步入仕途。

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有才华的高尚的人,这也是人们称他为诗人的原因。

陈子昂的故事

这是陈子昂的故事。陈子昂是唐朝的一位伟大诗人,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写了许多篇章。陈子昂因一件事而出名。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名督察在工作时路过一家邮局时被杀害。凶手被抓后,真相大白了。一个叫徐的人,为父报仇,杀了御史。

陈子昂的诗

徐的父亲是御史大夫,后来被御史处死。所以,徐姓男子想为父亲报仇。他认为在邮局工作是接触检查人员的最好机会,所以他去了邮局工作。有些人认为凶手应该被处死,因为他杀害了法院官员。有些人认为凶手应该被释放,因为他为父亲报了仇。朝廷以忠孝治天下。自然要放下这个为父报仇的孝子。

当时,陈子昂写了一篇文章来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他的文章发表后,很多人不再争论,案件终于有了审理的依据。后来法院也把他的文章作为判案的范本。

陈子昂辞职回家了。回国后,陈子昂被捕,陈子昂因家财被当地县令诬告而死于狱中。这是陈子昂故事的结尾。

陈子昂当时是钦差大臣。虽然他辞去了在中国的职务,但他仍然拥有自己的官方头衔。县令不敢诬告朝廷官员。根据后人对陈子昂故事的分析,应该是陈子昂得罪了朝廷的高官吴三思,吴三思命县令陷害陈子昂并将其杀害。虽然陈子昂死得早,但他留下了100多首诗,成为中国伟大的诗人。

陈子昂的昵称

首都的高级官员和学者都知道陈子昂的钢琴摔跤,他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人群中传播。正因为如此,有人写了一首诗说:“阿波罗弹他的鲁特琴一万次”。因此,有人认为陈子昂的绰号是“摔死的琵琶老师”。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更多人叫他“诗骨”。

陈子昂的形象

叫他“诗骨”也要从他的钢琴摔跤说起,因为他知名度很高,他的诗在文人中流传很广。24岁时,他通过进士考试,给武则天写了一封信。他谈了自己对当时政府的看法,得到了武则天的称赞。从那以后,他制定了他的宏伟计划。作为朝廷官员,他的诗能引起更多人的研究。有人对他的诗歌风格做了最后的总结,说他的诗歌充满活力,目标远大,沧桑非凡。因此,他们戏称他为“诗骨”。

今天,陈子昂的100多部作品被大家传阅。最有代表性的有《情缘》,《秋吉辜战》,《幽州城楼上》。他的诗没有齐梁和唐代宫廷诗人那种忧郁颓废的感觉。也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没有内容,只有简单的堆砌。相反,他的诗用词优美,用词朴实独特,充满热情与正气,结合眼前所见所想,抒发真挚情感,这是对梁瑰丽文风的一大改变。他的诗对盛唐诗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其“汉魏风格”而被称为“诗骨”。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去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梦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年少的我们耳边多次响起这首民谣,在每个读书的清晨,校园的操场,以及黄昏,我们都会被这首歌洗脑。无论是青春的快乐,期望的梦想,远方的姑娘,亦或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是我们曾经心里默许的憧憬,虽咫尺天涯,亦回味无穷。如果我们把时光倒退1300年,在那个风起云涌,群英集会的盛世,在那个风华绝代,人才辈出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是许巍笔下意气奋发的游子,他们都是那么的纯真而又风采四溢!

        诗歌源于诗经,而真正将诗词发扬光大是在唐宋,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整个唐文化中诗歌集大成出现是在盛唐,而我们熟知的初唐四杰,他们在整个初唐文风的改造上,去除了六朝以来盛行已久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诗风,注入了大唐贞观该有的宏大和盛世气象。但就他们自己而言,主要以骈文和赋为主,王勃成名的是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而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的《帝京赋》,《长安古意》和《庭菊赋》也是初唐骈文中的上乘之作。除了初唐四杰之外,还有一人,在整个初唐诗歌中独树一帜,他革新初唐文风,为后来整个盛唐诗歌的真正崛起起到了定调的作用。后来的盛唐大宗师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都对他推崇备至,堪称一代文宗“诗骨”,他,就是陈子昂。而在十八岁之前的陈子昂却是一个文盲,因为他有着另外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李白有过,王维有过,我们也曾经有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县人。从经济角度而言,陈子昂出身在一个相对不错的家庭,祖上是当地富庶豪绅人家。相比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从小就天赋满满,不是神童就是才子,而陈子昂的孩童时代似乎跟他日后的成就没半点关系。陈子昂出生时体弱多病,因此家里人从小就让他习武进行强身健体,少年时代的陈子昂虽不说是武艺超群的剑术高手,但也是好勇斗狠之徒。加上他父亲陈元敬是蜀中大隐之一,为人仗义,时常慷慨解囊帮助乡邻,因此在附近声明斐然,从小陈子昂身上隐隐露出一副豪侠气概。随着年龄和剑术的增长,他藏在心中的那个江湖梦开始泛滥,当然作为一个富二代,他的想法很单纯,背上行囊,浪迹天涯,看没看过的风景,见没见过的世面,听风看落日,夕阳遇故人,说不定还能遇上一个漂亮姑娘,组成一对侠侣共同闯荡江湖。就像他后来写的样子,

        从这首诗来看,他至少从南到北,游历了湖南,湖北,以及侠义之风浓厚的河北等地,这段时间的陈子昂基本就干两件事,一是遇上不平事,便拔剑相助,扶人间正义;二是每到一地,便寻剑术高手踢馆,以求证明自己的剑术,宛若初唐李小龙。可是在武技的追求层面,他缺乏对武道更高的认知,当然这也归于此时的他胸无点墨。放马江湖,快意恩仇的日子固然有无限快乐,可是很快陈子昂就明白一个道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在一次游侠过程中,陈子昂和一名剑术高手比剑,仅仅三招,陈子昂就刺伤了对方,由此可见陈子昂的剑术足以和盛唐的青莲剑仙媲美。可是义气归义气,不管你有多厉害,也是要归政府管的。很快,陈子昂因为这件事惹祸上身,他父亲为了帮他了事,花了不少人情和银子。通过这件事情,陈子昂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也明白为何父亲之前教导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就是读书。之前的陈子昂手中有剑,心中无剑,不知剑之所用。若他能明白剑是用来守护家园,守护家国的,那他也可以走武举的道路,未来说不定会诞生一位大唐名将。但是更令人佩服和想象不到的是一无所成的浪子竟然能回头成为书生。人生十八岁的成人礼,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此刻他的三观和追求安身立命的本领都已成型,想要改变实在很难。可是天才就是天才,一念,放下手中剑,捧起膝下书,浪子也可回头成为书生。陈子昂重新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后,谢绝了昔日练剑的好友,开始闭门苦读。

        结束浪子生涯,闭门读书的陈子昂很快展现出了他在读书方面的天赋。整日泡在四书五经,儒学经典中,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已经超越了父亲的半生所学,看来有些人生而就是读书之材,陈子昂也彻底从一个旁人眼中游手好闲,只会舞剑的武夫华丽转身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才子。公元679年,调露元年,21岁的陈子昂就像另一柄锋利的剑,三年一磨,霜刃待试。而此时的大唐正冉冉升起,陈子昂心中的报国有为之气也随之产生,他决定去长安参加科举。他告别双亲,背上行囊,此刻的他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光芒,已经没有昔日出门时的迷茫。自古以来,从川入关中,路途遥远而艰险,一走就是几个月,途中有可能还会碰上几个歹人性命不保,不过这点对于精通剑术的陈子昂来说自是不在话下。出三峡,在湖北荆门的时候,他已经行了半月路程,望着夕阳和自己孤独的身影,他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刻的他早已不是那个文盲了,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人生第一首比较著名的思乡诗。

        山水一程又一程,一路向北,陈子昂终于来到了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都长安,同时他也正式成为一个在帝都的“北漂”。饥肠辘辘的他此刻还来不及欣赏长安的繁华,立马冲进饭馆,点了个凉皮肉夹馍和泡沫套餐。吃饱喝足的陈子昂进了当时的大唐最高学府国子监继续深造,刻苦学习一年。公元680年,他人生第一次走进科场。但遗憾的是他没能像日后的孟郊那样,春风得意,当然了,也没有欣赏到春天长安的百花。回到四川之后,陈子昂更加努力地学习,继续钻研经史子集,百家学问。后人曾评价,这一年陈子昂在学业上的进步巨大,“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能够跟司马相如这样的汉赋大家相提并论,陈子昂确实不赖。

        公安681年,深造一年的陈子昂再次北上长安,参加科考。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考试,哪怕陈子昂也不例外,就像张雪峰老师的那句相声名言,“学霸会的叫学习,而我会的叫考试”还是有道理的。结果二战科举的陈子昂,再次失败了,至于他为什么失败,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当时唐朝的科举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出题的人是否根据自己的喜好偏科出题,或者主考官小肚鸡肠,暗收财礼,或者当时各大门阀,人情世故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每个人的成绩,自古以来科场舞弊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不管怎样,陈子昂是再次落榜了,他心情郁闷之极,自己苦读多年,难不成要再次提起昔日放下的剑,做个令别人讨厌的纨绔子弟?不甘心的他徘徊在长安街头,想着怎么办,突然在前面不远处,很多人在围观什么,他好奇地走上前去。原来是一个人在买胡琴,只是太贵,标价百万,而且明确提出,概不还价,有钱就买,没钱滚蛋。大家都吵吵嚷嚷,大声议论你这什么琴,敢要价百万。陈子昂一瞧,这买琴之人有个性。陈子昂上前抚了抚琴,然后淡淡地说了句“好,我买!”,同时,还告知大家,第二天会在长安宣阳里宴会大家,为大家演奏,请各位赏光。有钱就是任性,不过此时的陈子昂早已不是18岁之前那个任性妄为的浪子了,他心里有自己独特的盘算。

        第二天,当所有人在宣阳里等待陈子昂演奏时,他却将胡琴当众摔成两半,然后大声说道:“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说白了这就是陈子昂进行谋划的一场营销自己的演出。之前科场屡屡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名气不足,也在长安没有什么背景,我们熟知的那些初唐诗人,几乎个个从小都是神童,在童年就已走红大唐。而陈子昂十八岁才开始读书,相比较起步较晚,所以他想了妙招,先是通过百万买琴成为当日的长安头条,成功吸引了一批长安的名流前往观看,然后又在摔碎胡琴后,将自己的作品发给他们,类似于通过自荐的方式,果然当日走红长安,当然他也本就实力非凡,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大呼:“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

        俗话说出名不容易,陈子昂借着自己的这波营销热点,在公元684年,光宅元年,他在东都洛阳再次科考,终于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后的陈子昂积极评价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刚正不阿,多次上疏直言政事,可是当时的朝堂正处于“武李之争”,而且权利中心也逐渐移向了女皇武则天,因此无人关心他提出的为国为民请愿书。反而他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场同僚。 同年,随着大唐高宗皇帝的病逝,掌握大权的武则天准备将高宗皇帝西归长安,埋葬于乾陵。由于当时关中地方遭遇饥荒,民生相对凋敝,陈子昂为民请命上书《谏灵驾入京书》,武则天看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虽然最终未采纳他的意见,依然将高宗皇帝葬于乾陵,但是她也提拔陈子昂授以麟台正字,升至右拾遗,正八品,类似于检察院助理。

        被女皇得到重用的陈子昂觉得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来了,因此持续给武皇上书,针砭时弊,陈述治国方略等,但这些在真正的政治家武则天眼中都不值一提,而且陈子昂也处处针对她的武氏集团,令她很不满,逐渐也就疏远了陈子昂。同时为了打击李唐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她重用酷吏,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陈子昂也被编织罪名,抓进狱中,看来入狱在初唐文学家身上是共通的,王勃,骆宾王,陈子昂都不例外。在狱中,陈子昂不卑不亢,始终没有屈服,最终因为罪证不足,加之陈子昂在京城的名声不弱,被迫释放,狱中两年,他留下了著名的感遇三十八首。

        从此,真正有了大唐自己的诗风,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六朝奢靡的文风在陈子昂的笔下骤然坍塌,这也是他被后世尊称为“诗骨”的原因。

        出狱后的陈子昂对自己的仕途失望到了极点,继续待在这个有名无实的官位上早已令他失去了本真,就在他迷茫时,长安街头招兵的广告再次吸引了他,骆宾王五十多岁的时候还准备去当兵,而他才二十七岁。通天元年,恰逢契丹族骑兵作乱侵犯边境,武则天决意派兵去镇压,陈子昂的报国之心再次燃起,决定投笔从戎,跟随当时武氏的另一豪阀势力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拳拳心语,赤子之心的陈子昂却不知道这场看似抵御外敌,护我山河的战争中也夹杂着权利和政治的味道。刚上位不久的武则天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权,让自己的武氏集团在朝中树起威望,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出动五万余人,杀向营州,而陈子昂作为皇帝派遣当然也是自己争取的幕府参谋在军中负责为武悠宜参谋军情。

        出身贵族的武悠宜从小是锦衣玉食,轻率而不学无术,更不用说懂兵法和为将之道。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指挥失误,五万铁骑,前锋一万多人很快陷没。这令胆小如鼠的武攸宜止步不前,而且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此将大军置于幽州,停步不前。这让从小剑客出身,又熟读兵书的陈子昂十分不满,若放弃一万前锋,等契丹人吃掉再回过头来对付他们就更加危险了。于是他向武攸宜进言,自愿率军一万,去救援前锋。可胆小怕事,无所作为的武攸宜不仅没有采纳他的谏言,反而将他贬为军曹不准参与任何决策。陈子昂的满腔热血顿时降到了冰点,燃起的报国之心被浇灭了。

        仕途与沙场的双重失望令他心中的信念逐渐丧失,对现实也愈加无奈和孤独,在大军屯住幽州的日子里,有一天他来到了幽州台,也称黄金台,在这里他望着天地间孤独的自己,不由的潸然泪下。

        后世对这首诗的评价也是极其高古,黄周星曾在《唐诗快》中这样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确实,在当时的幽州,无人能够明白陈子昂的心意,那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忧伤,是一种胸中有万才却无人问津的失望,是理想破灭,信念丧失的无助和孤独。他望着周围的一切,他希望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那是多么渴望和尊重贤才的时代。穿过历史云烟,燕昭王为复兴燕国,在此千金买马骨,求得乐毅剧辛的先后加入,从而得以振兴燕国。可惜,如此盛世的大唐,却无人是燕昭王,他痛苦,他无助,他最终呐喊出了那首千古名作!

        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从军失败的陈子昂,在失望中放弃了权力争斗,浑浊的官场,回到了四川射洪老家,侍奉年高的父亲,养老送终,同时在这段时间他也像其他诗人一样,回归山林,回归自然,准备在这田园山水间度完余生。可是官场和人心的险恶却再次缠上了他。父亲去世后留下的万贯家财令当时的射洪县令段简眼馋不已,于是他勾结当时陈子昂在京城得罪过的武氏外戚,给陈子昂罗织罪名,将他抓紧监狱。多年前的陈子昂在长安狱中坚持本心,誓死没有屈服那些恶势力。可这次,虽然他已经放下了出仕的心,但是清高的志向和孤傲的灵魂依然不可玷污。只是他没能扛过去,最终在射洪的狱中忧愤而亡,时年38岁。

        纵观陈子昂的一生,少年时是痴迷斗武的剑术高手,成年时幡然悔悟,浪子回头,刻苦读书,虽然仕途郁郁不得志,结局也令人唏嘘不已。但终归成为享誉千古的一代文宗。人生这辈子最难得的是浪子回头,如果此刻的你依然在迷茫,对当下的自己不满意,一定要像陈子昂一样做出改变,当你改变了,你会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改变的过程很苦,路途也许遥远,但这就是回头的意义:那就是不断的尝试,找回真正的自我!

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

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歌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

陈子昂的诗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

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

陈子昂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扩展资料:

陈子昂个人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陈子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8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