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的平头怎样界定?

五律的平头怎样界定?,第1张

提出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四平头”或“平头”的概念,但真要弄明白这一点却并非易事。因为不管如何搜检,却并未有人对其专门论述。所谓“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只是散见在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没有人专门对它明确而严谨地进行文字定义。

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始于清代,是清代诗人、学者或诗评家、文学研究者常用的概念。对这一概念都认可使用且达成共识:作诗者尽量避免碍格,评诗时遇到一定指出。虽然这个概念在诗评中屡屡出现,但没有任何人为之下定义,成了圈内人人知,笔下人人无的东西。

我们选几个例句来分析一下,试试能否从中管窥端倪,解开谜团。

例一: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

析五律开头第一个字(词)是名词主语,叠用四个犯四平头。

例二: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贾岛《暮过山村》

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合前后两句,也是“四平头”。

析开头第二个字(词)与前边一个字(词)构成偏正式短语作主语,也犯四平头。

例三: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四: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上述四个例句,五律七律各两个,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以下共同点:

第一,都指诗句的开头;

第二,起码两联四句(两平头为律诗格律要求,必须如此);

第三,都在节奏点上,五律可以是第一个字,也可以是第二个字,但七律如果不是双音节词,那一定是在第二个字上;

第四,都是名词,或者偏正式短语,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一般在句首作主语;

还必须强调的是,上述所说的“平头”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使用了名词,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从本质上看,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这应该是“四平头”或“平头”的含义。

应该注意的是,例一中,五律开头第一个字(词)是名词主语,叠用四个犯四平头;例二中,开头第二个字(词)与前边一个字(词)构成偏正式短语作主语,也犯四平头。可见五律第一字或第二字都是评判是否犯四平头的标准。这是因为五律的基本音步节奏为“2-3”句法,开头的两个词,可以拆成“1-1-3”,第一和第二字都非常重要。

七律则不然,它的基本音步为“4-3”,第一字的音韵和节奏意义不是特别重要。音步细分可拆为“2-2-3”,开头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节奏和词语的重心在第二个字上,所以一般以第二个字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犯平头(见例三)。这从七律第一字都可平可仄上也能体现出第一个字并不重要的特点。明白这一点可以避免误判。如: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陂化宝衣。

——刘禹锡《荆州怀古》

乍一看“马、麦、风、火”都是名词主语,开头都是主谓结构,似乎相差无几,但其实不然。清学者何焯对这两联有过专门分析:“三四句流水对,五六句参差对。未尝犯四平头”。这首诗中间两联开头的名词虽是全句主语,但由于不在节奏点上,可以忽略。第二个字才是七律的音步所在,而由于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动词,所以说不犯四平头。

陈子昂的诗

唐代初期的诗词,还承载着六朝时期留下来的习惯,这些诗词的风格艳俗而又孱弱,陈子昂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想改变当时的状况。

陈子昂画像

陈子昂的诗歌,在当时是进步的,诗词内容的充实,再加上好不花哨却又简谱、刚强的风格语言,在那时候,对整个唐代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在陈子昂死后,他的好朋友卢藏用也为陈子昂编写了他死后留下的十个卷宗。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要都是表明了他当时的主张。陈子昂创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像感遇诗第二十九首里面的“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正是要表现这种革命创新精神的主要代表作品。感遇诗里也有一些感叹人生世事无常,赞扬隐士求仙的意思,那些诗词都有着浓厚的佛教还有玄言的消极思想。

不过,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像他创作的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代表作品。陈子昂用了一气呵成的手法,表达了他本人第一次离开蜀中的路上见到的壮丽山河风景。陈子昂的风格明显和其他的诗人有所不同。

可是,陈子昂的诗词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这表现出了陈子昂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他的诗集中都没有一首七言诗。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陈子昂的写作中对那些对策建议什么的,都用的是朴实无华的散文形式,这在唐代,是一个新的开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朝的诗人陈子昂最著名的唐诗要属《登幽州台歌》,这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歌是收到楚辞里的远游篇的影响,用了楚辞体的手法写作,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书法

这首诗歌的两句写的是缅怀古人,感慨作者本身生不逢时;期待来者又写出了作者本身感慨自己怀才不遇。陈子昂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政治方面天赋,有远见、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之士。陈子昂敢于实话实说,因为武则天在朝的时候有不是问题,所以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批评意见,所以不被武则天听取和采纳。所以,陈子昂有一段时间被当成逆党,关进了大牢。或许当时这样的环境不是陈子昂的时代,不适合陈子昂,因此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这接连受到的一系列挫折和打击,让陈子昂本人十分的苦闷。

陈子昂当时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登楼远眺,放眼这万里山河,他当时的脑海里闪过了很多的片段。陈子昂处在蓟北的幽州台上,或许他当时想到了攻破了齐军的燕国大将军乐毅,又或许想到了向北方征伐的乌桓临石观海的东汉时期三国的枭雄人物曹操,再看看他自己呢,因为陈子昂在武家人,武攸宜的帐下,对比之下,竟然显得自己毫无用武之地,这与自己当时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落差甚远。万分苍凉之下,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怀才不遇和孤寂之感,方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

陈子昂的雅号

因为摔琴而被京师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知晓的陈子昂,他的诗作也被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被人们相互传阅。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人作诗云:“伯玉摔琴书万卷”,所以有人认为陈子昂的雅号是“摔琴先生”,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更多的人称他为“诗骨”。

陈子昂像

称他是“诗骨”也要由他摔琴开始说起,因为摔琴的事情,他被更多的人认识,诗作也开始在文人墨客中广为传阅。在他24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并上书武则天,对当时的朝政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并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从此而一展宏图。成为朝廷命官的他,诗作更加能够引起人们的研读,有人就他的诗风展开的定论,说他的诗足显风骨,志存高远,有着峥嵘的沧桑感,所以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做“诗骨”。

就现今而言,陈子昂的作品被大家拿去传阅的现存的共有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蓟丘览古》和《登幽州台歌》等。他的诗没有齐梁时期以及唐代宫廷诗人的那种低迷颓废之感;也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没有内容,只是简单的堆砌。相反的,他的诗用词清丽、选词质朴却又别具一格,诗风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将心中所想,眼前所见相结合,抒发心中的真挚情感,是对齐梁文学绮靡文风的一个重大的改革,其诗作对盛唐诗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更因为诗作具有“汉魏风骨”而被称之为“诗骨”。

陈子昂被称为什么

在中国,有作为的文人都会被人们赋予一个称呼,应该说是尊称。陈子昂被称为什么?他被世人称作“诗骨”。

陈子昂图

一般来说,人们对一个人的称呼,是根据这个人的性格、作品以及他的事迹来叫的。所以,人们称陈子昂为“诗骨”,是跟他的性格、事迹以及作品分不开的!

就他的作品来说,陈子昂是早于李白他们的诗人,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在诗文方面虽然没有李白他们那么突出,但是,他处于的是唐朝开始时期,当时正在进行诗文改革,所以,他的诗文是后面人的写作依据。他的诗文中可以读出澎湃之情,也可以读出潇洒之气,总之,他的诗文可以传达出正能量。所以有人评价他的诗文是风骨铮铮。

就他的性格来说,他是属于从边远地区走出去的官员,可是他在那些官宦面前表现出的是不卑不亢,甚至是对于当时的皇帝也是如此。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位时期,他对武则天推行的新政,只支持对的,错误的就反对,这也表现出了他的骨气,他的严正和对是非的坚持!

就他的事迹来说。他刚刚到京城时,由于没有什么熟人,所以他一直都没进入仕途,后来,他花千金买了琴,吸引了很多人来他家,然后在很多人面前,将那千金的琴给砸坏,以此来表明他自己从仕途的决心,这也使他瞬间就成为名人,从此走入了仕途。

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了,他是一个有才的,高风亮节之人,正因此,人们才会称他为诗骨。

陈子昂的贡献

陈子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写作了很多不朽的篇章,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陈子昂属于唐诗开创者那批人中的一员。南北朝时期,文化最发达的是南朝的政治中心,但是南朝的文人们创作的诗篇都是华而不实,都是渲染奢靡的达官贵族生活,并没有写到底层人民的生活。

陈子昂像

唐朝建立以后,很多文人开始摒弃南北朝以后的华而不实的创作风格,开始创作一些贴近实际的篇章。陈子昂就是这其中的一员。陈子昂写过很多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诗篇是《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篇非常著名。

陈子昂还写了一些反讽的诗词。陈子昂是武则天时期的人物,武则天当政时,为了平定周边的少数民族,征集四川的百姓开伐蜀山,以此去剿灭羌人。徭役给四川的百姓带来了很多的苦难,使得四川的百姓在种地时劳动力不足,很多人家收的粮食都不够食用。

陈子昂在唐朝做过官员。虽然陈子昂做的只是小官,但是陈子昂却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使得百姓们能够在他的治理下安居乐业。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而陈子昂这些人是开唐诗风气的人,因此对唐诗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正是有了这些唐诗,我们后人才能够从唐诗中看出唐朝时期的风土人情,知道了很多古代的事情。陈子昂也因为自己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导语: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吧!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有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四十岁,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居东都,守右拾遗。这时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思想正处于成熟期。这段短文蕴意深厚,代表了陈子昂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他独到的文学思想。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其一,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这一重要概念的人。此前,“风骨”、“风力”、“骨气”之类的概念被用于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但直接将时间概念“汉魏”与“风骨”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非常接近。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称。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三曹”、“七子”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继承了建安之风,陈子昂在说《咏孤桐篇》的妙处时,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基本上可以等同。陈子昂之所以不用“建安风骨”,原因大约有二:一,为了与下文“晋宋”相对应,称“汉魏”更合乎习惯,而且,“汉魏”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即止于汉魏,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显,甚至相反相对,“汉魏”更利于表达文意。二,在陈子昂的时代,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历史年代,还可指地名建安郡,以及陈子昂刚随之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因“建安”容易产生歧义,故而不用。

其二“汉魏风骨”,之提出,是针对齐梁文风的。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一是“彩

丽竞繁”,竞相堆砌华词丽藻,繁琐空洞,华而不实;二是“逶迤颓靡”,题材狭隘,常限于声色犬马之娱,宫庭唱和之趣,柔媚颓废,格调不高。前者说形式与技巧,后者指内容与风格。两大弊端造成的后果是“兴寄都绝”,“风雅不作”。“兴寄”强调是真是深沉的'感慨,而不局限于“托事于物”的手法,还蕴含有因兴发感动而生的深深感慨。创作手法,本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陈子昂的政治主张、作为一致。“风雅”是《诗经》的重要构成内容“风”,指十五国风,反映各地民间生活、习俗与情感, 质朴真淳, 清新灵动, 属地方土风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正乐”,格调高雅。“风”和“雅”是《诗经》的精华,要求有充沛的现实内容和温柔敦厚的风格精神,“风雅”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后来诗歌创作的正统。“兴寄”、“风雅”的缺失,意味着诗歌背离了传统,失去了本质意义。陈子昂以传统诗歌精神作为标准,批判齐梁文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隋唐虽然统一了南北,开始了文化的融合,但初唐诗坛基本延续了齐梁文风。直到陈子昂生活的时代,仍然是宫体诗居于主流,诗坛被齐梁文风所笼罩。陈子昂对这种状况深感不满,力图除弊革新,复归风雅,创造与大唐时代精神相应的健朗文风。为了给出一个与齐梁文风相对的可以学习的榜样,他提出了“汉魏风骨”,作为诗歌传统的优秀代表与效仿标准而大力倡导。

其三,陈子昂明确了“汉魏风骨”所包含的内容。就序中文意来看,“汉魏风骨”指的是汉魏这一历史时段文学作品中所突出体现的“风骨”美学特征。其外延包括汉末与魏初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其内涵可理解为陈子昂所推举的文学作品的理想状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即要求内容实在、感情充沛、词句精当、刚健有力的作品。陈子昂为什么不直接倡举《诗经》而要效法汉魏呢 刘勰曾概括建安文学的特征:“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慷慨苍凉,梗概多气,也是建安风骨的特征。齐梁余风带来的弊病“逶迤颓靡”为无气之征,需以“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疗治。“汉魏风骨”不仅是陈子昂的文学理想,也是他为唐诗坛变革所奠定的的基础。

陈子昂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陈子昂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诗歌主张里,也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上。他的创作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能彻底摆脱齐梁的浮艳习气,为端正唐诗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

陈子昂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主张。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这些作品基本上是陈子昂文学主张的实践。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从宇宙、历史的变化中感悟人生、思索人生的意义;有感岁月如流,人生有限,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慨等,表现出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不平。他的诗语言古朴,格调雄浑,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

在诗体上,陈子昂跳出宫体圈子,恢复汉魏古风。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全为五言古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与声韵的合律,不受四声八平的限制,可以直抒胸臆,自由挥洒情怀。古风继承了《诗经》传统,质朴淳厚,古雅苍凉,与宫体截然相反。以古风反对宫体,正得其所。从诗体来看,洗去六朝之浮靡,效法古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唐初自是杰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陈子昂不独擅长五古,其律诗亦不乏佳作。《岘山怀古》、《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等,皆去除雕饰,格高语壮,为五律之精品。陈子昂五古之作以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既有力反击了齐梁文风,又促成了建安文风在初唐的复苏,因而备受关注。

在内容上,陈子昂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加了抒情成分。六朝至初唐诗歌内容多宫庭与台阁的咏物与唱和,气局较为狭隘,题材相对单一。他生长于蜀中,但到过的地方不少,经历比较丰富,所见所闻皆入诗中。《度荆门望楚》描写经三峡到楚地的风光,远近虚实多面刻画,简约精当;《感遇》其二十九写用 兵征途之艰险。陈子昂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

悟,将诗歌引入复杂而生动的心灵世界。六朝诗歌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少了生命的参与,少了主体精神的介入。陈子昂继承了诗歌的言志传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看法,抒发喜怒哀乐之感情,充分流露自己的心性,从而使诗歌多了心灵感受与生活体验,进而有了张力与生命力。如《白帝城怀古》、《岘山怀古》等,他借对历史遗迹的凭吊,对逝去人事的追怀,表明自己的思绪感受,使诗歌多了一份厚重与深沉;在《送魏大从军》中,任由当时或感伤或壮烈之心情的畅快表露,极富现场感, 在《感遇》诗中,他又表现出对政治的关注与批评,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与谏官责任感。这些作品既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领域,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在手法上,陈子昂恢复兴寄传统,作品中更多风雅古韵。兴寄的特征在于因物起兴、感事而兴,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不说空话,又显得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在《感遇》诗中,陈子昂通过两种具体方式表现兴寄手法。一是前面纯粹描述,在结尾处笔峰陡转,表露情绪或看法,发人深省。比如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两联写兰若的生长状态与环境,接着写物候变化,最后一联,表达对时光流逝、花落意空的感叹,隐含着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失落与伤感。又如其二十九,前十二句尽写环境之恶劣,行军之艰难,后四句笔锋一转,指责决策者失误,给士兵和平民带来深重苦难,意味深远。二是不直接表明观点,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对照,寓爱憎于其中,不言自明。比如其四,前四句写乐羊食子之不义,后四句写中山相放麑之良善,抑前扬后之意朗然,再一深味,隐然有影射现实之意,。兴寄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质实明朗而韵味无穷,得风雅之真味。 在风格上,陈子昂取法建安风骨,诗风刚健有力,昂扬向上。其诗饱含着强烈的功业理想、是非分明的主观判断。他渴望建功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感遇》其三十五)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他愤愤不平,“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感遇》其三十四) ;对腐败荒谬的社会现象,他横眉怒对,“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感遇》其二十六) 诗中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不屈于流俗,卓然自立,磊落不群。其诗语言精当,意境开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度荆门望楚》)“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白帝城怀古》)寥寥几句,勾勒出雄奇景象,干脆利落,棱角分明。其诗蕴藉深厚,意味无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在手法上,陈子昂恢复兴寄传统,作品中更多风雅古韵。兴寄的特征在于因物起兴、感事而兴,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不说空话,又显得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在《感遇》诗中,陈子昂通过两种具体方式表现兴寄手法。一是前面纯粹描述,在结尾处笔峰陡转,表露情绪或看法,发人深省。比如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两联写兰若的生长状态与环境,接着写物候变化,最后一联,表达对时光流逝、花落意空的感叹,隐含着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失落与伤感。又如其二十九,前十二句尽写环境之恶劣,行军之艰难,后四句笔锋一转,指责决策者失误,给士兵和平民带来深重苦难,意味深远。二是不直接表明观点,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对照,寓爱憎于其中,不言自明。比如其四,前四句写乐羊食子之不义,后四句写中山相放麑之良善,抑前扬后之意朗然,再一深味,隐然有影射现实之意,。兴寄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质实明朗而韵味无穷,得风雅之真味。

在风格上,陈子昂取法建安风骨,诗风刚健有力,昂扬向上。其诗饱含着强烈的功业理想、是非分明的主观判断。他渴望建功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感遇》其三十五)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他愤愤不平,“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感遇》其三十四) ;对腐败荒谬的社会现象,他横眉怒对,“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感遇》其二十六) 诗中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不屈于流俗,卓然自立,磊落不群。其诗语言精当,意境开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度荆门望楚》)“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白帝城怀古》)寥寥几句,勾勒出雄奇景象,干脆利落,棱角分明。其诗蕴藉深厚,意味无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破空而来的绝妙诗句叫人无限感慨,反复吟味,可算梗概多气。这样的作品正是得建安风骨之精髓,姚范评为“风骨矫拔”(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 ,翁方纲也认为“陈伯玉垏兀英奇,风骨峻上”(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对诗风的矫正、对建安风骨的大力倡导,有其无可替代的功劳,“陈伯玉痛惩其弊,专师汉魏复古之功,于是为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七)“子昂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正是陈子昂的不懈努力,唐诗才告别齐梁文风,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建安文学也得到广泛认可,备受尊崇。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风骨嶙峋,文坛雄杰。

在最新出炉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上,看到陈子昂的名字,何开四,脱口而出以上八个字。

作为一名辞赋家、文学评论家,对文艺美学深有研究的学者(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何开四对陈子昂有着高度的欣赏,“陈子昂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人物。作为大诗人和初唐诗文革新旗手,他在诗文创作和文艺理论两个方面都做出很大成绩,引领出一个诗的盛唐。陈子昂对文学继承和革新的看法和实践,彰显出他对自己身处时代的敏锐认知和预判。所以他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人,还是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他心忧天下,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他有家国抱负,曾两次从军出塞。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担当、敏锐,很有启发性,值得我们当下深入挖掘。陈子昂的诗文理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革新求变的精神在当下同样有启示意义,值得含弘张光。”

左手写风骨金石之诗

右手写革新战斗檄文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和组诗《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这些作品言之有物,其内容多是抒发抱负,托物言志,乃至从宇宙、历史的变化中感悟人生、思索人生的意义。从文风上看,语言古朴,格调雄浑,风骨峥嵘,苍劲有力。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彻底摆脱宫廷盛行的齐梁六朝绮丽浮艳习气,有汉魏古风。

六朝至初唐诗歌内容多宫庭与台阁的咏物与唱和,气局较为狭隘题材相对单一。在内容上,陈子昂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加了抒情成分。所见所闻皆入诗中。比如《度荆门望楚》描写经三峡到楚地的风光,远近虚实多面刻画,简约精当;在《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他写“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陈子昂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的创作风格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散文革新也开风气之先,成了唐诗变革的风向标。

跟现代社会的作家、学者是两个分开的行当不同,在古代社会,不少大诗人都是集创作和理论于一身:不光写得好,还能解释怎么写才叫好。陈子昂就是这样心手相应的佼佼者。何开四是写赋高手,同时他自大学时代开始重点研究钱钟书,对诗歌美学卓有见解。对于陈子昂这位先贤老乡,何开四首先敬佩陈子昂的就是,“他不光诗写得好,还写文专门清晰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影响很大,非常了不起。”

一个官位为左史、名叫东方虬的诗人,写了一篇《孤桐篇》。作为朋友的陈子昂读到后,兴奋不已,称赞之有“正始之音”。《孤桐篇》这首诗已佚,我们也无法直接阅读。但从陈子昂对他的表扬,我们感受一二。陈子昂评价它“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这是陈子昂欣赏的文章风格。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赶紧写了一篇《修竹篇》与之应和。《修竹篇》我们可以看到,“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他不光作诗相和,还为自己的应和诗写了序言——《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在这篇铿锵有力的序文中,陈子昂指出齐梁诗风的弊病就在炫耀词藻,内容空洞,无病呻吟,号召诗人们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以“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为标杆,创作有骨有风的诗篇。这篇文章也成为陈子昂关于文学革新主张的战斗檄文,流芳百世。这样的理论文章,陈子昂还不止写过一篇。在《夏日晖上人房别 李参军崇嗣序》中,陈子昂说:“各述所怀,不拘章韵。”也就是说,他提倡写文章,要注重情感真实表述,不要受语言形式束缚。在《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云:“吾无用久矣!进不能以义补国, 退不能以道隐身。……夫诗可以比兴,不言曷著?”总体来说,陈子昂提倡直抒胸臆,用率真苍劲之语,反映真情实感。

作为初唐诗文革新的先驱者之一,陈子昂并不是最先开始的那一位。在他稍前,提到文学改革的,还有初唐四杰。但是为何陈子昂的文学改革意识,取得 了“卓立千古、横制颓波”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影响却是最大,被推崇为“唐之诗祖”?何开四解释说,陈子昂的文学改革主张最鲜明,最彻底。“初唐四杰,曾经试图突破一下,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做得不彻底,而且自觉不自觉,有些人还恢复到此前的文风。但陈子昂是釜底抽薪,彻底变革。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评价他的文章:“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陈子昂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了诗歌的真正革新,不仅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诗风,还对盛唐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巨大影响。”

他让诗歌走向清新刚劲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是他的粉丝

虽然陈子昂感慨在政治抱负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其实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有屈原这样的“古人”,也有李白杜甫等大咖级别的“来者”。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扭转了唐初以来宋齐梁陈的奢靡文风,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提倡的兴寄、风骨的诗歌理论,也得到了后人的追随和确认。诗歌摆脱了齐梁以来的绮糜诗风,走向了清新刚劲,走向了盛唐气象。在他的影响下,韩愈柳宗元继而发起散文复古运动,唐宋散文才摆脱逶迤颓靡华美苍白的窠臼,出现了繁华局面,涌现出了代表古代散文最高成就的“唐宋八大家”。

陈子昂处理“复古”与“用今”的方法, 对李白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李白复古意识极强,自云: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诗仙李白对陈子昂的认可, 恰恰亦在他的仙道风范上, 其 《赠 僧行融》云:“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

如果说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那是因为欣赏太白才情,更欣赏他有着自己永远没有的飘逸洒脱。但要说对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影响最深的人却是陈子昂。公元762年,杜甫乘船来到射洪,写出《陈拾遗故宅》《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等诗作,他称赞陈子昂是可与日月齐辉的圣贤。在《陈拾遗故宅》里说陈子昂:“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又说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韩愈认为,唐朝的文章之盛,开始于陈子昂,“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白居易这样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元好问甚至想要用黄金给陈子昂塑像:“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站在大唐的开端,陈子昂,这位“当之无愧的旗手”,为即将到来的盛唐诗歌繁华,唱出了波澜壮阔的序曲。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生平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文学创作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於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初时期的风骨,即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他的诗歌创作,即是这种进步主张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颇为丰富,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如“苍苍丁零塞”、“朝入云中郡”篇,反映北方边塞战士和人民的苦难。“丁亥岁云暮”篇反映并批评武后准备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圣人不利己”篇批评武后崇拜佛教,大兴土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贵人难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较曲折的方式讽刺武后滥施刑罚,使臣僚不得善终;“逶迤势已久”篇申述骨鲠之臣没有出路;“兰若生春夏”篇慨叹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都从不同角度对时政进行了批判。还有部分诗篇,感叹祸福无常,向往神仙和隐逸生活,表现了消极遁世的苦闷情绪。《感遇》诗有意识地学习阮籍《咏怀诗》,在运用五言古体和质朴的语言,以较隐晦曲折的方式表现时政的黑暗和诗人彷徨苦闷的心情方面,的确逼近阮诗。但其中少数篇章,注意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人民苦难,风格豪放明朗,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对礼贤下士的燕昭王的怀念,实际上是慨叹自己当前的不遇知音。同时用歌行体写下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俯仰古今,在广阔的背景中表达了他深沈的忧愤。清翁方纲说:“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刘琨)”(《石洲诗话》),指出了这些篇章慷慨悲歌的特色。

他还有一部分抒情短篇也写得颇好。像五律《晚次乐乡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送魏大从军》等,抒情写景,形象鲜明,音节浏亮,风格雄浑,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他自己刚健有力的诗风。方回认为其五律可与同时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诸人媲美,都是唐人“律体之祖”(《瀛奎律髓》)。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物件。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了他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

陈子昂的散文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他的散文,虽然还夹杂一部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改变了唐代初期的文风。唐代古文家对他的散文,常给以很高的评价。如萧颖士认为“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引);梁肃说“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补阙李君前集序》);韩愈说“国朝盛文章(包括诗文),子昂始高蹈”(《荐士》诗);柳宗元也说著述、比兴二道,即文、诗二者,作者罕能兼美,陈子昂则是“称是选而不怍者”(《杨评事文集后序》)。但其散文的成就,不及诗歌突出。

本集和研究资料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资料:

wwwCSIENTUEDUTW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2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