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向老子问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何要读它?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类的有何用,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明白道的真义了吗?」孔子说:「我想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何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是前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何不同吗?」
辞别时老子曰:「富贵的人为人饯行,常常赠送礼物,而仁者则赠送葴言。我没有富贵,倒是愿意仿效仁者,送您几句话:『一个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测,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所以为人行事,做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做人臣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样,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宾士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勾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
虽然孔子认为老子的人生哲学太消极,与自己的处世态度不同,但仍佩服老子的学问和人品, 就像中国人最尊敬的「龙」一样。而道士贾善翔为老子立传,即名曰《犹龙传》。
「道」是老子最高的思想范围,「道」的意思是「自然」。老子观察自然界与人事间的结果,发现并归纳出一抽象的法则或规律道,「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就自然界说,这「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廿五章)
老子想象出「道」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前,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气,天地不分,独立在空中,依一定的轨道,圆形运行,无声无息,(没有生物)永无休止。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得以产生。地球最初的现象称为「大道」,大曰逝,逝是无穷尽的脑部运动,大曰远(想无限远的大自然),直至想到真理--道;得道之后便可以归真返朴--反(返)。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指「元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交合」。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了阴阳交合,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自然法则;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应该算是跟老子思想有相关的历史故事。因为内容说的就是老子的观点。
庄子:养生主(五)
老聃的灵堂布置的庄严肃穆,弟子们分列两旁,静静地分别回拜前来祭吊宾客。公祭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一位叫秦失的客人跑到灵堂里。他不鞠躬也不点香,只是站在那儿,大叫三声后调头就出来了。
跟随秦失前来的随从觉得很奇怪,秦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其中一个人问道:「你不是老聃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啊!我们是多年的知己。」
「那么你为什么在灵堂前怪叫三声,不拜,不上香就出来了呢?」
秦失说:「你不了解,当他生前我们交往时,他是一名凡人。 而今他仙逝已经不再是人了。这种变化是自然之道,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死也是这样,顺应天命的变化。
一般人不解这个道理,所以在灵堂拜祭时,有些年龄大些的人,他们在那儿哭泣,好像死的人是他们的儿子; 而年轻一点的人则哭的像老聃是他老妈似的。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嚎啕大哭时,经常会不经大脑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流泪更是无可避免的。而这些举动都表示此人不明白自然生死循环的道理。对修行的人言,不顺应自然之道,过度地渗入人的情感,都不是修练者应有的作为。
从前修行的前辈们称这种滥情的行为是”遁天之刑” 是很要不得的。
老聃这样伟大的人物,他是承天命而来,奉天命而归。对于天命我们又哭哭啼啼的干什么呢?大凡能顺应天命的人,他们就不会受到喜怒哀乐的侵扰; 始终保持一颗安宁稳定的心情,古时称这种修为是”帝之悬解”。」
原文: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记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所以老子是有妻儿的,你可以看一下《老子传》这本书,虽然有点神话的色彩,不过还是很不错的。
儒家和道家之争,在于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一个“无”字,划清了儒道两家的界限。而在道家学派中,虽然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无为,但老子和庄子并不是一个“道”,正如孔孟之别一样,老子和庄子也不完全一样。尽管后人并称他们为“老庄学派”,但两人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那么同样主张无为,同样讲究寡欲的老子和庄子,他们的不同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点,老子寡情,庄子善感。尽管我们不知道《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谁,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当中看出来,这个人或者这些人至少说话是冷冰冰的。而庄子却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比如说,庄子的太太去世以后,他的老朋友惠施来吊唁,走进去一看,庄子“箕踞鼓盆而歌”,就是庄子很傲慢地坐着,然后拿了一个瓦罐一边敲一边唱歌,惠子就看不下去了,说你的太太跟了你一辈子,实话说也没过上个什么好日子,她去世了你不哭已经就不像话了,你还“箕踞鼓盆而歌”你太不像话了。庄子说,唉,不是这样的,她刚去世的时候,我也哭来着,我也很悲痛,可是后来我一想吧,你说这个人吧,他原来是没有的,生命就在天地之间,无影无形,不知道怎么他就后来变成了一个肉身,他就有了身体。现在呢?他的灵魂又回到天地之间了,这不就和春夏秋冬一样正常吗?现在我的太太回到了天地之间,她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在那儿睡着了,我在这儿鬼哭狼嚎?那不是打扰她吗?所以我就不哭了,我唱个歌给她送行吧。请大家想一想,这是无情吗?不是,这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所以老子寡情,庄子善感。所以作为一个个体,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还是有区别的,老子像是一位面目表情严肃的智者,庄子更像我们生活中情感丰富的老人。我们会尊重老子,亲近庄子。 老子和庄子的第二个区别,是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我们去读老子的书,《老子》这本书,也是美文学的,韵文嘛,但你怎么觉得它没有一种感悟,干巴巴,冷冰冰,硬梆梆,无情无义。而我们去读庄子的书,那是有温度的,有色彩的,有声音的,有体验的。我们能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一种艺术的感受。在老子那里,道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情感的,在庄子这里,道是可以体验的,可以感悟的,是活生生的,是鲜亮的。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看老子和庄子,老子则显得冰冷,而庄子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让人更容易亲近。与此同时,庄子还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大师,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手法的创造者,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都很广,其实各有偏重。老子的哲学本质上更接近政治哲学,而庄子哲学更接近生命哲学或者说个体哲学,所以庄子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体的超越。他把道家的学说引申到人生,思考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所以有人说同样主张无为,老子的无为是假无为,庄子的无为才是真无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六)儒道是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先秦诸子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为当时的社会开出治疗的药方,儒家的看法是,要拯救天下,就要“有为”,要去做事。所以儒家开出的药方是“仁爱”,而道家则是另一种主张,道家的看法是,社会出问题的原因是瞎折腾,折腾出来的。要拯救天下,最好的做法就应该是“无为”。 因此,儒道两家的根本区别,就是“有为”和“无为”。这是儒道两家的根本分歧。而这有为无为之争,又可具体分为儒道两家的三个争论。古今之争、道德之争、天人之争。 关于古今之争,就是道家主张回到远古,儒家主张回到近古的争论。而儒道两家的第二个争论,道德之争。道家认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高于方式,远古好于近古,理想优于现实,所以道家取道不取德,取无为不取有为。那么儒家呢?儒家是一种现实的观念,儒家的主张是,保德以求道,通过保住德,然后再去追求道。这其实也就是儒道两家的一个区别,道家理想,儒家现实,道家取道,儒家保德。结果是道家大气,儒家实在。 而儒道两家第三个具体争论是天人之争,道家认为天道无为,而儒家认为天道无为,人道有为。所以孔子有一种精神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
将道家的思想推向了中国思辨哲学的最高峰,这样的哲学就是与西方的哲学相比,他们是异曲同工的,而且是毫不逊色的。使人们以科学的意识,悟出存在于大自然中深奥的折理,对于解放人们固守的思想,以及对未来的世间变化有一种合情合理的解析。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所以本人认为道家核心观点:“为而不争”!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宇宙有边,世间万物皆为道,或者说是道的组织形式,树的道一荣一枯,荣枯相间,人的道,生生死死,死为了生。流连于山水田园,寄情于松竹杨柳等。以期超脱于灯红酒绿的社会和纷繁复杂的情感社会,幻想在极乐世界里遨游自己的人生,这正是道家思想学派人士的追求。而道应遵循的法则是自然,遵循顺应自然规律才是致上。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所以治国可以无为而治。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只有人尊重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才能合谐,达到共生,如不能“天人合一",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历史上的案例多如牛毛,只有把握"天人合一",才是人间大道。家的思想精髓应该是,《崇尚自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遵行宇宙万物,自然运行的规律。道发自然,即无为。非心非意非想归,合一万物皆自体,感而遂通玄妙微,老庄心法出三界,食母之贵在悟培,无名之明生大药,有道不道少是非。价值观都在《道德经》中得到了诠释,区区五千字,把道家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我觉得用四个字概括道家思想的精髄应该是:“道法自然”或“天人合一”或“道之为物”或“大爱无疆”。
如果是我,就不会继续下去。不过既然是吵架,双方都有点问题,你先看看自己为什么激怒了她,如果觉得合理这次就算了。因为妥协,包容是必需的。至于人的品行差异,那要看你是否真地了解她,如果她和你在品行上有差别,就分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