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pua?

什么是pua?,第1张

cpu与pua的区别为定义不同。

pua指的是情感操控、精神控制,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通过精神打压的方式,对另一个人进行情感操控。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并不断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为,后来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其相关行为。

cpu指的是中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是信息处理、程序运行的最终执行单元。CPU自产生以来,在逻辑结构、运行效率以及功能外延上取得了巨大发展。,处理器架构设计的迭代更新以及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提升促使其不断发展完善。

防止pua的方法:

1、明确问题的所在,分清现实的真相是什么。操纵者有时候会为了掌控场面经常对已有的事实进行扭曲,然后把加工处理过的版本告诉我们,如果这时候不能分辨出真相是什么的话你可能就会掉入他们的陷阱当中。

2、允许自己做出适当的牺牲和让步。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当我们下定决心离开煤气灯操纵式的关系的时候,你可能会面临失去以往跟他们所谓“亲密”的关系,比如你曾经非常仰慕的对象又或者等等。

3、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给予自己力量。要知道当你下定决心离开煤气灯操控的时候,你也许就会失去这段曾经珍视的关系或者感情,离开一段关系总是伤人的,但要学会要活在当下,你必须敞开心扉,勇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

南方周末的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自发文后,就惊爆了朋友圈,引发了新一波的婚恋恐慌。

许多女孩发现,遇人不淑,原来不仅伤心,还有可能要命。

其实,不是爱情会伤人,而是有太多以爱为名的人渣们,利用女性的善,人性的弱,操纵感情,玩弄女人,抽筋剥皮,谋求私利。

所以,想要爱情之路走的平顺,认出这群披着羊皮的狼,看穿他们常玩的技俩,非常重要。

首先,理解什么是操纵?

所谓操纵, 是指一个控制欲强的人,试图通过间接策略,改变另一个人的感觉,信仰和行为,用欺骗、胁迫甚至伤害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操纵与许多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成瘾、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等。

但并不是所有操纵者,都是源于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一个操纵者,最终的目的是谋求财富,那他就是故意操纵者,而如果控制欲只限于情侣之间的变态互动,不涉及利益诈骗,那么这只能表明操纵者本身,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

研究心理操控的咨询师,乔治·西蒙博士认为: 心理操纵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男人会利用感情,女人会利用情感。

也就是说,男人通过玩弄感情来达到目的,所以,他们会看到女人对羞耻的敏感,这种羞耻包含,被视为一个不好的人,对伴侣不忠的女人,不再圣洁的女性。男人利用女人在这方面的羞耻敏感,作为控制女人的武器。

这些特性,在包丽的案例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渣男仅仅抓住她不是处女这一点,就能动用心理催眠和耻辱暗示,让她经受羞耻心的折磨,自觉低人一等。

而女人们,她们通常利用情感,用受伤或示弱的方式,试图软化和动摇伴侣,唤起男性的关注和呵护,以达到控制自己处境,掌握伴侣行动的目的。

因此,一定程度上来看,心理操纵,无论男女都有可能会用,只是利用方式不同,动机不同而已。

对于那些无意操纵者而言,他们的操纵行为,是一种内心投射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是如此认为的,所以,他们会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并通过过分的防御性机制,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转移问题的焦点,造成对伴侣的情感伤害。

在这样的操纵者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如履薄冰,没有任何安全感,但这种操纵者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而是因为深层次的情绪失调,加之应对亲密关系的技能不足,导致他们通过攻击,而不是拥抱,通过指责而不是认同,通过伤害而不是呵护,来将自身的不满和困惑,投射在另一半身边。

比如包丽的男友,他对女友的伤害,不是源于对利益的追逐和骗取,而是自身人格缺陷施于的。

遇到这样的男人,他会将内心的不满足,永远投射在女孩身上,让对方不堪重负,直至抑郁自杀。

雷尼·希尔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对这种操纵者的憎恶和同情:

其实,无论是无意操纵,还是有意操纵,对于被害者而言,差别都不太大,要么伤心,要么伤钱,要么伤心又伤钱。

如果你担心自己被操纵,检查一下对方使用的策略,通过观察对方的手段和作为,就能简单判断对方是否在操纵你。

操纵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负面操纵: 操纵者通过持续的批评、诋毁、羞辱、社会排斥、敌对威胁等手段,对被操纵者进行心理操控。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那些深陷家暴漩涡中,而无法逃离和自救的女人们,她们即便身体自由,心灵却被家暴者禁锢和控制,因为她们无论做什么,都被视为不合格,总是被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洗脑会内化为自我认知,使得她们自觉远离人群,自认为被打是合理的。

积极操纵: 操纵者通过虚假的友谊,虚伪的奉承,以及无法兑现的承诺,满足被操纵者的虚荣心,实现对操控对象的掌控。

这一点在家庭关系中,很常见,比如日剧《坡道上的家》,丈夫不断通过积极暗示,让妻子以为自己很擅长处理家务活,又通过消极暗示,迫使妻子远离工作,长此以往,妻子只能被丈夫束缚于家庭之内,而无法实现个人追求。

欺骗和阴谋: 操纵者擅长撒谎,谙熟人性,用欺骗的方式,制造借口,指责和逃避自己的责任,以达到压榨控制另一方的目的。

莎士比亚在著作《奥赛罗》中,将这种心理操纵术,运用到了极致。里面的坏人,通过含沙射影和巧妙的环境安排,诱使奥赛罗产生怀疑,然后相信妻子的不忠。同时,操纵者也利用奥赛罗天性里的不安全感,让他陷入非理性的嫉妒和愤怒,如此,不用自己动手,就完成了一场杀戮。

战略无助: 操纵者扮演弱者,利用人性的善良,引诱对方释放同情心,做出让步,进而走进操纵者的陷进,实现长期情感操控。

这可以说是PUV高手们,常常会用的一种套路,打造一个弱者的人设,制造一个痛苦的过往,扮演一个深沉的角色,激发女人的同情心和母性,让女人自愿为他沉沦,奉献,掏心掏肺。

敌意和虐待: 操纵者以欺凌,恐吓,身体和精神,以及情感的虐待,实现对被操纵对象身心的碾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们,她们在经历极度的恐怖,遭受严重的身心虐待之后,开始认同虐待者,并自愿受其驱使,无怨无悔。

这种操纵的心理学原理是:操纵者先给对方制造极大的压力和焦虑,然后突然释放这种压力,经历了突然的情绪波动之后,被操纵者痛苦解除,个人的防御机制也随之崩塌,因此容易做出不理性的举动。

在人类操纵历史上,煤气灯效应,是心理操纵的极致运用。

这个词,源于1944年的**《煤气灯》,在这部**中,一个丈夫为了彻底击溃妻子,试图让她质疑所眼见的现实,从而相信自己疯了。

煤气灯效应, 是一种持续操纵和洗脑的形式,会导致受害者怀疑自己,最终失去自己的感知、身份和自我价值感

因为操控者,通过持续的诽谤性陈述和指控,公然的谎言或夸大事实,让受害者质疑自己判断的正确性、自我感觉、对现实的感知以及情感的有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煤气点燃会导致受害者,失去信任自己记忆、经历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理智。

比如电视剧《辣妈正传》中,杂志社的领导李木子,在发现丈夫和一个女人暧昧不清时,通过偷偷转移东西和篡改事实,让丈夫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从而身心俱疲,而她当初就是通过这一招,击溃竞争对手的。

在我们这个充斥着虚假信息、另类事实、分裂和自恋的当代社会,煤气灯效应,经常被用在商业、政治、媒体、工作场所和个人关系中。

煤气灯是一种心理暴力。

它遵循的准则是:如果你经常重复一个谎言,它就会被接受为真理。

所以,操纵者最初需要构建一个慢性谎言,通过持续输出,来洗脑、攻击、贬低、和剥夺受害者的权力。

煤气灯效应中的操纵者,被称为是打火机。

打火机所发出的一切指控,不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客观性的基础上,而是恶意的诽谤,但是日久天长,这种诽谤会内化为受害者的自我认知。

比如北大女孩包丽,最初面对男友关于非处女的攻击,还会反驳,为自己辩解,时间一长,男友每天将非处女,作为女性不洁的象征时,会让她因为自我内化,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长久心理战,在这场战役中,打火机会压制受害者的异议,引发受害者的不安全情结,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产生困惑,焦虑,羞愧。

比如一个出生农村的女孩,在一种普遍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她一直认为自己比弟弟差很多,哪怕她遭受了很多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也依然陷入一种对家人的负罪情绪中,直到多年后逃离家庭,才慢慢恢复自信。

而且,除了持久,煤气灯效应的关键策略是,打火机会时刻保持攻击状态,一旦受害者有所反驳,就会招致加倍的控诉,以绝对的控制权,主宰着受害者。

部分运用煤气灯效应的操纵者,还会在战略上,将受害者从亲朋身边孤立出来,运用煽动性的策略,如[我们对他们]、[分而治之]、[孤立和控制]、[敌人无处不在]和[我是你唯一的希望]等,将受害者永久攥着手心里。

虽然操纵很可怕,但心理操纵却无所不在。

我们所热爱的权谋剧,宫斗剧,那些胜利者们,往往就是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实现心理操纵,完成谋害和杀戮。

而在当今商业时代,心理操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营销。

营销是基于人性洞察,所延展的具有欺骗性,蛊惑性和操纵性的商业行为,这种认知已经达成共识,但是高级的营销,总是巧妙的让人心甘情愿被算计。

所以,当营销避无可避时,营销界有个新的理论出现: 消费者有责任自我教育,他们有责任做出更好的购买决定。

这种情况,像极了我们当下的现状。

当PUV大行其道时,很多人希望法律可以有效制裁,但遗憾的是,除非涉及金钱诈骗,大部分心理操纵者们,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伤害,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法律惩罚。

比如包丽案中,即便她的男友对她实施了,显而易见的煤气灯操纵,但她的自杀行为都是自发的,法律如果制裁,才会显得不合法,因为没有可以贯彻执行的具体标准,就会让法律丧失权威和公平性,且显得没有正常边界。

所以,就像营销具有合法性一样,法律无法界定的心理操纵,情感虐待,也需要来自当事人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拯救。

因为,心理操纵无处不在。

有一句名言是,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会如何利用你,看看那些离你最近的人。

你最亲密的朋友,家人,孩子,都有可能是操纵者。

你的父母,会利用你的孝心和负疚心,操纵你的情感和生活,甚至事业选择。

你的孩子,会利用你的责任心和对她深切的爱,通过哭闹,自我伤害,不断逼迫你就范。

可以说,操纵是一种生存机制,以应对充满挑战或竞争的环境,尤其是当一个人缺乏相对权力和控制力时,病理性的操纵,就会经常在家庭和两性关系中出现。

而且,我们的整个社会规范,都是鼓励狡猾、诡计多端、讨价还价、利用人类弱点、倡导马基雅维利式的自私,崇拜权谋胜利者的,这种情况下,心理操纵无处不在,个人避无可避。

只是,有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自我保护的竞争本能,无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剥削和压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心理操纵变成了精神虐待,情感伤害。

所以,比起谴责,你最实际的做法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强大却不会操纵他人,伤害他人的人。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被操纵,但操纵者们在实施心理操纵之前,其实是有选择性的。

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擅长心理操纵的人,通常会把目标对准,具有某些特定人格特质的人,比如:

讨好型人格,极度渴望被喜欢被认可

自卑型人格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依赖性人格的人,即便痛苦也害怕分离

天真,无知,幼稚,缺乏社会经验的人

害怕愤怒,悲伤和其他负面情绪的人

从小在父母严格管控中长大的孩子

极度孤独,以至于缺乏警惕性的人

冲动,贪婪,唯物主义或追求财富声名的人

当遭遇操控者时,我们一方面需要识别对方的操纵策略,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努力,走出心理操纵。

因为,你越早察觉,越早逃离,就越容易逃出去。

具体来说,受害者可以坚持以下策略:

1识别问题。无论操纵者说什么,做什么,你都需要识别出,对方真正想要什么;

2从歪曲中找出真相。这很困难,但是当你产生疑问时,可以通过写日记,以及和第三者聊天的方式,更加客观中立的去看待处境。

3进行精神锻炼,鼓励思维方式的拓展。当遭遇不公时,不妨跳出来,和自己保持距离,客观看待眼前问题,分析处境。

4给自己放弃的权利,允许自己糟糕。他们说你不好,你不一定非要证明自己,以求得到认可,你可以选择放弃,达不到某个人的标准,并不一定是你的问题。

5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感受,同时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所有感受。当你产生不适情绪时,你可以追踪自己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可以简单粗暴的解决,比如说,既然这段关系让我不开心,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又有什么重要呢,反正不开心的关系,我不要。

最后,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大致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伤害别人;

一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被伤害;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做一个,不主动伤害别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人,不管对方是谁,是同事也好,是亲人也好,是朋友也好,是恋人也好,若是他总是喜欢打压你,你最好都离他远点。

不必怀疑,总喜欢打压你的人,真的一般来说不会是好人。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是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脾气、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温文尔雅、心地仁厚,有的阴险狡诈、心如蛇蝎,有的火急火燎,有的不温不土,有的大智若愚,有的绵里藏针。

为什么有人总想将你打压下去?你难道就如此令人讨厌吗?事实上,他们是怕你的锋芒,因为你优秀,是因为你无法按照他们的意图行事。

这里想起几年前的北大女大学生包丽自杀事件,让“PUA情感控制术”一词引发关注。PUA,全称Pick-up Artist,字面意思是“搭讪艺术家”,起初指的是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不断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后来泛指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

如今,PUA被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演化成骗色、骗财的手段,设立所谓步步陷阱的情感操控术。当然PUA演变到现在已经不单单存在于情感领域,还渗透到其他领域中。

对待PUA的打压,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反抗精神。只有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保持自我精神的独立,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远离PUA。

恋爱期间PUA或在PUA过程中可能实施很多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可能会构成民法典侵权编规定的侵权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会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需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责任;更有甚者可能会构成侮辱罪、诽谤罪、诈骗罪、强奸罪、非法拘禁罪、故意杀人罪等人身、财产性质的犯罪,需直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PUA已经触犯法律底线,是违法行为。

比如,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存在言语侮辱、行为打压的情况:可能会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拘留或者罚款。情节严重的,例如造成被诽谤人自杀、精神失常、失去生活工作能力、神情恍惚而发生意外事故等后果,还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

如果在婚恋交友过程中遇到被PUA一定要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报警,让伤害减少到最低点。对了,这里插播一条广告:国家反诈中心APP,让你远离诈骗侵扰,里面有很多骗局案例,国家安排专门保护你的,记得下载哦。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付出!婚恋交友务必要增强防范意识,特别是网络恋情,更要多方验证对方的身份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光鲜的假象和“PUA”式的花言巧语。而当对方提出裸聊或者缺钱、借钱或转账等特殊要求时,一定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您多半已身入骗局!

PUA核心思维就要不断的打压对方,让对方开始怀疑自己,并对控制者存在依附心理。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打压,因为这个情况很容易识别。

因为打压是识别是否存在PUA或者是否对你造成某种困惑而怀疑自己的典型行为。

打压自己的人要客观分析的看,有的人是为了骗财骗色,有的人为了彰显自己,有的人为了自己上位,这些人从自身利益出发,有的是为了平衡一个团队来打压的,这是为了好管理,有的是获得情感操纵权,有的是为了捞好处来打压的,通过打压,怀疑自己,近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古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光芒太过耀眼、你身上的优势太过突出,你的发展前景一定无可估量,因为你的存在给周围人造成了深深的危机感。只有不断打压你才能让你的优势不复存在。

他们害怕总有一天你会离开他们,会超越他们。在情场上,很多人喜欢炫耀自己的另一半,只有另一半温顺、听话的围绕身边,这就是一种优越,他们不希望对方摆脱自己。在职场上优秀的人都希望能力一般的人来衬托他的优势,但一定不希望另一个优秀的人出现,暗淡他的光芒、抢夺他的风头。

作为独一无二的你,你真的没有必要一直和一个并不懂得欣赏你,只知道打击你,让你变得越来越不堪的人在一起,那个人都并不值得。

当别人特别强大,也特别强硬时,不能硬碰硬,要适当避其锋芒,找机会离开。太柔也不行,太柔会更加助长这些人的打压行为,古人有言:“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所以遇到刻意打压你的人,要懂得“打太极”。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遇到那些总觉着别人做得不好,在一边品头论足的,老是怀着打压、贬低、否定别人之念头的人,这样的人,我们还是要远离。

毕竟这类人,他既然否定、打压、贬低你,他肯定就不会给你一丝一毫的帮助,当你做事情获得成功之后,他们一定会给你挑刺、找毛病的。

曾仕强教授说过,如果你遇到讨厌、打压你的人,那你不需要跟他说太多,只需要把他捧上去。到了一定的位置,他自然就消失不见了。这种“捧上去”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捧杀”。

被人打压时,聪明的方式是先收敛一下自己,“藏巧露拙”暗地里“较劲儿”,然后找机会反击。

为人处世应设法保持自己的神秘,亮出自己底牌的人让别人按牌来攻肯定会输掉。

混得再不好也不要向别人诉苦,而要做出成功的样子。即使很成功也不要亮底曝光,出人意料更能使人心悦诚服。当你既有才华又知展示之道时,结果一定是一鸣惊人。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生活应该是温柔而美好的,所以,远离让你不开心的人和事。

那些你不管说啥,都要夹枪带棒贬你一番的人,不管是他自认为的幽默,还是真的情商欠费,不舒服就马上远离。

因为生活已经很难,我们需要正能量,我们需要快乐和鼓励。要用心发现身边那些鼓励你,支持你,给你帮助,让你能感受到正能量的人,因为这些人才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远离这些打压你的人,他们无论有多么大的本领,都和你无关,在这样的人眼里,只要是他们看不上的、瞧不起的就是一点用也没有,这种人天生的狂傲自大、自以为是。

你要做自己的精神领袖,不能因为被打压而自我怀疑,只有你真正的强大起来,才能让这些人远离自己。

你认为善解人意是自己的最大优点,大家也都这么评价你,可是有一天,因为你没有满足好朋友的要求,而被指责,他故意说,“你只会为自己着想”。

你会不会想马上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的行为,被他的这一句话影响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情感上被他操控了。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事,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如果很容易动摇自己的立场,长此以往,会慢慢形成惯性,深陷“满足别人、委屈自己”的泥潭。

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女士,把这种人际关系定义为“情感勒索”,也就是,你被他人操控。这可不是单纯的缺乏沟通,而是双方心理能量上的较量。

在这种病态的人际关系中,无论你付出多少,总是被对方要求给予更多,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你会不会认为,强势的人才会在情感上操控别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勒索者还有可能以弱者的形象出现。

比如,老同学混的不如你,三番两次求你帮忙,你都帮了,但这次涉及到公司制度,没办法走后门,他却很委屈的说,“除了你,没人能帮我了,你总不能看着我丢掉工作吧,那我这一家子的生活怎么办?”你是不是又心软了?

在情感勒索的案例中,都包含了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依次是:

对方提出要求

你发出抵抗

对方开始施压

对方步步威胁

你最终屈服

进入下一个循环。

有时候你隐隐感觉到自己被操控,而更多时候,你只是心理不舒服、不情不愿,甚至有点自我怀疑,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长时间被情感勒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改善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识别情感操控开始。

在前面的两个小例子中,我们知道了情感勒索者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看上去弱势的一方。但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情感勒索》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这样总结,“控制你的行为,不理会你的抗议,深信性格和动机优于你,对于你们之间的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情感勒索者的不同类型,学会识别操控者。

1 施暴者:

有的“积极施暴者”通过语言暴力进行威胁,还有的“消极施暴者”通过沉默给对方造成压力,也就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冷暴力”。

2 自虐者:

“施暴者”伤害别人,而“自虐者”伤害自己,最严重的情况是“以死相逼”。

3 悲情者:

与直接进行语言威胁的“施暴者”相比,“悲情者”更像演技派,用苦大仇深的样子让人感到良心不安,再实施操控。

4 引诱者:

这是四种类型中,最不易被察觉的,因为“引诱者”常常披着伪善的外衣。他们就像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完成一个关卡,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不符合他们心意,游戏暂停,直到你屈服了,游戏才能继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情感勒索者的惯用伎俩,进一步识别操控行为,在第一时间看出对方的“套路”,才有可能摆脱操控,重拾自信。

1 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善于把自己塑造成正义、合理的一方,而所有问题都出在我们身上,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不少长辈喜欢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来控制晚辈,不听话的是“坏孩子”,听话的是“好孩子”,但转念一想,晚辈是怎么被归类为“坏孩子”的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长辈的意愿去做。

二分法走向极端,演变成了病态化。 也就是说,操控者暗示或明示你,你现在没有判断能力,你有性格缺陷,你需要我的帮助,所以要听我的。

一步步让你产生自我怀疑,落入到他的掌控中。

2 联盟

当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劝说你时,情感勒索者便会拉帮结派。一个阵营里的人轮番上阵,让你招架不住。

例如,家庭伦理剧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丈夫出轨,妻子得知后提出离婚,而丈夫不同意,但也劝不住妻子,于是去找双方父母,先是痛哭流涕承认错误,然后利用双方父母劝说妻子。在这里,妻子一对五,不仅要承受丈夫出轨的痛苦,还要顶住“不准离婚正义联盟”的压力,苦不堪言。

3 比较

负面比较最容易挫败一个人的自信心。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噩梦,长大后“其他部门的业绩”又成了新问题。

一开始我们的颇有自信,也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线,但在一次次的负面比较中,我们开始嫉妒、自我怀疑,不再确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于是,被情感勒索者继续操控。

以上三种手法的共同点在于,循环往复降低我们的自我认知,对自己不再自信,变成了他们的傀儡。

通过分析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和手段,我们懂得如何识别操控者的面孔,这是摆脱被操控的关键第一步。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愧疚,让你愤怒,让你自我怀疑有些人掩饰的很好,看上去是在纠正你的错误,帮助你成长,为了你好。

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和性格呢?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被操控者的成因,才能开启重建自信之旅。

稍加观察你会发现,情感勒索者不喜欢“输”,能在心理力量的角逐中“赢”,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情况严重的话,会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不罢休。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1 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成因,通常一个自私的人,会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要求别人为他服务。

而这种性格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原因可以细分到下面将要谈到的第二种成因。

2 缺乏挫折教育

有些情感勒索者,从小没有尝到过“得不到”的滋味,长大后形成了“这都是我应得的”想法。原因在于,缺乏挫折教育。

例如,一个收入平平的女孩子,朋友圈却展现了中产家庭的生活状态。小时候向父母要钱,结婚后向丈夫要钱,满足自己买买买的欲望,不给就要离婚。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女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她,始终用物质来弥补,成家后,惯性使然,她依然要过顶配的生活,满足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父母让孩子得到想要的一切,并不是好事,缺乏“逆商”教育,让他们丧失了应对失望和挫折的能力,塑造出了情感勒索者。

3 好为人师

常说“我是为你好”的人,往往是自大而且喜欢掌控的人。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引经据典,什么专家说,什么著作说,总之,用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美化成“真理”的样子,让你无法反驳。

嘴上说着“我是为你好”,其实是以满足自己为目的。

4 害怕被拒绝

每个人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建议被采纳、要求被同意,这样的体验会让人自信。

“得不到”是无法接受的,被拒绝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会与他们心底最深的恐惧感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家庭没有给与足够的关心爱护,或者曾经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

不难想象,永远想要得到更多的人,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操控者的行为模式。

5 无法接受失去

有得有失是人之常态,但是在情感勒索者眼里,“失去”也无法接受的。有人是因为好胜,另一些人是因为童年创伤。在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案例分析,看看这个“粘人的太太”是经历了什么。

艾伦除了上班,多离开半步,妻子朱莉就会崩溃。她的情绪爆发过程,每次都是这样:从无助难过、小声啜泣,到歇斯底里。每次都需要艾伦认真安抚才作罢。一方面,艾伦很开心,自己被需要,另一方面,他很苦恼,出差越来越频繁,妻子的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 于是他们去看了心理医生,原来在她初中毕业典礼前几天,她最爱的父亲突然去世,包括母亲在内的全家都崩溃了,朱莉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善后,从来没有公开掉过一滴眼泪。从此之后,她觉得任何一个深爱的人,都有可能毫无征兆的离开,长期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度过。

所以,她变得非常粘人,无法接受丈夫不在自己眼前。再也不想被拒绝、被遗弃、被忽略。

有很多人对情感勒索无力招架: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自私了?”“我该妥协多少才不会后悔?”“我太害怕失去了,要不再忍忍吧”

于是自己一步步退让,甚至失去底线。

一旦发生情感勒索,亲密关系中原本的“爱的互动”,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

看上去只是每次退了一小步,然而就像这句谚语所说,“不论是白蚁还是飓风,都可能毁掉一座房子”。

而在情感勒索中,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段人际关系,对被操控者来说,最严重的是打击了自信。从自我怀疑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度不断降低,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分析了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套路、成因,从识别他们的行为开始,重新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信心。

一旦认清了自己正在遭受情感勒索,就能从“被牵着鼻子走”的控制中,脱离开来,理性的看待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分析操控者的行为模式,知己知彼,慢慢改善自己的处境,重新变成那个自信乐观自己。

来自:图虫创意,东方IC

大家都听说过余秀华最近的事情吧。他的小男朋友就是一个喜欢情感操纵的人。今天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些人的特征。

01持续贬低自己

经常说消极的自我陈述,不仅会让你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信仰,而且还会让操纵者有可乘之机。当你强调你对个人错误的看法时,你就把它们带到你思想的前沿——以及与你有关系的任何人的脑海。煤气灯效应的施害者一直在寻找你的弱点。他们想知道如何利用你的弱点,以及如何利用它们让你质疑现实。你是否害怕失败或担心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施害者会斥责你的这些恐惧,并以此为筹码,让你相信健康的行为(比如设定边界或者拒绝别人)反而会让这些恐惧成为现实。他们有无数种方式可以操纵你,而利用消极的自我信念来对付你只是这些方法的其中之一,让一个人待在消极的自我信念中是交出控制权的捷径。

02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几乎没有事物或人是完全好的或完全坏的。当你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偏差时,即倾向于以极端的或绝对的方式看待一切,你就失去了理解周围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的能力。那些想要控制你的人,擅长运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来影响你的观点,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上。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相信他们永远是对的,永远动机良好,永远不会故意伤害任何人。一旦你认同了他们“永远都是好的”这样的信念,那么你就很容易认为任何质疑他们的人都是坏人。这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会帮助他们孤立你和疏远你,当你的直觉质疑他们的行为时,你会感到内疚和困惑。

03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当你感觉你做的任何“错误”举动都会在别人身上引发消极和可怕的行为的时候,你应该给自己敲响警钟了。施害者是操纵你每一个想法和行为的高手,甚至可以操纵你与他们交流时使用的语气。如果你发现自己害怕挑战别人的想法、假设或行为,尤其是一想到挑战他们,你就感到内疚,而且担心他们会以某种方式猜出你有这种感觉,那么很有可能你是在怂恿别人控制你。施害者喜欢让受害者们紧张不安,并让他们保持这样的状态。

在一个电闪雷鸣、月黑风高的夏夜晚上,笔者重温了1944年上映的一部经典影片《煤气灯下》(Gaslight)。

影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7项提名,女主角英格丽·褒曼也因其精湛的发挥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某知名评分网站给出了84分高分,也证实了这部作品的人气和影响力。

                                              开篇埋下命运的伏笔

这部影片的分类是“剧情/惊悚”, **一开场,就是美丽而富有文艺气息的少女宝拉,被老师质疑最近“总是状态不佳”,宝拉向老师坦言自己陷入了热恋中,而老师不知道的是,这个恋爱对象正是钢琴教师格里高利。 隐瞒恋情的宝拉,在此处已经按下了厄运的第一个开关。

从惊悚气氛的营造和铺陈上,影片可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观众不自觉从宝拉的视角来切入,代入感极强。

例如女主在男主安排下,登上了去往蜜月地——科木湖的火车,在车上,女主邂逅了一位喜爱看罪案侦探题材的话痨老太,老太在聊天中提到了位于伦敦桑顿广场9号的那幢凶宅,女主听后感到莫名不安,而后续的情节,皆与这幢凶宅相关。

                                                 “情感操控”是如何实现的?

与其说是一部惊悚片,不如说《煤气灯下》展示了一个典型的“情感操控”案例,具有心理学知识科普的示范级意义。

男主让女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是实现操控的第一步:环境隔离。 接下来他开始描绘婚后的理想居所——伦敦桑顿广场9号,女主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只好搬进了这幢凶宅里, 此为操控第二步:将自己的感受凌驾于对方之上。

这幢房屋是女主内心的痛苦所在:她的姨妈——一位著名的歌剧演员正是在此香消玉殒(被人杀害)的,而这桩案件却一直未能告破。

情节发展到此,观众已经对男主的险恶用心有所察觉。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才真正彰显了什么才是“不寒而栗”。

男主开始了操控女主的第三步: 聘请了一位傲慢轻浮的年轻女佣南希, 在南希看守监督下,女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开始了与世隔绝的宅家生活,而面对态度冷漠的南希,女主的内心孤独与痛苦交织,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

眼见女主意志逐渐消沉,男主开始乘胜出击,开始了更为严苛的一轮“精神虐待”。

首先是让女主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 男主几次故意将随身的物品、家中的小物件弄丢,让女主在思维混乱的情况下承认是自己所为,逐级加深女主的自我怀疑, 摧毁她的自信和心智。

其次是晚上将女主一人留在房间里,故意将屋内煤气灯调暗, 接着在楼上(女主姨妈的房间)里制造脚步声等奇怪声响,当男主再次回到家中,煤气灯又马上变亮。 女主询问煤气灯明暗以及楼上的声响时,男主却矢口否认,这加深了女主内心的恐惧,她甚至认为自己出现了类似精神病的症状——幻视和幻听。

                                                  逃离“情感操控”的现实困境

**的情节是虚构的,而“情绪操纵”的实际案例,却是真实存在的,残酷程度甚至远超**本身。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大概会疑问“为什么女主会甘愿被操控而无法脱身呢?”影片中男主的表现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格里高利为骗取宝拉的的信任,一开始将自己伪装成温柔体贴的谦谦君子,当宝拉发现了那封爱慕者写给姨妈的信时,格里高利突然失控暴怒, 看到宝拉一脸震惊,他马上调整状态,将失控的责任转移给宝拉,“我没有愤怒,刚才是你很愤怒!”。

被困家中已久的宝拉渴望出门活动,格里高利利用这种期待,先是许愿说带宝拉去看歌剧演出,让宝拉情绪高涨,紧接着又借客厅墙壁上丢失的画框大做文章,让宝拉的情绪180度大转弯跌入谷底。

当宝拉好不容易下决心出去听音乐会时,格里高利在演出途中突然暗示宝拉拿了自己的怀表,饱受折磨的宝拉终于无法自控,当众失态大哭。

比照**中的情节,现实中的“情感操控”亦是如此。

操控者的“目标人选”首先可能具备“性格单纯”、“人际关系简单”甚至“低自尊”的特点,这有利于操控者建立“强势一方”的话语权。

在不对等关系中,被害者对操控者的言行深信不疑,容易将错误归因于自己,更无力逃脱这种“有毒”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下》这部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是跨界的。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是因为这部影片而衍生出来的——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又名认知否定,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这种方式会使得受害者对自己产生强烈的怀疑和否定。

受害一方往往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自我认知和接纳程度都相对较低,并且内心缺乏关爱、渴望被关注。

在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低于男性的。

影片中出身优渥的宝拉虽能接受器乐、声乐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却依然只能作为“被观赏”的客体。

由于不能外出工作,没有经济收入,在家庭以及社会上也是失语的。因此,女性也比较容易成为男性实施“情感操纵”的对象。

当下社会中的情感操控案例,也依然是女性受害者偏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女性比较看重两性关系中的“情绪价值”,男性只要提供一些廉价的“安慰”、“同情”、“温暖”等,就能迅速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

如何逃离“情感操控”?网上有很多相关解答。但是如何避免成为“情感操控者”?这个问题却似乎是无解的。

“操控者”角色所带来的心理优势,以及操控他人获得的物质经济利益,都让一些人在不自觉中实施过“情感操控”。

这种非暴力形式的“精神虐待”,甚至可能发生在家庭亲缘关系,以及职场工作关系中,这些操控都是基于“权利”关系的建立而展开的,有时还极具隐匿性,甚至受害者深陷其中还浑然不知所觉。

                                                    褒曼神演技炉火纯青

《煤气灯下》的导演乔治·库克,特别擅长处理女性题材的影片,其作品也都能最大程度发挥女演员所长。

饰演宝拉的褒曼,是被誉为好莱坞“神颜”级的演员,她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可谓精彩绝伦,尤其是**结尾部分,宝拉与被逮捕的格里高利的一段屋内“对峙”。

褒曼将女主被“长期精神虐待”后的那种痛苦、撕扯、愤怒和崩溃,全部浓缩在一段排比句式的台词中。 她手中握着的那把匕首,到底是会切断捆绑着格里高利的绳子,还是会扎向这个“罪犯”的心脏,观众一颗心始终悬着,气氛窒息到无法喘息!

饰演男主格里高利的查尔斯·博耶,是一位法国裔男星,他凭借在《媒体灯下》中成功塑造了“情感操控”的反派人物,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查尔斯·博耶对于善于处理微妙情绪的变化。例如他故意将宝拉的物品藏起来,然后偷偷观察宝拉的表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扬眉,都传达着一种志在必达的神气。

感谢您完整阅读全文!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收藏、转发。也请关注“灵犀的影视笔记”,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控制型人格的人他的控制行为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他会试探对方的底线,如果对方对他的控制行为选择了接受,他就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所以遇上这种人要做的就是坚决不要让步,从一开始就让他明白,他对你的控制行为是行不通的你不会吃他那一套。如果他珍惜你们的婚姻在他明白了你的底线后,他会有所顾忌,保持不碰触你的底线这样的话,你们的婚姻还是有很大可能维持下去的。

但是有一点对于有暴力行为的控制型人格,那就一定要坚决离婚,因为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跟他在一起,迟早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另外跟控制型人格相处,还得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如果你本身就是比较有主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的话,对方又不会太过分那么只要坚持不让步,是可以一起生活的。这种状况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我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她丈夫控制欲极强,常常指责她无能,事实上她比她丈夫能力要强得多,可是她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下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真的很无能就连她丈夫失业了,她都觉得那是她的无能,要不然他们的生活就不会承受太大的压力。

因为对方相信你是爱他的是不会故意做出伤害他的事情,他相信你会尽量好好对待他。就算有时候彼此产生冲突,也不是因为恶意的伤害而是源于彼此的差异或者误会,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些人天生喜欢控制人他们觉得这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对的所以别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对于这种人要么接受要么再见。他以关心为名控制你实际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这份感情缺乏安全感,他想知道你的一切行踪,想了解你的一切想法然后让你一切听他的,美其名曰为你好只是怕你脱离了他的掌控。

我认为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足够的空间,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去操控对方,这么做不仅不是爱他,反而是在实施暴力。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部可以称为童年阴影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这部剧当中就把以爱之名的感情操控演绎的淋漓尽致,问题是这真的是爱情吗?我认为男女主角之间并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操控而已。

一、足够的空间

爱一个人一定要给对方足够的空间,不管是婚后还是恋爱时都同样如此,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社交圈子,一味操纵对方只会让对方难以喘息,让这段感情无法再继续下去。很多人分手都是因为被对方压得无法喘息,重点是对方会以爱你的名义去这样做,让你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二、假借爱之名实施暴力

那些借着爱的名义来操控对方的人其实都是在实施暴力,他们对对方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然也不会只想着操纵对方,在这些人的心里,有的也许只是无尽的操纵欲而已。有些人可能确实爱着对方,但这种爱是畸形的,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爱。

三、敬而远之

面对想要操控你的爱人一定要敬而远之,因为这类人的操控欲很强,他们在无法操控对方的情况下会做出很多过激的行为。我们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看到的画面并非假的,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所以在面对感情一定要保持冷静,这么做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不要因为相信你们之间的感情而被蒙蔽了双眼,不然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到时候就真的为时已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1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