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如何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一是教学与审美的结合:1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2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3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二是色、形、声的结合:1 声音创造美,2 画面创造美,3 色彩创造美。
关键词:审美 教学 结合 色、形、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如何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如何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现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与审美的结合
1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富家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在中外名著中都有体现,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想象力不佳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他们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应引导学生在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色、形、声的结合
眼睛、耳朵是人类两种主要的审美器官,它们分别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色彩、形状、声音,而色彩、物体外形、声音能表情达意,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情感意味。色、形、声的结合,就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审美。
1 声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笋芽儿》时播放配乐朗读,以清脆悦耳的乐声反映“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的情景;用悠扬的舞曲表现笋芽儿钻出地面观看春景和长大成材翩翩起舞的场面,整个配乐朗读音调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充满自然美的大自然中。如果学生再遇到相似的自然美景,那么表现美的欲望定会油然而生。
2 画面创造美
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画面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如《纤夫》的影像资料中,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船夫的力与美,表现出劳动创造美的鲜明主题。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适时出现邱少去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3 色彩创造美
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如红色是表达热烈而兴奋;绿色是表达平静而稳定、生机勃勃。
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则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
[2]教育大论坛
不论感情好坏,女人不要和男人聊哪些话题,即使是夫妻也不行?
在一段感情中,无论男人,或是女人,都具有一些令她们“避讳”的话题讨论,如男人看重自己的脸面,不希望女人否定自己,女人倘若不懂得这种,经常指责男人,在男人做一件事时,经常给男人浇冷水,这会让男人感到尴尬,男人常会感到很丢面子,禁不住和女人产生矛盾,两人闹得很不开心。
这种话题能不说就最好不要说,就算谈起了,也关键点到为止,不必说得太详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促使两人感情反目。无论感情优劣,女人不必和男人聊这种话题讨论,即使是夫妇也不行!
1聊自己的过去感情历史,说的很细致。在感情上,男人大多是小肚鸡肠,都希望自己女人只爱自己一个人,希望自己是女人生命中的“唯一”,男人倘若女人的初恋情人,这会让男人很满意,相反,女人倘若有故事,有两段感情,男人与之相处,常会有一种“中美有不够”的觉得,总是感觉自己并不是女人生命中的“唯一”,对于此事,男人会感到痛惜。针对自己从前的情感经历,男人倘若并没有问及,女人就不能积极和男人谈起,就算男人问题了,女人也应当点至为止,不必说得很详细,以防男人想太多,徒添不必要的困扰。
2夸奖别的异性身上的优点,拿伴侣和别人做比较。女人在生活与工作中,在所难免和别的异性相处,遇到自己赏析的异性,女人应当收敛性自己的个人行为,不必与之往来太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此同时,女人无论怎样赏析别的异性,无论别的异性身上有什么优点,女人都需要沉默不语,不必总是作为自己的面夸奖别的异性,更不要拿自己的伴侣和别的异性做比较,因为这会使男人感到尴尬的,男人常会因此对女人心存意见,感觉女人瞧不起自己,促使二人感情越来越焦虑不安下去。
3说对对方父母与亲友的意见,让对方感到不自在。女人在找对象时,一定要选择那类高度重视感情的男人,一般,重感情的男人,都比较注重真情与爱情,男人看重自己的父母与亲友,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女人倘若对男人亲友、父母有意见,能不说就最好不要说,就算说出来,除开会使男人刁难外,也改变不了哪些。女人倘若不懂得这种,经常找男人发牢骚,说男人父母、亲友的并不是,男人会感到不自在,男人会感觉女人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心里,这才有心为难自己,最终常会促使两人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4总是翻旧账,盯着对方身上的缺点不放,经常埋怨对方。一个女人,在和男人共处时,应当多把关注放到男人的优点上,看到男人身上的亮点,要多夸奖男人,不必总是盯着男人身上的缺点不放,经常埋怨男人,和男人翻旧账,这常会引起多余分歧。女人在和男人共处时,不必总是惦记着更改男人,不必总是说男人身上的缺点,规定男人纠正,经常对男人啰啰嗦嗦,还自认为“是为男人好”,结论常会导致男人的抵触,男人常会并对避而远之。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洛
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英国美学家、文学家。美学上的主要功绩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布洛生前主要工作是担任剑桥大学意大利文学的教席。布洛一生著有二十一本专著,四本译著,这些著述大多是有关文学、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其中主要美学著作有:《内容与形式》 (1904年)、 《现代美学概念》(1907年)、《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年)、 《对美学的发生学研究》(1913年)、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919年)、 《艺术中的精神与媒介》 (1920年)、 《当代实验美学研究》 (1921年)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现代美学概念》和《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前者,布洛为现代美学研究界定了方法原则;后者,布洛从此方法原则出发,提出了奠定其在美学界声誉的“心理距离说”。
在《现代美学概念》一书中,布洛围绕“美是什么”, “美的标准何在”, “美的根源何在”这三个问题,对前人的美学思想作了一个综合考察,由此布洛指出,前人美学思想均失足于二个错识的假设,其一,假设美的客观性的存在;其二,假设美的绝对性的存在。布洛认为,现代美学研究必须抛弃传统美学的这种专注于客体对象的视角,现代美学必须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美学,即把注意力由对客体对象的关注转到对美感效应的考察上。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是客体对象本身,而只能是美感经验,这种专注主体的心理学美学较之于传统美学,具有无比的优点:第一,传统美学专注于美的对象本身,往往顾此失彼,解释不了所有美的对象,唯有专注于美感经验才能解释一切美的对象,因为无论美的对象有多少殊异,在美感经验中总能找到某种共同的东西;第二,传统美学专注于美的对象,解释不了美感差异的事实,唯有专注于主体,才能从主体的种族、气候、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角度去解释美感差异现象。所以,现代美学研究要探得审美现象的真谛,就必须专注于主体,专注于主体的美感经验。
依循这样的方法原则,布洛便在《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推出了其研究美感经验所得出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认为,我们在通常的审美活动中之所以产生美感,是由于在主体和对象间介入距离的结果,这种距离不是传统美学所说的空间上的距离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一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特点是,在对象上使得对象无从和现实自我发生直接关联,因而,这种心理距离就使得对象能充分显示其本色;在主体上,这种心理距离就使主体感情转化成了对象的特征,因此,这种心理距离介入的结果,就使得对象相对于主体而丧失了其功利的各个方面,由此也就使主体的感受得到了提炼,形成审美观照的态度,从而产生审美享受。据此布洛进一步指出,这种“心理距离”不仅是艺术观照的一个要素,而且还应把它视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理。这样,第一消除了传统美学的主观论和客观论之争;第二提供了区分美感和 的标准;第三揭示了一般所谓“艺术气质”的具体内容;第四描述了“美感意识”的主要特征。
布洛在把“心理距离”扩展为一个普遍美学原理之后进一步指出: “心理距离”并不是说,审美观照的对象对审美主体来说不具有任何切身的因素,相反,审美活动中物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具有高度情感色彩的切身关系,这是一种掏空现实功利内容的、纯感情上的切身关系,所以,严格来说,审美活动中物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既切身而又“带有距离”的关系,这便构成了“距离的矛盾关系”,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一方面在性格、感情上要产生应合;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要保持距离,应合的程度以不使距离丧失为限。应合是由于美感的发生部分地取决于对象是否是主体所期待的,真正的审美欣赏必须是在这应合中不丧失距离。艺术作品的欣赏者是这样,创造者也是这样。因此布洛认为,审美观照中所介入的心理距离是可变的,距离的变化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在主体方面,距离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而发生变化;在对象方面,距离也因对象的特征而发生变化。距离纵然可变,但不能消失,失距就等于失去美感。在布洛看来,失距的方式有二,其一“差距”,即距离不及。 “差距”是由于个人的原因所致, “差距”的结果往往使得艺术作品与自然无异而显得粗陋,过于写实;其二“超距”,即距离过量。 “超距”多半由对象的原因所致, “超距”的结果往往使人产生不可信、荒谬等感觉。布洛认为,常人所犯的毛病是“差距”多于“超距”。审美中的心理距离有其“距离极限”,即距离消失点。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所以极易达到“距离极限”,从而产生失距现象。正由于这一点,所以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唯有具备保持距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
总之,在布洛看来,审美观照中美感发生是由于“心理距离”介入的结果,无论这种“心理距离”如何随对象特征和主体状况发生变化,但这种“心理距离”不能消失,失距就意味着美感的消失。审美观照中物我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既切身而又带有距离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