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合剂,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以宣纸和丝绸为载体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绘画类型。她植根于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土壤。跨越不同的时空,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集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于一体的完整艺术体系。因此,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艺术高峰。
其次看一幅画,首先要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文来说,首先要欣赏它的“神韵”或“神似”;然后看她的笔墨情趣,绘画的构图,用色,笔力和线条等;单看她的身材,好像还是差不多的。这种欣赏“神韵”的方式,就是把握中国画的精髓。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她是中国画家追求的目标。
然后水墨画是中国的水墨画,但它不是对自然风光的简单描写,而是画家精神的感染力和表达,画家生活态度的表达。水墨画的意境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这里的境界不仅是美景,更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脱离繁琐庸俗社会的精神居所。水墨画的出现与中国道教密不可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强调古朴、朴实、宁静的艺术精神,所以水墨画多以水墨表现,色彩为辅。
再者古人首先将水墨画分为“神、妙、能”“三等”。夏文彦的解释是:“神灵生动,从天而降,人不见其巧,谓之神品。笔墨极好,用染得当,意不仅仅是有趣,它们被称为奇妙的产品。那些在不打破规则的情况下获得形状的人被称为奇妙的产品。产品的力量”。一幅画的好坏,要从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个方面衡量。
画展感言简短如下:
我自幼爱画,对各画种均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山水画情有独钟。前没时间,有缘偶遇一幅作品:悠悠流云,飘逸间含着深沉:巍巍峰峦,苍茫里藏着秀润;流泉飞瀑,如闻其声;村落丛林,掩映成趣。细品之,笔触老辣,水墨酣畅,气象恢宏,真是令我心生向往,并牢牢记住了这位叫“来支钢”的画家。
得知来先生将在深圳举办画展,我立刻从西安前往深圳美术馆观看《来支钢水墨艺术大展》。一幅幅水墨山水画把展厅变成了一个黑白两色的纯净世界,瞬间让人体会了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仔细欣赏这些作品,或悬崖古松苍莽,或山村野径闲适,或古镇纯朴风韵。那群峰竞秀之磅礴令人激动,那云鲁霉障之悠远引你没想,即便是一棵枝丫横陈的古树也显非凡韵致。虽是中国水墨画,自然景物的立体感、质量感和空间感都处理得很完美,画家的非凡功力--造型使我叹服。
走出前厅,转入中厅,迎面墙上一幅《峡道》、侧面一幅《艺道》将我震撼。徜徉在巨型山水长卷前,感受云海翻涌,山水扑面,和鸣声声。又有村落梨花,人间生灵。画家笔下的山水奇观多么像一首雄浑激越的交响曲,起伏跌宕,让人沉醉其间。
仿佛在旅途中,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正应了古人评画的那句“画中境界可居可游”!我想这应是画家来支钢的第二个非凡本领--造境。
有型有境的田我亦见过不少,但打动人的却不多,我觉得来支钢的画真正动人的地方是“有情”。情是什么?情是大山大水的表情,是画家笔下的山水之境,仿佛山水也是有喜怒哀乐的。
如他的作品《崛起》,那是一种呐喊,一种激情;而《涓涓涌泉》中,则是一种欣慰与欢畅。这种蕴含在水墨间的情感,才是作品真正的灵魂。我觉得这是一个画家最难达到的高度--造情。
顾一鸣是一位用情感进行艺术创作、用妙笔再现写意水墨人物之神情的画家,他创作的写意水墨人物作品,特别是古代“神仙”人物的塑造,其神情突出、笔法流畅、憨态可菊、惟妙惟肖,别有趣味。
顾一鸣,生于1962年,自幼随伯父顾永彬学习书法,上小学时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习书的同时,开始学习素描,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素描功底扎实。1989年师从著名画家马自强先生学习中国画,他潜心钻研中国画的技法,专心写意山水花鸟的创作。后又拜著名书法家谢一俊为师进一步地学习书法,多年修炼,无论是在书法和国画艺术上都有所建树,他的书法作品曾获得全国书画大奖赛二等奖1993年加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及安徽省美术家协会。
顾一鸣在艺术创作和实践中不断修行自身,他为自己的画室取名为济群阁,“济群”来自济群法师的法号,正是这一种禅佛之缘,使他在“神仙”和“如来”等人物刻画上才入木三分,形神兼备。顾一鸣在写意水墨人物的创作中,不断吸取传统的写意人物画的技法和经验,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加上他扎实的素描和写生功底,在创作上熟能生巧,他以点带面,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人物的神情。他的作品简洁、明快、构图严谨、趣味性浓郁,深受大众喜爱。正如沈世东先生在《在书画中修行》一文中写道:在书画界,有人说一鸣先生的画是写出来的,一鸣先生的字是画出来的。是的,在我看来他的画是用心写出来的,而他的字也确实是画出来的,是用神画出来的,画出了禅茶一味别样情趣。
顾一鸣作品欣赏
1关于水墨的诗词
《陈式水墨山水》
年代: 唐 作者: 方干
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
溪如冰后听,山似烧来看。
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
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
《徐道士水墨屏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
雁侧风前字,烟凝雨后情。
不知谁氏子,持钧立江城。
《题王起宗大横披水墨作远淡势》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卧龙峰下草庐幽,门外桥横水自流。
潇洒王郎只数笔,淡云疏树一天秋。
《观水墨障子》
年代: 唐 作者: 李洞
若非神助笔,砚水恐藏龙。
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
壁根堆乱石,床罅插枯松。
岳麓穿因鼠,湘江绽为蛩。
挂衣岚气湿,梦枕浪头舂。
只为少颜色,时人著意慵。
《题水墨云山雨意画》
年代: 明 作者: 止庵法师
云压树头兼雨气,水流溪口夹秋声。
就岩着个茅亭子,不必青山定有名。
《题水墨蓼花草虫》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为爱江头红蓼花,秋来独作草虫家。
寻香粉蝶应随梦,采蜜黄蜂不趁衙。
络纬语残凉露滴,蜻蜓立困晚风斜。
画图水墨惊初见,却似扁舟过赤沙。
2关于水墨画的诗句有哪些1、墨萱图·其一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译文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2、墨梅
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墨梅
宋代: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译文
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4、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代:纳兰性德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译文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5、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3关于水墨的诗词有哪些1,尘飞水墨昏一一 杜牧《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
2,水墨新描图画 一一周紫芝《西江月·谁把蓝揉翡翠》
3,江天水墨秋光晚 一一 欧阳澈《踏莎行·雁字书空》
4,分明水墨山阴道 一一李洪《鹧鸪天·十月南闽未有霜》
5,人间水墨仙 赵师侠 一一《菩萨蛮·琼英为惜轻飞去》
6,水墨看虽久 元稹 一一《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7,我闻吴中项容水墨有高价一一 张碧 《题祖山人池上怪石》
8,水墨苍苍半壁阴 一一 许浑《赠李伊阙》
9,水墨古屏风 一一李齐贤《巫山一段云 北山烟雨》
10,江山水墨图中 一一 刘秉忠 《木兰花慢·到闲人闲处》
11,笔下淋漓水墨 一一 陆留《清平乐 题碧梧苍石图》
12,昔则寒林水墨 一一洪希文《水调歌头 雪梅》
13,缥缈营丘水墨仙 一一 苏轼《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
14,中有水墨新图画 一一王冕《谢曹隐君惠扇歌》
15,寄远如开水墨图 一一黄庭坚《次韵寅庵四首》
4关于国画的古诗1、楼台仿佛水墨画(宋·许月卿·《寄顾次岳五首》)2、水墨画松清睡眼(唐·郑谷·《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3、全身水墨画购(宋·白珽·《竹阴》)4、乃好水墨画(宋·文同·《隽老水墨》)5、三边水墨画遥山(宋·王炎·《题岳阳守张仲骏浮光亭》)6、俯看水墨画湖山(宋·王炎·《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7、壁间水墨画(宋·陈师道·《沈道院有水墨壁画奇笔也惜其穷年无赏之者贾》)8、惨淡水墨画(宋·范成大·《虎牙滩》)9、晚云几处水墨画(宋·文同·《东山亭》)10、谁为水墨画(明·邵宝·《冬夜观树影》)11、天教水墨画罗汉(唐·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12、人如水墨画中立(宋·江表祖·《题资福院平绿轩》)《题水墨画水仙木犀》翠袖擎金盏,香风动宝车。
几间莫轻觑,故故薄云遮。《题水墨画水仙木犀》昔年风露乡,裙破郁金黄。
别来参祖意,坏色染衣裳。
5形容“江南水墨”的诗词有哪些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出自宋代诗人刘敞的组诗作品《微雨登城二首》 原文: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这两首诗是登楼野望之作。第一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第二首诗写作者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赏析: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次句写“登城”。
重楼闲上的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
“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
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
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
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
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参考资料 于绍卿《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02月。
6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7关于水墨的名句1、藏一滴真水的香,只为把时光也研成墨,可以临摹出藏在深处的错落,它越是幽深,墨色越是浓烈,光影交错,一如恰到好处的墨色,不深,不浅,刚好裹住了似水流年。
——戴红梅 《水墨》
2、“烟拂云梢留淡白,云蒸山腹出深青。”最爱的还是它的“计白当黑”。看似简单的留白,却以虚写实,虚实相间,总让人不自觉地在内心深处空出一方澄澈的天空来。
——戴红梅《水墨》
3、小桥流水,绕过白瓦青砖的人家;烟柳飞花,斜阳夕照,引几只飞雁归巢;远山连绵,近树轻摇,炊烟袅袅,映出温暖的人间烟火。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墨水画是中国传统画之一。
墨水是国画的起源,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画成墨水画。线条中锋笔,侧锋笔,顺锋和逆锋,点染,擦,破墨,拨墨的枝法。墨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画成作品,题款,盖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画作品。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扩展资料
艺术特征
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
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
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