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

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第1张

1 关于肾脏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

B经过通道的易化扩散方式进行

C需要转运蛋白

D葡萄糖的重吸收与Na+的转运密切相关

E肾糖阈的正常值为10mmol/L

2 70%NaCl吸收在:

A皮质 B远曲小管

C集合管 D近球小管

E髓质

3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A饮水过多 B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肾小管重吸收NaCl量减少 D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

E肾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

4 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ADH分泌增多

C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小球滤过减少

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5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血浆流量增多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6 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髙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小管液渗透压增高 D血浆中血管升压素浓度下降

E血浆中血管升压素浓度升高

7 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

A传导作用 B支持作用

C允许作用 D营养作用

E支配作用

8 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

ANa+ BK+

CCa2+ DMg2+

ECl-

9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

ANa+内流 BK+内流

CCa2+内流 DCl-内流

EK+外流

10 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局部去极化电位 B具有“全或无”性质

C是局部超极化电位 D由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所致

E由突触后膜对钠通透性增加所致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解析:①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通过近端小管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一种蛋白质载体),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重吸收的,而不是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进行重吸收(B错CD对)。②正常情况下,从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前半段被重吸收。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80mg/100ml(10mmol/L)。

2答案D。解析:从肾小球滤过的NaCl,约70%在近端小管(老版教材为近球小管)被重吸收,约20%在髓袢被重吸收,约12%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3答案D。解析: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髙,当超过肾糖阈及肾小管的最大重吸收能力时,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肾小管溶质浓度增高,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因此,引起血糖增高的原因都可引起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多。

4答案B。解析:汗液为低渗液,大量出汗将导致高渗性脱水。由于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血管升压素(ADH)分泌增加,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B)。

5答案D。解析:①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由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D),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是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水利尿)的主要原因。②大量饮清水后,血浆容量增多,肾血浆流量会相应增加;由于体液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会相应降低,但这都不是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故不答C。③虽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醛固酮分泌减少都可使尿量增多,但大量饮清水后,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和醛固酮分泌减少的生理效应。醛固酮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调节轴的控制。

6答案B。解析:①由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管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因此,输人大量生理盐水后,可引起血浆白蛋白浓度稀释性降低,从而使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导致尿量增加。②输人大量生理盐水后,由Na+、Cl-产生的血浆晶体渗透压不会改变,因此不会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分泌。

7答案D。解析:①神经末梢能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这一作用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当神经被切断后,它所支配的肌肉由于失去其营养作用,将导致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②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支持作用为胶质细胞的功能。允许作用为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8答案C。

9答案D。解析:①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ⅠPSP)。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如GABA)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②虽然Ⅰ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外流有关,但不是主要因素,因此本题最佳答案为D而不是E。

10答案C。解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ⅠPSP)的发生机制是某种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因此ⅠPSP是局部超极化电位,而不是去极化电位。由于ⅠPSP是局部电位,因此不具备“全或无”性质(此为动作电位的特性)。ⅠPSP的产生主要是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加所致,也可能与Na+通透性减小有关,但决不是因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引起。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人类神经系统一对相互制约平衡的神经,当人活动、紧张或者兴奋的时候,交感神经就兴奋,加快心率,加快呼吸,升高血压,以适应这些活动的需要;此后,副交感神经开始兴奋,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恢复人的正常状态。

你说的情况可以到医院做一下神经兴奋性检查,看看两者是否平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6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