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同为晚晴四大中兴名臣,经常被人用“曾左”放在一起讨论。
这两人也的确都很多共同特点。
第一 ,他们是湖南同乡,而且年龄相仿。
曾比左大一岁,所以他们年轻时就认识,。
第二 ,他们都是对抗太平天国起义的汉族将领。
两人都是以地方团练起家,拥有了自己的部队。曾国藩是湘军,曾国藩是楚军,两人共同对抗太平天国。
第三 ,他们都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
曾国藩搞了个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打造福州船政局,两人都希冀于通过洋务运动来富国强民。
第四 ,他们还曾经是同事。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初期,左宗棠有段时间一直是曾府幕僚,曾对左右提携之恩,左对曾有谋划之功。
第五 ,两人私德都很好,一生为官清廉,口碑名望都很好。
按理说,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人同乡又是同事,同为名臣,都是君子,关系应该不错,但非常奇怪,这两人关系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
左宗棠嘴巴大,到职业生涯后期基本上是逢人就说曾国藩坏话,说他伪君子不诚信爱耍大,曾国藩虽然比较低调,但也是硬茬,所以也会上报朝廷细数左宗棠嘴仗。
两位名臣花了不少精力打嘴仗,这一切到曾国藩死了才结束。
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一生之敌。
那我们不禁要问,曾左到底为何交恶?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渐入分析:
01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两个人的性格脾气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处事方式不同。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两个人,性格完全相反,如同硬币两面。
曾国藩这个人的性格呢,比较严谨理性。
曾一辈子除了做官、带兵、写文章,还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一天喜欢研究程朱理学,讲究修身的功夫。
这个理学就是当时的“成功学”,号称通过自我修养就可以走向成功。所以曾没事就喜欢研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类的学问,每天要早起、读书、运动、写日记。
逢人就喜欢说鸡汤,按理说这是个挺正能量的人对吧,不过曾国藩这人严于律己,但对别人也很苛刻,你要跟他在一起玩耍,你做事得规规矩矩,跟他一样自律,要不他就要说你。
比如四大名臣的另一位,淮军的***李鸿章,李鸿章在太平天国时期还是曾国藩的学生和幕僚,但当时已经40多岁了。
李鸿章很有才华,曾也很欣赏,但两人关系也不行。
李鸿章这人脑子快,但身子懒,天天爱睡个懒觉。按理说,当时上班又不打卡,幕僚也不需要准点上班,但曾国藩就非常不高兴。
他一辈子最看重的品质就是“勤劳”,而勤劳的一个体现就是早起,所以有一次李鸿章在睡懒觉,曾国藩就跑过去把李弄醒,留下一句: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然后扬长而去。
这话意思就是说:你要再不早起,就别跟我混了。
李鸿章当时已经40多岁了,也是当时有名的幕僚,你作为湘军最高长官这样批评他,让人家以后怎么混?
当然,你可以说李鸿章是晚辈,曾国藩可以教育他,打是亲骂是爱么,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国藩这人不好相处,事情比较多。
左宗棠的性格恰恰相反。
他为人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对身边人很宽容,只要你有能力,他就重要,也没有那么多束缚。
左宗棠性格很张扬,年轻的时候就自称“今亮”(今天诸葛亮),书房里挂的对联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口气大的不行。
他还是个段子手,说话是妙语连珠,反应很快。
当时的人,聚会的时候喜欢对对子,这是文人的娱乐活动,类似于现在玩“三国杀”,大家轮流作对,接不上来就喝酒。
有一次,湖南官员聚会,曾、左两人都参加了。曾国藩官当的大,所以先出对,曾是当时的对对子专家,所以轻松出对:季子自鸣高,与我心期何太左。
这对子很巧妙,左宗棠一听就急眼了。左宗棠字季高,古人为了表示尊敬,一般是不叫人名字的,都会叫你的字或者号,比如大家叫左宗棠就叫他左季高,曾国藩就叫曾涤生。
所以这个对子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你左宗棠一天爱吹牛逼,没事爱跟我作对。这是在嘲讽左宗棠。
左宗棠是什么人,马上针锋相对,直接回了一个下联:藩臣身许国,问君经济有何曾?
这个下联也很巧妙,把曾国藩的名字也加了进去,同样嘲讽了曾。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曾国藩牛逼啥啊,一天跟我扯淡,你到底有啥真本事?
由此可见,曾、左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左宗棠觉得曾国藩这个人很假不真诚,表面道德文章,内心虚伪做作;曾国藩觉得左宗棠口无遮拦,爱说大话十分不靠谱。
当然,仅仅是性格不同,也不足以造成对方关系破裂,其实在两人心里尤其是左宗棠心里,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这个心结就是两人不同的仕途命运。
曾国藩属于少年得志,28 岁中进士,之后被认命为翰林院侍讲,相当于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属于七品官,正处级级别,起步就很高。
而且曾国藩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十年时间,连跳十级,从翰林院侍讲升到礼部侍郎,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属于二品官,副部级待遇。
所以曾国藩对自己的仕途很得意,给弟弟写信很得意地说:“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左宗棠仕途就比较坎坷了。
他最高学历是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只好回家种地。之后太平天国起义,风云际会,天下纷争,左宗棠名气比较大,就到湖南巡抚骆秉章那里当了师爷,相当于省长秘书。
左宗棠脾气大,但能力确实强,有他在,路秉章基本上不用操心,湖南大小事务,军事民生,左宗棠一把抓。
当时朝野上流传一句话:“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可见左宗棠的地位。
但是,说到底左宗棠也就是个师爷,是给人打工的。
看到自己同龄人曾国藩步步高升,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当然,后来左宗棠凭借着军功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但总是被曾国藩压了一头,这让老头心中不悦。
有段时间,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一起和太平天国打仗,曾国藩是主帅,左宗棠是一个方面军的将领。
按理说,曾是左的上级,但左宗棠却从心里瞧不上曾国藩,觉得他不会打仗。
曾国藩做事严谨,打仗比较求稳,他的战略叫“扎死寨,打呆仗”。
遇到太平天国军队,他的做法是:
第一,我不跟你打野战,运动战我打不过;
第二,我把防御工事做好,让你攻不过来;
第三,我把你的城池一层一层包围起来,让你缺粮缺水,我好围点打援。
这样打仗的好处是风险小,损失小,缺点是时间长,消耗大。打安庆,曾国藩围了八个月,打天京,围了一年。
曾国藩这套打法必须是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打的是顺风局。
但“兵者诡道也”,打仗需要的不仅仅是稳扎稳打的战略相持能力,还要有出其不意的战术方法,这点曾国藩不行。
湘军刚刚组建的时候,兵力不足,训练不够,曾国藩一打仗就输,而且他心理素质不行,动不动就要自杀。
有一次呢败得很惨要跳河,还是左宗棠把他拉住哥们才坚强地活了下去。
所以曾国藩打顺风局可以,靠优势兵力步步为营,但是打不了逆风局。
而左宗棠则恰恰相反,善于以弱胜强,而且奇谋百出,什么招都使得出来,在打太平天国和收复新疆的时候,都是劣势局翻盘。
性格不同,做事风格不同,决定了两人天然的不和。
但作为儒家门徒,朝中重臣,两人的修养也很好,仅从性格来解释两人的不和,未免有些苍白,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
02 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想探究两人不和的深层次原因,要从清朝当时的政治格局讲起。
曾左所处的年代,有三股政治势力:一是皇权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是皇太后慈禧、议政王奕昕;二是中央各部满蒙贵族,也就是满族高官,比如肃顺、;三是地方高管汉族大臣,比如曾国藩、左宗棠。
这就像一个公司,慈禧是董事长,把握方向;奕昕是CEO,管理全局;满蒙贵族是公司高管,负责各项业务;曾国藩是分公司的头,负责各个区域业务扩展。
其实,一开始没有汉族大臣什么事,清朝军队打仗不行,对付汉族那是有一套,清朝的既定国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一定要刀口向内,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但是,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爆发,清朝自己的军队实在是不管用,谁都瞧不上,谁也打不过,节节败退,直至南京被攻陷,自己政权受到威胁。
没办法,只能靠曾国藩等人组建的地方武装。
这些军队属于私人军队,要自筹军饷,自己招人。
这就相当于,一家公司突然出现危机,总公司没钱发工资,就给分公司说:你自身自灭,公司牌子给你用,你自己好自为之。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按照正常历史轮回,遇见太平天国这么大的农民起义,一般王朝都是GAMEOVER了,但没想到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扶江山于既倒,不单平灭太平天国,还搞了一次洋务运动,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晚清中兴。
但太平天国之后,中央力量严重削弱,地方力量明显增强,形成“强枝弱干”的政治局面。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清朝,穿越到满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身体里,你面对的局面大概是这样的:
朝廷经过十几年战争,国库空虚,军队羸弱,可以说是要钱没钱,要人没钱。
地方上,曾国藩等人的部队完全是私人武装,只知道大帅,不知道朝廷。
虽然暂时看不出反叛迹象,但是曾国藩坐断江南拥兵10万,连左宗棠都问他: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搞不好就有下属黄袍加身,那清朝几百年基业,可能分分钟完蛋。
试想下,你要是慈禧,面对这样的局面,你怎么办?
不好办,但慈禧有办法,其实也很简单,两个字: 分化 。
汉族大臣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总有矛盾,只要他们互相争斗,朝廷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力。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威胁是曾国藩,因为他是湘军的创始人,也是地方武装的创始人。他的威望最胜,功劳最大,军队最多。
所以,要在湘军内部给他培养一个敌人,培养谁呢?
胡林翼,与曾国藩齐名,身为湖北巡抚坐镇华中,军中威望很高。但胡林翼和曾国藩是关系好的不得了,你分化不了。
李鸿章,当时还没啥名气,只是曾国藩手下的幕僚,而且是曾国藩的学生,就算后面发展再快,再有自己算盘,也不太好和自己老师公开作对。
剩下的人,要么名气不够,要么职位太低,对曾国藩不构成威胁。
想来想去,左宗棠进入慈禧的视野。
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敌人有几个优势:
第一 ,他名气大,当时人的评价是“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第二 ,他能力强,有出将入相的经天纬地之才。
第三 ,他没有政治势力,学历不过举人,职位只是幕僚,只要提拔他,他会全心全意和朝廷一起干。
第四 ,最重要的,他和曾国藩素来不和,经常吵架,可以说是天敌。
好了,左宗棠得蒙圣眷,自然是官运亨通,连续升级,从无名无份的小师爷,几年之内被提拔成为闽浙总督,竟然和曾国藩平起平坐,这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这才有了后来两人之间的争斗,比如有名的幼天子案,
事情起因于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两人在皇帝(太后)跟前打起了笔墨关系。
曾国藩后来解释说,他最恼恨的是左宗棠影射他在撒谎,他一生最看重的就是诚信二字,怎么会撒谎?
左宗棠却也不依不饶,说这件事自己的错是二三分,曾国藩的错是七八分,他太小心眼。左宗棠到晚年还动不动大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以此为乐。
一代名臣,分裂如此,令人唏嘘。
但这正是慈禧想看到的局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曾、胡交恶,朝廷才有时间分而治之,保持稳定的统治局面。
每次历史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喟,历史上没有绝对脸谱的坏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背后都是三个字: 不得已 。
无论是慈禧,曾国藩,左宗棠,他们都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做的理性选择。
历史,从来不是意气风发的自由,而是无可奈何的抉择,所谓个人的恩怨情仇,不过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注脚。
03 生态位上的最佳敌人
前面说了曾左关系不和的两个原因,一是个人性格不同,这是内在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使然,这是外在原因,但我觉得,两人交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他们故意把对方当作敌人,他们在合作演一场戏给朝廷看。
生物学中有一个概念叫 生态位 ,生态位说的是每个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都要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
比如,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需要捕猎羚羊,羚羊需要吃草,草需要肥沃的土壤,土壤需要微生物。狮子、羚羊、草、微生物,他们虽然力量不同,但是都在生态系统占据了一个生态位,系统就离不开他,他就有了存在必要性。
想在一个系统中生存,就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而有一种生态位叫:敌人。
智者会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敌人。
百事可乐成立的时候,只打出一个口号:干掉可口可乐。它当然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一旦占据了这个生态位,它的品牌就在消费者留下一个印象:百事可乐是可口可乐最大的竞争者,因此它可以迅速占据市场。
而对于可口可乐来说,虽然有个百事可乐很烦,但是无形中消灭了其他竞争对手,形成两强瓜分市场的局面,也可以接受。
同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诸葛亮与司马懿,耐克与阿迪,谷歌与微软,林丹与李宗伟等等。
他们互相是敌人,但也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如果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会因为系统崩溃而收到损失,所以最佳策略是在和谐中斗争,在斗争中共存,在共存中发展。
再回到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个人的确是性格不同关系不好,但绝对没有撕破脸皮的地步,两人都熟读史书,对统治阶级分化的手段洞若观火,为什么两人还要互相拆台、互相作对呢?
唯一的解释是,两人都清楚认识到,对方是自己生态位上的敌人,只有互相斗争才能生存。
对曾国藩来说,只有让左宗棠成为敌人,才能逃过慈禧的猜忌,才能明哲保身;
对左宗棠来说,只有天天骂曾国藩,才能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才能得到重用。
两人天天撕逼,看似不可理喻,恰恰是给朝廷演的一出戏,这出戏让晚清的政治生态达到平衡,最后实现了中兴之治的局面。
这才是两人交恶的深层次原因。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按照传统,曾国藩病逝后,与他有过交情的人都会敬送挽联。曾国藩的家属担心左宗棠在敬献挽联时,故意说几句过头的话。然而,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左宗棠送来的挽联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们不是最好的朋友,确是彼此最好的敌人,“相期无负平生”就是两位名臣一生关系的最真实写照。
西方谚语说:靠近你的敌人,他带给你远比朋友要多。
知己难觅,敌人更难得,朋友让你变得温暖 ,敌人让你变得伟大。
有了敌人,凯撒征服了世界,拿破仑翻过了阿尔卑斯山
有了敌人,人生就有了坐标系,就有了奋斗的方向。
没有敌人,我们难免放纵;没有敌人终将平庸。
敌人,不是你要恨之入骨的对手,而恰恰是你最应该感谢的人。
《三少爷的剑》书中,神剑山庄三少爷谢晓峰10多年来历经上千场大战未尝一败,被天下人尊为“剑神”。
传奇剑客燕十三一直以谢晓峰为目标,苦修剑道,终于在生死边缘悟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夺命十三剑”,一时之间,江湖沸腾
然而,就在燕十三赶到神剑山庄下战书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三少爷谢晓峰的灵柩。
我们用一生去修炼本领,去追求无敌的境界,但真正在顶点等待你的,却是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从这个角度讲,找到自己最好的敌人,相互斗争、纠缠却又彼此认同,真是一件人生幸事啊!
END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凤仙郡。却发现这里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已经有三年没有下雨了。于是孙悟空找来龙王,要他下雨。谁知道一向听话的龙王竟然一口拒绝,要孙悟空去天庭请来玉帝旨意。
孙悟空无奈,只得去天庭找玉帝。这才知道事情原委。当年凤仙郡的郡侯因为和妻子吵架,一怒之下,就推到倒了祭拜玉帝的供桌,泼了祭品,还叫狗过来吃了。却不料玉帝刚好巡游路过,见到这种情况,自然是勃然大怒。于是玉帝下旨,处罚凤仙郡三年不下雨。
凡间夫妻吵架,一时冲动,推倒了供桌,似乎也不是什么天大的罪责。玉帝作为三界的主宰,应该是有很大的包容心,他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如此严厉的惩罚凤仙郡呢?
首先, 其实从凤仙郡所处的位置就能明白一些,凤仙郡是天竺国外郡,离如来佛的灵山并不远。因此,凤仙郡自然是信佛的。这个郡侯虽然也供奉玉帝,但也没有把玉帝当回事。如果这个郡侯真的很虔诚地信奉上帝,那么他不管怎样发你,也不敢去推倒供桌,还叫狗来吃掉贡品。郡侯却这样做了,明显是没有把玉帝放在眼里。 而这一切,偏偏让玉帝知道了,他自然不会忍下这口气。
其次,玉帝是要借此机会,敲打敲打佛教和如来佛。无论是凡间,还是天庭,皇权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道教也好,佛教也好,终归是在皇权之下。这点在西游记里面也非常清楚,无论是道祖太上老君,还是如来佛祖,都是要听命于玉帝的。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太上老君要把孙悟空丢进八卦炉,也要先请示玉帝的。后来,玉帝随便叫人到灵山宣召,如来就立马停了讲经,乖乖地跑来降服孙悟空。可见,玉帝在三界之中的权威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郡侯依仗着自己在灵山脚下,对玉帝不敬。玉帝这才要借惩罚凤仙郡的机会,告诉如来,他才是三界之主。否则的话,玉帝要惩罚,应该只惩罚凤仙郡侯一人,不应该连累全郡百姓。
其三,凤仙郡离灵山如此近,如来佛祖肯定早已知道。但是整个佛教没有一个人出面解决问题,而是任由事态恶化。如来自然知道玉帝的用意,因此不便干涉。如果他去说情,只能是自讨没趣。如果他要强行降雨,那会导致天庭和佛教的直接对抗。如此一来,他还怎么让佛教传入东土?所以如来对此事,只好装作看不见了。
最后,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东方道教,表面上作出了妥协让步,给孙悟空指了一条明路。凤仙郡民众痛改前非,全郡老小出动,以实际行动赎罪,表达对玉皇大帝的崇拜之情。因此,凤仙郡的最终归顺,还是显示出玉皇大帝的绝对权威。
玉皇大帝用这样的一件事,敲打了佛教,告诉三界,无论如何,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
李隆基为何执意要杀上官婉儿?因为此人如果不能为其所用,就要铲除这是做大事者必备的要素,显然上官婉儿,不易控制,留着也是祸患,李隆基政变,损害了上官婉儿的利益,此时她为保命会委曲求全,事后难保不背后栽赃。
唐朝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如果李隆基能早死20年,或许唐朝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发生变化,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要说上官婉儿要从武则天说起。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治武功最为鼎盛的朝代,汉朝过于久远,经济文化不显,唐朝以后,宋朝丢去半壁江山,不管经济如何发达,也无法回避武力上低能。明朝虽然恢复华夏,但包容性远不及唐朝,清朝康乾盛世,完全是伪盛世。可见唐朝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但唐朝危机和政变几乎也是最多的朝代。其中一点原因是李世民起开了很不好的开头。那就是政变谋取权力。
玄武门事变,让李世民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并逼迫父亲退位,虽然贞观之治,为百姓谋福,但是唐朝的权力过渡自此埋下了动荡伏笔。
历史对于李治褒贬不一,李治如果不是有一个武则天那样的老婆大概也是挺不错的皇帝,但他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绿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老婆是皇帝的男人,每当提起李治的名字,就会想起武则天,可以说身前被武则天强势压制,死后也同样如此,早知今日不知他还会不会去庵中想方设法迎回武则天,大概也真的是因为爱情!我怀疑李治有严重的恋母情结,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小儿子,自小十分疼爱在管理上也更加严格,这也为何李治妈宝的原因,能把强势的李世民,驾驭的如此听话,历史上没有几个女人能够做到,也唯有之后大名朱元璋的马皇后能向比,所以李治十分听妈妈的话,也喜欢像母亲一样聪明的强势的女子,这就像渴了看到最甜的泉眼,饿了看到香的包子铺一样,李治喜欢什么,老天为他准备什么而且还是全天下最强势的最聪明的女子。
但夫妻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可就有人情商低,那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上官家从姓氏就能看出来,一般官不当,要到就当上官,从汉朝开始上官家就是世代为官,到了上官婉儿的曾曾祖父,曾祖父或大或小就是官,真正达到顶峰是上官仪,官至丞相,这可是会进入族谱最上端的成就,然而成也,败也。上官仪介入到了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之间的吵架上,并帮助李治起草了废后诏书,你说还有比这更找死的行为?估计是没有了,比这更高的就是给皇帝剃胡子,或当场口头问候皇帝母亲。但凡有点脑子了解武则天都知道这女子是从地狱里一点点爬出来的,是被野心灌满整个身躯的女子(这里有点事后诸葛)。总之上官家被抄家,男子被杀,女子被收至掖幽庭。
上官婉儿也就是在抄家前几天出生的,被其母亲带到宫廷,历史上从掖幽庭一步一步走上国家权力巅峰的女子也唯有她一人,唐朝是一个能够发生奇迹的地方。武则天知道上官婉儿的身世,但是看着她的才华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武则天阴晴不定,除了狄仁杰,也就上官婉儿最了解她,也因此上官婉儿能够平安无事再其身边二十年,伴君如伴虎,还是一只母老虎!不能说没有代价,因为反了武则天认为的死罪,上官婉儿本该死,还是因为才华,武则天不舍。改为毁容,在上官婉儿脸上刻了字。
上官婉儿我怀疑是斯德哥尔摩症患者,武则天杀了她爷爷和爸爸还有其他上官家的男人,可是上官婉儿并不恨她,相反武则天死后,上官还致力于维护武家的利益,还引荐武三思入朝执政。
武则天死后登基的是另一个妈宝型天子李显。女子毁三代,李家就是证据。他就喜欢上官婉儿,登基后就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和武昭仪一样的嫔妃品位。并且对于上官极为新任,李显的老婆韦皇后也是野心极大的女子甚至想模仿武则天自己当皇帝,还有其女儿安乐公主,看祖母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自己就想当史上第一个皇太女,还有妹妹太平公主。可见这位李家男子李显多惨!青春年少就在母亲的威慑下生存,朝不保夕,结婚的女子时刻想要杀了他当皇帝,自己女儿时刻想要害死他当皇太女,自己的妹妹时刻想害死他继承母亲的大业当女皇帝。韦皇后就是私通武三思获得的权力,进而毒死李显,想要谋取更大的权力,上官婉儿在太平公主和韦皇后之间巧妙游走。你要是李隆基,你会不会放过这样的女子,在李隆基内心有一个“必杀名单”上官婉儿,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在之上。如果没有李隆基,唐朝在这几个女子的祸乱下,难说不会爆发更大的危机。
李隆基在40岁前,其睿智忍耐成就可以进入中国历史最佳帝王排行榜前五名。可惜最终依然是女人,毁了帝王业。怪的是女子?不是的,没有杨玉环,也有李玉环。英雄暮年最好的结果就是在该死时死去,不然活着总会犯错,老了就会顽固,握不住宝剑时就会害怕,读不懂人心时就会猜疑。物极必反,势极必衰。
魏征曾经向唐太宗举荐过侯君集,但是侯君集引起了唐哀宗的怀疑,唐太宗认为侯君集背叛了他,杀了侯君集之后,他又开始怀疑魏征对他的忠心,所以唐太宗让人去砸了他亲自为魏征立的墓碑。魏征也挺惨的,一辈子清清白白,死后却因为自己识人不清,被坑了一次,导致唐太宗怀疑他。但是他已经死了,他就算是想解释也解释不了什么了。
魏征一辈子对唐太宗忠心耿耿,唐太宗的身边没有人比魏征更得唐太宗的信任了。也是魏征好运气,遇到了唐太宗这样善于听属下意见的主子。魏征自从当了官之后,就一直心念着百姓,关心大唐的天下。他也时刻提醒唐太宗,作为天下人的依靠,他得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魏征不仅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也会向唐太宗推荐一些人才,来帮助唐太宗更好的治理国家。侯君集就是其中的一位,但是这侯君集也给魏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侯君集作为一军的领帅,到处征战,立下的战功不计其数。但是一个臣子的功劳高了,唐太宗就怕他生了反叛之心,他心中多次斟酌,最终杀了侯君集。
唐太宗事后又觉得凭侯君集一个人的力量没有足够的能力反叛,他肯定有同伙。这下唐太宗就怀疑到魏征的头上了,毕竟曾经魏征向他举荐过侯君集。所以杀了侯君集之后,唐太宗又派人砸了魏征的墓碑。只是这事从头到尾就是唐太宗自己在怀疑,根本不存在,最后唐太宗也对魏征做了补救的措施。
明代大宦官无法篡位的核心原因
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后人甚至给了它一个“太监帝国”的谑称,其中,象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等人的权力更是到了几乎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
2 然而,无论朝中大臣及民间如何议论他们的野心,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却从没想过要篡位--真想这么做的话,不可能几百年里都无一人成功的。
3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这些太监们太清楚明朝的制度架构了,他们心里都明白:权,可以无边,帝,则永远是镜花水月,即使能够篡位成功,在明朝那样的制度架构下他们也是当不了几天皇帝的。
4所以他们还是决定,老老实实保住自己的权位才最实际。仅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刘谨,我想他是真正的权极致昏了,所以最后落了个“杀千刀”的凌迟。
5许多类似的大宦官下场我们都是知道的:整治朝臣方面无论他们多有能耐,往往就是皇帝的一句话定了他们的生死。
6比如王振,传言他妄图通过勾结瓦剌篡位,其实他只是想接受瓦剌的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后来由于瓦剌索取贡品的胃口太大,连王振都接受不了,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事变,而王振本人也在事变中丧命。
7再如汪直,他因获得明宪宗宠信而掌权,后也遭明宪宗撤职、贬逐而亡,最猖狂的时候也只是与当时的万贵妃一起垄断了朝纲,要说篡位,那还没轮到他想的份,毕竟他的权力还是皇帝和万贵妃赐予的,尚没到专权的地步。
8刘谨,前面已经说了他的下场;而魏忠贤呢,任凭他权力能只手遮天,可他还是阻止不了手上面“天”的更替,新任领导崇祯皇帝一上台,他也就只是普通阶下囚的份。
9总的来说,明代宦官能够权倾朝野都是拜皇帝所赐,他们所能够执行的权力也就是皇帝的权力,不是宦官自己的;哪天皇帝不高兴了,他们还得卷铺盖回家或下地狱。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根本就无法获得实际的篡位资本。
10刘谨就笨在没想清楚这一点,以为自己的权力资本已经足够多了。 为何明朝皇帝能如此牢牢地抓住权力呢?这其实全赖明朝堪称史上最完美的国家机器。
10机器是什么?机器就是帮助人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保持必要工作效率的一套东西,从这角度上说,明朝皇帝经常不上朝正是因为借助这“机器”获得了一些解放,而不完全是因为偷懒。
11明嘉靖帝仅需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耍弄一下权术就能牢牢握住政权,万历帝曾30年不上朝,这在从前也是无法想像的。
12有人会说,明亡正是始于嘉靖和万历,不过这在今天还是个未定论的需商榷论题。明朝的国家机器分内廷、外廷,机构上完全对称。外廷设有内阁加三法司,内廷则设有司礼监加东厂、锦衣卫。
13作为机构的延伸,外廷还有外派的地方总督、巡抚,而内廷也有派驻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这样一来,内廷外廷之间就能从朝廷到地方实现层层的相互制衡,单凭一人的话,任凭你权力多大都难以将触角伸及朝廷内外的。
14作为太监,他能实际掌控的也就是整个内廷,对于制约于他的内阁和三法司,他就算贿赂也不可能收买到全部人。
15这套国家机器精妙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内阁和司礼监都设有正副职位,谁正谁副随时决定于皇帝,表面上这两职位是属同一阵线的,实际上它们在部门内部也能起到权力制衡的作用。
16这样一来,一个宦官如果要绝对地获得朝廷权力架空皇帝,除非他能完全控制了内阁和三法司,以及直属内阁的地方封疆大吏--能做到这样简直是痴心妄想,很简单,人心难测,这并非贿赂就能解决的问题。
17刘谨在篡位这一步上走得算远了,对外(内阁及六部)的权力触角也伸得非常深,不过他想不到的是最后竟倒在“自己人(太监张永)”的手上。
18当然,明朝的这套国家机器自然并非全无缺陷,它可以防止大的崩塌却防止不了内部的自我侵蚀。明朝最后正是亡于这样的自蚀上,就好比一只蚂蚁花几百年去啃食一只老虎。作为专权宦官,他们在明朝历史中也只是充当了较大点的蚂蚁罢了。
19后来英国在立宪的时候正是借鉴了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在它的基础上略加改动形成“首相”制,这就足以说明明朝这套制度的先进性。实际上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所做的一切就相当于今天英国首相的工作,区别只在于“任命”和“选举”而已。
扩展资料:1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2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
4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
5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6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
7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参考资料来源:宦官_
**的结局是彼得被“神秘光圈”附身之后,来到了亮着灯的树屋,树屋里面有许多信徒向他跪拜,给他戴上了王冠,彼得回头看到了祖母艾伦的照片。
要理解**结局,我们要先理解一下艾伦和她的信徒们信奉的邪神——拜蒙神。拜蒙神是一个双性合体的神,他拥有女人的脸庞和男性的身体,他具有很高的能力,但只有在男性的身体上才能得到体现。
拜蒙神在**中的抽象表现就是光圈。小女儿查理在祖母死后时不时地会看到光圈在她周围,在查理死后,哥哥彼得也开始看到光圈。
拜蒙神所骑得骆驼上挂着三个头颅。而艾伦为了将拜蒙神附身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先后为他贡献了三个头颅,第一是在自己死后,将头颅保存在阁楼内。第二是查理被柱子撞掉的头颅。第三是女儿安妮自己将自己的头颅切下。
安妮曾经提到过在她16岁的时候,哥哥在母亲艾伦房间内上吊自杀,她认为哥哥的死是母亲造成的。这说明艾伦曾企图将拜蒙神附身在自己儿子的身上,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失败了。
随后她又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孙女,但因为拜蒙神觊觎的是男性的身体,所以附身查理的计划也失败了。
在查理、安妮相继死后。艾伦成功地献祭了三个头颅,所以拜蒙神被彻底召唤了出来,并成功附身在了彼得的身上,他成为了拜蒙神的载体。
树屋内向他跪拜的信徒们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有出现,安妮在葬礼上发表讲话:“今天有很多新面孔。”其实那些并不是艾伦的朋友,而是拜蒙神的信徒们。
因此这家人从一开始就像旗子一样任人摆布,面对无法改变的遗传厄运,无论他们做不做出选择,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乾隆和雍正是不一样的,雍正在处理问题上我觉得是比较快刀斩乱麻,比较暴力的。但是乾隆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喜欢管家务事的帝王,当然了,只是在有心情的时候才管。平时的时候还是那个高高在上,享受这雍正打好基础的乾隆帝。
关于这件的事情的起因我觉得有点奇葩,虽然说是家家都常见的事情,但是被乾隆这么一处理,就变了味道了,正是因为变了味道,所以才被传播的这么广。才会让人觉得颇具争议。
当时这位湖北秀才的媳妇和自己的婆婆吵架,然后媳妇动手打了婆婆。说真的,这就是古代或者现代都很常见的婆媳矛盾,唯一不常见的是媳妇动手打人了。而更不常见的是被乾隆知道了。
然后媳妇和儿子都被乾隆凌迟处死。作为婆婆,我觉得她的内心是痛苦的。我不知道乾隆是在警告天下的媳妇和儿子还是在警告婆婆。总之,这件事情之后,人们和谐了很多。
不过乾隆倒不是个坏的帝王,他虽然斩了儿子和媳妇,但是这位婆婆每个月可以拿到二两银子的补偿,当然了,我想这位婆婆午夜梦回的时候,心理肯定是痛苦的。我觉得乾隆的出发点真的是很奇怪。
我个人还是很希望乾隆能够温和一点处理,但是结合当时乾隆自诩的十孝老人,我还是能够理解乾隆的做法,不孝顺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真的不是很能够理解这种事情,可是放在古代,皇权高于一切,没办法,这个可怜的湖北秀才的一家,就因为这件事被彻底的毁了。至于其他的家庭,为了防止被杀头,大家就算假装也会假装的家庭和睦吧。或许这也促成了家庭的和谐吧?
当时英法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咸丰皇帝违背了条约,而且还杀死了21个英法公使。侵华时法军司令孟托班曾跟上司提议说要把紫禁城毁了,并烧光故宫,借此来让清政府付出惨烈的代价。
不过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英国首领额尔金的认可,他认为紫禁城是清朝的政治中心,一旦摧毁之后肯定会遭到清军的拼死反抗,到时候可能会难以收场。于是最终选择了圆明园这个咸丰的“后花园”,打算给咸丰一个教训。
最终圆明园被抢光烧毁了,当时难以计算的奇珍异宝都被抢走了,当时一位法军军官透露,自己抢的宝贝卖了70万法郎。
扩展资料八国联军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
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_圆明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