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族》动画冲上了某站的热搜,因为它放出了一个“新预告”,之所以要打上双引号,是因为预告里许多片段,之前都已经播过。《龙族》动画冲上热搜,收获了四十多将近五十万的播放量,但评论区却不甚乐观,唱衰的评论扎堆。为什么《龙族》动画会被评论区的网友唱衰呢?因为它还原原著被骂,不还原原著也会被骂。下面来详细分析下,如下:
动画的人设和画风,被批不适合原著《龙族》动画的人设和画风都比较美型,虽然是国漫但和2d日漫风格相似,毕竟《龙族》的作者江南,本身就是一个日漫迷,而且制作公司洛水花原的班底,以前制作过出版日本的《狐妖小红娘》。但这一种画风被评论区的网友质疑不符合《龙族》风格,不够还原原著,两千多赞的评论认为《龙族》动画应该走美漫风忧郁风,不应该太甜美。
小编觉得《龙族》第三部故事发生舞台在日本,搞美漫风只会不伦不类,现在动画的画风还不错。《龙族》动画除了被批画风不还原,还被批人设不够还原。动画里有一个路明非摘耳机的镜头,他一摘一甩头发,就像代言飘柔广告一样潇洒。但原著粉觉得路明非不会做如此自信潇洒的举动,因为路明非的人设是“衰仔”,应该偏宅偏自卑一点。
而且路明非如果有摘耳机表现出来的潇洒自信,他就不至于当了十年诺诺的舔狗,他在心底还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学姐的。所以《龙族》动画预告所透露的路明非人设比较危险,路明非如果被塑造为潇洒技术宅,就和原著的形象不大符合。当然《龙族》动画还没有开播,路明非实际上是不是“衰仔”,还得看动画播两三集才能得出结论。
动画太还原原著,也引起粉丝不满除了动画不还原原著会引起不满,动画太还原原著竟然也会引起粉丝的不满。在《龙族》动画的评论区下面,有一个评论警告动画制作组:“不要按修订版剧情啊,我告诉你小子,这是我最后的底线”。动画还原原著不是基操吗?为什么按照修订版的剧情制作,还会被一个千赞评论骂呢?因为江南在《龙族》修订版做出了一些骚操作。
首先《龙族》修订版路明非对楚子航说:“王者都没玩过师兄你的人生真是一个悲剧”。这句话完完全全还原出来是会被骂的,《王者荣耀》玩家、lol玩家和《原神》玩家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互怼关系,如果屏幕前其他游戏玩家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认为自己被冒犯了,从而对《龙族》动画进行炮轰,所以修订版比较引战的台词还是别还原了。
《龙族》修订版还有一些奇葩的设定,例如主角击杀了《英雄联盟》第一条大龙。众所周知,《英雄联盟》是团队竞技游戏,不是《魔兽世界》等大世界网游,首杀boss的情况在《英雄联盟》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不是什么荣誉勋章。所以《龙族》修订版出现首杀纳什男爵的情节,还是比较尴尬的。
总结:
《龙族》小说的改编工作难度巨大,第一小说原作者江南现在也编不出剧情,《龙族》本身就是一个天坑;第二《龙族》的粉丝比较挑剔,太还原小说不行,不还原小说也不行。改编旧版的小说,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龙族》小说新版有出入;改编新版的剧情,江南在新版里犯的常识性错误又不能照搬,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难”。
曾国藩是温和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的功夫一流。左是的一位学者,为人傲慢自大。他不愿意欺骗,他对生活的自然品质感到满意。两人一冷一热,一卑一卑,一个是“学而优则仕,外交常持和平”,一个是“御敌而战”。这两种类型完全相反,甚至有点不同。
网络图
左在当时是很受人们器重的。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引用民间说法,“天下无不离不开湖南,湖南离不开左唐宗。”可见,左在文人心目中的分量不轻。左三十八岁出山,曾国藩对他功不可没。他们的关系不浅。平定江南时,左率领楚军屡立奇功,军事上褒扬曾国藩,对后者帮助很大。曾国藩也多次表扬左,不断推荐他。
有一次,曾国藩视察各路军队,发现左的行军帐篷比较狭窄,就命后勤人员专门做了两个大帐篷,送给左,可谓贴心。但是他们的气质太不一样了。曾公阴柔,左公阳刚,两人处理各种事务的方式自然不同。曾巩喜欢慢工出细活,左贡喜欢快刀斩乱麻,所以他们经常敲锣打鼓。
曾国藩是理学家,但不乏幽默感。他曾调侃左姓,甩出对联:“季子有才,与人不合。”左的字和姓镶嵌其中,融庄与庄于一体。既实用,又有表现力,略显朴实自然。建安学者左如何受得了这种“追赶”?他有点恼羞成怒,决心在气势上欺负对方,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与他结盟:“诸侯大臣扶国,问伊拉克经济如何?”他还在开头和结尾嵌入了曾国藩的名和姓。两种语言的结合是绝对的。曾经,公开的措辞是戏谑而非谩骂,而左共同语则相当真实,各有千秋,所以打成了平手。
曾国藩与左的差距不是在他迁居江南的时候,而是在他攻破江宁之后。据曾国藩的追随者说,洪秀全的儿子洪已经死在乱军中,江南战事即将结束。然而没过多久,太平军的残部逃入湖州。左发现洪福庭仍然是军队的现任***,所以他偷偷向法院报告。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后,怀疑左别有用心,于是非常生气,而予以反驳,说左言过其实,有故意邀功之嫌。至此,闽浙总督左也不再是一盏省油的灯,岂肯无辜受责?他疏疏拉拉的自我辩护,夸下千言万语,怒气冲冲,指责曾国藩欺骗你和你的兄弟。这样一折腾,事情就闹大了,而且清廷在用人的时候,也不好判断谁对谁错,干脆就要传下圣旨来调解双方。
网络图
曾、左两大巨头公开反目,一些反派为了从中渔利,看好他们的斗争。所以和解者少,挑衅者多,一下子形成了互不相容的两个敌人基地。矛盾加深,死结越来越强。洪宣最终被江西巡抚沈葆桢所杀。这一刀狠狠砍下,太平天国起义结束了,但曾国藩与左的恩怨并未了结。
晚年曾国藩对人说:“‘诚’字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他居然骂我是恶霸,可我不能苦啊!”如果你不开心,如果你不开心,如果你真的要谈“精忠报国”,曾国藩就是
大学者王_运于同治十年游历于江淮之间。当年9月,他路过清江浦,在巡逻艇上遇到两江总督曾国藩。久别重逢,宾主相谈甚欢,一起看了七部剧,包括《王小二过年》。王_运猜测,“这部剧一定是nave订的。”曾国藩问他为什么看到。王_运说:“你刚开始的时候想唱歌。”曾国藩闻言哈哈大笑。俗话说“王小二过年,情况一年不如一年。”曾国藩刚组建湘军时,年年屡败屡战,尴尬不已,伤心不已。现在年纪大了,身心逐年衰退。因为这两层意思,谁还敢在曾国藩面前提哪壶不开提哪壶?趁曾国藩高兴的样子,建议他与左化干戈为玉帛,重修旧好。那只是一场误会,何苦长期媾和呢?曾国藩笑说:“他现在一百尺高,我怎么跟他说话?”其实曾国藩的心情是平静的,芥蒂全没了。可惜两人相隔甚远,无缘无故相遇。
曾国藩和左当时都是人,互相欣赏。左个性太强,犄角旮旯很广,锋芒毕露,对什么都不屑一顾。他把智慧给了公,即使心里很尊敬曾国藩,口头上也不肯说。是的,在左眼里,所有的人都可以被推翻,只有曾国藩能和他相提并论。英雄孤独的极端形式是:对手的死比朋友的死更可悲。因为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是可以交到很多朋友的,而敌对的对手却少之又少,有时甚至少到“天下英雄只许你我”,所以一旦对手死了,他的“剑”也就束之高阁,从此毫无意义,毫无用处,眼里的光,心里的火也就暗淡了。
网络图
曾国藩去世后,左在回忆他们早年的友谊时颇为悲伤。他在家书中说:“失去曾侯,我很难过。不仅现状堪忧,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很难。我已付了400金。”他还专门做了一副挽联,道出了自己的心迹:“谋国之忠,知人之智,耻不如傅园;若与金同心,若攻错石,则万劫不复。”说明两人早年的珍贵友谊,虽然中途搁浅,但并没有被抛弃和割断。
大致看着曾国藩和左的交情,我不禁为这位大人物感到悲哀。当对方地位高了,脸皮薄了,受了伤,那个“伤口”会很难愈合。让我们战斗吧。我们为什么而战?无非就是争个闲。曾国藩和左不可能不知道,每走一步都是山穷水尽,每退一步都是柳暗花明。你健康快乐固然好,但都是等着对方先伸出橄榄枝,等下去是永远的遗憾。等到其中一个人死了,再由另一个人用挽联和诗词来祭奠,说好坏。这个时候,高调和低调都很难得到明眼人的认同。
曾国藩与左的失之交臂成了千古遗憾。好在死后,逝者想起旧爱,做了一些补救,不算是苦涩的遗憾。北宋大臣韩琦和富弼都是名人。他们早年心心相印,凡事互相帮助。后来由于偶然政见不合,两人分手,互不往来。韩琦死了,富弼没有去吊唁,所以心肠很硬。告诉我,是不是官职越高,味道越淡?
有人认为,曾国藩与左的不和是默契的二重奏,左的当务之急是防止封锁,李鸿章的当务之急是海防。他们意见相左,势如水火,都是一样的老把戏。汉室礼仪高震主,要避免满清皇室的怀疑,必须善用屡试不爽的障眼法。
网络图
这种高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猜测和臆测,其可靠性并不大。在t
1哪句著名诗句可以劝阻父母不吵架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
2如何安慰家里吵架的长辈,具体语句~谢谢急需原则上,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1 聆听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
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
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刹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
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
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
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
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
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
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
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
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
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
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 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
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
设身处地去考虑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
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3描写老年人的诗句1、醉中真·不信芳春厌老人
宋代:贺铸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译文:
我不相信春天会讨厌老年人,老年人还能送走几个残春?尽情地惜春行乐吧。且不要嫌沉溺行乐太多太频。美丽的笑容,艳情的歌曲,都特别符合我的情味。我爱花爱酒简直要爱得发狂,也不怕你嗔怪责备。因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纯真实惠。
2、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译文:
老人七十了还在卖酒,无数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路旁的榆荚好似那成串的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3、戏题湖上
唐代:常建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译文:
一位老人独坐矶头上垂钓,湖面的桃花随着溪水缓缓流去。竹竿随风轻轻摆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不知道哪一条鱼会上钩?
4、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5、清平乐·朱颜渐老
元代: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译文:
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桃李、春风就这么全都过去了,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
再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我留恋这青山,不想离开,青山却不一定能永远留在欣赏的人。
南北德国人因为大肘子的正确吃法互怼。其实这种事情并不鲜见,比如国内关于粽子和豆腐脑该咸该甜的“争议”,早已成了40米大刀出现频率最高的领域。其实这种经常让人捧腹的争吵并非饱暖不愁的当代人所首创,即便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的隋唐时期,我们的祖先们也没少因为这些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小事互喷口水。而且虽然那时候的技术水平落后,交通、信息等方面都很闭塞,可架不住那是个诗人、文豪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年代啊,所以论起吵架的文化水平和高度,咱们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头吃土……这事吧,基本无解……
在主食上,南北尚能相安无事
隋唐时期的饮食结构跟今天一样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而且同样是南方人无米不欢,北方人能把面食吃出花儿来。
米饭面食,我都爱吃
柳宗元曾在《与李睦州论服气书》中称“愚愿椎肥牛、击大豕、刲群羊以为兄饩,穷陇西之麦、殚江南之稻以为兄寿。”明白无误的道出了南北稻麦之别。而在《太平广记》中,一共提到北方饮食86次,其中面食就占了57次,可见其在北方饮食结构占据统治地位由来已久。而如今的面条大省山西在当时便已经因面闻名,《云仙散录》中曾“河东并、代人喜嗜面。切以吴刀,淘以洛酒,漆斗贮之,击鼓集老幼,自以多寡取之至饱。”
不过北方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关西、河东地区除了面食啥都不认,至今酷爱煎饼卷大葱的齐鲁老乡在当年就对小米(粟)爱不释手。而夹在南北之间的河南则在稻麦之争这个问题上意志不太坚定,面食是不少吃,稻米也没少种。
河南烩面
隋唐时期的稻米主要产在江南,自然以此为主粮。《隋书》中曾经介绍道,“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
江南的鱼米之乡可不是白叫的
不过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位于北方,所以饮食习惯对于南方的影响也很大,面食并不少见。比如鉴真和尚从扬州出海东渡日本时,给自己的备的干粮里边就有米有面,而且数量差距并不大,可见当时在南方对于面食并不排斥。
鉴真:色即是空,面即是米
北麦南稻大体相安无事,但并不代表“地图炮”就不存在,比如著名的吃货白居易。他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便洋洋得意的大肆吹捧了一番长安的芝麻饼,而且还特意强调了品牌——辅兴坊的芝麻饼,言辞之间充满了优越感和对无缘京城美食的友人的调侃: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白居易:相比诗人,我更是个吃货和京吹
与主食相比,南北在副食上的差异简直快到了相互厌弃的地步。
稻麦虽有差异,但是主要差在口感,对于大多数不算挑剔的人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那个年代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可是一说到以满足口舌之欲为主的肉食、蔬菜,南北差异就更加突出了,比起当今的“咸甜之争”来,热度只高不低。
再相爱相杀,也是一家人
基于当时地域的差别、交通条件和鲜活食物的贮藏能力有限,所以各地人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方多山地、丘陵,河湖等水系发达,所以当地人主要以食用鱼虾等水产品作为主要的蛋白质补充来源。而北方相对南方,地势更为开阔平坦,且有畜牧传统,所以以肉酪等畜产品为主。《唐会要》中有载: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了消除李唐的影响大肆推广佛教(李唐皇室发家之后给自己攀上了一堆有名的祖宗,李耳便是其中之一,道教因此得宠),下令禁止杀生,凤阁舍人崔融曾上书称“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一朝禁止,倍生劳弊。富者未革,贫者难堪。”在这位老兄的口中,南方人都靠鱼续命、北方人则把肉当饭吃,虽说古人好夸张(夸得我都想穿越了),但也证明了南北之间的差异确实巨大。
女皇姐姐英明神武,但也没少闹幺蛾子
差异有了,融合得又怎么样呢?
北方人肯定不缺爱吃鱼的,南方人也少不了馋肉的。可是限于各种条件,能够大鱼大肉享用不尽的只能限于极少数的上层贵族高官,在当时的绝大多人只能有啥吃啥,并逐渐形成固定的饮食习惯。习惯一旦形成,矛盾就出现了,互怼自然也不会缺席。
习惯不同是因为了解不够,只要沟通足够,答案一定是:我都要!
宋代吃货傅肱曾写过一本书,名曰《蟹谱》,其中记载了一桩趣事。说是五代南唐的左丞相宋齐丘与北方使者饮宴,北方使者被那些吃不惯的南方食物搞得十分恼火,便出言讽刺道:“先吃鳝鱼,后吃螃蟹,一似拈蛇弄蝎。”
不过宋齐丘可不是什么善茬子,人家不但官当得好,文化水平也高,号称“为文有天才,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所以干翻一个无名使者对他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
所以宋齐丘才不像现在的某些人只会动不动就拔刀,人家不惊不怒,慢悠悠的回敬了一句: “先吃乳酪,后吃乔团,一似噇脓灌血。”
不但吃货,而且毒舌
怎么样,是不是互怼得很有文化、很有高度,而且还损得要命?
不光是肉食,蔬菜也一样。
史上著名公公之一的高力士晚年被贬斥巫州,看到漫山遍野的荠菜被当地人当做野草无人问津,便无比愤慨的赋诗一首,破口大骂道:
两京称斤卖,
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
气味应不改。
看看吧——这都把高公公气成什么样了?以至于当时的湖南人被一个广东人骂作“夷”(高力士原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高州,14岁才被送往长安为奴,所以也算作比较正宗的小老广啦)。话说在当时被骂为“夷”,对于汉人来说可是最顶级的羞辱,不次于今天的国骂,由此可见高公公虽然落了个晚景凄凉,但是仍然保持着身为一个吃货最后的倔强。
虽然长得像个老太太,但是高公公也算吃货界的扛把子
话说人家一个公公骂人都作诗,今天的朋友们在开怼之前是不是应该也推敲一下用词?
其实关于南北饮食差异所引起的争论,大多为笑谈,即便南、北方内部,这种差异也是很大的。比如俺们东北就以产米、食米而著称,作为一个曾经的粮食行业从业者,我的足迹曾踏遍东北三省一区的粮食主产区,基本就没怎么见过种麦子的。
大米,俺只吃东北的
而古人对此的见识也不下于今人,比如唐人房千里就曾在《投荒杂录》中对此感慨道:
琼管夷人食动物,凡蝇蚋草虫蚯蚓尽捕之,入截竹中炊熟,破竹而食。顷年在广州,蕃坊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旨而腥臭自若也。唯烧笋一味可食。先公使辽,日供乳粥一碗。甚珍。但沃以生油,不可入口。谕之使去油,不听。因绐令以他器贮油,使自酌用之,乃许。自后遂得淡粥。大率南食多盐,北食多酸,四夷及村落人食甘,中州及城市人食淡,五味中唯苦不可食。
“食甘”一条,某些朋友恐怕看了会不乐意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