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心理学效应?

恋爱中的心理学效应?,第1张

恋爱中的心理学效应包括:

爱情荷尔蒙效应:恋爱期间,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催产素和催乳素等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幸福和满足,并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

相似性效应:恋爱中的个体往往更容易被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因为相似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共鸣和理解,从而促进了双方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反应一致性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好感时,通常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微笑、关注和赞扬等,这种积极反馈会导致对方对自己产生更强烈的好感。

好人偏见效应:在恋爱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对那些表现友好和善良的人产生好感。即使面对其他方面存在缺陷的人,也会更容易原谅和接受他们。

心理收益效应:恋爱中的人往往会从彼此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安慰和幸福感,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积极性。

总之,恋爱中的心理学效应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神经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效应会影响到恋爱关系的形成和维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 “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 ( 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4 情感过滤假说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5 自然顺序假说 (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 s 等。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Model)。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监察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和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认为,培养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有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

(2)克拉申提出自然顺序假设来说明习得语言规则是有一定的次序的。

(3)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来说明语言是怎样习得的。

(4)克拉申提出监察假设来说明学得的作用。

(5)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克拉申(Krashen)五个假说。一是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启示我们语言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外语学习理论不能照搬母语习得理论。二是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启示我们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接触真实目的语材料的机会,如先听后说,先读后写。第三是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他认为,学习只是对运用语言进行编辑或监察,使用者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掌握要用的规则,并专门注意到语法的正确性。该假说给我的启示是课堂上提问学生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据说有人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实际等待时间都少于他对学生们所说的时间。第四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启示教师要给学生输入并理解比当前语言稍多一点的语言材料,还有个公式:i+1。这一点启示我教学中输入的信息要让学生可理解,主要面对中等生,不要讲过于难的东西。并且所讲的东西要注意趣味性和关联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但不要过多。控制为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加一点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五个是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最佳情感条件有三: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充满信心和学习者心情舒畅、没有什么过高或过低焦虑感。

一、让男人彻底感觉失去你方法 1、如果男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你不是很重视,总是会伤害到你。这个时候一定要让男人感觉到失去你是什么感觉。所以女生可以离开对方,没有任何解释,也不主动联系对方。这个时候男人如果发觉了你的变化,就会感到好奇,如果对你还有感情的话,也会主动联系你,跟你主动和好。 2、要想让男人感觉,你总是那么神神秘秘的,总是得不到你的心,男人才会珍惜你,才不会出去寻欢作乐。所以女人跟男人在一起相处一定要有所保留,懂得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才能,这样男人才会对你感兴趣。  二、男人分手越久越痛会后悔吗 男人对于分手的事情总是说无关紧要,根本不在乎,然后就去放纵自己,让自己忘掉所有的事情。其实从内心来讲,男人虽然不懂得表达自己,但是肯定也会有一点伤感。如果这个男人对这段感情还有留恋,那么分手越久就会感到越痛苦,的时候就会想到跟女朋友在一起的日子,会非常怀念。当觉得自己孤独寂寞的时候,才会想到女朋友的好,这个时候是会感到后悔的。但是挽回对方还有没有机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还想要挽回对方,就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去征求对方的原谅。 两个人到底适不适合,有的时候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所以每个人一定要真心相处让时间来证明。 很多人对于分手的事情看上去很平淡,其实内心早已经承受不住了。但是男人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懂得去表达自己,也不懂得去挽回女人。这是让女人最伤心的地方,那么怎么让男人彻底感觉失去你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那种男人的心里,让男人体验一次失去你的痛苦。比如在分手闹矛盾的时候真的消失几天,不跟对方有任何的联系,这个时候爱你的男人都会全世界着急的去找你,如果你重新出现,他就会加倍珍惜,再也不会离开你。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的时候是需要一些套路的,也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在交往的时候,要懂得指导两个人之间的情趣,一段感情想要怎么发展,就看你怎么去对待。 给男人制造彻底失去感2  距离产生美 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你对他好,就成了他的习惯,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让他触手可及。 他会不再关注你的努力,一旦有了距离,习惯就会突然变得不习惯。 再想想你的一举一动,默默付出的画面,记得有你在身边是多么美好。 就像森**的故事一样,陆雯只有失去了才会记得森**无微不至的照顾。 当你离开他的时候,你们之间的距离会产生一个情感过滤器。你的一切努力,都会被放大十倍情绪的对方记住,错过。你的形象在男人眼里会变得伟大无私。 男人会再次陷入自责和后悔,再也不想离开你。  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换位思考 情侣有时候更像是一盘棋,一味的示好不是男人挥霍的资本。 当一个男人彻底失去你的时候,也许大多数男人,像陆文,一开始会觉得无所谓,慢慢会发现自己对另一半的粗心和忽视。 这个冷静期只是让男人充分静下心来反思,设身处地,感受你的失望和悲伤,然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真正的改善和恢复。  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 女人眼里的爱情是加法,男人眼里的爱情是减法。遇到心仪的另一半,女人会越来越依赖对方和加倍付出,一心对他好。 而男人却是在开始追求的过程中费心费力,得到了就不会珍惜。 只有让他再体验一次彻底失去,那种撕心裂肺痛苦的感受,才会明白女人的心思,她们不是无生命的东西,也不会永久属于自己。 而男人在失去后才会后悔自己没有把握住对方,这时候失而复得的感情就会显得尤为珍贵,自然男人就再也离不开了你了。 所以,当一段爱情走到了瓶颈期,当男人开始厌倦身边的你,女人们不妨抽离片刻。 让男人彻底回归单身,给出时间让他们清醒头脑,重新认识自己的心意,这样重新得来的感情也会更加稳固,男人们也就离不开你。 给男人制造彻底失去感3  走出他的舒适区 在爱情中,很容易失衡的那些女生,统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太听男人的话,男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类如,他说不让你穿短裤,你就真的再也不穿了,不让你穿裙子,你也真的把裙子扔了,他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你以为这是男人对你上心的表现? 男人之所以会这样规定,是因为希望你呆在他的舒适区里,不要让他太担心,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自信,所以才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女人,你不需太漂亮,这样才安全。 如果你真的听他的话了,时间长了,也许他就真的认为你“不漂亮”了。 别再为男人而活了,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醒醒吧! 你觉得今天这样穿很漂亮,那你就穿,你觉得这条裙子真好看,那你就买。 走出他的舒适区,才能让他知道,你从来不是他的私有物品,你有权利活得更漂亮。  让他“嫉妒”才是你们爱情的春 药 让一个男人嫉妒绝对是个本事,但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吃醋,什么是嫉妒。嫉妒,是男人对你的优秀,感到惊喜,期待,并且想要更多,会持续性的对你充满激情。 而吃醋,是一种感情中的短暂调情,维持时间不会过长。 很多女孩搞不清楚, 以为玩一些吃醋的小把戏就能给男人制造“危机感”,其实偶尔一次两次,确实能起到调情的作用,但是这种把戏玩多了会引火上身哦。 男人对你占有欲,其实是关于男人的尊严的,过分的“危机感”不会让你们的感情升温,反而会让你陷入真正的危机。 真正的操作应该是充实自己,让他看到你的更多不同,即使你就在他身边,他依旧对你无法完全掌握。 扩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学习更多知识、让自己充满魅力,才能让他对你产生更多的向往,才能让他嫉妒,对你充满更多激情。 所以当你的爱情只剩下习惯的时候,就努力把自己活得更优秀吧, 这样不仅你的爱情更保鲜,你的生活也会更精彩,让一个男人嫉妒你,紧张你,就是你们爱情的春 药。

  摘 要: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五大假说”揭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机制。这“五大假说”包括:(1)习得-学得假说;(2)监控假说;(3)输入假说;(4)情感过滤假说;(5)自然顺序假说。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有很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假说 可理解输入 外语教学

S D Krashen于80 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五大假说”, 其中包括: (1) 习得―学得假说;(2) 情感过滤假说;(3)监控假说;(4)输入假说;(5)自然顺序假说。他的理论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研究的成果,并把各种研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这些理论对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机制,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Krashen的“五大假说”简介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 认为,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 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产出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2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3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是Krashen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Krashen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Krashen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也就是说,习得者首先理解语言的意思,语言结构便会自然习得。“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可见,可理解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也是“输入假说”的核心。

4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可理解输入不是二语习得的充分条件。二语习得的过程还要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根据这个假说,语言习得者的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摄入”(intake)。Krashen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有动力、性格、焦虑和放松等。因此,习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i+1的可理解输入,二是低或弱的情感过滤作用,以便让输入转化为摄入(Krashen,1982:33)。

5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个假说认为, 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s等。Krashen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二、“五大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增加可理解输入。

在课堂上,教师有责任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而且应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以确保对学生的输入是可理解的。其次,教师应重视意义的传递,而不仅仅是语法结构的讲解,即使要讲解,也应用外语进行。此外,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熟悉、有趣且相关的话题,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输入,必要时还可利用其他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等来帮助学生理解。

2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由原来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容忍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按“假设(hypothesis)→验证(testing)→纠正(correction)”的过程进行的。因此,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必苛求学生,每错必纠,以免打断正在进行的语言活动,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创造模拟语境,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让每个人都去国外学习外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根据我国学生外语学习主要在课堂上这一特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可理解性,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模拟语境,供学生进行练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5重视文化输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课堂上穿插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材料的内容。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可与本民族文化作比较,让学生知道两种文化的差异,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预示可能产生的语用失误,达到交际的成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1982

[4]王建平 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2) : 11-12

研究情感因素的重要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Affect Factors

关于情感的重要性,王初明博士说过:“情感之所以重要,只因为它是发动机,再好的机器,若不发动起来,便是一堆废物。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可以启动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事实上,情感除启动和启智功能外,还有信号、感染、迁移和健身等功能,这些功能对我们教师搞好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英语学习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情感特征决定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更为重要。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中学的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大环境,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要记,需要大胆开口运用英语;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随着年级的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保护意识日趋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出错、怕开口、怕老师提问,对自己缺乏信心。教师若能认真研究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设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学工作就会卓有成效。具体来说,研究情感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1 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多种功能

情感的特性与英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独特的功能。所谓功能,就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它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弄清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情感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

111动力功能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1958:255) 这说明情感具有动力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于人们的行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发挥增力作用,激励人们的行动;反之,消极情感会产生减力作用,阻碍人们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和发展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抑制和克服消极情感。

112启智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智力发展的活动效率。经过调查93%的学生认为学习积极性高时领悟快,记得牢(温正胞,1999:23)。在教学中,情与知的出现常常一前一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13 信号功能

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表情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即body language)。表情在社交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Mehrabian Albert)研究了使用英语的人们的交往现象后发现,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语言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是靠纯粹的语言传递的(转引自江佳慧, 2001:16)。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表情传递教学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通过教师的表情了解信息,又把自己的了解程度通过表情传给老师。教师若善于运用表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马卡连柯也曾指出:“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老师,都不能成为良好的老师。”(马卡连柯,1979:305)

114感染功能

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施予影响的效能。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上课时感情投入,82%的学生的注意力不易分散(江佳慧,2001:16)。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能反过来影响这个原先的情感,诺尔曼"丹森(Norman K"Denzin)教授称之为情感互动。他说“情感互动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情感转让,使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对方的感受和意向性感染状态的过程中,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情感领域之中。”(诺尔曼"丹森,1989:203) 由此可见,感染功能有两种体现:甲被乙感染;甲乙相互感染。在语言教学中,一是通过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学生受到感染。

115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上去的效能。情感迁移是情感的一种扩散、泛化现象。燕国材在揭示情感自行扩散规律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弥漫到主体与客体上去。”(燕国材,1992) 我国有句俗语叫“爱屋及乌”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典型概括。有调查显示,初中100%,高中9894%的学生对老师感到满意时,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吴昌顺, 1987)。由此可见,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会迁移到相应的学科上。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必须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在思想上要亲切关怀,生活上要细心照顾,学习上要耐心指引,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师爱,学生就会以相同的情感来回报教师。

116健身功能。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处于愉快情绪状态下的人大脑功能完善,能保证内分泌系统、免疫能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消极情感长期存在,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精神舒畅与精神忧郁者患重病死亡的比率是2:18(熊川武,1999:133)。因此,发展积极情感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互相尊重,改善人际关系。总之,语言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少年学习英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既然是使用英语,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际交往和情感态度。

13研究情感因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转引自赵涌波,2001:108)这种心灵的接触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情感因素,就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其理论依据有:

131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 materialism):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个体是知识获得的内因,情感因素是学习者个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教师善于处理好各种情感因素,创造积极情感,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32人本主义(Humanism):以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因此其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转引自张大均,2001:65) 也就是说看重知识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结合,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和情感发展同等重要。我们也可从中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情感因素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3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学习者心灵的发展是已有知识和当前经验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同化与顺应。智力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者密不可分。与认知发展同样的道理,情感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图式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中达到平衡的过程(范琳,2003:28—29)。在英语学习这项智力发展中认知和情感同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知识的构建伴有情感的构建,情感的构建同时又影响着知识的构建。因此,只要教师把构建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鼓励情感自主,使学生达到“好学”以至“乐学”的境界,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和情感的互动,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3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Krashen)认为,虽然情感对语言习得机制并无影响,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成人情感过滤能力强于儿童,故输入效果低于儿童。因此,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排除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入效果的保证。他还把情感分成动力、自信和焦虑三类,并指出,动机大、自信心强、焦虑低的学习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就多(Rod Ellis, 1985:263)。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若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保护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消除和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更有利于提高语言输入效果,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另外,周榕和何广铿在对广州市省、市、区三级的9所学校共1572名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学习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作了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后发现,“英语成绩与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情感态度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最高(r=0322, P<001) ”并得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首要原因”的结论。他们指出:“以往的外语教师重知识轻情感的情况应得到纠正,取而代之的应是重视和努力尝试以情优教和以情促知。”(周榕,2004:1)

14 关注情感问题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的养成,比学习方法、技巧的掌握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对人一生的发展有更持久的影响。”(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一个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但是,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略了非理性的发展,造成了“情感空白”。事实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其它学科一样,英语教育也应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既关注认知也关注情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注情感可以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斯蒂维克(Earl W Stevick)认为,语言教学不只是为了达到某些语言目标(language goals),而且要有更加深层的目的——追求新的“生活目标”(pursuing new “life goal”) (程晓棠, 2000:3)。

15 关注学生情感有助于改变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不容盲目乐观。中学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收效较低”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两极分化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者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认为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正如陈琳等教授所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态度不是外语、数学、物理等专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有人更为直接,认为英语与情感态度没有关系。”(陈琳,2002:68) 笔者在调查后发现:从初二开始,随着所学内容增多,需要记忆的量大,对英语缺乏兴趣,成绩不好的这些学生学习感到越来越困难,考试成绩也越来越不理想,几乎没有成功的体验,教师又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甚至不时被教师所批评或渐渐为老师遗忘,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怀疑自己不是学习英语的材料;又由于各种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给师生造成的压力过大,教学方法仍多以单向灌输为主,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课堂里老师独霸课堂,把学生看成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课堂活动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厌学的因素。如果教师充分考虑情感因素,教学中多一点情感投资入,或者说多一些人文关怀,如:课堂上设置一些能真正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的帮助;设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给予真诚的祝贺;教师在课堂里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存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课内课外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目前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是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的。

16 关注和培养积极情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在中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章兼中教授认为,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积极学习的态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章兼中,2002:12—15) 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文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其基本理念部分的第一条是:“课题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情感态度被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列入课程目标之一,并对各级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因此,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基本理念和重要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8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