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第1张

 导语:一堂课的好坏,导入是关键。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的导入,会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应,能够扣住学生的心弦。为此,锤炼导课艺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更是打造精彩课堂的突破口。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新课的导入,在英语教学中也叫“引入”,它是课堂教学伊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导”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入”即是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愉快地进入师生交流。

 二、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可理解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为课堂导入提供了理论支撑。前者指出了情感(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等)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之间的关系。后者指出:二语习得者遵循自然顺序(natural order),通过理解比自己当前的水平稍难一些的输入,即i+1(i是习得者现有的二语水平),来自然地习得该语言。所以在导入一节课时,要激活学生已有知识“i”同时输入学生理解的语言,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三、课堂导入的现实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目标追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然而,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不重视新知的导入,方法单一,有些教师甚至直接呈现新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新知导入的重要性,但是导入过程生硬,为导入而导入。从新知导入现状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找到新知导入的不同策略,丰富新知教学的认知呈现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四、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导语设计要目的明确,应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针对性是要针对教学内容,使设计的导入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不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入。这就要求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漫无边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

 (二)短小精悍,突出简明性

 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一般不宜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为此,要优化新课导入,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在内容上要高度概括,高度提炼,精而又精;语言上要简洁洗练,不要拖泥带水,冗长拖沓。

 (三)要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引人入胜,还要有趣味性,通过充满情趣的导课,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有艺术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使新课的开始就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同时在形式上也要突出多样性,切记千篇一律。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随时变化,从而才使得导入更有吸引力,更有利于下面环节的展开。

 五、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案例分析

 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导入的方式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做到灵活多变,生动新颖,切忌千篇一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将探讨以下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就是指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转换成“游戏”,通过游戏的感性活动,引导学生从游戏中揭开新知。为了在准真实情景中进行教学,老师往往不得不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游戏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准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下面这个教学片断反映了教师如何应用游戏来导入新词的学习,其教学内容是yellow。

 片断实录:在教授颜色类单词时,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游戏:当学生已经学完red和green两个单词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红的和绿的两盏交通灯,并说:“If we see the red light,we must stopIf we see the green light,we can go”接着就请全体学生起立,一起做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T: Green(大家一起做踏步的动作。)T: Red ( 大家不动。)

 接着老师画了个**的灯,并说:“look,the yellow light,what shall we do YeahWe can wait”说完,教师做了个等待的动作,接着全班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Yellow一词就是这么被引出的。

 教学赏析:教师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交通灯游戏,既巩固了前两个学过的单词,又自然地引出了新词yellow,很妙。

 可见将游戏引到教学中来,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抓住游戏与学习的联系点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运用语言,使游戏与学习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对话导入法

 对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师生围绕与新知有关的一个和多个话题,使用英语“自由”交谈,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又为新知识技能发展做好了铺垫。

 片断实录:上课一开始,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但是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是由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S1: Miss Xu, what color is your coat T: It is red S2: You look nice in red T:Thank you S3: How are you today T: Not bad, thank you S4: Miss Xu, what is the time now T: It is nine o’clock

 在英语课上,因为有许多学生怕在众人面前说英语,使得对话教学常常在学生处受到冷落。如果改变了对话的形式,让学生问老师,课堂的气氛会大为改观。当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当他们的提问被认可,并从老师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满意感溢于言表。这句话所蕴含的教学道理可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阐明“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三)歌曲导入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唱歌时,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会产生兴奋的情绪。许多教学内容用演唱歌曲等形式进行导入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美妙的音乐能唤起学生的知、情兴奋点,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一则教学片断反映了运用歌曲进行导入的教学过程:在教学PEP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A let’s talk部分时,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初步感知句型,同时熟悉书中各主人公,下面这位老师采用了歌曲导入的教学形式。

 片断实录:Step 1:greeting: hello! I’m Sarah(老师头戴 Sarah的头饰做自我介绍,并与学生一一握手。)Step 2:I have a nice present for you Listen, what’s this(播放歌曲hello!的录音,教师同时哼唱并做简单的动作。)Steps 3:follow me, please(引导学生跟教师一起哼唱,并配上招手、握手等动作。)Steps 4:sing the song with your good friendsYou can take out the pictures of Sarah,Mike,John and so on

 歌曲《Hello》不但在创设学习氛围上卓有功效,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课文中即将出现的主人公有初步的了解。戴上头饰可以将歌曲变成一个简单的对话,通过调换歌中的主人公,还可以扩展练习其他内容。在导入阶段应用这种方法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歌曲除了齐唱外,还可以以师生或生生对唱的形式出现。

 (四)律动导入

 律动导入法借助身体动作和其他直观手段积极创设语言情景,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二十六个字母时,为了打破学生对字母学习的成见,让字母“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起来,下面这位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采用了做字母体操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字母。

 片断实录:Step 1:let’s do ABC exercises Follow me(Students follow the teacher to say and make the alphabets together with ABC song);Step 2:Quick response: Teacher says the alphabets and asks someone to show the alphabets;Step 3:Pair work: One says, and the other does ABC exercises

 根据英语教学理论,字母体操应该是得益于TPR(全身动作反应法)产生的,是一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调动多个感官参与学习的好方法。运用于导入环节时,字母体操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导入阶段,特别是在字母教学中,可以起到极好的巩固作用。

 (五)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表、模型或幻灯形式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新课导入方法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均可使用。

 PEP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有很多学习用品类单词,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单词,学习新单词,教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游戏:What’s in my bag 在其中用到了实物。

 片断实录:T: now, let’s play a game! What’s in my bagS: great!

 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个书包,告诉学生里面装满了学习用品,请学生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当老师提问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想知道包里是什么。学生们不断喊出已经学会的学习用品类单词,并设法猜到今天老师要教的那个单词的实物。这个方法使老师毫不费力地引导学生去念生疏的单词,几次下来,学生非但不会厌烦念单词,反而乐此不疲。

 总之,一堂成功的课,必须工于开端,使其具有一种诱人的力量。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首次感知的重大作用。希望以上的探讨能为小学英语教师今后的课堂导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Model)。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监察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和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认为,培养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有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

(2)克拉申提出自然顺序假设来说明习得语言规则是有一定的次序的。

(3)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来说明语言是怎样习得的。

(4)克拉申提出监察假设来说明学得的作用。

(5)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所谓“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这一概念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相似。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描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同样,Krashen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d-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语言材料太难,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可见,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

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视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跌入演习的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理论。

事实上,早在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 ,该模式以“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为核心;80 年代中叶,克拉申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 ,转为以“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为中心,形成了输入假说理论。

心理测量学中的假说有: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心理测量的误差及其来源、真分数及有关误差。

一、具体介绍

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这里的所谓素质,是指那些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或与之相关的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个人特征,他们是以一定的质量和速度完成工作或活动的必要基础。

二、相关名词

(1)心理测验/心理测试(Psychological/mental test)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多数情况下两者通用。

(2)心理计量(psychometrics)有两种涵义:一是和心理测量相同;二是指心理测验技术,特别是设计测量工作的技术,此时可称为心理计量学。

(3)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它比测验或测量的意义范围大,不仅用测验对个人现在某心理变量数量化,而且还采用其他手(如交谈,调查或实验等)对过去、现在甚至对将来做更全面的而系统的估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9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