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尼采

哲学的故事---尼采,第1张

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的洛肯,这一天正好是普鲁士国王的生辰。父亲的早逝使得他成了家中虔心的妇女们的受害者。她们对他的娇惯使他形成了女性般的脆弱和敏感气质。他从小就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独自阅读圣经,或者满怀激情地向别人朗读,把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他内心深处隐藏着近乎神经质的禁欲主义和自尊心。他一生都在以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身心,以便使自己具有理想中的男子气概。

尼采十八岁时就对上帝失去了信念,从此之后,他努力的寻找着新的神。他一度以为自己在超人那里找到了新的上帝,但似乎他的思想没有完全转变。渐渐的。他变得愤世嫉俗起来。宗教本来是他生命的支柱,如今生命好像变得虚无。在1865年,他读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此,叔本华式阴郁融入了尼采的思想。在尼采二十三岁的时候,他被强征入伍,但因为受伤,他很快离开了军营。结果,服从命令,坚韧不拔,冷峻的斯巴达式的艰苦生活激发了他无穷的想象。二十五岁时候,他当上了语言学教授,并开始迷上了音乐。1870年,德法开战。尼采在法兰克福看见了一队骑兵穿城而过,那一刻,他发现了属于他的哲学。他说:“我第一次感到生命最高意志不是在苟安中得到表现,而是在战争,强力和征服的意志中得到表现。”

1872年,尼采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他论述了希腊艺术崇拜的两位神明,一位是狄奥尼索斯,酒和欢宴之神,代表着激扬的生命,运动的欢乐,狂热的激情和神秘的灵性,也体现了直觉的敏锐和冒险的勇气。另一位是阿波罗,平和安详之神,代表着审美的情趣和理性的沉思,逻辑的严谨和哲学的静穆。最崇高的希腊艺术就是这两个理想原型的融合。希腊戏剧最深刻的特征就是,酒神凭借艺术战胜了悲观主义。希腊人并不描写那样热情,乐观,他们深知生命的苦难以及它那悲剧式的短暂。但是,他们用灿烂的艺术征服了幻灭带来的忧郁。悲观精神意味着颓废,乐观精神意味着肤浅。只有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斗争才是人生的法则。 一个民族在朝气蓬勃时创造了神话与诗歌,暮气沉沉时产生了哲学和逻辑学。

尼采相信德意志精神应该从意大利和法国的太阳神艺术中解救出来,应该让德国人明白,他们的本能要远比那些颓废文化健全。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他将矛头指向了不可一世的沙文主义经院学府,批评他们阻碍了真正哲学大师的诞生。在《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和《历史的运用和滥用》中,他提出了生命的职责不是让大众争得一席之地,得到改善。作为个体,这些人毫无价值。生命的职责应该是创造天才。

尼采本来对瓦格纳崇拜非常,但当整个世界都对瓦格纳顶礼膜拜时候,他憎恶了。他厌倦了所谓的男女平等和浪漫主义做作散漫的狂想曲,厌倦了理想主义欺骗和人类心灵的温情。对艺术失望之后,尼采转而在科学和哲学中寻找栖身场所。他开始像斯宾诺莎一样,力图通过审视内心的激情求得宁静。也就在这之后,这位哲学家突然陷入了爱情。但可惜对方没有做出回应。尼采绝望的离开,从此孤身一人。他一心想超越人类。尼采攀上了阿尔卑斯山的山巅。那寂寥的山峰激发了他的创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创造了超人后,他又提出了永恒轮回说。一切事物都会以本来的模式无穷地循环往复。现实组合的可能是有限的,而时间却是无限的。总有一天,生命和物质又都会回到过去的状态。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福音书。为了给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尼采继续写作。在尼采看来,由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英雄道德和奴隶道德。古罗马人崇尚英雄,而犹太人基督徒崇尚奴隶。耶稣的先知说教使奴隶道德风行天下。在他眼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类的进步是以平民哲学,以平等化和大众化的程度,一颓废的生命作为标准来衡量的。然而在这些道德背后,人们却是向强力意志靠拢。强力意志的律动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强者很少用理智的外衣来掩饰内心的欲望。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我要。 尼采认为强者邪恶的道德和弱者善良的道德都是社会必需的。冷酷,冒险,战争与仁爱,和平具有相同的价值。人类最好的素质就是坚强的意志,强力和不朽的激情。邪恶之于善良正如变异之于遗传和革新之于传统。不打破常规,就不会有发展。 事物的好坏最终以它们对生命的价值来评判。对一个人,一个群体,伙食一个物种则以其生命力,能力和强力来衡量。

人类奋斗的目标不应该是全人类的提高,应该是强者和优秀人物的发展。人类无法改善,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试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大众的幸福,而是为了品种改良。社会是发展强力,完善个人品质的工具。在尼采的设计下,超人不是通过自然选择产生的,超人是精心培育的。因此,超人繁衍要通过人类的选择,优生和高尚的教育来实现。为了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优秀者只能与优秀者联姻。高贵的血统产生高贵的人。在培养超人的学校里,没有享受,只有责任。在这里,肉体被训练得默默地承受痛苦,意志必须学会服从和发号施令。不允许有意志自由之类的谬论,也不能以放纵和自由来削弱身体和精神的活力。超人所受的教育不含有道德的硝酸。意志要忍受禁欲的磨练,但肉体的享乐却不受谴责。有了这样的教养,超人就能超越善恶。当目的需要他恶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作恶。能力,智慧,骄傲,这三者一起造就了超人。只有伟大的目标才会引导激情转化为强力。伟大的目标将纷杂的欲望变成强力人物的人格。为了目标,他可以做任何事情。只有以此为目标,我们才能热爱生命,积极进取。让我们成为伟人吧,要不就成为伟人的奴隶和工具。

贵族制是造就超人的必要途径。民主意味着放任和随心所欲,意味着整体凝聚力的丧失,也意味着自由和混乱将主宰一切。民主就是对平庸的推崇和对杰出者的敌视。因此,理想的社会应分为三个阶层,生产者,行政人员和统治者。统治者只管统治,不必在政府机构中行使职权。政府的实际工作也很低贱。统治者应该是具有哲学家素养的政治家。他们的权力就是掌握财政和军队。贵族形成一个特权阶级,权力世袭,因为不能让粗俗的血统污染高贵。

评论:

尼采的哲学有许多不合情理之处,许多言论相互矛盾。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折服于尼采的热情和执著。尼采并不论证什么,他只是宣告和揭示:他以丰富的想象而不是逻辑来征服我们,他奉献的不仅是一种哲学,也不仅是一首诗,而是一种新的信念,新的希望和新的宗教。

女人最喜欢问男人的问题之一就是“你爱我吗?”

其实,一个男人爱你与否,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用行动表现出来的。

如果将男人爱你的程度划分一个明确的等级,那么就像我们考证书一样会有初级,中级,高级,顶级。

而只有顶级的爱才是最难得的,也是最让人羡慕不已的。

有一种深爱叫做成全

01)、在感情中,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很多时候为了得到自己爱的那个人,可以不择手段的去争取。

甚至不惜伤害那个自己口口声声称爱的人。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案件,一个男人因为对自己喜欢的女人多次表白而被拒绝。

且该女子最后选择和别的男人交往了,该男子心生怨念就半夜埋伏在女子的楼下,将其杀害。

有人说,这是因爱生了恨,爱而不得所以起了歹念。

而在我看来,这种以得到对方为目的的爱只能称为占有,不足以称为爱情。

当一个男人真正爱一个女人到极致的时候,即使得不到对方也打从心底里希望她能遇到那个能够给她带来幸福的人。

0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画面就是男主角柯景腾参加自己暗恋了很多年的女生沈佳宜的婚礼。

在婚礼开始之前,他对身边的哥们说,“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欢过一个女生,就会知道,要真心祝福她跟别人永远幸福快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像我们这种背后放冷箭的,才叫做真爱。”

可是当他看到沈佳宜穿着婚纱走进结婚礼堂的时候。

他发自内心的说了另一番话:“我错了,原来当你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生的时候。

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的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真正爱一个人爱到极致的时候,不会为了自己而选择伤害对方,而是宁愿自己受伤,也希望成全对方的幸福。

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无论是情侣还是夫妻之间,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女人和朋友抱怨爱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就是“尊重”,“他根本不爱我,也不尊重我。”

其实,女人应该明白,一个男人因为不尊重你,才不爱你。

而当一个男人爱你到极致的时候,必然是以尊重为先的。

夫妻之间能够做到相敬如宾,相处融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女人应该清楚地明白,当一个男人不懂得尊重你的兴趣爱好,尊重你内心想法的时候。

他对你的爱并没有他嘴上说的那么深,甚至可以说他爱自己远远胜过爱你。

爱到最深处,应该是懂得尊重对方,知道对方心里想要的东西,并想尽一切办法的去支持她,这才是爱一个人最顶级的表现。

顶级的爱之一——守候

很多女人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总是把男人的花言巧语或者小恩小惠当作是深爱自己的见证。

我想那是因为你从没见过一个男人可以爱一个女人,爱到终身不娶的地步吧!

一代哲学大师金岳霖,何其才貌无双,敏智过人,但是他为了林徽因却能够做到与之为邻,终生不娶。

他真正将自己一生的时间用在守护自己所爱的女人的身上,面对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结婚的事实,他选择了退出。

在他们夫妻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愿意做和平的仲裁者,这种无私而持久的爱不是仅仅一句喜欢可以道明白的。

就连梁思成也说,“岳霖是爱徽因爱到了极点的。”

总之,在感情中,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是真正极致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能够舍弃自我的成全;是感同身受的尊重,是无怨无悔的守候。

你也应该理解他点,毕竟一个男人在外就靠吃吃喝喝拉拢关系

有句话说得好,千杯不醉,人缘好(这是我说的),事实上就是这样,聚会什么的,别人都去了,他不去,以后他在公司也不好混啊。

男人的关系、人气都是在酒场上混出来的,不然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我就是个不喜欢酒场的男人,现在怎么样,每天陪着老婆孩子,有加薪的机会也给不了我,评选先进也没我的份。公司内部办个事情也不是那么好办的,我是在办公室工作,我找同事就不是那么好办事的,这不好搞,那不好弄的。请他们坐坐就不一样了,办事效率极高,称兄道弟的,人缘肯定不一样。

所以你要明白,年轻的时候拉拢点关系,目的还是为了多赚钱,维持自己的家庭。夫妻之间就是搭伙计,年轻的时候一起经营自己的家,把孩子培养成人,老了才能相伴,死了才能在一起。

这不算什么,你就多照顾他点好了,没事的时候多跟他说说,少喝点,毕竟酒喝多了伤身,喝死的也大有人在,你应该大肚一点,毕竟男人在外面很注重面子,你给他打电话发短信(拒绝他去或者催促的短信电话),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让他很丢面子,你不理解他,他感觉没面子,你们自然就会吵架,这是必然的,时间长了,感情必然受挫。打电话不是不可以,你应该关心地说,少喝点,早点回来,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夫妻之间就是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感情才能长久。

1叶永蓁曾问鲁迅,为什么阿Q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却要取个外国名字呢。鲁迅幽默地说:“阿Q光头,脑后留一条小辫子,这个Q字不正是他的滑稽形象吗?”

2吴虞读了《狂人日记》后说:“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并指出:“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3钱钟书《围城》出版后,一位英国女士来电约见,他婉言谢绝无效,便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4王寿昌精通法语,与林纾合译《茶花女》。译至书中感人处,两人面对面大哭,由此引起人们主注意。该书初版万册,一销而空。

5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为叶圣陶赏识,始发表于《小说月报》。叶称赞其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由此戴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6 《骆驼祥子》是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职作为职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他说:“这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

7辜鸿铭对外国银行无好感,他说:“银行家是晴天把伞借给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这话成了讽刺名言,被收进《英国谚语》。

8唐人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华罗庚写诗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但也有学者说:“北塞早雪尚有雁,雪光映天雁可见。”

9琼瑶原名陈喆,笔名取自《诗》:“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10竺可桢研究物候学,曾引用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明长江黄河流域海拔4千米处不但无夏也无春秋。

11苏步青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12赵景深编《青年界》向老舍索稿,仿鲍超事,大书一“赵”字,用红笔圈起来,旁注:“老赵被围,请发救兵(小说)也。”老舍回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病残!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旗帜明朗,杀气满山头。”

13林语堂在杭州玉泉买一铜雀瓦,付款后对摊主说这是假的。摊主严词诘问:“你为什么要买假古董?”林回答:“我就是专门收藏假古董的。”

14萧伯纳在上海见到鲁迅说:“他们称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是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说:“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

15胡适以《胡适之》为题在北平某大学演讲。他说:鄙人于“五四”运动时提倡白话文,章太炎国学大师大骂:“适之小子,你之名字,何不改为往哪里去?”听者哄然。

16.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数学家祖晰(xī),有一次正专心致志地看书,突然天空狂风大作,雷鸣电闪,骤雨瓢泼。事后,当人们谈起这件事,他却直摇头,一点也不知道。

17.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小说入了迷,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有一天,一位朋友去看望他,巴尔扎克突然走到老朋友跟前,大声叫嚷说:“你,你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了!”那位朋友被弄得莫名其妙。后来一问才知道,巴尔扎克正在构思一部小说。他所说的少女,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18.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为了弄清国王的皇冠是否全系纯金所铸,苦思冥想,毫无头绪。有一天,他到公共浴池洗澡。当他坐进浴盆,发现池水往上升起并溢出盆外时,他猛然受到了启发。欣喜若狂的心情,促使他要尽快将稍纵即逝的设想予以验证。他发疯般地冲出浴室,完全忘记了穿衣服,赤身露体在街上狂奔。

19.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当中入了迷,新婚之夜,居然忘记了陪同新娘吃饭。

20.科学家牛顿,迷于科学研究,废寝忘食。有一次煮鸡蛋时,错把手表扔进了锅里。

21.我国晋代书法家王羲(xī)之,练字入了迷,一次吃饭时竟把墨汁当蒜泥蘸(zhàn着吃了。

22.安徒生作环欧旅行时遇见了维克多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索要他的亲笔签名。雨果对这位素昧平生的丹麦青年心存怀疑,担心其日后可能在签名上方写一个债务承担书,或者把签名作一些其它不适当的用场,为防万一,他将维克多·雨果几个字签到一张纸上方的角落里。

23.歌德不在雨果喜欢的作家之列,“歌德除了《强盗》之外没有写过任何值得一读的东西。”有一次他如斯断言。一位听众当即指出《强盗》是席勒的作品,不是歌德所写。难不倒的雨果接着说:“甚至这个,也是席勒的。”

24.某天在罗马,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注意到一群人聚集在一个巨大的红色招贴前面,好奇心陡起,他伸手取眼镜,发现忘在了旅馆房间里。 “先生,”他转向身旁的男子问道,“你能告诉我那上面说了些什么吗我忘了带眼镜。”“抱歉,先生”,这位意大利人推心置腹地耳语,“我也不识字。”

25.作为贫困青年,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曾到一家银行申请工作。 “你抽烟吗”银行经理发问。 “不。”“你喝酒吗”“不。”“你与姑娘们外出吗”“不。”经理对这些显着的优点无动于衷,“去你的吧!”他嚷道,“你没准会抢劫本银行!”

26.某夜在一次私人聚会上,一位女子正在引吭高歌之时,一只蛾子径直朝她张开的嘴里飞来,她赶紧闭嘴,歌声戛然而止。乔伊斯妙语解围,打破了场内尴尬的沉默:“飞蛾期望当上明星呢。”

回答者: zhengsize - 都司 七级 2009-3-9 21:58

检举好长

看看我的

那是你的油田

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年轻时家境并不富裕,只有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

后来,在田里挖水井的时候,田里冒出一些黑浓浓的石油。于是水井变成了油井,旱田变成了油田,保罗·盖蒂看到了致富之路。他开始雇工开采起石油来。

保罗·盖蒂很用心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没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视。可是,他每次都能发现有人浪费原料,而且有闲人游逛。他把工头找来,要求工头们消除浪费和清除闲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时候,一切依然如故。保罗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一去就能看得出浪费和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后来,一位管理学家一句话点醒了保罗,他说:“那是你的油田。

”保罗立即召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今天起油田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效益的25%由各位全权支配。”从此,保罗再巡视油田时,发现不仅浪费现象消失,闲人也绝迹,而且产量大幅增加。

拿破仑对落水的士兵开枪

拿破仑一次骑马穿过一片森林,看到一个不会游泳的士兵掉进水里,正向深处漂移,岸上的士兵慌作一团,因为他们谁也不会游泳。

拿破仑问:“他会游泳吗”回答:“只能划几下,现在不行了。

”拿破仑随手从士兵手里拿过一支手枪,朝落水者大声喊道:“您赶快游回来,不然,我就开枪了。”说着真的向水里开了两枪。

落水的人听见这么一说,猛然转过头来,拼命地划着,居然很快靠上了岸。他不解地问拿破仑:“陛下,我都快吓死了,你为什么还要向我开枪”拿破仑笑了:“傻瓜,不吓你一下,你就真的淹死了,你看这几个人谁能救你呢你经这么一吓,不是自己回过头来救了自己吗”

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一个德军军官指着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一句话使这个德军官瞠目结舌。

权贵的虚荣

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曾在佛罗伦萨雕刻了一尊石像,因为那尊雕像体积庞大,又将摆放在城市的显要位置,米开朗基罗从构思、手法上竭尽全力。经过将近两年的创作,米开朗基罗终于完成了作品。当他自己看到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时,他自己也为自己感到骄傲。作品预展时,佛罗伦萨万人空巷,对他的创作叹为观止。最后连佛罗伦萨市长也来参观了,众多权贵围在雕像前窃窃私语,等待市长发表意见。市长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几眼,问:“作者来了吗”米开朗基罗被人请到市长面前。市长说:“雕石匠,我觉得这座石像的鼻子低了点,影响了整座雕像的艺术氛围。”米开朗基罗听罢说:“尊敬的市长,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说完,米开朗基罗便让助手取出工具,提着石粉对石像的鼻子进行加工。米开朗基罗在石像的鼻子上抹着石粉。抹了一会儿,他来到市长面前,说:“尊敬的市长,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现在还行吗”市长看了点点头说:“雕石匠,现在好多了,这才是完美的艺术。

”市长走后,米开朗基罗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问:“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没有加高啊”米开朗基罗说:“可是,市长认为高了。

”据说那尊石像还矗立在佛罗伦萨的街头,知道那尊石像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摘自《知音》海外版第4期,作者流沙)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严承章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传媒报道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时,曾言及“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是何人,他的“誓言”说了些什么?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是古希腊医生,史载约生活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据史载并非全是希氏之作。希氏一直被西方认作“西方医学之父”,其“誓言”一直作为医学道德准则。《西方文化大辞典》中记述的“誓言”是这样的:“……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祗让我生命与医术能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神鬼神实共亟之。”

(摘自2003年6月9日《羊城晚报》)

磨 坊

流 沙

十九世纪的德国有个威廉一世皇帝,他在波茨坦市近郊盖了一座占地面积很大装潢豪华的行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行宫不远处的一间磨坊十分碍眼,刚好把前面的风景给挡住了。威廉一世让内务大臣去问清楚是谁的磨坊,然后给磨坊主一些钱,把它拆了。内务大臣找到那磨坊主,向磨坊主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要求。可是磨坊主说:“那是祖宗传下来的财产,我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

威廉一世生气了,派出自己的宫廷卫队把房子强行给拆了。拆房子的时候,磨坊主对卫队队员们说:“皇帝当然权高势重,但德国尚有法院在,此不公平之事我必诉之于法庭解决。”不久,法院作出判决,皇帝败诉,而且必须“恢复原状”。于是,威廉一世只得派人把已拆毁的磨坊重新建了起来。

几十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了,那磨坊主也去世了。磨坊主的儿子因为经济拮据,准备将磨坊出售给即位的威廉二世,他认为皇室肯定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但威廉二世却给磨坊主的儿子六千马克,并亲笔写了信,嘱咐他这磨坊是德意志国家的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纪念,也是你们家族的光荣所在,要求把这磨坊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波茨坦市那座古旧的磨坊仍然还在,每年都有不少观光者。特别是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以观摩磨坊为自己从业的必经程序。

(摘自2003年7月3日《新闻晨报》)

爱因斯坦给五千年后人类的一封信

闻 山

193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打电话给爱因斯坦,请他写一封信,把“我们时代的思想和感情,告诉5000年后的人。”爱因斯坦写了。这信被装在牢固的容器里,深埋在纽约世界博览会地下,上面立一个石碑,说明后人要在6939年才能取出来。信中写道: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

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摘自《共鸣》2003年第3期)

路曲心直

黎 民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洒扫,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很远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

有一天,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于是,小和尚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方丈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西去取经的途中,虽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耀着执著之光。

(摘自《辽宁青年》2003年第10期)

大师的风格

吴锡平在2003年7月6日《中国青年报》上撰文说,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把读书和著书喻为“铸钱”。他说:我曾说今人著书立说正如古人铸铜造钱,古人从矿山中开采铜,而今人却靠收买旧铜钱做原料,前者铸的钱数量少,但品质精良,而后者不仅新铸造出来的铜钱质量粗劣,而且把古人传世之技艺给毁了。我一年多来,尽管从早到晚读书,反复研究,只不过考虑清了几个问题,数量虽少,但也算得上是直接从矿山中采铜吧!

文章说,可叹的是,三百多年前学人的这段比喻却一语切中了当今的现实。时下的学界正是浮躁之风盛行:重数量而轻质量,粗制滥造,动不动就是皇皇数万、数十万言的巨著,一年一本甚至几本,写书变得比写论文还容易;拼凑之作比比皆是。

与这些“著作等身”的后辈学人相比,老一辈的学者们要“相形见绌”得多了。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一辈子只出了一本书——《逻辑哲学论》,而且薄薄的不到80页,以后便不再著书。直到他去世以后,别人才将他的笔记、讲义汇编成书。就是这本披沙拣金的“小书”成就了大师一生的盛名。大师这样一种集谦逊与浪漫与勇气于一体的真诚真令人钦佩。我想这来自于他深厚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来自于他良好的学术操守和道德情怀,来自于他优雅的气质和恰当的自我认知。大师的风格,也应该是学界的一杆标尺,既指引学问的方向,又标识涵养和道德的高度。

悬崖边上的智慧

谢隆艳

沙俄时代,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失足掉到了河里。无论他怎样大喊“救命”,在岸边值勤的警察都无动于衷。落水人奄奄一息,慌乱中突然大喊:“打倒沙皇!”

这还了得,在当时的俄国,辱骂沙皇是要坐牢的。两名警察立即跳入水中,把落水的人提上岸来,送进了警察局。溺水的人也因此得救。

当一个人被某种缘由逼入绝地时,智慧就会突然开花。这种现象被人称为“悬崖边上的智慧”。

英国著名大画家索希尔有一次应英国女王的邀请,在皇宫里画了幅大壁画。为画这幅巨制,画家搭起了一个三层楼高的脚手架。女王带领一批大臣前来观看,当时索希尔正站在脚手架上全神贯注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他一边看一边往后退,直退到了脚手架的边缘,站在脚手架下的女王和大臣们全都吓呆了,但谁也不敢出声:大家知道,谁要是喊出声来,索希尔一定会受到惊吓,很可能掉到地上摔死。

这时,站在索希尔身边的助手急中生智,他大步冲到壁画前,拿起画笔在壁画上乱涂乱抹起来。索希尔见此勃然大怒,急忙奔上前去抢夺助手手里的画笔:“你疯了吗”这样。他的助手用逼出来的灵感,救了他的一条性命。

(摘自2003年7月3日《北方法制报》)

人生是提取精华的过程

卡莉·菲奥利娜是惠普的女总裁,她曾在斯坦福大学学习过。毕业25年后,她回到母校演讲。她说:我在斯坦福上过的最难忘的一门课程是一次研讨会,一次关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三大教派的政治哲学”的研讨会。

每一个星期我们都得阅读一部有关中世纪哲学的著作,比如说阿奎拿(Aquinas)、培根(Bacon)、Abelard——都是些长篇巨作啊——我们一个星期平均要读1000页的东西。而每一个周末,我们就得把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言论进行提炼,总结成一份仅有2页纸的精髓。

当时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把它们缩成20页的东西,然后10页,最后到2页,而且是单面的稿纸。这岂止是总结啊?这简直就是把所有的事物还原成其最原始的形态,回复到事物最根本的精髓!

而紧接着的另一个星期,我们又开始着眼于另外一个哲学家的著作了。

这些思想家们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无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那种近乎苛刻的提取精髓、追求完美精致的“蒸馏”过程才是我真正学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近乎顽固的技能。而一直以来,我都反复受益着。这是一种提取事物精髓,还原事物本质的综合练习,而那门课程同时也让我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提取精华的过程。

(摘自《中国大学生》2003年第7期)

斯隆先生的爱好

林夕

斯隆先生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专业的经理人,在此以前,美国的大企业一直是“老板”自己管理企业。

斯隆先生年轻时爱好交友、游玩,也曾是个交游广阔的人,有许多好友,但是他担任通用总裁以后,却把自己孤立起来,不与同级主管亲近,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保持同样距离。

“没有人喜欢孤寂,我也喜欢交友,喜欢身边有个伴,可是公司给我高薪,不是让我来交朋友的,我的工作是评估公司里的人表现如何,从而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假如我和我共事的人有交情,自然就会有好恶之分,会影响我做决定。因此,我不得在工作场合建立私交。”

不仅如此,斯隆先生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自己的爱好、家人。在介绍他的书中,他坚持不让编辑加入两页介绍他的家庭、童年和早期生涯的文章。斯隆认为,“专业人才”不应该透露自己的兴趣、信念和私人生活,这是他的私事,和“专业”无关。

也正因为如此,斯隆领导下的通用,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特别是他手下的35位高级主管,风格迥异,各有特色,这也正是通用的活力所在。

写到这,我不仅想起最近从报上看到的一句话:“制度、条例再严我也不怕,最怕的是领导干部没有爱好。”这句话出自涉案金额最大的厦门远华案主犯赖昌星之口。

(摘自2003年7月26日《新华日报》 )

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一个德军军官指着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一句话使这个德军官瞠目结舌。

善恶由心

流沙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辩经,两人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方丈说:“我在对方的眼里是什么?”

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

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

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任何善恶的念头,在未变成行动和事实之前,其实在心中早已存在了,心中充满恶念的人,看别人的眼光就会变异,而心中充满友谊、宽容的人,便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

佛家有地狱和天堂之说。心想行恶的人,心中充满愤怒,做过恶事的人,因害怕别人发现他的恶事就会天天做恶梦,他虽在人间,心却早在地狱中了。而行善之人,光明磊落,与人为善,无名利得失,虽身在尘世,心却早在天堂了。

其实,善和恶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一线之距。看丰子恺先生的回忆录,里面记载着一段关于他的恩师李叔同的轶事。上音乐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是个极其严肃的人,他当场看到了却不出声,下课后,李先生请那两位同学留下来,用很缓和的声音对他们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作,刚要申辩,只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两个学生顿时满脸通红。

在善面前,只有春风化雨般的滋润,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一个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个平等和应该尊重的灵魂。

——《解放日报》20031024日

勇 气

19世纪,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常常会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在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指气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断然拒绝。高个子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脑地打起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小子,为了让你聪明点,我得好好开导你!”新生痛得龇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告饶。

旁观的学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看着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终于忍不住嚷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

高个子朝那个又尖又细的抗议的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地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

那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盯着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头吧。”

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从这以后,学校城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开始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两个新生也成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爱与善的可贵,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人生途中,我们也需要像拜伦一样,在别人只是畏惧地逃避,或幸灾乐祸地观看时,能够拿出罕有的勇气,为了善,为了爱,也为了启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灵。

自由的价值

今年盛夏,战功赫赫的美国四星上将弗兰克斯将军退役了。国防部长、各界名人,爱戴他的士兵们,都在欢送仪式上向他致敬,这位服役将近四十年的老兵,退役后,很多优厚待遇也就随之失去。然而他却淡然处之。他说:“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被称为自由。自由的价值高于一切。”自由的意义,在于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在。

华盛顿功成身退,在总统任期内,他曾经两度提出辞职。在他离开政治舞台的时候,他说,“朋友们,重新选举一位公民来管理美国政府的日子已为期不远……我以良好的意愿在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方面有所建树。加以年事日长,体质日衰,深感引退不仅为我所必须,亦将系受人欢迎之举。”不久,他真正变成了踏踏实实的农民华盛顿,从费城返回弗农山庄。在那里经营硕大的果园农庄;他的园林讲究得很,里面溪流潺潺,蜜蜂嘤嗡,水流花放,生机盎然。他优游林泉,自得其乐。他是人类自由理念的伟大的践行者,伟大的先行者,自由是他生命中至高的原则,为了追求自由,他不断地去扩大他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也是一个爱好创造的人。劳动的喜悦,落实在现实中的桃花源,是自由精神给他的报答。

古往今来,但凡学者和思想家,都希望著书立说,传之后世。以便当他们的肉身在尘世消失后,思想和灵魂,还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

在距今约2500年前的雅典,一位思想巨人的诞生持续影响了世界几千年。被称为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就是亚里士多德。

在他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的一生中,写下了几百上千部著作。内容包罗万象,囊括逻辑学、科学、美学和哲学著作,堪称古希腊的百科全书。

然而,因为数量惊人和跨度巨大,加上当时有限的设备,这位严谨自信的大师所犯的错误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多。

这位生于医生家庭的理工男一生都在研习学问,师从柏拉图学习20年后自己创办了学校。

厉害的老师学生也不会差。他学生中的一个贵族子弟后来当上了国王,给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让他研究学问。还把他请进皇宫,做自己儿子的老师。

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熏陶的这两届国王和老师一样拥有着过人的勇气和征服世界的欲望。在当时的希腊,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学生用军事和武力征服了世界。而他们的老师,这位智慧过人的大师,也在学生提供的充足便利条件支持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独自创立了宏大的思想体系。注重客观现实和细致观察,创立了生物学,逻辑学,胚胎学。在物理学、天文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美学领域都有所涉猎,大胆而自信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留下了引人注目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用自己的智慧之光启蒙了中世纪的野蛮头脑。每个时代的后来者都从他的著作中汲取过营养,站在他的肩膀上认识真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他的思想一直统治着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这位哲学大师算不上是个讨人喜欢的人。

和他英俊感性,文采出众,充满魅力的老师柏拉图不同的是,他严谨务实,崇尚精准,一点儿都不浪漫。

他给我们的不是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哲理的文学作品,而是专业抽象经过筛选的科学。

都说哲学是科学之父,在他镇定的怀疑精神的指引下,他质疑老师的“惟实论”,从中发现了神秘主义和学究式妄语的根源。他犀利地批判老师,直言不讳自己的想法“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缘于他的性格特质和思维方式,他靠自己的不懈探索创立了逻辑学。倡导正确思维的方法和艺术,为研究所有科学和艺术指明了更适合的途径。

他更偏向专业抽象,造出一套科学和哲学术语,迄今为止仍在使用。如机能、中庸、准则、范畴、能量、现实性、动机、目的、原理、形式。

亚里士多德和他心中的完人一样特立独行。

他心中的完人不会无端的冒险,因为世上值得他关心的事很少。但在关键时刻会自觉地牺牲生命,因为他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苟且偷生。他助人为乐,不喜欢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是非分明,光明磊落,蔑视俗人和俗事。从不热烈的赞美什么,在他眼里根本没有称得上伟大的东西。绝不阿谀奉承,从来没有恶念,受了伤害也不放在心上。不喜欢高谈阔论,不把荣辱放在心上。从不背后议论别人,哪怕是敌人。举止稳健,措辞很有分寸。从不慌张,在乎的东西很少,从不激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意外与不测能够从容面对,能从苦难中找到乐趣,喜欢安静独处,自娱自乐。

只能说,这样一个无好无恶,冷静自持的人,让人无法亲近和热爱,只能敬而远之了!

想做一个完人,就很难做一个伟人。任何事业想要有所建树,正确答案很难出现在笔直的前方,走过的那些弯路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记住正确的路径。

在面临选择的时刻,让人钦佩的往往是过人的勇气和超强的自信。

希腊的思想家们似乎都拥有这样一个特质:在未受过严格训练和缺乏规范传统的情况下,就自信而莽撞的草率得出结论。

亚里士多德研究生物学时,主张观察却很少实验。他分不清动脉和静脉,认为大脑的功能是使血液冷却;认为男性头颅上的缝隙比女性多;男性身体的一侧只有8根肋骨,;女性牙齿比男性少。

他虽然发现了生物链,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物种进化理论。认为一切从来如此,是呆板静止的。

他在天文方面的研究,也没有超出他的前辈,不但没有接受毕达哥拉斯的日心说,还把宇宙中心的殊荣给了地球。

他歧视女性和体力劳动者。认为他们天性低劣,就该被奴役。

他有自相矛盾的习惯,很多观点提出后自己又推翻。

……

我们今天审视这位思想巨人,发现他曾犯下众多错误的时候,少了距离感,反而多了几分亲近。这位几千年前的哲学大师,在他探究世界、思考人生的一生中,过人的勇气,镇定地质疑,超强的自信,不设限的广泛探索和思考,虽然错误多多,却并不妨碍他用思想征服了世界一千年!

罗素:与众不同的5句话,“意识到时间并不重要乃是智慧之门”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哲学的历史距今已经有几千年了,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哲学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可能是我们所学甚少,那些我们叫得上名字来的哲学大师,似乎都已经是多年前的人物了。

罗素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人们提起他来,除了他的哲学思想之外,可能就跟他的私生活有关系。罗素一生多次结婚又多次离婚,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但是说起一个人的伟大与否,还是要放到整个人类社会里来讲的。罗素在哲学方面的成就,令我们感到由衷的钦佩。今天我就为大家从罗素的作品中挑选了五句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大。

这真是一句颠覆三观乃至大逆不道的一句话。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无私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格,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并且可以为之付出生命。

后来等我们进入到社会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道德可讲。所以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我们自以为是的道德,其实是依托于利益而存在的。

二、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

前一段时间看过这样的一个观点:父母们总是不愿意承认,其实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是普通人。世界上的天才很少,我们又没有因材施教的条件,所以所谓的培养人才,也不过是大浪淘沙。

努力地用这种简易的方式,找到几个大鱼。大部分人是平庸的,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水平等等都有关系。父母应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成为普通人的时候,仍然能从生活中找到获得快乐的方法。

三、你的每一项专长都能为幸福铺路。

古人常说“艺多不压身”。每一项技能对我们来说,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筹码。我上学的时候,家里比较穷,从来不会给你报什么补习班或者是特长班。在贫穷的家庭条件下,糊口才是第一要务。

兴趣不用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专门的梦想。这个梦想的诞生,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就比如我,想要成为一个作家。因为这是最省力、最不需要钱财的兴趣之一了,无需培训,你有生活就好。

四、意识到时间并不重要乃是智慧之门。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到不解。可是后来我们仔细想想,人生一共有多少年,在这个宏大的宇宙中,这短短的几十年也不过是一瞬间罢了。人们在这几十年中,究竟能获得什么呢?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有意义的,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它。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没有价值的事情,谁也不会知道,用炉火去烧沙子这种行为,正是玻璃产生的开端呢?

五、一切社会的不平等,从长远看来,都是收入上的不平等。

罗素的这句话有一些狠了,想必这句话说出来一定会得罪不少人。当然,屁股决定脑袋,我当然得反驳一下这句话了。不平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过于平等之后,人们就丧失了进取之心,因为人性是懒惰的。所以,适当的不平等,可以促进人们竞争的心思,才能让人们更加努力的为生活而奋斗。

罗素的这些话有一些颠覆我们的传统观念,但是人生如此,各有各的活法。大家对罗素的这五句话是怎么看待的呢?赶紧将你的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爱情通常面临的考验:

第一种是当爱人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很多人就是这样夹在自己的爱人与原生家庭之间左右为难,常见的当然是父母看不上自己孩子打算牵手一生的伴侣。因为父母通常是以爱子女之名行越权管理之实,所以才有了孔雀东南飞和梁祝类的被迫分离。当然通常情况下就是分手,不必殉情,特别是如今的年代。但这种来自父母的压力对爱情坚定性的考验却很真实,不是所有人都能明智的了解:爱情是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不受他人胁迫。他人意见仅仅是参考,不是决定。如果你连自己爱的对象都要屈从于他人要挟,那么今后的生活就不过是行尸走肉了。换言之,离开这样的人并不是爱情没有经受住考验,而仅仅是去伪存真。

第二种则是共同生活中遭遇的重大挫折或灾难。金融危机,破产,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面前考验一个人的价值取舍,也考验了传说中的爱情。一个能每天把你捧成公主的男人,可能在共同落水后拼命按住你的脑袋争取自己出水面呼吸空气。一个日日温柔的女人也可能在你变财富为债务的时候悄悄找好新下家。这算是人性一种,而不是人性全部,因为我们也经常听说有人在沙漠里把最后一口水给了爱人,有人在丈夫遇难后独自打拼偿还巨债。

但不是经常有这样生死攸关的大事来考验爱情考验婚姻,我们也就甜蜜而忐忑的生活在自己所拥有的小世界里。何必费心想知道谜底呢?连你亲爱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呢。哲学大师几千来都在争论性善性恶,我等凡夫俗子还有琐碎生活要忙碌呢。如果我们能假设一个千钧一发的场景,先问问我们自己做出何种抉择,也就知道了,这世界是奇妙的镜子,你的答案也可能是对方的。

第三种考验来自外在诱惑与内在渴望的激情碰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要被诱惑,被诱惑是因为诱惑启发了我们的内在渴望,被压抑的部分如白磷过燃点,难以遏制。人性不是罪恶,我们知道自己都是有血肉的人,都可能爱自己超过爱别人,都可能本我暂时占上风,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被诱惑的机会,远离被诱惑的场合,只要你还珍视拥有的爱情和婚姻。

第四种是所谓的事业与爱情之间的矛盾。经常有人问两地分离的爱情有无生命力,能否抵抗寂寞的消磨和空间距离。这个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不必追求标准答案。爱自由者可以选择周末夫妻甚至月度年度夫妻,爱依恋者也可以选择传统婚姻朝夕相处。如果两人都是传统人,爱依恋,却偏偏不得不天各一方,答案就是顺其自然。自己能坚持,对方也未必。自己未必,对方也许能坚持。这无关爱情是否经得起考验,仅仅是人性与环境间的化学反应是否迟钝。

爱情经得起考验,但不要故意考验。

考验爱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爱情的侮辱,也是自取其辱。而且考验之后很可能发现爱情没经住考验,那不是说最初的命题是错的,只能说被考验过的爱情变了模样。

爱情是经得起考验的,如果那真是爱情的话;但人性通常是经不起考验的,考验一般是要用超我来表现的,但测试题却都在刺激本我,于是本我和超我闹翻了,自我为了自圆其说只好说:性格不合,感情破裂。

所以,请不要考验爱情。还是相信爱情好了,拥有的时候简单美好,失去的时候带件披肩。

故意考验爱情,属于幼稚病一种,几乎人人都曾经等待有个肯定的答案,然后小心的提问,其中“任何”二字是病态到一定程度的明证,比如“任何情况下你都要爱我”。既然是人,就离不开人性,而人性本身是太多的正面反面和妥协面交集在一起。追求爱情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考验,共同的生活则是对双方的考验,我们以爱之名放弃了一些个人自由,也表现出了宽容和善意,但说爱情本该经得起“任何”考验,也太高看了人性。

就像总有任性女人问老公:“我和你妈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若回答救老婆,这是不孝逆子,若回答救妈妈,老婆登时翻脸,若回答距离谁近先救谁最符合逻辑,但逻辑表达出来是两边都得罪,这种题目的有趣就在于挑战人性的有限,以无限的想像和不同的价值标准把男人逼疯。

这么说大家更能接受一些:爱情经得起一些考验,但不是“任何”考验。地球爆炸了,人类消失了,爱情在哪里呢?你说在你的心里,那么心都成了粉末被风吹散在四野,爱情呢?你说在宇宙里,好的,那我说不过你。

人们当然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爱情是独一无二的,也因为其美好所以希望其生命力永恒。但永恒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连太阳系都有寿命,何况爱情?

抛开时间不谈,看看一个正常人一生所经历的感情片断,折中计算说五段好了(有些人更多,有些人少些),开始是初恋,纯粹的美好初恋最终夭折于两地分离或现实的困境;第二段开始的时候还是很想海枯石烂,但是买不起房子只好分手;第三段找了个有房子的以为皆大欢喜,但偏偏两人性格不针锋相对;第四段找了个性格好,彼此合得来的,但相处之后发现缺乏激情逐渐乏味;终于到了第五段,天时地利人合于是结婚了,但这就进了保险箱吗?很少有人是为离婚而结婚,大家都愿意做出一些妥协和努力,成全爱情成就婚姻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妥协和努力就一定有好结果,就算你能好好的管理自己,也不能完全的控制对方,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怎可能一个人说了算?

好吧,两个人说了山盟海誓,也取得了合法手续,但这只能代表当时的情况,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

许下诺言的那刻是真心的,当时的爱情也是美好的,如果有人来伤害爱人毫无疑问是能拼死保护的。但时间和环境都在流动,完美的爱情也以不同的形态不同温度不同的方式在流动的变化中。也许有一天其中一人的心离开的,未必是有第三者,仅仅是爱情过去了,那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吧。

被考验的不是爱情,是自己。

大部分人很关心爱情能经受多大的考验是因为恐惧不确定性,渴望安全感和归属感,比担心地震还担心爱情的波动,从前人们经常有这样不切实际的豪情,宁可两个人一起死,也不要活着分开天各一方。其实这只能说是爱情一种,或者是价值取向一种,既不是主流的,也不是完全符合人性的,更不是值得赞美的。而且思维已经接近绝对高尚和绝对偏执的临界线。

如果没有更高尚更宽容更智慧的判断,则很容易跌入极端偏执,要求对方和自己一起慷慨赴死,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无权强求别人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以拳头和爱情都不行,强求本身就是暴力和不尊重。而被暴力和不尊重笼罩的爱情,无疑并不是爱情本色,只是自私的人性借助笨拙的工具达到一己的企图。

为婚姻而牺牲爱情,或为爱情而牺牲婚姻都是一种单纯的绝对化判断,生活中往往被牺牲的东西总是牺牲于复合原因,甚至仅仅牺牲于一时的情绪或误解,但这就是千奇百怪的自然轮回之一,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多一点理性判断,多一点善意宽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521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