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过晚清历史,对曾国藩和左宗棠一定不陌生。
两人同为晚晴四大中兴名臣,经常被人用“曾左”放在一起讨论。
这两人也的确都很多共同特点。
第一 ,他们是湖南同乡,而且年龄相仿。
曾比左大一岁,所以他们年轻时就认识,。
第二 ,他们都是对抗太平天国起义的汉族将领。
两人都是以地方团练起家,拥有了自己的部队。曾国藩是湘军,曾国藩是楚军,两人共同对抗太平天国。
第三 ,他们都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
曾国藩搞了个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打造福州船政局,两人都希冀于通过洋务运动来富国强民。
第四 ,他们还曾经是同事。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初期,左宗棠有段时间一直是曾府幕僚,曾对左右提携之恩,左对曾有谋划之功。
第五 ,两人私德都很好,一生为官清廉,口碑名望都很好。
按理说,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人同乡又是同事,同为名臣,都是君子,关系应该不错,但非常奇怪,这两人关系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
左宗棠嘴巴大,到职业生涯后期基本上是逢人就说曾国藩坏话,说他伪君子不诚信爱耍大,曾国藩虽然比较低调,但也是硬茬,所以也会上报朝廷细数左宗棠嘴仗。
两位名臣花了不少精力打嘴仗,这一切到曾国藩死了才结束。
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一生之敌。
那我们不禁要问,曾左到底为何交恶?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渐入分析:
01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两个人的性格脾气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处事方式不同。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两个人,性格完全相反,如同硬币两面。
曾国藩这个人的性格呢,比较严谨理性。
曾一辈子除了做官、带兵、写文章,还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一天喜欢研究程朱理学,讲究修身的功夫。
这个理学就是当时的“成功学”,号称通过自我修养就可以走向成功。所以曾没事就喜欢研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类的学问,每天要早起、读书、运动、写日记。
逢人就喜欢说鸡汤,按理说这是个挺正能量的人对吧,不过曾国藩这人严于律己,但对别人也很苛刻,你要跟他在一起玩耍,你做事得规规矩矩,跟他一样自律,要不他就要说你。
比如四大名臣的另一位,淮军的***李鸿章,李鸿章在太平天国时期还是曾国藩的学生和幕僚,但当时已经40多岁了。
李鸿章很有才华,曾也很欣赏,但两人关系也不行。
李鸿章这人脑子快,但身子懒,天天爱睡个懒觉。按理说,当时上班又不打卡,幕僚也不需要准点上班,但曾国藩就非常不高兴。
他一辈子最看重的品质就是“勤劳”,而勤劳的一个体现就是早起,所以有一次李鸿章在睡懒觉,曾国藩就跑过去把李弄醒,留下一句: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然后扬长而去。
这话意思就是说:你要再不早起,就别跟我混了。
李鸿章当时已经40多岁了,也是当时有名的幕僚,你作为湘军最高长官这样批评他,让人家以后怎么混?
当然,你可以说李鸿章是晚辈,曾国藩可以教育他,打是亲骂是爱么,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国藩这人不好相处,事情比较多。
左宗棠的性格恰恰相反。
他为人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对身边人很宽容,只要你有能力,他就重要,也没有那么多束缚。
左宗棠性格很张扬,年轻的时候就自称“今亮”(今天诸葛亮),书房里挂的对联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口气大的不行。
他还是个段子手,说话是妙语连珠,反应很快。
当时的人,聚会的时候喜欢对对子,这是文人的娱乐活动,类似于现在玩“三国杀”,大家轮流作对,接不上来就喝酒。
有一次,湖南官员聚会,曾、左两人都参加了。曾国藩官当的大,所以先出对,曾是当时的对对子专家,所以轻松出对:季子自鸣高,与我心期何太左。
这对子很巧妙,左宗棠一听就急眼了。左宗棠字季高,古人为了表示尊敬,一般是不叫人名字的,都会叫你的字或者号,比如大家叫左宗棠就叫他左季高,曾国藩就叫曾涤生。
所以这个对子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你左宗棠一天爱吹牛逼,没事爱跟我作对。这是在嘲讽左宗棠。
左宗棠是什么人,马上针锋相对,直接回了一个下联:藩臣身许国,问君经济有何曾?
这个下联也很巧妙,把曾国藩的名字也加了进去,同样嘲讽了曾。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曾国藩牛逼啥啊,一天跟我扯淡,你到底有啥真本事?
由此可见,曾、左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左宗棠觉得曾国藩这个人很假不真诚,表面道德文章,内心虚伪做作;曾国藩觉得左宗棠口无遮拦,爱说大话十分不靠谱。
当然,仅仅是性格不同,也不足以造成对方关系破裂,其实在两人心里尤其是左宗棠心里,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这个心结就是两人不同的仕途命运。
曾国藩属于少年得志,28 岁中进士,之后被认命为翰林院侍讲,相当于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属于七品官,正处级级别,起步就很高。
而且曾国藩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十年时间,连跳十级,从翰林院侍讲升到礼部侍郎,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属于二品官,副部级待遇。
所以曾国藩对自己的仕途很得意,给弟弟写信很得意地说:“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左宗棠仕途就比较坎坷了。
他最高学历是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只好回家种地。之后太平天国起义,风云际会,天下纷争,左宗棠名气比较大,就到湖南巡抚骆秉章那里当了师爷,相当于省长秘书。
左宗棠脾气大,但能力确实强,有他在,路秉章基本上不用操心,湖南大小事务,军事民生,左宗棠一把抓。
当时朝野上流传一句话:“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可见左宗棠的地位。
但是,说到底左宗棠也就是个师爷,是给人打工的。
看到自己同龄人曾国藩步步高升,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当然,后来左宗棠凭借着军功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但总是被曾国藩压了一头,这让老头心中不悦。
有段时间,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一起和太平天国打仗,曾国藩是主帅,左宗棠是一个方面军的将领。
按理说,曾是左的上级,但左宗棠却从心里瞧不上曾国藩,觉得他不会打仗。
曾国藩做事严谨,打仗比较求稳,他的战略叫“扎死寨,打呆仗”。
遇到太平天国军队,他的做法是:
第一,我不跟你打野战,运动战我打不过;
第二,我把防御工事做好,让你攻不过来;
第三,我把你的城池一层一层包围起来,让你缺粮缺水,我好围点打援。
这样打仗的好处是风险小,损失小,缺点是时间长,消耗大。打安庆,曾国藩围了八个月,打天京,围了一年。
曾国藩这套打法必须是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打的是顺风局。
但“兵者诡道也”,打仗需要的不仅仅是稳扎稳打的战略相持能力,还要有出其不意的战术方法,这点曾国藩不行。
湘军刚刚组建的时候,兵力不足,训练不够,曾国藩一打仗就输,而且他心理素质不行,动不动就要自杀。
有一次呢败得很惨要跳河,还是左宗棠把他拉住哥们才坚强地活了下去。
所以曾国藩打顺风局可以,靠优势兵力步步为营,但是打不了逆风局。
而左宗棠则恰恰相反,善于以弱胜强,而且奇谋百出,什么招都使得出来,在打太平天国和收复新疆的时候,都是劣势局翻盘。
性格不同,做事风格不同,决定了两人天然的不和。
但作为儒家门徒,朝中重臣,两人的修养也很好,仅从性格来解释两人的不和,未免有些苍白,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
02 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想探究两人不和的深层次原因,要从清朝当时的政治格局讲起。
曾左所处的年代,有三股政治势力:一是皇权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是皇太后慈禧、议政王奕昕;二是中央各部满蒙贵族,也就是满族高官,比如肃顺、;三是地方高管汉族大臣,比如曾国藩、左宗棠。
这就像一个公司,慈禧是董事长,把握方向;奕昕是CEO,管理全局;满蒙贵族是公司高管,负责各项业务;曾国藩是分公司的头,负责各个区域业务扩展。
其实,一开始没有汉族大臣什么事,清朝军队打仗不行,对付汉族那是有一套,清朝的既定国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一定要刀口向内,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但是,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爆发,清朝自己的军队实在是不管用,谁都瞧不上,谁也打不过,节节败退,直至南京被攻陷,自己政权受到威胁。
没办法,只能靠曾国藩等人组建的地方武装。
这些军队属于私人军队,要自筹军饷,自己招人。
这就相当于,一家公司突然出现危机,总公司没钱发工资,就给分公司说:你自身自灭,公司牌子给你用,你自己好自为之。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按照正常历史轮回,遇见太平天国这么大的农民起义,一般王朝都是GAMEOVER了,但没想到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扶江山于既倒,不单平灭太平天国,还搞了一次洋务运动,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晚清中兴。
但太平天国之后,中央力量严重削弱,地方力量明显增强,形成“强枝弱干”的政治局面。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清朝,穿越到满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身体里,你面对的局面大概是这样的:
朝廷经过十几年战争,国库空虚,军队羸弱,可以说是要钱没钱,要人没钱。
地方上,曾国藩等人的部队完全是私人武装,只知道大帅,不知道朝廷。
虽然暂时看不出反叛迹象,但是曾国藩坐断江南拥兵10万,连左宗棠都问他: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搞不好就有下属黄袍加身,那清朝几百年基业,可能分分钟完蛋。
试想下,你要是慈禧,面对这样的局面,你怎么办?
不好办,但慈禧有办法,其实也很简单,两个字: 分化 。
汉族大臣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总有矛盾,只要他们互相争斗,朝廷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力。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威胁是曾国藩,因为他是湘军的创始人,也是地方武装的创始人。他的威望最胜,功劳最大,军队最多。
所以,要在湘军内部给他培养一个敌人,培养谁呢?
胡林翼,与曾国藩齐名,身为湖北巡抚坐镇华中,军中威望很高。但胡林翼和曾国藩是关系好的不得了,你分化不了。
李鸿章,当时还没啥名气,只是曾国藩手下的幕僚,而且是曾国藩的学生,就算后面发展再快,再有自己算盘,也不太好和自己老师公开作对。
剩下的人,要么名气不够,要么职位太低,对曾国藩不构成威胁。
想来想去,左宗棠进入慈禧的视野。
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敌人有几个优势:
第一 ,他名气大,当时人的评价是“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第二 ,他能力强,有出将入相的经天纬地之才。
第三 ,他没有政治势力,学历不过举人,职位只是幕僚,只要提拔他,他会全心全意和朝廷一起干。
第四 ,最重要的,他和曾国藩素来不和,经常吵架,可以说是天敌。
好了,左宗棠得蒙圣眷,自然是官运亨通,连续升级,从无名无份的小师爷,几年之内被提拔成为闽浙总督,竟然和曾国藩平起平坐,这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这才有了后来两人之间的争斗,比如有名的幼天子案,
事情起因于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两人在皇帝(太后)跟前打起了笔墨关系。
曾国藩后来解释说,他最恼恨的是左宗棠影射他在撒谎,他一生最看重的就是诚信二字,怎么会撒谎?
左宗棠却也不依不饶,说这件事自己的错是二三分,曾国藩的错是七八分,他太小心眼。左宗棠到晚年还动不动大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以此为乐。
一代名臣,分裂如此,令人唏嘘。
但这正是慈禧想看到的局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曾、胡交恶,朝廷才有时间分而治之,保持稳定的统治局面。
每次历史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喟,历史上没有绝对脸谱的坏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背后都是三个字: 不得已 。
无论是慈禧,曾国藩,左宗棠,他们都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做的理性选择。
历史,从来不是意气风发的自由,而是无可奈何的抉择,所谓个人的恩怨情仇,不过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注脚。
03 生态位上的最佳敌人
前面说了曾左关系不和的两个原因,一是个人性格不同,这是内在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使然,这是外在原因,但我觉得,两人交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他们故意把对方当作敌人,他们在合作演一场戏给朝廷看。
生物学中有一个概念叫 生态位 ,生态位说的是每个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都要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
比如,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需要捕猎羚羊,羚羊需要吃草,草需要肥沃的土壤,土壤需要微生物。狮子、羚羊、草、微生物,他们虽然力量不同,但是都在生态系统占据了一个生态位,系统就离不开他,他就有了存在必要性。
想在一个系统中生存,就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而有一种生态位叫:敌人。
智者会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敌人。
百事可乐成立的时候,只打出一个口号:干掉可口可乐。它当然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一旦占据了这个生态位,它的品牌就在消费者留下一个印象:百事可乐是可口可乐最大的竞争者,因此它可以迅速占据市场。
而对于可口可乐来说,虽然有个百事可乐很烦,但是无形中消灭了其他竞争对手,形成两强瓜分市场的局面,也可以接受。
同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诸葛亮与司马懿,耐克与阿迪,谷歌与微软,林丹与李宗伟等等。
他们互相是敌人,但也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如果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会因为系统崩溃而收到损失,所以最佳策略是在和谐中斗争,在斗争中共存,在共存中发展。
再回到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个人的确是性格不同关系不好,但绝对没有撕破脸皮的地步,两人都熟读史书,对统治阶级分化的手段洞若观火,为什么两人还要互相拆台、互相作对呢?
唯一的解释是,两人都清楚认识到,对方是自己生态位上的敌人,只有互相斗争才能生存。
对曾国藩来说,只有让左宗棠成为敌人,才能逃过慈禧的猜忌,才能明哲保身;
对左宗棠来说,只有天天骂曾国藩,才能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才能得到重用。
两人天天撕逼,看似不可理喻,恰恰是给朝廷演的一出戏,这出戏让晚清的政治生态达到平衡,最后实现了中兴之治的局面。
这才是两人交恶的深层次原因。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按照传统,曾国藩病逝后,与他有过交情的人都会敬送挽联。曾国藩的家属担心左宗棠在敬献挽联时,故意说几句过头的话。然而,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左宗棠送来的挽联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们不是最好的朋友,确是彼此最好的敌人,“相期无负平生”就是两位名臣一生关系的最真实写照。
西方谚语说:靠近你的敌人,他带给你远比朋友要多。
知己难觅,敌人更难得,朋友让你变得温暖 ,敌人让你变得伟大。
有了敌人,凯撒征服了世界,拿破仑翻过了阿尔卑斯山
有了敌人,人生就有了坐标系,就有了奋斗的方向。
没有敌人,我们难免放纵;没有敌人终将平庸。
敌人,不是你要恨之入骨的对手,而恰恰是你最应该感谢的人。
《三少爷的剑》书中,神剑山庄三少爷谢晓峰10多年来历经上千场大战未尝一败,被天下人尊为“剑神”。
传奇剑客燕十三一直以谢晓峰为目标,苦修剑道,终于在生死边缘悟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夺命十三剑”,一时之间,江湖沸腾
然而,就在燕十三赶到神剑山庄下战书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三少爷谢晓峰的灵柩。
我们用一生去修炼本领,去追求无敌的境界,但真正在顶点等待你的,却是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从这个角度讲,找到自己最好的敌人,相互斗争、纠缠却又彼此认同,真是一件人生幸事啊!
END
晚年的曾国藩成就了自己的“圣人”,却耽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机!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首都天津失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同时也宣布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与太平军激战十余年后终于取得胜利。其实在曾国藩的弟弟率领湘军攻打天津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看到了最后的结果。当有识之士看到这个结果时,一些暗流不断涌动。
早在两年前项率军攻取安庆,曾国藩在安庆设两江总督公署时,时任江浙总督的左就曾密函曾国藩。既然是密函,左怎么说?
我们知道,左和曾国藩一直不和。左为人骄横,才智过人,一直被世人视为奇人。林则徐、陶澍等名臣视之为“国学”。晚清有句话:“天下无湖南,湖南无唐宗。”但左在考试中运气不佳。他觉得曾国藩比自己笨得多,却经常在科举考试中考上高中,又不想考举人,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于是多少有点“生在何生梁”的感觉。因为左的心理原因,他一直和曾国藩过不去,但曾国藩的口才不如他。吵架的时候,他总是和和气气的,所以曾国藩一直把左当成死敌。
现在这个复仇女神给自己发了一封秘密信件。唐宗留下胡林翼给曾国藩一封密函。这封信的内容是以鹤的形式向神丁山联盟询问:
“上帝决定它会在德国。丁的体重似乎值得怀疑!”尤其是下联话里“鼎重如问焉”,曾国藩看到了,简直触目惊心。因为胜利意味着赢得中原,赢得全世界。左的意思很明确。——怎么样,老板?世界的大趋势是清楚的。既然太平军坚持不了多久,我们就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消灭太平军,趋势是反清夺天下!别看我老左平时喜欢和你打架,但是你要和它打架,我还是会跟着你,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神色沉重,犹豫良久。后来过了很久,我拿起笔,把这八个字改了一个,然后还给了胡林翼,胡林翼又转给了左。据说看完曾国藩的回信走了,他冷笑了一声,什么也没说,点燃了密信,只改了一个字。
那么,曾国藩改了什么字呢?是“喜欢”这个词。他把“喜欢”改为“不喜欢”,于是这句话变成了——“丁的那份,你不能问!”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当老板好多年了!不要迷恋我哥哥,他只是个传说!我坚决不做这种反抗!
另外,胡林翼在回复这封信的时候,还附上了自己的话,上面写着“如果一个人长得像一个人,我是不会付钱的!”这说明他和左一样,也是要劝曾国藩造反的,说明曾国藩在改词以示真情后,无话可说。
但即使无话可说,胡林翼也没有放弃。他后来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密信。信中只有一句话:“东南半无主。我的公众感兴趣吗?”
意思是,就算我们不拿全世界,至少我们可以独占东南,统治大江,只要你有一个总的意志,团结一致,不放弃!曾国藩依然无动于衷。
不久,曾国藩的水师老爷,也是晚清最忠厚自律的怪丈夫,也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密函,说:“东南半部没有老爷。老师们有兴趣吗?”只有胡林翼的字改了两个字。从而与彭有了默契,这还是让曾国藩很反叛。因为这种趋势是明显的,胡、彭的意思是说,天津打下以后,即使不打到长江和北京,根据我们的战略部署,也要占领东南半壁江山
曾国藩在他漂亮的船上收到了彭玉麟的劝诫信。据当时与他关系密切的巡抚倪说,曾国藩看了信后反复说:“没话说,没话说,还这样诱惑我!该死的,该死的!”说完,把信揉一揉,用一张嘴嚼一嚼,再把这封劝退信和回信咽下去。不久,又有一位世界知名的学者来到湘军大营拜访曾国藩。这个人就是王_运,他后来写了《湘军实录》。王_运学到了很多。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但他吹嘘自己最擅长的学问是研究帝王,也就是教别人如何统治君王。他跑到曾国藩那里,和他们关起门来谈论王霸。曾国藩沉默不语,王_运却能言善辩。王_运有纵横家的风范。说到感情,似乎会有一场风波,为曾国藩造反称帝扫清道路。当王_运说话时,他没有注意到曾国藩一言不发。他只是皱了皱眉,把手浸在茶水里,继续趴在茶几上写字。聊了一会儿,仆人来报告说有一位重要的客人要来拜访。曾国藩对龚说,“请坐一会儿。我一走就来。”说完,一个人走了出去。
我发现王_运的曾国藩写了“嘿!”在几个茶叶盒里。
王_运知道说什么都没用,所以他只好走开。因此,当他后来写信给向君时,他在感情上抵制曾国藩。
还有九个弟弟,曾国荃和曾国藩,他们永远心存感激。从咸丰六年建“吉”营打曾国藩开始,弟弟就一直在攻城拔寨。有一次,左问曾国藩对弟弟的看法。曾国藩的回答是:杀人如麻,花钱如流水。在曾国藩看来,曾国荃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缺乏治理国家的智慧,相当不成熟。野史曾经描述过两兄弟的对话。两人见面后,曾国荃看出了哥哥的心,简单坦率地说:“东南半部没有主人。我的公民感兴趣吗?”其实问曾国藩敢不敢造反就很清楚了。曾国藩沉下脸说:“你失去理智了,还敢说真蠢!”曾国荃似乎很不满意,以为你是两江总督,左边是闽浙总督唐宗,四川总督罗炳昌,江苏总督李鸿章,三任现任总督,五任现任总督都是湘军的人。大哥手里握着二十多万湘军。如果有必要,他可以说服现在被捕的李秀成张开双臂,接受数百名太平天国士兵和你一起造反。这样就有300多名精英教师。有了这些兵马,我们就可以攻破都城,恢复汉朝,成为一代帝王。大哥,谁放弃你了!
曾国藩摇摇头,缓缓说道:老九,你知道一件事,却不知道另一件事!在湘军中,有很多人可以同甘共苦,却不能分享富贵。左派是贫穷的一代。他最红的时候,不想活在别人的控制下。现在我和他是平等的。他会在我面前鞠躬吗?我敢肯定,如果左派起义,唐宗是第一个起来反对我的人;再说,如果我一帆风顺,李鸿章永远是我的学生。否则,李鸿章会反击的。李鸿章极其聪明,名闻遐迩。当然,他不会轻易失去现有的权力和地位。再说,看看现在这支湘军。这么多年的战斗,精英都被消灭了,那些优秀的人都牺牲了,军队也老了。我们还能在哪里战斗?另外,李秀成,如果他不投降,可以摇手收徒;一旦他投降,他就是一个走狗,谁会听他的!一席话让曾国荃哑口无言。曾国藩也说过,军人吃一顿饭,被提拔,就像养一群狗一样。如果你扔一块骨头,它会跟着你。如果有人扔出更大的骨头,它可能会背叛你。我这样能扔多少骨头给他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阻力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为。
据说湘军攻陷天津后,清政府开始对湘军提高警惕,绿营和江北八旗到处都有加强保护的迹象。清政府第一次派钦差大臣到南京,名为“赏”,实为秘密调查。另一方面,占领天津的阿香将军曾国荃,因抢走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而受到朝廷的批评,尽管他是曾国藩的弟弟。此外,他还要查帐项的账目。项的激情,尤其是的部将,使曾国藩的心向“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看齐。
相传左、左、包抄四人,曾在南京策划玄武湖会议。随后,曾国荃率领30多名湘军高级将领迎接曾国藩。他知道曾国藩弟弟和将领的意图,拒绝见他们。众人见曾太子不肯出来相见,更加激动。他们再三请求人们邀请他们进宫。但无论怎么讨好,曾国藩都坚决不出来见你。后来僵持了很久,曾国藩送了一副对联。据说大家看到这幅对联后,有人感慨,有人摇头,有人叹息,甚至有人泪流满面。最后,曾国荃说,“每个人都不应该再谈论任何事情了。以后不要再提今天的事了。如果有什么聚会的话,我已经单独照顾过老九了。”这么说,所有的人都散了。
那么,曾国藩写过哪些对联呢?这些想拥抱他造反的将军们怎么会愿意散去呢?
这幅对联很有名。第一环是“倚天,数不清的花”,下一环是“流水,高山,心,认识你自己”!
大多数人认为这幅著名的对联是曾国藩写的。其实这幅对联只是一幅收藏对联。第一副对联是苏东坡的诗,第二副对联是王安石的诗。曾国藩各选一个,放在一起,天成之大哉!上面这句话出自苏轼的诗:“莲花仙去,始无路。剧中桃核裹黄泥,石头散如风雨。坐下吧。群山雄伟,天空中繁花似锦。花间石屋可置车,缨宝盖玉玲。”下面这句话出自王安石的诗《博雅》:“千岁朱仙不感那么悲,欲演孤鬼。所以,老人给了我一片黄土地,山和山自己都知道。”
那么这两个连接到底在说什么呢?可以让愤怒的反抗消失!
“自知水、山、心”比较好理解,关键是“天照海”这句话。“倚天”就是站在最高点。你可以靠着天空,你可以看到它的高度。当你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你面对的是包含所有河流的大海。这个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场景?太阳照在海面上,可谓天气种类繁多。尽管天气恶劣,看海的人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很高,无论多么奇特、神奇、诱惑,都无法动摇他们的野心和内心。所以底部有句话叫“心有所知”。这种自知之明真的有一种“高山流水”的境界,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曾国藩的对联还是说到他永不反叛的决心,并且说得很清楚他为什么不会反叛,就是我心里有我自己的坚持,有我自己的人生境界,那些“百花齐放”之类的华丽场面对我没有吸引力。
其实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并没有考虑,而是考虑的很透彻。曾国藩很清楚目前的形势: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种是“入”——支持士兵造反,推翻清廷,自立为帝;第二,‘退’——自剪羽毛,消除疑虑保护自己。对曾国藩来说,他显然不想继续战斗。多年的战争使他筋疲力尽。况且他的身体和精力越来越差,还在继续争权夺利。对他来说,他没有太大的兴趣。回国后,曾国藩一言不发,人生态度接近黄老哲学,几乎没有登顶之志。水满则溢,月满则短。曾国藩得了三昧。所以曾国藩宁愿不要有太多的侥幸心理,就把自己的地方命名为“秋雀村”,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岁月里,曾国藩越来越渴望退休,回归故土,享受生活,读书写作。另外,你反抗就一定会赢?曾国藩清楚地知道他周围的情况。湘军只是清廷进攻金陵的先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他面前,朝廷已经布置了大量的兵马:在金陵以西,镇守武昌的官文,据长江上游;东有傅明嘉、冯子材守扬州、镇江,据长江下游;北面,桑格金琴在鄂皖边界驻军,俯瞰金陵。这些人和曾国藩的湘军没有关系。他们可以说是支持和阻止了湘军。在这种情况下,冒险做这种事不是很愚蠢吗?
由于无路可走,身心俱疲的曾国藩不得不寻求退路。曾国藩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迅速表明态度,才能安然度过难关。那段时间,曾国藩无论公开还是私下都写日记;无论是奏折和给朝廷、同僚、朋友的信,还是给兄弟、儿子的信,都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调,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胜利要靠别人,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此外,一向行动迟缓的曾国藩变得异常敏捷。一是果断杀了李秀成,二是给朝廷上书,《折举不平善后》。在祭奠仪式中,曾国藩向朝廷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两江范围内全面恢复科举;第二,请求削减物品的军队。不久,朝廷同意了曾国藩的意见。曾国藩当即告诉两江,当年11月,他将恢复两江地区的科举,在取得乡试后主持甲志科。曾国藩压制了巡抚衙门、江宁布政司、江宁知府等官员的建设计划,并将资金用于两项建设:一是重建城市;首先是恢复江南宫媛。修复整个城市纯粹是出于政治原因。曾国藩想用这样的姿态消除朝廷对他唯利是图自尊心的怀疑。曾国藩想让朝廷知道他是当地的汉人官员,对大清皇帝非常敬重。曾国藩清楚地了解一个弱小民族的心理和孤儿寡母的恐慌。至于恢复科举,那是曾国藩的肺腑之言。曾国藩作为一个曾经的秀才,一直想为天下学子做点事。此外,恢复江南宫媛显然可以赢得江南士人的心,稳定局势。正如曾国藩所料,恢复科举让社会一下子井然有序,两江地区的年轻人因为有了出路,又开始专心读书。
在裁减湘军的问题上,曾国藩有计划地向朝廷建议,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湘军“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所以要求遣散,想立即裁减三四万人。在朝廷回答之前,曾国藩擅自作出了自己的决定。未经曾国荃同意,他以曾国荃生病为由上报朝廷,请求朝廷不要安排曾国荃为浙江巡抚,让他回家养病。担心曾国藩的天才曾国荃会因为急躁而变坏。此外,由于围城后的大屠杀和太平天国银库中大量金银的失踪,曾国荃得罪了许多人。如果他暂时避免不了,很可能会先遭殃。曾国藩的请求正合朝廷心意,朝廷很快同意了曾国藩的意见,并在圣旨中对曾国荃非常同情。慈禧太后还特意让钦差大臣送来一大块六两个人的,以示恩情。直到现在,曾国荃还不知道事情的全部。曾国荃很不高兴,认为他的哥哥会拒绝自己。不久,在秦淮河的一次聚会上,湘军将领因情绪低落而怨声载道,曾国藩一时无法下台。曾国藩回击,不予理会。不久,曾国荃的生日到了。曾国藩送赵烈文生日礼物,还特意为曾国荃写了七、十二首诗。有两句话:“刮掉骨箭,看穷叔子单干。”读到这样一首诗,曾国荃泪流满面。这个意志坚强的人终于理解了他哥哥的痛苦。
8月15日,曾国荃来到曾国藩的住处,与他的两个哥哥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话。这一次,曾国藩把自己的担忧和苦闷都告诉了曾国荃。粗心的曾国荃突然意识到,他突然明白了形势的危险和他哥哥的苦心。警告曾只有一条路可走。想自救,只能退一步;即使退,也要有序退,绝不能因为乱而变。曾国藩赠诗一首,既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告诫诸位兄弟:
左栏钟声谤右栏,
乘法和除法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
向羊鞠躬说:
一切都太过分了。
那天晚上,曾国藩的兄弟们谈了很久,曾国荃直到外面鸡叫了才离开。这篇长篇演讲涉及的内容如此之多,以至于曾国荃醒来时,就像洗了一个冷水澡。曾国荃告诉曾国藩,他将很快回家养病。曾国藩起身为九弟送行,走到院子里,感受着秋天的萧瑟,院子里的树叶都挂满了露珠。说到这里,寒冷的秋天悄然而至。
湘军撤离期间,两江总督署人员进进出出,不少老兄弟前来送别曾国藩。另外,还有一些提成。曾国藩一一作答。两万五千多湘军打道回府。庞大的队伍离开金陵后,曾国藩突然觉得金陵城空了许多。他的心像碎了五味药的瓶子,非常失望。我知道人们会抱怨曾国藩的冷酷无情,但谁又知道他内心的温暖呢?而且,你放弃的越果断,你就越安全。如果这支部队不迅速解散,谁会料到会发生什么?但是,曾国藩感到有些内疚。这些人都是陪伴他多年的家乡孩子。当他打架时,他用手托着头。现在他赢了,却只能回家。除了一些钱,他们得到的太少了。
由于湘军旅的解散,东南局势趋于稳定。不仅曾国藩,很多人都松了口气。但令曾国藩欣慰的是,庞大的湘军水师能够在——年保留原来的湘军水师,改编为长江水师,纳入朝廷正式编制。这是很多兄弟的自白。谢天谢地,怀君的预订。以李鸿章的机智和机智,他可以有所成就。淮军是他的军队,是他命令李鸿章建立的。留着淮军是好事。有怀君在身边,我就安全了。况且战争还没有真正平息。在北方,捻军十分活跃,而淮军作战积极,装备精良,熟悉北方,更适合执行围剿任务。其他方面,除了取消了曾氏兄弟直属的湘军外,左路湘军也减少了6万多人,江西、湖南的其他湘军也大部分减少。这支庞大的队伍,就像秋叶,一阵风吹来就慢慢凋零;像一块冰,泡在水里慢慢消失。过了一会儿,曾国藩的情绪才稳定下来。这些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有使命。当任务结束时,它自己的末日也会到来。这也是向君和曾国藩自己最好的归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佩服曾国藩的文字,称赞他是中国三百年来第一个完人。
天上有数不清的花,流水山知道。寓意凭天看海,阳光普照海面,海天一色,波涛汹涌;这种壮观的景象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诱惑;但此时,我的心就像这座流动的山,不为所动。他用联合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告诉所有人,这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人生境界。要做一个自律、高尚、优雅的圣人,而不是国王和皇帝。
但我后来觉得,曾国藩的那句“站在天空中,海中有无数花,山中有无数流水”,让他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圣人,却耽误了中华民族的国运!
先说说他在自己心目中作为圣人的成就。他心目中的圣贤,其实就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教导:精忠报国,德、功、言;派兵反叛朝廷,自立为王,这是传统儒家文化所不能容忍的。当然,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其合理性或进步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变革或呼吁变革的时代,这种传统儒学明显显示出其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
曾国藩生活在清末,全国各地都有衰落、颓废的迹象。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内反抗的火焰此起彼伏。国际势力对中国的欺凌和分裂愈演愈烈,人民水深火热。在这种情况下,过多地谈论精忠报国,实现传统教义中所谓的“三站”,并不愚蠢。整个世界放在哪里?拯救中华民族的民族运动在哪里?真正的智者和圣贤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是执着于缺陷,畏手畏脚,犹豫不决。商汤的武周是历史上的智者,圣人!
由此可见,曾国藩追求的人生境界——做一个自律、高尚、优雅的圣人,而不是做一个君王和皇帝,其实是一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愚忠;他所效忠的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在几十年内就被消灭了。这说明他没有更开放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没有救民于水火的迫切责任,没有拯救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国运的勇气和魄力,没有走这条路的信心和魄力。
国际上,当时欧美普遍接受民主思想,各国相继建立民主政权,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即使在亚洲,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很快启动了人民政府改革,走上了改革和巩固国家的道路。如果曾国藩真的能放眼当时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带领湘军,推翻清朝,带领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他一定会大有作为。中国现有的历史将被改写!退一步说,即使根据当时的具体国情,采取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惜,他拒绝这样做,却执意要做他所谓的“圣人”,使我们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机遇。
所以曾国藩的晚年让他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圣人”,却耽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机!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评价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两个敌对阵营的人,却对曾国藩的评价,都高度统一的完美。
蒋介石一生,手边永远有两本书,一本圣经,一本曾国藩家书。
事实上,比起历史上的另一个完人王阳明,曾国藩连中人之姿都算不上,实足笨小孩一个。
要问曾国藩是谁,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曾国藩推崇备至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先介绍一下曾国藩的家世背景。
曾国藩,男,汉族,1811年11月26日出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按照现在来看应该是中产阶层。
在谈谈曾国藩这个人吧。曾国藩小时候还是一个比较笨的小孩,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能背下来。有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随口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笨也就算了,而且身上还一堆毛病,爱抽烟,好色,脾气暴躁,常与人发生争执,喜欢聚餐海吃,爱看热闹,经常去菜市口看杀人砍头……但这只是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前的毛病,所谓三十而立。三十岁后慢慢的改变了,在丁忧的一年半里曾国藩反思了以前的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说是换了个人。之前他性刚毅,事与人争,自己认为对的也照样要求别人。经常与人吵架,在京做官时还有两次与朋友大打出手,性格强硬,也因此受吃过很多亏。之后他一改年轻锋芒外漏之势,变得“圆滑事故”,对别人宽容大度,给足别人面子。但是对于自己严格控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达圣人之境。
曾国藩不能算个聪明人,天分不高,考了七次才考中举人,但为什么能成功,流传至今?
没有什么伟人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慢慢积累的,所谓厚积薄发。你看得见的,是表面和经历。你看不见的,是家底和命运。
曾国藩经历过绝望。道光十二年,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科举考试,比前五次的失败,更让他受打击的事发生了,当时湖南省的教育厅厅长,批评他“文理太浅”,以捐生注册。(捐生指成绩还凑合,但当秀才又显不足的考生)如果第一次科举,获得捐生,也还不错。然而这是曾国藩第六次考试了,捐生身份对他而言,不亚于当头棒喝。这搁在我们现代,就像一个参加了五次高考都落榜的孩子,第六次却只得了个入围奖,被告知,你这成绩还是不行呀,念你考了这么多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下次你可以免考体育了。
曾国藩还与死神擦肩而过。咸丰二年,太平军一路北上,整个湖南几乎沦陷,咸丰皇帝心急如焚,召命在乡下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到长沙兴办“团练”。曾国藩到了长沙以后,对官场潜规则不管不顾,自己开了“审案局”,对土匪、流氓、抢劫犯之流从速处理,“巨案则自行汇奏,小者则唯吾专之”。就为了避免有人来求情,这一来就断了很多官员的财路。案子就是钱,不是钱也是天大的人情。
更夸张的是,曾国藩半年里办的案件数量,超过了湖南十来年的案件总量。曾国藩不尊重行政程序,视湖南通省官员如无物,更是大伤文官们的面子。你要当好官,出成绩,这可以理解,谁不想往上爬但能不能别把我们踩得这样狠,反衬得这样无能你半年里办的事,超过了湖南几十年 的工作成绩,这样的干法,别人的面子往哪里摆
所以,整个湖南官员,选择了彻底孤立这个“曾剃头”。
当时湖南的正规军绿营军,特别看不惯曾国藩的团练兵,有一天就找了个理由闹事儿,加上当地官员的推波助澜,这些兵痞子大胆的围攻了曾国藩的办公室。
隔壁办公室的巡抚骆秉章假装没听到,没看见,其他官员见此,就更是幸灾乐祸,暗戳戳的等着看笑话了。曾国藩以为绿营兵胆子再大,也绝不敢武装攻击他这个二品大员。所以被包围后还若无其事的处理公文。最终还是高估了兵痞的理智,曾国藩的几个随从受了伤,自己也差点被杀了的结局落下帷幕。更窝心的是,有苦还说不出,没地儿告状,只能打碎牙和血吞。
年少时的六次名落孙山,和作为堂堂大清官员,在长沙不仅处处受制,还差点命丧于此。
这些失败,虽然量级不同,但因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对曾国藩的打击程度,可以说不相上下。
搁在大多数人身上,任何一次失败,都足以让人生跌入谷底,万劫不复。
但曾国藩一次又一次,都从失败的泥潭里,不止爬出来了,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六次落榜后,曾国藩豁然贯通,文章大进,第七次中了秀才,一年后中举,四年后中进士。
长沙失败后,曾国藩离开是非之地,去衡阳训练团军,最终练成了清朝末年战斗力最强的湘军。
尼采说,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曾国藩在经历人生的大挫败之后,总能把失败当成礼物,前行的脚步,从来不会终止。
所谓命只不过是弱者的借口,强者的谦辞。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的死亡分为三个阶段,心脏的跳动意味着生理上的死亡,葬礼的结束意味着社会意义上的死亡。而最后一次死亡,是被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人遗忘。
虽然曾国藩已经逝世已经接近一个半世纪之久,但还是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世上还流传着他的佳话,数千万人视他为偶像。那咱们呢?(部分参考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收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以上是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书信中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做事情贵在专心致志,如果求师不专心,那么就学不到太多东西。交友不专一,就不会交到真正的朋友。深耕某一领域,有了足够的深度之后再去拓宽广度也不迟。
如果不专一,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万万不可的。
如今网络发达,又有很多自媒体专注于各个方面。比如某某说书,某某说**等等。我们现在想得到什么信息,很快就能获取到,想去哪里,很快就可以到达。如今可能很少有人去读一本几百页的名著,很少有人去读原版的《曾国藩家书》。
很多人不愿意花时间去看一本很厚的书,与其读书,似乎刷手机来得更容易。于是很厚的一本书,就变成了一段五分钟的视频,视频里面讲一些书的大致内容,选一些经典的语句,看完视频之后,好像这本书已经度过了。聊到这个话题,也似乎有自己的见解。
然而实际上,没有一本书是能够在五分钟的视频里面介绍完的。也没有一篇书评能够展现一本书的全貌。往往,书评甚至会给人一种误导,让人对书产生片面的,错误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有的书评不仅毫无帮助,甚至会打消读者读书的念头。
“专一”是《曾国藩家书》里面提及最多的字眼。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一定要做一个专一的人,读书要专,一本书没读完,就不要去读下一本书,即使难懂也要坚持读完这本书,这样才能有收获。
交友也要专一,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们交朋友就要保持长期的友谊。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如果今天和张三走得近,明天和李四联系多,这样虽然博爱,但是都是无用社交,难以交到真正的朋友。
我们说一些人很厉害,常说这个人十年磨一剑,这大概就是对他肯专心致志深耕某一领域的最大肯定吧。
在曾国藩的这篇家书中,他还大骂自己的弟弟“不检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彼时无摺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耶?余自去年五月底至腊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又将骂人糊涂耶?凡动笔不可不检点。
原来那时曾国藩出差,十一月回到北京,到了十二月中旬才给家里写信,两个弟弟怪他没有尽快给家里写信,说他糊涂。
而曾国藩说,和他同行的赵子舟也没写信,他是不是也糊涂呢?我去年五月到十二月在四川出差,没有收到家里面一封信。我在四川能把信寄到北京再寄回家,家中为什么不能把信寄到北京再寄到四川呢?
这么久都不给我写信,还骂我糊涂,动笔不能不三思而行啊。
原来曾国藩和弟弟们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写信给自己而争吵起来,这一细节如今读来已经觉得难以想象,因为如今我们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这些烦恼了。
不过曾国藩和兄弟们虽然在书信中争吵,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感情,他们依然保持着通信,并且后来一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
The End
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重臣,对于他少有人会陌生。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后来也是一直带领湘军不断的走向壮大,这支队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出名的,这支队伍大部分成员都是农民出身,打仗很勇猛,而且这里还有一支水师的力量,让人很意外,这身为读书人的曾国藩居然还会练兵。之所以说曾国藩是读书人是因为他就是秀才出身,靠自己的文学一步步考取的功名,曾苦读诗书,不是征战沙场的军人。
对曾国藩最大的了解是他的《曾国藩家书》里面频频出现他从哪个好朋友那里借了多少钱,说明他这个人为官还是很清廉的,不是个肚子全是肥油的贪官。
也频频出现给家里寄了多少钱,寄了什么什么东西,可以看出他虽身在京城做官,但是很惦念自己的家乡,很挂机家中的亲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时常让家里拿出钱财来救济自己的同乡,劝告自己的父亲要多多的扶持乡里,这个特别难的,从古至今从来名听说过谁嫌弃过自己钱多,能用自己的剩余救济别人也是不多,这是一种温暖的情怀,让人为之动容。
他的家属每一封都是含情脉脉,大事不多,多是对家人的各种劝解和叮嘱,他很关心兄弟的学习,时常训教他们如何读书,甚至邻里吵架的小事他都关心。曾国藩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虽不在家中,但是在书信里觉得他和所有的家人都十分亲切。
他很爱惜人才,广泛结交有才能的好友,家乡的读书人到京城考试他也是尽力照顾,处处有长者风范。
他本身也很有才能,写了《治学论道之经》等很多著名的书籍,官至两江总督,为洋务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世人对他的评价从来都是分了两极的,有人觉得他很好,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能臣,有的人说他杀人如麻,是个用善良伪装的刽子手。
我们说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确实是杀死了不计其数的人,手上有鲜血。他不是反对人民,而是解决战事,诉求和平的不得已。不是说杀死了人民就是反对人民,哪个皇帝经历朝代更替不会双手沾血,难道他们都反对人民吗?不能因为此时就将人一竿子打死。
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当时的百姓确实有骂他卖国贼,但骂声并不代表真理,很多事情的原因都是错综复杂的。看一个人保持清醒是很重要的。
人总会有两面,完全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科学的。我觉得评价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辩证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好人,但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