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想演主角,讨人喜欢的角色,幼小的孩子也不除外。
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主角重要,配角也很重要,同时有主角、配角才能玩成游戏。
或者也可以建议孩子们轮换扮演角色,每个人都有扮演重要角色的机会。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而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介入的频率越高,或越积极地参与幼儿游戏,幼儿游戏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反而,教师不适时地盲目介入幼儿游戏,不仅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在游戏中过于依赖教师,不利于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甚至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反感等。所以,教师不应该盲目介入幼儿游戏,而是要适时介入。教师的适时介入,能推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而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本人认为游戏的指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必要性
1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必然有教师的介入
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进行的活动,是幼儿自发性的活动。教师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自主性,从而破坏游戏。因此,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是否必要就已经是一个问题。
而实际上,幼儿园游戏是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即使是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客观上也必然有教师的介入。与发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幼儿自发性游戏不同,幼儿园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发性游戏,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教师是游戏功能实现的主导力量
在幼儿园中,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游戏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会为了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教师根据游戏需要担当幼儿游戏的准备者、协作者、参与者等角色,使得幼儿的游戏客观上离不开教师。所以,教师成为游戏发挥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选择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愿参与的活动。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不让自己成为一个“不速之客”,这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
儿的发展,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并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
1遇到矛盾,温馨调解
矛盾冲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应以矛盾为契机,深入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解,给予帮助指导,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游戏,运用温馨调节的方式介入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有明显的联系。小班和中班幼儿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及有需要教师支持的心理,特别是游戏中出现的争执和告状行为较多。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了认知冲突时,教师应该及时调解。
2定点观察,提升经验
每次区域活动时,教师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定点观察介入是指教师长时间在一个固定游戏区进行观察指导,是一种非常态的介入,往往出现在教室内外新增的游戏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本身还不熟悉,或者遇到了游戏困难靠自身无法解决需要教师指导时,教师要蹲点介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游戏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关注游戏,动态巡视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幼儿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并使区域游戏得以延伸。
动态巡视即教师边走边观察,关注每个区域游戏的开展情况,这种介入较为随机。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观察,关注幼儿的游戏进展情况。教师一般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这种介入对掌控班级的活动进程、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状况都是必须的。
三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
1隐性指导策略
隐性指导策略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而不与之交谈。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这样幼儿也可能注意到教师如何游戏,而学到不同的游戏方法。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废旧报纸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一些美丽的水果,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
2角色扮演策略
教师在游戏中担任某一个角色,实际参与幼儿的游戏。在扮演这个角色时,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娃娃家里的“妈妈”抱着孩子换衣服,这时教师走过来,对“妈妈”说,“呀!孩子好像发烧了,赶紧去医院看看吧!”“妈妈”看看四周说,“老师,我没有电话,你帮我打电话叫救护车吧。”此刻,教师打电话叫医院的幼儿来给娃娃看病。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3直接干预策略
在美食区中,有一些非常逼真的食物,汉堡包、面条等都是一些塑料玩具,服务员正在给顾客上菜,服务员说:“你的汉堡包好了,可以开始吃了。”顾客回答:“好的。”只见幼儿真的张大嘴巴把汉堡包往嘴里送。老师见此急忙说:“这汉堡包不能吃,是假的。”于是,两个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始假装吃起来。
当年幼的幼儿沉溺于游戏的情景时,往往会将假想与现实混淆,以假当真。特别是当游戏情节中出现假想的食物时,幼儿会真的把它放入口中咀嚼一下,然后再吐出,这样既不卫生又不安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直接干预策略。教师直接介入游戏这一策略一般不经常使用,而用于非常态下。
4提问指导策略
提出问题,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常见的一种方式。为了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少干预,避免幼儿的思维受到他人思维的干扰。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多问幼儿开放性的问题,取代直接给予信息;鼓励幼儿自己去尝试,允许幼儿犯错,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从而提升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5能进善退,适度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它的主体是幼儿,教师之所以介入游戏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加自主地、顺利地开展游戏,因此当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使游戏能够继续进行时,教师就应该立即退出游戏。否则,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者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幼儿的游戏世界里,教师应本着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念,注重观察幼儿游戏的反馈,适时适当地退出幼儿游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使自己成为不受幼儿欢迎的“不速之客”。
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介入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教师的介入是否会烦扰游戏的自主性,除了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外,还要注重介入的方式方法,避免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干扰、转移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影响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把握介入的时机。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尊重、理解和包容,采用灵活有效的策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引导和适当介入的责任。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不断调整和反思,使游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
爱模仿是儿童心理特点之一。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他们常常倾心于对某些反面典型的模仿,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模仿偏向。
出现模仿偏向的原因与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关。首先,反面典型的语言、动作、姿态等都显得另类,易于调动儿童模仿的兴趣;其次,儿童好动好玩游戏,借助反面典型的一举一动达到互逗互乐的目的。再次,儿童社会经验贫乏,认识水平低,分辨能力差。
发现这类模仿行为,一方面,要及时教育和引导儿童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认识反面典型的语言、动作是不好的。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要反对模仿反面的东西,而不能反对他们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初级的必要的学习方式。应把儿童模仿方向引导到积极的方面,从而在模仿中提高他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学习技能。另外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鼓励他模仿正面的榜样,只有正面的榜样才会赢得家长、老师、同学们的喜爱。
家长晚上吵架,小孩受了惊吓怎么办
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出现扭曲。 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有各种冲突,很多夫妻如遇争端,都会选择避开幼儿。而有的家长因为当时的情境,而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样会对幼儿心理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情绪强烈冲击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 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幼儿吓得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投入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恳求也听而不闻。幼儿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备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提供攻击坏榜样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有可能学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错误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情绪、性格、行为异常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易于和不良少年交往。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后怎么做? 首先,夫妻俩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好,明确无误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不再吵架了。 其次,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比如孩子说害怕,要弄明白具体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当时的高声喊叫,还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后向孩子解释,说爸爸妈妈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自己等。孩子尽管对这些解释有点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自然也会平静许多。时间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会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渐渐淡忘。 第三,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可能是无意地模仿,告诉孩子这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会说,“爸爸那天就这么说的
小孩受了惊吓,晚上哭怎么办以下是宝宝哭闹的7个常见原因。如果你的宝宝哭了,而且很难平息,你不妨按照下面的单子看看能不能解决宝宝哭闹的问题。
1 宝宝饿了
饥饿是新生儿哭闹最常见的原因。宝宝越小,哭闹的原因越有可能是因为肚子饿。不过宝宝出生后的头一两天是例外,因为那时候有些宝宝确实是吃得少。如果你是母乳喂养,当你了分泌少量初乳,并且在分娩后第三天左右注意到自己“下奶”,可能会有更强的意识。
宝宝的胃很小,吃不了太多。如果宝宝哭闹,你就试试给他喂奶,因为他很可能是饿了。他也许不会马上停下来不哭,但只要他想吃,就让他一直吃,等他吃饱了,就不会再闹了。如果宝宝吃饱了还是哭,那有可能是因为他还有别的要求。
2 宝宝需要换衣服或换尿布
如果宝宝的衣服太紧或尿布脏了,他们一般都会非常敏感地闹起来。有的宝宝如果需要换尿布,他会马上让你知道,特别是当他的皮肤已经受 时。但也有宝宝尿布脏了好像也不在乎,还觉得挺暖和、挺舒服的。
不管你的宝宝属于那一种类型,尿布脏不脏很容易检查出来,你也可以趁机发现尿布包得是否太紧或者是不是宝宝的衣服让他感觉不舒服了。
3 宝宝感到太热或太冷
有些新生儿换完尿布或者洗完澡后,不习惯皮肤光光的感觉,而愿意被暖暖和和地包起来。如果你的宝宝也是如此,你很快就能掌握该怎么给他快速换好尿布,好让他安静下来了。不过,也要注意别给他穿多了,以免宝宝过热。原则上,宝宝需要比你多穿一件。
宝宝睡觉时也是这样,如果太热,就给他少盖点,如果太冷,就给他多盖点。宝宝的手脚通常都会稍微凉一些,所以要知道宝宝是冷是热,你应该摸他的肚子。宝宝的房间温度最好保持在18°C。
4 宝宝想要你抱
有些宝宝就是想让大人多抱抱。大一点儿的孩子可能只要看到你在房间或听到你的声音就觉得很安心,但新生儿一般都得抱着才满足。如果宝宝已经吃饱了,也换了尿布了,那他哭可能只是想让你抱抱他。
你也许担心总是抱宝宝,会把他惯坏,但在最初几个月里,这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宝宝对抱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宝宝可能总是需要你的关注,有的宝宝却能很长时间自己安静地待着。如果你的宝宝想让你抱,那就抱抱他吧。把他放在前置式婴儿背包里,你就能腾出手干其他事情了。
5 宝宝想睡觉
你可能会觉得小婴儿应该想睡就能睡,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然而,如果你的宝宝受到的 过多(比如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他可能反而会因为 过度而难以平静。
刚出生的宝宝不能一下子接受太多 ,比如光线、声音、被人抱来抱去等。很多父母都发现,家里来人后,宝宝哭闹的时间就比平常多。
如果你发现宝宝哭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那可能就是他通过哭来表达“我受够了!”如果你能把他带到安静的地方,慢慢减少对他的 ,他可能会先哭一会儿,但最终会睡着的。
6 宝宝身体不舒服
如果你刚喂完宝宝,也没有发现什么让他不舒服的地方(宝宝可能会因为一些很细小的东西而不舒服,比如一根头发缠在他的脚趾上了,或者衣服上的标签扎他了等等),但是他还是哭时,你可以考虑量一量他的体温,看他是不是病了。
宝宝生病后的哭声跟饿了或者烦了时的哭声不一样,可能更急或更尖。同样地,如果一个平常总哭的宝宝突然变得异常安静,那也可能说明他有问题。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你觉得不对头,一定要带他去医院。
7 宝宝哭闹的其他原因
有时你可能搞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很多新生儿都会一阵阵地烦躁不安,很难安抚。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几分钟,也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变成肠绞痛那种大闹。
肠绞痛是指宝宝每周至少3天,每天至少哭闹3个小时。很多家长都觉得有肠绞痛的宝宝很难安抚。不过虽然没有什么特效方法,但肠绞痛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想想这种情况迟早会过去,你可能就会觉得好受些了。
你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宝宝哭闹怎么办,学习一些实用的安抚技巧。
小孩受了惊吓怎么办,人受了惊吓怎么办应该是孩子吓掉魂了,孩子睡着后,妈妈(爸爸)用孩子的上身衣服在孩子吓着的地方摊开(用手拿着就行,别放地上),晃动几圈(尽可能在藏魂的地方晃动,)叫着孩子的名字,说XX跟妈妈(爸爸)回家,念叨几遍,再拿衣服盖在孩子身上,然后一人(收魂的那人)问,XX回来了吗,另一人守在孩子身边回答:回来了,应该就可以了,农村很多孩子都这样过,有的孩子吓得利害,要会念咒的人或会写东西的人念念咒语或写码子烧了才行,但这样的很少。不会跑的孩子不能写东西,否则孩子的魂会被追傻。如果真是吓掉了魂,医生是难治好的,一般的检测方法是,在孩子睡着时,孩子的头顶靠近额头的地方,用手一摸,跳动的厉害,有的眼都能看出来。
小孩受了惊吓怎么办首先要明确小儿惊吓原因及症状表现,为防治惊吓尊定良好的基础主要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
1,从小培养小儿的观察力多让他们观察周围环境和事物演变,要常带小儿去公园和动物园,让小儿亲身体验大自然,并让其观赏和饲养小动物,从而培养他们观察认识自然界的兴趣
2,不要恐吓小儿一些家长常用“老猫”,“老虎”等恐吓小儿这种经常性的语言 ,对小儿可形成不良“暗示”,常使小儿畏首畏尾,胆小怕事,这对小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其有害的
3,婴儿受惊吓后往往啼哭不止,这时要轻轻抚抱,或抚抱后轻轻走动,常可使之安静或渐渐入眠
4,对学龄前受惊吓的小儿,可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如给他们选择图画,玩具,或邀一些活泼的小朋友做游戏
你应该记住:
尽管婴儿需要充足的睡眠,但是,一旦他睡够了,他就再也无法入睡了。
宝宝的睡眠生物钟只在白天或晚上特定的时刻起作用。
宝宝不想睡,你坚持让他上床睡,他可能无法入睡。
宝宝醒了,你还让他躺在床上会使他不耐烦而吵闹。
白天睡得多,晚上就睡得少。
注意宝宝睡觉的环境
宝宝睡不安稳,尤其是夜间经常醒来,会使父母筋疲力尽。对婴儿而言最好的睡眠环境是有点暗,比较安静,空气流通,温度
10岁小孩晚上受到惊吓怎么办受到惊吓的孩子手上会有明显的青筋,仔细看一看哪里有青筋,帮孩子顺着手指往下推一推,不要太用劲了。等青筋消了自然也会好了。
小孩受了惊吓,晚上睡觉半夜醒来大哭,怎么办
有一个很古老的方法,我小的时候外婆就这样做过,先摸摸孩子的头,然后轻轻揪揪他的耳朵,叫他的名字,跟他说没吓到,没吓到反复做几次,虽然没什么科学根据,但是可以让人从惊吓里回过神来,就像一下被叫醒了一样
宝宝受了惊吓晚上哭闹怎么办宝宝不是受了惊吓,主要是经常抱后依赖人。只要手中多抱一会,熟睡后放下就可。
小孩受了惊吓判断宝宝是不是惊吓,你可以用手握住小宝宝的手,大拇指摁在小宝宝的手心里感觉下小宝宝手心有没有明显的搏动感如果有的话就是惊吓了还有看小宝宝鼻翼及小嘴巴,是不是比平时色青还有一个方法:三岁以下的小宝宝好用你可以看下小宝宝的二拇指靠近大拇指侧有没有一条青线青线从指跟到指尖,越靠近指尖表示惊吓越严重
治疗方法:
1可以给小宝宝吃点琥珀抱龙丸
2可以给小宝宝截一下,就是扎下中指中间的那个指缝自己就可以做(捏着小宝宝的中指指尖,让小宝宝手指伸直,在中间指缝里有个小坑,就是那了)
3迷信的方法,找个会写拘魂码的人写个拘魂码(本人是学医的,不相信这东西不过据说有用)
小孩受了惊吓怎么办?谁有偏方小儿受惊吓多表现为宝宝下半夜哭闹不休,精神差,能明显看出食指上的筋冲向第二节(男左女右),严重时高烧不易退清或低烧反复发作,晨退暮烧的现象,祖国传统医学属小儿惊风范畴,解决方法有三,一可寻求有经验的老中医帮助,二找专业人士解决 ,现代医学已不认可不作介绍,三自己动手,赣西北农村的做法:黄枝子三个去壳,香葱白三段,麦面条适量,被吓孩子头发少许,加点水捣烂傍晚时覆宝宝脚肚下面点,男左女右,二十四小时取出能清楚看见蓝色图案隔日可再覆手脉那儿,一般一到两次见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0岁小孩晚上受到惊吓该怎么办?523101
你好,你焦虑的心情让我感受到为人父母的无奈和心急。
10岁的孩子处于一种无法很好整合内外世界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是在逐渐探索中学会保护和爱自己的。
一件事情的发生,不是突然的,您孩子本身应该属于比较内心细腻的孩子,最近的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的呕吐等症状这么严重,其实也是心理症状的反应,就像我们生气不说出来我们的胃便会莫名其妙的痛一样。
我需要详细的信息,才可以更好的帮到你和你的孩子。
祝福您!
当着小孩子的面吵架肯定是不好的,因为当着小孩子的面吵架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特别是如果父母吵架特别凶,那么这种情况的话,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有心理阴影,长大之后脾气特别暴躁
孩子爱模仿,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孩子没有选择性,他分不清好坏,自己感兴趣的就模仿,这时候大人要引导孩子模仿好的行为。
孩子模仿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亲的一切行为,要积极向上,父母亲好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形成好的习惯。
现在孩子的视野非常广阔,可以看电视、手机、电脑等,有很多模仿对象,父母亲一定给孩子选择好的模仿对象,让孩子形成好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模仿的对象很多,能够激发出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模仿对象如果非常优秀,那么父母就要奖励孩子模仿这种行为,孩子就会越来越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如果孩子模仿的行为不好,父母亲要给予处罚,那么孩子就会制止,不再模仿这种行为。
建议父母经常与孩子玩一些智力性的创造性的 游戏 ,比如积木、积塑等玩具的造型,每次孩子摆完造型之后,父母都对孩子说:“你做的造型真的很独特,我从来就没见过,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你真的很有办法!”尽力强调孩子 游戏 活动的独特性及他独特的想法,会使孩子更关注自己的头脑里的想法,更注意创新。
当然,父母在鼓励孩子的独特表现时要尽量平和一些,不能助长孩子骄傲自满的心理。
另外,父母要尽量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人最好不要帮孩子太多,如果孩子经常有表哥表姐来往,或有那种比较“霸气”的小伙伴,父母要尽量注意观察和引导他们之间的交往,避免不平衡的强弱关系导致孩子习惯于顺从而总是模仿别人。
最好父母为孩子选择一两个个性相对平和的孩子经常来往,和随和的伙伴在一起交往能减少很多冲突,同时孩子反倒更能彰显出他的个性。
当孩子处于模仿敏感期时,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敏感期,正确的引导孩子,使孩子变得更加的聪明和有责任感。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常常会看到在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影响。作为父母应该作为榜样去时时刻刻的影响自己的孩子。
那么当宝宝处于模仿敏感期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去引导呢?
★首先,宝贝在幼儿时开始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动作,那么父母应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动为示范。
★其次,要多去表扬和鼓励孩子。当孩子对某种技能进行模仿时,你的鼓励或者表扬能够让他使这个技能更进一层。
★最后,父母可以抓住宝贝的模仿敏感期,对宝贝进行正面的教育,让他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比如,宝贝看到妈妈在叠衣服,他也会跟着叠衣服,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爱干净,讲卫生,独立自理等能力发展。同时,可以在 游戏 中让宝贝模仿各种角色,对各种行为认知进行正面的引导,促进宝贝大脑发育的。
主要看孩子模仿的是好的行为还是不好的行为,因为孩子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时候,确实会模仿周边人的一些行为,尤其是爸爸妈妈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好榜样,这样即使孩子模仿也是朝着好的方向去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古怪的想法和行为,让大人们无法理解,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其实家长不必慌张,孩子喜欢模仿父母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一般孩子模仿成人的年龄在2岁左右。比如,女孩子看到妈妈穿高跟鞋也想试着穿,而男孩喜欢和爸爸一起开 汽车 、踢足球。
对孩子来说,他们认为最感刺激的事也是最愿模仿的事,比如,学电视中的坏人,叼烟、打、杀、踢、斗、戴墨镜,这时父母就要正确引导,使其模仿 健康 的东西。如模仿医生看病,像模像样地给布娃娃听诊、开药;还会用小推车推着娃娃去公园玩;或模仿摆家家,做家务活。这种创造性模仿可增加他们生活知识,学会生存。
孩子之所以爱模仿最感刺激的事,主要是在大脑情绪记忆系统,比如额叶与边缘系统就会存储下来,相当于体验的都是良好的感觉,这种良好的感觉,就像我们大人所感受的成就感、意义感、被认可感一样。孩子带着这种兴奋感、舒服感,指引着大脑不断重复,表现的就是强烈的模仿。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开始是通过他看到、听到、触摸、闻到嗅到的感官系统对外部环境(人,物)信息进行接收,因为孩子大脑负责这些信息搜集的神经元(枕叶,颞叶和顶叶)出生时已经发育成熟,这部分是孩子爱模仿的基础,而负责信息处理、逻辑想象这部分的是额叶神经元,这部分神经元在2岁才开始发育,快速发育期在3到6岁,因此家长在这个时期可以用体验 游戏 刺激孩子额叶发育,其模仿能力就会加强,刺激思维能力,孩子显得聪明,爱问问题。
不过由于每个孩子的神经元联结的活跃程度以及神经元数量的差异,导致每个孩子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反应的时间就会出现模仿的快慢差异,就会出现有的孩子更主动,有的孩子偏被动些,所以家长就要结合个体差异,不能仅仅用聪明与否来评估孩子发育情况。
孩子在模仿也是在探究外界,关键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强化他们的模仿能力。比如,父母不正确引导,如果你又拒绝他们去模仿,孩子就很纳闷大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所以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跟前争吵,也不要当孩子面抽烟。
比如,大人在打扫卫生时,也给小孩一个抹布,让她们尝试抹桌子。还有学习收纳玩具,让宝宝参与到收集不玩的玩具中,有意模仿大人好的行为,帮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不希望孩子去模仿成年人的某些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把那些事情搞得很神秘,开诚布公地让孩子去了解怎么回事,好奇心没了,自然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其他方面。同时,当你家长多和孩子说明行为的原因,帮助孩子培养同理心,也更好的学到其中的道理。这比只做行为动作更好,孩子还能模仿家长的内心活动。
孩子天性好奇 ,对一些电视和 游戏 中的动作和情景往往产生兴趣,甚至会盲目模仿。但是 幼儿 由于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低,往往不能分辨出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能模仿,所以家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孩子的不良模仿。
每个小孩都会有一股“模仿瘾”,这也是他们心中的梦。因为他们的好奇、他们的天真,使得他们在选择模仿对象时,铤而走险!对于小孩这种非正常的“模仿瘾”,作为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模仿对于小孩而言,是一种天性行为,要完全阻止小孩的模仿行为,是不可能的。要解决小孩的这种非正常的“模仿瘾”,作为父母的就应该及时对小孩进行 安全 教育,并且正确引导小孩的模仿行为。
一、引导幼儿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
幼儿的模仿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是为了玩一玩。由于他们年纪小,辨别是非能力弱,所以他们的模仿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不是专门模仿好的行为,也不是专门模仿坏的行为,而是从兴趣出发,对什么有兴趣就模仿什么,对什么感到新奇好玩就模仿什么。这样模仿久了,就潜移默化受到好或坏的熏陶,变成道德行为习惯。有时还会像小明那样,迷上了非正常人类,而上演亡命模仿秀!所以对幼儿模仿的引导,首先要积极引导小孩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要引导他们明确认识模仿什么,追求什么,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好的,值得模仿,什么是不好的不应该去模仿。什么能模仿,什么又是不能模仿的。对他们的玩耍,要经常留心 观察 ,对一些不 健康 的模仿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并告诉他们不能模仿的原因和道理。对模仿不良行为的小孩要及时加强教育,讲清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让他们未形成习惯时就及时改正。
二、引导幼儿模仿先进英雄榜样
抓住幼儿模仿性强这一特点。我们应该把学生从无意识的模仿引导到有意识的模仿,引导他们学习先进英雄人物。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孩子们模仿的英雄人物一定要是正常人,尽量避免影视剧中的幻想人物。随着孩子接触面和 知识 面的增广,他们的模仿行为已由低年级时模仿父母、老师身边的人等,逐步发展到喜欢模仿电视、**、文学作品中他们崇拜的先进人物,我们就要积极引导他们多读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书籍,经常组织他们看讴歌先进英雄人物、革命前辈或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的同龄人,这些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从小就关心祖国,意志坚强、机智勇敢、勤学苦练、助人为乐等优秀的行为品质,对幼儿必然产生极大的影响力,成为他们模仿的最好楷模。
三、引导幼儿模仿要重在本质
由于幼儿年纪小,感性模仿较强,理性模仿较弱。一般多模仿对象的外部特征的行为动作,而并未认识这些行为动作的精神实质,并未注意学习对象的本质的东西。这样的模仿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未有产生明确的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影响,仅仅只具有一些外表的模仿作用。所以,引导孩子模仿榜样的内在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模仿行为从感性模仿积极向理性模仿转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才能使幼儿的模仿行为具有明确而积极的道德教育意义,才能使模仿教育收到最根本的效果。而家长们也应当具备当宝宝产生不安感时,消除宝宝不安的对策。
推荐一款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课程免费,而且课程以冒险故事为主,宝宝使用时有一种听人讲故事的体验,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各种小 游戏 作为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加深宝宝的记忆。让孩子开心地学习汉字。担心宝宝眼睛的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总之功能是比较全的。更多 育儿 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 育儿
如何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
如何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相信很多人发现幼儿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孩子们喜欢新鲜事物,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有时候孩子总是会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呢
如何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1宝宝的模仿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动作的模仿:幼 儿根据成人动作进行相同动作的行为。如有的孩子会模仿大人读书看报,或者某些习惯性动作如托眼镜、皱眉等。
语言的模仿: 幼儿根据成人所说的话进行相同话语的模仿。如孩子牙牙学语的阶段。
智力的模仿: 根据一定的知识来源,把内容的情节用另一种对象表现出来。如孩子会根据看过的绘本自己编故事。
但由于幼儿虽正处于好奇心强的模仿阶段,心理却很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低,所以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这时,爸爸妈妈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就要格外的谨慎,尤其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家长要给幼儿树立正确榜样
由于幼儿模仿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而幼儿又因为年龄小的缘故,无法分辨出事物的好坏,所以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对一些好的行为进行模仿,不好的行为予以改正。尤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等,就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避免因为觉得宝宝模仿大人的样子很滑稽好玩,而教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抽烟、喝酒、骂人等。
2、引导幼儿明确模仿
幼儿喜欢模仿,而他们模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玩一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他们的模仿通常是从兴趣出发,所以家长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让他们有意识的进行模仿,明确他们模仿的目的。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动画片,就可以选择那些正面的动画形象对其进行引导。
3、明确孩子是非观
由于幼儿年纪小,感性模仿较强,理性模仿较弱。一般多模仿动作、举止,而并不会深究这种行为出现的本质原因。比如孩子喜欢模仿武侠英雄的招数,但是更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的是英雄身上的意志品格,如意志坚定,勤奋刻苦等,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建立孩子健全的心智。 宝宝的“小聪明”也经常表现在ta的模仿行为上,美赞臣铂睿富含的DHA能够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用这些妙招指导宝宝心智成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宝宝的身体发育哦。
如何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2如何应对孩子模仿行为
如何应对孩子的模仿行为?我们都知道孩子从出生到他成年会有一些时期,会表现他特别喜欢模仿,特别是在2-6岁这个期间,而这个期间,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的时期,孩子,其实对于他来说,她分不清楚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他只知道这个行为是有趣的,他想照着这样去做,但作为父母来讲,我们就要去帮助孩子,有选择的去模仿,当孩子出现了我们期待的行为,比方说孩子模仿其他的小朋友说谢谢,模仿其他小朋友去分享,模仿其他小朋友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和肯定,去强化孩子这种比较正面的积极的行为,因为来自父母的肯定,其实是孩子他下一次表现这种行为的一种动力。
那么当孩子出现了我们不希望的行为,比方说到了四五岁,孩子的诅咒敏感期,在语言敏感期有一个这个时期,它会可以的说一些,比方说打死你,比方说你是个臭爸爸之类的话的时候,这些行为我们就要去忽略,去漠视他,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它的这些行为出现,是他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当中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只要去正常的去看待他就可以了,而不要去强化他,我们越是关注,越是语言评论过多的行为,其实是在鼓励孩子更多的表现这些行为,所以我会建议各位父母,在孩子好的行为发生的时候去肯定他,去鼓励他,当他不好的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尽量的去忽略他,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样的行为,同样会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孩子这种模仿的选择性的话,就会越来越良性,越来越会对他自己的成长有利。
如何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3爱模仿是孩子变聪明的表现
1、模仿展示了孩子强大的记忆力
从呱呱坠地,孩子一接触到这个大环境开始,就直接地去感受,并通过感受来开创自己的世界,一般孩子模仿成人的年龄是在2岁左右。
另外,他也通过模仿学习,反复不断地练习,掌握重复性的特色,来建构、架构世界。
儿童心理学家梅尔佐夫就有发表过关于他对新生儿模仿能力的研究。刚出生 2~3 周的婴儿,能够面对面模仿出成年人所做的面部表情,至少包括伸舌头、张大嘴和嘟嘟嘴。
梅尔佐夫还发现,宝宝们不只会当面模仿你,他们还会延迟模仿。
延迟模仿的含义是,宝宝看到你做了某件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自己把这件事重复了出来。这种方式相比即时模仿而言,展示了婴儿强大的记忆力。
2、爱模仿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现
通常来说,高智商的孩子都特别喜欢模仿,因为模仿这个行为看似简单,但却很复杂,需要孩子充分调动眼睛、大脑、四肢才能完成。所以爱模仿的孩子大脑皮层也会比较活跃,智商相对较高。
比如说:父母在孩子面前晃水杯,大部分的孩子会举起小手跟着父母一起做晃水杯的动作,而大脑发育快的孩子通常会把父母脸上的神态一并模仿,而且小眼神做的十分到位,他能敏锐地捕捉到细节,观察力是很棒的。
孩子模仿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孩子不断地挑战自己,开发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不停地运作自己的大脑,然后一步步了解世界和规则,最终走向独立。
孩子喜欢模仿,说明幼儿观察力比较强,喜欢获得别人的认同,但是如果宝宝事事都模仿,不喜欢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凡事没有主见,确实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了。
家长以身作则改掉坏习惯
宝宝天生就是模仿专家,他们最喜欢模仿亲近的人,也就是爸爸妈妈的言行。
有礼貌的妈妈,宝宝也懂得待人接物。
爱读书的爸爸妈妈,孩子也常常是小书虫。
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样。
孩子在模仿也是在探究外界,关键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强化他们的模仿能力。
比如,父母不正确引导,如果你又拒绝他们去模仿,孩子就很纳闷大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所以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不好的行为,例如争吵,抽烟、乱扔垃圾等。
而对于好的行为,父母可以加以强化。
比如,大人在打扫卫生时,也给小孩一个抹布,让他们尝试抹桌子。还有学习收纳玩具,让宝宝参与到收集不玩的玩具中,有意模仿大人好的行为,帮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巧妙转移注意力
避免孩子模仿不良行为
孩子喜欢模仿不良行为,很多家长都很头疼。即使是父母以身作则,也不可能保证孩子在学校就完全接触不到不好的行为。
他们有可能会模仿其他小朋友说话,例如“打死你!打死你!”这样的话。
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暴力地强行制止宝宝的行为,要用巧劲儿转移注意力,拿出些新花样给宝宝模仿。
为什么呢?你的制止会让宝宝发现,我做这件事可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可见,宝宝喜欢做引起你注意力的事情,不好听的口头禅虽然让爸爸妈妈生气,但是——他们注意到本宝宝了呀!这句话真不错!再来一遍「打死你!」
如果我们反复跟孩子说「不许说这句话!」,反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还一遍遍地帮孩子加深了记忆,孩子会越说越多,还会慢慢酿成逆反心理。
你应该使巧劲儿,反其道而行之,教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的话,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合适的话语上面转移开。
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孩子爱模仿是好事,但是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孩子模仿不好的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很容易成为习惯。
孩子好的表现多鼓励夸奖,强化良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坏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并利用故事或换位思考等方式,启发孩子认识到问题所在,加以改正。
例如带孩子逛公园时,有其它小朋友摘公园的花,你就可以问孩子“这种做法是对的吗”?如果孩子说“不对”,父母则可以继续接着问“为什么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呢”?
先听了孩子的评价,再帮助孩子去分析对或错,以此来引导孩子,渐渐地孩子就能独立进行正确的评价了,有了正确的评价就不难做出正确的举动了。
父母如果不去给孩子灌输是非、善恶、好坏的观念,没有培养好孩子的优良品质,就算学习成绩再好,没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立足,人们也不愿与他有太多的交往的。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下面是相关的论述:
首先,它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理解不了太复杂的事情。父母争吵时,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爸爸妈妈生气啦!”,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是自己造成的,从而感到害怕不安,不知所措。
其次,它会让孩子模仿。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复印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版。孩子很多的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一对习惯在孩子面前争吵的父母可能会收获一个习惯大吼大叫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容易指责他人、情绪失控,可能会把这种模式带到他与同伴的相处和今后的问题解决当中,不利于他的社会交往和人格发展。
最后,经常争吵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孩子的照顾,让孩子感受不到家里的温暖,可能会导致他向外界或其他事物寻求安慰。有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学着逃学、抽烟、迷恋网络游戏、加入不良团体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来自于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
所以,建议各位爸爸妈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假如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建议您这么做:
夫妻两人可以提前做个约定:一旦有了争吵的苗头,至少要有一方迅速抽离当下的环境,并想办法调整情绪。爸爸可以去阳台上静静地站一会儿,妈妈可以去卧室安静地坐一坐,等到情绪平静了之后再去沟通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把争吵的程度降到最低。
如果已经当着孩子的面吵完了,那么父母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首先,不管孩子的反应是什么,父母都要走到孩子跟前,为自己的失态行为给孩子道歉;然后,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跟孩子解释你们发生争吵的原因,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不是他造成的,一定要表达出爸爸妈妈不管发生什么,都是爱他的;最后,爸爸妈妈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这个举动非常重要,除了让孩子亲眼看到爸爸妈妈重归于好,还让他学会一些社交技能------将来与人交往时能够不怕冲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处理冲突。
总之,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如果真的忍不住吵了起来,事后也要正确处理,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