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审美能力一、从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欣赏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3、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4、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从训练想象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 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三、从审美情境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其主要方法有: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 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从提高审美情趣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0元现在恢复最低仅需03元/天
立即续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第 1 页
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
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旅游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因为旅游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学科,可以引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的人)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它们的审美特征,通过欣赏更多地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
2旅游美学的审美特征
受中国古代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旅游的独特类型和特点。其中,在类型上。主要有御用邮轮,学者知识观光旅游、僧侣和道士的宗教旅游、商人的商务旅游和普通人的季节性旅游等。
从特征上看,主要体现在旅游主体、旅游范围、旅游目的和旅游审美上。
:3旅游资源审美性与文化性特点
1唯一性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游客往往对反映当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东西感兴趣。在发展中,我们应该尽力做到没有人有我自己的风格,没有人有我自己的特点。突出个性的原则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要与丰富性相结合。
2参与的原则。游客不仅去观光,还直接参与体验。参与式活动主要依靠发掘当地历史和社会习俗的民族文化内涵,力求真实自然,强化乡土气息,避免矫揉造作和为表演而表演,淡化商业运作的氛围。只有把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吸引游客的活动。
3文化原则。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民俗旅游要突出高层次的文化特色,坚持高品位发展。发展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防止发展中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化。一些有害于人的愚蠢迷信和庸俗习俗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毒害他们的思想应该被消除。
4土壤适合外国的原则。民俗应体现当地的历史和现实特征。应该保留它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简单的特征。在开发中,本地才是主要的。不要西化或模仿他人,表现出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厚、淳朴的特色。
5审美情感原则。民俗提供了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如赛龙舟、放风筝、吃年糕、走亲戚等。它揭示了人们的智慧和心灵的美丽。形成的形象有趣、引人入胜,反映了各民族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和平友好、身体健康的民族心理和性格。它们为游客提供了难得的精神食粮。
6多渠道发展原则。在国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条件的乡、镇、村可以办民俗旅游项目,比如集体集资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室等。另外要注意个人力量的发挥,比如民间老艺术家的绝活。
7保护优先的原则。传统的民俗已经不能创造了。如果盲目开发,保护不力,一旦被破坏,损失往往无法挽回。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民俗文化,并妥善保护它。
8经济效益原则。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发展一定要做到低投入、快见效、高效益。
9注重民俗文化人才的培养。
4旅游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异地。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空间运动,与其他地方不同,就是去聚落以外的任何地方去欣赏不同地域的差异。疏离不仅仅指地理位置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不同地域导致的旅游资源差异。差异越大,异地吸引力越强。
第二,休闲。游客总是利用空闲时间去旅游。一个人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才能去旅游。利用特殊时间旅行到其他地方只能算是旅游管理的一种,否则应该叫停。即使是旅行型旅游,游客之所以被称为旅行型游客,是因为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去旅行。
第三,审美。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审美享受;游客只有在旅游活动中领略到了内在美,提升了思想情感,才能有难忘的旅游活动,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精神营养。
第四,信息。旅游有多种目的,一种特定的旅游活动。虽然主要动机很突出,但次要动机往往涉及面很广。游客总是希望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信息,增长见识。
当前位置旅游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旅游在文化中的作用。
虽然旅游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但对于旅游业如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却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准确的表述。
一般来说,旅游主要是城乡居民为满足精神需求而发起的外出活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主要表现在游客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审美行为,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文化交流。
5旅游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有
旅游审美需求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旅游审美文化包括三种类型: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
6对旅游审美和文化属性的描述
旅游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
的词源学意义美学是感知的感觉,是对主体对客体的主观美感的研究。
旅游审美是旅游体验的深层内涵,旅游审美的过程是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对旅游景观环境客体的情感观察和心理体验。
曹石图在《旅游哲学引论》年指出:旅游是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体的综合性审美实践。
旅游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在旅游审美体验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游客置身于审美客体所营造的情景环境中,主体的个人情感在客体的情景中产生共鸣并得到释放,从而创造出主客情景交融的愉悦体验。
旅游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审美主客体共同塑造了旅游风景之美。美不是自美,而是对人有目共睹。中国特有的诗意关怀中国的旅游审美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中国气质的景区文化内涵。
例如,我可以望不尽彼此,唯有敬亭山,我看到青山是多么迷人,也期望青山会这样看我,主客体的审美感受相互交融,赋予客体以诗意的文化人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7论述旅游审美的意义
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指通过旅游来实现感知、理解和观察人类文化特定内容的目的的行为过程。是指以领略异国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踪迹或参加当地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目前旅游者的一种时尚。
旅游学作为一门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的人)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并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欣赏,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中国传统美学注重真善美统一的原则。作者认为这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应该是内在的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观建设中,人们不满足于大自然的馈赠,依靠物质力量和智力,想尽办法移植人工景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无可厚非。但是微型景观正在到处涌现。世界名城,民俗文化村,像鬼文化沦为封建迷信的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根本没有美育可言。随着人们的提高的审美水平,他们很快就会被唾弃!这种风不应该提倡!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杜甫做的这些伪山水都不真实,美无从谈起。不是难道所有的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都失去了吗?
美丽的风景只能吸引人它在真善美的基础上,以令人愉悦的形象唤起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群峰起伏、云雾缭绕的迷人景色时,他不能忍不住尖叫和跳舞这就是黄山带给霞客的强烈美感。
旅游的美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全方位投入和立体感的特点。只有旅游才能从旅游、看、听、闻、触等多方面给人美的信息量。它不难想象,当人们置身于像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时,会有多么令人兴奋的美!
随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几个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加速了旅游经济的产业化,旅游业对整个社会的促进和关联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21世纪初,中国的综合实力美国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游客接待国和第四大游客出境国。
旅游显示美丽的城墙,芬芳的山谷,起伏的原野,玫瑰色的春天和金色的秋天。
应当按照真善美的原则,审慎对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有一个问题。世界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神州大地,无山无美无水无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有着无限深远的美丽景观,等待着我们的眼睛向下,深入探索,综合利用。
在发展旅游景点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具体来说,要按照风景美学的规律办事,其核心是保护自然美。我们应该小心处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关系。一般来说,景区应该以景物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丰富、充实、强化自然美,努力实现两者的和谐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作过精彩的阐述:山的身体是用石头做的,树是用来做衣服的,草是用来做头发的,水是用来做血液的,云是用来做精神的,霾是用来做天气的,寺庙、村庄、桥梁是用来做装饰的。
唐不要为了发展旅游业而炸山填谷毁林断水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景物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被破坏,很难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雾、温泉,就不会是世界级的旅游风景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
对于旅游酒店
这里还是要强调真善美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即实用性、效用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前提下,我们将努力把旅游饭店建设成为一个美丽、舒适、丰富多彩和充满迷人魅力的地方,以吸引中外宾客,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然,从建筑造型、园林绿化到室内设计,一切都需要精心设计。我们应该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以及时代精神。酒店建筑和美学也是旅游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审美旅游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渗透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和审美旅游。在具体的审美传播活动中,审美旅游文化作为审美文化和审美语境的特殊组合而存在,它代表了影响审美传播的习俗和传统维度。
一方面,它可以相对于神话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历史文化、科学文化等独立存在。并集中在艺术活动和产品形式上;另一方面,这些艺术活动和产品遍布人们它们已经成为广义的审美旅游文化活动。
旅游文化是指以人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的精神体验和审美形式。审美文化是建立在现代文化体系特别是艺术文化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的,是日益审美化的当代文明文化的产物,日益接近人类的真实生存状态。
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演进来看,审美旅游文化是继人类工具文化和社会理性文化之后的第三种文化形态,体现了文化积累和量变的过程,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高级形态。
每一个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讲的都是风格之美,这是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外表,但也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外貌、举止、仪表和举止,也显示了人的思想、精神、知识、修养、性格和气质。风格之美是人的个性之美。它是人民高度团结的综合体现的外观和内饰。
当我们说我们中的某人有礼貌时,我们并没有不要只参考他的外表,要结合内外来做评价。大致来说,应该是坚定庄重,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尤其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朴实美好的印象。
古人说,一个人知道如何装饰他的外表,但不知道他的本性,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重外表的装饰,而忽视内在修养的自我提升。这确实是人的通病。没有一s的内在美,他的外表再美也只能是表面的,根本不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它不可能提供漂亮的服务和优质的文明服务。
云龙,文化领域的创造者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认为有16种。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扩展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1、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2、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3、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4、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5、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人格特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已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这些课标语言中找到“自然”与“审美”、“审美”与“教育”这数者之间的逻辑“链条”。
这套课本按照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析理出多层次、多方面、多种类的关系,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审美的层次或方面,亦即从文学的、艺术的角度或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感受认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
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的,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山中访友》是新增课文,其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品赏,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亦在当选之列,而且因其时新,以“当代散文”之名在本单元占一席之地;《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韵味醇厚,风格清新,首次入选课本,应不负师生众望;《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易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本册课本的总体要求,也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我们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这一教学目标分别从审美教育的感性、情感的特点,审美教育的浅近目标和最终目标,审美教育的多种过程和手段等几个方面作了提示。
为了达到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本单元以审美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文的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下面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课文是多重要素(包括审美要素的)的载体,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观照、解读,全都依凭读者的阅读意向而定。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在解放前就进入课本,放置于“描写文”的单元,关注其文体的若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景物的种类等等;现在将它们当作优美的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者何,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量度,这将别是一番情味、意趣。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成人读者也许凭着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直觉和精深的理解,可以急速地透过语言层面而探入作品底蕴;但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或虽建立却未强化和完善,语言的“屏障”仍阻隔着他们,所以仍须“淹留”在推敲字词、吟味语句语段的层面。当然,这一“屏障”并不是必然和永久的,学生完全可以品味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现在这里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便是品赏语言的美,或曰美的语言。“单元提示”说:“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将品味语言美提到“艺术享受”的高度。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总结以及教学实践的观察,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强化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宜条件。有人说,诵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许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诵读之于教学的重要性。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春》的提示说“多读几遍”,《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另外,“研讨与练习”中多次提到要朗读课文,大部分课文要求背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义教课标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的根本。对“情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像。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这些要求是相适应的。大量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像。所以我们强调情感、想像等,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下面也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发挥联想和想像。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的体验,最重要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对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的人来说,联想、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然而在成人那里是“开始”的地方,在学生这里可能就是较高境界。成人可能在感性化的欣赏之后,进入抽象的、理性化的思考;学生的欣赏则始终与形象相伴,不可须臾分离。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由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基于这种认识,课本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新尝试。例如,《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春》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古代诗歌五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课本编写者的良苦用心。然而,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到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有情教学。与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相伴共生的心理意识活动是感情或情感,一般认为,联想、想像的基础和动力是感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现代学者说:“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顾骧,“文学鉴赏”条)当代语文教学的讨论中,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否定、革除之列。所以本单元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例如《春》《秋天》的练习分别有这样的题目:“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山中访友》的提示说:“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情感有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之分,也就相当于说有文学化、艺术化情感和生活化情感之分。进入优美诗文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意味着进入审美情感的状态。老师在这方面要做到的是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单元提示特意往这方面引导:“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如何实现情感教学?我们的体会是: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认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贴然无间;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量度;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
第三,注意文学课的定性与定位。本单元学习古代、现当代诗文,是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但是由于文学欣赏不是本册课本的主要任务,后面的课本还有专门的文学欣赏的内容,所以又不能过多的或提文学欣赏的任务和要求,因为这里进行的毕竟是七至九年级学段的起始教学。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在文学欣赏与非文学欣赏之间,着眼点是发展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心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课本有意地回避了文学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这些陈述性知识将是今后的教学任务;也不谈文学欣赏的方法、规律等,这些程序性知识也得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实践之后才能水到渠成地教他们掌握运用。上面提到的语言揣摩、联想想像、投入情感等单元教学任务,集中概括就是:一、找寻诗文之美,二、体认诗文之情,三、品味诗文之语。关键还在于“找寻”美、“体认”美和“品味”美等操练、运作。这些不光是文学欣赏的特殊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
尽管说审美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但至少在以写景抒情诗文单元中应该成为首要任务、核心任务。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项新的任务,为了这一任务我们作了一些尝试,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广大师生教学实践的验证。
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
谈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首先我们怎样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艺术源于自然。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艺术及它的审美都是有一定的分类的。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共同点和统一性。我将细化和着重探讨一小部分艺术分类出来的项目去结合它的统一性。也有宏观的发展潜力。
(前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都对其解析和论证多不胜数。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也是和当今好多问题的探讨那样使人难明和深奥。它就同文言文那般,使普通的世人对其比较难分析。通过《现代汉语》和《语言概论》一书中,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字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文言文也随着人们对其的了解进行了白话文的解析和分类,但学者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存在才能把原本的意义给保留。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也像文言文研究大致类同。艺术的存在也不是我们所认识才有的。例如静止的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源于自然。
近几年来随着我对武术的深认知和问学及从各方的学者的指导,一直在探讨从武术到艺术的问题上。一般在学术上要求高的学者都是多能的,我是一名比较专业的武术运动员,也从事过理工专业的学习,略懂音律和美术,我一直认为真理是不需要华丽的装潢,才会使人相信的。艺术源于生活和实践。
其次我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得知在《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隐含读者一词。“隐含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随着隐含读者一词被挖掘和认识出来,同时也诞生出许多隐含问题。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每年的毕业生论文多如牛毛,接着网络的推动和高速发展不管是什么研究的项目,我们都会找出一批相同的字眼及理论成果。例如某某大学教授有抄袭嫌疑等等的隐含问题。在这个年代我们常常都提出要创新和自主,为了减少这些没有意义和比较相同的结果,我希望运用我的专业知识将所知道的,所悟到的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析及论证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问题上。也许这是一个太冒险的行为,但这也是符合我的个性。
一、对艺术的认知
1)、艺术通过时间的到来和生活实践,我们得知有时候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血统,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理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历史和更深层次的文化渊源及民族传统所导致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的不同,有时候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甚至表达错误。例如外国人打武术,中国人跳国标舞,唱意大利歌曲,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环节上欠缺的东西。
2)、谈艺术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基础从何谈艺术和审美?
3)、时间和地点,人物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推动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是什么人,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观点。你不至于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播放音乐剧吧,你也不至于在抢救生命的时候站在护士和医生面前搞行为艺术吧。
4)、很多艺术的表达基础是人类的肢体语言,也就是说人体的内外各部位,而人类通过思想指挥肢体,而思想就是人类的对事物的认知,加深文化底蕴。在对此情此境,境随心变或心随境变下产生艺术作品。例如我写的诗。
《明月在》 《拳醉》
明月照当头, 先秋之风花落地,
山河烟城在。 旁见意境心略动。
举杯邀月时, 酒醉过半拳更厉,
人却几春秋。 一朝醒来新鲜事。
以上的两首诗是我在中秋节和秋天某个特定情感和灵感下写的,也就对艺术基础的认知所得出的作品。
5)、学艺术之首(为人师表)。
在没开始谈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的问题上。我先说说我通过近十几年的学问,学武术的道路上所听所闻的种种社会现象,这也就是最关键的,我是获过国际太极拳冠军的民间武术运动员,有好多人游走在自以为是的半懂半唔知的阶段,去误导世人。对学术走向艺术道路上几乎成为了很多人的绊脚石,也就是说同一个病为什么大家都是医生就只有少数的能治好。那就是说你还没到家。
我常常在与我交流的人群中提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自己领悟,又回到那中心点又重新来过的循环,在实践中再实践的过程,从而得到圆满和自然的学术乃至艺术美。二、举例说明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
(1)、走向艺术的基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我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举例方式去解析及论证。
例子1:我的一篇文章《问功夫》。
上个世纪至今随着一部部功夫片的诞生和一代代功夫巨星或一些人将所谓的功夫在**中和在日常生活中演得出神入化,尤其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将(功夫)这一名词带进世界词典中,功夫就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少的话题之一。
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和在江湖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谓的功夫是都是半知半解的,我可能也是,《叶问》上演的前前后后都有很多人问我关于功夫的问题,还有一些所谓特异功能和一些神话的问题,功夫是怎样练成的,有没有天下无敌的功夫等等。那我就在以下一一的把我所知道的所理解的解答一下。
1 特异功能和神话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到(因世界成立了特异功能基金会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拿到)很多人所用的手法有魔术,生物,物理,化学等等的手法。
2 所谓功夫这一名词的解释和含义有很多种,可以说你雕刻的功夫不错喔,你的做菜做饭的功夫不错喔,你修理的功夫不错喔等等。人们往往把功夫误解为是武术的代言,解释等等,一代功夫巨星成龙是这样解释功夫的——你随便把一些东西丢出去就把人打死的你的功夫很不错。含义很深吧,我在《家》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功夫是很广的就像宇宙那样,解释功夫和表演有很多种的,尤其有一种大家也就是想知道这个,就是武术。
3 武术在古代就有了,人们通过武力得到了和平,武术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武字在笔画解释中是止和戈组成的,就是以武制(止)讨(伐)的意思。术字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一般有通过表演的手法,人们所听所闻的等等术数而组成术。武术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种,有各门各派的武术,武术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内家,外家,套路,散打等。
4 拳术一般是用肢体演练的拳术。
5 器械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搭配器械而演练。
6 内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慢的武术,一般有太极拳,软气功硬气功,八卦拳等。
7 外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一般有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泰拳等。
8 套路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和比较慢的一组武术动作等。
9 散打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格斗动作等。
10 天下无敌的功夫是有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以和为贵,例如我们的外交部,通过外交关系得到和平。
11 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很简单就一句话(功多艺熟)就会演练得出神入化,我在《家》的文章中的“家”就是这样成为家的。
通过以上我所理解和知道的去解释功夫这一名词,大家大概也知道一些功夫的含义。我们已知道这样的学术问题,不难已点,线,面的方法去探讨艺术。
例子2:通过对太极拳之美的了解升华到艺术美
在我《问功夫》的文章中提及到的内家拳中有一种是太极拳,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时好多人都问我有关于太极拳的问题,怎样练好太极拳也就是成为近百年来人们所提及的话题之一,怎样练好太极拳呢?那我就把我所以为知道的、我最熟悉的太极拳竞赛套路来讲讲,也就是很多人想知的所谓秘密所谓神功。
在我国有一部名经那就是《易经》,在易经中所提到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说在不断的变化的一种说法。记得在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提到华山派有剑气和剑式之争,最后还是剑式是最厉害的。从以上的两个例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点道理。其实在万事万物中是在不断变化的,不管你是从那里学起,只要是正确的都能走上一层、走向统一。我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以下及我要提出的问题之处和很多我见过的例子去解释。
1、我们先不要讲练太极拳,从武术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练太极拳前首先先从武术的基本功开始,练长拳、南拳、刀、枪、剑、棍、棒等外家拳学起。也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剑式到剑气的道理,从原始学起。
2、我通常提及到不管你练什么拳都要练得大气大架子,方为正确。我见过社会上有好多人打拳或所谓的教练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打错的,那不是一般的错(我说的是竞赛套路)什么弯腰,驼背,手势不正确等的。
3、换句话来讲太极拳可以说是长拳慢打,这样讲那就并不是那么难懂了,教好和学好拳术,首先是教的人必须要学好,教太极拳一开始就讲一些深奥的东西就是走进了误区,我通常教的就是先教二十四式太极拳,先讲武术的基本知识后开始教与练,这才会使人明白,我常常会已简单而又直接的方式去教人,这就是与武术中的一招制敌一样简单明了。
4、我认为无论是什么学术体系文章不一定要长,别人明白就行了,不要像一本天书那么厚,写的天上有地下无,写的人做不到,学的人更做不到。
5、我认为武术可以从武术转变为艺术,但前题是你要学好,所以学正确,学好太极拳,方能看到太极拳之美从而升华有艺术之美,固此以太极拳为例各种拳术也一样美,从艺术到美是一种难明的哲学,也是科学的统一,这就要看你啦。
6、在近几年的大型武术剧目及表演来看从例子里面了解太极拳之美升华到艺术美我们不难明白如何探讨审美特性的问题。(2)、举例说明已统一的观点去探讨艺术审美特征。
1、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论坛有很多,这个我们已经知道。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而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多已分类方法去探讨的。我们通过艺术审美特性的分类不难看到它们有时候都存在着统一性的问题。我们知道艺术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美的统一,美包含了艺术。而在佛学当中,一小部分上他包含了真、善、美,而美也只是他的一个分类。
《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 2、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艺术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作品除了形象的特征以外,还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密不可分的。
3、不同的观点看艺术审美得出统一的结果。为什么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在一段时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在一些案例里面得知,例如我们的教授黄汉平是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的,他在和我们上课时提出从文学角度去翻译名著,并不是像翻译家那样直译时从中又看到和提出的不同的,有历史价值和观点甚至找出他们问题所在。其次我们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从舞蹈中探讨出自由搏击的步伐,而导入截拳道的哲学思想中。而这些经验常常与我的审视经历大致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到艺术也是统一的。
4、举例部分项目艺术审美特性的统一问题。
在我同与我交流的一些运动武术系的学生们时,我问过他们对不懂武术套路的东西用审美经验只是看看他相对的是否有美感,去评论。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审美套路和统一的问题。
自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始,我们不难看到武术发展的转变和趋势。通过走向艺术基础的举例谈论,我们的国家通过了好多学者的探讨和实践,对武术套路项目有了重大的改革,我们发现它的审美特性与舞蹈,艺术体操等有了大致相同艺术审美特性。例如音乐,衣服等等讲究。
例子:我通过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对比,他们都有共同的审美特性。
武术套路与舞蹈以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为其主要特色, 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近几十年来,过几代舞蹈家武术家的辛勤探索和创造, 从继承舞蹈和武术套路身法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样式入手, 根据武术和舞蹈艺术自身规律的特点, 以及时代精神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传统的进行开发式整理, 并对其作了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与探讨,创立了一套教学的基本方法,取名为“身韵”教学法。身韵教学法的确立使摆脱了对古典的依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种类,因此, 对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特性、作用、价值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也就成为发展必然要求, 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 才能真正体现武术套路与舞蹈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 身心并用, 内外统一”这是武术套路与舞蹈不可缺少的标志, 是武术套路与舞蹈的术灵魂所在。一个成熟的武术套路与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 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 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当然, 不同民族和时代都有着对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为武术套路与舞蹈而言, 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 1 、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 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 “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一样, “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
作为“身韵”教材, 究竟在“形”上应包涵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 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姿态的剖析, 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武术套路与舞蹈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这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 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那就是“身韵”在“形”的训练中, 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 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 各种提、沉、冲、靠、含腆等身法的运用形式, 动作势态上的舒扬、闪凝、蓄发。
神: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 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武术套路与舞蹈中人体的运动方面, 神韵是可以认识的, 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 “形”才有生命力。
在神这一元素中,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 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 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 以形传神”, 正是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譬如获得05 年CCTV 舞蹈大赛古典舞一等奖的作品《书韵》, 其男演员可以说是用气在泼墨, 用心在书法, 气“心一想, 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 把中国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神韵通过古典舞身韵的一招一式充分地展现出来。可以说, 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 也就失去了武术套路与舞蹈最重要的光彩。
劲:“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 或“点中之线” (即“静中之动”) ,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达, 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 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 ———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 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 “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 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 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 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 有如行云流水。武术套路与舞蹈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 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左, 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 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特有的, 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 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 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 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 或是“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以上武术套路与舞蹈审美特性的对比,再次讲明了艺术具有统一性。也得出其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特性,在这个例子里面统一性的概念,看出了艺术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里面包含了好多不同艺术的特性混合体。
(三)、艺术的审美特征
我们通过以上的浅谈,可以知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自然界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虽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们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我们经常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就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把分散、隐蔽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美集中起来,突现出来。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家如果没有进步的审美观,就不可能对生活中美的和丑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
请继续阅读: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古代中国美女的容貌,究竟是以什么作标准呢? 中国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着重于装饰。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唐朝是开放社会,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粗壮结实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柔弱细腻 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内外兼修 这一时期,人们重于装饰,对美貌的欣赏玄学化,审美达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学高度,如曹植《洛神赋》。到了南北朝,中国的美女观完成了一轮循环,从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态雕饰。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也许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女性的服饰较为古朴,衣服、鞋子和男子无多大的差别,身上没有巾、带等饰物,头上也只是挽一个简单的发髻,没有任何装饰,但这个时期的女子已经知道一白可以遮百丑,开始使用妆粉。古老的粉有米粉和铅粉两种,米粉是以米粒研碎之后加入香料做成的。铅粉是糊状的面脂。汉代以后,铅粉被吸干了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的形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先秦、两汉时期的上衣下裳的服制、粉白黛黑的服装、丰肉微骨的体型,奠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隋唐时期:雍容富态、健康自然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这一时期,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倾向。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这种美德独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厚道》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
论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古筝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乐器,其知名度可与西方的钢琴相提并论,古筝艺术为人们带来音乐熏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关键词:古筝;审美;音乐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据历史记载,我国秦朝是将其作为宫廷的主要演奏乐器,可见其社会地位在当时之高上。历经几千年流传的中国古筝文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如今,全国上下乃至海内外,无论专业或业余的学习者,以成千上万人计数。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古筝艺术的审美体现。
一、审美在本文中的内涵
审美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美学家赵宋光先生在《论美育的功能》中对审美概念的定义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目的是“从精神产品中收取审美意识的传达”。通过不同的审美,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传递和接受审美的意识,起到美育的作用。古筝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最多、流传最广的是音乐文化,因此,本文涉及的审美主要是音乐方面,特指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的价值
音乐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也有它特别的审美价值。音乐审美实践中,价值对人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心理定势、培养审美能力都有相当的作用。音乐审美的价值由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审美能力的培育几部分组成。音乐的各种价值只有与审美价值交融,联成有机的整体,才真正体现属于自身的价值,因此,进行音乐审美,了解音乐审美的价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音乐的价值在人类生产与创造中的体现
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人类三项最基本的历史活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力为出发点[1]进一步考察发现,音乐具有健康价值、道德价值、智力价值等。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伙伴,对人的本质、心理和发展都有重大的作用,音乐审美,使人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与更新,对人类全面、自由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古筝演奏的审美
古筝的演奏包含了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几个方面。
形态美,由演奏者演奏的音乐包含了音乐各种元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体现了演奏者创造力、独创性的结构,体现了独立的审美价值。首先古筝的演奏是动态的,演奏者的形体、临场表演的形象给人视觉的美感。第二,古筝音乐旋律的千姿百态、丰富的演奏技巧、各种节奏的律动,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舞台效果组合起来的均衡、匀称、对比、变化、和谐、统一的自然美,满足人们听觉审美的需要。例如王建民的《幻想曲》,通过敲击琴弦、琴板等多种现代的演奏技巧与转调的形式,制造游离、梦幻多变的音响效果,让人犹如置身梦境,心灵受到音乐的洗涤。王昌元的《战台风》则通过各种快速的节拍和节奏、和声以及强弱的对比,制造台风到来的气势和人们抗击台风的情节,更是令人身临其境。古曲《将军令》通过一串密集的重复音,加上多种指法结合的变奏,描写出古代将军沙场点兵,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第三、演奏者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演奏,把乐谱还原成音乐,包含了很多创作的体验,是幻想力和抽象力的充分展示。如筝曲《渔舟唱晚》,演奏者把夕阳西下,风平浪静,江水荡漾,人们打渔回归热闹的场景做动态与静态的对比,缔造出“唱晚”的场景。人们从音乐节奏的快慢对比之中仿佛看到了这幅美丽的图画,因此感受获得审美的愉悦。学者汉斯立克指出:“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飞跃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2]张前主编的《音乐美学教程》中也提到:“音乐美的听觉感性样式是不可替代的,人的听觉审美需要心理、生理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这种需要只有美的音乐才能满足。”
情态美,理论上指的是作曲家寄托于形态美中的各种情感和思绪。在古筝的'演奏中,情态美大体表现为三个特征,最早体现的一个是自然的情态美,其次是不同程度的情态细腻的表达方式。还有一个是不同情态的对比、交结的变化,以及呈现的音乐立体感。例如在演奏各个地方传统流派的古筝曲,出现了同一曲目、流派不同曲谱内容不同,像《高山流水》《昭君怨》《出水莲》《大八板》《将军令》等。演奏者把代表不同地方音乐特色的风格准确地演绎出来,充分体现了音乐自然的情态美。例如,分别由两位古筝演奏家演奏《高山流水》。项斯华演奏的《高山流水》,表达了浙江音乐端庄典雅,清新秀丽的特色,高自成演奏的《高山流水》则体现了热情洋溢、气势磅 礴 的山东音乐特色。我们在聆听由古筝名家周望演奏、周延甲创作的《秦桑曲》,体会到更多的是思而不哀,悲而不怨,是细腻情感的交集,满腔热情又催人泪下。乐曲表达的不仅是细腻的情感,还带出了情感的对比、深入的变化,引起听者的共鸣,把情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态美,是组成音乐审美价值中特别的一部分。古筝的意态美往往使人获得精神的超越,能够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这也是古筝演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审美教育起到特别的作用。蕴藏于音乐当中深层的意境、意韵、意味,都是能够使审美的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人性的回归,有着特别的价值。例如古筝名家饶宁新演奏的《出水莲》,通过饶先生丰富多彩的即兴演奏变化的音乐融合汉乐本身清雅脱俗之韵味,尤其运用左手揉、吟、滑、按等技术,将音乐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紧密联结,弹出独创一格的味道,更将莲花的高贵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在音乐的精神上得以满足。一首《禅院钟声》也是饶先生亲自将家喻户晓的广东音乐改编为古筝乐曲,使得流传多年的粤乐曲在他手上弹出了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弹出心怀大志,不屑与小人斗争的宽广胸怀,使人的心境升华到完美的境界。而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世人都熟悉它寄予知音的寓意。还有周煜国创作的筝曲《乡韵》,抹不去的是对家乡、对亲人深深地思念之情。
三、古筝流派的审美
古筝的音乐历经积淀,在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筝曲,形成传统的流派,具有风格美。古筝的流派大体可以归纳为南、北两大派系。在南、北派中又有不同风格的小派系。北派以河南、山东以及秦地音乐为代表,南派以广东为代表,江浙的古筝独树一格。广东地区以流传于客家的汉乐筝和潮州地区的潮州筝尤为突出,而以广东音乐演奏的筝曲也是相当多的。不同地方,不同流派,不同师承的筝曲,体现了特定时期和地区人们不同的审美意识,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创造追求,人们的趣味和格调,体现了音乐的创造与传承。风格各异又丰富多彩的筝曲,显示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心理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北派系的筝曲,如《河南八板》《汉江韵》《闹元宵》《姜女泪》《丰收锣鼓》《百花引》《庆丰年》等,常以高亢磅 礴 的气势开头,曲调明亮,起伏跌宕,充分显示了北方人热情爽朗,性情刚烈的特点。南派系的筝曲,如《蕉窗夜雨》《杜宇魂》《西厢词》《崖山哀》《寒鸦戏水》《柳青娘》《浪淘沙》等,则以清新细腻,秀丽典雅的韵味,展示了南方人温文尔雅、含蓄内敛的性格。在抒发意境上,北方曲调悲情真切,真情热切,表达一种正直、刚强的个性;南方的曲调多诗情画意,写景抒情,纵有悲伤也是愁思绵绵,以浪漫斯文为突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