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秦:
秦刻石文的用韵特点是: 三句为韵。
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铺陈排比。
《吕氏春秋》:
一 由秦相吕伟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一 该书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
一该书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
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由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居多;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文章特点: 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
《吕氏春秋》的《察今》一文,接连用几个寓言故事说理,它们有: 循表夜涉;刻舟求剑; 引婴儿投江。
从《吕氏春秋·察今》的本义来看,"刻舟求剑"的故事要表达的是:因地制宜的思想。
从《吕氏春秋·察今》的本义来看,"循表夜涉"的故事表达的是:因时制宜的思想。
《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动作而歌舞的记载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F 《史记》 :
《史记》(司马迁) 开创的史书体例是:纪传体。
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记录王侯各国的兴衰状况。
《史记》的五种编写体列中,"列传"主要是: 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史记》的核心部分, 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本纪、世家、列传。
《史记》所采用的几种体例中,作为全书纲领的是: 本纪
《史记》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互见法"是指:把同一人物的事迹根据需要写在本传和其他传记中。
《史记》中人物心理表现的方式有: a通过人物独白 b,以他人语言显示 c由作者直接点拨。
《史记》刻藏人物性格常用的艺术手法有:
a 用独自写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b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其性格;
C以传神的细节凸现人物性格; d以对比衬托出人物特点;
e 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人物性情。
《史记· 信陵君列传》中的魏公子信陵君是:礼贤下士的典型。
《汉书》对《史记》体例的改造有: a把《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 b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
《史记》和《汉书》: 都反映汉代的历史。
指出秦刻石文在内容中多为"颂秦德"的是: 司马迁《史记》。
G 《汉书》 (班固):
《汉书》记载的是:西汉的历史。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不设"世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箸作是: 《汉书》
《汉书》的特点: 叙事平实稳健; 文章组织谨严; 语言富丽典雅; 但不行文挥洒自如
《汉书》(班固)的叙事特点是: 翔实平妥,笔法谨严。
《汉书》在写作上的特色是: 照录史实。
《汉书》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摹声绘形。
《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汉书·苏武传》中刻画苏武的品格特点是: 忠贞不渝。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家是:儒、墨、道、 法。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精细刻画。
H汉代:
"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共同的创作倾向是:阿谀颂德,游戏文字。
从文学角度,汉初创作主要成我在:辞赋。
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
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是: a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b行之质实畅达; c受战国策士的影响。
汉代"四家诗"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鲁韩。
汉代散文家:董仲书(西汉), 刘向(西汉),贾谊(西汉初年) ,桓宽(西汉)。
(西汉初期)贾山《至言》除分析秦之的原因外,另一着重讨论的问题是:君臣关系问题。
晁错(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论贵粟疏》。
晁错政论散文特点: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
西汉中后期的著名散文家:董仲书、刘向、 司马迁。
汉代被称作"为群儒首"的: 董仲舒。
董仲书《天人三策》的第三策阐述的主要思想是:天人相应、"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书、刘向政论散文的写作特点: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
刘向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 a 继承了董仲舒散文引经据典的特点; b 结构严整,逻辑清晰; c 往往采用"正论一反证一总结一时事"的结构模式。
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溆录,最著名的: 《战国策叙录》。
《战国策》由刘向编定。
《新序》《说苑》的诸种特点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描写人物言行,传达人物的形貌和精神。
《过秦论》:
一文章的核心指出:秦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仁义不施";
一文章集中体现了贾谊散文气盛情浓,铺排渲染的特色。
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贾谊。
贾谊文章带有纵横风气。
贾谊《鹏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齐同生死的豁达。
贾谊《吊屈原赋》的体裁是: 骚体赋;骚体赋创作特色:抒情述志。
贾谊《吊屈原赋》最显著艺术特点:直抒胸臆。
贾谊《过秦论》创作特色: 铺排渲染;
贾谊《过秦论》归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散文名篇《论积贮疏》,文章: 紧凑严密,说理透辟。
贾谊代表作: 《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桓宽《盐铁论》的散文风格:质直平实。
《盐铁论》与同时代散文的不同主要是:文风平实,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籍。
司马迁抒写"发愤"著书强烈愿望的是:《报任安书》。
具有"究无人之际,近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的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司马迁)"五体"中,作为全书纲领的是: 本纪。
西汉初期的词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从情思浓郁、质实纯朴向缺少真情、辞藻华丽方向发展。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战国)。
"赋":"叙物以言情"。
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枚乘《七发》。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基本结构方式,《七发》中主、客是:楚太子和吴客。
枚乘《七发》创作特点:铺叙夸饰。
与汉初各家散文比较,枚乘《上书谏吴王》最主要的特点是:譬喻叠出,设辞委婉。
扬雄赋作:《长杨赋》《河东赋》《甘泉赋》《逐贫赋》《羽猎赋》。
扬雄大赋《长杨赋》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天子田猎。
扬雄《河东赋》内容是专写天子祭祀,《甘泉赋》内容也为祭祀。
扬雄对大赋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
a、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b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c描摹对象集中,篇幅相对缩短; d往往采取"以美为讽"的表达方式。
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的是:扬雄。
汉大赋: 扬雄《羽猎赋》 《甘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汉大赋之绝响:张衡《二京赋》。
把汉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者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写得富有抒情色彩的赋是:《长门赋》。
《长门赋》的创作手法:抒情述志。
《天子游猎赋》所体现的司马相如的创作心态是:逞才炫耀。
《天子游猎赋》的主要表现手法:铺叙摹绘。
以《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色是:
a 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 b空间的极度排比; c以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d采用问难的体式; e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与骚体赋不同在于:
a骚体赋主要抒发愤懑哀怨之情; b《天子游猎赋》逞竞材和游戏文字; c《天子》"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d《天子》采用主客问答形式。
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遂初赋》←刘歆创作的骚体赋。
西汉中后期赋体作品有:《杨柳赋》、《洞箫赋》(王褒,咏物赋)、《自悼赋》、《遂初赋》。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表达怀人主题的辞赋。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今天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表述"招隐"主题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以铺叙隐居环境的恶劣来表现主题。
西汉中期东方朔著名的抒情短赋是:《答客难》。
西汉杨恽《报孙会宋书》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对不平遭际的怨愤。
-东汉: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归田赋》(张衡),其艺术表现特点是:形制短小。
铺陈胪列,细致描绘,成为汉代京都赋极致的是:《二京赋》(张衡)。
东汉赋作家: 班固、张衡、蔡邕。
东汉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吊古伤今。
从现存资料来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蔡邕。
汉章帝时受命写成《白虎通德论》的是:班固
五言诗起源: a 东汉前朝的文人五言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b 五言诗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孕育。
体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代是:东汉前期,班固《咏史》。
标志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张衡《同声歌》&秦嘉诗。
曹植在文学史上贡献最大的诗体是: 五言诗。(曹丕:七言诗)
刘长卿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
东汉散文创作的基本状况: 前期反对虚妄,批驳图谶,后期清议时政、发愤指弊。
东汉前期主要创作倾向:针对图谶虚妄的政治文化予以批驳,代表:王充&桓潭。
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反对图谶虚妄迷信的代表。
《抑谶重赏疏》 属于桓谭的 《新论》。
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适用。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表现了王充的论文主张是:崇实尚用。
王充散文创作特色也是:崇实尚用。
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疾虚妄,崇实诚"。
(东汉后期)王符《潜夫论》中的是:《实贡篇》。
王符"志意蕴愤"的著作是: 《潜夫论》。
东汉后期散文的创作特色:切中时弊,情感浓郁。
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东汉散文家仲长统的代表作: 《昌言》。
《昌言》创作特点:讦直深刻。
东汉后期:《刺世疾邪赋》(赵壹)。
东汉《北征赋》: 班彪。
(东汉末)祢衡《鹦鹉赋》的艺术表现特点是:比喻象征。
汉代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丽的方向发展出现在:东汉后期。
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南朝。
《吴越春秋》:
- 东汉时期的一部杂史;
- 记录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吴越春秋》产生的年代:东汉时期。
《吴越春秋》记载的是:春秋末年是越两国的历史,前五卷吴国历史,后五卷越国历史, 在写作上体现前后连贯成篇特色。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在内容上主要的不同是: 《吴》集中记述吴越争霸的历史,《越》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越绝书》 (袁康) 产生年代:东汉时期。
东汉后期, 《古诗十九首》产生。 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文选》。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特点: 浅近明白。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包括:
a人生失意和无常之感 ; b思乡、怀人的情感; c表达闺思和愁怨;
d 摆脱尘世之累的心境; e自然的空灵寂静。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a 浅近自然,; b情景交融; c 意味隽永; d善用比兴; e意蕴多义。
《古诗十九首》中感慨人生失意、功业迟滞的是:《迥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的是:相思令人憔悴。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表现的是:闺思愁怨。
属于《古诗十九首》 的: 《驱车上东门》。
出自《古诗十九首》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迥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古诗十九首》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请结合下列作品论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抒发人生普遍情感:含蓄模棱的表现方式);
2、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痕迹的表现风格;
3、景物、情境与情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浅近自然又精练准确的语言。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1、 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具体表现为思乡怀人和闽思愁怨;
2、 游子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对人生的某些思考。
(东汉末)仲长统《昌言》的文风特点:质朴而富于论辩。
苏李诗:
- 苏李诗是指《文选》收录的所谓的苏武、李陵的诗歌;
- 这些诗歌多写朋友、夫妻离别,情感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相似。
东汉末年,产生: 《文选》《玉台新咏》中收录的所谓"苏李诗"。
最早收录文学史上七首所谓"苏李诗"的总集是:《文选》。
《孔雀东南飞》:
-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长篇叙事乐府诗;
- 最早收录在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
- 抒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篇。
-乐府:
乐府:
一本义是指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一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机关整理、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一汉代乐府诗歌包括贵府、文人的创作和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特点: 杂言和五言为主。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 生活艰难;
2、 厌倦战争;
3、 讽刺达官显贵;
4、 抒写爱情婚姻。
《乐府诗集》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类别是:《相和歌辞》。
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有所思》。
汉乐府民歌《鸡鸣》的内容是:讥刺达官显贵。
汉乐府民歌《江南》一诗是:爱情诗。
汉乐府民歌: 《上山采蘼芜》: 婚恋诗。
汉乐府《陌上桑》一诗是:婚恋诗。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出自汉乐府民歌: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处: 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东门行》的题材内容是: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句式上为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着意于人物描写的是: 《孤儿行》。
汉乐府《战城南》的艺术特色是:在叙述和描写中抒情。
《西曲》:
- 西曲是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民歌;
- 西曲今存一百余首,新郭茂倩《乐府诗集》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风格清新明面。
"西曲" 主要产生于: 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
-建安:
建安诗歌主要的特点: 慷慨任气,高亢悲凉。
汉魏之际, 中国诗歌史上掀起的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建安时期,其鲜明的时代风格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一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
一 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一 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一 形式上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建安七子:
一指建安时期七位文学创造成就卓著的文人,即孔融、王粲、 徐斡(干)、陈琳、阮瑀、应㻛、刘桢;
一建安七子的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建国之业的抱负;
一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孔融文学成就主要在于: 散文。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东汉末年) 的辞赋代表作:《登楼赋》 。
王粲为"建安七子"中诗 、赋最佳者。
王粲的诗被誉为: 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出自《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著名女诗人蔡琰的创作时代是: 建安,作品:《悲愤诗》。
蔡琰著名五言诗《悲愤诗》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蔡琰适逢汉末社会动乱,曾身陷于:匈奴。
-建安"三 曹":
建安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曹操。
曹操:
a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b 出身于官高望低的宦官家庭;
c 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d 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
e 字孟德, 沛国谯(今安徽毫州市)人。
魏晋时期,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 曹操。
曹操诗的风格是:古直悲凉, 慷慨沉雄。
曹操《短歌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悲凉沉雄。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步出夏门行》。诗句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第一章《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
曹操诗作中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的是: a《燕露行》 b《蒿里行》。
曹操《蒿里行》的创作特点:借古题以写新事。
曹操的父亲:夏侯嵩
曹操次子:曹丕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文气说。
在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曹丕《典论·论文》。
在文学理论上,陆机高于曹丕之处在于:论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曹丕《燕歌行》。
曹丕(建安诗人)代表作《燕歌行》是:逐句押韵。
游仙诗: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游仙诗》;
一游仙诗内容:求仙长生之意,愤世嫉俗之言;
一郭璞的游仙诗成就最高。
中国诗歌史上首次以"游仙"为诗题的诗人:曹植。
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曹植。
曹植著名赋作:《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曹植前期抒发其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的代表作:《白马篇》。
曹植诗歌创作前后分界是:曹操之死。
I 三国(魏、蜀、 吴):
竹林七贤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 49年))
正始诗歌时间断限为: 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在诗歌创作上常常表现出老庄人生理想倾向的是正始士人。
正始诗歌成就的代表作家是:阮籍(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和嵇康。
作于正始时期的文章:《大人先生传》。
中国诗歌史上抒情组诗源头是:阮籍五言《咏怀》(82首) ,也是阮籍诗歌的主要成就。
《咏怀》 被钟嵘(南朝) 誉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慌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的组诗。
《咏怀》的评述有:
a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b忧时悯乱,兴寄无端; c既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
d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先河。
出自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 散文。
第一个将庄子诗化,诗中具有清远境界的是:嵇康。
被钟嵘《诗品》批评为"过为峻切,讦直露才"的作家:嵇康。
继曹操之后,其创作达到四言诗顶峰的诗人是:嵇康。
四言诗被后人评为"实开晋人之光,四言中饶隽语,以全不似《三百篇》,故佳"的作家是: 嵇康
正始时期,四言诗创作最有成就的诗人:嵇康。
正始诗人嵇康最著名的诗作是: 《幽愤诗》。
嵇康所作:"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洛》 风格特点:典丽清拔。
是鹏鸟赋。
根据中国历史资料,李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等,都是以鹏鸟为主题的作品,所以是鹏鸟赋。
《鹏鸟赋》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时期的作品。
一、汉赋的来源
赋之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卷一)。后来的赋体文学也主要运用这一手法,而发展得更为充分。作为文体的赋,最早是荀子的《赋篇》,它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班固把荀子的《赋篇》和屈原的作品都看成赋,并认为是源于《诗》。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对汉赋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楚辞,因为楚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楚辞,其次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先秦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总之,汉赋吸收综合了多种文学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
二、汉赋的概念
汉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骚体赋: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新体赋):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小赋: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三、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
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带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蔚起。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第二节 贾谊和枚乘
一、贾谊
1.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作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七篇,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旱云赋》三篇。
2.贾谊辞赋的特点:
贾谊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是汉初骚体赋典型代表。贾谊的赋作在内容上继承了《离骚》的讽怨精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鵩鸟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离骚》的比兴传统,风格也接近楚辞。在形式上也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也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贾谊是散文大家,其赋作也有“以文为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的趋向。但总体上说贾谊还是在继承着楚辞的艺术精神,进行着模仿性的创作。
二、枚乘
枚乘是汉初重要的辞赋家和散文家。以辞赋的创作最为著名,《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九篇,今存有《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前二篇存在争议)、《七发》等三篇。其中以《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它以宏大的结构、繁富的辞藻、铺排的描写手法、主客问答的体式,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写作模式。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就已指出了其赋“腴辞”、“夸丽”的特点。《七发》对后世赋的创作影响颇大,模拟之作频出,形成了赋作中的“七体”。《七发》标志着汉代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作品讲读]
一、贾谊《吊屈原赋》
1.《吊屈原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之职时,路过湘水凭吊屈原,写下的一篇骚体赋。诗人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抨击了美丑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此赋是汉初具有代表性的骚体赋。
2.这是一篇文字简洁、篇幅短小的骚体抒情赋。此赋前有小序,赋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赋的正文,描写了屈原所处的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环境,揭示出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第二部分是赋的“讯”辞,即结语,分析了屈原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
3.此赋实是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愤世嫉俗和悲愤郁闷的情怀。这篇赋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了铺叙与议论并用的手法:正文部分主要以铺排的手法来描写种种被颠倒了的社会现象,并适时地发出感叹和议论;“讯”辞部分主要以议论的手法抱怨屈原不能远离浊世以自保。全赋无论是铺叙,还是议论,都熔铸了作者的激愤情感,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同时此赋继承了楚辞的比兴传统,表现手法多用比喻、象征,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富。此外,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段法使善恶颠倒的社会现象更加鲜明。此赋的句式,第一部分以四言句为主,第二部分以六言句为主,也用“兮”字。此赋从艺术表现形式到手法乃至风格,都有模拟楚骚的迹象,体现了汉赋早期创作的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状态。
二、贾谊《鵩鸟赋》
1.《鵩鸟赋》是贾谊谪居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所作。《鵩鸟赋》主要以道家思想谈论人生的哲理,是一篇哲理赋。他表述了天道人事变化无穷,难以参透,企图以道家生死齐一、纵躯委命的达观态度,来排谴人生的苦闷,以获得精神是的解脱。
2.《鵩鸟赋》的艺术特点:
(1)《鵩鸟赋》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鸟对话而展开。这种形式显然受到庄子寓言的影响,同时也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
(2)《鵩鸟赋》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以议论来抒写对生命忧患的思考,来阐发人生的哲理。议论之中也常运用一些贴切的比喻,来增强议论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叹语气来加强议论的情感性。
(3)《鵩鸟赋》的语言因以表达哲理为主,所以显得凝炼精警。形式上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体现着向汉大赋的过渡。
三、枚乘《七发》
1.《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品,也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于是以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论道七事,来启发楚太子。赋的主旨意在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的“要言妙道”,在于劝戒*奢,启发人们要注重精神的追求。
2.《七发》的艺术成就
(1)《七发》融会了前代文学的各种因素。《七发》体制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环环相接来结构全篇。它在体制与描写手法上都受到过楚辞的影响,《离骚》的宏大体制及其中的问答形式、《招魂》帝与巫阳的问对,以及《招魂》和《大招》的铺排描写手法,还有纵横家说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七发》完成了汉大赋的奠基任务。
(2)《七发》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声色情态毕现,描摹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善于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七发》的人物及其对话都是虚构的,叙事和描写也是想象的,在这方面来说它更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在内容上也由骚体赋的以抒情为主,转变为以叙事写物为主。
(3)《七发》的语言形式,一方面它吸收了楚辞的句式和“兮”字,一方面大量地使用散文的句式,同时也有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与楚辞相比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加。是韵文与散文的结合,是诗歌的散文化与散文的诗歌化。《七发》在体制和艺术手法上,都为后来汉大赋创作树立了典范。
第三节 司马相如
一、司马相如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赋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他的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其赋作以《子虚赋》、《上林赋》最著名,是汉代新体赋的典范作品。此外还有《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由于他的创作,奠定了新体赋在汉代文学中的稳固地位。《子虚赋》作于汉景帝时期,是为梁孝王宾客时所作。《上林赋》在武帝即位后,被召见时所作。两篇相距十年,但实为同一主题的上下篇。《子虚赋》假托子虚使齐向乌有先生夸说楚王田猎之盛,乌有先生进行辩驳,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侈靡”。《上林赋》写亡是公又批评二人,盛夸天子上林游猎之盛况及天子反省奢靡,最终落实到政治与道德的讽喻上。体现了汉大赋“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劝百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的内容特点。
二、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1.司马相如的赋在艺术构思上,采用了虚构的手法。《子虚赋》、《上林赋》不仅“子虚”、“乌有”、“亡是”的人物是虚构,而且一些事物描写中的夸张本身也包含了虚构的成分。整个文章都是在虚构中完成的。文章结构完全采用了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主客互相夸耀诘难展开描写,力求展现巨大的时空。整个赋作显得气象阔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这种宏阔的气象与结构,正是汉帝国的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云:“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葛洪《西京杂记》)
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铺排夸张、描摩渲染的手段来叙事写物。其赋以“体物”为主,集中笔力来描绘物类、物象、物态,并追求辞藻的博富和绚丽。正如刘勰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夸张的描写,细腻的描摩,层层的渲染,以及色彩绚丽的文辞,大有穷形尽貌之势。可以说是达到“写物图貌,蔚为雕画”(同上)的境地。
3.在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形成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字型的排列上,也注意形式美。同时句式长短相间,灵活自如。总之,其赋对辞藻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都达到了极至的地步。作品描写形象和运用辞采的能力,的确超越了前人。但也有堆砌辞藻、好用奇词僻字之嫌,一味追求“写物图貌”而缺少动人的意境和内在神韵。
第四节 东汉的辞赋创作
一、班固
1.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作家。《两都赋》是其大赋的代表作品,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其它较著名的赋作还有《幽通赋》、《答宾戏》等。
2.《两都赋》
(1)《两都赋》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实际上是一篇的上下章。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宾主相互夸耀,西都宾盛称西都“长安旧制”,代表的是西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东都主人则夸耀东都洛邑制度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也体现了重礼乐教化、尚节俭的儒家政治理想。
(2)《两都赋》在体制和艺术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如宏大的结构、假设主客问答的方式及铺排、渲染、夸张的描写手法等。《西都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更近司马相如,汪洋恣肆、富丽详赡,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东都赋》的手法则较为平实,语言风格也较趋典雅,是受作者儒家风范的熏染。刘勰曾评论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文心雕龙·诠赋》)概括了《两都赋》的基本特点。
(3)《两都赋》较前人有所发展和进步的是:一、在题材上扩大了描写范围,由描写林苑扩大到京都;二、在表现手法上采用虚构、夸张的同时,也融合了征实的表现手法。三、加强了作品的理性因素的透入,较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念和历史观念,使内容显得比较深厚。
二、张衡
1.张衡是东汉中期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其赋作有《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温泉赋》、《应间赋》等。其中写物大赋以《二京赋》为代表,抒情小赋以《归田赋》最著名。另外,张衡的《同声歌》和《四愁诗》,在文人五、七言诗歌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2.《二京赋》
(1)张衡的《二京赋》是继班固的《两都赋》后的又一篇以京都为题材的力作。其写作起因和创作目的是讽谏奢侈的世风。《后汉书·张衡传》说:“永元中,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二京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西京赋》中的凭虚公子先对西京长安的繁荣奢华的景象进行了一番描写,凭虚公子的观点是统治者的享乐奢华是应该的,是繁荣富足的表现。然后《东京赋》中的安处先生否定和批判了他的观点,警告凭虚公子“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又对东都洛阳的盛况进行了一番描绘,意在称颂东京的兴盛而不流于奢侈。
(2)《二京赋》在体制结构、谋篇布局、艺术手法都是模拟班固的《两都赋》,然而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精心琢磨的程度还是超过了《两都赋》。《二京赋》的体制更宏大、篇幅更长,铺陈描写更细腻,题材的范围也更宽。《二京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在题材上于京都生活中加入了市井风情的描写;在艺术上于铺排夸饰外,增加了说理议论的因素和抒情的色彩,有些景物描写还体现了清丽自然的特点,笔法类似于他的抒情小赋《归田赋》;在思想主题上,加强了讽喻和批判的成分。
3.此外,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以铺陈夸饰和颂扬功德为主的大赋也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以抒情述志为主的、诗意化更浓的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篇制短小,写得清新明丽,抒情性很强,是标志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继而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众多作品出现。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写景咏物,或针砭现实,而走向了个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也更贴近了现实生活。
[作品讲读]
一、张衡《归田赋》
1.《归田赋》作于张衡的晚年,宦海浮尘,世路艰难,壮志难酬,于是产生了归田隐居的念头。《归田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思想归田的动因。第二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设想的归田之乐。
2.《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主要艺术特点是:
(1)在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情绪融合到环境、景物的描写之中,浑然一体,造成了意与境的结合,形成了诗意化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二是以议论、用典、用事、铺叙等手法来述志和抒情。写景状物主以抒情,叙事议论主以表志。在作者的内在心理上,现实的幽暗与压抑和憧憬的美好与自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2)《归田赋》的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写景状物细腻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3)《归田赋》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多用排偶,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此赋在形式上正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可以说是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同时也是最早以田园生活乐趣为题材的作品。
只找到这些 将就着用吧
《大鹏赋》里写大鹏飞起来的感觉:“脱鬐鬛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大鹏飞起来了,太阳正好也刚刚升起,太阳在大鹏的翅膀上,稍稍露出一点红色,“烜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宇宙、昆仑之间,就只有大鹏鸟。“一鼓一舞,烟蒙沙昏。”大鹏翅膀拍一拍,呼吸一下,天地都为之变色,以至于天上全是雾了。“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拍一下翅膀的话,连五岳都会动荡,还要引起海底火山爆发。接下来几句:“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敢情这气候变化,都是李白的大鹏在作乱——这大鹏一喷气,天地四方就全是云了,可比喷气式飞机强多了。李白接着写道:“尔其雄姿壮观,映背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河汉,就是天河。李白和庄子都很了不起,他们都是神仙,在人类乘宇宙飞船到月亮上面去看地球之前,他们就已经看过了。他们看到的地球,就是以海洋为主的——“上摩苍苍,下覆漫漫。”了不起啊!“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傍叹。”那个开天辟地的盘古,也只能是在一边儿干看着。替太阳神赶车的羲和,看到大鹏就更只有发呆的份儿了。“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全球原来是五大洲,现在说七大洲,都不在话下。只要大鹏一出,便是鬼哭神嚎。“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中国神话里,天吴是水神,海若是海神,他们看到大鹏之后都会吓得发抖。“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海里的那些蛟龙、鲸鱼看到大鹏,更是吓得不敢出来了。李白还故作天真地说:“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大鹏何以这样伟大?你们问我,我也不明白。你们一定要问的话,那我只能说这是天地造化。
白以大鹏自喻或寄托政治的诗赋,人格力量别具一格,他人莫比,傲立天地,颇具特色。这与他的人生理想、精神风貌、对现实的认同、生命的关注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唐王朝社会的文化氛围紧密关联,与诗人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也不无关系。从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来说,大鹏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脱脱的“足萦虹霓,目耀日月”的艺术化身,让人经久不忘。更重要的是李白把大鹏作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遏绝云端、气冲霄汉的人格力量,使李白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无比激情在大鹏形象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一)“济苍生、安黎元”抱负的呐喊
李白大鹏的人格力量充分反映了他那种心雄万丈,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先秦以来,“诗言志”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点,反映进步知识分子的时代要求。无论是《大鹏赋》还是其前身《大鹏遇稀有鸟赋》,都写作于李白尚未投入政治活动之前,以鲲鹏展翅,鹏程万里的大鹏作为心中的偶像,表现了他不懈的理想追求。在后来李白相关的大鹏诗赋中,依然跳动着李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忱之心。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对自己的理想作出描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很显然,李白政治理想是高远的,是符合他所处的时代要求的。他的志向是济苍生、安社稷、救黎民、傲宰臣,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富庶。这种蓝图他在《赠徐安宜》、《赠清漳明府侄》等诗文中都有相当精彩的表述,对和平宁静、官清民勤、政闲刑轻、男耕女织、教化有效的环境治理都有极其强烈的企盼。李白这种理想人格,即使在政治出路遇到坎坷和阻塞之后不但没有减退,而且如同电光石火,更加熠熠生辉,这就是李白最可贵之处,也是昂然而上的大鹏精神在李白身上的真实写照。
(二)“平交王侯”思想的真实凸现
李白大鹏的人格力量还渗透到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中,即便是对统治阶级中那些有地位、有权势的人物,也不表现得象一般人那样恭恭敬敬,而是狂傲不驯。他曾自称:“出则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就是说,他出入官场和那些王公贵族交往从不卑躬屈膝,不屈己求荣。这种平交王侯的思想,经常与他不贪爵禄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交织在一起,既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也凸显在他的大鹏诗赋中。如前所述,李白非常喜欢《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在他的《大鹏赋》、《上李邕》、《临路歌》等作品中,不但以大鹏自比,抒发其壮阔胸怀和宏伟抱负,还挥斥那些权贵和庸俗之辈为学鸠、斥安鸟,由此产生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非凡气概。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大鹏精神象征中本身就饱含着“平交王侯”的深刻思想内涵,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经典特色。
(三)“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理想的破灭
李白大鹏之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是崇高无比的,但同时也带有当时历史的局限。李白投身社会不久就敏锐地看到现实的黑暗,心中幽怨积升。他的大鹏理想与现实之间堆积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他就向往建立一个道家主张的返朴归真的社会。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理想信念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不愿意消极避世,隐遁终身,而是积极应世,追求功名。为此,他还采取了不同凡响的方式,不象当时一般士人那样靠科考进入仕途,而是通过交游干谒、退隐山林,以谋令名,希图盛会风云,一步登天,出将入相,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旦功成名就,就悄然身退,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统一到一起。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也无不打上《庄子·逍遥游》大鹏形象的烙印。为此,李白除崇拜管仲、诸葛亮外,还非常钦佩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应当指出,主观上的追求并不等于客观现实,在唐王朝日趋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个人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大鹏的美好夙愿只能残存在历史典籍中。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李白自身的悲剧。
大鹏遇希有鸟赋(大鹏赋)并序(卷一(一)一)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後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巖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鼇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暘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解析: 李白在鄂州江夏(今武汉)期间,正值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要去朝南岳衡山途经此地。这司马承桢不但道行高深,而且博学能文,从武后以来即已屡次奉诏入京,封以官爵,屡辞不受。李白对此人早有祟敬之心,便特地前去拜访。司马承祯连日来客络绎不绝,宾客满座,但所求无非黄白之术,所谈无非俗套虚文,他只好勉强应付。正感疲倦之际,李白却给他带来一阵清风。这位青年公子风神特异,与众不同。身如清松,目若闪电。接谈之间,更觉此人天资聪颖,识见过人。便看定李白说:"君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但又说:"观君眉宇之间英气勃勃,言谈之间,不忘苍生社稷,毕竟志在匡济。以你之才识,当此开元盛世,自是鹏程万里。待你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事毕,再到天台山来找我吧。"年轻人看着道士的白须,现出不解的脸色。司马承祯将麈尾一拂,笑道:"岭上白云,松间明月,无往而不相逢。"年轻人恍然大悟,说道:"功成,名遂,身退--这正是晚生的素志。"便高高兴兴拜谢而去。 李白回到住处,一连数日,回味着司马承祯对他的指点和赞扬,不禁飘然有凌云之概,于是胡思乱想。他一会儿想起《神异经》中所说的昆仑山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他一会儿想起《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鲲鹏。他觉得司马承祯好像是希有鸟,自己则好像是鲲鹏。只有希有鸟能认识鲲鹏,也只有鲲鹏能认识希有鸟。因此李白便开始构思《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来又干脆改为《大鹏赋》。 他迷茫中看见北冥天池中的巨鲲,随着大海的春流,迎着初升的朝阳,化为大鹏,飞起在空中。它一开始振动羽翅,便使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接着它便广袤的宇宙中翱翔,时而飞在九天之上,时而潜入九渊之下,那更是"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只见它"足系虹霓,旨耀日月。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它一会儿飞向北荒,一会儿又折向南极。烛龙为它照明,霹雳为它开路。三山五岳在它眼中只是一些小小的泥丸,五湖四海在它眼中只是一些小小的杯盏。古代神话中善钓大鱼的任公子,曾经钓过一条大鱼让全国人吃了一年,见了它也只好甘拜下风。夏朝时候有穷氏之君后羿,曾经射落过九个太阳,见了它也不敢引弓。他们都只有放下钓竿和弓箭,望之兴叹。甚至开天辟地的盘古打开天门一看,也目蹬口呆。至于海神、水伯、巨鳌、长鲸之类,更是纷纷逃避,连看也不敢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