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名作《卖炭翁》,能给生活带来哪些启示?

白居易名作《卖炭翁》,能给生活带来哪些启示?,第1张

被誉为“诗魔”的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虽然他入了官场,但是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是以穷苦百姓为主人公,白居易做到了诗人的最高境界——文章和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所作的描写百姓生活的诗歌数不胜数。

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能感觉到农民收麦子时天气的炎热,劳动的艰辛,从侧面还体会到了虽然劳作辛苦,但丰收的喜悦让农民已忘却劳累;读“税重多贫产,农机足旱田”,能感受到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天下大旱,统治者却加重税收。

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跃然纸上,让人深感其中。

读者从这两句诗中读出来的百姓生活的艰难,都不如《卖炭翁》一文来的震撼。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从一位卖炭翁的艰苦生活入手,老人生活清贫,以卖炭为生,却又遭遇不幸。

以小见大,刻画的是万千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在百姓穷困潦倒的背后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腐败,昏庸的君主,官员的贪污,让百姓对生活没有了期许。

《卖炭翁》一文,读来字字泣血。

《卖炭翁》是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学习时代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能读到百姓生活不易,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诗人白居易对统治阶级的义愤填膺。那时我们自认为读懂了,了解透彻了。但其实都是为了考试的浅显理解。

白居易剧照

老翁的生计就是烧了炭去卖,因为烧炭,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在读者脑海中就会展现出一位灰头土脸、两鬓苍白、沟壑纵横、手指粗糙的老翁形象,这大概也是对“所有老翁”的一个想象。

老翁这么勤勤恳恳地烧炭,那他得来的钱应该足够他生活富足了吧。其实不然,“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卖炭的钱也仅能买来身上唯一一件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诗人白居易并没有直接描写老翁生活的艰难,而是从侧面展现。读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老翁的贫困生活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就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将诗人的情绪推向高潮。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担心炭不值钱却希望天更冷些。

这句诗虽然描写的是卖炭翁的内心活动,但是把当时社会中底层劳动人民在生活的泥潭里艰难挣扎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终于天气如了老翁的愿望,迎来了“一尺雪”,他的炭能卖出好价钱了,在寒冷的冬天终于能买上一件冬衣。

他满怀希望,在天不破晓就整装待发,用牛车拉了“千余斤”的炭,准备去集市上卖。可是就在“牛困人饥”之时,“翩翩两骑”来到了他的面前。

他们是谁呢是“黄衣使者白衫儿”。也就是说他们是皇宫的人,腰缠万贯,肯定不差卖炭的钱。但是没等老翁商讨价钱,他们竟然“回车叱牛牵向北”,将牛车和炭全部抢走,只留下“半匹红纱一丈绫”充当买炭的钱。

老翁很舍不得,却因为他们是宫廷的人,有钱有权,而老翁身为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只能忍气吞声,眼看着自己赖以为生的东西被人抢走,自己却无能为力。

全诗到这就结束了,但是老翁的生活就到这结束了吗?并没有,他本来寄希望于炭能卖个好价钱,可是现在血本无归,他以后的生活要怎么过下去?

诗人并没有多加赘述,读者却能够发散思维。白居易并没有在文中直抒胸臆地表达他的感情,而是引导读者去挖掘,去想象。

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出了诗人对穷苦大众的同情,更能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愤懑之情。

年少的读者都爱憎分明,对“晓驾炭车碾冰辙”的老翁极尽同情,却也恨其不幸怒其不争,对蛮横抢夺他人财物的“翩翩两骑”极尽厌恶,恨不得钻进书里暴打他们一顿,再用自己的“同情之心”挽留老翁。

卖炭翁唯一的收入来源被无情的掠夺,年少时期很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反抗。而那时的自己最不缺的就是热血,看不惯所有的不公待遇,希望自己有能改天换地的本领。

更有甚者想象如果自己生活在老翁的年代,一定会奋起反抗,不能那么屈辱地活着。

少时读来并没有太多的感触,自己一直在“温室”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觉那样穷困潦倒的生活距离自己很遥远。因为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所以才能肆无忌惮得对卖炭翁的忍气吞声加以点评。

每个少年都会憧憬未来的生活,比如举着红酒杯,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在一众成功人士之间言笑晏晏。虽然说起来有些荒诞不经,有大放厥词之嫌,那也是因为,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少年,认为成功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

可是进入社会才知道,哪有轻而易举取得成功的。

曾经的豪言壮语也有抛却脑后,在社会中没有一步登天,只有脚踏实地。长大就有要承担的责任,有要承受的压力,在生活中受到了掣肘。

再读《卖炭翁》,就有与少年时的不一样的体验。

少时只能是理解了皮毛,长大后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才可以说理解了它的内涵。“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没有人不向往圆满美好的生活,卖炭翁受生活所迫,就只能希望天冷一些。

现在读就有些感同身受,即使工作很辛苦,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希望感谢工作,不禁潸然泪下。

长大成人便意味着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所有的酸甜苦辣咸都需要自己来打拼与承担,虽然现在的生活与经济不像老翁生活年代那么艰苦,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也需要精打细算,生怕月初奢侈,月底就要过着拮据的生活。

当初的雄心壮志早已成了年少轻狂的回忆,有一份高薪的工作都成为了梦想,面对一月寥寥无几的工资,也担心有一天会失去这份工作,再次读起《卖炭翁》,便没有了小时候的情感,更多的是理解他的不易与无奈,这大概便是感同身受吧。

现如今面临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买房,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高到让人可望不可即,虽然三四线城市会便宜些,但是年轻人却又有鸿鹄之志,想在大城市打拼,不愿在小城市里“憋屈”生活。

已不再年少,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高昂的房价也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担起的。生活迫使我们成为了诗中的老翁,也没有了肆意点评的勇气。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眼里有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心里有理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生活还得继续,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或许明天便是人生的转折点,但无论如何都要向阳而生。

正如“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求之事并不必太多,能做到无愧于心就好。

《石壕吏》和《卖炭翁》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老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但它们的情感表达在批判对象上有一定的区别。

《石壕吏》中造成老妇一家悲惨命运的是战争,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而在《卖炭翁》中,造成卖炭翁悲惨命运的是宫使与“宫市”制度,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相同点在于,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一定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批判对象的不同。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其主旨是反映了贫苦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诗中描绘了一个卖炭的老人,他年迈体弱,日复一日地背着沉重的炭篓行走在山路上,虽然辛苦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而与此同时,富人们却过着奢华的生活,浪费着资源,对社会贫困人民漠不关心。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想要表达的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他呼吁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社会资源的平等分配。

配合上句来理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同时暗含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不要恶搞如此悲惨的诗句!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油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思想感情。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

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作品由始至终没有一句夸赞卖油翁的话,但卖油翁那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已随着他的言行举止充分地展现出来。

扩展资料

《卖油翁》赏析:

《卖油翁》记了两件事,一件是陈尧咨射箭,一件是卖油翁沥油;这两件事在文章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写陈尧咨稍有成绩就自夸自傲起来,就反衬了卖油翁谦虚朴实的美德。写陈尧咨气势逼人,就映衬了卖油翁从容不迫的态度。由于有陈尧咨射箭这一段作有力的铺垫和衬托,就把主体部分充分地凸现出来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5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