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情感是指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感情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的《静夜思》,其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诗的主旨确实如楼主所说,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主旨并不等于主要内容。还是以李白的《静夜思〉来说,其主旨是对家乡的思念,而其主要内容则是看到床前的月光,便低着头想念故乡。〈望庐山瀑布〉的主旨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其主要内容则是表现瀑布的落差大,气势磅礴。
这样说,你能看明白吗?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作品鉴赏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您瞧这稻苗还不宰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他的话很有启发性。后人称他为梁韬明。所谓“光”有两种解释:一是开明睿智,在荀子的“求慈明君,扶君”;第二,这是众所周知和明确的。
陶弘景肖像
如果说这是第一层意思,那么陶弘景其实是抱着见君的希望才选择了这个词。这就是当官的态度,也符合他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生活经历。据说陶弘景自己在书中写道,希望四十多岁成为秀才,然后成为浙东的好县令。可见他也希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
如果这是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对一个人智力的肯定。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开始读经典,比如《礼记》,《尚书》,《易经》等。他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可见他从小就聪明体贴。但相对来说,这还是第一种可能。
辞职后,陶弘景到句容曲山,称之为茅山。然后他在山坡上盖了一栋房子,开始隐居。因此,他隐居在华阳。
此外,陶弘景还有“山中宰相”的称号。他余生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尽管梁超一再邀请他出山,他还是坚决拒绝了。尽管如此,皇帝还是很清楚他的才华,派人给他送去炼丹的材料,并在茅山建了一座道观。此外,每当国家遇到吉凶祸福以及与出兵有关的大事,皇帝都会写信给他征求意见,一个月就有好几封。可见陶弘景虽隐居山林,但在朝廷的地位却如宰相。
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虽然经历了宋齐梁,但一般认为他是南梁时期的人物。据说这个国名叫梁,也与他有关。
比如陶虹静
梁开国皇帝萧炎早年与陶弘景关系密切,但他即位后,在国号确定之前就来请教陶弘景。但陶弘景多次占卜,发现结果是“梁”。他写信说“梁”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因此,国号定为“梁”。
当时,陶弘景隐居在茅山。梁武帝请他去做官。他亲自给他写信,送给他一条鹿皮头巾。后来,他几次为约会添加礼物。但陶弘景一直没有答应。他为秦始皇画了一幅画。照片里有两头奶牛。一头牛散在各处,吃着水草。一头奶牛穿着金色的羊毛。其他人抓住绳子,用棍子把他赶走。两头奶牛。前者是他隐居的自我,后者是他正式的自我,享受着财富却失去了自由。
看到这幅画后,梁武帝笑着说:“这个人没有世俗的追求。他只是想通过摇尾巴来模仿庄子的乌龟。他有什么理由做我的官?”之后,他没有再提任命陶弘景为官的事。
但是,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件,梁武帝还是会派人去请教陶弘景。他和陶虹静的通信是连续的,每个月都有好几封。每当梁武帝收到他的信,他都会烧香虔诚地接受。他的态度是如此恭敬,几乎无法重复。因此,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诗
陶弘景是个善于养生的道士,但也是个文学家。因为隐居深山,所以经常游山玩水,赏松树,赏山川,看美景。他天生会写诗。尽管他的大部分诗歌已经失传,但仍有一些保存了下来。
“一封要求山中所有诗歌回答的信”
陶弘景里有一句话,“问一封信,山中诗皆应答”。从这首诗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他回答皇帝
他除了写山中的风景,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外,还写了更多苍凉阴郁的诗句,如《寒夜怨》。“夜云,夜鸿惊,苦李稷伤夜情。满山霜烟,帐中寂寥明。天寒地冻,寒风凛冽,我的心碎了,我的泪流尽了,我的爱人满腹怨恨。谁能受得了?”
夜晚出现乌云,鸟儿因为害怕而悲伤地鸣叫,让人很难过。前三句是晚上写的。每一句都有“夜”字,后面是两个连续的句子,分别是“冷”和“难过”。这种语言让全诗的情感基调变得十分悲凉,与诗名相符。诗人悲伤的原因在最后一句指出,这是一个“思”字。诗人总是无缘无故地表达他对某事的感受。据说这首诗是陶弘景在齐国灭亡之际所作,所以他可能是在思念故国。
陶弘景与儒释道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他精通养生和炼丹,
陶弘景肖像
其实,陶弘景前半生是一个儒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学到的大多是儒家思想。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易经》等经典。并且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思。从那以后,成年后,他在宫廷里当了10多年的官员,担任国王的秘书和秘书,如巴陵国王和安城国王。后来受朝廷之邀。他曾在书中写道,他希望在40多岁时成为一名学者,然后在浙东做一名优秀的地方官员。可见他也希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这就是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
陶弘景后半生,大川道对付他。其实他从小就迷上了道教。据说他十岁的时候就有了通过阅读葛洪的《神仙传》来养生的志向。他的气质也趋于洒脱干净,喜欢山水。辞职后开始正式学道,拜道士,研究符_、占卜、陶器等。不过陶弘景有很多道家著作。毛上卿学派实际上是他发起的。另外,他可以说是中国提出神仙体系的第一人。
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陶弘景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中。他早年与一些高僧有过交往。晚年,陶弘景梦见佛陀传法给他,于是自称“胜利菩萨”转世,到宁波阿索卡寺受戒。据说他的遗嘱要求他的弟子穿上一件长袍,里面有道袍,这表明他是一个佛教徒和道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