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

如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第1张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倡导改革创新。要积极倡导改革创新,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和培养,使他们成为推动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3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夺目。同时,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弘扬中华文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4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同时,要加强对改革创新者的支持和保护,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倡导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材,情义并茂,一篇篇佳作,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其不仅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生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唤起学生丰富积极的情感,从而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融入生活,体验情感。生活处处有语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语文,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语文,摸到语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了,而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学生对“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理解比较难,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刻,到学校夏园池边(我校原为施琅将军的花园――夏园,学校至今仍保留着假山、池塘)进行亲身体验,学生从而对“半江瑟瑟半江红”有更真切更具体的见闻和体悟。这样,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将书本中一些“死”的东西变“活”,到生活中去收集材料,充分使用生活中的资源,将课内外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广阔的空间和多彩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品词析句,激发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将自己浓烈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反复进行推敲,细细品味。

例如,在教学《丰碑》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楞”字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课文中两次写到了将军的“楞”字。第一次是: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后,“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了,心中很不好受。这个“楞”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心情非常沉重,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将军认为这是军需处长的失职,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让他万万没有想到,军需处长自己掌管供给的“大权”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活活被冻死。这时,将军的心情十分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一心只想到别人,唯独一点都不想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呀!学生从品读和推敲两个“楞”字。“一座晶莹的丰碑”就非常自然、非常清晰地矗立在学生的面前。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地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祖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光靠理性分析很难使学生登堂入室,还必须靠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这种感受的产生和积累依赖于大量的朗读乃至成诵。朗读作为听、说、读、写四项训练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学生自身通过课文吸收知识信息的活动,也是学生体会课文内容的内在韵味,使情感溶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升华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边读边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是李白在烟雨楼送别孟浩然时所写的。诗中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朗读。我们知道读一首诗,如果光分析、理解诗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吟诵,才能不断地挖掘出诗中所蕴含的未尽之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把学生带人意境。这首诗。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的语调来读出黄鹤楼之雄伟、暮春时节鲜花柳絮之秀美,长江浩浩荡荡于天际之气势;用舒缓抒情语调读出两位诗人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送别情韵。这样,使学生读诗生情,带情入境,从而加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同时,要指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因此,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感情之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诱发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并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其它教学手段难以展现的形象,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具体的形象和图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诱发了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大海的歌》这一课时,课文按观察点的变换顺序描写了大海码头上、海滩里、大海中兴旺、昌盛、繁忙的欢快场面。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大海,对大海比较陌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根据这一情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学生播放影像资料《大海的歌》,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知课文内容:画面上的蓝天、白云、大海和刚从东方升起的朝阳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像站在码头上一样。接着我又运用多媒体投放海轮随着海波荡漾静静地驶进海港,飘着各色旗帜,映入学生的眼帘。这样再现出港口兴旺繁忙的景象,反映出祖国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最后我又投放了一组。随着观察点的变换驶入大海中,耸立在海天之间的石油钻探船拔地而起,创设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情境。学生从亲眼看到的具体形象中真正领悟到了“大海的歌”。这样,运用多媒体,变“死”为“活”,变“静”为“动”,集声、色、画、乐、视为一体,图文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出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怎样才算热爱自己的民族,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作为阿昌族的一份子,热爱民族并不是浮于表面,说说民族话,穿穿民族服饰,而是由内心深处体现出来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热爱民族就是此时此刻,我能为自己的民族做什么? 而并不是等有时间了,等有能力了,等以后工作了……才来为民族着想。不要推辞,一直在等,一生都耽误在“等”字上。并非空谈,空喊口号,张扬着说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而应该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做点实事。那么到底怎么才算做实事呢?相信很多人也曾愁苦,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与没有意义?一系列的问题罗列出来,无从下手,索性不做了。

其实,是愿不愿意,肯不肯干的问题,每个阿昌人都可以从身边的点滴事情,为民族发光发热。根据自身身份,结合自身条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有空你可以读读阿昌族书籍,了解本民族文化;每天可以学学《每天一句民族语》,讲讲阿昌话;媒体上有好的阿昌族内容,你可以转发传播民族文化;你也可以约几个阿昌族伙伴,一起坐着聊聊天增进民族情感;你也可以投身家乡建设,凭借自己能力和所学知识致力于家乡发展……许许多多的, 关键在做,在行动,要么做行动的标杆,要么做思想的引领者!

我进入大学学生会新闻中心,学习新闻写作,初衷就是想为自己的家乡宣传,后来自己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宣传民族文化;后来发布内容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家乡,涵盖了云南各地阿昌族各类资讯;后来爱好慢慢上升为责任,有族群活动,一定要到新闻现场,一定要发稿。如果没有媒体上发布,很多人不知道,意义甚微。说实话,媒体运营确实很辛苦,没有合适的人跟你合作,很多信息还要靠自己去挖掘,写稿,拍照片,拍视频,修图,制作视频,录音,图文排版,等等一系列编辑,自己一个人全包了。有时,为了一篇推文,经常加班熬夜,忘记了休息,没时间运动锻炼,还逃课,耽误学习,也影响健康。后来,我明白民族情感太重也不好,深深的伤害了自己。还是要适可而止,适度调节,不能打乱生活平衡。

每次发文,其实我是最忐忑的,每次推送时,害怕还有没发现的错误,错别字等,害怕有遗漏了重要信息。因为,曾经出现过,未推送检查审核时,没有发现错误,一推送后就发现错误,改正不过来只能将错就错,或者删除重新改正。此外,还在乎阅读量高不高,朋友圈有没有人转发,底部有没有人留言,两天内会一直关注着那篇文章,特别是自己认真写的。

当然,发表的极少文章也曾受到指责和质疑。不要在乎那些是是非非,流言蜚语,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不管有没有人看,不管阅读量多少,认为是对的就坚持,无论多累多难。我也在感慨,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有必要这样吗?有时候真的想放弃,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但是那些民族情感根植于心,深深地扎在灵魂深处,难以释怀。有些事情,我不做,谁来做呢?

既然选择了,坚持了,就一直做下去吧!我很庆幸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阿昌族青年同胞,热心关注民族发展,看到了希望,也在勉励自己,有人告诉我: “要不忘初心,以后再忙也是,抽一点时间, 搞搞阿昌族文化,关注阿昌族发展” 。在坚持写作,坚持宣传,坚持弘扬民族文化的同胞不多,蛮旦阿昌族只有我在不断宣传阿昌族文化,高埂田阿昌族只有囊兆东和俸智勇在写阿昌族文化,俸智勇是作词创歌。我们都坚持得不容易,默默耕耘着,即使无人问津。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都忙着生产,为柴米油盐发愁,找工作,找伴侣,结婚生子,工作上班,努力赚钱,还房贷,连自己的生存都顾不来,家庭都维持不好,还要关注民族文化,我们写,我们传播,传承,弘扬……生活得不到保障,哪有时间和精力关心民族事业的发展,又怎么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甘为孺子牛,热爱自己的民族呢?

我不否认,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再来专攻民族事业,效果和人生或许更完美,作用和意义更大。做好本职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做强做出色,形成不同的影响力,民族的光辉自然会在那些人与事中闪耀。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等不起,人生说也长说短也短,在有限是时间内,在这个年龄段,在这个时间点,在此时此刻,我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永远不要等,热爱民族,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也或是后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当然,不能偏锋走极, 还是要以人生前途为要,要先有物质保障基础,才有能力发挥。 如果把民族当成毕生事业来干,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担当,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那就相当了不起了。但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我们,作为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只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民族文化。

大多阿昌族青年人不太关注民族文化和阿昌族发展,因为忙着生存,民族情感不深,民族意识不强。我们是从阿昌山寨走出来的大学生,要有担当,有格局,有情怀,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趋炎附势,绝不摧眉折腰, 如果不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的话,那人生就太没意义了。

相信很多人都爱自己的民族,但不善于表达民族情感。

很多时候,我愤慨一些同胞民族感太低,特别是阿昌族青年,青年学子,以及为官上任的执政者,有能力而不热心阿昌族发展。当然, 我们也不要要求别人改如何做,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也不奢望别人能为自己能为民族做什么,也不奢望得到什么回报,认真的热爱,默默的奉献,也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把民族当做一件乐趣,做好现在,做好自己,不忘初心,保持热爱,内心笃定,低调行事,把功夫用在做上,通过自己影响别人,活出了自己,也贡献了自己。

最后,我想用阿昌族有志青年囊兆东在我QQ空间一篇日志的留言与大家共勉: 我们作为阿昌族后生,应该承前启后,秉承阿昌前辈勤劳善良,不屈不挠,勇敢向前的精神,也要学习新时代的科学文化,为人处事,社会历练,提高自身素质。以一个阿昌汉子的姿态做人,努力奋斗人生,爱自己,爱亲人,爱家乡,爱阿昌!

小小感悟,在此分享,坚持输入输出兼备,期盼交流。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1、从文化优势中汲取精神养分

利用和发挥文化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本来、外来、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忘本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

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的重要文化优势,必须利用和发挥好。吸收外来,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精神文化的有益成果。

2、从理论优势中强化思想定力

利用和发挥理论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培育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保持思想定力提供了科学指导。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对民族精神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3、从实践优势中吸纳教育智慧

利用和发挥实践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进一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要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融入民族精神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积极发挥家庭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结合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的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依据“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本着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利用课堂让学生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效性。

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2010年8月民汉合校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精神状态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观。通过全校民汉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校园里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整齐划一;到处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看到教师认真备课、上课的情景。运动场上,孩子们飞速的奔跑和欢声笑语……,这些场景无一不体现出十九中师生团结互助、积极上进的良好精神风貌。工作中,在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尊重民族信仰的前提下,通过“民汉结对子”、“主办民汉联谊交流”等帮扶活动,增进了民汉师生的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板报、绘画、手抄报、体育游戏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及我省各民族的构成、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初步理解各民族人民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 的历史关系,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

一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同时在“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2010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由学校校长、政教科科长、实验年级的级长、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了课题组成员,负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工作。选定了2002年入学的初一年级作为实验年级,制定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纵向上把研究过程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确定了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和计划。从横向上确定了在班级(基础层面)、年级(综合层面)、政教科(主导层面)三个层面上开展课题研究和推广工作,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能够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全新课题,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为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参加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测查。测查采取整群抽样(初一、二学生全体参加),除去废卷,统计有效问卷共463份。从测查的总体情况看,学生民族政策常识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政策水平的理解水平极低,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认识有限,有关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掌握情况稍好,但正确率较高的题目也仅有50%,离我们的教育目标仍相差甚远。

二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教学中,我们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民族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网络、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资料,对黎、壮、藏、蒙古、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风俗人情作了精炼总结和生动描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陈旧模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利用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各相关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美术、音乐、体育课的教学中,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把民族特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了“少数民族的染织刺绣”欣赏、“民族服饰”欣赏、“民族音乐欣赏”。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竹竿舞”、“珍珠球”等,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学校活动中,以庆祝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具有民族风情的游园活动,开展班级竹竿舞比赛,举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如珍珠球);每年的班级文艺汇演举行民族舞蹈的表演;在校内开展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

学校除了为特困民族生减免书杂费之外,还发动师生捐款,成立特困生基金,专门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从省民族博物馆邀请了研究员到校举办《民族历史》、《海南省少数民族发展史》等专题讲座;本校教师也开发了《黎族的族源与变迁》、《黄道婆与黎族织锦》、《黎族的歌舞与文化》、《黎族的习俗》的小型课程,让长期相处的黎汉学生对黎族的历史传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请来革命老前辈讲述海南黎族英雄王国兴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来自山区的信息”专题沙龙活动中,邀请了五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他们用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例,告诉学生们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喜人变化。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的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到海南师范学院参观“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到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到万宁和乐水产养殖场见习养殖技术,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等等。初二(2)班胡其德同学据实践调查撰写的小论文《腾飞的本号镇》就是以翔实的资料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服务家乡的志向。

2004年3月,课题组率队赴五指山市进行民族发展问题考察。师生一行30人来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五指山市进行考察,除了听取了市教育局李局长关于当地教育发展的报告,参观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还深入偏远的五指山市南圣镇铜甲小学与少数民族师生交流。通过这次考察活动,师生们增进了对黎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对黎汉人民为了寻求解放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光荣革命传统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体验,同学们深受乡村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染。考察小组回校后,把情况向同学们作了汇报,激发了大家为贫困山区教育出一份力的热情,同学们捐款捐物,与铜甲小学进行结对助学活动。

民族精神: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记者: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并且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你觉得,在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和加入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在青年学生中培养民族精神,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于海: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社会的许多方面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常被认为是与现代化完全对立的,因而采取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更多的是断裂与漠视。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好的理念:如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和谐”精神,适可而止的发展精神,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当然包括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发现启发和创新的资源。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就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民族未来复兴之路的探索和开创。

  记者:那么,民族精神有哪些内涵与层次?你主持的研究有何创新思想?

  于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十六大报告的定义。我们的创新是将民族精神从三层涵义来阐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为国家认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为文化认同;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国民人格,在现代公民社会即为公民人格。中央一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记者:最近关于国家“软实力”和“中国崛起”的话语十分热烈,民族精神教育对此有积极作用吗?

  于海:这是肯定的。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是道德力。若我们的学生讲个人价值实现不讲报效国家,讲个人竞争不讲团队合作,他们有实力为未来创造引领世界、为别国人民所追随的价值观吗?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在国家意识、文化创造、人格素质上有优异的表现,我们甚至都不能保持中国已有的发展态势,更不必说提升其发展品质和领导世界了。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在于个人的修为,更在于由此而汇成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国民综合素质,这才是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永葆活力的根基。

  以更从容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记者: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大步走向中国,今天的青年学生视野宽广。我们讲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已经不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进行。

  于海:是的。现在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真正开放的世界里,他们的知识、情趣、志向不再限于本土和故乡。他们决意去了解和施展身手的世界,是他们的父辈只能在梦想中浮现的世界。他们没有民族的与世界的两个断然分明的界限,在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少年,习惯了“高露洁”,而不是“中华牌”;习惯了“汉堡包”而不是“阳春面”;听惯了ABC,也就对满是外文的环境不感陌生与别扭。在他们身上,不仅看出时尚文化的影响,更看出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广度与深度。民族精神教育是让他们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从而以更健康从容和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刺激其虚妄的民族自大心。

  二十几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大大激发和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2003年教育部全国“两课”调查中,大学生“一直相信”和“现在相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比例相加达726%。而在“上海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大学生认为自己“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很强和较强的选率超过五成以上。在青少年很高的出国意愿下,同样表现很高的回国报效意愿。

  记者:在深刻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于海:在对外开放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更有利的条件了解各国文化、学习先进知识。但与此同时,无论学校、家庭、社会舆论和学生个人都对外来强势文化缺少理性态度,不加分析地吸收得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少。在对待很多问题上也透露出,民族感情不容凌辱的血性精神在我们的民族中长久生疏了。而且,在艺术、语言和其他文化活动中,我们也缺少文化自信。当我们将别人的文化、别人的语言当作追崇、模仿的对象,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逼迫到了弱势的地位:讲英文是精英,讲汉语是俗气;吃西餐是高档,吃中餐是没品位——试问这样的情况下还怎能培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从教育环境到生活环境,西方文化的强势使得民族文化的认同陷入困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国家意识还是人格精神都需要文化的支撑,这个问题亟待正视。

  在美、法等发达国家,民族精神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视的。美国学校教育突出“美国精神”教育,强化美国青少年的国家观念、文化认同和(美国)公民的人格意识。比如,美国所有博物馆、纪念馆均免费供大、中、小学生参观。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法国,各界对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认识空前一致。而且法国人对法语文化的热爱常常达到不惜牺牲经济利益的地步,但也正是这种可爱的偏执精神,让法语文化面对当今滔滔的美国文化的泛滥仍不失其独特吸引力和魅力。

  重视各门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

  记者:民族精神教育与德育是怎样的关系?民族精神教育会不会取代德育?

  于海:民族精神教育包含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如诚实守信等,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条目,这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是一定的。其次,民族精神包含道德条目,但又不限于道德,它是综合性精神范畴,包括哲学精神、群体思维、国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种精神文明要素。所以民族精神教育又比德育范围宽广。而德育包括一切道德价值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借钱要还”,“知错就改”,“不要随地吐痰”等,都可成为学校德育的内容,但我们却不能简单说这些构成民族精神教育。从道德要求看,德育比民族精神教育要宽广且高。举例来说,“爱国”可说是底线要求,德育除底线要求外,还有高调的要求,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所以民族精神教育不会也不应该取代德育。

  记者: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全程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课堂应该是条主渠道。

  于海:是这样。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课程缺乏整体性科学架构,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形成科学递进系列。中学德育课程存在“知识化”、“成人化”的倾向,而大学德育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力度则显不足,缺乏可供选择的德育课程与精品讲座,不能满足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要求。在片面追求“升学教育”、“精英教育”倾向的影响下,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宣传经济全球化、强调国际视野与世界公民素养的同时,忽略国家意识的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主公民人格的培育。

  我们要重视各门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更要重视某些课程的核心作用。语文、历史和地理就是这样的核心课程。世界各国无不重视这三门课程的教育作用,训练青少年正确的母语表达、培养青少年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敏感、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地理的了解与热爱,这三门课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实践中,语文感人至深的人文教育大大削弱,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若有若无,地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久被冷落。恢复三门课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地位,为当务之急,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同时,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活动多多益善,在丰富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国家观念的内化、民族情感的积淀、文化的自觉和传统的充实,归根到底是人格和人性的转化。

  记者:很多教育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是不是需要呼唤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于海: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有的环境对他们都有影响。环境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系统教育,只有全部环境的协调作用才能收到一致的效果;只有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意义充满的育人环境,因此环境教育是社会工程。正如一位伟大的城市社会学家芒福德所说,“价值不是伸手可得的现成东西,只有决心使个人自己的经验与各种各样的历史模式——它们是以往的人类献出他们全部的生命获得并体验价值所形成的——相调适的卓绝努力才能获得价值。”最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意义密集”概念,让这个城市不止以它的高楼和商业繁华闻名于世,也以它的文化和富有意义的人文气象傲然于世;让这个城市的青少年在它的历史、文化创造、品位和大气磅礴的氛围中,养成性格和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8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