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走进丽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四下《走进丽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张

  四下《走进丽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走进丽江》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总说“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这句话统领全文;接下来,分别写到丽江的历史地位、古城街道、精巧布局、玉龙雪山等景色的“美丽”和 “神奇”之处;接着简要介绍丽江的其他景观:虎跳峡、万里长江第一湾、三江并流奇观、泸沽湖及神秘的摩梭人、香格里拉……处处都显得那么神奇,充满了魅力;最后写作者陶醉于月色溶溶下的古城景色。

 全文的重点就在“美丽”与“神奇”两个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这两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出丽江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神奇;让学生带着这两个词,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出美丽、神奇的地方(句子、段落)。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图文对照,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丽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并让学生把主要描写的两个景点用书上的句子连起来,这样让学生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时,我注意将朗读、思考、交流贯穿始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体验作者喜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深入探究课文内容,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细读重点句子和段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识记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 精讲点拨、启发与讨论

 学法:自主探究、读中领悟、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也称为姑苏)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水城。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距离昆明市六百余公里,有一座高原上的姑苏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记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就是云南的丽江。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丽江,领略那独特的风光。(板书课题:走进丽江)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俗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看看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2、围绕着神奇而美丽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哪两个景点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然后了解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

 教师简单讲解过渡句,让学生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生汇报,师结合汇报板书。(丽江古城、玉龙雪山)

 设计意图:默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文通俗易懂,学生有能力“读中领悟,自主探究”,因而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就可。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那么下面我们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丽江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1、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文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学习第3、4自然段,领略古城的独特美。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什么特点。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古城的神奇而美丽,边读边把它画出下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结合学生汇报、理解句子,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美。

 ①“走进丽江,你就会发现,古城街道是用五花石铺砌而成的,色彩斑斓,别有韵味。”

 ②“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

 ③ “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这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之水渗透到黑龙潭而成的。”

 ④“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坐坐,城内共有大小乔三百五十四座,可谓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好一幅‘‘家家溪水绕互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生:自主读、画、悟、美读。汇报交流。

 师:学生边汇报时,随机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4)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欣赏古城的美丽风光,再次感受古城的美。

 (5)小结:刚才我们游览了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清幽,伴着千年古城的神韵,奇丽的景色确实令人赞叹,难怪作者会由衷地赞叹“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 “读中领悟,自主探究” 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指导朗读,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一些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丽江古城的布局特点和奇特风貌。

 3、学习第5、6自然段,体味自然景观的壮美。

 过渡语:走出古城,我们来到了丽江主要的自然景观——玉龙雪山,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雪山的美景。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5自然段,把你读懂的内容向你的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自学,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2)交流。

 (3)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怎么赞美它

 (4)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教师小结:好!现在我们用朗读表达我们对玉龙雪山的赞美。(师领读,学生齐读余下部分)

 (5)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什么呢你们能接着说吗

 (6)出示多媒体课件,欣赏这些迷人的景观。

 (7)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丽江的哪些景观呢课后再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丽江的了解。

 4、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古城月夜陶醉之美

 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白天的丽江古城美景,那月色下的古城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1)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夜古城”(配有纳西古乐),观看思考:月色的古城给你什么感觉

 (2)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古城的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始终将朗读、思考、交流贯穿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体验作者喜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先让学生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再小结。)

 丽江古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玉龙雪山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是人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丽江,真是令我们神往呀!我们有机会也去那里游览一番吧!。

 设计意图: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五、布置作业

 运用课文的写法,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写一个片段,并用上过渡句。

 板书设计:

 丽江古城

 走进丽江 玉龙雪山 神奇而美丽

 迷人的景观

 设计意图:按课文内容的三部分概括出小标题,简明扼要,学生可以清楚地理清课文条理;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加深印象,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这个教学重点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一)预测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

 从俗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引出跟苏州齐名的丽江古城,这样揭题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此类课文,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积极性会较高,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整堂课师生都会在欣赏和赞美中度过:教学课件中一幅幅奇美的画面,课文中文质兼美的语句,真会让师生“饱览”丽江古城的神奇和美丽,这无疑会是一节让人享受的课。

 (二)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全文的重点就在“美丽”与“神奇”二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这两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出丽江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神奇;让学生带着这两个词,学生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出美丽、神奇的地 方(句子、段落)并不难,但在具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读、去想象、去体会,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进去,就不会从实质上让学生感受到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制成了多媒体课件。在让学生欣赏时注意与文中现成的相结合,做到充分地利用教材。

 (三)预设改进的设想。

 如果能有丽江古城的简短风光片穿插于教学中,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会有更大的帮助。

玉龙雪山。《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作者阿来创作的作品,最喜欢玉龙雪山,讲述了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行思类散文作品集,主要讲解游记、感悟、人物、动物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0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