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变现为情感障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一项情感表现,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有不同表现,具体表现如下:
一、1抑郁:情绪没有原因的持续低落,任何事都难以提起兴趣,伴随乏力、食欲减退、自责、自卑等症。
二、躁狂
2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3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4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5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6其他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7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8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1、情绪感染:情绪感染是对于他人情绪状态或需要的直觉反应,情绪感染是移情情绪的最初阶段,并不包含对情境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理解。即在当个体知觉到客观事物的状态时,一种特殊的自然反应便产生了。因此,情绪感染可能既是原始的移情表现,也可能是所有移情发生的第一步。
2、映射性情绪:映射性情绪是指移情主体产生了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即移情个体看到某人有某种需要或处在痛苦中,或者是听到他的不幸时,个体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情境,并因此而分享到他人的感受。个人在获得他人的各种感情信息后,通过自己的认知系统与情绪机制进行处理,以及根据个人的类似经历,分享感受到特定情境下他人的情感。
3、反应性情绪:反应性情绪是在映射性情绪后发生的,是个人在感受到他人感受后的感情评价。反应性情绪可以分为两类,即同情和个体压力。同情,是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或处境理解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悲痛或对他人关心的反应。相反,个体压力可以定义为在对他人情绪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我聚焦、厌恶性的情绪反应。 1、建立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关键在于人们能否避免淡漠和误解,或能否达到思想、情感上的沟通和理解。移情是传达谦逊友好的工具,通过个人的心理机制、认识机制、情绪机制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努力与体会、感受他人的参照框架,传达了尊重和友善的信息,维持和谐的人际交往状态。
2、促进个人对他人的理解,以及他人的自我探索 通过个人移情的心理机制,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给予他人情感帮助,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感动。同时,移情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工具,具有相互交流性,他人在得到了理解时,便倾向于沟通、合作,继续前进,更加广泛、深入地交往。
3、加强自我约束 通过自身的移情能力感受到他人的喜好与厌恶,可以防止我们做一些与当前交往不利的蠢事,加强自身的情感约束,为对方着想,促进双方相互交流,感情的发展。鼓励对方与自己更和谐的相处,并通过移情能力控制双方的感情发展进度。
4、提供感情支持 移情能力是双方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感情能力与心理机制基础。移情能力提供了双方理解的源泉,是一种贯穿于交往过程始终的情感支持方式,让交流合作双方感到情感的理解、鼓励、理解与支持。
5、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与发展 移情能力作为交流感情的共鸣基础,在人际交流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移情能力促成和鼓励了双方交流,使双方更坦率真诚、更推心置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冲突。
“防御”一词最早源于1894年弗洛伊德的《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当时提出并描述了九种防御机制。1936年,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发展了防御机制的理论,至今已有数十种防御机制被提出。
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理保持机制,即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自我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控制本我的欲望和冲动,从而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因此,防御机制也被称为“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CBT最好的领路人徐勇认为,“防御”一词听起来比较消极,他习惯用“心理策略”一词替代。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根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早晚可分为四大类:
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也称自恋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就开始被使用。婴儿期尚不能区分自我与客观现实间的界线。常轻易地否定、歪曲“现实”来保护自己,正常成人偶尔也会暂时使用这种机制,如在做遇到重大的精神压力或打击时。精神患者则常常极端地使用,故得名。这种类型的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歪曲、外射等。
2幼稚的防御机制 出现于婴幼儿期,成人中多见于较轻的精神患者或人格障碍者,也称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倒退、幻想、内向投射等。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在少年期得到充分利用。因为这时儿童能分辨自己的欲望和现实要求间的区别,但需要处理内心的矛盾、冲突,故常使用压抑、隔离、转移、反向形成、抵消、补偿、合理化等防御机制。因为在成人中常被神经症患者使用,故得名。
4成熟的防御机制 出现较晚,是个体成熟之后才能表现出的。这种防御方法不但有效,能解除现实的困难,满足自己的欲望,也能被社会所接受,具有积极意义,包括理智化、幽默、升华等。
二、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潜抑 潜抑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其是各种心理防御机制中 最基本 的方法。潜抑常常是焦虑的来源。
2否认 是最原始简单的心理防御方法,指拒不承认某些痛苦、难堪的事实或经历,以减轻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可以暂时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如小孩子不当心打碎了碗,发觉自己闯了祸,会马上蒙起眼或把手背后说:“不是我打的”的。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或癌症患者开始往往都采取否认来拒绝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
3反向形成 为了防范具有威胁性的行动,人们可能会主动的表现出相反方向的行动。借助在意识的层次上形成与不安的欲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与行为,人们不需去面对令人不安的欲望所带来的焦虑。例如,表现出强烈的爱来掩饰心中的恨,在心中浮起负面的反应时,表现出特别的亲切,以及超乎寻常的仁慈来掩饰残忍的念头等。
4外射 即以个人想法推断客观事实,或认为别人的想法也是如此,常将自己认为要不得的观念、品质归于他人。如一个经常对他人怀有敌意的人会找出许多理由说别人对他都不友好,以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痛苦。这种外射作用是产生妄想的基本机制,常见于精神病患者。
5内向投射 与外射相反的心理防御机制,即把原本是外界的东西吸收到自己内心,变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如一个尚未涉世的小孩子就对周围人都不信任,保持高度警惕觉,是因为其已通过潜移默化,从父母那里获得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吸收(内射)到自己的脑子里,成为自己的观念了。
6退行 指一个人不能适当地应对紧张的情境,其行为表现出人格发展不成熟阶段的某些特点。如一位女性排队买火车票时要“加塞儿”,当大家纷纷指责她这种自私行为的时候,她感到无地自容,竟然一下坐在地上又哭又喊,声称大家合起来欺负她。又如一个已经能控制大小便的孩子,不满意母亲生了另一个孩子后很少照料自己而又开始尿床。
这种放弃已经习得的技能,而恢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由于不这样会引起内心的恐慌和不平衡。成年癔症患者的“童样痴呆”也可被看作极端的倒退。
7转换 是将潜意识的内心冲突转变成躯体化的一种防御机制。例如一个成就感很强的人在接受了一项重大科研课题后不久,便出现血压升高、心率不齐。临床上也常见心因性疼痛、痉挛、皮疹、感觉缺失甚至瘫痪等症状。
8转移 也称“置换”,人们有时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不合习俗或有危险)无法向对象表达,便会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对象上去。心理治疗过程中,患者也往往会在无意识中,把自己与亲人、密友之间的关系转移到医师身上。这种特殊关系被称为“移情”。心理医生对这种移情关系要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妥善处理。
9补偿 指个人理想受挫或因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转而努力发展其他方面,借以弥补因失败或失误丧失的自信。这也机制运用得当可以获得巨大的动力,而过度补偿也会导致病态。
10合理化 又称为“文饰作用”,是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指人在遭受挫折或做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的时候,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能被自我和社会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这种自我宽慰方式可以帮助人接受难以接受的现实,但用得过度也妨碍人对远大目标的追求。
11幽默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形式,指以诙谐的语言行为,应对尴尬处境,使自己摆脱困境,维持心理上的稳定。比较有修养的人常使用这种方法把僵持、尴尬的局面转为轻松自然。
12升华 是把不易实现的本能欲望,经改头换面指向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比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例如考场落榜、情场失意等,若不顾一切地坚持自己的强烈要求,势必违背社会道德或触犯法律。但如果能把这些欲望引导到高层次的科学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等活动中,既使自己的欲望间接得到满足,又有益于社会和他人。所以升华是最具有积极意义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情感分为正性情感(如高兴)和负性情感(如悲伤)两类。
1、情感高涨:此时病人的情感活动显著增强,总是表现得欢欣喜悦、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
2、欣快:一般是指在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疾病时出现的快乐心情。虽然病人经常哈哈的,也有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但其面部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同时病人自己也说不清高兴的原因,而且表现的内容也比较单调刻板,因而难以引起正常人的共鸣。
3、情感低落:这是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它和情感高涨恰恰相反,病人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以致生趣索然,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这种情感低落经常伴有思维缓慢,言语及动作减少,意志要求的减退,反应迟钝。但整个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仍有密切联系。
4、焦虑:这是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在缺乏明显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其本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
5、情感脆弱:病人的情感容易引起波动,反应也迅速,有时也较强烈,常因无关重要的事件而感到得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
6、情感暴发:这是一种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障碍。病人表现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等。有时捶胸顿足,手舞足蹈、狂笑不已,有时则又满地打滚,整个现象杂乱无章,这类发作持续较短,情感色彩异常浓厚,并且常伴有撒娇、做作、幼稚以及演剧式的更替动作。病人对周围情况的感知并无障碍,意识也颇清晰,但严重时也可出现轻度障碍。一般来说病人的暗示性较高癔病性格特征也颇为明显。
7、易激惹:这是一种剧烈但持续较短的情感障碍。病人一遇到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况,既使极为轻微,也很容易产生一些剧烈的情感反应。病人极易生气、激动、愤怒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已。
8、情感迟钝:指病人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较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
9、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的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竟缺如,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
10、情感倒错:这是指认识过程和情感活动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性而言。些时病人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当他听到某个能引起一般人感到悲痛的事件时却表现得非常高兴愉快。
11、表情倒错:这是指情感体验与协调不配合或相反的表现。
12、恐怖症:这是一类不以病人的意志愿望为转移的恐怖情绪。病人对平时无关重要的物品、环境或活动,产生一种紧张恐怖的心情,甚至感到这种恐怖感是不正常的,但无法摆脱。
13、病理性激情:这是一类突然发作、非常强烈但又较短暂的情感障碍。一般地说,病人既不能意识到由此产生的冲动行为的后果,也不能对其发作加以控制。这种行为往往表现为残酷的暴行,以致严重地伤害别人。事后可能出现遗忘。
14、强制性哭笑:病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或带有强的哭或笑。表情呈现为一种奇特的、愚蠢的、与其情感内容完全不相符合的面部表情。病人既缺乏任何的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哭和笑。
15、矛盾情感:同一病人对同一件事情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互相矛盾的情感体验。
16、病理性心境恶劣:是无任何外界原因而突然出现的低沉、紧张、不满情绪的发作。一般持续1-2天。病人易激动,无故恐惧,提出各种要求,诉说各种不满。
一、何为情感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它表现为与人的个性、道德经验等有关的各种体验之中。[1]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一个人具体的情感特点,性质以及特殊属性与他人的差异取决于个人的气质、需求、对待现实的态度、经验。
人总是在一定道德观念和审美观点的社会中生活、发展;他与周围人处于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之中。
情感反映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与周围现实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当人对现实的情绪态度确定之后,就会成为人的个性特点。
情感作为一种稳定的情绪态度,其特点是不单单指向情感客体本身,而且扩展到与客体相关的一切方面。(爱屋及乌)
无论什么—我们的言辞、思想、行为,都不能像我们的情感那样清晰、确切地反映我们自己和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在我们的情感中可看到的并非个别的思想和个别决定的特点,而是我们心灵及其结构的全部内容的特点。(乌申斯基)
心理过程的调节不仅以控制这一过程为前提,而且还以支配这一过程为前提。意志行为的本质就是行为过程有一个自觉的指向过程。至于情感,人本身是很难调节的;情感是很难激发和控制的,并非总能被人意识到。
情感反映个体个性的同时,也反映周边的社会环境。[2]
中国有的心理学家曾把情感划分为宗教的、道德的、知识的、审美的四种。
二、情感和情绪的区别
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 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 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3]
三、情感的机制
情感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实践中经过人事,即经过内化和自度,把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间的关系反映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激起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进而采取行动,满足需要,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情感的形成过程如图:
从情感形成过程可知,情感产生的中心环节是人的需要,关键是认识。因此人们要培养陶冶自己符合社会要求的崇高情感,必须调整自己的需要,提高认识水平
情感的变化过程如图:
当人们在满足个体生物性需要产生情绪过程中,个体需要同客观的社会需要相矛盾,经过高水平意识控制,个体需要服从社会需要,产生个体社会性需要,情绪转化为社会性情感,再经过反馈,形成高尚情操;经过低水平意识控制,使客观的社会需要,转化为强烈的个体需要,变成贪心和私欲,产生“向钱看”之类的强烈情绪,再经过负反馈,变为与社会要求相悖的强烈情绪。[4]
四、情感的意义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在人际互动和群体中,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
人类最独具特色的生物性特征是我们能够产生和运用各种情感去建构社会关系和构造社会结构。人类情感不是简单的、个体的生理机体现象,它还受到诸如文化传统、制度规范、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的制约;同样,对情感的管理与控制也不仅仅是个体交往意义上的,它还可能影响到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倘若人类没有情感能力,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将不复存在。”
可以说,人类情感是人们相互交往中主动选择和创造的结果,它是通过特定的人类行为和符号来表现、传达和显示的。因此,“情感”实际上是社会意义和各种符号价值的载体与承担者,“情感”既构成了人们行动的原材料,又构成了人们进行交流的符号象征和行动工具。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研究,其不仅在微观上有利于人们加深对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在宏观上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社会结构的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趋势。[5]
五、情感控制
情感控制是情感心理规律在情感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感的控制,主要有三种: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和自激控制。
转化控制 ,充分运用兴奋与抑制的诱导规律,使一时产生的消极性情感,转化到积极性情感中去,或使原有消极性情感消失。转化控制是对情感挫折的一种代偿反映。《春秋左传》、《史记》、《孙膑兵法》的作者,都是在情感挫折后,通过代偿反映,埋头看书,取得的卓著成果。
冷化控制 ,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坚强的意志。“廉蔺交欢”的故事,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冷化控制自己的情感。
自激控制 ,对情感体验的自我激励或自我强化的过程,使自己的情感及时适应客观的要求,从而推动自己去完成必要的任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情感自激控制的例子。[6]
六、相关概念
情愫
情愫是情的本质或素元,可以认同的物理属性就是磁素,换句话说,情基于人本体磁的效应。人的大脑蕴涵的磁体,占人体质量的9996%,与基态氢一样。氢原子的冻结,相当与质量能量禁闭,可类比人心封闭,情愫亦在相当程度上亦处在禁闭状态,理近似能量是由情释放出来的。但狭义质能式仅能释放1‰能量,是它建立在质能不可逆上。
对人本而言,心理封闭,心动力同样不能逆动。情理亦处在不能互为转换之中。情感少的人,理性不会强,情性也不怎样。
情性
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双向机制,是绝对的内存体系,其相依性表达负正的关系,人本内存的反世界,锁定了情愫。因此,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仍处在泛情泛理之中。作用社会的原生情比较少,情性复制带有普遍性。
情怀
情怀是情的蕴涵状态,可以作为境界来认证。大情怀即是大境界,内蕴的主体只能是大情大理和#。这个法表达的是自然法则,它是情性、情操、情德、情缘的基本参照。社会法律亦是自然法则派生出来的。所谓法不容情指的情,属于复制类的低级情。从本质上说,法是张扬情的存在,在高级层面上,情理合和而作用法自自然的。[7]
情操
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8]
七、拓展
情感高峰体验
常有人说自己曾有过异乎寻常、刻骨铭心、神秘莫测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信仰顿悟,也可能是压倒一切的敬畏情感,还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在这一短暂的时刻,人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痛苦、烦恼、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自我意识悄然消逝,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和隔阂,而是感到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再感到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感到自己真正属于这个世界。人们容易把这种神秘的情感体验归结为胡说八道、宗教迷信,或者归结为错觉、幻想或歇斯底里等等。
高峰体验尽管非常短暂,它所产生的价值意义却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它能够使人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顿悟和启示,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情感记忆,甚至能够永久性地改变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人变得更加活跃、激动和乐观开朗,同时又使人变得更加松弛、平静和安详;能够使人更加友好和善、富于同情心;能够使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在索然无味的人世上不时地回想起那美好的时刻;能够使人更加执著地追求宗教信仰,更顽强地热衷于自己的宏伟事业。
高峰体验能够对许多心理性疾病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许多心理性疾病如性冷淡、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多疑症、失眠症等都是由长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或心理伤害所造成的,而情感的高峰体验有助于缓解或解除各种心理压抑和精神紧张,有利于补偿各种心理性伤害。[9]
宗教意念
宗教信徒有时能够产生某种超脱的意念,并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成就,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理想,感觉到自己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并从这种朦胧而神秘的体验中得到充分的精神满足。
女性往往因被人爱恋而产生情感的高峰体验,而男性往往更多地从成功、征服、成就和胜利中享受到最大幸福。青年人较易产生高峰体验,中老年人较难产生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对于极端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其中,绝望、极度失恋、极端仇恨等属于负向的高峰体验,它是人对极端负向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9]
引用
1士气与管理——士气心理学 .百度阅读
2情感心理学 李宝斌
3参见百科词条情感
4情感心理形成发展规律及情感控制周志宏
5参见百科词条“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
6情感心理形成发展规律及情感控制周志宏
7参见百科词条“情感动力学”
8参见百科词条“情操”
9参见百科词条“情感高峰体验”
心理防御是将不愉快情绪的组成部分从意识觉察中驱逐出去的心智操作,是精神分析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人们对自身的防御机制和感受有了恰当的洞察,他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非理性行为、症状以及态度的意义和根源。
1、投射
你将你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愿意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从而扭曲了你看待这个人的态度。生活中偏见的产生,部分原因来自人们将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所不喜欢的特性投射在别人身上。
2、内射
通过使用自己的感受、知觉、记忆和整合,在你的脑海中建构了关于另外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人,并记住了你所看到的、你所评价的,然后你对自己的感知和记忆进行了组织,形成了这样一个“心理表象”。如果你把内射作为为了避开对一些情感反应的防御,你就变成了跟你脑海中想象、臆想出来的形象一样的人。
3、幻觉
精神病性的人会看到或听到一些念头,这些念头不仅仅不真实,而且象征着那些他们在尝试不去思考的东西--愿意、意见、想象或是批评。而且他们还无法辩识出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现实检验、现实辨别、抽象化过程以及初级过程的包容度方面的自我功能是不起作用的。如果起作用的话,将会用“白日梦”或“错觉”等来描述所感、所知、思维、自责甚至记忆的内容。
4、投射性认同输入标题
通常被用于三种情况:
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太多的自己,以至于你对他或她产生了巨大的曲解;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以及表现得像那个曾经激发你讨厌的情感的人一样;
5、投射性指责
你对某件让人苦恼的事情负有责任,但你通过指责他人而不必让自己感到不负责任或疏忽。这种机制在家庭和工作中最为常见,而且它通常遭到被指责的人通过重申事实来驱散,并习惯性地补上一句“所以,不要老是说是我的问题”
6、否认
这是大脑具有的、不对现实情况进行注意的一种试,说人们在否认现实就是暗指如果不是因为开启了防御的话,他们将会看到现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分是,要区别那些有现实检验能力缺陷的人和那些能够看见和理解现实但拒绝这样做的人。否认又可以细分为四种:
本质否认:对现实的否认,即使有大量的证据证实其存在;
行动上的否认:通过行为象征性地表达出‘那个令人厌恶的事实并非真的’;
幻想中的否认:坚持错误的信念来回避去面对通常是令人感到恐惧的现实;
言语上的否认:利用一些特殊的字眼像魔法般的使你上信现实的虚假性。
7、失区别(自体-客体融合)
你变成了他人要你成为的那个样子以避免令你困扰的情绪出现。失去区别可以跟被动和与攻击者认同联合一起发挥作用。在这种联合的情况下,一个人会变得易于被狂热分子所摆布。
8、分裂
把一部分看成是完全地怀有敌意,而另一部分则完全地亲切又可爱。分裂者通常认为某个特定的人要么是只有爱要么是只有敌意,而看不到绝大多数人有可能同时具有可爱和可憎的品质。
9、泛灵论
把人的属性赋予非人类实体上,以此来防止人类的沉沦。几千年来许多宗教信仰都把生命特性赋予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和偶像身上。作为一种悲伤的防御方式,水晶球可以跟逝去的爱人“通话”。
10、去生命化
如果别人不把你看成是人,那么他们就不需要担心是否信任你。
11、反向形成
你将某件事转向了它的反面。常见的是你是如此的友好以至于你无法说出自己是生气、不开心的。在完美主义、吹毛求疵、小气的人身上都牵涉到反向形成。拥有这些个性的强迫性人群通常怀有无意识的反叛性冲动、与依赖有关的愿望以及苛刻的自我批评。相反,反向形成使他们分别表现得过度有礼和准时、工作狂一般,甚至过于冷静等。
12、撤消与仪式
撤销可以指你违背自己的良心以便把你从被自己道德驾驭的感觉中解脱出来。撤消也可以发生在强迫性仪式中,此时你象征性地做一些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来对抗你的良知,而后又用另外一种象征性的行动惩罚自己来赎罪。有时候后面的这个行动会神奇地撤消前一种行为。
13、情感隔离
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不知道你自己在这样做)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还停留在意识中)。
14、外化
一种特殊形式的投射,即你把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体验成你的“外界”,你可能认为某些人或者社会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自己感觉到自责。最常见的就是“你大概会认为我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人”“你也许会认为我说的不对”等等,然后再透露一部分自己的那些令人难堪的行为,这个时候最好的回应是“听起来似乎你预计我会是一个苛刻的人,可能是你感觉到了自责所以你也以为我会批评你”。
15、转向自身
有自杀倾向的人不喜欢自己对其他人感觉到暴烈的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16、消极主义
拒绝合作,这样就可以不用与他人靠近。
17、分隔
阻止自己进行联结,因为把事物摆在一起象征着一些糟糕的事情,这种对整合的抑制有异于整合性缺陷,但看起来总是像那么一回事。
18、敌意的攻击
目标导向的失败感会引起敌意的攻击,这种敌对状态随后可以被用来避开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法。
19、置换
你对某人有一些看法,但是却把它体验到其他人身上了。
20、象征化
你赋予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以特殊的涵义。
21、凝缩
你毫无逻辑地把完全不同的想法、影象、客户表征联系在一起。
22、幻想形成白日梦
你在意识中想象一些事情,但是你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会满足一些愿望让你暂时性地减少一些痛苦或愧疚感。
23、搪塞
有意识地撒谎,这种很普遍的防御机制经常被心理咨询师低估。撒谎是那些重罪犯的特点,而且习惯上还伴随有投射性指责和合理化。
24、虚构
一种开始时准确的知觉后来在广泛的、不现实的、自大的、个人阐述、联想中变得迷失。它的发生与自我缺陷有关,更准确地说,虚构作为一种防御心理以不假思索地说谎来呈现,通常是为了缓解由于未参与或未经历过而引起的低自尊。
25、压抑
把一个情感(情感分为感受和想法两部分)的思维内容无意识化,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压抑一些事情。反之,如果你刻意去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你是在压制它。在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紧张不安,会出汗。然后他们会感到“紧张”,这种焦虑的不愉快感受在意识中留下,而触发这些感受的想法却没有。
26、否定性纪觉
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真实事件视而不见,因为它令人苦恼或它象征着一些令人苦恼的事。
27、力比多退化(性心理退化)
由于神经症,你无法忍受自己一直想到性和独立自强,而且它们还令你觉得内疚,所以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出幼稚,并且避免自己变得性感或具有攻击性。
28、自我退行
对功能造成干扰:一种自发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力量停止发挥作用,以至于你无法识别出自己感受到的某些不愉快感。
倒退回较早期的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许多出现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的防御机制。
无能的防御活动:你的防御机制未能阻止可怕的想法,而这种失败通过用苦难惩罚你来减轻内疚感。
29、限时推行
你想着自己早年生命里的时光,以便逃避不停地想到当下的冲突。而且时不时地开始像自己在较早的发展阶段那样去思考、说话或行动。
30、形态学退行
你宁可去睡觉和做梦也不愿面对现实或承担后果。作为防御你将从意识转入到无意识中。
31、压制
你总是刻意地试着忘记:一个情绪里面的思维内容或者这种情绪的思维内容和感受。这是一种成熟的防御,因为它常常具有适应性。
32、与幻想认同
你开始按照你设想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来行事。
33、与父母潜意识或意识中的愿望/期望认同
你做了那些你父母告诉你不要做的事,而不是去做他们告诉你应该做的事。随后他们在你的身上看到他们(有时避开了的)堕落的愿望并且暗自从你的品行不端中获得乐趣。当他们批评你的时候,你的内疚感得到了缓解,但你依旧任性下去。
34、与理想形象/客体认同
你模仿某个你认为非常棒的人来行事。(这个人确实很优秀也可能是你自己设想的全能型/全才型的一种投射)。
35、与攻击者认同
事前:你预感到某人的敌意后抢先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
事后:你以虐待的方式对待一个人/动物,因为曾经有人这样虐待过你。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免于感受到愤怒。
36、与受害者认同
你通过容许自己被伤害或通过使自己受到伤害来让自己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你这样做是作为一种救赎的愿望或是为了竭力摆脱自己的愤怒或内疚。
37、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你抓住你失去的所爱的人的一些东西,这样你就不会感受到悲痛。
38、与内射物认同
在潜伏期,在你形成了关于某人的影像后,你最终会使这一影像成为你超我的一部分。
39、对攻击者的诱惑
当某个人对你来说很吓人时,你以性或谄媚的方式来诱惑这个人,以证明你自己并不害怕。诱惑攻击者的人可能还使用了反向形成、判断力的抑制、逆恐或最小化。这些防御可以在一个人的择偶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如女人相信通过表达对他的爱而能够改造一个男生。
40、升华
因为你有着骇人的幻想或毁灭性的幻想,你通过从事有益的活动来进行防御,这些活动在某些程度上象征性的代表了这个幻想。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幻想,包括你自己在内,而你通常把它表现为一种健康的嗜好。
41、挑逗/挑衅
你表现出某种行为以使得别人对你做某些事情。如果他们伤害了你,说明你刺激了他们,使他们做了一些令你痛苦的事情,也许是为了惩罚你以减轻你自己的内疚感。这些人通过内心有个明确的动机。尤其是受虐狂,激起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许是为了试图缓解自己的内疚感,他们有很多理由把痛苦强加在自己身上,包括:
为了控制自己所害怕的不愉快经历出现的危机;
通过拖延向自己证明,他们能够反复地忍受别人必须等候他们然后对他们感到恼火的那种痛苦处境;
为了使他们自己对受害者的狂怒的冲动不被意识察觉到;
以表征的形式无意识的重复先前的创伤以试图去具体化一些魔术般的想法,并使那些创伤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为了激发那些指向他们自己的敌意或批评,而事实上是他们对别的人感觉到的敌意或批评;
无意识的想象自己是在消除一个可怕的对象的敌意;
为了紧紧的依附一个人以便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因失去那个人而引起的焦虑;
42、合理化
你制造了很多借口,如果你是强迫观念性的,除了合理化,还会有隔离、反向形成、撤消和理智化。
43、穷思竭虑
过度分析,努力的想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是在通过反复地检阅同样的一些想法来回避对其他想法和感受的觉察。实质上,你使自己的思绪像轮子一样快速运转。
44、逆恐行为
你越是害怕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以此来向自己证明你并不害怕。
45、理智化
你变得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行为理论中,它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46、社会化与疏远
你用你的社交能力来分散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感到抑郁你就让自己沉溺于频繁的社交活动中来缓解不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有自尊方面的问题你就努力地使自己相信别人喜欢你。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
你给一种自我功能赋予了敌意的含义,以避免想到自己对驱力愿望产生的冲突感受。如果你把该功能变成某种有欲望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力比多,如果你把一种自我功能变成某种带有敌意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侵犯化。
48、自我功能的抑制
一旦你对一种自主的自我功能赋予了一个有敌意或欲望的象征性含义,这种自我功能就会跟你的超我发生冲突,并引起内疚、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随后你的大脑可能就停止了这些本能化的自我功能以保护你远离这些感受。
49、理想化
你认为某人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这并不正确。人们会理想化别人是因为:
自恋的投射,以减轻因缺陷而引起的羞愧感;
夸大自体的影像跟那些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的融合,以自视过高加上美化地曲解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来迷惑他人;
爱以避免体验到失望以及移情,把别人看成拥有自己不曾有过的理想化的人设;
50、贬低
你认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实上他不是。你这么想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51、幽默
你开始到处开玩笑,那么你就不必去想你是多么的心烦了;幽默并不总是防御机制,有时可能会输入一些不恰当的含义、夸张的言语、简明的隐喻、驱力相关的幻想、虐待性的象征、语法上的倒装以达到制造欢乐的目的。
而当幽默变成了一种兴奋、说话快、开玩笑或感受自己无敌的时候,这是为了缓解抑郁情绪、愤怒和羞愧感。
52、具体化
你停止使用抽象化思维,反过来寻找一些具体的、实质性因素作为问题的解释。
53、不认同
你试图让跟某些人相似。
54、团体形成
你让自己身边围绕着一群人, 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的情感亲密或欲望有所行动。
这是一种适应性的诱因,对于那些追求身份认同的人来说是适应不良人际的。
55、禁欲主义
避免跟人接触以便回避痛苦的丧失或批评。
56、同性客体选择
你的同性伙伴会减轻你那些跟异性关系相关的焦虑。
57、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
你把注意力聚集在一种情感反应上面,以回避对另一种情感的体验。
58、高度抽象化
你荒谬地过度使用抽象原理。
59、缄默
你停止讲话以避免被看穿。这种操作可以使用一种特殊形式的压制,跟判断力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使用。
60、绕舌
你说的太多了,但是并不详细或切题。尤其是那些表演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健谈”保护他们远离了多种不同的焦虑。
61、回避
你远离某些情境是因为他们的象征性含义会激起你一些相互冲突的感受。这是一个次级防御,通过是在压抑、象征化、置换这些防御已经引起了一个症状之后才出现。
62、被动
你采取一种依从的或唯命是从的态度。如果是为了一个好的理由而有目的地这么做,那么你是在使用判断力来进行适应。但如果你在一些需要活力的情况下总是不自觉的默认同意,那你的被动就是一种适应不良的防御。
63、自大感/全能感
你相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你价值的估计都要更有价值。因此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缺陷,因为那是一个多么令你苦恼的心理运作啊。
64、被动转主动
一种情况是“不等你开除我,我自己先提离职”,因为你担忧自己将会被牺牲,所以就先促使自己的牺牲,以便控制它发生的时机。
另一种是你无法忍受等待,因为你将等待跟被动和随之而来的牺牲的脆弱感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防御性的采取了行动,不论这是一个好决定与否,以此来缓解等待所产生的紧张和不安。
65、躯体化
你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功能有着意识上的象征性恐惧,尽管缺乏医学上的检查证据。你把注意力都集中了自己身上,以此来回避抑郁、孤独、焦虑。
66、正常化
由于要你承认自己有情绪上的困扰会使你不安,于是你使自己相信你并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不对劲,你只是在经历着一种每个人都会经历或遭遇的正常变动。
67、戏剧化
你在自己的行为或言谈中注入了额外的情绪以便缓解因未被注意而产生的内心冲突。
68、冲动化
这是撤消的一种特殊形式,防御性冲动化必须跟冲动控制不足区分开。
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一个人将依照驱力来行事以便减少紧张感或不愉快的情绪。
69、物质滥用
用一种调合物来镇压强烈的、不愉快的情感。
70、粘人
紧紧的抓住那些拒绝你的人,以便缓解因失去他们。当他们不在视线范围内时产生抑郁性情感。
71、哀怨
不停的抱怨是因为,你不想看到自己那些得不到回应的愿望中丢脸而幼稚的特性受到照顾和纵容。
72、假性独立
因为你让别人来照顾你或仰赖他们的建议方面感到尴尬,于是你就变成了独行侠,从而不必依赖任何人。
73、病理性利他主义
一种投射和与受害者认同之间的组合。帮助贫困者使你忽视自己的依附性,而它却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代理性的享受被照顾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你以剥夺来惩罚你自己,以便缓解因为你的贪婪而产生的内疚感。
正常的利他主义来源一种共情和分享的慷慨价值观的组合。病理性利他则是一种有害的和自我毁灭性的防御。
74、点煤气灯
你在其他人身上引发精神紊乱以便摆脱你自己的困扰感受。你使另外的人相信他是愚蠢或将要发疯的。
75、最小化
你意识到一个痛苦的现实但却有意地轻视这个实现。你可能会有点过于经常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特别难以被诠释为病态的防御机制。最小化通常被发现和批评性判断一起出现。
76、夸大
你在某件事情上渲染的太过头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其他人不会觉得你能胜任。
77、普遍化
你把一个人看作是一个你不喜欢的群体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不必那么憎恨这个人。
78、现实重构
在否认了现实后,你改变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印象。
79、移情
你无意识的将对既往情境和人际关系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当下的人的影像上,接着你对当下的这个人以你曾经在过去使用过的防御为应对,以图处理好这个同样或相似的情境。这种防御能帮助你忘记过去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你试图通过替代的方式再次经历时,可以来征服那些不愉快的记忆。
80、解离
你不只是忘记了一个想法,你也没有意识到关于你自己的完整面貌,比如个性元素、驱动力、内疚反应和记忆等。
81、恐光症
你对光回避,以便逃避与其他事物相比,你那强烈而充满内疚感的窥视愿望。这种恐惧通常是广场恐惧症的典型特点。
82、冷淡
你对于参加到活动中没有任何特别的兴趣。冷淡的人未必是负面或懒惰的,他们显著的缺乏热情保护他们远离了因私人信息的暴露而引起的沮丧和焦虑。
83、恐吓他人(欺凌)
极其常见的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恃强凌弱者因为失去爱而产生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好斗的个性激起了敌意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又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并因此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84、弥补不足
你对那些不像你一样有缺陷的人发展出了一种有偏见的憎恨,于是你排斥和想赶走他们。
85、心因性抽搐
你的身体突然抽动或颤动以释放张力,同时避免意识到情绪上的冲突。
86、内省
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你对自己进行观察。你开始利用你的观察自我来管理情绪。
87、有保留的同意
你表达了部分的同意,作为一种回避你的反抗性愤怒的方式。
88、自我弱点的本能化
由于在情感耐受性方面的弱点,你太容易被情绪所征服。然而,你对这个自我弱点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你防御性的认为这并不是软弱。
89、不真实
你伪造事实,大概是习惯性的。这给你营造一种跟他人联结的感受,而同一时间你背地里保持着情感上的距离。
90、超合理性
你使用现实检验和次级过程来回避情感。
91、含糊
你只是婉转地提到你所想的,所以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说出那些仍处于隐藏状态的细节。
92、超唯美主义
你一心一意的想着美和真理,因而回避了令人不愉快愉快的现实,比如你自己的攻击行为或令人反感的性格。
93、肤浅
你毫不犹豫地说着话,但是你并没想要表达那么多。
94、躯体暴力
通过抵消一个人对你造成的影响,你作废了这个客体,因为他让你感到不舒服。
95、与受伤客体认同
你肯定自己是受伤了的,并且以那样的状态在工作,但是那并不能事实,这个不真实的信念在保护着你。
96、形式上的退行
你停止用逻辑的、时间导向上的思维,取而代之地以象征性的、精简的方式来思考。从次级过程变换到初级过程来保护你免受痛苦。
97、超警觉
你总是随时留意着,即使是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时候。这种防御机制保护你远离那些充满焦虑、担心会被他人攻击。
98、时间置换到未来
你一直想象着只有或者有朝一日某些东西将会是如何如何的美好。这些幻想能避免你对无法实现的东西感到悲伤和避免你在自己当前的生活中体验到的愉悦感。
99、疲劳
你感到疲惫,但是你对此没有符合逻辑的原因。疲劳保护你以免你知道自己身上一种龌龊的事情。把疲劳当作一种防御操作经常见于那些需要他人来照顾自己的愿望感到愧疚的人。疲劳迫使他这么做了,但是那些疲劳的人自己却没有觉察到。
100、率直
你表面上显得耿直和蔼可亲,但是你对真相的强烈爱好庇护着你。率直可成为引起别人反感的言语上的一部分,会在某些冲突的情境下被触发。这种率直得令人非常讨厌的人会为别人的过失而过度指责别人。有可能别人真的做错事了,但率直的人通常会表现的特别夸张/夸大,为的是使其他的情感始终都被包裹着。
101、将自我批判转向客体
你感到内疚和自责,但是你相反地去批评其他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