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自首演以来,好评如潮。究其原因,其成功之处当然不止一面,其故事性与悲剧性已另文进行了论述,本文就其抒情性、通俗性及写意性做进一步分析。
一、抒情性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也是中国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柳河湾的新娘》的这一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唱词。《柳》剧中的诸多唱词,将剧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新婚离别一场中,柳叶赠瑞轩同心结时男女主角的对唱:(柳叶唱)“同心丝结双手馈”与“手捧丝结眼含泪”(瑞轩唱)两段唱词,柳叶将难舍的别情、贴心的鼓励与盼归的期待等复杂的情感,巧妙地凝结于临别相赠的爱情信物――同心结上:瑞轩则把自己对新娘的亏欠、归期的难上和对柳叶深明大义的感激及对凯旋后重新拜堂的许诺,委婉深情地唱了出来。曲词优美,缠绵悱恻,将一对情深意重的新婚夫妇未入洞房而先上战场的别离场面渲染得酣畅淋漓,催人泪下。
此外,《柳》剧还大胆地引用影视片中常用的画外插曲形式,来增加情节的抒情性,如第三场中的画外音伴唱:“风凄凄,月光寒,手织丝结泪如潸”一节,石头的归来让柳叶稍事平静的心绪又起波澜,孤单、忧愁、思念、无助的苦况,不可名状又无法言说,通过如梦似幻、轻柔缥缈的画外音伴唱徐徐吐露,使剧情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这些富于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将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紧张的外在冲突内敛化,使情节一张一弛,实现了故事节奏的有序转换。
2道白。《柳》剧的抒情性,还体现在它的台词道白上。如第三场中瑞轩向柳叶描述临沂之战的台词,充满崇敬之情和悲士之气;再如第四场中当得知柳叶怀孕之后,瑞轩父与柳叶的一段对白,既表现了瑞轩父的慈爱之心与怜惜之意,又表现了柳叶的委屈之情与两难之态;石头满腹狐疑向柳叶问明孩子的来历时的对白;又如第六场中在柳叶和石头正被族人执行家法时,瑞轩带着士兵回来制止,听说柳叶与石头生下孩子,瑞轩对柳叶的一段对白,既失望伤感,又满含深情地祝愿柳叶与石头能生活得幸福美满,令观众内心五味杂陈,情不忍堪,而柳叶在遭到瑞轩误解后,悲伤失望之情如大河溃堤一泻千里。
《柳》剧每每在故事的关键环节,在人物与人物的冲突之间、或在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之间,插入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道白或对白,这些台词,无不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境、环境与情绪,或悲愤、或惋惜、或委屈、或痛心,这些都较好体现着《柳》剧抒情性的特征。
3音乐。《柳》剧在保留秦腔传统音乐本质特点的同时,加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如合唱、重唱、画外音的加入等。演员用音乐塑造人物,既保留了秦腔音乐的基本特征,又有大胆的创新与突破。
《柳》剧通过秦腔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在刻画人物,感染观众,推动剧情,表现情绪诸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较好地凸显出秦腔抒情性的特点和独特魅力。
4声调。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在汉语中,音调由平上去入四声的不同搭配构成。南朝齐梁时,文人开始认识到不同声调的组合关系,沈约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需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戏曲作为一种韵文体系,与散文相比,非常注重声调的谐美。《柳》剧中像:“几回回倚门远眺望穿眼,几回回窗外竹影当夫还。几回回怀抱娇儿声声把你唤,几回回暗弹思泪泪流干。我等等等,盼盼盼:等等盼盼,盼盼等等,柳叶等你整八年。”这样的曲词,无论是双声、叠字、押韵,还是声调的平仄变化,既与曲调相匹配,又能起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
与影视片相比,戏曲的抒情性使故事的节奏变慢,而使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展示更为充分,这也是欣赏戏剧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二、通俗性与写意性
(一)通俗性。秦腔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忠、孝、节、义,它把崇高的内涵和伟大的艺术品格交给了平凡的、大众的、近乎原始的艺术形式。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她是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而野性的自然魅力。秦腔建立在小农经济、田园生活和农业文明基础之上,深植于民众,为平凡人放歌,通俗性是它的生成基础,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柳》剧虽然不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而是由文人案头创作而成,但作者遵循戏曲的民间性创作原理,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女子不平凡的一生,故事来源于民间,人物为人们所熟悉,贴近生活,因而能与观众的感受产生共鸣:它采用的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线性故事的叙事方式,有头有尾,线索清晰,一目了然。唱词道白通俗易懂,却又不失雅致,表演动情却不失煽情,雅俗共赏,既可作为民间娱乐节目,亦可作为案头文本的研究对象。
(二)写意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所有舞台艺术,都具有写意性的特点。《柳》剧的写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程式化。中国戏剧向来具有以形式美取胜的特点,具体到表演来说,就是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即动作的程式化。秦腔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程式化既是戏剧成熟的标志,又成为束缚戏剧艺术发展的阻力,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柳》剧创造性地吸收其他艺术在表演上的特长,使其表演“从泛程式向个性化程式迈进,由传统剧的一式多用向一戏一式、一式一用发展。”如柳叶做梦和瑞轩拜堂的场景,再也不是借助于某个程式化的动作来表现,而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真实地表现出来,当瑞轩向柳叶讲述中条山战役激战的惨烈时,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则给人强烈的震撼,如同**中的闪回镜头。
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戏曲的表现手段融进了时代的技巧元素,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接受心理,艺术感染力更强,体现了秦腔求变求新,博采众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滋养并激活古老的秦腔机体的特点与追求。
2布景设计。《柳》剧中,无论是剪纸、同心结、红绸、红烛营造的喜庆婚礼,还是院墙、农具、家具点缀的古朴雅静的农家宅院,无论是花开灿烂的柳河边、竹林间,抑或是风雪拍打的茅屋小径,都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清幽感,达到了“不着一宇,尽得风流”、“弦外之音,象外之致”的境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舞台空间的巧妙划分以及三度空间、坡形斜面的运用,很好地将演员的表演凸显出来。这些都是本剧的突出特色。
3灯光。灯光是较晚参与营造秦腔舞美的元素,但灯光的介入,使秦腔舞台有了炫目的光影效果。《柳》剧充分运用绚丽灯光的投射效果,用鲜明的色彩、频繁的切换来渲染气氛、营造场景,更直观地传达剧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情感变化,借以感染观众的心绪,给观众以无限遐思。
不是。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鸣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共情是让人与人之间从情绪、认知、观念等建立“连接”,达成共鸣,让沟通更有效,达成共赢的局面。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例如: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读者,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正确共情
1、以共情的状态去和他人交流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从自我的主观上面去提升自己意识。我们首先需要假装自己懂得共情。
这是我们进入共情状态的关键。假设我们对自己的爱人聊天,我们首先提醒自己去共情, 先进入爱人的状态和心思,了解她所思所想。
2、学会观察对方的行为
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们还需要仔细去仔细观察对方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认真看对方的动作,姿态,还有手势等各种各样的行为。
当你在观察对方的时候,你需要想象下自己在做这些动作会有什么感受。有时我们往往不太理解别人,往往是因为我们从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方。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 ,含蓄。
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情感共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最后,情感共鸣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成长和自我认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情感需求。
感同身受,是指在面对他人所经历的情感时,能够深刻地理解并体验到其情感内涵,产生共鸣的感觉。它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方式,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同身受,是指在面对他人所经历的情感时,能够深刻地理解并体验到其情感内涵,产生共鸣的感觉。它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方式,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感共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最后,情感共鸣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成长和自我认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情感需求。
感同身受,是指在面对他人所经历的情感时,能够深刻地理解并体验到其情感内涵,产生共鸣的感觉。它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方式,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感共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最后,情感共鸣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成长和自我认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情感需求。
1关于“共鸣”的诗句有哪些
1《送李山人还玉溪》唐代 顾况
好鸟共鸣临水树,幽人独欠买山钱。
若为种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
2《海子上有期》元代 黄清老
金堤晴日共鸣镳,倾盖松阴待早朝。
数尽荷花数荷叶,碧云移过水东桥。
3《留别凯烈彦卿学士》元代 雅琥
十年帝里共鸣珂,别后悲欢事几多。
汗竹有编归太史,雨花无迹染维摩。
湘江夜雨生青草,淮海秋风起白波。
明日扁舟又南去,天涯相望意如何?
4《颂古三十九首》宋代 释道枢
一番雨过一番晴,蚕眼已开桑眼青。
鹁鸠树头啼不已,百舌黄鹂相共鸣。
5《同崔员外秋宵寓直》唐代 王维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
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
6《拟试以虫鸣秋》宋代 曾丰
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
暗中谁擘口,闲里共鸣秋。
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
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
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
7《赠封御史入台》唐代 苏味道
故事推三独,兹辰对两闱。
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菲。
盛府持清橐,殊章动绣衣。
风连台阁起,霜就简书飞。
凛凛当朝色,行行满路威。
惟当击隼去,复睹落雕归。
8《离临安舟中有怀山薮朱文之子聊作五绝以寄》宋代 史尧弼
仙舟轻漾首仍西,我独南征未得归。
相望两鸥空浩荡,何如双鸟共鸣飞。
9《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唐代 王维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10《摸鱼儿 扬州》 元代 吴存
笑风流、少年杜牧,如今双鬓成雪。
来寻豆蔻梢头梦,二十四桥明月。
人事别。把故国兴亡,欲问无人说。
淮云万叠。但雨外疏钟,烟中断角,到晓共鸣咽。
芜城外,几树西风落叶。销磨多少豪杰。
平山堂上朝中措,天载妙音几绝。
歌一阕。怪水部、梅花怪我心如铁。
才情未竭。待跨鹤重来,缠腰半解,一奏玉笙彻。
2关于共鸣的诗句,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这首诗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植)应声便为诗曰……”曹植与曹丕为同母弟兄。植少年时即以才华特异为父曹操所赏爱,几被立为太子。及丕继操位建立魏朝,植虽居侯王之位,而备遭忌迫。本诗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时情思的反映。《世说新语》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据丁晏《曹集铨诗》本选录。
诗的首二句以叙事提起,意谓煮豆而燃起豆茎,漉滤起熟豆来作豆汁。三四两句形容豆在锅中被煮时的景况,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间迫害与被迫害的情况。“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锅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响,而着以“泣”字描述,极切合诗人此时被压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写情景产生的反思,以萁对豆之相煎熬,控诉兄弟相迫之乖违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属自然,世所常见。诗人此时满怀被胁迫的激愤心情,矢口而出,说来如此自然贴切,乃使阴狠冷酷如曹丕,闻此亦不免“深有惭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为兄弟间互相鱼肉之名喻。
据《诗纪》,此诗亦有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辞意颇简切。旧评对二者各有短长。陈祚明评此诗云: “窘急中至性语,自然流出,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可谓持平中肯之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3请写出一句引起你情感共鸣的古诗词句子,标明出处并就其语言或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北宋诗人林逋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我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当然,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4诗文古诗词中,一定有许多名句能引起你感情的共鸣,请你写出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注释]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简要评析]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与情感有关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李商隐《乐游原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