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曾经讲过,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经常犯的错误包括:控制型、贿赂型,还有放任型,这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结果。很多家长问怎么办,今天,我们就进入到一个非常实操的工具层面,叫作“情感引导”的方法。这是来自于一本被我反复推荐过的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也是构成我们价值感这根支柱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通过情感类词汇建立“情感引导”
我们在孩子两三岁学说话的时候,最常教孩子的词汇是什么呢?
许多家长最容易教给孩子的词一般是名词。这是水杯,这是书,这是花,这是汽车,那是桌子。为什么名词好教呢?因为只要你一摸、一看,就知道这个“名词”叫什么,所以重复几遍孩子就会了。
大部分孩子在一开始学会的都是名词,但是情感引导方法要求我们能够在孩子刚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学会大量的情感类词汇。
什么叫情感类词汇?你看,这叫作爱,这叫作友谊,这叫作宽容,这叫作难过,这叫作委屈,这叫作伤心,这种感觉叫作后悔。你现在表现的行为叫作坚持。所有的这些词都非常重要,但问题是:怎么教呢?
这些东西不像桌子和花,一摸一看就能知道,但是假如一个孩子没有掌握这么多的情感类词汇,他就没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你得理解为什么孩子在地上打滚、大喊大叫、哭得一塌糊涂,威胁你。
原因是什么呢?我问过很多家长。他们说原因就是你没满足他,你只要满足他就没事了。不对,这只是表象。
为什么孩子为了得到一个东西,非得做出那么多吓人的动作?为什么要喊来喊去呢?原因只有一个:他没有学会正确的方法表达那么多复杂的情绪。他内心中充满了那么多难受的感觉,但是他说不出来,这种感受是极其痛苦的,所以他就只能躺在地上打滚,大喊大叫。父母的责任是要教会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但是我们不教。我们的办法就变成了威胁、恐吓、贿赂、交换。
我记得,我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在校车旁边接他,我们小区有一个小姑娘跟他关系特别好,两个人一起往家里边走。小姑娘说:我要去嘟嘟家玩。后来我就问那个小姑娘:如果你妈不同意你去怎么办呢?那个小姑娘说:我妈不同意我就求求她。这时候我听到我儿子在旁边说:求求妈妈是没用的。紧接着说了第二句:比这更没用的是哭和闹。三岁的孩子说“比这更没用的是哭和闹”,我就很好奇,我问儿子:嘟嘟,你觉得什么有用呢?他说:沟通。
他在上幼儿园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会了这个词,因为这件事情场景非常清晰,那个时候他学会了“沟通”这个词,而且他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
哭闹没有用不代表无情,我见过很多家里边说哭闹没有用,父母的表现就是只要哭就不理你。这个是放任,是无情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特别可怜无助。
在我们家,孩子哭闹,我们会陪着他。你难过是吧?爸爸知道你不开心,但是不能因为他哭闹,我就一定要达到他的目标。孩子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得跟爸爸商量。咱们来讨论可不可以。所以他就会知道通过单纯的哭闹是没法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沟通。
怎么才能够帮孩子学会这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类词汇?其实就是情感引导这个简单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首先要知道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时机。
教育的最佳时机
很多家长一直以来认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时机是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他们觉得教育就是:你做错了,我要纠正。做错了就纠正,这是警察的行为,不是父母的行为。
教育最有效的时机,是发生在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的时候,而不是做错事的时候。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非常紧张,他的肾上腺素分泌旺盛。他站在那里,肌肉都是紧张的,在他担惊受怕看着你的时候,你觉得,他会分出一份心思来学习吗?
不可能。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够混过去,怎么能够不被骂,怎么能够平安地度过难关,我会不会遭受什么危险?所以,这时候你跟他讲道理,说什么东西他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他的激素水平还会被你搞得不断提高,因为你在他做错事的时候雪上加霜,还在不断地骂他。
事实上,谁没有犯过错呢?谁小时候没有干过偷鸡摸狗的事?谁小时候没有打碎过家里的花瓶?没有搞过恶作剧?我相信每个人都做过这样的事情,你回忆一下,自己就知道了。
所以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跟孩子建立联结、建立爱的最佳机会。
比如,孩子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你不能站出来讲“没关系,咱家花瓶多,打碎多少个都不要紧”,这样会导致孩子没有边界,他会觉得打碎花瓶不要紧。这是你很喜欢的一个花瓶,孩子把它打碎了,你很难过,你可以表现出来很难过。
你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妈妈最喜欢的一个花瓶,真可惜,竟然打碎了,但是已经打碎了,怎么办呢?咱们来想想看怎么能够弥补。来,咱们把它打扫一下,注意不要扎到手,扎到手很危险。你可以带他一块儿来收拾残局,然后告诉他安全最重要,爸爸妈妈最担心的是不要扎破手。
前两天,我们家厨房里边一声巨响,奶奶把腌的一罐咸菜打碎了,我儿子大老远地冲过来说:“伤人了吗?伤着人了吗?”我们小时候只要家里边出现了这样的状况,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人受伤,你要知道人比东西重要。所以,第一步:人比东西重要。然后收拾东西,弄好以后,第二步:告诉孩子,妈妈小时候也打碎过东西,现在我们要学会什么呢?我们以后要离瓷瓶子远一点,在家里边不能踢足球、也不能乱扔篮球。总之,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做错一件事情,他能够从中学到一点东西就可以了。
所以,经过这么一次做错事的机会,你能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在孩子面前暴露出来你曾经犯过的一些错误,让孩子知道你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你们俩的感情变得更好了。这就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其实最应该做的这种表现。
当然,特别严重的错误,你需要让他接受后果。我们前面讲过惩罚的方法叫作“自然后果”,你需要让他去承担这样的后果,这没办法。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解码青春期》,书里讲,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极其叛逆,因为他是一个孤儿被放在寄养家庭。
他偷着把寄养家庭里爸爸的汽车开出去,酒后驾驶,后来被警察抓了。他打电话给爸爸的时候,他很害怕,因为他要跟那些成年的罪犯关在一起,他告诉父亲说,我开你的车出来被抓了。爸爸叹了一口气说:你今天晚上可能得在那过夜了,我明天早上来接你,这叫“自然后果”。你犯了法,你被拘留了,你就得在那儿待着,我明天过来接你。
接他的时候,他觉得这个爸爸肯定是要放弃他的,因为前面那么多个寄养家庭都曾经放弃过他。他做好了准备,跟他吵一架,然后离开这个家庭。结果爸爸在回来的路上跟他讲了一句话,彻底拯救了这个人的一生。爸爸说:你视自己为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你看这句话多有力量。孩子犯了这么大的一个错误,他视自己为一个麻烦,而养父母视他为一个机会。
这个孩子从此以后结束了叛逆,开始认真学习。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了,这就是教育者能够给孩子的心灵所带来的改变。
所以,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不需要那么夸张,大喊大叫,好像自己从来不会犯错一样站出来批评他,指责他,你怎么搞的?跟你说过多少次?你怎么总是学不会?
凡是说这种话的父母,都是没有长大,自己都还是个小孩子。因为你在跟他分清责任。我跟你说过,所以你搞错了不怪我。说明你也被错误搞得害怕了,瓶子摔碎了,你也紧张,紧张、恐惧带来的是推卸责任,这就是你没有长大的表现。
所以,孩子犯了错以后,父母要淡定一点。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教育时机,方法就是表扬他并且说清楚为什么。那个“为什么”是非常关键的,是有技术含量的。
表扬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我们是怎么教孩子情感类词汇的。
在我儿子大概两三岁的时候,我教会他什么叫作“耐心”,因为我觉得耐心很重要。有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
有一天,我儿子晚上饿了,要喝牛奶,很急,就喊“我要大牛奶”,喊得撕心裂肺。他妈妈赶紧去给他冲牛奶,我就陪在他旁边,我一看这孩子性子这么急,需要教他,就跟他讲:嘟嘟,你知不知道什么叫耐心?他说:我不知道!我说,爸爸告诉你,耐心就是大牛奶还没来的时候,咱们也可以不哭。第一天,我先教会他“耐心”的定义。
等到第二天,他又开始哭,他妈去冲牛奶了,我爬过来跟他讲:嘟嘟,记得吗?爸爸昨天跟你讲过什么叫耐心,还记得吗?他说:耐心就是没有大牛奶也不哭。我说那你试试看,试试看能不能表现出耐心。来,咱们给妈妈看看咱们的耐心什么样。我就鼓励他,然后他就忍着、憋着,虽然眼泪还在流,但是他在努力,他在努力做对的事。
当他妈妈把牛奶冲好,他喝了以后,我马上就说:快来看,你儿子表现出耐心了!这时候我就认真跟孩子说:嘟嘟,你刚刚表现的行为就叫作耐心,你已经学会了。就这样,在他做对事了以后,告诉他,你刚刚做的行为是对的,这个对的行为叫作耐心。
这就叫“情感引导”,表扬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
从此以后,我就发现他经常会用“耐心”这个词。他想玩一个玩具,然后我说你等一会儿,我说什么是耐心?他在旁边站着说:等待。耐心就是等待。
他在尝试着使用这些他能够理解的新词汇,这个对于孩子来讲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过程,他每一次能够用对这些情感类的词汇,都会给他带来特别大的成就感。我至今能够记得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场景,我能够记得这些词是怎么样一个又一个灌输给他的。
有一次,我们去一个游乐场玩,结果那天4:30到那儿,游乐场就关门了,当然很失望,没玩成。我想孩子可能会生气,我就跟他说:不好意思,爸爸时间搞错了,咱们今天可能玩不了了。结果,他没生气,他说:咱们去玩那个吧!转身准备去玩别的。
这是不是个教育的机会,我借着这个机会能教会他什么?判断这个时候是不是教育机会的核心是什么呢?
首先,得看孩子有没有做对事?他到了想玩的游乐场没玩成,要去别的地方玩,他并没有生气。有家长说:他这是“想得开”,我觉得,这个好像有点不太对。
我当时选择了这样一个点,我追过去拦住他,蹲下来把他拉在我的面前,然后跟他讲:嘟嘟,你知道吗,你刚刚做的行为让爸爸很感动。表扬他之前,先要吸引他的注意力。他说:是吗?我说,你刚刚表现的行为就叫作“宽容”。他问:什么叫宽容?因为他没有听过这个词,他不知道什么叫宽容。我说,宽容,就是当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不生气,这个就叫作宽容。
人跟人之间在一起生活,难免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误、失误,如果没有宽容的话,我们就没法在一块儿愉快地生活,所以这个行为非常好,这个叫宽容。他就喊着:“宽容”、“宽容”,然后就跑掉了,一下就把宽容这个词学会了。
还有一天,他妈妈开车带着他,因为刚学会开车,在路上追尾一个公交车。人家公交车进了站台,她竟然开着车过去追尾,一下车,发现我们的新车撞了一个大坑,妈妈也特别沮丧,奶奶也坐在车上很难过。
我儿子过来安慰妈妈说:妈妈,其实你开车开得挺好的。他奶奶说:这都撞成这样了,你还说挺好的?我儿子跟他奶奶讲:您不知道,新手要夸。他奶奶都不知道,我儿子什么时候学会的概念。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宽容”,慢慢在他体内建立起来这样的联系。
这样,一个小孩子的情商就会变高,他会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会跟你用情感类的词汇沟通,这些都不是凭空来的,是一步一步地去照着做,用这些工具去累积出来的。
一次表扬,胜过一百次批评
大家会奇怪,问我:你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你怎么会知道这些方法呢?
因为我在生孩子之前,曾经养过一条狗,养坏了。当时不懂怎么养,我就请教一个老大爷,我说:狗老不去厕所撒尿,到处乱尿怎么办?老大爷告诉我说:揍他,很简单,狗就是揍,把他摁在那儿,让他闻着尿味揍他,揍几次就会了。我觉得,这个方法简单,我就把我们家的狗摁在客厅,尿了我就揍,揍了它就跑掉。
揍了一个星期,这狗的行为发生了改变,改变了什么?还是乱尿,但是它尿完了以后立刻就跑到床底下去,它不像过去那样尿完了无所谓,他知道尿完了要被揍,所以尿完了就往床底下钻。我很生气,就拿拖把去掏他,把它从床底下掏出来,掏出来后再揍,又揍了一个礼拜。
这狗的行为又发生了改变,它还是乱尿,尿完了以后钻到床底下,但他不像过去那样疯跑了,他慢悠悠地跑到床底下,跑到床底下等我,我要不去找它,它还叫。意思是:你该来找我了,然后我就拿个拖把进去掏,掏出来继续揍,揍完以后它又像没事一样。它习惯了,觉得每天晚上被揍一顿,这是必须的。
它麻木了,这就是一个教育的错误循环。你会发现躲在床底下就是找借口,找理由,然后慢慢的,被你揍习惯了、皮实了,所以就随便你。这样你改变不了它。
直到后来,我有一天做电视节目,遇到了北京市警犬大队的那些训犬员,我问:怎么能够教会狗去厕所撒尿,这事怎么这么难呢?
训犬员告诉我说,这太简单了,这是我们入门功课。第一,你先带它经常去厕所走走,你教它认识条道,告诉它这是上厕所的地。然后你把带着它的尿液的那些报纸放到厕所,让它闻那个味去。它总有做对的时候,一旦做对了,你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它面前,用狗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表扬它,什么是狗能听得懂的语言?狗的智商相当于2-3岁的小孩,所以狗是可以听得懂很多话的。抚摸它,不用给它吃的,抚摸它就好,并且说“很好”,语气语调要温柔,狗能听懂我们的语气。然后,抚摸它,据说聪明的狗只需要一次,它就能够学会去厕所撒尿,笨的狗可能需要三次。
我听完这个以后,就觉得特别的失落,我觉得,我特别对不起我们家那只狗。我们家那个狗在我们家生活那段时间里边,每天晚上到了尿急的时候,它的内心是多么的焦虑,因为它知道无数个不能尿的地方,它在家里边被揍了很多次,知道无数个不能尿的地方,但是它从来都不知道哪个地方是能尿的。
我们家的狗以前也在厕所里边撒过尿,但是我们人的行为就是这样,狗做对了,我的表现就是没反应,最多就是不揍它。随便讲一句“不错”,它听不懂。
狗也好、孩子也好,都是教育的对象。当我们的教育对象做了正确的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降低反馈的力度。当他做了错误的事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提高反馈的力度,这导致教育的对象对于错误的事情变得更加的敏感,而对于正确的事,可能他早就做对过,甚至做对过很多次,但他依然会做错,原因是没有人给他强化做对的事。
我是因为在养狗这件事情上有了这么大的挫折,意识到我的领导力不是天生的,意识到我的方法根本没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连个狗你都教不会,你还自信什么?所以我在养孩子的时候,就觉得不能这样,狗你养不好还可以送人,但是孩子你不能养不好送人。
我就去买了所有我能够找到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第一本就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完了我就信了,然后就用。所以,我每一个行为举措、每一步的引导,全都是有理论依据的,我都是照着书上的公式这么说的,后来就发现非常省事。所有关于孩子的教育,就说一遍,正确的事给他表扬,并且告诉他“为什么”,一生当中一遍都够了,错误的事,说无数遍都不够。
再比如,我希望激励孩子爱自己学习,有一天,我早上起来发现他在楼下弹钢琴,机会又来了,我下来表扬他,不是表扬他钢琴弹得好,而是表扬说这个行为就叫作自主学习,说明你有自觉性。你喜欢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这很好,就行了。当他能够觉得自己有自律性的时候,他从小就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自律性的人。所以他一直都愿意展示出来自己有自律性的这一面。
这样一个良性的反馈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至少有三重好的结果:
第一重结果,孩子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他容易去做正确的事。
第二件事,他的自尊水平得到提高,他获得了价值感。
第三件事,他感受到爸爸爱他,又进一步的增加了无条件的爱。
这就是我们说情感引导这个工具,为什么在我们的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情感引导方法使用的三个难点
其实,把这一招学会了,对三根支柱都有好处,但它是有难度的,说起来很简单,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
难点在哪儿呢?三个难点,这是我在实践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因为我教过无数的人用这样的方法,后来看到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第一个难点,是你根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你的眼睛只对孩子的缺点感兴趣,孩子一旦做错了事,你比谁都反应快,立刻就跳出来,但是孩子做对的事,你好像觉得今天没发生什么事就过去了。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这本书里讲过,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他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之所以那么焦虑,之所以我们对于负面的东西那么感兴趣,我们老喜欢听坏消息,老喜欢传播坏消息,老喜欢看别人的缺点。
因为我们在原始人的时代,就是靠焦虑感才能活下来,而原始人的焦虑感一直留在我们的体内,没法清除。所以你关心则乱,你越是关心的对象,你就越是容易对他焦虑。
所以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这才是问题。一个父母如果真的自己能够放松,能够把焦虑的情绪放在一边,你会看到孩子很多的闪光点,一个人的成长是靠自己的亮点带动的,朝着有光亮的方向走,而不是靠修改自己身上大量的缺点前进。
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这个你可以回家试试看,每天给自己规定:至少发现孩子三个闪光点,而且要跟他讲、要表扬他。
第二个难点就是:我们不会说“为什么”。
如果你说:孩子你真棒,宝贝你真了不起,妈妈以你为荣,宝贝你最厉害,这种话全都是建立在对结果的评判之上,这种话全部都是建立在和他人的比较之上。
当你只是表扬他的结果,只是表扬他比别人强,导致的结果是他会变成一个固定型心态的人,也就是说,他评价自己看的是我比别人强不强,我比别人有没有排在前面,这样,他的负担会变得越来越重,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会不敢于去尝试那些更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那些挑战性的事情会很容易给他带来挫折。所以,这种表扬的方向是错的,也无助于他学会情感类的词汇。
为什么的说法要更多地关注于过程,还有动机,这个行为叫作坚持,这个行为叫作努力,这个行为叫作自律,当你能够把这些情感类的词汇放在“为什么”当中去表述的时候,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长型的心态,这是第二个难点。
第三个难点是:表扬完了之后,不要说“但是”。
比如,你表扬孩子说,你今天表现的挺好的,但是如果你能够改掉那个毛病的话就更好了。这种话只要一说,前面的话完全没用,而且还会显得你特别的虚伪。
以后你只要表扬孩子,孩子就会说:你别说了,你别表扬了,我不接受。为什么很多孩子连表扬都讨厌,就是因为你的表扬背后附带了大量的条件。
所以,我们要把表扬孩子的这种情感引导的方式,和纠正、批评彻底分开。
我们不是说不能够纠正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你是可以纠正的,我们要建立起来这个边界,但那是另外一件事,那是发生在他做错事的时候。
但是,在生活当中,一个人做对事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做错事的机会,否则就活不下去。他能够活下去,就一定是做了大量对的事情,所以你能够找到这些做的对的事情,表扬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去塑造他的过程和动机,这时候你会发现:塑造一个人的行为真的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
我不是说成年人,你想塑造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当然是不那么容易,也不是不行,“领导力”当中,我们就是用二级反馈的方法来塑造成年人的行为的,但相比起来,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要容易得多。
本节内容回顾
我们收到过特别多的反馈,回家只要一用,孩子跟父母的关系立刻就发生改变。因为孩子太容易感激父母、爱父母了,所以,你只要有改变,孩子一定有感知。
同样,听完了这门课以后,评价这门课,希望大家也不要说“但是”,不要说“这个课讲得挺好的,但是怎么怎么样”,这对你有什么好处?说“但是”,除了对我有点好处之外,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你没有责任帮助我变得更好。
你要想学一个东西学得更好,你就只需要去发现这门课程当中的优点,然后去使用它,就够了。这时候才是我们进步最快的机会。
如果我们习惯性地批评自己、批评别人,连你自己的学习都会变得很困难。因为你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一学习就发现自己没有学好,一学习就开始自己反思自己的批评,你就对学习会丧失乐趣和动力。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个课程,学会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谢谢。
凝聚员工的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和谐工作氛围:信任是一切美好关系开始的前提,信任可以让员工有被尊重的感觉,使上下级沟通起来更加的融洽,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2、 分享工作成果:将公司的成果尽可能多地分享给普通员工,让他们感觉到努力工作是会被公司认可的,可以更加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3、 彰显人格魅力:一位拥有谦虚之心、内省之心、克己之心、慈悲之心、正义之心的领导会更加收到下属的爱戴,下属更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4、 坚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胜过任何雄辩,总是实际行动会对下级有深刻的影响力;
5、 经常心灵沟通: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下级,才会得到下级的真诚反馈。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所以,是可以用的
用情感绑架孩子一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残忍
1嘴上的“为你好”,不过是为了控制你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一句诚挚的“我都是为了你好”,顺理成章地控制了孩子。从此,孩子的人生被父母控制,孩子的生命被控制束缚。父母习惯下达命令,子女习惯服从顺从,当一个生命凌驾在另一个生命之上,孩子早已迷失了自己。最后另一个人生未必如父母所愿,但是另一个生命一定伤痕累累。
孩子因你而来,但是孩子未必不如你,我们要认识到自身局限和狭隘的思想,不要让爱的起点,导致伤害的终点。每个人要走自己的人生的路,每个人要通过自己的成长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要让孩子认可你,愿意听从你的意见,而非一句“我是你妈,我是对的,我是为了你好”去情感绑架孩子,堵住了孩子未来更多可能。
2挂在嘴边的“付出感”最可悲
“为了你,我辛辛苦苦打工赚钱。”
“为了你,我每天低三下四伺候人。”
“为了你,我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付出感”,不过是想要孩子记得你的好,回报你,顺从你。可父母子女一场,不是一场交易,不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们要知道,挂在嘴边的“付出感”,走不到孩子感恩的心田,只会让闻者愧疚反感,说者变得越来越可怜。
父母若合格,孩子孝顺是自然的,父母若是暖阳,孩子自然一生向阳。摆正态度,生孩子是为了自己,丰富体验,付出是我愿意,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也让孩子轻松做自己,而非背负“付出感”沉重一生。
3做这样的父母,孩子自然孝顺感恩
以行动表达爱
董宇辉曾在直播中讲过一件事:一年前暑假时,自己不小心摔断了腿,母亲为了他补身体,天天变着花样做排骨,可是他叛逆,还挑食,也不喜欢吃排骨。于是他总是对母亲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也不好吃。母亲很生气,但还是默默忍受,还根据他的要求不停地改变做法。
终于在母亲默默无声表现得爱意里,他渐渐消磨了身上的戾气,也唤醒了他理解感恩母亲的神经,从此叛逆也消失了。
努力做好自己
那些总是极力控制孩子,要求孩子高飞,成绩好,必考第一的父母,如同网友眼里的“自己不飞,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的典型。
要知道,父母对孩子控制过多,孩子会窒息、逃离,最后我们也开始讨厌自己。而总是宣扬付出感,孩子背着“负罪感”。而父母也因为付出太多,失去自己,很难快乐。最好的父母,是给予孩子足够爱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自己。
婚姻更需要保养
比起孩子,婚姻关系更需要保养,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谐的氛围悄然而至。当父母做好自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会开始思考怎么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们的人生足够美丽,孩子也一定会活得漂亮。
用情感绑架孩子的一生,孩子的生活难免沉重和不悦。摆正态度,生孩子是为了自己丰富体验,付出是我愿意,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也让孩子轻松做自己,而非背负“付出感”沉重一生。心理学家李雪说:“若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言下之意就是我一辈子都没有爱过你。”有时,爱的起点,未必到达爱的终点。
胡适在给孩子的信中写道:“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当我们,真正认识理解了这段话,对孩子,学会放下控制,丢弃“付出感”。相信亲子关系的和谐与美好,便会悄然而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