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审美的科学,它的做终目的是帮助人们掌握审美活动的规律,确立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铸造人们丰富的、完美的个性,促进人的精神文明,提高人的鉴赏能力。
这个学科主要通过对人加强文学、历史、艺术及美学中美的哲学,美的经验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可科学素养。
人只要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学会鉴赏事物的美,就能得到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审美享受:指鉴赏者在事物鉴赏中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审美享受主要通过共鸣、净化、领悟等鉴赏心理来实现,或者说,审美享受主要体现在共鸣、净化、领悟等俭省心理上。
共鸣:指鉴赏者被事物或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人物命运深深感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审美高峰体验。
如:我们读一本小数,透过文字通过想象深入到作品所描绘的那个社会中,为作品的人物所打动,为任务的命运与情节的发展而揪心,为正面人物的不幸与成功而感到痛苦和高兴,为反面任务的得逞与失败而感到愤恨与兴奋,这就是共鸣。
净化:指鉴赏中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藉、疏导和升华。文艺作品把鉴赏者引入一个审美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境界中,鉴赏者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困扰与人世的苦恼,可以松弛自己紧张的神经,疏导郁闷的情绪,是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可以使异化的心灵得到纠正,扭曲的人格得到升华。净化是在共鸣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一种更深刻的美感。
领悟:是鉴赏者在共鸣、精华的基础上主动追索作品深层意蕴的结果,它是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伴随着这种审美领悟,鉴赏者往往获得一种大彻大悟的喜悦。
审美意识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由于人们的生活境遇,实践经验,世界观和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审美观又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为什么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丑的呢 关键在于他们的审美观的差异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事物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贱,先进与落后,美与丑的一种基本评价定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可能确立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学习美学理论知识而获得 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动机,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既表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又表现了社会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我国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标榜高洁,往往以松,竹,梅,菊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现了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可是陶渊明独爱傲爽怒放的菊花,陆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爱挺拔不屈的松树,郑板桥尤好高风亮节的青竹,个人的审美情趣又不完全一样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是审美主体生而具有的,它需要培养教育现代的研究者大都非常重视美育"陶养感情"[2],"使人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3]的功能梁启超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4]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使高尚的趣味得以发展,或者使低级趣味得以增长,因而,营造审美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 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审美意识的重建也包括了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5]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十分必要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引起人们审美生活是美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它一方面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提高人的艺术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是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试想:读诗不能感受音节韵律的美,听音乐不能感受旋律节奏的美,欣赏自然风光不能感受到形,声,色,光,影的美,这样岂不是"身在美中不知美" 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别又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复杂性,美丑也常常混杂难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理解是审美的核心,人要真正获得美感,就在于理解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过琴音领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蕴评价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水平,是审美的进一步升华它要求从整体上,实质上把握美,并要知道美的原因所在三是审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鉴赏美的目的是为了想象和创造美美的创造能力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多样统一律,移情律,审美心理距离和自由的规律等)创造艺术美,现实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培养:一是审美理想的培养因为审美理想在创造美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它支配着美的创造目标,并激发创造动力和敏感;其二要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美的创造需要感知,理性,更需要情感和想象;其三要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人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自由地追求美,那么创造出的世界才能是全面的,和谐的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奋斗,在创造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本身的美和完善
美育任务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础,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发展,培养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而重建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实现个体的审美发展并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提高人的修养;音乐是一种情感,它能净化人的心灵。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创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格意志。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进而形成具有创造欲望的审美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陶情抒性,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欣赏优秀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审美体验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令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美的感受。如冼星海创作的《二月里来》,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嗅到解放区泥土的芳香;印尼克桑创作的《梭罗河》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国外的印尼侨民听到这首歌,常常会流下激动的热泪。因此,广大青少年学生应广泛地涉取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作品,在不断地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歌曲,在欣赏中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摆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好的音乐作品能带给人以美感,其实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在欣赏的过程中实现着理性内涵的积淀。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依据音乐教材,面向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环节,挖掘教材审美因素,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音乐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升华学生的审美体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教师要选择审美对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学生在进行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行美的熏陶,从而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流行音乐会、个人演唱会通过各种社会媒体以其迅猛之势迎面扑来,传播速度之快,传播空间之广,使人连不接受的权利都有点丧失。既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有必要有意识去认识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健康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多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和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质。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的水平。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习一些音乐知识,是有益的,是必需的。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有益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体领会。鉴赏能力与个人的审美理想、艺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真、善、美为主旋律,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鉴赏力,提高他们对高尚与低级、高雅与庸俗、广泛与狭窄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教师要用美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他们欣赏的倾向,要使他们自觉地弘扬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领略地域风情,开阔音乐视野
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特点。一个地方,除了自然景观、现代文明和繁华时尚外,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它特有的地方音乐和地域风情。地方音乐是文明都市的一种沉吟,是原生态的真情流露,它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它像方言,像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衣服,朴素中透出亲切和繁华来。去丽江,如果不体味一下纳西古乐的表演,丽江之行将是不完整的。那些清远的乐音,丝丝缕缕地飘入耳际,古城的诗韵与风骨在人来人往的喧闹中秀丽典雅,这时,忽然发觉,自己抵达的是另一种心境。
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成长历程比较简单,对音乐的背景了解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上课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地方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再高雅的东西也要根植现实生活的沃土,不能曲高和寡。陕北民歌吼出了欢快中的忧伤和苍凉,虽令人感觉是来自生活的艰难,但它表达出了陕北人的胸襟和悲而不怆、哀而不伤的精神气质。四川附近南方等地的民歌更欢快些,多的是采茶歌和劳作歌,透着自给自足的满足感和安逸感。听河南豫剧,它的平易近人、雅俗共赏、荡气回肠都离不了乡土气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河南人朴实、热情、直爽的性格。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更是千差万别。在音乐教学中,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由于学生音乐天赋的的客观差异,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使他们充满学习的自信;对音乐特长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鼓励他们做音乐专业学习模范。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因此,音乐欣赏课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激发每位学生的音乐思维。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我们教师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为众多未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为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
“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化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育。
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美育设施:
幼儿园的课程中,美育应占较大比重,例如游戏、唱歌、舞蹈、泥工、纸工、图画、讲故事、演童话剧等,都要通过各种审美的形式发展运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及把握整体结构、领悟情感意蕴的统摄力。
在小学里,除了设有音乐、图画、手工等美育课程和课外的社交、劳动、美育活动以外,在其他各门课程中,象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等课程中,也都应渗透审美教育的因素。
到中学阶段,随着智育课程的扩充,德育课程的加深,美育的范围与深度也应随之增进。除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欣赏的课程以外,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可以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加以阐发。
例如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与感人事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秩序与逻辑和谐,物理学中的光谱与色散,化学中的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生物学中无限多样的形态特征与进化规律,天文学中的穹宇星空,气象学中的云霞风雷,只要教师画龙点睛,就能使学生趣味盎然,心旷神怡,大大增强奋发自强的律已情操与热烈旺盛的求知欲望。
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审美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构成主体与客体审美关系的中介,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一般认为由审美心理倾向、审美认知、审美情感构成。审美心理倾向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动机。首先是审美需要引起审美动机,审美动机推动审美活动的积极性,指导审美定向。
审美教育
与审美动机紧密联系的是审美认知,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只有在审美感知、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才能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识。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特别是认识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常常抱有一定的态度。
这些态度体验,便是情感,对审美对象产生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如同情、崇高、爱慕等情感。审美认识是审美情感的源泉,审美情感又是深化审美认识的催化剂,两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个体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上述三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这三种因素也不是同步发展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机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