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情绪与情感特征
海淀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8月26日
老年人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和行为需求存在差异,因而他们所处的情绪状态也会不一样。人进入老年期后,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交交往圈子的缩小、空闲时间的增多,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具体来说老年人的情绪有以下的特点:
衰老感和怀旧感同现
衰老感指的是个体面临正常心理衰老现象或退休、丧偶等生活事件而产生的的“老了,不中用了”的心理体验。衰老感使老年人受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加剧大脑功能的衰老甚至病变,从而会产生短期的记忆力下降、变得固执、怪癖,严重的还会自我封闭甚至引发频死感。
怀旧感指的是个体面对老年期的处境而产生的对年轻时代或故人、故物怀念和留念的一种心理体验,如果老年人过分怀旧,就很容易出现极度思念之中,难免会心绪忧伤、悲观失望,这种会影响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
空虚感和孤独感共生
空虚感指的是个体在空闲状态对时间高估计,不知如何打发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老年人退休后,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来充实,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觉得很无聊,容易引起老年人失眠、不宁,甚至对人生悲观失望。
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社交交往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往往给人带来寂寞、冷落甚至被遗弃的体验,严重的会导致老年人人格变态,有碍健康。
焦虑感和抑郁感相伴
焦虑感指的是个体在面临现实存在的或预计会出现的对自身会产生某种威胁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有些老年人会因为不适应新角色或者没有及时退出旧角色而引起的角色冲突,手足无措,产生焦虑感。焦虑感从积极方面看,可以增强老年人改变现状紧迫性的作用,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会带给老年人消极的作用。
抑郁感指的是个体因目标追求受挫而悲观失望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有些老年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体某些不适应迟迟不能排除而担忧疑惑,为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和体谅而郁闷伤感,这种情绪很容易会使得老年人对周围一切不关注,缺乏兴趣,或者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烦恼和不快,但是这些现象不再受新的刺激会自行消失的。
自尊感和自卑感共存
自尊感指的是他人的言行满足尊重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的一种情绪。老年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感你,自尊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可以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作用,当自尊的需要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时,老年人往往会以愤怒的情绪表现出来,或者走向事物的反面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指的是个头过低地评价自己或自尊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退休后跟不上社会、年轻人的节奏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感觉,使老年人自我封闭、自我孤立、自我退缩和减少社会交往。
那么老年人不良情绪情感的表现是有忧郁、焦虑、怀疑、固执和情绪不稳定的,这些都是因为以上几点情绪而所引起的,我们作为爸妈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子女,就需要多加留意老年人的状态,一旦发现家里的老人有这样的状况出现的时候,就需要多陪陪他们。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传统上的几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那么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
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解决1、老人缺乏交流,精神生活空虚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靠跟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来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当子女外出打工以后,留守老人就缺少了沟通与交流的对象,而与小一辈之间有代沟,无法有效沟通。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平时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关怀父母的饮食起居,老人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精神上的寂寞和空虚。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2、情感空虚、孤寂和无助
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老年人本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家庭结构功能出现分化。子女离土离乡流入城市寻找生活,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很有限,留守在家的一些独居老人情感没有依托。尽管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但是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尤其是独居老人生病或无法干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缺席、老人对邻居等外人的戒备心理和疏远行为,使他们的精神支持极度缺乏,很容易陷入孤独,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
3、对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甚至有自杀念头
对死亡的态度表现比较淡泊,容易表现出厌世情绪,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少数人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孤寡老人会有暴死的念头,希望死得干脆些,不愿意在病床上拖得太久;一些人赞成安乐死,宁可无痛苦地早些解脱。为自己是所有老人中最不幸者,自己是多余的人,对社会已毫无价值;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视自己为最需要理解的人,认为被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被视为有求偶心理需要的人,认为有老伴可以相互照顾,共同度过漫长的晚年。
独居老人如何调理心理状态1、年轻人及社会需要多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
中国是礼仪之邦,百善孝为先。我认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传统孝道,鼓励儿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了,但同时西方社会倡导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农村儿女养老的情感支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子女,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好几年回一次家,这让本应该儿享受天伦之乐的农村独居老人备受情感空虚的困扰。源自家庭的社会支持是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因素中的重要方面。因此,提倡传统孝道,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在外务工的子女们多关心在家独居的老人。
2、独居老人可抱团互相照顾
为独居老年人提供一个情感宣泄与交友互动的平台。通过分享缺少子女关爱的感受,表达情感需求,获得其他组员的精神支持;了解独居老人的兴趣爱好,以此开展相关主题的学习、分享小组,既可丰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也可以在团体辅导中加入一些文体活动在辅导中去,使独居老人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的老年生活。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积极应对晚年各种“生活事件”,改善老年人与家人、邻里关系和相处问题。
独居老人产生的原因1、计划生育政策造成
家庭是儒家价值观(“忠孝”)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人家庭的急剧增长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底层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家庭一直是多成员共同居住的地方,是组织生产和消费,社交活动,维系政权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打破始于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传统大家庭单位的逐渐解体。近些年来,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他们中许多人的父母被留在老家,在老伴过世后,鳏寡老人只能独自一人生活。
2、家庭原因造成独居老人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际间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一代多追求生活享受,而老年人多是艰苦朴素,从而老年人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存在着差异,因而为了避免生活上的矛盾与摩擦,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处。
临终老人的心理需求包括以下形式:
1 家庭关爱:老人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注、陪伴和关爱,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
2 安全感:老人需要得到安全感,包括身体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这需要提供安全、温馨的居住环境,让老人感受到被呵护和保护。
3 感恩:老人希望表达自己对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感激之情,需要得到理解、支持和陪伴。
4 维护自己尊严:老人需要得到尊重,不希望被遗弃,希望能够有自主权和自我决定。
5 执着与依恋:老人可能会有一些未了的心愿或者依恋,希望能够得到满足或者缓解。
请注意,每个临终老人的心理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很重要。
婚介相亲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推崇,这样的推崇背后其实有非常强的深意。一个人的生活太过于寂寞所以希望婚恋平台能够给自己脱单的机会,能够找到一个人陪伴自己的老年生活。当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到底是什么?
一、精神上的慰藉,对亲情的渴望。
老年人需要的就是精神上的慰藉,有了能够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时代的高速发展年轻人都在忙着各自的生活,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老人的身边。而对于丧偶的老人只能够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他们更需要的是亲情,能够有家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二、有人陪伴排除苦闷。
独居老人的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一直以来都是独自生活,同时因为自己的身体机能不如以往,这时候也容易导致老年人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对于独自一人的老人,更需要的是有人陪在他的身边,能够被他人给关注,有一个知暖知热的人和自己一起慢慢的变老,排解生活的苦闷。
三、维护自尊心的需要。
人在变老的过程由于身体机能退化会觉得自己很多行为都已经不如以往,这也会导致老年人的自尊心受挫。即使身体变老了,精神也不愿意服老,希望自己老有所用,所以很多老年人的自尊心非常的强。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应有的尊重。
有时间的时候一定要多陪伴家中的老人,缓解他们的孤独感,这也是对老人的精神上的慰藉。老人需要胡不多,能够有人偶尔和他唠嗑,听他的唠叨,需要的是一个听众而不是对他的评判。同时鼓励老人去参加新的活动,从而改善老人的情绪,让他们能够身心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