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情感】人依旧,情已暮,一砚笔墨为谁候?

【美文情感】人依旧,情已暮,一砚笔墨为谁候?,第1张

文/ 忧郁的白狐 一点淡墨,心事恍若凝固;半纸荒唐,蹙眉欲叹流年。梦断浮生,断了铮铮指尖香;缠成一缕心中忧,谙尽愁滋味。 愁绕眉,魂更伤,谁的琴弦飘飞而出是伤悲?夜阑珊,抖落风尘,谁的低叹浸染了三千的离愁?逝水流年,繁花若梦,谁在前生,谁在今世书写缱绻,墨染馨香,只为那岁月中一缕款款的深情?为谁惆怅?几多泪,几多殇,痛了风花,伤了雪月,累了心扉,剪不断,理还乱的疼痛,何时休?冷月凄凄,独倚暗夜,坐烛前,泪凝眸,对镜薄施粉黛,浅画梅妆,约月光与我同醉一场。 痴痴的等待,渐瘦成影,把寂寞深藏在雾色朦胧中,细数着梦里缠绵的温柔。那些碎了的梦摇曳在北风里,增添了这一季更多的悲伤与落寞 。尘缘如梦,零落飘散,抹不尽的离愁。无法倒回的时光,逝去的岁月在残冷的北风中,回忆定格了花开花落里孤单的落殇。雾霭迷茫中,谁的眼泪打湿了三生石上不变的誓言? 千帆过尽,只有你乱了我今生的思念。红尘旧梦的一抹忧伤苍白了往昔,如烟花般的爱,天涯的你是否还会眷恋着那份情怀?曾为谁对镜理红妆?曾为谁凝结所有的情愫?曾为谁琐碎了一地的情愁?曾为谁书尽字句辞章?曾为谁把梦的想念轻漾?曾为谁望穿睫上的尘埃,消瘦了寂寞的等待?曾为谁妩媚了斜阳?曾为谁恍惚了轻狂? 忘不了,最痛的是一纸话凄凉。最痛的是离人心上伤。最痛的是无语翩翩泪染红尘。最痛的是明月清风锁深情。最痛的是两两相忘于江湖。。。剪烛断愁殃,风吹愁更长。凝月寒彻骨,苦酒沁洒酌无尽。浅相逢,薄相知,淡相守,终难忘。一念红尘,一念天涯,尽断肠。一路风尘,一路忘川,皆悲伤。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声声叹息,忧郁了多少过往? 仰望苍穹,长夜无眠,灯花瘦,忆相逢,似昨宵。最是残缘尽,冷月清辉念断肠,诉不尽的忧愁,剪不断的思念,一世情缘,恨怎了,醉今朝。唯有你的身影依旧在我的梦里徘徊,红尘梦,怎回眸?冷月寒夜,任夜风冰冷,任残霜侵蚀。几缕思绪弥漫在夜色化作声声低唤,一杯浅酒,一份思念,一只孤影,几度徘徊,独酌月下对影成殇。几许伤心,几许凄凉,念今生,风烟流年,轻斟浅醉慰沧桑。为你碾一纸墨香,写下旷世情缘,一砚笔墨为谁候? 轻抚云袖持朱笔,蘸香墨,诉离殇。一文一世界,一字一情感,提笔无语落字成殇。一低眉,一回首,竟然是一帘幽梦千年恋。一抹柔情,一脉思量,一腔怀绪,笔尖添愁,墨色染尽书笺。漫漫长路,一切皆如烟花陨落,生生死死的轮回,妩媚了谁的红颜? 飞尘若梦,想念终不能,终难言,不能忘。凝残烟,千古月,付韶华,那一瞬成刹那。转身泪如雨下,未曾提笔心已断肠。展开素笺,把字里行间的梦轻拾,一抹思念涂乱了满笺。续写残篇,蓦然回首,魂已逝天边,一缕思念埋心间。一世繁华月色寒,诉不尽一段情深缘浅。人依旧,情已暮,几多年华随风飘零,不忍残花落去,独留片片痴念,孤芳谁人赏? 淡淡墨迹指染寂寞,点墨成痴,轻斟浅酒,空付几世情缘。断梦逝寒,却落满一地阑珊。此刻,剪不断的轻愁,挥不去的哀怨,挥不掉的伤感,只因你是我今生最疼的牵挂。一丝牵挂,一些期盼,是否能逃脱红尘的羁绊?纤指抚琴弦,拨动一曲幽幽离殇,缓缓倾诉千年的彷徨,缕缕琴音仍坚守着竹泪的萧瑟,独拥寂寞,空度愁,笑红尘,醉红尘,红尘红颜泪。红尘似水,执笔蘸墨泪叹潇湘。纤指滑过灵魂的忧伤,在指尖舞落一世的繁华。泪随弦而下。一曲相思,一份眷恋,对酒当歌,吟一曲千年的挽歌。情奈何,缘奈何,心奈何,滴滴的相思泪如落叶飞舞。爱纷飞,情难断,泪难拭,心难暖,梦难圆。一生念,一世情,缘来缘去,暗香残留。。。挥毫舞墨,舞尽唐风宋雨的叹息,沾染了汉赋元曲的雅韵。笔墨无声无息于寂静的夜空芳香袅袅,就让那苍白残句寂寞的在纸上漂流,这一字一字都有我想你的痕迹,今生的诗行间续不了前世的尘缘。墨笔残酒诉苍茫,举杯向月无语凄惶轻吟着断章诗篇,道不尽的晓风残月,多少诗情画意的淡墨香笺都被柔柔的铺展开来,淡淡的飘落在夜风中舞尽了生生世世的温柔。。。。空对弦,琴音冷,似云烟,墨洒痴泪笺,情深缘浅,一笺残墨写流年,弄影醉缠绵,醉了又何妨? 一笺墨香浅沁心语,一笔潇湘清溢情怀,墨流泻,染思绪,写不完的文字,叙不尽的情愁。叹流年,吟沧桑,三生情,情殇随流沙而逝。一生情缘,只为你憔悴,残念成殇,痴人憔悴,举杯为谁醉?爱字难写,空叹一声诺言。情字难解,空尽一场浪漫。寒夜的思念,一丝丝一缕缕挥洒不尽缱绻的文字,字字缄心迹,句句默心语,无法道尽内心的独呓。。。 梦醒已随风,人各天涯愁断肠。爱无言,恨无声,泪却湿心间。往事随风,漂泊的心该停靠在哪里?梦醒了,缘散了,一切一切终究是一场梦。人散了,心碎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相思。缘聚缘散来去匆匆,一阵风,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都成空。一世情殇,花落梦未央。是不是所有的地老天荒都抵不过这红尘的半世苍茫?是不是所有的海誓山盟难以刻下这一笔纸短情长?你的身影最终席卷了我的绝望,任一帘的墨香卷写离殇,那些疼痛我将何以安放? 雾散梦醒,曲罢人终,墨染时光,字字珠玑流畅,相思在素笺上独自哀伤。楚楚千行,只为你守望。焚一炉香,只是想让你记住,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今夜,我的忧伤清瘦如诗,沁了一地苍凉,素笔难描,难绘心中千种柔情,万般依恋。诗笺里,任清冷的月光洒落映刻在忧伤的眸间。年华度,如今别后更与谁人诉?望断千里茫茫归路,愁眉横蹙。。。 一卷诗词,一曲离殇,一份相思,一弯明月,一盏残烛,独伴凄凉。捧一纸墨香,断笔残墨,挥泪难诉衷肠。月下孤魂飞,惟有影相伴,谁听我诉说一份千年的情缘?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即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印象中的田建国是一个“多面手”。不管是对文学、摄影、音乐、还是工作等等,似乎他都是一个深情的赤子。一直觉得,作为一个“行走在大地的歌者”,田建国骨髓里流淌着的永远是诗意的血脉。无论是读他的作品,还是品他的人生,你都会发现,他热情地将人生诗意与真实的生活连在一起,将生活的情感注入生命的脉络,展“卷”“读”来,无不有一种思想的声音在召唤着你,让你在这个城市感受到一份真诚与温暖。

透过那扇窗,在他那间简朴的办公室里,当初春温热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洒在他的笑声里,与阳光一样温热的是笔者的心。从最初的相识到今日与他倾心畅谈,一年时间,忽然而已。但这位前辈诗意的生命情怀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却是越来越让笔者感动不已。

第一次见到田建国时,是在某一场活动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当时他架着个相机,正忙着定格每一个精彩的画面和每一个传神的瞬间。等他忙活了一阵坐下来时,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的张军峰会长便给我们做了个相互介绍。记得当时他一听我的名字就乐了:“哈哈哈,我俩都有一个‘国’字,正好是‘两国’啊!缘分!缘分啊!”就这样,第一次的相识,除了感到他师长般的亲切与谦恭外,似乎更多的还是真挚与热情。

“我这个人,什么都可以放开和你们聊!咱们畅所欲言!”在他豪爽的开场中,我们撇开平常访谈的严肃、抛开辈分之间的拘囿,在一种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倾听他的过往、感受他的人生:那些丰富的经历、不同平常的往事,在他那里统统变成了一种波涛不惊的从容与温和,如风吹过,不留痕迹。倏然间,想到他文字里的某些片段,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在他笔端静静开释的豪情与热爱……

对他的这篇专访,可以说是我“有史以来”“拖”的时间最长的一篇专访。之所以久久没有落稿出炉,其实并不是因为太忙而没有时间,而是我第一次突然不敢轻易下笔,我生怕我的拙笔无法精准的刻画出这位前辈的翩然风度和人格魅力,我生怕我才疏学浅,一不留神便会遗漏掉他哪一个细胞流淌的诗意和对生命的赤诚。但是,“笔怯”归笔怯,专访最终还是要写的!加之这一段时间的“研究”和酝酿,一个我自己心中的田建国终于帅帅的笑着朝我走来。于是,赶紧小酒壮胆,对他做一次全面的“剖析”,我倒要看看,他为什么这样帅!

热烈而深沉的大地之子

对一个人的细究,我喜欢从整体到局部。那么,就让我先调动我所有“慷慨激扬”的脑细胞来表述一下他壮丽的恢弘人生吧。

如果说田建国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摄影家、音乐爱好者,那得郑重宣布:他首先是一位热烈而深沉的大地之子!因为,只有真实的行走在大地上的人才足以畅谈人生且践行艺术。就像田建国,正是他的特殊的山野大地行走之旅,才让他的每一篇作品、每一张照片、每一声歌唱,都有“血有肉”,让人彻悟流连。

在田建国先生自己的回忆中,似乎从小他就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谈到童年时期的那些乡村趣事,他的`言谈里会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情愫,那些时光里的烙印,至今他都清晰地记得。十八岁半就从事地质行业的工作,曾跋山涉水奔走疾跑,看不尽的地上地下“文物”,不只为国家探寻着宝藏,行走山川大地,更让他感受到了祖国山河、大地草木的无比美丽和芳香。大自然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视角的影子,不仅仅映照在了他的照相机底版上,也让他的心灵接受着一次次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洗涤和洗礼。

这一段时间里,我细细拜读了他的每一篇文学作品,我发现那些文章是那么饱满地“接着地气”;我细细翻看了他的毎一张摄影作品,我发现那些照片是那么灵动地“透着天机”;我又间谍似的打探了一下他对声乐的“痴情”,才知道他的每一声歌唱都是那么深情地“赞着天籁”。所以,说他是一位热烈而深沉的大地之子,可谓是有理有据有真相有根基的。

“半路出家”的多面作家

如果你那天一不小心踏进他的“嚎”歌博客之门,或许你会被他一段诙谐幽默的个人介绍而逗得捧腹流泪。不信你看,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半路出家”的光辉历程的:“已过不惑之年,才手痒心动起来,工作之余,操豁牙之刀,舞半截之剑,班门弄斧地信笔涂鸦,手工制造点不成‘体’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妄想著作等腰,实属半罐子晃荡、痴人做梦也。”本来想把他的整个简介笔录于此,但为了避免我的拙笔乐笑出声来,还是此处省略,给读者留下点神秘的遐想吧。

俗话说得好,高手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锻造出来的。这不,田建国这位作家,虽然半路出家,却硬是成了文坛多面手,而且还是位多产的作家。足以可见,某些造诣与时间长短无关。

最先接触他的作品是从散文开始的,那就先说说他的散文吧。他的散文擅长于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细节于不动声色中阐释出生活某些玄机。在他的笔下,写人,写事,写物,没有大篇长论的说理,没有过多“深情款款”的抒情,但往往一个朴实的生活片段,便可影射出人生百态,一处细微的静花之蕊,便可昭示春华秋实、夏冬变幻,让人读罢不禁惊叹:这个作家,真是一位于细微之处“捡拾”大气象的高手!

就拿他的那篇很是经典的散文《办公桌》来说吧。他用超凡灵动而又“高智商”的诙谐笔墨,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办公桌描写的“八面玲珑”和暗藏玄机。嬉笑间,就将某些机关的物事人事刻画的生动有趣且入木三分。他的这种委婉含蓄的写作方式可谓温柔一剑,令我等平民百姓看得畅快淋漓,使那些“高官达贵”心里难受却又无话可说,不服不行!再如他的《日出有约》、《秦始皇陵遇偶像》、《雄关如铁》、《逸情王顺山》等等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一不是看似在随意的记录一些日常琐事,实则是他通过精心的谋篇布局而出炉的散文佳作。他的这种带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散文,视野宽广,信手而笔,备显真挚、真情。让人感到新奇真切且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和情趣。正如作家杨广虎在读了他的散文后写的那样:他的散文没有风花雪月的平庸,没有空洞无力的赞美,没有水与火的缠绵纠葛。但他的散文汲取大地精华,启迪心智,挟带山野清新之风,写尽祖国无限风光,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常常对地质行业的工作者有这样一种意境的构思:一个人,一本书,一辆车,然后是一段长长而崎岖的路。他们是梦想的勇士也是时光的见证者!他们探测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点石成金。在他们手中,精美的石头正在欢快地唱歌。他们举起神奇的手,举起一把地质锤,将沉睡亿万年的矿产敲醒;他们满怀豪情,用双手书写奋斗,用智慧铺就发展,紧随着时代的强音,栉风沐雨,谱写着地矿铁人的劳动乐章,唱响着一首首感人肺腑的奉献者之歌。

作为地质矿产系统的一员,田建国也是这样一个有着地质情怀的人,他的每一行文字似乎也都凝结着一个胸怀地质情结的写作者的心血——在平实的叙述中,流淌着一个写作者对伟大的向往,对崇高的敬畏,对神圣的虔诚,对信仰的热忱!

“头顶一盏血红色的孤灯做伴/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睁大双眼/匍匐前行在幽深的巷道里/手足并用地划动着染黑的躯体向前/埋头重驮着地球深处的点点希望/黑白颠倒中编织惆怅和心酸/困苦而危险地往返于地下鬼门关/一步步从光亮走向黑暗/再从黑暗奔向光亮的人间……”这是他写矿工生活的诗歌《头顶一盏孤灯》里的诗句。他没有大张旗鼓的颂扬矿工多么伟大,他也没有无病呻吟的诉说矿工多么可怜,而是用简练而又力透纸背的文字圈出一个矿工工作的镜头。这种用心体察最底层人生活情境的“大我”情怀和民生意识,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作家、诗人所应拥有的历史使命?

再如他的诗歌《哦,巍巍大秦岭》、《难忘的旋律难忘的歌》、《商洛美在秦岭中》、《迷失在千年水镇的柔情里》等等很多优秀而深情的作品,都无一例外的有着一种大美胸怀和大美意识,而这种胸怀和意识,又恰到好处的诠释着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情趣,读来让人心生美好和希望。正如他在自己的诗观中说的那样:“诗,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诗,是社会生活和主观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她来自人民大众,还回归到人民大众之中,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说完了散文和诗歌,让我们再去他的“小说仓库”和“杂文剑鞘”里去看看。

其小小说《博览“裙”书》、《俺的笔名叫贾平娃》、《我的手机掉进WC之后》、《搞笑的清明祭》以及杂文《猪八戒的自传》、《关于创办《会议日报》和《会议频道>的请示》、《孙悟空的思想汇报》等等“大作”便可“一斑知豹”的让你领略到他的“田氏幽默”和“笑里藏“刀”。

在他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四管齐下”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杀手锏”,那就是他狡黠智慧性的“借题发挥式”的曲说。所以他的这类文章往往姓“杂”而性“辣”。它的“杂”在于题材、笔法、形式别具一格,通过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借古喻今以达到切中要害、以理服人之目的。它的“辣”在于文风深刻泼辣、议论精辟独到、形象鲜明典型、语言生动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而,也最容易与读者形成心对心的交流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所以,我觉得田建国的小小说和杂文就象一株“枣树”,虽然它的周身长满刺儿,但结出的果却是甜的。它象是一台“X光机”,能透视肉眼无法看得见的社会“脏腑”,查其症结所在,透析病理成因。我想,他的这种文风或许正是他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外在写照吧。

用光影定格美好的摄影家

世界上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瞬间永驻,能让美好永恒,那唯有一张张优秀的光影作品。有人说摄影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照相技巧,而田建国似乎把它作为了一种“职业了的生活艺术”,他用炙热的心和满怀的激情、聪颖的领悟和深沉的思想赋予每一张作品以崭新的生命。或许他始终坚信:一幅好的照片,给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直抵心灵,让心灵为之震憾。对于田建国来说,无疑他钟情于摄影,但我相信他更钟情于这片生活的热土。要不,很多重要活动的现场你怎么会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走进他的光与影的世界,纵观他的摄影作品,他的那些“光影瑰宝”涉及到生命的各个领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他最为喜爱风光摄影与人物抓拍。而且每一张作品都是用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大千世界中发现、选择、提炼、裁减出来的佳作。不少作品在处理光与暗、虚与实、动与静、疏与密等关系上能跳出俗套,独具匠心、构思新颖,格调高雅、意境迷人,给人以和谐秀美的精神享受。摄影,其实是一种大自然、在社会的动与静中选美的艺术。田建国的那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但体现着他广博的胸怀,敏锐的眼光和熟练的摄影技巧,而且反映着他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热爱。

一个诗意游牧的精神还乡者

诗意,是一种意向,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选择!一个人如果心有诗意,生命的脉络便会贯穿延伸到行走的每一个脚印里。

英国思想家罗素说:“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就像田建国,诗意的栖居让他一路“浩歌”,并快乐的行走在每一个格调高雅的圈子里,而且在这些领域可谓名气不小。你看,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兼编辑,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陕西工运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副会长,西安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网络信息部主任、长安诗词学会理事,携手青年作家协会文学顾问,《秦岭印象》文学杂志副主编等等这些“名头”就可以看出他生命的精彩与美好和多才多艺的充实人生。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写作”。田建国曾用这“三个快乐”来阐述自己的生活态度。何其朴实的话语,何其美好的夙愿!正如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强调的那样:“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是的,日子大多是平常的,只要像眼睛里有美,一枝一叶也秀雅,一粥一饭也甜糯。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浪漫的情怀和诗意的世界。诚然,田建国先生正是有这样一个庞然世界的人。要不,他的心底、笔下和镜头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卓然不同的曼丽风景和趣意盎然的大千世界?

  一

  元代道教盛行,文人们多受其影响,有的还加入了道教。元代也是文人画兴盛的时代,文人画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的发展终于确立了在画坛上的主流地位。元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道教的密切关系,表明文人画与道教的兴盛有共同的时代因素和内在的精神联系。

  开创了元代以文人画革新院体画风气的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鸥波、水晶宫道人等,其祖父和父亲曾任职于道观,本人师从过茅山宗高道杜道坚,往来对象多是吴全节、张雨和薛元曦等高道,并曾受诀于茅山宗师刘大彬,可以算一名茅山宗道士。他在《玄元十子图》后的《书为南华真经》中写到:“师(杜道坚)嘱余作老子及十子像,并采诸家之言为列传。十一传见之,所以明老子之道。兹事不可以辞,乃神交千古,仿佛此卷,用成斯美。”① 可见,赵孟頫与道教有较深的渊源,他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也必然会深刻打上道教思想的烙印。赵孟頫因为仕元为人所诟病,而他自己也对此抱有惭意,在宗教和艺术上追求精神的解脱和人格的完善就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称他的画为“元人冠冕”,徐复观说:“如实地说,没有赵松雪,几乎可以说便没有‘元末’四大家的成就”②,“赵松雪之所以有上述的成就,在他的心灵上,是得力于一个‘清’字;由心灵之清,而把握到自然世界之清,这便形成他作品之清;清便远,所以他的作品,可以用清远两字加以概括。”③ “山水画的根源是玄学,则赵雪松的清的艺术,正是艺术本性的复归。”④ 赵孟頫的绘画和画论,既是文人意趣的体现,又显然蕴涵着道教美学思想的影响。

  元四家是赵孟頫之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们或为道士,或具有一定道教思想,均显示了与道教较深的渊源关系。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博学多能,官场失意后信奉道教,改号“大痴”,拜全真道士金月岩为师,与张雨、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等为友,云游四方,曾以卖卜为生,并以诗画自娱,做过赵孟頫的学生,著有《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作为全真道士,黄公望不仅游心艺术,还潜心修道,著有《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抱一函三秘诀》、《纸舟先生全真直指》等修性养命的丹诀。他还秉承王重阳的教旨,在苏州等地开设三教堂,宣传全真教义,民间有许多关于他蝉蜕不死、飞升仙去的传说。黄公望的修炼生活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他“尝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不顾”⑤。炼性悟道的过程也是艺术体验的过程,摒弃妄幻,清静心性,达到体认本真、合于道妙,既是全真道修行的路径,也是文人画通常所体现的淡泊澄静、体物观道的境界。

  倪赞,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号云林,字幻霞子、荆蛮民等, 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道,也受上清派影响。抚养他的兄长倪文光是全真道的上层人物,交游之人也是张雨、黄公望、吴镇等道士,富足的生活和道教的影响,使他养成了高洁清新、不问凡俗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后家道中落,隐逸江湖,表现在他绘画中的淡雅清逸、笔简意远在元四家中达到极致,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蒙,字叔明,号香光居士,亦自号黄鹤山樵,绘画曾受其外祖赵孟頫的影响,和黄公望、倪瓒关系紧密。他做过官,亦曾于元末隐居,有高风傲骨,不入俗套,其芒鞋竹杖隐居之时,“大有遗世独立、飘飘欲仙的味道。同时人范立为其题诗道:‘天上仙人王子乔,由来眼空天下士。黄鹤山中卧白云,使者三征哪得起。’(《题叔明所赠图》)”⑥ 其绘画灵逸苍郁,气势自成一格。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号梅道人、梅沙弥、梅花庵主等,其性高洁,以卖卜避世,清贫终生,曾居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日与二三羽流衲子为群”⑦。所画皆山水、竹石等表现安宁或孤傲情思的自然景物,也以道教常用于劝人修道的骷髅意象为题材,有“安得相携仙逸侣,丹梯碧磴共跻攀”⑧ 的神仙之思。

  创作文人画的还有道士郑思肖、张嗣成、张嗣德、方从义、张彦辅、张雨、马臻等人。元代三教合一的思想盛行,文人们多兼具儒释道思想,就文人画的特点来看,道教不离此在又超越此在的审美哲学、崇尚自由的诗意情怀、亲近自然的隐逸作风、清雅脱俗的美学追求,与文人精神相契合,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得到了表现和激发,从而开创了元代文人画的兴盛局面,也成为道教审美文化的相关部分。

  二

  元代文人画富于主观抒情的意向,崇尚自然,以简、清、静、淡、空、远等形式意味体现了或平和或清逸的审美心态,显示了道家和道教审美思想和意趣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元代道教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兴盛。

  (一)抒写心灵、挥发逸气的写意倾向

  道家、道教美学思想向来有超越外在形式之美,追求内在的道之至美的传统。《道德经》认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美是内在的、超越有限物质形体的,这是中国美学注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意境论和韵味说的理论基础。在庄子笔下,得道之人表现出精神人格上的自由潇洒和纯任自然的性情之美,这种灵动飞逸、主观缘情的美学观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的艺术精神、特质和境界。道家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后来佛教禅宗,其“自性论”性净自悟、彻见心源的开悟方式将心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到空前的地位,对王维等人的文人画有较大影响。而唐末五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内丹心性学说,融合禅宗与内丹,是道教向老庄精神的复归,较之于外丹和符箓更具有内向型精神追求性质和文人气息,以全真道为代表,在元代发展到兴盛。内丹心性学认为“唯一灵是真”,只有在心性上体认到本来真性,才能超越生死,获得解脱。表现心灵的自由之美和对道的体悟,“重意”正是深习道教的文人画家们的潜在心理结构。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类别。与宫廷院体画和民间绘画注重形似不同,文人画是表意系统,重点体现文人的笔墨意趣和思想情怀,重精神气韵和个体生命境界,是东方文人气质在绘画上的集中表现。元代文人画的兴盛,就是从院体画的写实一步步走向写意的过程。赵孟頫是文人画革新的提倡者,反对南宋院体画“用笔纤细,傅色浓艳”⑨,一味追求工致的作风。要求师法唐人和宋初几位著名山水画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⑩ 的做法,不“失画家天趣”[11],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12],提倡古意、神气,即要求作画在形似之外表现主观意味和情致。他所作《水村图》不受实景限制,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自娱心态,“历来被各代评论家看好,认为‘在鹊华图之上’”,因为“这幅笔调看似简率的山水图在平淡天真的画面当中透露出强烈的抒情气质,洋溢着一种诗意的表达”[13]。真正实现赵孟頫不求形似的主张的是黄公望,他在画论《写山水诀》中说“画不过意思而已”,作为一名道士,他在绘画中表现的是一种体道缘情的自然意趣,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凝聚着他对自然山川的深刻感受”[14]。黄公望的重意倾向对其他文人画家有较大影响。在郑思肖和倪瓒那里,将这种表现主观精神的做法发挥到极致,如倪瓒绘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15],“聊以写胸中逸气”[16],二人的画几乎代表了元代文人画以简练形式表现主观气质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极大。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称赞倪瓒的画“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水残山,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17],正是对其绘画所表现出不凡的主观逸气的赞扬。而吴镇绘画重视法度,又超越法度,脱去工匠气,“乃见其所欲画,急其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18],正是为了抓住和表现心中瞬间的主观感受。

  (二)超越俗世、寄情自然的题材内容

  作为宗教,道教一向具有劝人看透人生世事、修炼求真的出尘和超越思想。在元代,由于文化上的疏离、传统儒士文人的地位下降或儒家士气的影响,文人士大夫们不愿或难以进入仕途,转而向道教寻求精神的逍遥和个体人格的独立,同时他们也寄情艺术,文人画正是这种远离社会人寰、隐逸出尘精神的代表。就文人画的题材来看,山水、竹石、花鸟等自然景物是其主要内容。这些景物大多远离社会,即便偶尔画人,也只是处于大自然中逍遥自在的写意的人或隐士,安闲清静,全无市井之气。如吴镇所画《渔父图》,在极美的自然山水间,身形安闲的渔夫逍遥泛舟,犹世外桃源。又如郑思肖所画墨兰,无土无根,疏花淡叶,清气逼人,俨然世外仙株。即使是吴镇流露着不平抗争之意的《双桧平远图》,也只是郊外原野上两棵虬曲的树,全然不沾染社会人事。而世称高士的倪瓒更是“画林木平远竹石,殊无市朝尘埃气”[19]。不同于儒家精神注重社会伦理的和谐性,道家道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之道的世界中开辟审美的人生、自由的人生、永恒的人生,不离此在又超越此在,这也正是文人画的精神追求。“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于人间作笑谈。”[20] 由于难以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政治经济才能,又为士人不理解,赵孟頫有着“空觉此生浮”与“转觉此生劳”的宗教感悟,怡情于自然山水中,与道合一,并以松竹等自然物表达自己不为人所理解的高洁情思,正是赵孟頫绘画所呈现出来的心境。

  以自然景物入画,不独文人画有,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也有。不同之处在于,文人画是表现文人特有思想境界的作品,其审美情趣和境界自然不同于以错采缕金为美的院画和追求形似与俗趣的民间画。后者往往选取亭台楼阁、繁花茂柳等典型题材,表现现实的和世俗的审美愿望和情趣,而元代文人画更多地选取更为自然荒寒之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由院体画的富贵向简率、平实、自然、天真过渡的代表作,所画山东济南郊外的农村自然景观,自然质朴,不事修饰和雕琢,给人清新质朴的美学享受。黄公望反对“邪、甜、俗、赖”,《富春山居图》获得了较高的美学价值,“画中的荒寒实际上是作者审美心态的外化”[21]。可以看到,这种审美选择体现了合于道的审美意趣。《道德经》说“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物态存在的大自然,也指自然而然的意思。选取未经雕琢的自然景色,体现了道的真实朴素、淡然归真之美,元代文人画在空旷、寥远、荒寒之画境中写意,与道家、道教在万物中体验自然无味的真道之美学意趣相契合。

  (三)澄怀观道、平和清逸的心灵境界

  总的来说,文人画体现的是文人们平和清逸的心灵境界。如赵孟頫的山水画追求古意,画面清雅含蓄,氛围安详宁静,设色温润古朴。而他的竹石图运用书法的用笔技巧入画,以写代描,潇洒清逸。黄公望专意于山水画,无论是浅绛或水墨,无论是简洁还是繁复,都有润秀清雅、疏朗平和、天真自然的意味,显示出心境上的淡然无欲,萧散平和,是他加入全真道后安静沉稳修炼状态的体现,虽不如倪云林之幽雅淡远,却“自成一家……自有一种风度”[22]。吴镇喜画江汀渔情,以朴茂湿润的水墨为主,善用淡墨画石,浓墨点苔,表现他淡泊坦然的精神情绪。其所画墨竹,亦清逸不俗,自称“戏写”,心态怡然自娱。王蒙以画得密和满为特征,却无局迫之感,相反,平和深秀的布局恰好是其内心世界的映衬。倪瓒之画清雅出尘,更是其道教思想在绘画中的直接反映。师法自然,澄怀观道,元代文人画呈现出幽静、朴素、平淡之美,与其道教情怀和修炼有关。

  道教内丹心性学到元代成为主流,不仅全真道和南宗以内丹修炼为主,就连其他符箓道派也以内丹为科仪斋醮的内在根基。内丹心性学超越生死的路线是求得本来真性,本来真性存在于人自心中,因为被妄念遮蔽迷惑人们无法知觉和觉悟它,只有除情去欲、明心见性,方可体认真性,修炼成仙。因此澄心遣欲,打坐降心,使心地清静,是其修行功夫的重要环节。黄公望、郑思肖等人都深得静坐炼性的功夫,“但只专守一物,物来则应,此乃守神之法也”[23],“至虚而静极,静极而性停,性停而命住,命住而丹成,丹成而神变无方矣”[24]。画家们拥有静定的心理状态,便能澄心观道,体认自然,在作品中呈现出道的意境和清新不俗的风格。

  (四)简、清、静、淡、空、远的表现方式

  文人画清和平淡的意境是由简、清、静、淡、空、远等风格特征表达出来的。赵孟頫作画力求简率,特别是援书入画,使画面简练清雅,富于表现力,又以淡雅设色替代“傅色浓艳”。黄公望的绘画作品多远景和整体把握,他将游历的宏阔山水熔铸于胸中,写意画出,充满了苍茫辽阔之美,用笔却又简逸清幽,远而不空。其《九峰雪霁图》“借地以为雪”,以绢素的质地表现雪景之神气,清代吴升《大观录》谓之“一片精彩,神来气来之作也”,是以空绘有、以虚生实、有无互现的杰出作品。倪瓒之画,是文人画至清至洁的代表,以笔简形具为形似的最低要求,重点表现意味。他的画,取极少的自然景物,却表现了辽远淡雅的意味,其简无出其右者,其清也无出其右者。同样,简、清、静、淡、空、远也表现在郑思肖、吴镇和其他文人画家的作品中,即便像王蒙这样画得满和密者,也着色清淡,烟霭微茫,远景空明,整个画面仍然呈现淡、远、空的境界。

  简、清、静、淡、空、远是道家和道教独特的美学意趣和表现方式。“天人体道天机深,书画时传道之迹”[25],道的本性是清静无为、淡然质朴的,又是悠远希夷、空灵无际的,因此道士和受道教影响的文人画家们如马臻习清虚淡泊,重内简外,体现在绘画上,便是清简静谧,用简练的形式表现意味无穷的道。如郑思肖的《墨兰图》,以淡雅的水墨简笔撇出疏花淡叶,清气充塞于天地之间,用笔简练,题材简洁,简便清,清便远,莫不体现着道学的审美情怀。《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得一就是得道,得道的过程就是向一简化的过程,故尚简成为道教的审美准则之一。同时,道教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探讨道,充满了宏阔的宇宙精神,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了无限的道,使文人画充满了“远”的艺术韵味。此外,因简而空,因远而空,文人画中空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简练的题材和艺术的空白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人画的独特风韵,其来源正是道学有无相生、虚实相映的美学辩证法。道教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情趣影响和拓展了文人画的基本表现方式,真正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美学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8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