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注意的有那些?

新闻照片注意的有那些?,第1张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的阐释是:“以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的“内核”,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这种“外壳”,也就失去了意义。

(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闻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在工作上,特别是档案管理、痕迹管理和工作宣传越来越多的需要照相。摄影技术,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工作需要,都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为了普及摄影知识,提高新闻的质量,我们从网上收集整理出这篇文章,从新闻的要求、拍摄技巧与注意事项,介绍了一些实用的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1、什么是新闻

 新闻,用新鲜、真实、生动、感人的图像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及时报道新闻事件,其主要特征是借助视觉图像及时生动地报道新闻。

 2、新闻的要求

 ①求真,新闻中必须是这一事件中真实的照片,无修饰无PS。

 ②求新,包含的景象必须新鲜,色彩鲜明,清晰!

 ③求活,可以将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表现出活力,富有感染力!

 ④求情,能够抓住主体的表情特征,借以抒发主体的心理感情!

 ⑤求意,根据整体新闻的要求,新闻必须对新闻内容的侧重点有所表现。

 ⑥文字说明要规范,描述画面的事实,包括日期、人物、事件等要素必须精确严谨,然后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新闻的摄影技巧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含有的信息要能表达这则新闻的主题,交代新闻的背景及时间等。例如拍会议,有会标的就要把会标拍下来;拍防汛,要将水面与建筑物和植物的关系甚至水的汹涌等环境交待出来。让人一眼就从画面中了解新闻事件。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

 (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新闻中如果加有幽默的镜头,既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例如在比赛时,将一些鸽友欢笑、谈论的表情摄入镜头,可以表现出鸽友对比赛胜利的坚定信心。

 (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在不同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5)仔细观察人物动作,对于人物动作的拍摄,能够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等。如会议中的聚精会神,服务中的热情、发放补贴时群众的喜悦、防汛中的紧张气氛等等。

 4、新闻摄影的注意事项

 (1)抓拍的时候要注意新闻人物的姿态。不能把眼神、口型、行走和其他情形中看起来表情和姿态不好的动作拍下来用作新闻。如半睁眼、打哈欠、伸懒腰等。

 (2)不能把新闻人物抽烟、挠头、抠鼻子等看起来不文明不雅观的照片拍下来用作新闻照片。如穿着过于暴露或衣装不整,或与人握手时将一支手插在兜里等。还有非特定场合不能出现吃东西、打手机的画面。

 (3)拍新闻人物照片的时候不能拍背影,特别是新闻人物作为主体时,更不能拍的分辨不出是谁,这样就不好了。新闻人物的主体应该在画面突出位置或突出显示,不能被次要人物遮挡或抢风头。

 (4)拍摄新闻人物事件照片时,要以突出主题为准越简洁约好,画面尽量让读者一看就知道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切不可画面凌乱,没有主次之分。

 5、一般摄影知识

 (1)横幅表现宽广,竖幅表现高耸。即使是手机,也要根据需要采用横拍还是竖拍。

 (2)构图有很多方法,最常用的是井字形构图,简单地说就是把主体或重点放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在构图时要注意避开杂物和破坏画面的因素,还可以在后期进行裁剪取舍。

 (3)合理的机位。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机位拍出的画面有不同的视角效果。根据需要可以把相机或手机举高腑拍(现场有条件可以站到较高的位置拍)或是蹬下仰拍。

 (4)尽量保证相机稳定,相机不稳照片就拍糊了。可将机相或手机靠近墙壁、树杆等较稳定的地方进行拍摄。

 (5)自动拍摄时避免画面过亮过暗控制曝光的简单方法。相机本身对光线强或非常亮的地方(如逆光和白墙)人物往往会暗甚至出现剪影,而对较暗的地方拍人物会过亮。控制曝光的简单办法是:画面过亮时稍对亮一些的地方拍,过暗时稍对暗一些的地方拍。

 6、摄影构图常见错误

 (1)画面太满 有些初学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同时也会令到作品显得拘谨、死板。

 (2)画面歪斜 有的人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

 (3)头撞南墙 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4)附物缠身 背景选择不当,产生了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破坏了人物原来的形象。

 (5)人景落格 当被摄者与高大的衬景在一起时,顾景不顾人,一味将镜头抬高,结果是拍全了,可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剩下个脑袋,落在画面的下端,非常难看。

 (6)画面分裂 取景时没有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将其置于画面正中,于是画面被一分为二,呈分裂状,缺乏和谐、统一之感。

 (7)喧宾夺主 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使主体物处于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8)缺乏趣味 取景时缺乏忍痛割爱的精神,“鱼”区,“熊掌”亦取,意欲兼收并蓄,反而造成了画面无主次、小头绪、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现象。

 (9)各顾东西 在拍摄众人合影照时,人物的位置没安排好,不能形成一个向核心靠拢的趋势,画面形势呈分裂状,与作品所欲表现的主题不相符。

  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技术拍摄新闻照片并附以文字说明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与语言文字等其它新闻形式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是新闻摄影的现场纪实性。新闻摄影是记者亲临现场,面对客观现实,拍摄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的可视影像来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闻照片上的视觉形象,是由其反映的客观新闻事物的光学影像直接转化来的。它较文字报道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和现场感。其二是新闻摄影的视觉形象性。新闻摄影用视觉形象附以文字说明来报道新闻,使人像亲眼目睹一样,看到所报道新闻事实的形象。一目了然、形象真实、直观易懂。使不同语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易于接受、理解。其三是新闻摄影的瞬间性。新闻摄影通过记者在新闻现场的精心选择,抓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典型瞬间形象,不仅可使读者了解新闻事实,而且可以通过形象揭示新闻的本质,或给读者留下无限丰富的想象余地,使一图胜万言。但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这三个优势同时也是新闻摄影的局限。一是新闻摄影对新闻现场的依赖性。摄影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才能进行摄影报道。第二是视觉形象的局限。摄影记者只能拍摄新闻事件的可见形象来报道新闻。对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东西如观念、哲理等就无法用新闻照片直接表现。第三是瞬间的局限性。客观事物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新闻事件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每一个瞬间形象都能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当典型瞬间出现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记者没有抓到,事过境迁就再也无法补救了。

新闻摄影的这些优势和局限性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它新闻形式的基本特征。也正是新闻摄影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着新闻摄影的采访特征和思维特征。

新闻摄影的采访特征

摄影采访是摄影记者通过调查访问、观察、拍摄获得新闻信息的过程。摄影采访和文字采访一样要尊重事实,要调查研究客观事物或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新闻报道自身的规律,从客观现实中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向大众传播。但是由于新闻摄影所运用的报道手段和表达方式不同,摄影采访与文字及其它新闻采访又有明显的区别。

摄影采访与文字及其它新闻采访相比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摄影记者必须亲临现场,与采访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在不干涉拍摄对象的情况下抓拍具有新闻价值的瞬间形象。这一特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摄影技术手段对现实的依赖性。摄影记者必须亲临现场才能完成采访任务。第二,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必须真实,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摄影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记者必须在不干涉拍摄对象的情况下进行抓拍。

二、采访过程和事物的发展过程同步进行。

新闻摄影是用新闻事实的可见影像来报道新闻,一但新闻事件结束,新闻摄影也就无法报道了。摄影采访的这一特征要求摄影记者要反应快速、行动敏捷、思维果断,在采访中以抓取有新闻价值的、有表现力的形象为目的。摄影采访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感性到理性阶段,记者通过看、听、问、想、记达到对客观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对事实作出评价和判断,确定报道角度、主题思想。第二阶段是由内容到形式的观察选择阶段。通过记者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了解、分析综合,对形象作出抉择,抓取具有表现力的形象。这两个阶段在具体采访中常常是交叉进行。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在采访现场,摄影记者往往是手脑并用,看、听、想、问、记和拍摄同时进行。有时记者来不及调查了解,就先拍摄下来,然后再作访问调查。否则事过境迁,失去良机,就无法补救了。因此摄影记者必须要敏捷、果断。

新闻摄影记者应具有当机立断的直觉思维

新闻摄影记者的采访特征,决定了摄影记者在采访时,时常要凭着直觉进行摄影创作。不经过复杂思考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称作直觉思维。这种凭着记者的直觉产生的拍摄欲望,就是直觉思维。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直觉。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维那样,是我们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因此,直觉好象是思维的“感觉”。通过直觉可以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

新闻摄影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瞬间记实性。它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用科学的手段记录下新闻事件的瞬间视觉形象。它不能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通过事后采访、调查来再现现实生活。有时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形象的出现是非常暂短的,使记者来不及细致的调查、思考。特别是那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稍纵即逝,记者不可能按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多数情况下摄影记者是凭借职业习惯、凭借直觉,在潜意识支配下按下快门的。

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唐·麦卡林,在采访越南战争时,有一次他看到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检查被打死的一名北越士兵,在士兵身边有从怀中散落出来的年轻妻子的照片和两个幼儿的照片,照片之间是大把的步枪子弹。麦卡林凭着直觉拍下了这一情景,照片洗出之后,惨死的北越士兵、坚硬、冷酷无情的杀人子弹与充满人间亲情的照片在同画面里形成了强烈对比,后来麦卡林把这幅题为《战死的北越士兵和他的遗物》的照片送到了编辑部,成为当时一幅著名的反战新闻。

这种对形象判断和发现的直觉,是记者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是一个记者各种认识能力的集中反映,是各种心理积淀的自然流露。这种直觉判断使记者产生强烈的拍摄欲望。然而,凭直觉拍摄的照片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记者的知识经验不足,使直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受个人某些主观情感的影响;或由于对摄影手段和其他知识掌握不够,使直觉作出错误判断。画面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新闻摄影离不开直觉,而直觉的发现近似于猜测或估计。只有通过事后的调查了解,或照片洗出来之后,对照片进行理性分析才能检验出直觉的正确性。在直觉的下面,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基础,它包括主体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这个基础的中心是一个摄影记者对职业的热爱和为之献身的精神。基础越大,他的直觉越敏锐、越正确。其新闻摄影的形象触角就越长。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才能提高这种直觉能力,保证经常拍出高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新闻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摄影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的呈现形式直观、形象而真实,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思想性和导向性功能。目前,主流都市日报将新闻大量运用于版面之中,力图透过新闻体现新闻内涵。我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新闻摄影实战技巧 ,分享给你们!

  新闻摄影实战技巧:新闻摄影的准备工作

 采访中,摄影记者很多时候不仅要承担摄影的任务,还要负责文字记录。因此,录音笔、笔记本,以及无线网卡等也是我们需要常备的设备。如果拍摄的场景选在音乐厅、体育场,或者大型会场,还需配备独脚架等装备,以便在灯光较暗或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要争取提前到达采访区域,全面了解采访区域的环境设施和光照条件,并且最好能够拿到此次会议或活动的议程,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新闻摄影实战技巧:如何利用好现场光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室外光对活动现场的影响,室内灯光照度是否合适,如何设置闪光灯等问题。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别在不同设置模式下进行拍摄,以保万无一失;在室外拍摄中,要考虑到阳光对拍摄的影响,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需要借助现场光摄影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新闻现场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高相机的感光度,增加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像质量;二、拍摄的场面太大或被摄主体远离拍摄地点;三、摄影记者要在画面中突出现场气氛。

  新闻摄影实战技巧:如何拍摄领导讲话和会场全景

 拍摄领导讲话、演讲等场景之前,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告诉他们在讲话中可以适当保持微笑,调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摄影记者准备拍照时,尽量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合。摄影记者在准备拍照前,也可以给领导一个手势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摄时机进行连拍与抓拍。在会议拍摄中,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演讲者的动向。发现演讲者渐入佳境进行脱稿讲话时,要立即上前进行连拍,将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势收入镜头中。

 需要注意的是,会议现场的麦克、水瓶等物品可能会对被摄主体造成遮挡,破坏构图。我们在会议摄影中要注意寻找最佳的角度,尽可能避开遮挡物。

 会议现场拍摄难度确实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场光和闪光灯。在拍摄动辄数百人参加的大型会议时,我们要在构图中全盘考虑观众、主席台领导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这个时候要巧用闪光灯。我自己摸索出一个窍门:将外置闪光灯向上略微调整一个角度,这个时候,闪光灯输出的是最大的闪光量,保证距离较远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离镜头较近的物体也不会造成曝光过度。在会场现场光足够的情况下,则可以关闭闪光灯,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门限度),并以主席台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为标准进行平均测光。

  新闻摄影实战技巧:画面平衡

 所谓均衡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的'左右上下呈现的构图诸元素在视觉上的均势。具体地讲,就是使画面中左右上下的视觉形象不要一边太满,另一边太空,或一边感到太重,另一边又感到太轻。均衡构图则给人以稳定、舒适、和谐的感觉。不均衡构图则给人以不稳定、异常的感觉。电视画面构图一般应使画面均衡。但画面均衡是可以突破的,在开放式构图中画面不均衡是它的表现特点。常常以此表现异常的心理状态。

 画面为什么要均衡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快乐说”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避免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均衡能使人快乐。另一种解释是构图所以要均衡是因为人体是平衡的,维持人体的均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不均衡构图看了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均衡状态,比如我们布置房间,总是把床、桌子、电视、沙发等大件摆在适当位置使其均衡,谁也不会把它们统统放在房子一边,让另一边空着。这种生活中对均衡的要求,是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因为生活中存在均衡,人们审美心理要求均衡,构图的均衡就有了客观依据。但构图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还有强烈的主观性,均衡是一种方法,不均衡也是一种方法。均衡和不匀衡各有各的表意特点,比如,你报导某地下食品加工厂的脏乱不堪的情景,采用不平衡,混乱,拙劣的构图,也许更有利于对这一事件的报道。 画面的均衡和不均衡是相对而言的,画面均衡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是为表现内容或主题服务的,画面均衡和不均衡处理,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涵义,有意处理成不均衡状态。

  新闻摄影实战技巧:如何挑选新闻照片

 新闻照片的发稿形式主要包括单幅照片、组照和专题摄影。单幅照片是摄影记者平时工作中最常用的发稿形式。单幅拍摄的基本要求是:表现有形象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间,注意细节、人物情感及体态语言。

 组照可以是对同一新闻现场不同侧面的描述与表现,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场景的组合。组照多用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深化主题。我每年都会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摄影报道。两会结束后,我会把会议现场,代表讨论的现场,以及代表和委员考察、交流、撰写议案等场面的照片挑选出来,形成组照,进行刊发。

 专题摄影是指通过多张照片,多个角度反映一个新闻主题。每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要有开头照片、高潮照片及结尾照片,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专题摄影要注意大场景、中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采用,以及横竖版照片的配搭,时间跨度较大,淡化时效性。

如何制作如下图的新闻模板,最好有详细步骤和操作软件,谢谢!

最好有现实的!放进CDR里面!用矩形工具画个长方形!调圆角!输入文字!整齐排好就行了!很简单!!!

新闻稿格式模板及注意事项

新闻稿格式中要有标题、正文、排版配图等要素。新闻稿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是目前最被认可的一种新闻定义。

新闻稿格式模板

首先,标题。还是那个道理,有些媒体平台对标题的字数是有限制的,所以,我们的标题不宜过长,也不要太短,10-20个字左右,但是标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能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完全是看你标题拟的怎么样,所以,在拟标题的时候要择取活动亮点,简述活动内容,力求上口,夺人眼球。

其次,正文。正文主要需要运用简单明练的语言概述事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参与对象(适当时可加入主、承办方)参加人物(尤其是出席嘉宾)也可简单加入事件的意义。其实就是新闻五要素(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事what)。

然后,排版配图。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晰,照片质量大于2MB。一般活动照片都是“1+1+1”模式,即一张大的全景照片、一张人物特写照片、一张活动细节照片,在插入的照片下方一句话说明照片内容。太模糊的图有些媒体平台识别不出来,不给推荐。

最后,注意细节小问题。错别字,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等常识性错误要避免,同时也要注意段落布局,要美观清晰。注意稿件的新闻性,真实性不可更改;标题太过文艺化,网络新闻要一句话标题,副标题不太适合;导语千篇一律,没有将最重要或最吸引人的部分吸进去;稿件有细节描述,却抓不住重点,内容不丰富;人物原话引用较少,没有还原现场;新闻报道谨慎使用第一人称,只有当指谓群体时,才可能会出现我们这样的字眼。

如何定义新闻稿

新闻稿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是目前最被认可的一种新闻定义。

1、新闻稿必须具有时间性。新闻所要报道的信息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没有时间性的信息就仿佛是明日黄花,没有任何价值。

2、新闻稿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之源,不是事实的新闻就不能被称之为新闻,也不能将事件的真相呈现给受众,毫无意义。

新闻稿件的特点如下:

真实性——新闻报道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可信,准确的事实。

新鲜性——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简短性——新闻稿件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是对新闻事实简明的概述。

典型性——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事实,具有代表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及时性——新闻稿件要用最简短的语言传播尽可能多的单位信息,反应敏捷,传播速度迅速。

怎样用PS做新闻模板?

前期:

1、定下色调风格。

2、找好匹配字体。3、持有相关。之后:1、新建一个要求大小的板。除非要黑白的,不然就表选灰度。

2、贴拉上。

3、写上字体。

4、留出添加新闻内容的区域。

5、用些滤镜——请无视本人,好像讲了跟没讲一样。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篇1

 新闻摄影的准备工作

 如今,新闻摄影从业者普遍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照。在新闻摄影实战中,不同焦段的镜头、外置闪光灯、备用存储卡、备用电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摄影采访中,我一般配备三支镜头,它们的焦段分别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据不同的拍摄素材选取相应的镜头。

 在无目的采访时,我大多只携带一支17-35mm的镜头。采访中,摄影记者很多时候不仅要承担摄影的任务,还要负责文字记录。因此,录音笔、笔记本,以及无线网卡等也是我们需要常备的设备。

 如果拍摄的场景选在音乐厅、体育场,或者大型会场,还需配备独脚架等装备,以便在灯光较暗或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要争取提前到达采访区域,全面了解采访区域的环境设施和光照条件,并且最好能够拿到此次会议或活动的议程,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何利用好现场光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室外光对活动现场的影响,室内灯光照度是否合适,如何设置闪光灯等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别在不同设置模式下进行拍摄,以保万无一失;在室外拍摄中,要考虑到阳光对拍摄的影响,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议和大型活动都是在弱光的氛围中进行,这就给我们的摄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借助现场光摄影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新闻现场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高相机的感光度,增加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像质量;二、拍摄的场面太大或被摄主体远离拍摄地点;三、摄影记者要在画面中突出现场气氛。

 利用现场光进行摄影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大口径的镜头,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镜头。这类镜头光圈较大,可以确保一定的快门速度,因此成像质量会比较好。一般来说,我们大多采用手执相机的方式进行室内拍摄,这就要求快门速度不低于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应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闪光灯

 我们这里所说的闪光灯是指外置闪光灯,其闪光头可以随意调整角度。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闪光灯直打被摄主体容易造成曝光过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把闪光头调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过反光板和天花板进行反射。这样操作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响;如果会议现场空间狭小,被摄主体距镜头相对较近,可以将闪光灯调整到90度,通过天花板和周围的墙壁反光,打亮被摄的主体。

 在日常的新闻摄影实战中,我们可以多尝试不同的闪光方式,不断积累闪光灯的使用经验。在拍摄***讲话,或者转瞬即逝场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把闪光灯调整到TTL自动模式上,这样可以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拍摄的成功率较高,保险系数更大。

 如何拍摄领导讲话和会场全景拍摄

 领导讲话、演讲等场景之前,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告诉他们在讲话中可以适当保持微笑,调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摄影记者准备拍照时,尽量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摄影记者在准备拍照前,也可以给领导一个手势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摄时机进行连拍与抓拍。在会议拍摄中,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演讲者的动向。发现演讲者渐入佳境进行脱稿讲话时,要立即上前进行连拍,将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势收入镜头中。

 需要注意的是,会议现场的麦克、水瓶等物品可能会对被摄主体造成遮挡,破坏构图。我们在会议摄影中要注意寻找最佳的角度,尽可能避开遮挡物。

 会议现场拍摄难度确实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场光和闪光灯。在拍摄动辄数百人参加的大型会议时,我们要在构图中全盘考虑观众、主席台领导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这个时候要巧用闪光灯。

 我自己摸索出一个窍门:将外置闪光灯向上略微调整一个角度,这个时候,闪光灯输出的是最大的闪光量,保证距离较远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离镜头较近的物体也不会造成曝光过度。在会场现场光足够的情况下,则可以关闭闪光灯,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门限度),并以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为标准进行平均测光。

 如何挑选新闻照片

 新闻照片的发稿形式主要包括单幅照片、组照和专题摄影。

 单幅照片是摄影记者平时工作中最常用的发稿形式。单幅拍摄的基本要求是:表现有形象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间,注意细节、人物情感及体态语言。

 组照可以是对同一新闻现场不同侧面的描述与表现,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场景的组合。组照多用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深化主题。我每年都会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摄影报道。两会结束后,我会把会议现场,代表讨论的现场,以及代表和委员考察、交流、撰写议案等场面的照片挑选出来,形成组照,进行刊发。

 专题摄影是指通过多张照片,多个角度反映一个新闻主题。每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要有开头照片、高潮照片及结尾照片,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专题摄影要注意大场景、中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采用,以及横竖版照片的配搭,时间跨度较大,淡化时效性。

 我们最终选择发布的照片要具备以下要素:一、被摄人物的动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闻事件本质的瞬间;三、兼具特写与大场面;四、构图合理且具观赏性;五、动感较强;六、抓拍得到的。

 新闻摄影应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历来被认为是新闻摄影的两大要素。

 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主要是指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或称之为视觉吸引力。长期以来,许多新闻摄影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都认为在这两大要素中,新闻价值是首位的,因为新闻摄影是属于新闻范畴而不是属于艺术范畴。

 然而,在近几年的新闻摄影教学中,多次让同学们在任何报纸或指定报纸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10幅新闻照片,发现同学们选择的标准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照片的新闻价值是处于第二位的'。

 当和同学们探讨为什么不是首先考虑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时,许多同学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往从报纸的文字报道或电视、广播上已经获悉,因而看照片时就更倾向于关注画面效果了。

 重新审视我国长期以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与读者对报纸上新闻摄影的评价,把照片的视觉冲击力要素放在首位,应当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新闻摄影报道,更有利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创新,也更切合读者对新闻摄影的需求。

 一、重视读者视觉感受的选择 新闻宣传要“贴近群众”,研究读者的视觉感受与选择的特点,对改进新闻摄影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属于视觉新闻,它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的标题与文字说明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读者选择新闻摄影报道时,首先也是选择的形象。

 因为人们接受新闻摄影是从接受形象开始的,进而才会去阅读其文字说明。

 一幅新闻照片如果本身没有视觉吸引力,则很少会有读者继续去看其文字说明了。当然,犹如对任何事物的判断有多面性,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闻照片则必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

 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对象,也就是对它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对象会对读者的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具有冲击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些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所谓“熟视无睹”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当视觉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时,才会“睁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视觉具有求新纳异的倾向,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摄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满足于拍摄人们普遍看得见的内容与形式,而应着力于把人们普遍“看不见”的内容与形式

 变成“看得见”的摄影报道。 内容与形式均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毫无疑问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仅仅“形式”(即照片的画面效果)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也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仅仅是“内容”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则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对读者来说“熟视无睹”。新闻摄影者应想方设法拍出让读者有“第一次看到”而产生新鲜的感觉。

 二、强化求新思维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 求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喜新品质。它的思维指向是活跃的、积极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过去没有发生过的、没有见到过的、没有报道过的对象。这种思维符合报刊属性。报刊的存在是为了报道新闻,一切着眼于一个“新”字。

 新闻摄影的求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求内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内容的求新,要求新闻摄影去寻找、发现值得报道的对象。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六个主攻方向:一是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二是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三是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四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五是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获取形象新闻并非只有新闻摄影一种媒介。相对于电视新闻,从传播新闻的角度,新闻摄影总体处于弱势地位。

 前者是“动”的,后者是“静”的,前者是有声的,后者是无声的;前者可在新闻正在发生时同步传送报道,后者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才能与读者见面。面对这种弱势,新闻摄影还有没有优势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对新闻对象的典型瞬间的抓取,在于对新闻瞬间精华的定格,以使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新闻摄影要想在与电视新闻的竞争中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就应扬长避短,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篇2

 一、新闻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的阐释是:“以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的“内核”,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这种“外壳”,也就失去了意义。

 (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闻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使新闻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5)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6)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7)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三、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新闻冲击力与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篇3

 一、会前的准备

 首先需与客户沟通了解清楚会议拍摄的目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议新闻拍摄,既要考虑到会场等大场景的拍摄,又要考虑到领导讲话等特写画面的拍摄,特别是重要的会议,拍摄者不可能靠领导太近,所以镜头的准备,必须考虑到广角端足够的广,远摄端能满足特写拍摄的要求。

 在会议开始之前首先向会务组索要一分会议议程表,最好能提前一天到达拍摄现场,实地考察会场的大小、灯光情况、主宾位置、自己的机位等。服装也要准备,国际会议务必穿西服系领带,国内大中型会议基本上也应如此。应向主办单位领取一份胸卡,出入方便。

 二、会前拍摄

 一般的会议半天就结束了,比较简单。一些大型的会议可能分主会场、分会场,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议程多,会议当中,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一些有主要领导和重要人物参加的会议活动肯定是拍摄的重点。拍摄者事先应该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明确拍摄要求和重点。会议当天应当提前到场,把各种器材布置妥当。开会前可以拍摄一些会议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摄的会场外面的布置、拍摄横幅等宣传标语,这样可以让观众一下子就知道会议的主要内容。

 正式拍摄从签到处开始,重要来宾签到的镜头应该拍摄下来。重要来宾签到时,工作人员会给他们佩戴胸花,因此很容易识别谁是贵宾。主要来宾在会议开始前先要在贵宾室休息,要拍下主宾之间握手、交谈的镜头;

 三、会议拍摄

 在拍摄会场的时候,时机最好是在会议进行一会儿以后再拍摄,或者在领导讲话一会儿以后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避免主席台前有许多拍摄者的身影,影响画面的整洁和美观。还有就是尽量能找一个高点拍摄,这样拍出的照片场面大,层次和透视感好些。大会正式开始,要拍下主持入主持大会的镜头,全体代鼓掌的镜头,主席台全景,会场全景。然后是大会发言,每个发言人都要拍。我们在拍摄照片的时候,要熟悉和善于运用自己手中的镜头,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尽量包含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让照片说话。拍摄会议新闻,拍好会场照片、领导照片当然是必需的,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在拍摄会议新闻时,除了要拍摄好必须的会议议程,还要“一心二用”,注意发现和拍摄一些会议议程以外的东西。或者说在拍摄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要有意拍摄一些规定动作之外的有趣的瞬间,好比文字记者采写的“花絮”。这些“花絮”照片是会议主体新闻照片的有益补充,容易被报纸采用。特别是报纸对主体新闻进行报道以后,如果要出专版进行进一步的报道,就需要大量这类的照片。

据艳门事件,阿娇说,为什么她自愿让陈冠希拍照。爆料人后来怎么样了?

如果有人问我娱乐圈哪个明星会让我觉得遗憾,我很快就会说出她的名字,阿娇。因为她的生活太苦了,让我很难受。她不是很老,但是她所经历的已经让她很成熟了。阿娇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让很多粉丝伤心的话。吉莉安说她再也不会结婚了。39岁的阿娇年纪也不算很大,下次还可以结婚,但是她已经看透了红尘。

阿娇为什么会有终身不嫁的想法?那是因为她有过两段失败的感情,最让她伤心的是“艳照门”事件,陈冠希和女艺人的私照,阿娇就是其中之一。丑闻爆出后,阿娇在很多粉丝的印象中一落千丈,名声不好也影响了他的事业。

阿娇的代言广告全部撤下,她在影视中的形象也被删除。她觉得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经常泪流满面。当初,她和陈冠希的关系也是一见钟情。陈冠希当年还是很帅的,但是当他们恋爱5年的时候,真的让阿娇很伤心!吉莉安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有时陈冠希会和她吵架。只要陈冠希给她发短信认错,阿娇就很开心。

令阿娇万万没想到的是,爱上陈冠希几乎毁了她的一生。陈冠希的电脑里有很多照片。她去请人修电脑的时候,没想到修过的人做了一份拷贝,发到网上,导致很多女星的照片曝光。

虽然陈冠希一直在道歉,甚至想永远退出娱乐圈,虽然她道歉了,但是她对阿娇的伤害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多年后,阿娇接受采访,问她当初拍照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刻,阿娇的眼泪流了下来。她说她那时爱上了陈冠希,并且深爱着他。因为她非常爱他,不想让陈冠希不高兴,所以她让陈冠希带他们去。他还答应要好好保管这些照片,没想到流传开来。

阿娇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就是因为那张照片,很多人都不追她了。显然,她和陈冠希没有走到一起。真的很可惜。终于有一天爱情来了,阿娇宣布结婚。这个不在乎阿娇过去的男人就是赖郭虹。一开始阿娇很开心找到了男朋友和粉丝,以为恶业中的阿娇终于可以解脱了,但是没多久就被发现了。莱郭虹在娶吉莉安之前有过一段婚姻。第一次结婚没多久,有人在妻子的社交媒体上留言,说丈夫涉嫌出轨。最后,婚姻结束了。阿娇很爱赖,婚礼费用都是她自己出。这个新郎从头到尾没花一分钱。

莱对阿娇没有婚前那么好了。甚至在阿娇生病的时候,他也和别人一起去参加聚会,因为两个人的经济实力相差太大了。阿娇买包得看老公脸色,不然会被说丢了家。她不能花自己的钱吗?后来网友还透露,赖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了很多网络名人美女,还去阿娇微博上评论过。最后,在他们的婚姻持续了14个月后,他们选择了结束。爱对了就是爱,爱错了就是青春。

当年修电脑的人,偷偷抄的是侵犯他人隐私的违法行为。这名男子也被抓进监狱,并被判处8个月监禁。这样的惩罚终究是轻的,但他却伤了很多女艺人的心。阿娇表示终身不嫁,很多粉丝都希望他遇到完美的爱情,让她感到温暖和幸福。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男人。

一张照片曾引发娱乐圈“大地震”!陈冠希是如何成功走出色情门的?

我们不知道陈冠希究竟是如何摆脱这件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的心态肯定会发生变化。既然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就不能一直抓着不放,这样会让自己长期处于压抑的情绪中。

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一爆发,就在娱乐圈引起了“大地震”,因为他打破了太多人对他的认知。那时候,陈冠希帅得出奇。直到今天,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的颜值。当时他正处于颜值巅峰,拍了很多**,眼神还是很好的,所以口碑一直不错,收获了不少粉丝。

当他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时,他本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你永远不会知道。陈冠希的家用电脑坏了,所以他请电脑修理工来修理电脑。电脑修理工看到了陈冠希电脑的“色情照片”。事实上,这是陈冠希的隐私,因为这只是他的个人生活,但修理工看到了商机,他选择曝光这些照片。

这些照片曝光后,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人,陈冠希也是一个勇敢的人。这件事曝光后,陈冠希表示,他决定退出娱乐圈,也许是因为这件事曝光后,他觉得对不起照片中的人或他喜欢的粉丝。简而言之,他这样做了。

而且,他说他推出娱乐圈后,他是说到做到的。从此,他再也没有踏入娱乐圈。后来我们很少知道陈冠希的新闻出现在公众世界,可能是因为陈冠希已经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且艳照门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了,陈冠希的心态应该也有所改变。毕竟他现在已经是父亲了,我觉得时间是一剂良药,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9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