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定义

情感的定义,第1张

问题一: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 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 以后,伴随着 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 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问题二:情感交流的定义是啥? 20分 现在多特指社会交际或工作中的一种人际交流,较为认可的概念: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问题三:感情过程的定义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是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而总是带有某种倾向性,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充满着感情的色彩。因此,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情感色彩的程度可将情感过程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三个层次。

问题四:情感的逻辑.情感是什么?“情感”定义 情感是人们行为表现中最为复杂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生活中基本的精神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喜、怒、哀、惊、愁、悲、妒嫉等等情感产生。人在认识事物时,对现实中不同的客观的对象环境状态都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情感现象;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愉快;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惊慌;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愤怒;还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悲哀;另还有许多如冷漠、疑惑等等。这些愉快、愤怒、悲哀、冷漠、疑惑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情感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人,情感还表现在语言文字、艺术创造和劳动行为之中,甚至漠然和呆滞也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作为人的情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动物的人;另一是作为精神社会的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语言文字性质的精神表达”。人以外其他动物的情感表达只有体征形式,例如:狗在高兴时的欢快行为就是摇头摆尾;在受到主人责骂后就夹着尾巴而低着头。人表达情感不仅仅只有体征表达,还可以用文字的书信以及现代的信息产品、艺术礼品等作为传递情感的表达形式。..……………………...情感是作为生命精神主体对客观环境条件,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感觉体验和“逻辑判断”反应;与人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客观事物就是客观环境条件状态,包括外部客观事物和人主体内部客观事物;内部客观事物是独特的包括自我“主观”客观化的形式。这些客观实在的事物就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不同的客观事物以及其事物中的不同特性,对人实际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产生出人的各种不同的精神反应状态,这些状态就是情感。因此,认识“情感”的性质特征,其要点就是人与其自然环境事物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对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判断反应就是情感,需要就是情感产生的动力,客观条件符合人的某种需要时,就可产生相应的正相关的情感反应,如满意、愉快、高兴、平静等等;否则就会可能产生负相关的情感反应,如忧郁、愁苦、恐惧、烦闷等等;当人面对的是陌生事物时,或客观事物条件突然变化过大时,人就会产生惊讶、或恐慌、或疑虑等等情感反应;人处于内省状态时,自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呆滞、沉思、冷静等等情感反应。.....从“情感”语义上,“情”字的字义是:一是精神对自然事物的信息结构的指称;另一是被指称对象的结构中存在着特定的结构性倾向。而“感”是指人受到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力传递后的确认和反应;对于自然事物,“感”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性相互作用对另一事物的结构性传递,例如:电磁感应、动量碰撞等等。因此,情感的基本定义就是: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于生物后所产生的自然的生物目的性的自然逻辑形式反应;作用于人就是人的情感形态的逻辑反应。其中,即时的逻辑判断反应,且有很强的针对对象倾向的情感反应,就是指情绪。情感的情绪与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和即时需要目的密切相连,而作为整体结构性的逻辑判断反应的情感,可包含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组合过程。在这里,对情感的定义中,使用了“情感判断”的概念,涉及将生理生物性的条件反应过程作为“逻辑判断”。因此,生物生化过程的“逻辑判断”秩序选择,与人意识思维逻辑判断,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同质问题和意义差别,就是情感问题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事实上,人和其他生命物的精神反应也就是有序化的生理生物的条件反应过程,也就是“元逻辑”系统。于是,情感就从现象语言描述转化为逻辑语言描述了,感觉顺序描述也就转化为结构分层描述了。[]……[]由于需要的元逻辑意义是自然物理的选择目的性质,使情感也具有倾向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因为是自然“逻辑”判断的结果,必然的就存在着基本的逻辑尺度和标准。正是这些尺度和标准的结构,决定了最原始的元逻辑的生物活性的本>>

问题五:感情的意义 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核心内容上就是对于价值的生产与消费,那么,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人类依靠情感来识别价值、表达价值、区分价值、计算价值、选择价值和创造价值。 人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通过情感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然后,通过意志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如何计算价值1、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等,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价值率:是指人与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在单位时间内该事物价值增量(即投入的价值量与产出的价值量之差)与投入的价值量之比。如何创造1、认知、情感与意志的本质认知的本质:人脑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认知,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最基本形式。认知包括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其中:感性认知是指人对事物所发出的 信号进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如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冷热等方面的感知;理性认知是指人对概念或概念系统(即事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情感的本质: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情感,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情感包括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感性情感是指人对事物发出的感性 (如物理或化学 )信号所产生的感觉取向、知觉取向和表象取向。由于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情感是一种特殊认知。意志的本质: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意志,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 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 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 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 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 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由于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是一种特殊情感。2、认知情感与意志(即知、情、意)的关系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其次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它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

问题六:什么是情感呢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完美的艺术享受都给人以诸如愉 、满足感、幸福感等肯定的情感,而凶暴行为、侵略战争等则使人产生恐怖、不快的否定情感。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情,叫爱情!

人海茫茫能相遇的,那叫缘两个人能相守到老,那叫分

原来缘分说起来简单,实现它却要看上帝的安排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人们绝望的时候,总会想起上帝因为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给了神!

完美主义者爱情一开始,就是一生一世,除非梦醒了,不然梦一生一世围绕着他(她)

悲观主义者爱情一开始,就是顺其自然,除非有了梦,不然情感信心永不眷念他(她)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有了微妙感觉的情感就叫爱情!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着不同的定义,赋予了不同的色彩。

简单说,有些人失恋了,他(她)会说:没事,新恋情会更好!

有些人失恋了,他(她)会说:我错过了我的真爱,我还会有真爱吗?

其实,说穿了只是每个人对自己爱情定义,赋予乐观,悲观,感性,理性的色彩!

你若是问我,我的定义是什么

会用我招牌的微笑,傻傻地说:我还在探索中!

情感的作用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 和复杂情绪。

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当自己的行为引起对方情绪激动时,总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此时应注意分辨是自己确实太过分了,还是对方情绪过敏了,或是对方故作激动等,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愤怒往往能使对方丧胆而让步。在社会交往中,要敢于见义勇为,敢于同恶人做斗争,如小偷在公共汽车上行窃,人们见义勇为,小偷往往被群众震慑而图谋难逞;有人软弱退让,小偷得寸进尺,抢了钱还要金首饰。大到政治交往也是如此,如近几年日本舆论界要求敢于对美国说“不”字,日本也做了一些尝试,证明邪不压正,对不讲理的人,态度强硬一些,对方往往会退让。

流泪能够换得对方的同情。《水浒》中有一则故事,李鬼冒充李逵打家劫舍,遇到真李逵,李鬼垂泪谎称家有老母需供养而换得宽恕。交往中,流泪加忏悔之辞,往往使听者心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应注意分辨是真诚的眼泪还是鳄鱼的眼泪。

恐惧能将人们的心拴在一起。应激环境中尤其如此,如唐山林西商店火灾证实,遇难者是在恐惧中挤成一堆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窒息身亡。当恐惧事件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时,需临阵不慌,急中生智,果断地寻找应变措施。

对他人爆发的激烈的情感,能够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为领导和管理者,当下级因故发泄脾气或个别人胡搅蛮缠时,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可防止问题激化,留下回旋余地。

情感冷漠常使交往者打退堂鼓。一般说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有些情况下,当不需要这样的交往时,态度冷淡是中止交往的最好办法。

感情相同时往往会得到双方的共鸣。俗话说“同病相怜”便是如此,就狭义讲,患同样疾病的人,在一起时很容易谈病史及用什么药较好等;就广义讲,当人感情相同时,很快便能寻找共同语言,一见倾心。

坦诚和坦白可以获得人的同情。社会交往中,诚实地承认错误,胜于强>>

所谓精神价值,就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时代他所具有的精神精华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的人生价值。

情感走向是一种情感趋势吧,只不过由于是情感方面的,所以比较抽象,受环境、性格、逻辑各方面影响吧。

我是个哲学爱好者,一直想与大家交流我的想法。如果你之前没学过哲学,希望你能坚持读完,哲学并不没有你所想的晦涩。如果你是理解哲学的学习者,希望你能给我更好的建议。形式逻辑总论

形式逻辑的认识论是指自然中的人类与客体对立,受客体制约的主体精神逻辑,精神己能意识精神自身,即自我意识,并以精神现有思维能力观察自然与精神,但思维只是自我意识现有能力的观察思考,不能回答精神物质的本源及本质。形式逻辑研究现象的内在联系,但这种内在联系的知识,仍停留于时空矛盾统一体的对立中,形式逻辑的知识只是对立关系的反映,还不能理解时空矛盾的统一体。这统一对形式逻辑来讲,还是外在的不能实现的统一,形式逻辑还只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所以一切世间世俗的认识皆是形式逻辑的不完全知识内容。形式逻辑是在现象中探索外在联系中的内在联系,是思维在外在联系的兴趣中的自身创新的发展进程。形式逻辑是差别法,形式逻辑自身并不是大众以为的抽象静态结构知识,而是具体发展衍生知识。形式逻辑对自然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局部到整体,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方法是个体到全体,对国家的认识,由于形式逻辑是差别法,国家的具体形态必然是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形式逻辑的权利观是个体发展至整体的形式权利,从个体到整体是民主权利,从整体到个体是国家权利。并认为民主权利为第一性。形式逻辑的道德观是个体发展至整体的形式道德,从个体到整体是民主道德,从整体到个体是国家道德。并认为民主道德为第一性。

辩证逻辑总论

辩证逻辑是认识精神与现象客体的本源及本质,所以辩证逻辑的认识论是认识精神与物质的绝对性,这种认识要超越精神所处的现有认识能力,回答能力的起源。这种如同逆流而上追寻意识与物质源头的认识方式,不再只是时空矛盾体长河中对上游及下游的认识,这种方式就是反思的认识论,是精神逆着精神物质现象,反求精神物质本质的认识。这种逻辑就是辨证逻辑。辩证逻辑是认识精神物质全体与本质的精神思维,可以称为智慧。世间世俗的一切知识都是形式逻辑,唯独宗教,哲学,受辩证因素影响的科学是辩证逻辑。宗教包含辩证逻辑与信仰,佛教研究辩证逻辑与追求信仰,道教研究辩证逻辑。基督教以形式逻辑研究辩证逻辑及追求信仰。伊斯兰教追求信仰。

真,善,美三个范畴是精神全体的内容,真是精神认识客体的规律,解释真与假。善是精神认识精神自我的道德规定,解释善与恶。美是精神的情感判断,内容是精神对客体及主体道德表达的情感判断,解释乐与苦。真善美是精神的全部认识与感受。精神逻辑分为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以真善美的内容分为现象中的形式逻辑的真善美,与本质的辩证逻辑的真善美。形式逻辑的真善美包括科学,形式道德,形式美学。辩证逻辑的真善美包括对立统一,辨证道德,辨证美学。形式道德,指人类社会道德,形式美学指人以形式逻辑观察世界与社会的审美情感判断。辩证道德,辩证美学指思辩,宗教信仰的道德与美学。

真善美是各自独立,平等的三个精神范畴,但从精神的运动观察,精神体现由真向善发展最后至美的进程。精神以真理认识为根,以精神道德为枝,结出精神情感之果。

我们常讲正能量,但形式逻辑真善美正能量与辩证逻辑真善美正能量的意义是不同的,二者要区别开。形式逻辑真善美是有限生命的精神规定内容,辨证逻辑真善美是无限生命的精神规定内客。

有必要指出形式美学与辩证美学的不同,形式美是人对现象世界的情感判断,辩证美学是思辩的信仰的的情感判断。形式逻辑的美学显现人对现象世界层次分明的情感结构,辩证美学显现人对本质世界反思统一的情感结构。培养形式美学可使人保持现实稳定的情感。

中国辨证逻辑的分析

中国世界观有道教的辩证逻辑和佛教的辩证逻辑,二者都否定观察现象的形式逻辑的认识论可认识真理内容。在方法论上主张以辩证逻辑认识自我,坚持消灭抑制形式逻辑之我,发展辩证逻辑之我。

世界内容生于差别,而差别只是差别的现象。存在之所以是存在,只因为存在是产生差别现象的直接性。存在直接性显现基本对立现象是连续的现象与间断的现象,即空间与粒子。空间与粒子时空矛盾体是有始有终的时间进程,精神就是现象对立统一的自身反映,如果现象物质被理解为实体,精神才是物质的无实体的现象。精神的对立统一运动就是我。

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是有限范畴,这个对立统一有限范畴意义是发展的直接性,体现了时空矛盾体的永恒运动的直接性,空间、粒子永恒对立统一运动。运动世界内的客体因果联系也是主体精神思维的规律,客体因果联系中,因是主动者,果只是因产生的内容结果,反映在主体思维中是推理。同时客体因果联系中,果作为事物发展现实,果主动扬弃了因而产生了果自身。果是主动者,反映在主体思维是目的。推理与目的是精神的基本内容。研究现象外在联系中的内在联系是形式逻辑。

现象运动永存,精神运动也永存。但现象与精神还没显现扬弃对立现象的存在直接性,现象与精神还在法则与时间中,所以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还是有限范畴。

辨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显现出扬弃对立现象一切规定的存在直接性,消解了矛盾的存在直接性是无任何规定的无,无的直接性又是能包含一切的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就是有。有与无的同一,是辩证逻辑的对立同一无限范畴。

圆是有始有终的运动,圆又是始终合一的静止,动静对立同一,圆即是辩证逻辑的对立同一无限范畴,对立统一有限范畴不同于对立同一无限范畴,正如有限众生生命不同于无限神的生命,对立统一只是对立现象的有限范畴,对立同一是本质内此方直接无过渡地等于彼方,乃是无限与绝对范畴。无并不是独立于有与精神之外的无,无不是对有的否定消灭,而是有自身的直接性反面,无是包含一切的直接性,即是有。无也不是精神消灭之所,而且正是精神认识自身静止的直接性,从而也是精神认识到主体自身运动的直接性。

辩证逻辑的对立同一无限范畴的意义,有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直接性,无是对立统一的消解,是时空矛盾体的瓦解,即无空间,无粒子,无时间。世界的一面是时空矛盾体的有,一面是无时空的无。佛教的方法论认为要消灭人类停留在现象中的的形式逻辑之我。精神首先要认识掌握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认识辩证逻辑之我。对立统一有限范畴还是对立的现象,精神尚停留在现象中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内。当精神认识到对立同一的无限理念,精神活动从现象的对立统一转变为本质的对立同一理念,精神觉悟个体真我,不再是停留在世界内的生死生命。但是当前世界客体存在并不由觉悟的个体自我意志所产生,世界中众生生命也外在于个体觉悟精神,精神的永恒存在,还只是因为理解了客体的规律,依靠客体的力量而保持精神永存,精神依然是依赖于客体的意识活动。如果说一佛一世界,实际你依然还停留在佛的内部生命等级中,主体精神虽不再是生死生命,但其实觉悟了个体自我的精神仍在时空矛盾体的法则与时间中,总之客体还在主体之外,主体还没有认识到客体的存在直接性,即消释时空矛盾的无。主体与客体依然对立。面对世界全体,精神觉悟到了个体真我,认识到佛的存在,认识到圆的对立同一的理念,但还不能实践实现圆的对立同一理念存在直接性。还不理解个体我的无我性。这种境界就是罗汉境界。

精神已理解现象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精神已认识到圆的对立同一的无限理念,虽然客体依然是外在于主体,但主体深入理解客体法则,深入学习形式逻辑,理解客体世界中的众生生命,从而使主体掌握客体一切法则,使主体客体化,摆脱对当前世界的依赖,摆脱对佛的依赖,使主体精神能自创客体世界,从而显现并认识客体扬弃时空矛盾的存在直接性,这种消解矛盾的存在直接性就是无规定的无,即无空间,无粒子,无时间。这就是菩萨境。

客体现象的外在运动反映为内在对立统一的主体精神运动,精神在自身内完全掌握法则从而使外在客体规定转为精神内在自身原则,精神之外不存法则规定,客体即是主体。主体理解自身原则,故主体即为自由,主体自由内的原则是真实原则,所以即是客体原则,主体即是客体。

客体是主体自身的原则,主体是客体自身的自由,客体原则的自在自为即是主体自由,原则即是自由,自由即是原则。客体之有包含一切联系于自身内,客体消解了一切现象外在对立,主体消解了一切精神外在对立,众生生命不在外在于觉悟精神,而是觉悟精神自身的众生。客体不再在主体之外,主体客体之间的对立消失了。空间与粒子构成的统一体,到达唯一存在直接性,这种瓦解矛盾的唯一存在直接性又是无任何规定的无。在本质中存在直接无过渡地显现无矛盾的无,即无空间,无粒子及无时间。显现存在与无的同一,客体与主体同一,客体原则与主体自由同一,证得绝对无限的对立同一,即A直接无过渡地等于非A的佛境,这里A都是指绝对无限范畴。绝对范畴包含有与无,动与静,客体与主体,原则与自由。这种对立同一就是辩证逻辑的无限范畴。

道教为主体精神的任务是与客体保持一致,在主客体的同一中,主体在自身内保持客体原则,主体的自由遵循自身客体原则。

道法自然,自然可理解为发展的自身,自身的含义是有内容的自身统一,即是包含规定的对立统一,而扬弃对立的统一体即是存在的直接性,所以自然即是存在。存在是客体,客体自身内包含规定,并显现规定为原则,但原则只是客体自身内的规定,并不超出客体之外,客体之外不存规定,因此原则只是客体发展自身内的联系,客体作为包含原则联系的全体是自由的无限。原则的自在自为即是自由,自然的意义就是原则与自由的对立同一。

原则是因果的必然内在联系,但在自然的范畴中,因果必然的内在联系并不是单纯独立的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是在偶然的外在联系中完成必然性的统一。偶然向必然的转化,并不是偶然外在的简单累积至必然,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不是彼此外立的联系。偶然是被扬弃的内容,但这种扬弃正是偶然的自身扬弃,反映了偶然的外在联系中蕴含着内在联系,必然并不是偶然外在的东西,相反必然恰恰是偶然的自身规定,偶然的外在联系正是必然的前提,必然也只是偶然发展的自身结果。当偶然自身扬弃时,就转为必然,因此这种扬弃就是必然对偶然的扬弃与否定。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范畴有二重意义。一指自然是原则与自由的无限范畴的对立同一,二指必然与偶然在有限范畴的对立统一。

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就是指道要在本质显现原则与自由对立同一的无限范畴,同时要在现象中显现必然与偶然的具体对立统一。精神既理解世界无限全体,同时又始终与世界的发展保持一致,顺势而为。

道教认为精神首先是保持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在对待善恶,使善自然而然的生长,使恶自然而然的灭亡。道教的精神更像是面对世界的观察者,精神始终与世界发展保持一致,精神自然地表明态度,自然的釆取行动。

道作为包含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合一,形式逻辑发展至对立统一的有限范畴,最后到达的对立同一无限范畴。道潜在的是原则与自由的同一,这种同一就是含变易在内的直接性唯一,即道产生世界的直接性唯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变易之唯一是辩证逻辑的无限唯一,唯一自身内的发展变成辩证逻辑的有限发展对立统一,又是变易中的形式逻辑数量一,于是产生二,但二只是对立概念的二,还只是变易的对立完成,没有体现出发展性。直到产生三,三作为第三者,显现了发展的多样性,于是产生了万物。世界发展的唯一,产生永远的生灭的空间与粒子时空对立统一,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当有限统一完全发展显现自身唯一时,扬弃现象对立的统一成为唯一存在的直接性,存在的直接性又是消解对立无时空的无。这就是辩证逻辑对立同一的无限范畴。

在无限范畴中,虽然有与无同一,但含有之无,与含无之有却具有不同意义,辩证逻辑含有之无的无限范畴以无为本质,其实无并没有实体,这里只解释无与有的关系。同时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被理解成只是变易,形式逻辑被理解为现象的结构,这就是静态辩证逻辑。静态辩证逻辑在形式逻辑之开始时先验地已经存在。

道教认为应该抑制有为具体的形式逻辑,并发展辩证逻辑,认为辨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不是现象的发展,只是现象的变易。易经中易的含义为变易,变易是比发展更基本的运动概念,变易中还没显现出发展性。并且认为辩证逻辑的对立同一无限范畴是含存在的无,这是静态无的辩证逻辑,道教的无为而为的含义正是以无作为直接性普遍,契合空间与粒子时空对立统一的变易,如水般顺势而为。

道教把对立统一有限范畴的运动理解为运动的变易直接性,而不是运动的发展直接性,变易是比发展更基本的运动形态。

静态辩证逻辑有典型的几类观点,一,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二,以道为体,以物为用,三,无限为体,有限为用。

辩证逻辑含无之有的无限范畴是以有为本质,是存在保持自身不间断的直接性中在自身消解中发展自身,辨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应该理解为发展,形式逻辑被认为是现象由外在联系向内在联系发展的显现,这是动态辩证逻辑。动态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发展最终时才完成自身统一。在动态辩证逻辑中,无被理解为是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的旧矛盾的瓦解,在新建立的对立统一中,存在能更进步更自由的发展,因为无的旧矛盾瓦解就是有的新矛盾的建立。所以存在不会出现信息的满溢,重复,从而存在可以无限的发展。有与无的关系可比喻一张白纸,当白纸写满数据时,纸张又会变成白纸,因此数据可以无限的书写记录。白纸作为纸是能显信息的存在,但白纸又显视自身毫无内容。

在动态有的辩证逻辑中,无限永远只是有限自身之中无限,无限永在自身中存在自身发展,所以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被理解成发展,辨证逻辑对立同一无限范畴理解为包含无的有,那么就是动态辩证逻辑。动态辩证逻辑的观点认为,形式逻辑应被理解为世界内容,辩证逻辑是世界内容的形式。

静态辩证逻辑必然产生终极神格,这种终极神格要么是唯一真神,那么是众神平等,静态辩证逻辑的唯一真神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在不自主的运动中,只有一位可以保持绝对静态的时空矛盾的瓦解。

动态辩证逻辑必然产生唯一真神,或众神理念竞争。动态辩证逻辑唯一真神论认为,只有掌握包含所有理念运动的理念运动,才是唯一真的矛盾运动的存在,才能掌握唯一存在的时空瓦解,静止的无。无论是动态辩证逻辑还是静态辩证逻逻辑都属于无限范畴。

原始太极图与先天太极图都是一个圆包含一条反S曲线,左阳右阴,阳代表天,阴代表地,用现代科学观可以认为阳代表空间,阴代表粒子,空间与粒子都是彼此外在的现象,而太极圆是空间与粒子对立统一的时空现象矛盾体。因为有了空间与粒子才构成了世界现象内容。

太极图不应理解为旋转,应该理解为圆上半部反S曲线上端与圆连接处作为开始点,沿着圆心直径,向圆的下半部反S曲线下端与圆连接处作为结束点,从圆上顶部向下底部发展,圆顶部的开始处显现空间阳的发展性最大,空间阳的力量最大,粒子阴的发展性最小,粒子阴的力量最小,类似宇宙的大爆炸理论。

向下通过圆心到圆底部的结束处显现空间阳的发展性最小,空间阳的力量最小,粒子阴的发展性最大,粒子阴的力量最大,类似黑洞理论。

整个过程显现空间阳从大而小,粒子阴从小到大的辩证过程。在太极圆底部结束点,由于空间的力量最小,己致无法维持空间的连续稳定性,空间的连续不可分性破裂为不连续的粒子,粒子在太极圆底部结束处力量最大,密集的粒子因引力向内坍塌产生黑洞,黑洞发展极致时,粒子的不连续可分性因巨大引力相互吸引,粒子间不再存有现有维度的空间,因此粒子黑洞就从现有维度空间消失了,不再显现在当前维度空间,暗物质是否就隐藏在空间中。

在世界最终时形成一个宇宙黑洞发展至极致,宇宙空间收缩退化到极致,于是在太极圆底部,宇宙空间因力量达到最小极点,转化显现成粒子,宇宙黑洞粒子力量达到最大极点,转化显现成空间,转化产生的新空间与新粒子又构成太极圆顶部的开始处的最强空间与最弱粒子,于是结束处同时又是开始处,始于宇宙大爆炸,终于黑洞循环不止。

这个开始到结束过程体现了一个循环有限过程,这是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的有限范畴,当这个时空对立统一显现了扬弃对立现象于自身内的存在直接性,这种无任何规定的直接性就是无,即无空间,无粒子,无时间。有与无的同一是辩证逻辑的无限范畴,是圆满,同时无不是独立于有与精神之外,反而正是有的直接性反面,与精神自身静止的直接性。在这个有限过程体现出了自身的无限自由发展,太极图遵守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体现一个有始终的过程,但这一个过程同时又是无限自由圆满的直接性唯一。从空间与粒子对立统一体发展至有与无的对立同一,对立同一就是圆。

圆自身含运动发展始终的曲线,但圆同时又是始终同一的静态圆环。圆的辩证逻辑就是动静同一无限范畴。所以太极圆是一个包含宙全部意义的辩证逻辑单元,宇宙一个单元接一个单元地不停发展就象一串佛珠,从单个世界进程看,世界从哪里产生,也在哪里结束,世界发展线也如一串佛珠。就大世界包含众小世界而言,大世界就是包含众多世界的发展进程为自身进程的更大的圆,如同一串佛珠包合单粒佛珠一般,大世界的圆与小世界的圆地位既平等,又不平等。

太极圆的辩证逻辑包含对立统一的有限范畴与对立同一的无限范畴,如果太极圆的有限范畴只被理解成变易,无限范畴理解为包含有的无,那么太极圆就是静态辩证逻辑,如果太极圆的有限范畴被理解成发展,无限范畴理解为包含无的有,那么太极圆就是动态辩证逻辑。

太极圆的逆时空

在我们的世界中,空间与粒子的对立中,连续的空间是宇宙中的主导地位,粒子处于从属地位。太极图中从阳极大,阴极小,发展至阳极小,阴极大。从太极圆的顶部向下底部发展,体现阳为主,阴为辅的对立关系。那么假如太极图反方向发展会如何?从太极图底部阴极大,阳极小的开始点向太极图顶部阴极小,阳极大结束点发展。这是阴为主,阳为辅,即粒子黑洞为主,空间为辅的对立关系。这是一个与我们世界法则相反的逆世界。这个世界在宗教中被称为地狱,在当前宇宙中,如果说我们人类所处宇宙是善的正世界,地狱为恶的负世界。那么是否存有逆宇宙,那里地狱是正世界,而人类世界却是负世界。宇宙是否显现有性质完全相反的二种存在直接性?宇宙是否有方向完全相反的二条时间进程。

太极圆显现精神产生的过程

精神开始对自身基本要求只是差异,精神是差异的反映。但差异只是差异的现象,而现象是存在产生的现象,存在之所以是存在,只因为存在是能显示现象的直接性。由于存在产生了现象,现象又产生了精神,精神是现象的反映。存在的直接性所显示的基本对立现象就是连续现象与间断现象,就是空间与粒子,空间与粒子的统一就是时空矛盾体,时空矛盾体即是对立统一。

精神依赖于身体,身体其实不只是物质结构的统一体,物质是在空间中的物质,本质上人的身体是粒子与空间的对立统一体,精神实际是正这矛盾体的反映。

太极圆中的阴阳对立统一形成反S曲线,这反S曲线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反映是精神我,这反S曲线可理解为精神我的形态。于是就产生三种精神的活动。一,太极圆产生粒子为主,空间为辅的对立统一粒子世界。精神的反S曲线对立统一活动从粒子阴向空间阳观察,这是物质世界。

在太极图中,粒子阴包含空间阳是鬼界,太极图逆世界是地狱。

二,太极圆产生空间为主,粒子为辅的对立统一空间世界。精神反S曲线对立统一活动从空间阳向粒子阴观察,这就空间世界。三,精神反S曲线对立统一活动能观察到空间与粒子统一体的变易,就是变易世界。

上述三种精神活动中,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太极圆中的反S曲线的对立统一有限范畴中,这条曲线正是太极圆中宇宙从开始点到结束点的完全发展过程。宇宙从开始至结束称为一劫,对立统一精神的最高生命能观察宇宙的劫灭现象,但这种观察并不是永恒的,而是有次数限制的。因为精神还只认识太极圆内部的对立现象,不能认识太极之圆。所以上述三种存在于太极圆内部反S曲线的对立统一的精神活动皆是生死生命。

如果精神能认识圆的对立同一无限理念,精神活动从反S曲线形态转变为圆的形态。能观察空间与粒子的统一体永恒存在这就是第四种精神认识,神的世界,但在神的世界,客体依然外在于主体,主体自身尚不是客体。主体只是认识到对立同一的理念,却不能实践实现对立同一理念的存在直接性。

精神认识到有与无对立同一的直接性,认识到精神自我的无我性。就是第五种精神,唯一真神。

心理逻辑名词解释如下:

指主体内心的情感逻辑、理想逻辑,与客观逻辑、现实逻辑相对。 表示作家艺术家或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内在轨迹。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是因为有某种不能抑制的感情要抒发,有某种不能实现的愿望要倾诉于人,有某种他所发现的哲理要昭示于世。

为了实现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机械地照搬、摹拟生活现实,不能完全按客观生活的秩序组织情节创造形象,而必须按照表现主观情思的需要,使情节及形象符合主观的、心理的逻辑。

心理逻辑大体又可以分为:

情感的逻辑、意愿的逻辑、智慧的逻辑。 心理逻辑具有主观性、情感性、自由性、个体性、灵活性。在这里最鲜明地体现着文艺作品的精神品格。 心理逻辑的掌握和运用,为作家艺术家开辟了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

心理逻辑学源于30年前兴起的大众心理学(common sense psychology或folk 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有两层含义。其一认为大众心理学是一些由非专业人员所提出来的经验性预言和解释,是步入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1、喜剧和悲剧不同的情感体验:

喜剧通常以积极的精神状态贯穿剧中,遇悲也化喜,向上的正面的情绪主导人物的命运。

悲剧则让人有一种人无法胜天的遗憾,宿命和悲苦成为主基调,人和事的发展永远陷在这种已无法改变的结局之中,悲伤的结果让一切变得好像很无奈,生命走向颓唐

2、喜剧和悲剧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价值:

喜剧的审美侧重于从用一种快乐欢快的形式解决一切,激昂的音乐,人物执着的生命态度,乐观的人生观,最终将平凡化为美好,它的美在于恒定不变的积极向上,笑对一切的人生态度。

悲剧的美就是一种悲怆的冷调的美,包含着伤害,悲惨,和无可耐何悲剧的美给人内心的震憾往往更大,它会让人看完后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影响和醒悟。

3、悲剧,作为审美范畴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当美的事物毁灭之时,悲剧便应运而生。何谓悲剧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鲁迅则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蜂塔的倒掉》)以上悲剧论述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把悲剧看成是美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看成是悲剧艺术的基础和实质,这对于悲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所谓悲剧爱情是指纯洁爱情在外力的影响下而夭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进行到底的爱情。悲剧爱情的审美价值则是指由强烈的痛苦震撼而引起的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审美体验。喜剧性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本质在于可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滑稽与幽默。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滑稽时说:丑乃滑稽的根源与本质。丑是一种否定的人生价值,在现实中已无任何存在的理由,但是当丑用假象遮掩自己的本来面目,用美来竭力自炫时,丑便转化为滑稽。滑稽是丑的一种变形,是丑与美的一种颠倒。与滑稽相反,幽默是美的一种变形,是美与丑的一种颠倒,美被颠倒,扭曲成丑,便是幽默。那些肯定自身内在价值的人对缺点的自嘲,也可以构成幽默。滑稽与幽默虽同是一种被颠倒的、被扭曲的、变了形的人生价值,但却有质的不同。

喜剧这种艺术样式表现生活的范围十分宽广,它既可以表现生活中丑恶、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讴歌美好的事物,表现绚丽的梦幻理想,抒发赞颂与欢乐的心情,还可以反映人生悲痛、苦难的一面。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态度不同,它所引起的笑也有不同的性质,从而赋予喜剧以不同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1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