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伟大的女诗人,其诗作预示了西方传统诗歌向现代诗歌的转型,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具有从文学史到社会文化史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则是企图从笔者所理解的美学角度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分析。<br>引言概括了国内外狄金森研究的历史,指出:国外研究优势在于理论视角新颖,分析深入,资料丰富,对文本的解读无论从文本内部还是背景联系上看,都言之有据;国内研究受中国传统诗歌评鉴的影响,大多并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而是力图还原和诠释狄金森诗歌留给普通读者的享受和启发。但一方面,仅有理论、资料、细读,往往只把诗歌当成了科学研究的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伟大的女诗人,其诗作预示了西方传统诗歌向现代诗歌的转型,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具有从文学史到社会文化史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则是企图从笔者所理解的美学角度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分析。
引言概括了国内外狄金森研究的历史,指出:国外研究优势在于理论视角新颖,分析深入,资料丰富,对文本的解读无论从文本内部还是背景联系上看,都言之有据;国内研究受中国传统诗歌评鉴的影响,大多并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而是力图还原和诠释狄金森诗歌留给普通读者的享受和启发。但一方面,仅有理论、资料、细读,往往只把诗歌当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一味求新求异,没有凸显诗之为诗的本真;另一方面,只有个人印象式的评点,往往也流于泛泛之谈。
以上所叙,也就凸显出了从美学角度研究狄金森诗歌的必要性:它是将这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条可能的途径。当然一切诗歌都有审美价值,但狄金森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独到之处在于,她的全部诗歌不是在静态、孤立地展示某些美的事物,也不只是抒发某种特定的美的情感,而是在建立和展示一整个审美过程。狄金森诗歌篇幅短小,而且绝大多数没有题目,但这正是在强烈地暗示:她的每一首诗其实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首”诗、一个孤立的文本,而只是她的全部作品所组成的一首“长诗”的一个片段。所有的诗歌都很短,正是因为这首长诗在不断延续;所有的诗都没有题目,正是因为这首长诗有一个不可分割的主题—美的追寻,以及她和她的整个世界的审美化。这给我们解读狄金森诗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视角。
由于审美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由主体到客体的过程,因此第二章处理的是狄金森诗歌中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自然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关系,而是主体情感的对象化,必须具有对象化的形态和主体情感的内涵。本章首先论证了审美客体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意象。接着这些意象被纳入根据主体所处的不同的精神联系所划分的三大场域——自然、人生、心灵——中加以分析。这一章的主体部分讨论了这些意象是如何在场域中被塑造和起作用,如何形成了狄金森诗歌不同于前人与同代人的美学特点的。不过,本章与其说是分门别类地讨论各个场域中的各种不同意象类别,不如说是在讨论主体情感在各个场域中的“意象化”的轨迹。第一节讨论了自我与自然三重关系(隶属、间离、对立)中的意象;第二节论述了社会生活场域中意象形成的基本视角,阶级意识在其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意象的三重特点:与自然交融、非事件性和多重暗示性。第三节则指出心灵场域中的意象实际上是向审美主体回归,但带进了比单纯主体更丰富的内容,然后讨论了信仰之冲突中的意象和自我反思过程之中的意象。
虽然审美的确有它的客体,但这种客体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处在不断的生成和被诠释过程中。第三章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这个生成过程及其所体现的审美主体与客体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本章从总体将这种互动界定为一种双向的交流。接着,本章着力分析了在这一交流过程中的三对关键性的对立统一关系:静观与渗透,肯定与反讽,反叛与融合。这部分的考察提供了对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方法以及如何能将狄金森诗歌的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审美世界的更深入的理解。
全文的最后结论是:狄金森诗歌的核心不仅在于展示美的事物与美感,更在于以其整体来展示一种完整的审美活动。狄金森的诗歌许多看来难以理解的、矛盾重重的特点,在这一视角下,是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观照的。狄金森的诗歌短小精炼,但是她与众不同的原创性就在于善于利用裂隙、差异、冲突的因素来展开其审美过程,并贯穿始终,而这些因素都是传统诗歌作者虽然一开始也会遇到,但最终要力图加以统一的。而狄金森虽然在看重紧张和碎片化这方面已经开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但她又有着超验主义的视角,因此从她的全体诗歌来看,又有着潜在的审美统一性,因此用传统方法解读她的诗歌,也未尝不可。当代文学不会止步于一味反叛传统,它的继续发展正在促进先锋与传统的对话,而在这样的演进与对话中,狄金森的诗歌必将享有更高的地位。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汉族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汉族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1]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如同满天的星辰,数不胜数。他们用爱写下厚厚的诗卷,供后人品读。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的诗人用一颗颗温柔的心剪一弯月亮,裁一瓣清风,拮一朵白云,夹进诗的扉页,留下更多的美好。
千古词帝李煜,一个悲剧的传奇人物。“日以煜平旦,月以煜平夜。”他是政治的低能儿,无力回天,只躲在娇妻们的温柔乡里不愿醒来,与佛经和诗词中徘徊。
大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他是凡尘中最美丽的情花。他的一生繁花似锦但惊喜悲戚,遇到挚爱但却不能长相守,写下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悲婉名句,千古流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逢乱世的李商隐,从来都没有丧失爱的权利,即使仕途的道路坎坷,他的爱情依然丰满着他的人生。玉阳山中,绿柳枝下,锦瑟年华前,默向晚晴。
在论诗的数量之多,南宋诗人陆游就是座中国历史上第一把交椅的词人。他的文学作品大多以豪放著称,大多数围绕着生前最重大的题材—抗金来展开。千百年后的今天,陆游真正能感动中国的,还是他和唐婉的那两首凄凉而悲伤的情歌对唱。
今天,有四位纤尘不染的诗人,被我们带进爱恨情仇的红尘,在诗词与情感交织的世界里,他们同样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
词人多情,更何况是江南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李煜,爱情,必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章节。李煜的生命里先后有两个最重要的女子,她们是亲姐妹——大小周后。而她们也造就了这位千古词帝。
大周后,史书上说她“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娥皇多才多艺,弹琴歌舞,采戏弈棋,无不精妙。有一次娥皇弹琴为中主李璟祝寿,李璟为之惊叹,一高兴遂将名贵的烧槽琵琶赐予她。也许,就是在她为李璟抚琴时,那满腹经纶的才情让李煜深深痴迷。 以至于在父母之命,皇恩之言之后,两人日日夜夜欢颜相对,又是少年心性,怕是早就忘了后妃与君王的分寸了吧。通常情况下,娥皇谱曲,李煜填词。《十国春秋》记载,《邀醉舞破调》、《恨来迟破调》,都是娥皇和李煜在闺房中嬉戏打闹,吟诗赋词中所创作的。
盛唐时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自从唐世乱离之后世间就再没有人能够恢复它的悠扬之音。李煜费尽力气终于弄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但是这部大曲在流传过程中才出现了许多变异,乐谱本身又不够完整,专业的乐工也没法弄出个头绪来。娥皇知道后加以钻研,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进行一系列增删调整。通过努力,最终竟然能用琵琶弹出全曲,使得这支几乎失传的曲子得以重现,开元、天宝之音得以重回人间,赢得一片称羡之声。
可惜好景不长,乐极生悲,结婚十年后的一天,娥皇突然病倒,久治不愈。病魔将娥皇折磨得形体枯槁,神态木然可她临死前非常从容,亲自取过中主李璟所赐的烧槽琵琶交于李煜告别,并沐浴更衣,对镜梳妆,然后口中含玉,于瑶光殿中安然辞世。后主为她写了一篇数千言长长的祭文,署名鳏夫煜,命石工雕刻在大周后陵前的石碑上,这篇祭文字字血泪,哀思绵绵,令人断肠。马令《南唐书》记载,后主宠爱小周后。比当初宠爱大周后犹有过之。但我总觉得那只是一场短暂的欢爱,那是一种陪伴多于爱情的感情,其实小周后陪了李煜14年,比大周后与他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了4年,可是即使这样,小周后的身影,似乎仅仅留在了那些,风月初会的艳情词中。
我有一个很大胆的猜想,国势衰微,在北方强权的虎视眈眈下,此时的南唐早已连挣扎也不能了,即使,即位之初的那一腔热血壮志,在现实面前早已败下阵来,沦为大国附庸连龙袍都不允许穿着皇帝的明黄,而且能穿着浅紫的紫色,还能祈求什么作为呢!而此刻,就能在身边抚平自己哀伤的大周后却病倒了,没有了这个情投意合的人,不能陪着自己一起填词谱曲填词,排遣心中的苦闷。在这硕大的后宫如此清冷寂寥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所以遇见来看望姐姐的少女,青葱摇曳的年纪仿佛一道明亮的朝阳,顿时照亮了阴沉灰暗的后宫,他似乎又从这个女孩子身上看见了当年的娥皇,自己也似乎回到了当年春光明媚的少年时,这样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
历史上对于小周后的描述寥寥几笔,我不知道小周后与李煜的,感情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即使,她和李煜在一起的时间比大周后还长,可是,她留给他的伤痛更多碰到再也无法呼吸,因为那被剥去的是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沈德符《野获编》中写道,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默记》说,每次小周后入宫都是数日不得归,回来后就对李煜又哭又骂,而李煜呢?生命里那些春天早已消逝,只留下一地残花,是破碎的春梦,眼睁睁看着风吹花,却无力获得一片残红痛的深入骨髓的麻木。
这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词人,他自喻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是纳兰容若,他在词中称了帝,却做了感情的奴。
佛说,万物皆法,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被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缘起即灭,缘灭即空。纳兰容若和她青梅竹马的表妹就是这样的缘分。表妹进宫为妃,康熙皇帝给纳兰容若赐婚,这是大病一场的纳兰容若心里万千滋味,他不得不接受另外一个女子,他希望这样可以忘记从前重新开始。
纳兰信缘,缘有深浅,她和表妹是一段短暂的缘分,而他和妻子卢意梅亦是一段缘。在纳兰容若最脆弱的时候出现,她在他最脆弱的时候出现,看到他目光里的伤痕,看到他优雅背后的狼狈与感伤,也许爱就从这一刻开始。纳兰容若从来都没有想到缘分是这样的浅薄。在接连几个月的征战生涯中,纳兰容若明白他那悲悯软弱的性格注定不能成就大业,而他此刻,一心想与其妻子团聚。可是在他回去的时候,他的妻子因为难产去世,那些白日和爱妻泛舟湖上,看桃红柳绿,烟波画楼,一起吟诗作对,喝酒聊天的日子,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纳兰容若来到病床前握住妻子的手,看见她面容苍白气息微弱,悲伤的泣不成生。
纳兰容若的人生仿佛注定是残缺的,上苍总是给他美好的希望,却又限制好时间,每次都仓促得令他措手不及,一片伤心画不成,丹青妙笔,锦词佳句都无法表达他心痛,那斑驳的伤痕,日日夜夜都会提醒着他,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不能忘记。
信誓旦旦的爱情,从年轻的口中说出,我们总是理所当然以为所有的爱都会开花结果。而有一个人,于沧海明月夜蓝田日暖间孤独的行走。他是特立独行的孤独者,他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的时代,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的时代,作为李党令狐楚的门生,他与安康公主的近侍宋华阳,在玉阳山上相爱,他与柳枝常常相会于青楼之间,可故事的最后他却娶了父亲身为牛党的王婉晴为妻,他的爱情备受世人争议,他的词作却广为流传人人皆唱之,在当时多少的富家千金对于李商隐式的爱情爱慕和向往。
宋华阳于李商隐而言,那不仅是排遣自己科举失意惆怅,更加满足了在这绵延几十里的玉阳山上他对爱情对美好的向往。玉阳山上他带着她踏遍山上的每一寸土地,看花开花落看细水长流。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带着她爬到山顶,依偎着看夕阳慢慢落下,在看星星闪烁夜空。这样的日子,让李商隐觉得幸福而甜蜜,可是当东窗事发,安康公主将李商隐赶出了玉阳山,李商隐却只能在山脚下失声痛哭,那些“对影闻声也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日子却时时侵袭着他的心,却只能无力的感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个人不太认为李商隐和柳枝之间存在真正的爱情,大概都是经历了感情上的风风雨雨,一如6年不见的故人惺惺相惜。而李商隐和王晚晴之间的故事,更如在外奔波的漫长日子里饥寒交迫的人需要一丝温暖,而王婉晴对于李商隐而已言,就是一簇温暖。可惜“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的日子,讲他拍片栏杆却无人回应,只能独自婉约与清丽,哼唱白转无人能理解的风情与风雅。
每次提到陆游,我就会想起唐婉,以为才情与美貌同在的女人却被命运无情的践踏。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分离,与陆游和唐婉如此相似。每次我想写他们相遇在沈园时凄凉惨淡里的脉脉柔情,却怕我的胡言乱语亵渎了这一段已经嵌入历史的落难爱情。
唐婉,我无法想象出这么一位柔情似水出水芙蓉般的清纯女子,他被自己的婆婆撵出家门,被婆婆逼着,相爱的丈夫休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埋怨,表情的无辜与悲凉,全然雕刻在千年的泥墙上面就一首钗头凤中,东风恶,悲情薄,莫莫莫!
对于造化弄人,被母亲活活拆散,棒打鸳鸯的陆游而言,愚孝的天性使他不敢违背母亲的话,可是,他对母亲的怨气,心里的遗憾,还是有的。沈园相遇,陆游流离失所,落魄伶仃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前妻挽着他人的手,让人好不羡慕。
游不禁想起,有爱的日子便是和妻子在一起的日子,那时,他的天空总是碧波如洗晴空万里,执子之手花前月下,饮酒颂诗焚香抚琴,他们一起在纵马踏春兴尽而归,一起在浩浩清辉洒祈愿,一起看晴空一鹤之冲云霄,一起观山川万里银装素裹。
而今,却只能远远望着她,心里再也不能释怀。唐婉,在悲伤中死去,而陆游,随着岁月的更迭,更是常常去沈园追忆前妻,因此留下了不少诗作,人越老,被旧爱魂牵梦绕越不能控制。84岁的陆游,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最后做了一首悼念唐婉的沈园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但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生命就是这样,收获了对的人,安稳一世,美满白头,这是妙事一桩,若在感情上颠沛流离,那也不必对命运过于失望,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种幸福脆弱得令人惊心,却又因为这样的心惊而成为冰川上的花朵,人人趋之若鹜,只渴望在到花朵那一刻的惊喜,却无人去思考花朵凋零时的伤感失落。
爱是最好的缪斯,每一次失去,都是命运用美好而残忍的方式给予最好的机遇。你大可在爱情焚尽的灰烬中等待涅槃,如若能不怕灼烧之痛,将灰烬中的星星点点探而取之,它便是再燃起另一场生命的希望火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