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作文,学生头疼,教师也头疼。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相信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苦苦探索的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习作一该怎么处理呢?几个语文教师一商量,决定以“客人来了”为例,让学生演一演你是怎样招待客人的,然后再写一写。
课上学生气氛活跃,招待客人也很周到,语言也很有礼貌,教师适当点拨后,让学生动笔了。结果作文草稿一交上来,让人看了,简直哭笑不得。
有的同学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标点,有的同学表达的是平铺直叙,简简单单,还有的竟然把所有人物的语言组成了一篇文章。想想也是,你一个劲的喊:“写具体,写生动。”
可怎样写算具体,怎样算生动呢?学生全无概念。 那怎样让学生会写作文,乐写作文呢?我一直苦苦思索着。
要让学生乐写作文,首先得将作文简单化。从句、段练起,会描写人物的表情,会描述人物的动作,会表达人物的语言…… 接着,从口头作 起。
每天鼓励学生说说在学校、家里、路上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教师纠正指导润色他们的语言。对于不敢说,不会说的,鼓励他们复述其他同学的语言。
并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评评谁说得有趣,谁的语言丰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启蒙阶段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口头作文并不难,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不断调动学生说话兴趣的同时,树立他们写作文的信心。 其次,多提供学生写作的平台。
如果我们仅仅将作文教学局限于每个单元一篇,这明显是不够的。这样,教师就应该多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作文练笔。
提供一个场景,一些小动物,来编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来篇续写;提供一幅或几幅,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写内容;开展一个游戏或进行一次劳动,写写过程……让每一次的练笔都能吸引孩子的目光,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 最后,权利下放,让学生自评自改。
俗话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要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就应该鼓励学生写完作文后,大声地读一读自己的作品,改一改错别字,修一修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然后。同学之间,再进行互评互改,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提醒。
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起了,作文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教师再通过自写下水文,引导摘抄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优秀的范文,相信学生会觉得作文是乐事,是趣事,由此提高了写作水平。
2 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头痛,不是唉声叹气,就是一筹莫展。使语文老师犯难,为了上好一节作文课,语文老师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没有兴趣写作文,为了完成作文而作文,由此抄袭作文的现象很普遍。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呢?有句名言说得好:“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追求真实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拜楼为师,一天他准备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小说讲给福拜楼听,福拜楼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拜楼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观察、认识,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所以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造成学生怕写作不爱写作的原因就是学生缺少观察,没真实感,因此无从下笔。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老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就在校园里让学生观察校园树木、花草等植物,有时需把学生带到野外写作,让学生领略秀美的大自然风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丰富的题材、写出真实内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2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豪”。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的读书的基础上要对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犹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3多说多写,勤写片段,多记日记
每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训练与课文有关的小片段作文,让学生多记日记,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4让学生参与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课千万不能一言堂,如果只是老师讲如何去写学生就会听得发腻,恹恹欲睡。老师累的够呛,学生没有听进去。那么怎样让学生参与作文指导呢?简单概括为广开言路,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让学生写《这堂课真精彩》的作文,在作文指导课上,老师先启发学生回忆一下自己以前上的课,那节课最精彩?想好后主动回答。然后老师再启发学生思考:这节课精彩到哪里?怎么精彩?老师当时怎么讲的?同学们有的是怎么听的?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境描述一下。学生回答后,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一步一步启发思考,同学们的作文思路基本上就清楚了,基本上会写了。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参与到作文指导之中。总之,作文指导课,不论什么题目,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等等都要广开言路,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就会文思泉涌。
5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当学生把作文写好后,老师不要急于自己评改,而是利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读自己写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记该同学作文的优缺点,大到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等方面,听完之后就让同学们评该生作文的优缺点。这样就是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这一环节。当然开始训练时学生可能听评的能力跟不上,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的评改活动。多鼓励少批评。坚持这样做下去,不用多长时间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因为自己写的作文不是只给老师看的,全班同学还要评头品足,这样会使学生觉得作文有意思,有一种成就感,能使读的同学知道自己的作文哪里写的不好,该如何修改,能使听的同学借鉴别人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想法设法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3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文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
一、在写作教学中口与手不能很好地结合。
嘴巴除了吃饭的功能以外,还有说话的功能。写作就是用笔说话,不喜欢写作就是不喜欢用笔说话。但是说话是生存需要啊。一个人每天要说多少话?网友的回答很多,有人认为一个人每天大约要讲2000个单词;也有人回答说不一定,得看人的性格,也看人所处的位置和职业;还有人表示:只要他性格开朗,多多与外界联系,即使不说话也不会得抑郁症。还有人回答:有话就要说啊。可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没话可说了吗?
我们经常能看到:幼儿园的小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后面喋喋不休地说着他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那些事儿,说着自己的好奇和对世界的建议。可是到了学校,说话的机会少了,自然也就从个人充分的表达变成了沉默是金了。
一个人,一定要交流,要说话,要表达。可是他要对谁表达呢?他可能特别想和老师说话,他也可能在这几天里极想和父母说说话,他还可能和早上上学路上遇到的任何一个人。
一个人话说得多了,会累;不说话,不动嘴巴,也会觉得难受。
如果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字,把说和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说和写之间找到写作的意义,我想学生写作的动机就容易解决了。
二、学生在写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太少。
有的老师总跟学生作文上的错别字儿锱铢必较。
老师们对学生的错别字儿太上心,仿佛字儿写得全都对了才能写出好文章,这就像是一个碎嘴子老师,什么细事儿全管,而且是一起管,分不清主次,分不清先后,分不清楚什么叫到阶段性。这样极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改错别字儿上来,也极容易伤到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容易忽视学生准确的文字表达和真实的情感流露。在评改的时候,老师的确得有拨云见日、抓住要害的本领。
其实,孩子写的错别字儿多有可能是因为大量自主阅读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学生的用字意识觉醒求新造成的。这是特别可喜的事儿,我们却把它们当洪水猛兽了。有的老师甚至把学生的作文本儿当成了错字本,要求学生把老师圈出的错字在后面再写几遍,这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我的办法是抓大放小,眼睛里得能揉沙子。就是评改作文时不在学生的作文本儿上圈错字儿,多划浪线,少划红杠。但是得有一个记录本,记录下每个学生的错字儿或者文面儿上的问题。对易写错的字进行归类整理,写一阵子后专门找个时机印发给学生,集中解决。也不用说是哪个同学错的,总之是大家都容易写错的。文面也是。
别叫学生普遍地感到缺乏写作的成就感。要保护学生的成熟感像保护写作的命根子一样。
三、有的老师把写作的源泉问题弄混淆了。
其实写作的真正的源泉的问题早就在文艺理论界搞清楚了,那是生活。
生活是如此甘美,如此清冽。生活中有苦涩、有艰辛;有欢乐愉悦,也有悲苦哀伤;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有清吟低唱的儿女情长;有永恒和短暂,当然也有内心的嫉妒和无端的谣言中伤;有轰然的倒下,也有挺起的坚强;有富贵有贫穷,有内心的微澜春心的荡漾,也有矢志不渝的尊重和情感小屋的守望;有严寒中爬冰卧雪的坚忍,也有春天里温暖的 长风浩荡;当然还有枯燥的日复一日和游戏中的心智成长;有青春之水的悸动,也有自然中荒草的蔓延疯长。
这就是生活!
从婴儿开始睁眼触摸阳光,到他们欢蹦乱跳的成长,生活就如此丰富,我们却如此迷茫!
所以呀,面对读写结合的唯一命题,我有真心的呼吁也有强烈的抵抗。我呼吁让学生打开窗子写作,把生命的清新空气放进来!我抵抗和反对一切就事论事的写作练习和耗费生命无氧写作。我反对单一追求好词佳句!
我琢磨,除了以上三条特别重要,要是从老师身上找找孩子不愿意写东西的原因,归结起来,还有以下种种:
第一、指导时老师的包办使学生写作自主性受限制了。
第二、学生写的时候让学生感到受了太多的干预了。
第四、老强调“读写结合”狭窄了学生写作的路子了。
以上判断主观色彩太浓,且有的已单写了博文,未必经得起推敲。(转自:宋胜杰)
4 写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到哪里找相关材料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之我见摘要:写作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中学生真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 ,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不善于感受生活,缺少从生活中积累素材。2、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3、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导致知识面窄。针对以上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方面寻求对策。
1、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真情,提高写作情趣。2、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说真话, 情。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总之,当代农村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多方探讨,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我们都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用心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情。
关键词: 更新理念 鼓励阅读 体验真情 表达真情正文: 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
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
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真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 ,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
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和语文的积累外,还必须要有情感的积累,要有感而发。而当下的中学生作文主要是照葫芦画瓢,把作文当成理科的解答题,对照例题来做习题。
把作文选上的范文套用下来,把作者的情感强加于自己身上。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让人读之无味,如同嚼蜡。
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不善于感受生活,缺少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写作文时,先让学生构思,但他们总是双手抱头,唉声叹气,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是他们的脑海中很难搜索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吗?不是,而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的内涵,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迹。
再加上现在的农村孩子也少了,大多数就是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为自己创造的一切是父母该做的。
根本不去想想父母如何不容易,挣钱多么辛苦。特别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从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让他们变得冷漠和自私。
他们的生活中缺少感动,缺少真情。另外,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切追求速度,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去体验,去沉淀。
没有积累,哪会有真情的迸发。我们的学生生活局限于校园的小天地和家庭的鸽子笼,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富。
没有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就不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孩子作文得高分,却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体验生活,甚至警告孩子与同学少来往,少做家务事,没有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缺少了酸甜苦辣,学生是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的。
2、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我在一所山村中学教书十几年,虽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中考仍然是分数决定一切,无论上面怎么三令五申,教师从现实出发,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
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教师必然主宰课堂,从而使学生根本没有了口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应试,所以作文课几乎不上,因为作文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作文上。
即使上作文课,老师的指导也是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
在《我的假期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放松了一个假期,在你的身边肯定有你感受最深的事。有快乐,有感动,有伤心,有收获……”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
学生把作文当成了数学的解答题,教师的话就是题意分析,解题提示,跟老师走没错,文章无我,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说,“只是为了得高分才考虑作文”。
这样的思想在当代学生中是司空见惯的。这让我不由得又一次将问题的症结归为“应试教育”。
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然无法消除。 3、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导致知识面窄。
现在农村的中学生每天上早晚自习,累得筋疲力尽。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和天性。
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不考试的一律不学,自主时间少。家长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更要求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
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
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就和看闲篇似的走马观花了之。针对以上的。
5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不写作业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呢呵呵,我也想知道。
我一开学采取强制的措施,对于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要求不高,只要求他抄题目交来就可以了,但是希望他能把字写认真点,清楚点。现在我很宽松,不太管,说少交一个我就少改一个。
后来有个学生还是不交,他的字也很难看,本子也糊涂,我布置写作业,就下去巡视,表扬了两个不会做题但是字写得不错又清楚的,那两个以前也不交作业的。表扬他们字写得不错,很清楚。
说那个学生比不上这两个,本子脏死我不相碰,现在他也交了,写的也不是很糊涂了。呵呵。
这方法不是很好,你自己想想该用什么方法吧。有一次吧,我在班上讲,这个不写作业,那以后我就不布置作业了,大家也不用写作业,我也不用改,多好啊,大家都轻松。
你们轻松我也轻松。可是很多学生不干!他们说,不写作业就什么都不懂,写作业才能学到东西,我想学习,我要写作业!其实他们很多都不会写。
考试的时候,很多都不懂作答的,有些试卷发下去让他们写,当练习,讲评的时候,对了一个空都高兴死,就像捡到宝捡到金块一样。
这时候我也高兴,难得他们这么积极。
6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如何激发您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具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源泉,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广大家长和老师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导致孩子学习动力缺乏的四大原因。 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都会为督促孩子用功读书而感到烦恼,总是认为他们学习不积极、欠主动。
有时,更怀疑孩子是否天生不爱学习。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
相信家长们仍会记起孩子在两、三岁时总爱每事问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情境,但为何孩子年纪愈大,愈会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校文化、评核制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是重要因素,而家长的态度行为模式及管教方法更不容忽视。以下将透过几个事例,分析家长们如何在不知不觉间令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不断流失。
1、孩子向你提问时。是否即时把所知的告诉他? 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会令他们无法体验自己寻找答案的乐趣,因而扼杀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同时更会让他们养成依赖及易放弃的习惯令他们失去自学能力。 2、当孩子要求你帮忙做某些科目的练习,如搜集或整理资料等,你会帮忙吗? 相信不少家长都会帮忙,甚至会视为“家长作业”般尽心尽力地完成。
然而,孩子因此而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透过练习学习沟通及资料处理等技能及发挥多元智能。 3孩子告诉你他被同学欺负时。
你会怎样做? 大部分家长会教孩子告诉老师,亦有些家长会亲自到学校教训那个同学一顿。但是以上做法会否令孩子变得更依赖。
孩子可能会相信只有依靠别人,甚至是权威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就会发现孩子被欺负的遭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它可以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及与人相处等能力。家长不妨按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与他们共同讨论应如何面对这种处境。
我们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感受及想法,并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假若,他们提了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报复或攻击性行动,家长需多花心思以提问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尽量引导孩子思考及想像各种方案带来的后果,并鼓励他们反思能否承担后果问题。
最后,要让孩子实践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及进行事后检讨。 4、是否当孩子专心做某项活动时(如读小说等)。
催促他做功课? 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却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孩子会因此而失去一次专心投入的机会从而令他们无论在学习、游戏或工作上都缺乏投入感与专注力。
同时,由于他们认为因功课而令他们无法继续该项活动,他们会对功课产生一种厌恶感。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此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烦躁、抵触情绪或压抑不满等。
他们更会误解父母,认为他们不疼爱或不了解自己。 若要避免发生这种两难处境,家长可以经常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
透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充分明白他们的权责及反思能否承担种种后果。在进行该项活动前,鼓励他们先完成功课、自行制定完成该项活动的时间,及因未能达到制定的目标而承担的后果等。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重视“从游戏中学习”及孩子的成就感的意义。不要忘记让孩子体验关爱和成功。
从以上的事例,是否反映我们因为过分疼爱与保护子女,因而令他们失去了不少学习机会。更令他们患上“学习依赖症”,使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怎样发现孩子缺乏学习动力的不良表现? 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焦虑过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3注意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4厌倦、冷漠的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经过我们教育专家研究发现,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表现为:(1)学习动机不明确;(2)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3)错误归因。外部原因具体地说:外因是指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
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的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 三、有效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 你是否需要请家教逼孩子念书,但他的测验考试才刚刚及格?如何激励子女建立自发性的学习动力,相信是不少父母正欲解决的问题。
从北大、清华才子的成功经验来看,自信心对学习有着极大的作用,下面介绍几位才子提高自信心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下述的一种或几种坚持试用,必有成效。
1在心底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 有自卑感的同学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我语文不行,我数学不行,我英语不行,我这不行那也不行。
越认为自己不行就越没信心,越没信心就感觉越没劲,甚至破罐子破摔。 有些同学,自己学习基础较差,快到期未考试时心里总想我期中考试就没考好,我不行,这次还是考不好。
反正是考不好,又得受家长。
7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孩子不喜欢作业,应该不单是作业的问题,你先不要着急,我想,你之前可能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必须的,我们家长不要太强势,让孩子依赖自己,应该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多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其次就是兴趣和习惯的养成,这个就你就必须反思之前的教育,有没有过多的批评孩子,有没有因为好成绩而 忽视过他不好的习惯。这个你可以看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其中很多理念非常的适合我们阅读。最后就是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只有好的交流,才可以知道彼此在想什么,我和我的儿子的交流方法是一起写电子日记,他口述,我来打,这样倾听和倾诉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交流。他的电子日记已经写了一年多了,效果非常的不错,不仅提高了作文水平,还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教育不能着急,不能打骂,那些一点问题都不解决,在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都要冷静的思考才可以想到解决的方法。
再有什么具体的问题,我们可以继续的交流。
8 我不爱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怎么办怎样学好语文- -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情感缺失就像是灵魂被劈成了两半,冷酷无情地剥离开来。其中一半流露于体外,它们一般是冷静、理智加以无穷无尽的思考,另一半沉于体内,是细腻的感情、关怀、爱和情绪以及执行能力。
对于情感缺失的人来说,非常想去爱别人,却十分吃力。常常拼尽全力付出,既换不来他人善意的回应,也很难让自己感到满意。
他们非常用力地去爱人,但很难觉察到,这样的爱并非是出自于情感表达,而是一种自己内心获得安全的需要。这样看起来很纯粹的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
情感缺失的人常常是不争不抢,对生活丧失信心和激情,即使偶尔三分钟热度打鸡血也一般比别人去得更快,并在在这种心血来潮过去之后,情感缺失的症状会变得更加严重。
这种人体会不到正常人的情绪,就算发生了什么好事和坏事,情感流于表面的程度也远远低于正常人,微微一笑和撇撇嘴估计就是情感缺失者表露真实感情的上限了。
他们善于模仿和揣摩别人的心思,通晓世故,故而对外伪装出出一副“我很开朗”“我是个正常人”的样子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实则全是演的。往往在人走后,立刻就会流露出自己冷漠的面孔。
其实情感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属于一种自卑感的表现。如果小时候收到了刺激或者打击严重可能这辈子都会有一定的阴影,无论长大后怎么去弥补或者掩藏,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影响。
“作文”是什么?江西的马豫星老师在《返归“作文”的本真》① 一文中做出界定,即在“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果”,马老师指出“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笔者以为,马老师的观点深刻独到,但对于“作文”之“本真”问题,笔者还想再说几句。
不可否认,当前的作文教学正行走于“两端”:由过去偏重“怎么写(表达)”到现在偏重“想什么法子让你写(激发写作情感)”。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作文公开课”,教师一改传统作文在表达上的谆谆教导,运用各种手段(音、像、图、影等)煽情启发,以求打通学生文脉,使之落笔成文。据说某些专家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进步”。想想也是,既然我们不能“教会学生怎么写”(不少教师本身就不会写文章),那么“激发学生自己去写”总该没问题吧!但是如此“一大进步”却并没能根除写作的沉疴――作文教学难提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笔者以为,问题就在于我们教师自己没把作文的“本真”弄明白。
作文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但这对“作文教学”并无多大意义,因为这并没有透视“作文本质”。鉴于此,我倒更认同这样的诠释――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是和所写文章的读者的对话”。② 如果说我们认同“作文是一种说话”,那么用时髦的术语说,“作文”就是作者自身“言语表达”(外部言语)与“表达意向”(内部言语)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说“作文是一种对话”,那么作者就一定会考虑到对话对象(读者)的客观存在及如何与之对话。可以说,当“作文”与“说话”、“对话”等联系起来时,我们才能从实践的层面来透视“作文的本质”,“作文教学”才有可能走上理性教学的轨道。
以上是对“作文本质”的透视,再来看看当下的作文现状。
据调查,当前作文教学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无话可说”。尽管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我们教师素来都是从“怎么写”入手,而不会想着“怎样去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使其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就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既然学生言不由衷、无话可说,你还要强迫着写,写出的东西自然是真情缺失、没有灵性了!鉴于此,作文教学趋向就变成了教师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兴致勃发、情感萌动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畅快地表达出来。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也就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一股脑地表达出来!”
好了,圈在学生心中的“思维情感枷锁”终于有望打破,学生有话可说了!但“有话可说”就一定能“说得出、说得好”?学生就真的能写出文章来?实践证明:不一定。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写作”不等于“文学创作”,它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那种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有话想说”就“一定能写出来”的理想境界还没有到来。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作进一步阐述。
一、意不称物,词不达意
有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残疾人运动会,美丽的汗水从最可爱的人身上掉下来,这是缺憾美……”这是一个在表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例句。其实这位学生想表达的内容是:残疾人在运动会上流下的汗水是美丽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残疾人是有缺憾的人,但是他们创造了佳绩,创造了美。如果这位学生理清思路,他还可以更加连贯而有文采地表达:“残疾人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让遗憾伴随终身,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挥洒征途,在残疾人运动会上创出辉煌的成绩,这样的人不是很可爱吗?你不觉得在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异样的美吗?”毋庸置疑,学生想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明白流畅地表述出来,但事与愿违,“表达意向”在转换为“外部言语”时出现了问题。
二、时尚前卫,泡沫横流
当前网络文化已成一种时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作文语言。譬如有学生写道:“霸王骑着乌骓化为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没有刘邦,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有刘邦,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轮碾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文章乃表情达意之物,用如此语言这般叙事,看似文采飞扬,实则晦涩难懂,让读者有不知所云之感。难怪人们担忧,当前中学生作文“泡沫语言”横流。
三、荒诞无据,价值缺失
江苏的金光老师曾在《对另类作文应另眼相看》③ 中记录了这样的语言片段。(1)“几百年过去了,人民不再怀疑亚里士多德,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个震惊世界的实验,他在几千米的英国斜塔上,把一团纸和一团泥从同一高度同一时间放下……”啼笑皆非的文字,我们不知道是作者的确不知原委,还是他故意这样写以显“另类”。(2)“当我被抱出产房门时,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的喜极而泣,妈妈的泪滴到我的小脸上,热热的……”写作过程中学生想象力被激发,神思飞动,无疑是好事!但“神思”不等于“胡思”,这些无视客观事实的想象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通过以上事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词汇贫乏、语用技巧缺失等原因,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往往“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陆机在《文赋》中曾说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如此看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其有“喷薄欲发”的写作冲动很重要,但这仅是作文活动实质展开的必要准备(写什么)。同时,作者还要考虑如何将内心的“欲望、意图”表述出来(怎么写),要考虑读者能否看得懂,与你“对话”是否有意义等问题。如此看来,作文教学仅仅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是不够的,教师还须引导学生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指导他们在“对话”中用最理想的“语言”来完成最准确得体的表述。作家孙犁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其实,古人在这方面已留下太多佳话,譬如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的故事等等,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当下作文教学的确要注重学生写作思维、写作情感的培养(写什么),因为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就是情感缺失、思路狭隘等问题。但是作文教学又不能仅限于此,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去表达(怎么写)。其实,作文教学中“思维情感”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存乎一体,不可分割,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作文思维引导、情感激发本来就脱离不了语言表达,且只有寄托于这一“美丽载体”才能有血有肉、有灵有性地进行;而语言是思维与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生作文的语言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绝不能脱离或超越思维情感而矫揉造作。惟有如此,作文教学才算真正“返归作文的本真”状态了。
注释
①马豫星:《返归“作文”的本真》,《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第29页
②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③金光:《对另类作文应另眼相看》,《语文教学与研究》(上),2006年第10期,第47页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二中
(责任编辑 田欣欣)
情感缺失是一种现象,但是情感缺失的表现很有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病。现象和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情感缺失不得不说是很多都有的。在童年时代如果父母的关爱太少或者是走进婚姻之后伴侣的漠不关心都有可能造成情感的缺失,在这两个时期表现的都较为突出一点。
童年的时代的情感缺失会造成很多的病态表现。比如说冷漠,社交恐惧症,孤僻,没有安全感等等。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原生家庭带给孩子最大的一点就是情感方面的确实,让孩子感受不要关爱。只不过很多病态的表现都是在成年之后才表现出来。还有一种较为典型的就是家暴。很多在幼年时期没有接受到充足的关爱,婚后很容易就会产生家暴现象。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不仅仅是从物质上面,还要从精神上面给予充分的关爱。
很多成年人在走进婚姻之后会发现另一半自私,孤僻,倔强,甚至出现多次的外遇现象,其实也是和情感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婚姻是另个人共同面对生活,自然少不了另一半的关爱,可是很多在婚姻中缺乏关爱的一半很多都不能控制自己,最终走向出轨,结果导致婚姻的破裂。而在婚姻中,其实很大一部分家庭不幸福的真正原因也是在于情感的确实,让两个本来相爱的人慢慢冷淡,冷漠,甚至相互臭仇恨。
情感缺失并不是一种病,他只是一种现象。而情感缺失表现出来的结果不得不说是一种病态。所以我不管是对待我们的孩子还是爱人,甚至是身边的朋友,都尽量做到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