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十里香是一句中国俗语,指的是梦想中的完美生活,对于有梦想的人来说,十里香就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在这里,人们可以在山间过日子,活出自己的人生,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一个人在山间过,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在这里,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清新,感受生活的原汁原味。
此外,在山间过日子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进行内心的思考和探索。在自然的氛围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本真,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总之,梦里十里香指的是一种完美的生活,而一个人在山间过日子,正是实现这种梦想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更好地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走上人生的最佳之路!
龙虾的寓意和象征
龙虾的寓意和象征,龙虾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水产品,但是价格昂贵不是日常经常可以食用的,龙虾在我们国家也同样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寓意和象征,下面分享龙虾的寓意和象征。
龙虾的寓意和象征11、虾的寓意深刻,北方喻其为“龙”,有镇宅吉祥之意,南方喻其为“银子”,取长久富贵之意。虾对同族之物从不侵袭与伤害,和谐相处,身躯虽小,玉洁透明,淡泊名利,有高尚的品格和纯洁坦诚的胸怀,表明了洁身自好的人生寄托。
2、虾的身躯弯弯的,却顺畅自如,一节比一节高如竹节般,象征遇事圆满顺畅、节节高升、官运亨通。
当我们谈论象征性的龙虾意义时,我们正在清除我们的情感景观,以获得洞察力的方面,我们已经让我们在心中沉寂了很长时间。龙虾象征主义涉及保护领域,以及发现,复兴,转化和情感成长。可以肯定的是,龙虾是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迷人动物图腾。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动物图腾和信使时,我总是鼓励他们看看他们的主要元素(火,土,空气,水)。
从逻辑上讲,龙虾由水元素控制。因此,当我们考虑象征性的龙虾意义时,我们也在考虑水象征主义,它代表情感,感觉,直觉,治疗,清洁,流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龙虾居住在他们水域的底部,我们可以说龙虾的象征意义是沉入我们自己的情感深处,并从我们最深的情感中拯救自己。此外,那些处于最深处的人感受到最大的压力,而龙虾则证明了这一点。通常与小龙虾有关,龙虾符号含义涉及循环,再生和保护。这些生物是月球符号,因此是潜意识和未知的信使。保护性的象征意义在这些生物发现的坚硬,多刺的外骨骼中很明显。当龙虾爬进我们的意识时,我们会想起我们生活的周期性,我们也会被提示确定我们可能需要的保护层,以便我们踏上这条道路。
龙虾在它们的壳中生长,通过称为蜕皮的过程添加新的层并脱落旧的层。这个词也用于指代鸟类,并具有生长和周期的一般含义。对于龙虾来说,贝壳是它过去的一个提醒。同样适用于我们。如果龙虾正在从您的意识水域浮现出来,那么可能是思考过去的好时机。也许是考虑蜕变已经过度生长和/或不再有用的过去经验层次的好时机。龙虾壳及其蜕皮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可以摆脱那些紧贴,不合适的行为和想法,这些行为和想法在过去的经历中陷入困境。像其他几种动物一样,龙虾可以再生失去的爪子和腿。如果他们感到威胁,他们甚至会自愿移除他们自己的附肢(没有什么比留下肢体分散饥饿的捕食者更有效)。这种行为谈到放弃和切断旧的信念和观念。
龙虾的巨大的爪代表了强大而坚韧的举动。有什么关系到你的?你的心灵有什么限制?龙虾帮助我们识别那些以激烈而不屈的捏合力锁定在我们灵魂上的思想,行为和经历。同样地,龙虾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些限制 - 就像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而分离一个肢体一样,龙虾说明了我们如何能够释放我们身体的限制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并减轻我们的情绪负担。
那些认为龙虾作为图腾,向导或信使的亲和力的人将与不同程度的情感密切相关。龙虾人们熟悉可能导致的压痛情绪。结果,龙虾人建立了非常有效的防御系统(如龙虾壳)。这种保护性覆盖物包含一个情感,直觉和洞察力的掩体。龙虾可以帮助识别和思考这里的二元性 - 感受情感自由和保护情感纯洁之间的关键从里到外。当你感受到情绪的压力将你拉入生活的潮流时,请打电话给龙虾。这种生物可以提供独特的客观性。它可以帮助平息过度情绪化的浪潮。它还可以帮助保护我们的情绪,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龙虾的意思也在谈论我们为了价值而拯救我们的生命。龙虾是清道夫,点击海底,找到可以吃午餐的闪闪发光的好吃的东西,还有用来建造房屋的小玩意儿。从逻辑上讲,龙虾鼓励我们这样做。当龙虾游入你的意识时,是时候去寻找你个人的景观,寻找在你身边等待的宝物了。
龙虾的寓意和象征2年夜饭吃龙虾的寓意
1、吃龙虾象征着遇事圆满顺畅、节节高升、官运亨通。
2、其实龙虾除了有很高的蛋白质以外,还有着一句老话“过年吃虾,嘻嘻哈哈”,这句话直接标明了过年吃虾的寓意,希望抛开今年的烦恼,希望来年能开心快乐的嘻嘻哈哈。
广东人的年夜饭少不了虾的身影。因为在粤语中,虾和哈是同音,因此,过年吃虾的寓意为哈哈笑,也是表示开心的意思,过年一道虾,每年笑哈哈,开开心心。
花开富贵虾的做法
选用大虾,龙口粉丝,大蒜,通过蒸的烹饪方式,将其加工熟,虾肉鲜嫩,粉丝浸入了蒜蓉和生抽,蚝油的味道,也变得非常鲜美。整道菜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富贵花”,所以取名“花开富贵”,这道菜营养美味,寓意吉祥,好看又好吃,特别适合年夜饭吃。
准备食材:大虾,粉丝,葱,姜,大蒜,料酒,蒸鱼豉油,盐。
第一步:先将大虾清洗干净,虾表面比较脏,要多清洗几遍。把虾枪,虾须,虾腿去掉,用牙签在虾头下边的第二节壳的地方插进去,轻轻地将虾线取出。然后再将大虾清洗一遍。
第二步:给虾开背,然后用葱丝,姜丝,料酒,盐,把大虾腌制20分钟。(一定要注意!提前把虾线取出,不然开背时虾线会断,整个虾仁上都是虾线,就不干净了。)
第三步:锅内加油,凉油放入蒜末,小火炒香,然后加入生抽,蚝油,炒出香味。关火后,滴入两滴香油。这样蒜蓉酱就炒好了。注意在炒蒜蓉时,要凉油下入蒜末,避免油温太高,蒜末炒糊。
第四步:用刀背轻轻拍打虾肉,使虾肉平展开,一是方便入味,二是摆盘也好看。
将大虾沿着盘子摆成一圈,中间放入一把浸泡软的龙口粉丝,把炒好的蒜蓉酱均匀的浇在粉丝上。
第五步:锅内加水烧开,水开后放入大虾,盖上锅盖,大火蒸5分钟。出锅后,撒点葱花点缀一下,一道好看好吃,寓意花开富贵的年夜菜——蒜蓉粉丝蒸大虾就做好了!
吉利虾的做法
准备下食材:
主料:对虾400克。
辅料:鸡蛋70克、冬笋30克、胡萝30克、洋葱20克、面包屑20克。
调料:大葱10克、大蒜10克、盐4克、味精2克、淀粉、豌豆10克、花生油40克、白砂糖5克、醋5克。
具体做法:
第一步,先把对虾洗净,去壳留尾,每只虾肉从背脊割透1刀,剔去沙线,提起虾尾穿过割透的缝隙,拉成虾球生坯,用精盐、味精05克、绍酒浆匀稍腌。
第二步,辣椒去蒂子洗净,与香菇、冬笋、洋葱、胡萝卜、葱白均切成丝。示瓣剁末。
第三步,骨汤、酱油、桔汁、味精15克、乌醋、白醋、白糖、芝麻油、湿淀粉和匀兑成卤汁,鸭蛋放在碗里,打散。
第四步,炒锅置旺火,下入熟猪油,烧至五成热,将虾球生坯先沾匀面粉,再蘸匀蛋液,而后滚匀面包末,下锅炸至色泽金黄时,倒进漏勺沥去油,装入盘中。
第五步,在炸虾球的同时,取另1只锅置火上,下熟猪油50克烤热,先放入蒜末及全部食料煸炒几下,再倒入卤汁煮沸勾芡,加入熟猪油15克推匀,起锅装碗,与过油虾球一并上席,吃时,将芡汁洒在虾球上即成。
小贴士:
第一个,炸虾球与烹味汁要同时进行,迅速上席,将芡汁淋在虾球上,趁热食用。
第二个,炸虾球,先用旺火热油,然后转中火,翻匀炸透,里外一致,外脆里嫩。
龙虾的寓意和象征3龙虾喜欢吃哪些食物
1、小型动物
龙虾是一种杂食性的水生动物,能够吃的东西有很多,基本上只要是掉落在其栖息范围内的动植物碎片它都能吃,但是最喜欢吃的还是螺蚌肉、蚯蚓、蚕蛹和蝇蛆等外皮柔软,肉质多汁鲜嫩的高蛋白质的小型动物。
2、植物
龙虾是杂食性的,在野生的环境下主要还是以各种植物质的生物为主要的食物的,包括各种底栖的藻类、丝状藻类等植物,还有各种掉落到水底的植物碎屑等龙虾都能够进食,也能消化加工的豆粕、麦麸等植物的加工产品。
3、动物
龙虾从幼虾时就已经开始捕食动物作为食物了,幼虾可以捕食轮虫、水蚤、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各种浮游生物,等到稍大一些成年之后就可以捕食各种底栖的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等了,甚至有时候龙虾还会捕食一些体型小的鱼蟹等。
4、颗粒饲料
自然环境中的野生龙虾所获得的食物来源是不稳定、不均衡的,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运气,而人工养殖的龙虾个头一般还要大过野生的龙虾,因为人工养殖所喂养的颗粒饲料是由多种动植物蛋白质和必要的微量元素等混合成的,营养均衡全面。
玩火的“开放式婚姻”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为看到有人分享了这样一段自己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一段”而不是“一个”,是因为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局。
两个人起初是一夫一妻婚姻制的支持者,后来,丈夫出轨破坏了这种平衡,妻子出于报复跟着出轨。
两人目前相安无事,女方的生活看起来似乎还挺滋润。
可是我们不难想象,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夫妻俩并没有离婚,但那样的婚姻想必已是名存实亡,跟“离了婚”没啥差别了。
有一位来访者曾给我讲过她和丈夫“各玩各的”的婚姻故事。
当时,她的丈夫被公司派到国外做项目,一年才能回来一次,两个人平常就靠网络联系。
突然有一天,她老公忽然跟她说:“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去找别的男人,但一定要跟我说实话。我希望你也允许我这样。”
她起初觉得不能接受,觉得是老公自己想出轨,才那么大度地鼓励她也出去寻欢。
后来,在公司一次年会活动上,她被一个来公司实习的大学男生大献殷勤,她半推半就选择了接受。两个人发展到后来,就是“滚床单”。
她主动跟远在海外的老公说:“我们干脆来个开放式的婚姻吧,虽然各自寻欢,但是对彼此坦诚、一切透明。”
没过多久,她老公给她发来了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合影,并给她留言说他前天晚上和那个女人在一起,说他只是玩玩而已,他心里只爱妻子一个。
这种关系持续了大概一年。这中间,她丈夫换了几个情人,她也换了一个。到了最后,两人都觉得老和对方汇报行踪很麻烦,连这个步骤都省了。
当丈夫结束外派工作回国的时候,她忽然发现:两个人回不去了。和丈夫在一起,她各种别扭。她不熟悉他的身体、说话和思维方式,甚至开始看不惯他的言行举止。
在这一年中,他和她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些改变。“第三人”已经退场,却像是看不见的空气一般,横亘在了他们的中间。
两人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离婚。尝试过开放式婚姻的她,最后对这种婚姻模式的评价不是“好刺激”,而是“好没意思”。
有一部名叫《准许》的**,讲述的便是一段开放式的恋爱关系。
**男女主人公威尔和安娜是一对情侣,两人不仅是对方的初恋,连初吻和初夜也都是给了对方的,而且相处多年来始终恩爱。
安娜30岁的时候,威尔打算向安娜求婚,但威尔的朋友里斯一番话让两人重新考虑了彼此的关系。
这个朋友说:“你们从来没试过其他人,那么你们又怎么确定彼此是最适合的一对呢?”
于是,安娜向威尔提议两人都应该试试和别人约会(上床)是什么感觉,威尔想了想,最后也同意了。
随后,安娜与比威尔更加年轻帅气的作曲男以及酒吧里认识的其他男人上床了,威尔也成为了离异富婆的“小狼狗”。
每次两人“打猎”回来,还跟对方交换上床心得。明明心里已经不爽,却还要强装大度。
可是,安娜跟作曲男玩出了感情,当威尔再次向她求婚并将她带去参观婚房时,安娜发现自己已经不爱威尔了。
这两人试图考验人性,最终都没能撑过人性的考验。
跟不同的人滚床单,然后还自欺欺人说自己最爱对方?这简直是笑话。
西蒙娜·波伏娃和萨特算是践行“开放式婚姻”的鼻祖了。这两个奇人曾经达成了开放式的婚姻协议,说他们要相爱一辈子,但是要一直保证各自的性和情感的自由。
可纵然是萨特和波伏娃,面对彼此的一次次“偶然爱情”,也会醋意横生。在这对伴侣的开放关系中,也会有独占欲和嫉妒心的存在,而完成对独占欲和嫉妒心的超越,这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智慧、境界和能耐。
能够维系这种开放性关系的伴侣,不仅在经济上要相互独立,思想意识也一定要在一个层面上并且这个层次也一定不低。萨特和波伏娃或许可以,但他们是谁?而你又是谁?
开放式婚姻,只是看起来挺美,至少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我们目前的这个阶段是这样。西方世界在六七十年代曾经鼓吹过开放式婚姻,但多数人都无法超越自己的独占欲和依赖性,最后还是回归到了提倡对婚姻忠贞的老路上来。
开放式婚姻,一听就是很理想化的产物,因为它忽略了人性对“忠诚”的需求。
基于人的生物本能,不论你在理性上如何强调个人生活质量,如何强调希望情侣双方保有性和情感自由,但你在潜意识中都很难接受自己已拥有的配偶和别的异性发生关系,这会显著增强你在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纵然是那些找了婚外情人的红男绿女,当听到婚外情人有了新欢也会吃醋不已。连这些对妻子或丈夫不忠诚的人,也会在意婚外情人对自己是否忠诚,就更别提我们这些肚子里没什么花花肠子的普通人了。
我们买一款衣服、一款包、一款化妆品,都可能会对某个品牌产生“忠诚”。这种“忠诚”,在某种程度上是替我们节省了甄别、挑选的时间。下一次,我们有什么需要的时候,也会直奔这个“信得过”的品牌,买定就走,然后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拿去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同样的,婚姻中我们对伴侣保有忠诚,是因为这种忠诚不会破坏我们对婚姻、对对方的“稳定感”和“熟悉感”。
当我们熟悉了对方是怎样一个人、遇到某件事情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后,就知道如何花最少的时间去处理婚姻、家庭中出现的各种难题、问题。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去别的领域中去,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高的价值。
爱情这种情愫是多巴胺和血清胺分泌的结果,有效期最长也就几年。你爱过的人数、次数越多,有效期也会随之递减,甚至很有可能两个月的新鲜期过了以后,就陷入了审美疲劳期。
既然和谁谈恋爱,结果都是要陷入平淡的,那有什么好频繁换人的呢?天天把时间浪费在寻新欢、和新欢谈恋爱上,这样的生活就这么有趣?未必。
两个人相处久了,倦怠是常事,最后落得劳燕分飞的结局也是“在一起”的附加品,就像生命的赠品是死亡一样,本就没有什么好诧异的。
所谓的“审美疲劳”,其实不过就是换个地点、换个方式、换种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何苦非要采取成本和代价都很高的“换人”这种方式?
只能靠“换人”来获取新鲜感,只能说明你想象力匮乏,解决问题的手段单一。喜新厌旧是人性,但从旧东西中玩出新花样来那才是本事。
你看,最牛逼的作家,往往不是创造出什么新鲜词汇的人,而是能把原有词库里的词语“化平凡为神奇”、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构建出瑰丽的文学梦境的心灵笔手。
写作如此,爱情也一样。
纵然如此,纵然生活中玩开放式婚姻的人最后几乎无一不玩砸,但我还是愿意尊重和理解这种选择。
可恶的是那些“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别人点灯”的持“双重标准”的人,他们大概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原点,世界都得围着自己转,我只想请他们原地爆炸!
丁俊贵
2019年2日10日
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史上,唐代王昌龄第一个把“境”概念引入诗论,倡导“纵横”思维,阐述“境思”理论,提出“意境”审美范畴,这是中国诗歌艺术思维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诗歌艺术思维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两次大转变:一是从“象”到“意象”,是从哲学到审美的思维转变;二是从“意象”到“意境”,由“单线”思维向时空“放情”而“纵横”的转换,这是我国心灵自由的审美理论开端。以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论为标志的第一次转换,强调“宗经”、“征圣”,受制于儒家思想体系,构成“情——物——辞”的“单线”思维特征。以王昌龄《诗格》的“境思”为标志的第二次转换,因处在儒、道、佛思想融合、佛学思想盛行的唐代,它不仅吸收了道家的“虚静”与“遥游”,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佛禅的“空”、“悟”观和“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理念,形成了空灵、旷达的思维特征。
对于我国古代文论家来说,要在审美思维上获得个人情感自由和心灵超越,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背景下,他们大多经过儒家经典与教条的哺育和儒家思想的熏陶而成长起来,超越就意味着“离经叛道”。刘勰如此,王昌龄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刘勰虽然完成了由哲学意象到审美“意象”的根本转换,致力于儒家经典和佛书的研读,但《文心雕龙》的写作正值他悉心追求“树德建言”的狂热时期。刘勰对当时创作界片面追求形式风气的抨击的确是直面而深刻的,但他主“情”而“情”不离“志”,状“文”而“文”不背“理”,重“辞”而“辞”不离“道”,始终严守着“宗经”和“征圣”的信条,儒家精神一直牵制着他的审美视角和思维路径。王昌龄则不然,他与诗坛孟浩然、李白、岑参、王之涣、王维、高适等众多诗人都有交谊,曾远赴西北边地,游往各地胜境。军旅生涯、政治沉浮、人生磨难等,使他对生活体验更为深刻,视野更加广阔。他把对人生的领悟融入他的艺术实践和审美创造,使他进一步对情境之外的诗意拥有了更加独特的体验和更加深刻的感受。尤其是他贯通佛经,与僧庙往来密切,并参与禅诗创作,佛教的“境”思维对他的潜移默化,使他的情感空间和心灵自由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从而成就了他的“纵横”式的“境思”说。诚如陈良运所说:“王昌龄等以境论诗,实际上是将佛家境界转化成诗家境界。”①张伯伟认为,由于有佛家之视野,王昌龄《诗格》提出了“三境说”。②王振复也说:“王昌龄《诗格》以佛学修养建构其‘诗有三境’尤其‘意境’之说,并非偶然。”③王昌龄把“象”思维和“境”思维结合在一起,主张以“意象”为核心,“纵横变转”,形成“情”纵横、“意”纵横、“象”纵横三个方面,并称之为“境思”。由此所形成“物境”、“情境”和“意境”,体现了“境思”的独特效应,表现了诗歌艺术思维的历史性转折。在我国审美理论史上,王昌龄的“境思”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关于王昌龄对中国诗学的贡献,以往学者主要关注的是:一、王昌龄的思想形成;二、“意境”论术语的提出与价值;三、“三境论”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等。其实,关注个人的目的在于发现他的历史价值,一种思想的产生或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往往比一个概念的形成更重要。本文认为,王昌龄提出的“意境”论固然是他的重大贡献,但他关于诗歌艺术思维的“纵横”与“境思”的阐述,则形成了中国诗歌以心灵自由为特征、强调主体情感自由抒发的基本思维模式。这是中国审美思维的一次富有历史性跨度的心灵横向超越,其价值远远大于“意境”概念本身的价值。
一、王昌龄的“放情”与“情境”审美论
相比较而言,刘勰最富有“荡气”的“情”论,莫过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但他的浪漫之“情”却负载着沉重的“志”的内涵。而在“言志”和“缘情”这二者中,刘勰强调心志的社会目的性,王昌龄则强调个体情性的自由性,后者更倾向于“主情”。《说文》曰:“志,意也”;“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可见,“志”与“情”有着本质的差别。王昌龄在《诗格》中批评刘公干的诗是“从首至尾,唯论一事,以此不如古人也”。强调“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中于纸也。”这里潜藏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形于言、书中于纸之情,不可受制于“志”,应“缘情”而发,纵横情致,本质上是对情感解放、心灵自由的一种张扬。
“感物多远念,慷慨怀古人。”(《诗格》)这是王昌龄对“主情”的进一步阐释。他所概括的
“十七势”入诗法则,或飞流直下,或缓缓而人;或先抑后扬,或欲擒故纵;或铺陈比兴,或曲径通幽;或“含思落句”,或“心期落句”。每一种“势”都是“情”所积蓄的能量释放,都因“情”之“性”而回应,可谓“假物比象”,因“势”导情,显示“自然”。所以,他说“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诗格》)王昌龄引用诗句大约150多次,大多数为“感物”得情、“缘情”得“势”、因“势”导情、“放情”极致的有典型性的作品。
王昌龄主张“放情”而“令境生”,是对主体情感的主动性和自由性的充分肯定。所谓“情境”,是“情”在时空延展中所呈现出来的富有立体感和审美意味的艺术想象空间,如果没有“情”的游荡浸润,一切“物”都毫无价值。所以,他主张登临山水应“闲情”、“把情入兴”;立意过程应“放情”、“任意纵横”;兴致来临时则“屏绝事务,专任情兴”;叙事过程需“密林含余情”;心灵具有“放情凌霄外”的神仙趣向。他在《诗格》中所引用的例句,多是用以突出“主情”特征的。如他引用自己的《寄驩州》:“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可谓纵情入海不道深;《送别》:“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氛氲。”实为送情与君令草愁;《代扶风主人答》:“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应是悲戚煞人血凝固;《赠李侍御》:“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更觉依恋情意动鬼神;王维《哭殷四》诗:“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哭声凄寒百鸟滞;颜延年的诗:“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凄情漂泊无尽处;比势者,“相思河水流”,情势无阻潮流水;昌龄诗:“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深感物情起落随风飘。如此之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皆属“放情”、“纵横”之作。
“放情”意味着由“象”思维向“境”性思维转换,意味着对一切功利的超脱,犹如无缰之野骑,任其天马行空。“放情”既要“超以象外”,又要“得其环中”。既要有屈原那种“乡国之情”的炽烈,又要有庄子那种“逍遥”之魂的开阔。宗白华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④这就是王昌龄所说的:“用字不如用形,用形不如用气,用气不如用势,用势不如用神。”因为“神”最自由而又最本真,最具有张力而又最富有收束性。以“神”为线,可远可近,穿古越今,收放自如,起落随意。因之王昌龄进一步提出:“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这对于“发乎情,止乎礼仪”之类的绳索,显然是一个富有力度的挑战。在钟嵘“诗缘情”、刘勰“神与物游”基础上,这种从理论上对情感解放、心灵自由的明确倡导,为诗歌的情感审美境界提出了新的抒情尺度,这在我国古代诗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对于“主情”的认识,还可以通过王昌龄及其前后关于“赋”、“比”、“兴”的注释来进行比较:
汉代经学家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注》)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诠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王昌龄《诗格》:“天地之号令曰风。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行春令则和风生,行秋令则寒风杀,言君臣不可轻其风也。”“赋者,错杂万物,谓之赋也。”“比者,真比其身,谓之比假,如‘关关雎鸠’之类是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大致与朱熹同时代胡寅:“学诗者必分其义。如赋、比、兴,古今论者多矣,惟河南李仲蒙之说最善。其言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斐然集》卷八、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一,均曾转引。)
在上述注释中,郑玄注释是彻底的“教化”理论;刘勰注重文采和“体物写志”,经学气味浓厚;钟嵘“因物喻志”,倾向于“缘情”;王昌龄则抛开“言志”,大论“天地之号曰风”,突出“放情”与“纵横”,还提出“言君臣不可轻其风也”;朱熹进一步转向以事、物言“理气”;胡寅则更加明确地肯定了以“情”为核心的审美观。
他们的注释表明,诗论自从王昌龄开始,“志”论的味道逐步弱化并消失,“情”论的趋势逐步上升并成为诗论主体范畴,成为“赋”、“比”、“兴”的核心任务。可见,情感自由的获得,是需要以时间为代价的,需要无数理论家渐进突破,王昌龄的“境思”论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黄保真认为:“诗学还处于经学附庸的发展阶段,待到钟嵘的《诗品》问世,才使诗学脱离经学而独立。”⑤王昌龄的“放情”论与“纵横”论,真正从理论上对“情”进行了独立的审美阐释,强调主体情感的自由抒发,标志着“情景”说正式作为艺术审美理论而产生,并成为“意境”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祁志祥所言:“尽管与‘情景’说有关的论述很早就有了,然而‘情’、‘景’作为一对概念提出来……则从唐代开始。从现存资料看,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王昌龄的《诗格》。”
情感自由,是“情”之所以能“纵横”的前提,情感的“纵横”,是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地阐述了“情物”、“情文”、“情辞”等关系,王昌龄则在“放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语”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源于此。建立在情感自由的基础上,王昌龄的“情境”论是对《文心雕龙》“情物”论的一个巨大的艺术思维上的突破。
二、王昌龄的“境思”与“物境”审美论
王昌龄以“山水诗”为切入点提出并阐述了“境思”论和“境象”论。“象”作为“情”与“物”的融合体,不再是具体和实在的“物”。刘勰的“意象”内涵,在王昌龄的思维系统中,得到完全的
继承。如《诗格》中有“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四时气象”、“搜求于象”、“假物不如真象,假物色比象”、“不可以虚无而对实象”、“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须了见其象也”等提法,可见王昌龄不仅强调“象”和“意象”,而且阐述了它与“物”、“景”和“形”的本质区别。同时,他把“象”与“境”结合起来,提出“境象”概念,即所谓“了解境象,故得形似”(《诗格》)。可见,王昌龄所说的“景”、“物”不再是普通的“有形”,而是“象”和“境象”,是抽象的视觉审美客体,是以“意象”为核心所展开的超时空的立体境域,也是超出惯性的理性物质审美范畴,是由情感的波动与冲击并产生灵感所撞击出来的,是蕴涵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具有幻化特征的审美想象空间。陆时雍说“昌龄之意象深矣”(《诗镜总论》,是有道理的。所以,可以认为“境象”是对“意象”的又一次审美理论上的升华。
王昌龄对于“意象”理论,并不是停留于继承,而是主张以“意象”为原点,展开“意思纵横”、“任意纵横”、“纵横变转”,寻求广阔的想象空间。经过“纵横”思维,以“一物”、“一象”为起点,展开“放射”状的多维联想和想象,构筑一个由“物”和“象”在时空中铺展而成的多维立体的、广阔无限的审美空间,即他所说的“物境”或者“境象”。他说:
至于一物,皆成光色,此时乃堪用思。所说景物,必须好似四时者。春夏秋冬气色,随时生意。取用之意,用之时,必须安神净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语须天海之内,皆纳于方寸。至清晓,所览远近景物及幽所奇胜,概皆须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兴便作。(《诗格》)
王昌龄认为,“物境”的构思过程就是“境思”。从“至于一物”到“景物”就是一个“思”的过程:“所说景物,必须好似四时者”,说明“景物”作为“形”,须具有时间感和空间感,人能够活动于其中,情可纵横于其间。这是“取景”的过程;同时,根据“春夏秋冬气色”,以“形似”而“随时生意”,且必须安神、睹物、入心,达到“心通其物”,这是“取意”的过程。接下来是“物境”的成诗过程:“言其状,须似其景”,语言“须天海之内,皆纳于方寸”,具有包宇宙于一心的容量。对于“所览远近景物及幽所奇胜”,皆须“任意自起”、“乘兴便作”。在这基础上,王昌龄提出了“诗有三思”:
“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生思”源于主体,是发挥主体思维智慧的主动性,通过“精思”实现“心与境照”;“感思”取法于历史,是对前人的审美经验进行“寻味”,以获得启发与悟性;“取思”感悟于对象,是从审美对象中“搜求”心与境、神与物的交合点,唤起心灵的自主,获得主体灵感。通过“三思”,实现了“心”与“境”合、“神”与“物”游,人在“境”中,而“境”在心中。这种在“意象”思维基础上的“意思纵横”,构筑成为以“物境”的外在形式而显现的立体思维空间,即“象境”,它是“境思”的审美成果。这里不仅“境”中有物、“境”中有情,而且形成了“象外之象”、“象外之物”和“象外之境”,就是所谓“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对于“物”的概念,王昌龄在使用时是很有分寸的,如“物”、“景物”、“万物”、“应物”、“附物”、“物色”、“物情”、“物声”、“物境”等,是有区别的。所以,王昌龄对“物境”的解释便是: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诗格》)
“物境”包含三个层次:身心“入境”,身心“融境”,身心“容境”,是一个开阔而自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处身于境,视境于心”与“心入于境,神会于物”一致,实际上就是庄子所说的“万物以我为一”的境界。“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说明“物境”是在“境思”中凝练而成的,是一种被“情”所感、为“情”所化、因“意”所融的精神境界,“物”与“情”之间不过“形似”而已。
关于“物境”,王昌龄在《诗格》中还有许多描述。例如,“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这里的“万象”,其实就是他所说“物境”,实则是“境象”。这种驾御时空、收放自如的思维,同刘勰的“情满于山”和“意溢于海”相比,突出了审美情感“一览众山小”独立性;“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说明“物境”具有空间的“景色”,又有时间的“气象”,是“物”和“意”相融合的一个整体而有“次序”的“妙境”,展开了一个豁然开朗的立体思维空间;“夫诗,有生杀回薄,以象四时,亦禀人事,语诸类并如之”,这说明“人境”和“事境”也属于“物境”范畴,把“物我一体”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升华为独特的审美境界。皎然把王昌龄的“三境”整合为“意境”,其框架就是以“物境”为基础的。
王昌龄所提出的“象外语体”、“象外比体”,是对“物境”的具体阐述,本质上就是指“象外之境”和“境外之境”。可见,“境思”是王昌龄对《文心雕龙》“意象”思维的又一个突破。
三、王昌龄的“纵横”与“意境”审美论
以“放情”为前提,王昌龄进一步主张“任意纵横”。他在《诗格》中说:“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又曰“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上之境,洞焉可观。”他主张“意高”应“于古人之上”,成为“天上之境”,这种超越历史和现实、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境界,即指他所说的“意境”。关于王昌龄的“三境”关系,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主要表现为“并列”观和“层次”观两种。本文认为,王昌龄的“意境”同“物境”、“情境”是既相并列又具有层次的关系。
作为并列关系,“意境”在《诗格》中相当于“理境”的意思,其中也包括“志境”,但主要是阐述“理”与“景”的关系。前引“物境”解释是一个例证,他对“情境”和“意境”的解释进一步得到证明: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诗格》)
在王昌龄看来,“情境”与“意境”各有其位。他们都“张于意”,但前者“处于身”,后者“思于心”,前者“得其情”,后者则“得其真”。王昌龄的“意境”内涵的关键,就在于“得其真”,这是我们理解王昌龄“意境”概念的本质所在。
“真”即是真理、哲理、真谛。王昌龄所讲的“意境”是由“景”与“理”交融成“境”的哲理诗境,即所谓“诗有意好言真,光今绝古。”既然称作“意境”,王昌龄便在“十七势”中提出了“理入景势”、“景入理势”、“心期落句势”,前二者自然是“理”与“景”的关系,“心期落句势者,心有所期是也”。“心有所期”可以理解为各种愿望,也包含“志”,但却比“志”更宽泛。故“理”与“景”相融成为“意境”,这是对“诗言志”理论的一个超越。
从“理”与“景”的关系来说,在王昌龄之前,没有“诗言理”的说法,而且“诗言志”的“志”所偏重的是“志向”,更偏重于教化。历来对于“赋、比、兴”的注释和发挥也十分模糊,看不出“诗言理”的地位。《文心雕龙》中的“理”主要有几层意思:一是“天理”、“神理”,如“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采》),“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体性》)。二是指“义理”,主要指对《易经》中关于“象”的“义理”以及王弼所说的“意”,并认为万物之理都在《易经》之中。
三是指“法则”、“规则”之意,《文心雕龙》中有“辞亦匠于文理”,“寻理即畅”(《宗经》)。《征圣》中讲“明理以立体”,“精理为文”。《神思》还有“心以理应”。这些都是讲所要明白、精通、遵循的“理”。刘勰讲得更多的是“情理”、“文理”、“思理”。但他认为,凡具有“法则”、“规则”意义的都是“神理”、“天理”,所谓“名理有常”。四是指说理与辩理,《杂文》中有“致辨于事理”,《史传》、《诸子》、《论说》、《事类》中有“析理居正”、“众理可贯”、“辨理”等,主要是指应用文体的叙述与论证。《离骚》虽然得到刘勰的推崇,但并没有明确提出“理”与“景”的审美关系,那是因为“有骚人之作,皆有怨刺失于本宗”(《诗格》)。王昌龄把“理”与“景”结合起来,提出了“意境”概念。宗白华说过:“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⑦王昌龄所说的“意境”,虽然有别于后来的“意境”,但他的“境思”理论则突出了“理”在“境”中的情感性,强化了其艺术审美的意义。
“意思纵横”是王昌龄在“意境”论中专门提出来的,并且多次使用了“纵横”这一概念。如“意须紧,然后纵横变转”,“不得一向把,须纵横而作”,“皆须百般纵横,变转数出”等。他倡导“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这说明王昌龄不仅主张情感的“纵横”自由,而且主张借景言理的“纵横”自由。这就需要超越一切心理约束,尤其需要摆脱政治和道德的精神羁绊,需要拥有非凡的胆识和勇气,更需要拥有超脱一切的境界。王昌龄下面的两段话,进一步表明了这一点: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诗格》)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诗格》)
对于此类理论,当代人们一般只作为审美的理论来吸收和评判,但从当时的政治角度来看,这种超凡的“意纵横”,与屈原《离骚》一样,难免具有“失于本宗”之风险。
意“纵横”也需要借助于景物、立足于“意象”,通过“放情”来拓展“理”的思维空间。所以,王昌龄分别在“势”和“体”中都有具体阐述。他说,“理入景”者,“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其景与理不相惬,理通无味”,要以“景语入理语”。要求“所览远近景物及幽所奇胜,概皆须任意自起”。但又要“兴于自然,感激而成”。他还认为“物”与“意”不能仅仅是外形的拼凑,应该是“言物及意,皆不相倚傍”。他说:“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要形成“意阔心远,以小纳大之体”。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理、景相融的审美关系,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王昌龄在“高格”、“古雅”、“闲逸”、“幽深”、“神仙”等五种“趣向”中,把“高格”摆在第一位;在“得趣”、“得理”、“得势”的“诗有三得”中,“得理”又是核心。可见,王昌龄以“理”为主的“意境”,同“物境”、“情境”一样,具有相同且可以并列的审美境界和一致的审美情趣。古风认为:“这里的‘意境’实际上就是‘理境’。‘理境’所表现的对象不是一般的‘意’,而是‘思之于心’的深刻之‘意’。”⑧这当然过于绝对,但王昌龄所说的“意境”的主体是“理境”,这是可以断定的。由此可说,王昌龄对“意境”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正式把“理”与“景”的关系作为审美范畴来加以阐述,突出了“理境”的审美特征,这是王昌龄在艺术思维上的再一个新突破。
作为层次关系,《诗格》中的“三境”又具有相互交叉与包含的迹象。“情境”是因“放情”而至,“物境”为心境合一、神物互游,“意境”也“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三境”具有共同点,都本于“心”、游于“物”、成于“境”,前者又成为后者的基础,后者包含着前者的意义。但《诗格》中的这种逻辑又是模糊、含混的,因而又显示了三者存在“并列”而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这也正是《诗格》的逻辑性局限。这一矛盾最终在皎然那里得到了比较系统的解决,皎然借助禅理、虚实对“三境”进行系统整合,以“意象”为精神,融合“三境”,统一了情、理、意,才使“意境”理论成为定型的框架体系。司空图的“四外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是对皎然“意境”论的不断拓展和完善。
总之,王昌龄把“象”思维与“境”思维统一起来,使“意象”和“境象”相融合,开创了“境思”理论,主张“放情”思维。他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开启了“情”纵横、“象”纵横和“意”纵横的审美思维,这远比他提出的“三境”术语更富有理论价值。正如蔡镇楚所说,这“在中国文学诗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
“境思”是“意境”的审美思维方法问题,“心与境会”、“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问题,“纵横”是“意境”的审美想象空间问题。“境思”还包括“取境”、“趣向”等审美理论。可以说,王昌龄在他的“境思”理论中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艺术思维,推动了整个唐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发展。尽管后世对“意境”理论不断进行整合、挖掘和阐释,使“意境”内涵逐步丰满,审美空间不断延伸,并发展成为我国诗学审美理论核心范畴,进而逐步向音乐、绘画、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扩展,但在思维体系上却始终没有脱离王昌龄的“境思”理论。
希望能帮到你!
1、你是我一辈子不愿错过的美好 没有你 所有的都只是将就 而我 不愿意将就
1曾经的我不懂的爱护,如今的我谈不上有多爱你,但我会用我的一切来证实我对你的爱!
2我不想以后的生命里没有你,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3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没有骗到自己。。。。
4对不起,我知道我不能给你幸福,但我是真的很爱你!是你让我感受到爱一个人的感觉,是你让我尝试到思念一个人的滋味;没有了你,我的世界只剩下一篇黑暗。虽然我不相信有来时,但现在多么希望来世有你!
5我伤害了你,我知道是我不懂得珍惜,我活该失去你。但是我想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呵护你,不让你受一点点伤,不让你流一滴泪,让我们一生一世永不再分开。
6生活在没有的你的世界,比任何一种惩罚都要痛苦,你知道吗,对我而言,你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7你的离开我的心都碎了,你这样一个女人让我欢喜让我忧,你的离开,仿佛把我的一切都带走,让我如此难受。
8有一份真诚的爱情让我相遇,我没有珍惜,等到它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9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10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费我狼狈退出,再苦也不说苦,爱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我能成全你的追逐
11如果可以,希望自己来一场意外,让自己得了失忆症,好让自己不再想你,不再为了过去的甜蜜而回忆,不再为了你夜夜失眠。。。
12如果有一天你走进我的心理,你一定会哭,因为里面装满你的点滴。如果有一天,我走进你的心里,我也一定会哭,因为里面找不到我的身影。
13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
14雨若停了,溪水怎么流?你若走了,爱情怎么求?水若没了,鱼儿怎么游?情若没了,我能怎么走?
15有时想你时我会偷偷的笑,有时会偷偷的哭,有时我的心会隐隐作痛,但是每次想你的都是我都会说:亲爱的、我爱你,现在好想和你在一起。
16有你的每一天我都快乐、幸福,每天都充满了阳光,你不在的日子我无聊、寂寞每一天。亲爱的我好像和你在一起,你什么时候回来。
17想你的时刻,是幸福的片段;有你的路途,是快乐的道路;伴你的岁月,是最美的光阴;送给你我的真心和真情,想着你永不停止!
18你让我平生第一次有了为人而痛的感觉,却是在我伤了你之后……
19我依然清楚的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和允许、为你堕落为你改变!
20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本书作者是美国的戴维•布鲁克斯。
作者认为生活有“双峰模式”。在第一座山上,我们都必须履行一定的人生使命:建立身份,离开父母,培养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在世界上留下印记。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霍利斯所说,“在这一阶段,我们倾向于这样的观点:世界说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
第二座山并不与第一座山相对。攀登第二座山,也并不意味着排斥第一座山,而是攀登第一座山之后的旅程。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关于获取的、精英式的独立攀登,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关于贡献的、平等主义的置向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携手同行。
作者更进一步的说,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的区别相当于“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的区别。
作者说写作此书有两个目标:一是展示个人是如何从第一座山转到第二座山的。二是展示社会是如何从第一座山转向第二座山的。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详细讲述了两座山上的生活如何发生变化,引领大家攀登第一座山,下坡后进入山谷,然后登上第二座山。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人们是如何以第二座山的心态生活的,即如何对他人在职业、配偶和家庭、哲学和信仰、社区等做出最大的承诺,以及他们如何以热情、全面的方式实现这些实诺。
作者认为,当前文化中猖獗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我成功、自我完善、个人自由、自我实现,就是一场灾难。整个文化范式,必须从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第二座山的关联思维模式。
第一部分,两座山
第一章 道德生态学 塑造风俗习惯的人,才是人类真正的立法者。“人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为自己描绘肖像,然后变得与自己的肖像相似”。曾经,占主导地位的风气是履行职责,但现在,生活就是做好自己的事。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个人主义,有其历史意义,可也在渐渐走向极端,变成错误。
第二章 照片墙上的生活 我们用毕业演讲等方式来传递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把它们当作礼物送给年轻人,可是这些礼物都有大大的盒子,自由探索、未来无限、燃烧激情、做你自己收到礼物的年轻人反而更茫然了。部分年轻人追求审美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生活是可以体验的种种可能性,他们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永不停留,每一天都很有趣,但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当个人、社会和情感自由成为终极目标时,它导致了一种混乱、忙碌的生活,但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没有安全感的超常成功者 更多的年轻人试图将成年视为学校的延续,当他们进入职场时,遵循着一种赢得荣誉的生活,“我怎样才能成功”这个问题,很快就战胜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一问题,他们也逐步变成了功利的实用主义者。“品格”不再是一种以爱、服务和关心为导向的道德品质,而是一套围绕毅力、生产力和自律组织起来的职场特质。精英制度更弘扬了这样的文化:那些更有成就的人,更有价值。
第四章 山谷 作者以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历为例,说明厌倦生活、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的彼时,他身处山谷。财富、名望和成就,都不能让人们远离山谷。这是一场特洛斯危机,身处其中的人并不明白自身的目的。正如谢默斯•希尼所说,“你不在此处,也不在彼处;匆匆忙忙中,已知和未知都会被错过。”在我们的身边,那些拥有华丽的照片墙账户、精美的领英个人资料、自信外表的人,可能正是那些在谈到未来时感到最困惑、最焦虑和最混乱的人。同样,社会也会跌进山谷。比如,个人主义已导致了4种相互关联的社会危机:孤独危机、不信任、意义危机、部落主义(孤独的自恋者的社区)。
第五章 旷野 在旷野中,分心之物从生活中被剥离。旷野教会人无为的能力、在不确中暂憩的能力,以及不过早下结论的能力。我们正处于放弃的第一阶段----摆脱旧的自我,这样新的自我才能出现。
第六章 心灵与灵魂 当我们身处山谷时,我们会更真实、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内心深处有欲望在流淌着。我们是由我们想要的东西来定义的,而不是由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定义的“。“生活的目的是完善我们的灵魂----实现灵魂所向往的美好”。当人们没有体验到生活中的目标和意义时,他们会感到失落。“灵魂就像是一只隐居的豹子,生活在高高的山林中的某处。你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忘记它。你忙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活动,豹子却隐匿在山上。但你时常会瞥见远方的豹子,它在树林中尾随着你。”我们曾经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成就、肯定、智慧----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而那些被我们低估的东西----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章 承诺的生活 “承诺最完整的定义是:爱上某样东西,然后在爱意动摇的时候围绕它建立一种行为结构”。我们的承诺,塑造了我们的品德。当你深深地投入一项承诺当中时,利他主义和自私之间的区别就开始淡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的形成不是个体性的,而是关联性的。性格不是通过坐在房间里思考是非的区别、通过自身的意志力来培养的。性格,从我们的承诺中显现出来。如果你想把性格灌输给别人,就教他们如何承诺----童年时和青年时期的临时性承诺、成年后的永久性承诺。当你的生活被狂热的承诺定义时,你正位于第二座山上。
第八章 第二座山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她对某些事情相当关心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只有当她被迷住、兴奋、感兴趣、投入时,才有意义”。第二座山上的生活的核心挑战,就在于以下问题:我该如何选择我的承诺?我如何决定什么是适合我的承诺?我一旦做出承诺,该如何履行它们?我如何将我的承诺融合在一起,让它们融为连贯、关注和快乐的生活?
第二部分 四大承诺
承诺一:职业
第9章 职业的样貌 在职业心态中,你并不是生活在意识的自我层面----工作是因为工作报酬高或让生活变得更方便。你涉及了更深的层次。”任何有职业的人,都能听到内心的呼唤:我是被召唤来此的”。作者以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为例,说明真正的问题在于:生活对我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的期望”。召唤的感觉来自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来此的责任是什么?
第10章 传报时刻 所谓的传报时刻,就是某件事激起人们的兴趣,或施展魔咒并激起欲望的时刻。
第11章 导师的职责 导师的教学法是个人的、友好的、共享的、对话式的----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传授。教科学可以教你生物学原理,但是导师会教你如何像生物学家一样思考。当然,导师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你送到外面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给你“断奶”。
第12章 吸血鬼问题 成为吸血鬼,是哲学家LA•保罗所说的“变革性的选择”。每当我们承诺做大事,都是在做变革性的选择。所有决定,都涉及对未来的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在变幻莫测的生活开始产生影响后,你并不知道转变后的自我会是什么样子或是想要什么,这会让变革性的选择变得特别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些理性的技巧,比如,应用10-10-10规则,即这个决定在10分钟、10个月和10年后会给你带来什么感觉?作者认为若我们试图认清自己的职业,正确的问题不是“我擅长什么”,而是“我行动的动力是什么”。在任何职业搜索中需要探索的关键领域,是你的心灵和灵魂的领域,是你的长期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解决问题的承诺往往会压倒最初推动某人解决问题的热情。“职业决定并不是要找出世界上最大或最吸引人的问题,相反,它是美妙的活动和社交需求之间的匹配”。
第13章 精通 干活是一种谋生方式,但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被需要的方式,是履行生活置于你面前的责任的一种特殊方式。所有的职业工作,无论它对你的触动有多深,都包含着你必须面对艰巨任务的时刻。所有真正的工作,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都需要为了掌握一项技能而一遍又一遍地做枯燥乏味的事情。正如奥斯瓦尔德•钱伯斯所说,“苦差是品格的试金石。”
承诺二:婚姻
《哥林多前书》中的那段经文,定义了婚姻之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承诺三:哲学和信仰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一种建设性的人生哲学,都需要一套价值判断的标准。幸运的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提出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以及在世界上寻找意义的方式。例如,希腊传统强调荣誉和荣耀;希伯来传统强调服从法律和严格的良知;基督教传统强调谦逊、妥协和恩典;启蒙运动则基于理性、个性自由和个人自由
对信仰的承诺,就是透过怀疑对信仰的坚持,就是透过苦难和焦虑对信仰的坚持,就是透过奋斗对信仰的坚持。
承诺四:社区
在一个健康的社区里,街道上的安全主要不是由警察来维护的,而是由“复杂的、近乎无意识的自我控制和人们自己的标准网络来维护的,是由人们自己执行的”。
一个健康的社区,是一个厚实的人际关系系统。当关系被深深感受到,当存在相互信任的历史、共同的归属感、相互承诺的规范、相互帮助的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和灵魂的真正感情时,一个社会就是健康的。
当今的社区也受到了攻击。在社会中扮演的许多角色,已转移给了市场或国家。当失去关照时,一个社区就会变得脆弱,那里的人也会变得脆弱。
社区的恢复得靠生活在第二座山的人。社区的重建是从承诺开始的,有人决定把社区置于自我之上。而社区建设的下一个阶段,是必须将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修复。对社区的承诺的第三个阶段,涉及创造一种用于聚集人群的技术。同理心和联系的绽放,是社区开始治愈创伤并创造可能性的时刻。在某种程度上,社区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故事组织起来的一群人。然后,是共同的项目。社区叙事包含4个部分:框架(它定义了上下文)、叙事(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去哪里)、身份(我们是谁)和行为(定义我们的行为)。
最好的成人生活,就是通过做出承诺并忠于承诺来度过生活。这些承诺,是对职业、对婚姻和家庭、对哲学或信仰,以及对社区的承诺。
一、刚刚见面不久的,聊天讲究态度真诚、亲和。比如可以先要做自我情况介绍并引导对方做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
二、自我介绍后,很自然的聊各自的生活学习情况和一些业余爱好,比如旅游、观影感受……之类的,总之以轻松话题为宜。
三、聊双方的家庭的一些情况很重要,双方相互了解各自家庭情况,有利于二人今后发展取向。接着聊下各自的求学生涯和工作情况,还有身边同学同事朋友中发生的趣事也可以。
四、如果双方已经比较熟悉、随意了,可以聊些幽默、喜剧些的话题,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个阳光乐观、有生活情趣的人,与你在一起开心、轻松。
五、聊天时要注意观察对方表情,要让对方有积极响应的空间,忌只图自己聊,而只把对方当听众。
至于约会地点,只要选择有宜于你们交流的地方都可以,但首先是安全第一,而不在于是否高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