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不同的音乐会有不同的心情?

为什么听不同的音乐会有不同的心情?,第1张

第一说明能调节你情绪得音乐有一定得感染力。

第二说明这些让你心情变化得音乐有和你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得情感交融。

第三说明这类音乐你听得时间和持续性不长。

第四说明制作人对音乐拿捏得控制在一定人群中是有成功得。

第五说明你有经历过又或者你幻想过可能会发生得剧情画面。

音乐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人的情怀,或情感的表达和受纳。也是心灵的表达和共鸣。它也会有不同水平的音乐质感,因此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受众。人的本质的一方面在于他的社会性,因为音乐也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因此,不同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一定会给不同的受众在情感上带来享受,共鸣和喧泄。

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智能,关于这一点,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已有专门的论述,他从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证明,音乐技艺是一种智能,大脑的一部分,大约位于右半球,在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一般认为音乐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不仅关系到一般能力,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外,还关系到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及与艺术相关的能力,即情感和审美方面的能力。所以我认为音乐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表现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接受、辨别、保持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是对音乐要素的认识过程和情感反应的一种综合能力,它由以下几个子能力构成:

一、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我们只有通过聆听的方式才能直接体验到音乐的本质。在声音听觉中,我们一般可区分为三个方面:音高、音色和响度。声波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高,声波的波形决定声音的音色,而声波的振幅则决定声音的响度。

音乐听觉也是如此,它起初是未分化的,其中固有音高、音色和音强要素融合在一起。在音乐中,全部音乐实践就是以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和再现音高为基础,所以音高运动在音乐听觉中占主导地位,这样便形成了音乐音高的感觉,即构成某种音乐运动的,彼此在高度上处于这种或那种关系的声音高度感觉,我们把听辨这种声音高度感觉的能力称之为音高感。音色是声音的一种品质属性,不在何种乐器,不伭是乐音还是噪音,甚至是人声,都有各自独特的音色,它对人具有一种直接影响感官的刺激作用,在音乐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东方音乐观念中,因其不以多声的和谐配合为主旨,所以更是追求音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而音色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声体的泛音分布及其相对响度,我们把辨别这种微小差异的能力称之为音色感。音强也是一种直接刺激感官的声音特性。在音乐中,它的强弱变化具有较强的表情作用,使人产生情感波动。而这种辨别乐音强弱起伏变化的能力则叫做音强感。

我们如果把两个音高显然不同的声音彼此加以比较时,就会发现,它们不仅在固有意义的音高上有所区别,而且在音色的某些特征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音总是明亮、轻巧些,而低音总是暗淡、低沉些。众所周知,儿童在刚开始学习音乐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理解“高音”和“低音”,他们通常把“高音”叫做“细的”,把“低音”叫做“粗”的。即便在同一音高上的乐音,若所给音强不同,也会造成音色特征的不同。一般强音常给人辉煌、饱满、近距离的感觉,弱音则常给人柔和、空泛、远距离的感觉。由此可见,在音乐活动中,音高感、音色感和音强感相互融合,共同构成音乐听觉能力。

二、音乐调式感

在音乐中,音与音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互相推进,互相依附,它们总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连结在一起来表达音乐思想,一个孤立的音或和弦,或者一群彼此毫无关系的音拼凑在一起,是难以塑造音乐形象的。像这样以一个音为中心,按一定关系连结在一起的许多音的体系就叫做调式。一支旋律或一首乐曲,总是以一定的调式为基础的。在调式体系中,起支柱作用的音给人以稳定的感觉,从而形成了稳定与不稳定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但音乐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情绪的内容,因此只是“听”音乐是不够的,还应当从情绪上体验它,感觉它的表现力。在旋律听觉中每一个音不是单个被感知的,而是在其对稳定音,首先是对主音的关系中被感知的,也就是说感知音乐音高就是感知声音彼此的高度关系,感知构成某种音乐运动的,彼此处于一定调式关系中的一系列声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音乐调式感,指的是从情绪上辨别旋律音的调式功能,以及声音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中已有体现,在一些受过初期音乐教育的儿童中,他们能很好地感觉到以不稳定音为结尾的旋律的“未完结性”,同时能准确地把旋律的结尾音落在稳定音上。

三、音乐听觉表象能力

在我教过的孩子中,有一个孩子表现特殊,他对音乐欣赏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准确听辨旋律音高,能顺利地分辨出稳定音与不稳定音造成的结束感,能准确无误地配合节奏做身体运动,但他不能准确地重复演奏过的东西,不能唱出听过的曲调。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和调式感,但缺乏另一种能力—— 音乐听觉表象能力。

因为音乐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当中,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不可能一次全呈现在听众面前,听众只有通过倾听一个接一个的音符才能领悟作品的含义。音乐的这种生灭同步性,即发生与消失同时的特点,使得个体必须依赖他的记忆印象把已听到的音符保存下来,并作为进一步接受和展开的基础。而这种记忆印象也就是音乐听觉表象能力,即在音乐活动过程中,随意再现音乐听觉的能力,它直接体现在依据听觉用噪音或乐器再现旋律中,而旋律的再现是一种没有听觉表象就不可能进行的活动。

音乐听觉表象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体现。如以前听到过的某一旋律,会突然间在脑海响起,甚至在长时间内顽固地响着,特别是在音乐会后,这种听觉表象尤其明显。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听觉表象能力也同样重要。作曲家从周围生活中摄取听觉表象材料,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再作进一步的想象,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构成乐曲的基本主题。因此音乐听觉表象能力与调式感一起构成旋律听觉的基础,它是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的基本核心。

四、音乐节奏感

音乐基本的意义体现者是音高和节奏运动,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觉是使人把音乐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起来的纽带,因为节奏不仅存在于音乐,而且作为时间秩序也存在于自然界、日常生活和人的生命自身,所以节奏是音乐中人可以通过对它的感受和体验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身的最重要手段。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节奏,而节奏首先是音响运动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他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觉出发,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在音乐体验中,节奏感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统一。一首乐曲是许多乐音的有序运动,人们欣赏音乐首先是感受这些乐音的强弱、高低交替中的时间间隔,这指的是节奏的客观方面。而音乐中的节奏又是情绪内容的表现。从主观方面看,音乐节奏感指的是主动感受音乐节奏的情绪表现力并准确再现节奏的能力。在经,幼年时期,音乐节奏感的表现是:听音乐直接伴随着这种或那种能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节奏的运动反应。

五、音乐审美能力

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曲优美的音乐,无数听众为之倾倒,但有些人却无动于衷,除了兴趣上的偏好及环境、心情等偶然因素的影响之外,不同的人在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上的确存在着差距。捷普洛夫在《音乐能力心理学》一书中阐述:“人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音乐体验,就其实验来说乃是情绪体验,只有通过情绪才能理解音乐内容,因此,对音乐发生情绪反应的能力应当是音乐感的核心。”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它包含着内在的、深沉的情感内容,人们除了从音乐中获得直接的情绪上的刺激之外,在凝神欣赏它时,还能感受到音乐美的韵味,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当人们的音乐知觉处于深化阶段的时候,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被体验,随着情感体验的发展,人们又往往产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使音乐中固有的那些概括性的情感内容得以具体化,并赋予具体的社会内容,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音乐审美能力。它包括音乐欣赏和创作中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以及理解、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各种音乐能力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音乐能力的统一要素。

总而言之,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是单纯的音响感觉,还是对音乐整体的认识和情感过程。音乐能力涉及的也不只是对音乐声响的意义产生反应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对音乐表现方式及情感内容产生反应的能力。当然,从事音乐活动所要求的能力自然不限于以上五种基本能力。但这五种能力是指一般常人都可能具有的能力,是任何一位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任何一位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业余的音乐爱好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都要建立在这五种基本能力之上。所以这五种能力是构成音乐能力的基本核心。通过对音乐能力的基本构成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揭示音乐能力的概念,深入认识音乐能力的实质。在实践中,可以为发展音乐能力指明方向,避免在培养工作中的盲目性,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主要参考书目:

B·M捷普洛夫著 《音乐能力心理学》

霍华德·加德纳 《智能的结构》

王次炤 《音乐美学》

李孝忠 《能力心理学》

近日,五月天演唱会成了社交媒体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北京鸟巢的演唱会上,一对情侣突然出现在追光灯下,女生穿着婚纱被求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许多人为了能在偶像的见证下求婚,拼尽了全力去争取一张演唱会的门票,然而,在演唱会上求婚,不仅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也有可能破坏演唱会的氛围。

演唱会上的求婚行为,是一个既有支持者又有反对者的话题。赞成者觉得,在演唱会的歌声中,求婚是件很浪漫的事情,能够在众人的见证下将爱情升华成婚姻,更加有意义。而反对者则认为,演唱会是一个公共场合,不应该让个人的行为干扰到其他观众。对于其他观众而言,热情不该成为求婚者滥用的借口,也不该成为强加给别人的麻烦。

那么,演唱会上的求婚到底该不该存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求婚是否能打扰到他人?

演唱会是一个集体观赏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并无关联。作为观众,我们来到演唱会也是为了能够享受音乐的美妙,让身心得到放松。而如果在这样一个场合中,某位观众突然提出了求婚,那么这个行为无疑是会干扰到他人的体验的。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在公共场合提出这种私人的请求,以免对其他观众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第二,求婚能否符合演唱会的氛围?

演唱会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场文艺盛宴。演唱会的目的之一是让观众能够在音乐的氛围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快乐。而演唱会还包含了很多的音乐元素,如灯光、舞美、舞蹈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演唱会独特的氛围。如果在这个氛围中提出不符合氛围的要求,例如求婚,在很多人看来是有些“煞风景”的。此外,对于那些十分喜欢音乐的观众而言,演唱会上的求婚行为更像是一种“打扰”,而不是一种“惊喜”。

第三,亮相的意义大于求婚的意义

对于那些想在演唱会上求婚的朋友们,他们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为了追求浪漫的氛围,还是为了让更多人见证自己的幸福?如果是前者,那么演唱会上的浪漫是可以跟其他的方式和场合一样实现的。如果是后者,那么演唱会是否真的是一个最好的场所呢?可以说,走在演唱会的舞台上,成为最关注和亮相的焦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誉。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幸福,显得有些“惹人关注”。

总的来说,在演唱会上提出求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不适度和不合理性。首先,这是违背了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有可能引起其他观众的反感和不满。其次,演唱会是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如果让个人的选择违背了这种氛围,显得有些不合适。最后,如果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目的,而不顾其他观众的感受,则提示你不太理性和成熟。

当然,这也不是说演唱会永远不能出现求婚。作为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社会,我们需要尊重其他人的选择和决定。如果对于求婚的双方来说,演唱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场合,那么他们也有权利在演唱会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意。只是在这样做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其他观众的感受和场合的氛围,不要过度干扰他人的体验。

在最近五月天演唱会被用来求婚的事件中,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不满和反对。他们认为,演唱会不应该成为一个求婚的场所,这不仅影响到其他观众的情绪和体验,也降低了演唱会的艺术价值。而有些人则认为,只要不干扰到他人,就没什么不可以的。

综上所述,演唱会作为一场文艺盛宴,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观众能够在音乐的氛围中享受快乐和愉悦。如果在这个场合中提出一些私人要求,例如求婚,就有可能破坏了这个氛围。因此,在考虑是否在演唱会上求婚时,我们需要先考虑这个选择是否理性和合理,不要因为个人的感性冲动而影响到其他观众的感受和欣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72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