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出自《三字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良好的传统。
孩子出生之后就生活在家庭之中。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是在家庭里打下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人把家庭 比喻成一个小型的社会,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社会。
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从孩子受教育的顺序来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学校教育。
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外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的最旺盛时期。此时,孩子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能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
又是在此时孩子大脑潜力的发展又对未来的学业和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本文只从父母的教养方式的角度,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希望正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同志们有所帮助。
在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家庭里,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家长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有人将父母的教育方式归纳为四类: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1)溺爱型的教育方式
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一味地娇惯,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便大吵大闹,成了家里的小皇帝。
这种教育方式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养成缺乏独立性、不爱劳动、懒情、怕吃苦、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较严重的情况是,有的儿童遇到不良诱因,就会误入歧途。
(2)放任型的教育方式
具体表现为:对孩子的教育采取完全不管不同的消极的态度,父母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往往忽视子女的要求或是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对子女否认过多,或是放任自流。这种管教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冷酷、为所欲为、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特征。
(3)专制型的教育方式
具体表现是:对孩子管教过严,对子女的行为过多地干涉和制止。这种家庭的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时还要打骂、斥责,甚至棍棒相加。
他们不尊重子女的合理要求,不考虑孩子自己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愿望行事。孩子在家里只能听父母的话,父母即使犯了错误也不会承认。
这种教育方式有碍于儿童性格的自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的变得唯唯诺诺,缺乏朝气,心理受到了压抑,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反感;有的为了避免父母的训斥打骂则经常撒谎;有的对人冷漠,态度消极;有的则公然不服从父母的管教,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4)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具体表现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治和谐。父母从关心子女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子以满足。
遇到事情,父母征求子女的意见, 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形成谦逊有礼貌、待人亲切、独立性强、乐于助人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要本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决不能凭着家长的喜好,对孩子进行专制化的教育,或者是溺爱式的教育,这样,或许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人格的特性是指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以及情感状态。以下是一些人格特性的例子:
1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强调个体的目标导向、自律以及努力工作等特征。
2宜人性(Agreeableness):体现个体的合群、友善以及富有同情心等特征。
3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个体积极主动、喜欢社交以及探索新事物的倾向。
4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出个体情感稳定性、易怒以及焦虑等不确定的特征。
5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体现出个体的想像力、好奇心以及创新思维等特征。
这些人格特性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属性,它们对于个体自身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及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受遗传、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不同的人群中,人格特性有着不同的分布以及表现形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二个老师,教育子女做人做事会影响一生。
影响有以下方面:
对儿童施以暴力手段,家庭不和睦,或者是溺爱都会对儿童的心理成长造成很大损害。经常遭受暴力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往往会出现自卑,不乐意与同龄人交往或者不知如何与同龄人交往。在学校常常会成为经常受欺负的人或是老师眼里无药可救的孩子在成年组建家庭之后,这种人往往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
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不亚于暴力,这种人因为童年少年时期家庭对他的迁就和保护,会使他们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过分自信,但又极易受挫,性格趋于偏激与理想,不懂得倾听,不会考虑他人感受,具体的家庭教育应该以把孩子作为朋友这种平等的角度出发,不要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孩子,每个孩子的天分都是一份财富,不要打压他们的兴趣爱好。
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灵深处的基石,靠著潜意识里的力量和性格走完这一生。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了亲子关系,行为习惯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互动亲子关系能让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得到提升。孩子的的行为习惯是后天习得的,在家长的引导下建立整个基础,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社会交往的作用,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是贯通孩子一生的,到了结婚生子还是有家庭教育方式的存在,所以家庭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决定作用十分强大
过度的保护,只会让孩子无能。对孩子有求必应,最易助长其依赖性。总把孩子放到安逸环境中,他的抗挫能力就会很差。教孩子遇事自己拿主意,他才能在思想上独立。只有放手,并对孩子合理的引导,孩子才能学会独立做事。
常常对儿童施以暴力手段,家庭不和睦,或者是溺爱都会对儿童的心理成长造成很大损害。经常遭受暴力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往往会出现自卑,不乐意与同龄人交往或者不知如何与同龄人交往,在学校常常会成为经常受欺负的人或是老师眼里无药可救的孩子。在成年组建家庭之后,这种人往往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不亚于暴力,这种人因为童年少年时期家庭对他的迁就和保护,会使他们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过分自信,但又极易受挫,性格趋于偏激与理想,不懂得倾听,不会考虑他人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报说“某某老母养儿不孝”,内容大致就是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具体的家庭教育应该以把孩子作为朋友这种平等的角度出发,不要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孩子,每个孩子的天分都是一份财富,不要打压他们的兴趣爱好……就是这些,自己的心得……全部手写,希望能帮上你
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第一个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经常看到父母一遍说粗话一遍又要求自己的儿女不要说粗话要举止文明。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除去神的因数。那他从小所在的家庭占百分之70
家里规矩多管教严格,会对孩子性格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过多的给孩子束缚,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活力,从而失去的是创造力,童真和快乐。凡事都要有度,讲究平衡。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有什么影响你好
一定有影响的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老师。
孩子最初的学习都是
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
望采纳
谢谢!
家庭背景与教养方式对孩子教育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主要看孩子适合的方式。
家庭教养对孩子心理有哪些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络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与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因为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概括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的学业不良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在各个程度上的发展。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决定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教养方式还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用心考虑孩子的意见。导致幼儿较多的利他行为;溺爱型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导致幼儿个性成熟较晚,不会与人合作。利他行为相对就少。家庭教养方式还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慧发展。然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会发生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
2.对儿童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
在性格的形成中家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甚至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型成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然而我国家庭的现实情况令人忧心忡忡。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家庭中,错误的养育方式十分普遍,有40 2%一47 5%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过严教育。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帮助和尊重。不关心和不信任、苛求、用绝对的权利统治和强迫子女,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这种教育方式常常会使儿童产生粗暴、攻击、反抗、撒谎、两面性等性格特征。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给予较多的情感理解对他们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外向性高、善良程度高、做事更加严谨自制、个体能力更强、情绪更加稳定、人际关系状况更好、处世态度更加自信积极等。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具有负面影响。即父母的惩罚否认拒绝,使子女缺乏真诚、宽容、热情、严谨、沉稳的特点,使情绪性强情绪波动大一个体能力不强、人际关系状况差、对人和事业缺乏信心和热情。
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方式、行为及态度,向儿童传达成人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儿童的心理健康、个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也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关于教养方式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社会化、人格形成及人际关系、学习收获等方方面面。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及将来社会生活的成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子女和父母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是积极的、良好的,那么他们会把在家庭中获得的这种积极体验和获得的有效交往方式带到社会交往中,这有利于他们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少体验到孤独。
作为父母应该为了女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又体现一定权威的教养氛围,并且父母在对子女教养的方式上应取得一致,使儿童充分体验到家长对自己既不放纵又不过分要求。父母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用理性的态度和子女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孩了的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不仅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成长的作用,指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环境,积极预防和矫正儿童各种异常行为的发生,使儿童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把握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及规律,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人口素质。
综上所述,教养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成就动机的发展。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父母的关爱、鼓励、教养子女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都可以让子女感到安全,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并有较大的抱负及成就动机,而有助于适应生活、人格发展及学业表现。不仅如此,积极的教养方式还有助于儿童建立明确的自我观念,培养自信心,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