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情感

信任与情感,第1张

信任与情感

对事真,对人诚,才能产生信,有了信才可以任,委以重任,之后才能承担责任。信任是由四个维度组成:真、诚、任、责。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要素是信任,人无信而不立,家无信而不睦,国无信而不强。长期的信任会产生情感,信任与情感是人际关系长期维持的基石,对外是安身立命之本,对内是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对事真。做事追求客观事实的表达,不夹杂自我的感情色彩。20世纪印度伟大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评论或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体现。说明对事客观事实的终极评价而非进入自我情境的评价是多么的困难。人总是会因为自我生存的需要而陷入对事情进行偏向于自我的情境评价,而非更高维度,更大格局的终极客观评价。在很多情形下评价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和角度不同,人们总是固守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施展评价体系。所以,你站在什么样的格局下,就会有什么样的角度,这个角度对事情的评价体系就决定着人的高度。

对人诚。对人诚的基础有两个:遵守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考量别人的需求、利益,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并施展客观评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诚。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即是忠恕,尽己之心之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为恕,中国儒家文化的忠恕是对人诚的至高标准。

任。由真与诚产生的信,才有被人委以重任的机会。任用一个人的核心是权、责、利的明确,一个公司或组织,权责利明确才会形成一个中心,即忠,如果不明确就会形成两个或多个中心,即患。任用一个人的原则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人品过关、能力强的人少去试探他,直接委以重任不仅仅让其有安全感,而且信任是激发人潜能给人压力最高明的方式。人格值得怀疑,能力一般的人只能是试探着用,不能委以重任。

责。被委以重任后的核心任务是承担责任,肩负起重任格局或超重任格局的责任是信任四个维度最后的落脚点,从宏观上看这是推动组织发展、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从微观上看,责任是创造组织及个人利益的起点,只有勇于担当、扛事,才能创造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

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下一个更高维度信任的开始,真、诚、任、责组成的信任体系是一个不断更新和精进的循环。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人类积累着经验和情感。

真、诚、任、责四个步骤组成了信任的循环,这些也仅仅是在知的层面,如果要转化为行的层面,还需要很多要素的支撑。其中关键的两个要素是:行胜于言、控制自我的表现欲望。

行胜于言,质胜于华。少说多做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但真正的运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不是那么容易把握。说话要注意分寸和场合,不同的场合要把握不同的分寸,说高了说低了,说多了说少了都不好,恰当好处即为艺术。

话说高了,容易让人感觉理论性强,不接地气,夸夸其谈,徒有其表。根据对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说话高度,对于思想高度高的人,说话的内容要拔高,对于思想高度低的人,说话内容要庸俗化平民化。在这一点上,庄子在《秋水篇》有过非常贴切的描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说话多了容易犯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说话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如果达成目标后就不用再多说一个字,否则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就不聚焦,容易分散自己的观点,让接受信息的人找不到方向感。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样,是件很丢脸的事。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都知道,别人不会因为你不知道而看不起你,但是他们会因为你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而看不起你。在这个过程中最难把握的是无意识的言行不一,自己言行不一的行为,自己意识不到,反而沾沾自喜,甚至引以为傲的东西,正是别人嗤之以鼻的。

控制自我的表现欲望。人人都有渴望表达的欲望,期待被人认可,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往往欲速则不达。越想要面子,往往自己越没面子。人性的本质是自私、贪婪、虚伪、嫉妒,你张扬欲望的同时就是在激发别人的人性,压缩别人的欲望,所以对于身边的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韬光养晦。

真、诚、任、责,信任与情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的关键力量。

20211211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同理心/共情心 外文名 :Empathy 拼写 :tong li xin 属性 :一种技术与能力 别称 :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 英文来源词 :empatheia 定义,起源,原则,等级,测量方法,培养方法,指导实践, 定义 研究者们对同理心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单向度和多向度两种。将同理心定义视为单一向度的有:Feshbach(1969)认为同理心是一种能够了解、预测他人行为和感受的社会洞察能力。Rogers(1980)认为同理心是指暂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敏锐觉察对方经验意义的改变。Eisenberg(2000)认为同理心是因他人的情绪状态、处境理解和预期而在情感上有所共鸣。Hoffman (2001)认为同理心是不仅能正确感知对方的感受,还对他人的处境有合适的共情性回应。还有学者认为同理心是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同身受和关心,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Dovidio, Piliavin, Schroeder, &Penner, 200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同理心的概念不是单一向度化,而是多向度化的,比如:Feshbach(1978)认为产生同理心,有三种必要的成分:(1)区分与辨认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2)假设对方观点和角色的能力;(3)经验情绪和反应的情感能力。Gladstein(1983)认为同理心是多阶段的人际过程,具体包括: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辨别与认同(identification)、观点取替(roletaking)。Davis(1983)对同理心的多向度内涵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并借鉴 Smith(1975)和 spencer(1870)把同理心概念分成认知成分(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成分(感受他人情感),将同理心解构成四种在同理心内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面向,分别为:(1)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指自发地理解他人内在感受的倾向。(2)幻想(Fantasy):指想像自己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3)关怀(Empathic Concern):指同情和关心痛苦的人。(4)个人痛苦感(Personal Distress):指个体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感受到的焦虑和苦恼。Davis(1983)还根据这四个向度的同理心编制了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并取得了很好的信效度,广泛使用于同理心研究中。 起源 一九二零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词,指的就是这种行为模仿(motormimicry)。 同理心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入),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词与同情区别,因同情并无感同身受之意。 原则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 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等级 A-1: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A-0: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A+1: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A+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测量方法 不同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同理心多样化定义和内涵编制的,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对应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测量单一成分的认知性同理心或是情感性同理心,还是测量兼具认知和情感双成分的同理心。 单一认知成分测量 Hogan(1969)设计的共情量表(the Empathy scale,简称 HES)是最早被用于测量单一认知成分同理心的工具,早期被多研究采用。在编制量表的过程中,首先 Hogan 向几名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学生介绍同理心的定义,认为同理心是一种在没有真正体验到一个人的感受时通过认知或想像来了解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然后采用 64 个项目,形容一名同理心水平高的人,让被试选择“是”或“否”。Hogan报告了量表在成人中具有良好的信度,信度范围在 071—084 之间。Johnson、Cheek和 Smither(1983)对 Hogan 的同理心量表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四个因素分别为:社交自信、平稳心情、敏感度和不墨守成规。但 Baron-Cohen 和 Wheelwright(2004)指出这个量表只有“敏感度”因素与同理心最具相关。在此之前,Froman 和 Peluquin(2001)也提出,HES 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较低。因此,Reniers 等人(2011)认为 HES 只侧重认知性成分的同理心,情感性成分的同理心并未突出。 单一情感成分测量 Mehrabian 和 Epstein(1972)根据评估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产生感同身受经验先天倾向的结果,编制了情感性同理心量表(The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EmotionalEmpathy,简称 QMEE)。该量表有 7 个维度:分别是:对他人情绪感染的易感性、对陌生人感受的了解、高度的情绪反应性、易受他人正面情绪影响的倾向性、易受他人负面情绪影响的倾向性、同情他人倾向性、帮助弱者的自发性。一共有 33个条目,使用 9 点量表计分,从-4(非常强烈不同意)到+4(非常强烈同意)。Mehrabian 和 Epstein(1972)在研究中证明了该量表能有效预测被试助人行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认知与情感成分的多面向测量 Davis(1980)根据同理心的四个向度编制了人际反应性指标量表(theInterpersonal Reaetivity Index,简称 IRI)。该量表有四个分量表,从多维度测量同理心的四个主要成分,四个主要成分分别是:(1)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指自发的理解他人心理观点的倾向。(2)幻想(Fantasy):指想像自己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3)关怀(Empathic Concern):指同情、关心痛苦的人。(4)个人痛苦感(Personal Distress):指个体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所产生的焦虑和苦恼。以五点量表式计分,让被试从 0 分(最不像我)到 4 分(非常像我)作答。Davis(1983)将 IRI 工具运用到正式施测中,被试分别为 677 名男大学生和 667 名女大学生,结果表明该测量工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人际反应性指针量也被用于测量非正常人群和精神病患者,同样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IRI 工具中的 4 个分量表中的 3 个与同理心直接相关,幻想分量表虽然有些条目与同理心相关联,但是实际上他们更能反应出想像性和情绪性自我关怀之后,有许多国外学者也借鉴 Davis,试图设计从多维角度测量同理心的测量工具(QCAE,Reniers,Corcoran,Drake,Shryane,&Vollm,2011)。而在国内,则有很多学者引进 Davis 的 IRI 工具进行翻译和改编。我国台湾学者詹志禹(1989)经过 IRI 原作者 Davis Mark 同意后,首先进行双向翻译,而后采用该量表在中国人群中作了信效度的测试,并将原来量表中 28 个条目改为 22 个,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评分方法,从 0 分(不恰当)到 4 分(非常恰当),编制了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因此版本并没在国内大陆广泛套用,而且基本局限在发展和教学心理学领域。故张凤凤,董毅等人(2010)对詹志禹改编的IRI-C版本进行适用性检验,对160名精神病患者和148名正常者进行测试,并让 2 名心理学专业教授参照英文版量表将中文繁体版量表改为中文简体版量表,施测结果表明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同理心评估工具套用在中国人群。 培养方法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指导实践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其实同理心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所说的,要做到“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基督教中的“黄金法则”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其实这就是同理心原则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而没有从个人发展与成功的角度去阐述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来源,通常起源于对彼此的误解,或是一方态度咄咄逼人,或是一方拉不下脸来,或是情绪过于激动,或是过于固执己见……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于此。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的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体谅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公式可言,只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构想他们所想要、所需求的东西,他们能做的事,及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关心仍是不够的!还需要爱,需要对于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便变得愉快、和谐。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社会中取得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当你无意中冲撞别人时,如果对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不会一笑了之?如果你们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次小小的冲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英国作家麦克唐纳说:“信任是比爱更好的赞美。” 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反之,传送与接收同理心的神经线路会短路。直到某天,当一个人发现世界是不断地亏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不闻不问时,他(她)将不再努力与尝试跟其他人建立关系,并让自己同理的情绪关机。可想而知,其后果将是他(她)开始去伤害别人,以生气或暴力做为情绪的出口。不曾接受过同理之人,其脑部也对同理心毫无记忆可言,更惶让其他人能有同理的经验。

一、同理心、真诚、一致

  所谓咨询员的同理心、真诚、一致的行为,特征有:

  1、对当事人利益的关心。

  2、能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当事人的感觉、想法与行为,并将这份了解传递给当事人。

  3、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

  4、尊重当事入的独特性。

  5、内在与外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以及情感、想法与行为的一致。

  6、开放自己,接纳外在反馈。

  7、行为没有防卫。

  二、对不同亚文化的了解

  虽然台湾种族不是太多,可是台湾咨询员面对的当事人,还是具有不同的亚文化背景及特殊的价值观。当事人的问题常常与其特殊的亚文化背景有关,故咨询员对当事人问题的处理也必须考虑当事人文化上的特点。例如都市与乡村的人际关系问题各有其特色,咨询员处理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当事人。必须考虑当事人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所以,有效的咨询员必须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

  三、对当事人积极的看法

  基本上,咨询员对当事人怀着正面的看法,咨询的进行才有

  意义。咨询员对当事人正面的看法如下:

  1、相信当事人是个有价值的人。

  2、相信当事人有意愿改变。

  3、相信当事人有能力改变。

  4、相信当事人是可以信任的人。

  5、相信当事人愿意为自己负责任。

  四、对人的兴趣与关怀

  咨询员进入咨询行业,是因为对人的兴趣。他深入了解正常与异常行为的内在运作,熟悉行为改变的方式。对于当事人之帮助,是因为他对于当事人的关怀,而非其他目的。

  五、敏锐的倾听与观察能力

  咨询员需要有敏锐的倾听与观察能力,因为咨询员不但须注意当事人的外显行为,还要深入当事人的内隐世界。咨询员除了倾听当事人的叙述,还要留意当事人叙述时声调的抑扬顿挫,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之变化,因此,咨询员如果没有敏锐的倾听与观察能力,就无法产生咨询效果。

  六、善于语言上的交谈

  咨询员与当事人互动时,虽然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有时候甚于语言行为;可是,基本上,咨询员对当事人的回应,还是以语言为主。咨询员要精确地反映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要传递他对当事人的了解,要适当地回应当事人的叙述,都得依赖语言;因此,咨询员需要善于语言上的交谈,并且在语言交谈中感觉自在。

  七、善于面对当事人不同的情绪反应

  协助当事人探索情绪、表达情绪是必然的咨询过程。不管是令人丧胆的暴烈情绪,还是使人消沉的悲哀情绪,都是极平常的咨询情景,所以咨询员须有能力面对与处理当事人的不问情绪,虽暴露在当事人不同的情绪下,依然能够自在、自信。

  八、能将个人需求放下,视照顾当事人的需要为优先

  咨询员之所以愿意帮助当事人,是基于他对人类幸福的关怀。咨询员对当事人的协助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优越感或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对当事人的关怀,所以咨询进行中,当事人是主角,咨询员须以照顾当事人的福祉为优先。

  九、能面对人生事件悲苦的一面,并以幽默态度处之

  咨询的目的之一,便是协助当事人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即使表面上看似悲苦的经验,也有正面的意义。

  咨询员要协助当事人从悲苦的经验中找到力量,首先必须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不如意的事,更重要的是,以幽默的态度转化自己的负面感觉与想法。

  十、积极的自我概念

  培养当事人的自信与自我肯定为咨询的目的之一,如果咨询员没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就没有办法协助当事人看到问题的盲点。换句话说,如果咨询员本身在某个地方有盲点,就无法协助当事人处理类似的问题。

  此外咨询员须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咨询中当事人的状况千奇百怪,如果咨询员没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就容易被当事人的状况所左右,自然无法客观地看待当事人的问题。

  十一、接纳自我

  咨询的目的之一,在协助当事人自我接纳,将被否认的自我,透过自我接纳统整到人格中,成为自我的力量;同样地,如果咨询员无法自我接纳,当然就不知道如何协助当事人接纳自己,甚至看不到当事人问题的盲点。

  十二、敏锐的觉察力

  咨询员必须具有敏锐的觉察力,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咨询员能够随时随地觉察自己主观的感觉与想法,就可以避免对当事人产生偏颇的看法。第二,咨询员协助当事人探讨与了解问题时,必须敏锐地觉察当事人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变化,才能协助当事入觉察未觉察的感觉与想法。

  总而言之,咨询员敏锐的觉察力,不但可以协助自己,也可以协助当事人不断自我成长。

  十三、不断自我成长

  咨询员的成熟度往往与咨询效果有关。咨询员的未完成事件愈少,盲点就愈少,就愈能协助当事人看清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咨询员必须不断自我成长。

  十四、开放自己的情感与经验

  在必要的情况下,咨询员开放自己的感觉与经验对当事人的问题可以产生助益。 此外开放自己的另一意思指的是,咨询员能够不防卫地接纳当事人的任何经验不加以批评或价值判断。

  十五、能够投入当事人的经验中,也能够保持距离

  咨询员在咨询的过程中,必须投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感同身受地了解当事人的感觉与想法。如果咨询员不能进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就无法真正了解当事人。

  另一方面,咨询员不能因为感同身受,而失去客观性,让自己任由当事人的主观经验所摆弄,所以,必须与当事人的经验保持距离。

  十六、精力充沛

  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必须聚精会神,毫无遗漏地聆听与观察当事人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信息。

  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必须将心思投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可是又必须随时随地跳出当事人的主观世界,以自己对当事人的了解,配合着理论、经验、咨询目标给予当事人适当的回应。

  同时,咨询员必须以敏锐的自我觉察力,觉察自己在此时此刻的感觉与想法,避免自己主观的个人经验影响了咨询的客观性。简而言之,咨询是非常耗神的工作咨询员如果没有充沛的精力,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

  另一方而,咨询员是当事人的典范,精力充沛的咨询员可以带给当事人生气蓬勃的感觉,无形中,也鼓励当事人提起精神勇往直前。

  十七、忍受含糊情境的能力

  咨询员在协助当事人探讨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会陷入混乱含糊的情境中。即使咨询员具有抽丝剥茧的傲人能力,也会有江郎才尽的卑微自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员没有忍受含糊情境的能力,就容易乱了方寸或是沮丧泄气。

  在人生许许许多多的经验中最折磨人的部分,莫过于过程的暧昧不明。这种暧昧不明的状况,让人无所适从无法掌握,因而焦虑无助。更有甚者,人生有更多的经验,从来就没有最后的答案,暧昧不明的状态水远无法结束。如果挫折忍受力是适应能力的指针,那么忍受含糊情境的能力,更是适应能力的标准,因此,咨询员须具有忍受含糊情境的能力。

  十八、了解自己的长处与限制

  咨询员并非完人,自然有其长处与短处。重要的是,咨询员必须了解自己的长处对哪些当事人有益,自己的短处对哪些当事人有害,以免误人误己。

  十九、追求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将潜能充分发挥。咨询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自我实现,因此咨询员必须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人。黄坚厚引自A H Maslow的看法,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以下的特征:

  1、对于现实有正确、完全的知觉。

  2、比较能愉悦自己、他人和一般自然界现象。

  3、行为自发、单纯而自然。

  4、注意问题,不太注意自己。

  5、具有脱俗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

  6、具自主性,不依赖环境和文化。

  7、对生活中的事物能保持历久弥新的欣赏态度o

  8、不时有颠峰经验。

  9、向整个人类认同。

  10、接受民主的价值。

  11、只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12、有强烈的伦理观念。

  13、有完美不伤人的幽默感。

  14、具有创造性。

  15、能抵挡文化潮流的感染。

  二十、具有专业背景与素养

  咨询是专业的助人工作、咨询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与具备专业素养(至于咨询员必须受过哪些圳练,请参阅相关的书籍)。基本上,咨询员进行咨询时、必须有理论依据,并丛配合良好的咨询关系与适当的咨询技术,才能对当事人的问题有所助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6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