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感悟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要求: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美学感悟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要求: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第1张

  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观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知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阐明美的本质奠定了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个方法论,要揭示美的本质,必须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正确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在于劳动,或者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体性,事物的客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这其实也并不难理一块石头,一堆泥土本身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制作,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塑像,就很美了

但是,我国的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在八十岁以后总结其一生对美学研究的心得时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式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观念的变迁上,便可见一斑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达的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

第二阶段:1920—1949年这是20世纪中国崇高美学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审美中的悲与苦、血与火、牺牲与追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悲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沉浸在一种悲伤、悲怆、悲壮的情感巨澜中它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和新的理论思考都离不开这个“悲”字

第三阶段:1950—1979年这是崇高美学思想的后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艰苦斗争后的胜利,英勇献身中的伟大,这是审美追求凝结为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期在这个时期中,美和审美都洋溢着一种骄傲、乐观的基调

第四阶段:1979—世纪末这是崇高美学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更高层次的“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这种远远不同于古典和谐的新的和谐观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追求多源化,多层次化了它强调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谐,而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说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能单单满足于那个已得的,现在看来还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 第一 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 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 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第三 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 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从编导设计上来看,他把腿绑住固定动作 整体上整齐划一 神情非常夸张,以静制动,动静结合。

从主体上来说 英勇不怕牺牲小我,兄弟情深,运用了青铜浮雕,沉重 厚重感符合英雄的形象

我也是武体艺术09的 嘿嘿 一组的

学习爱情美学存在哪些问题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完成大学学业 摘要: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各界对其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大学生恋爱的现象进行了说明,对其错误的恋爱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该进行了教育方法。

  关键词:高校 恋爱 学习

  

  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各界和高校对此现象也投入了较大的关注。但仍未能形成较完整、系统的定论。就现状来说,高校掀起的恋爱热,覆盖面广、影响深,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学习爱情美学存在哪些问题

  1高校学生恋爱现状

  

  11恋爱心理自主、随意性强

  现今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得冲动,较少看重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心理自主性很强,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轻现实,易冲动,从小受传统观念的局限。

  学习爱情美学存在哪些问题

  12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由于大学生恋爱的不成熟,成功率比较低,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失恋是大多数恋爱的必然结果,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对学业造成较大影响。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等情绪会使当事者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有的甚至形成阴影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或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后果。

  学习爱情美学存在哪些问题

  2当代大学生的几种错误恋爱观

  

  21恋爱目的不明确,只为体验爱情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校园爱情作为生活的点缀,以此排遣课余生活的寂寞,改变生活的单调。恋爱成为一种感情体验,借此寻求刺激,据我们调查有63%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爱情是以毕业作为爱情终点。这种恋爱观放纵情感,推卸责任,贻害无穷。

  学习爱情美学存在哪些问题

  22主次不清,恋爱影响学习

  在对待学业与恋爱的关系上,少数学生认为恋爱会促进学习,较多的学生认为恋爱会阻碍学习,更多的学生认为恋爱后和以前一样。大学生主观愿望是搞好学业,却在日渐深厚的情感中迷失自我,荒废了学业,最终或因挂科,或因爱情波折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沉沦。

  

  23思想过于开放,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理念

  西方开放思想冲击了人们固有观念,含蓄内敛的东方传统被人们逐渐淡化。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现象”时,认为“坚决反对”的占39%,认为“能接受和无所谓”的占61%。在回答对婚外恋的看法时,有一半的学生表示认同,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认同。

  

浅谈文学语言中的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什么是美?简而言之,美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并且产生美的事物能够得到认可的。谈到美学,我们可能自然地联想到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的确这些都是美学艺术的重要代表,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离我们最近的美——语言。

我们一直认为文学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最主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感,怎么会跟美学扯在一起。可是,一切美的感受的基础都是来自情感,情感是最能打动人的美学,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美。

语言是最精炼、最丰富的美学作品。它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用颜料、石头等物质去直接地表现现实,而是用语言文字去间接地表现现实。虽然它没有其它艺术形式的直观,但它是最丰富、最具有想象力的,它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想。短短几个字就能描绘出一副美妙画面,它能给人无限的空间去遐想,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乌邦托世界,而这种自由的感觉本身就是美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最好工具,它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最深刻、最厚重的,最能打动人的。

1现代诗歌                     

《黑夜的献礼》

——献给黑夜的女儿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

太寂静

太丰收

也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眼睛。”黑夜、光明两个相对的意象,最终黑夜战胜了光明,蒙住了光明的眼睛。这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不强烈,但所表现的感受是厚重的。“黑夜从大地上升起”,大地是广阔巨大的,但是黑夜是巨大的,以至于它可以吞没整个大地。这种感受,将黑夜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不可以战胜的。短短几个字却拥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对海子而言,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在海子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黑夜。

  鸟群是像黑雨滴一样的,是黑压压的一片,这种感受并不美好,容易让人联想到乌鸦,是一种不好的象征。“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从黄昏飞过,最后被黑夜所淹没、掩盖。黑夜看似一无所用,却又像是拥有一切,能掩盖一切,毁灭一切,是一股巨大的“黑”势力,能带来无限的毁灭性。

这几句围绕“黑”展开叙述,通过作者的描绘,将这种黑表现的可触可感。这种“黑”的感受是用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作者通过这几句话,将“黑”这种抽象的东西,幻化成一种强烈的感受。文字确实展现了它的强大魅力,是其它艺术形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一代人》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门前》

顾城的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歌中包含了大量的意象,善用意象去表达情感。但是又不同其他诗人语言的晦涩难懂,顾城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作品往往有一种亲切感,使读者能够接受理解,虽然是简单的语言,但是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却很厚重。可能这就是顾城的高超之处,看着是表面简单,但暗藏玄机。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黑夜、眼睛、光明三个简单的意象,巧妙组合,带来的情感是深刻、直白的。

黑夜是绝望的,还好有一双眼睛,用它去寻找光明。可是眼睛是黑色的,是看不见的,但我却依然用它去寻找光明。诗人内心对光明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明知自己已经看不到光明,却依然强烈渴望光明。它将一代人的心声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读,这几句就像诗歌中所写的“就十分美好”,“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有一种很柔和的画面感,仿佛草和风都在享受自己此时的样子,一切都很安静,一切都很美妙。而此时“我们站着,不说话”,不去打扰它们,只是静静地看着,

“就十分美好”。

    它描绘了一种恬静、安宁的画面,给人一种确实是很美好的感觉,给人一种憧憬,去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美的感受是很纯粹、真实的。

2古代诗词

1      山居秋暝                            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中国古诗词所表达的往往主要是画面、情感这两方面,读王维的诗,往往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受,而这首诗情感比画面可能更胜一筹,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夜空中一轮月亮,月光透过薄雾打在松林间,泉水从山间悄然流下,夜空一片寂静。洗完衣服的姑娘们欢声笑语的穿过竹林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中的莲叶跟着摇曳。

  读完这四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清新优美、自然灵动,具有很强烈的画面感。引起人无限的遐想,这种画面是丰富的,不是简单单一,包含各种景物。并且它是流动的,可以看到多个画面,仿佛听到泉水流过石头的声音,少女的欢笑声,船桨划过河水的声音。

不只是画面,还有声音,它像是一部**,将故事娓娓道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仿佛看到将军手持钢刀,身穿铠甲,站在戈壁滩上,身后夕阳悄然落下。它所描绘的是一副壮阔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悲凉的英雄主义情感。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短短几个意象就将一副边塞风光图表现的淋漓尽致,拥有极强的画面感。这种画面色彩鲜明,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仿佛此时就站在黄沙海洋中,看着孤烟落日。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前一句是画面,大海、明月,后一句是情感,思亲。这句将画面与情感很巧妙的结合起来,既是一副中国古代画,夜色中宁静的大海上空是一轮明月,又是一首歌无声的曲,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转而“天涯共此时”,画面和情感相结合,短短几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副画,又将情感融入到画面中。看着这些美好的事物,想到的是远方的人。美景动悲情。

文学语言中的美学,像是一场春雨,春雨不眠,润物细无声。语言的情感是细致入微的,它能表现无限的空间,在这无限的空间,让人去构建自己的美学世界,这个美学世界不是单一、静止的,你看得到画面,听得到声音,摸得到水流……语言只要能表现足够丰富的情感,思想就能打造无限复杂的美学世界

借用谢道蕴这句经典的诗来谈,“大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大雪纷飞像什么呀?小男孩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小女孩说,不如说风吹起了柳絮在空中飞舞,前者把雪比做盐,意象较呆板,不生动。而后者非常有童趣,雪和风有互动,亦舞亦协,构成雪景里最美的一道风景,让人很容易能将眼前的景记住,并也很容易此句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8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