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的世界。”因为没有心与心的沟通,就没有爱的琼浆玉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心灵中种子就会干枯,更不会发芽、茁壮成长。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尊重学生,这是促进师生情感的条件,使自己与学生保持平等地位,去掉师道尊严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是容易亲近的,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其次要宽容学生,宽容是增进师生情感的良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高认识,而不是教师的训教;同时赞扬也是激发师生情感的灵丹,要善于发现差生的优点及时表扬,找出优生的缺点加以指出;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信任学生,就要不断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教师的鼓励应该是寒冬里的一束阳光,给学生带来内心的温暖,使他们感觉到来自老师的信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扫除摆在面前的一个个障碍。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真正朋友,学生才会流露真实情感,教师实施的教育才会有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是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单元(3~4课)中第四课《师友结伴同行》的第二框题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八年级上册主题是交往——“我与他人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第二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校人际交往上,在八年级上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包括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两课,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突出“生生交往”,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突出“师生交往”,其中第一框题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老师,从而产生对老师的敬爱。第二框题讲“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主要学习从师生交往观念的改变到与教师有效沟通的原则、策略。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分为两个目,第一目 “师生交往新观念”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探讨师生关系,通过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探讨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新型的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的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新行为。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本框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善于与教师沟通,侧重日常学校生活情境中如何化解与教师的矛盾冲突及交往的基本准则,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策略。
学校的人际交往是学生交往的主要领域,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道德的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因此,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在八年级上册中占重要地位,而第二框题“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又是本课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中生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时代价值的转型。新课程改革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转变,建立在传统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正在被“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观所取代。价值观的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巨大。有些学生认为师生“民主平等”就可以不分场合地对老师“随随便便”,甚至不尊重,导致常常发生课堂与老师顶嘴、冲突的现象。
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转型,主要是从小学时代的“向师型”到初中的“独立型”的转变,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老师的遵从甚至害怕的心理,因此,如何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框主要是从观念和沟通技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②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和沟通的基本准则。
2、能力目标
①能够运用认知转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
②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③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②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主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化解矛盾冲突,重点是换位思考化解师生冲突、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
2、难点:“师生交往新观念”。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权威—遵从),探讨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民主平等,亦师亦生)以及在新型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的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新行为。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2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现在几乎所有的初一思品课,基本上都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和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分组简单机械
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初一思品课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讨论流于形式。
讨论流于形式是目前小组合作教学较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
1、讨论变成“闲聊”。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5—6个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往往满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讨论内容很多与问题无关。笔者多次在多堂公开课中注意到,很多小组讨论时间变成了纯粹的“闲聊”时间。
2、讨论过于频繁。现在有些公开课讨论次数频繁,失去起小组讨论应有的功能。如某老师在上初一思品课《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教学内容时,整堂课从中国女排在第26届奥运会的心情变化问题讨论开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到控制情绪的方法的问题讨论总结新课,总共运用了6次小组讨论法,学生参与的兴趣在不断降低,效果大打折扣。
3、问题设计过滥。有的问题含有深入探索的内容少;有的问题设置还缺乏主客观条件;有的问题讨论不是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进行,并充塞整堂课教学,课堂讨论热热闹闹摆摆样子走过场,使思品课教学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小组合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加以讨论,不能把合作讨论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三)汇报停留表面。
汇报是展现一个小组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实际汇报中存在两个问题。
1、师生淡化合作成果。讨论了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议论声嘎然而止。教师要求学生汇报发言时,也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汇报了事。教师往往问的是“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而不是“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学生一张口也是“我认为怎么样”、“我觉得如何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种发言折射出来的是个人智慧,而不是集体智慧,有悖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2、教师缺乏理性点拨。教师在听了小组汇报后,常以“很好”或“请另外小组汇报”等无意义性语言。汇报成果,应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从而把问题往宽度深度方向发展。如某老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情绪对生活影响”的实例,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
(四)学生参与不均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传统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调查问卷中有84%的教师认为存在这样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五)教师缺少引导
学生参与是小组合作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和主体。笔者发现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个体都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全面预见许多不可预测的人为因素,加上教师的上课应变能力、个人素质也各有差异,使某些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时缺少认知引导和激励,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小组提出离家出走,让父母、老师担心害怕的发泄方法,教师只简单作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评价,而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进行正向引导,合理调控,使“一石激起千层浪”。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3教材 分析
1、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主体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为此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广泛参与到生活的体验中,在体验中自然生成认识。
2、本节由“爱洒人间”和“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两目组成,第一目介绍了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应该以爱的回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二目孝敬父母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
3、本节是本课的第三框,是“交往品德”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知我家》和《我爱我家》。本节是前两框节的教学落脚点,又为后面的“我与父母、我与他人的关系”做铺垫。意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与付出,进而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学情 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处于转型期,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总以为父母养育我们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知道父母所付出的辛劳,特别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即使知道要孝敬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孝敬,该做些什么事来孝敬父母,他们往往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在授课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2、能力目标: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3、知识目标: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报答父母养育之情。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难点:如何孝敬父母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4作为一名思品课老师,我经常反思思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学生普遍反映“思品课假大空”?为什么学生对思品课堂教学普遍不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思品课除了应付考试之外,留给他们的,特别是能终生受用的东西太少。为了能体现思品课与时俱进的学科特色,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思考,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生活或学习智慧?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八年级思品《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一课的教学,就曾经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备课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漫画赏析(一名同学故意损害路灯,被批评教育;私自进入网吧被警察管教)
1、分析该同学“倒霉”的原因。
2、他怎样才能摆脱“倒霉”的境地?
有的学生这样分析:该同学损害路灯被别人发现了才受到批评,所以倒霉;进入网吧被人发现,受到管教,所以倒霉。他的意思好像是不被人发现就不倒霉。其实,现实生活里有许多人就这样认为。作为老师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引导同学观看20xx一20xx十年法制人物,我问同学,这些人的行为属于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同学回答是属于真、善、美的行为。让同学对比漫画中同学的行为是真、善、美吗?很简单的学生分析出漫画中同学的行为属于恶行而不是善行。从道德上讲这种行为属于恶行,哪从法律上讲呢?
“是违法行为”学生回答。
“倒霉的原因是没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后面的问题进行的非常顺利。
其实,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是我的老师,他们教会我做一个思想者,他们帮助我更新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觉和认识,帮助我的教学之路回归本真的生活。
我是教育路上一行者,一定会以学生为师,不停地追问;怎样的教学才会接近教育的出发点,才会让学生感觉到人生的幸福,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不停地追问中找寻教育的意义。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5教学中灵活运用学案及多媒体手段教学。积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预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探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充分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三贴近原则。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一些饶有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猜谜语、小品表演等。小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时讨论很热烈,却没结果;有时小组内不能形成统一观点。难点的突破有待加强。消费者享有的九项权利,尤其是最容易遭受侵犯的五种权利是难点,在这一问题上要是多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就更好了
通过节课教学,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争使学生喜爱思想品德课。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6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让学生的主科学得更好,发展更好,有前途,让学生多学,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在这新形势下,我要求学生早自习必须读英语、语文,课外活动做数学,两节晚自习再学习语、数、英、理化。以前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学好这些是学生学好的保证。那么,哪些时间学习“思品”呢?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也就只有三个课空、课堂上和周末。因此,我想叫学生课空预习所学的知识,课上加大课堂的效率,争取让学生当堂达标,那可不是简单的画画背背,而是在活动中感悟,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课上情境引入课题后,一是结合知识点小组交流填空、展示,看预习情况。二是,针对展示结合情景出示问题探究,让学生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并对难点突破。三是结合实例知识运用,加深理解四是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包括优点和不足。五是深化练习,当堂达标。
现在的学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动,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体验,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对家长不满甚至看不起父母,也与他们缺乏对父母的理解,不会感受或感受不到亲情呵护有关。因此,要通过活动,让同龄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获得的爱。
在教学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获得新知,并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开展活动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启发;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围;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发动学生积极地说、积极地体验就行了;要有意识地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责任两个方面来启发,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学生从反面冲突来讲,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蕴涵的爱,把学生引导到爱父母、爱家庭上来。
初中生,大多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与关爱,会将父母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又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存在对父母的付出不知回报的问题,因而这一课很有必要。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7本课收获:本节课主要通过“实话实说、导出主题;课堂调查、体验网络;出谋划策、趋利避害;各抒己见、点评案例;群策群力、制订公约”等环节,运用情景教学、课堂调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氛围;运用新课程理念,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去;以学生活动、自主发展为落脚点,实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以紧扣生活、精选材料为载体,以学生身边事例为内容,循循善诱,力求教育无痕;在最后环节,将《网络交往规则》合订为《班级网络公约》,课堂达到高潮,也为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延伸埋好伏笔。不足之处:因活动较多,时间把握不够到位;这堂课基本运用的是归纳法,而对归纳得出的结论缺乏演绎,没有进一步拓展和加深;教学中,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生活体验和掌握资料不够等原因,学生的回答可能较零乱,活动实效性还不够。
今后,不管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是主题探究活动课,都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力争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实践者,同时要让学生事先有思考,过程有总结,达到过程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8学完本课,最深的体会是教师的经历成长决定课堂的高度和深度。阅历丰富,身有体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和没有经历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精彩。今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对本课时的讲解忽然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特别是讲解朋友圈是青少年交往的主要内圈,曾经对此很迷惑,青少年内圈交往就交往呗,还怎么又冒出了朋友圈呢?!这几年同学聚会,突然发现,一个人交往圈子无论多大,真正交往的就那几个知心朋友而已。深刻明白了孩子们也是如此,认识的人不少,但真正打交道的也就那么几个好同学而已。所以今年再讲解这句话是就深有感触了,说出来也就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了。
第二关于扩大交往范围的方式:互联网交往。今年上课跟学生沟通起来突然觉得很自然、真实。因为我们现在都有自己的QQ群,也都有自己的网名、网友,突然觉得网络交友并不神秘,就在身边。所以就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互联网这种交往方式也是一种好方式。但是我又特别提醒独同学们,单独不要约见网友,特别是女同学,以免上当受骗。因为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很多。
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才给学生展现了一种更直接的对教材的理解方式。也启示我们课堂中也要多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体验胜于说教,事实胜于雄辩,的确如此。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9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入的研究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成功的喜悦:
1、在备《竞争不忘合作》一课时,考虑到是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以及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一堂课。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坚持这样两个原则: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相互间的交流互动,扩大他们的经验。二是积极引导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和反思,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辨析形形色色的竞争,理解合作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把部分教学内容顺序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如:在讲“竞争不忘合作”时,通过播放《新龟兔赛跑动画》,把“合作实现双赢”的内容先讲,使本课的内容脉络更清晰,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顺畅,更便于学生
3、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辩论。同学们辩论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发言时,涌现出不少颇有思想的见解。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使上课的气氛更和谐更活跃。几位学生精彩的辩论发言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及老师受益非浅,深化了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同时也在辩论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让“竞争与合作”这一教学主题的全面理解。
4、各个问题与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使整节课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不足的遗憾
1、语言还不够精炼,环节过渡连接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还需加强。
2、在知识教育过程中,还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把学生内在的心灵上的真善美唤醒,近而达到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之,通过这堂实录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
对于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指出:“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趣味性、全体性、全面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探究和发现。就化学学科特点而言,为了做到以上几方面,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适时鼓励,激发情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鼓励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成功的动力。相反,在学生失败时,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并且寻求失败的原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具有的能力、不足和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情感,争取获得成功。尤其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情感培养。教师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教育,以使其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
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信任学生的原则,适时加强鼓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尤其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更要发挥鼓励的动力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使苦学、厌学的现状转化为“乐学”“好学”。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战胜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从心理上接纳教师,在行动上接近教师。
二、情理兼顾,培养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三、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化学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途径和措施等。
化学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人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化学。因此,化学教学只有密切地与生产、生活联系,树立应用的意识,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地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熟悉的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方面引入问题,学生就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加,又诱发了他们的创造兴趣。学生将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境地。
四、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的各种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方式就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而必须彻底摒弃“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引导学生在感叹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产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师生一起玩你画我猜 培养默契 第二:学生对老师提出介意或者 看法 第三: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目标。 这次活动 有意义的推动了师生的情感,以后我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有效的提高 师生的情感桥梁 谢谢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在教学中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只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的。师生关系的好坏、师生间感情程度的深浅,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五、六至十七、八岁之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对他们尊重,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还要有心理上的接近,需要友情和理解,这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学,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情和爱,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得到平衡。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品质的学生是学好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感情的交流。如果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溶进健康向上,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求知欲的烈火和他们热爱生活的理想之光。“仁爱产生仁爱”,这是英国教育家宾塞的论断,教师向学生倾注爱的情感主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的认识 过程离不开情感。好的情感会推动认识的发展,积极的情感激励着学生创造性地探索和大胆地思考求知。情感是人思维的源泉,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
有些人只强调:班主任要讲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没有“动之以情”,就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感与兴趣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融洽,学生势必与其有了戒备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当其走进课堂,学生绝不会产生喜悦的情绪,反而任老师怎样讲授知识,学生也难以全部接受。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学生也有了这种心理既不可能对此学科产生兴趣也无法静心地听课。笔者看到过也体验过师生情感融洽时课堂欣欣然的场面和气氛,教师自身成了强大的磁场,学生的双眼闪烁着敬慕、爱戴、喜悦之光神。情感是促进师生间教与学的最大的力量,有了情感教学就有了生机,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
怎样才能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呢?除针对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育外,最主要的是造成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庄子、渔父〉中道“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既做学生的老师也做学生的朋友;其次感情的疏通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手段,教师要有好的动机,但无好的方法也很难求得师生感情和谐和心理相容。教师要力求避免与学生心理上的冲突,一旦发生这种冲突,教师要迅速寻找解开冲突的症结。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科学途径,激扬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对教师有了好感,对教师的讲课产生了愉快的情绪,其能动性也就产生了,就会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古人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并富有成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进行。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而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考虑从这样一些方面着手。
(一)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由于师生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
(二)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功底上的。语文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全套专业知识,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美学、写作、书法等知识;应扎扎实实打好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断补充学科发展中提供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这说明教师道德品质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得好:“教师的世界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语文教师为了能给学生的道德以良好的影响,应当加强道德修养,力求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一切优秀品质,成为学生的楷模。
(三)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能使学生振作起来,不断的努力进取;教师的真诚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鼓励和肯定,能激发学生不断的进步,鼓励他们“你能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四)以爱为本,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度。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二、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活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学。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艺术的手段,给学生以多样化的语文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样化的语文课堂,可以这样去营造。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的,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呢?如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一试。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作为教师,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好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的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等传送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2、营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学习氛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动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中,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慢慢地进入课文佳境。在教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外婆家的澎湖湾》,然后我就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童年故事,受到我的感染,学生在笑声中也都争先恐后的讲起自己的童年故事,我就让他们一个一个的上讲台讲,结果有讲捉虾的、讲捞鱼的、讲偷别人的东西吃被抓最后又是怎样逃跑的等等,气氛很活跃,直到下课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最后我用一首诗作结:“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充满着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接着我又说:“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童年,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与大家的非常相似。”就这样,在这宽松、祥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已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又似讲自己的故事,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营造这样能开启学生感情闸门的课堂,学生就会感到语文课“其乐无穷”了。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情境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教师先板书一个“塔”字,问:你知道塔吗?你见过哪些塔?之后教师拿出自制的金字塔模型问:你们见过这种样子的塔吗?面对这种奇异的塔型,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然后教师比划着让学生看它的一个侧面,问:这个形状像一个什么字?学生说像一个“金”字后,教师在“塔”字前再板书“金字”二字说:“对,这种塔就叫做金字塔,你们知道这金字塔在哪里吗?”教师告诉学生:这种金字塔在埃及。同时在“金字”前再板书“埃及的”,然后问:“你们想知道金字塔的大小吗?想知道它的用途吗?想了解它是如何建造的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就可以知道这一切。”这样,在逐步揭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揭题后的一连窜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负荆请罪》时,布置学生分组排演,在学完这一课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比赛表演这出小话剧,看哪一组演得最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望月》时,让学生把文章开头写景部分的内容画出来,学生画好后教师适当作一些点评,这样教学,语文和艺术相结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导入能紧扣课文内容,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二)给学生一个“舞台式的课堂”
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来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从中受到教益。“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有一定的空间去身体力行的感悟。我在教学《摆渡》这一课文时,就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舞台式的课堂”,让五位学生上讲台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五个人物:四个渡客和一个摆渡人,他们都扮演得很认真、很投入,把课文中五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特别是扮演“大力士”的那位同学还举拳头在全班面前晃了晃,这一动作与课文描述的一模一样。课后学生反映这节课上得非常有趣,课文内容也很容易记住。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妨适当的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式的课堂”。
(三)给学生一个“发展智力的课堂”
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识判断、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学校教育中各学科都要以学生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则主要表现为学生思维的调动,即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启发、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例如,教学《七根火柴》这样的课文,就要善于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源,创造情感氛围,使学生心中的情感之树“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因此,可以设计如下导语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伊始就进入恰当的起点和轨道,“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学习此篇,作者就是紧扣住了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同学们将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的作用。”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奠定下悲壮的基调,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从感情方面去深深拨动学生的心弦。这里特别强调教师在时首先要着力凝聚炽热的情感,率先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并根据自己的体验,生活和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满足感和为学习语文进行力所能及的紧张思维活动后的有益的疲劳感。这一问题的讨论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内蕴中,引导学生去想象,充当文中的角色,去体验和感受,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从而还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所以,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发展智力的课堂”很有必要。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通过感悟,可以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通过感悟,可以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通过感悟,可以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此外,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五)“语”“文”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传统教学中,“语”(口语)“文”(书面语、作文)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因为任何语言的学习,如果不把口语训练与书面语相结合,都将是事倍而功半。反之,则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语”“文”结合,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用,从而产生求知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讲授完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就当今青少年最热门的“超女”现象来篇即兴演讲:我看超女现象。学生勇跃发言,畅所欲言,有理有据。 如:一同学说,超女的成功是中间路线的成功。纵观娱坛,明星们唯男是男,唯女是女。她李宇春却来个“不男不女”的中性妆,颇有新意,因此成功。又另一同学说,超女遗害无穷。成名前一文不值,一夜成名后,身价倍增。达7位数。助长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梦想着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的心理,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份大大减少。论辩后要求学生整理成文。而学生已在论辩中明白正确的人生观。
三、注重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既然语文学科是“大语文”,那么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也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造各种情景和条件,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因而,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组织竞赛活动,像拼音比赛、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3分钟演讲、晚上10分钟读报、语文学习方法交流会等等。事实上,语文知识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明智的语文教师会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的途径是:
(一)观察
或学生自己留心;或组织参观学习;或是日常生活;或优秀影视,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思考点,学会观察。
(二)阅读
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课外有价值的读物,以学生现有的欣赏水平去欣赏,从中得到乐趣。
(三)记忆
也就是积累。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语句或片断用笔记本摘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学习辞典》,经常浏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思考
养成思考的习惯,不管遇到任何现象,任何事物都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分析,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然后写成日记。
(五)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凡事都要试一试,让学生学习作家,写一写诗歌、散文等。在班里组织一个小小的刊物,定期发表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至,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而,搞好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主要是“模像”直观,它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摸拟形象而进行,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表、幻灯片、教学**等。语文各册的前面都有几幅画面各异的图像,结合课文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作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初中课文中有两篇文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篇都是以雪作为背景的,雪对于增强对于诗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贵港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下雪,只是从电视画面上得到过一点模糊的认识。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雪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雪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从网上了许多雪景,然后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注重信息技术教学
科学技术高速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异军突起,步入了快车道,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大力发展校通工程,为现代化的教育服务,因而语文教师应该适合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出狭隘的教学空间,走向网络,走向社会。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一要熟悉技术教学,二要做好自我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解释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
五、操作实验悟出道理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实验,动手做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讲授《死海不死》一文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做这么一个实验:在一杯清水中和一杯含有一定盐分的水中,放入同样的一个鸡蛋,看看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完毕,同学们得出同一结果:放在清水中的鸡蛋很快就会沉下去,而放入含有一定的盐分的水中的鸡蛋,却奇怪地浮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老师就可顺势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快地就能在课文中找到死海不海的原因,也能很快找到鸡蛋不沉的秘密。这堂课,学生们肯定会个个情绪高涨,人人眉飞色舞。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结合实际,敢于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就一定能为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照特点多联想,联系生活多想象。
如何正确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很容易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幼儿教学中,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会让幼儿感到温暖、愉快,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爱是核心、尊重是基础、平等是关键。只有用真心、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对待孩子,在教师、父母和幼儿三方配合下,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在教师与孩子之间架起心灵的彩虹。(剩余1095字)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线一、用无私的爱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能否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教师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权威",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刚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他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恐慌。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教师要对幼儿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时时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和蔼可亲地与幼儿说话。对幼儿的哭泣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大声训斥。如入园不久的幼儿,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会哭闹好长时间。此时,教师应该坐在幼儿的身边,给他(她)擦擦眼泪,甚至将他们抱在怀里,和他们一起玩、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慢慢的幼儿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消除了,他们会很自然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
二、尊重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孩子的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孩子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孩子学什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总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没有了自我,情感、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操纵中被压抑著,教育活动的效果肯定不佳。
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应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教师视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才愿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教师应该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幼儿都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成天总是问东问西,摸摸这儿,碰碰那儿,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面对成天闯祸的孩子,教师如果过于严厉地批评,甚至体罚。那么幼儿会越来越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可见,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心平气和地帮助幼儿分析错误的原因,幼儿也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总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支援系统,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全体幼儿教师要努力为孩子们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试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现在幼师有发展前景,不论是私立办还是公办幼儿园,都十分需要幼师,特别是现在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希望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学知识和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幼师前景广阔,美好。完全没问题,祝好运
如何确立良好的师幼关系1、最好学过幼师培训。
2、懂得幼儿的心理特征。
3、要有足够的耐心。
4、真诚的笑容是心灵的通行证。
5、多倾听多关注幼儿。
6、称赞引导训练他们。
如何正确建立幼儿园的良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
一. 尊重学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家长、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主要受长久以来的封建家长制的毒害。现在该是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时候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才能培养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对学生应态度温和、谦逊、平等、友好,让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保留意见的空间,有发挥特点的余地。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极、被动。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同样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二. 学会欣赏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观点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的。过去,作为教师,总以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为荣,总是摆着高高的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其实,这种刻意,是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试想,让学生敬畏,让学生仰视,学生又怎会向你倾吐内心,又怎会使你真正地了解他们。没有了解,谈何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富有个性特点的个体,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闪光的地方。而这些闪光点,不是教师所恩赐的,教师仅仅是起到挖掘、培养、塑造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即教育过程中,应是双向、互动的,也就是说是教师和学生是在相互学习、相互作用的。既然老师能成为学生的崇拜物件,学生也应该能被老师所欣赏。很有可能哪一天,你的学生就会成为一位不仅让你崇拜甚至于让世人崇拜的人。应该说,每一名未成年的孩子,都潜藏着这种可能性。感觉到被欣赏,学生就会从老师身上找到知已的感觉,老师就不再是一个严厉的管制者,一个权威者。老师欣赏学生、走近学生,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园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感情
师幼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平等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师幼关系紧张、感情冷漠、互不关心,那么孩子就会对老师的教育活动产生牴触情绪,教学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我认为大家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一、用无私的爱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能否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教师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权威",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刚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他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恐慌。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教师要对幼儿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时时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和蔼可亲地与幼儿说话。对幼儿的哭泣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大声训斥。如入园不久的幼儿,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会哭闹好长时间。此时,教师应该坐在幼儿的身边,给他(她)擦擦眼泪,甚至将他们抱在怀里,和他们一起玩、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慢慢的幼儿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消除了,他们会很自然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二、尊重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的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孩子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孩子学什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总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没有了自我,情感、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操纵中被压抑著,教育活动的效果肯定不佳。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应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教师视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才愿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三、教师应该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幼儿都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成天总是问东问西,摸摸这儿,碰碰那儿,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面对成天闯祸的孩子,教师如果过于严厉地批评,甚至体罚。那么幼儿会越来越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可见,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心平气和地帮助幼儿分析错误的原因,幼儿也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总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支援系统,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全体幼儿教师要努力为孩子们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幼儿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要想做好幼教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更要重视与幼儿关系的培养与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使幼教工作顺利展开,使幼儿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幼儿教师要用纯真、无私的爱心,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爱孩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幼儿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和恐慌,情绪不稳定,能否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对其能否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对幼儿多一些爱心,多一分耐心,时时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和蔼可亲地与幼儿说话。要用无私的爱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使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
如何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之我见文昌抱罗新时代幼儿园陈金梅专业学科: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如何建立好幼儿对老师的信赖感,让幼儿把老师当成父母一样去依赖和信任。他们当中,有从没上过幼儿园的,有曾在别的幼儿园读过的,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而自己却没有认识的伙伴,也没有认识自己的伙伴,觉得自己被冷落了,所以曾表现出恐惧不安,焦虑紧张,沉默不语,不合群等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依照新《纲要》的要求和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好建立良好师幼关系方案,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浅谈以下几点看法,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消除幼儿的陌生感 幼儿因为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恐惧、烦躁不安、爱吵爱闹等情绪。那么,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师幼间的距离,消除幼儿的陌生感,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1、每天笑脸迎送每个幼儿,尤其是插班生。妈妈,老师对我笑了!这是几年前,刚当老师时家长向我反馈的一句话,我终生难忘。每当和孩子对视时,我的眼神里会充满笑意。因为,老师的微笑中蕴含的赞扬、鼓励、肯定可以使孩子整天保持愉悦的情绪。2、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幼儿的情况。如:幼儿的姓名、兴趣爱好,孩子有哪些优缺点等等。如果幼儿刚到园,老师就能喊出自己的名字,这样肯定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3、懂得童趣,保持童心。如我们班有位新来的幼儿,刚开学的那个星期,每天来园的时候,不管老师和家长如何劝说,他都不肯进园,即使进了园也是又吵又闹的。有一天,我发现他穿了一套迷彩服,嘟著小嘴,就是不肯下车,于是,我换了以往的方式:哇,老师以为是哪个小警察呢,原来是xxx大哥呀,还真是吓到老师了呢!,咦!这招还真灵,当他听到我叫他小警察,大哥这些字眼时,情绪高昂,从车上跳了下来,我赶紧说:来,我们的小警察来抓坏蛋来咯!,这时,有许多小朋友都过来和他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就这样,他有了新的玩伴,从那以后,他爱上幼儿园,再也不吵闹了。所以,我觉得作为幼教老师,最主要的是需要懂得童趣,保持童心,掌握幼儿需要表扬、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需要关爱、呵护的心理特点,同幼儿打成一片,做幼儿的知心姐姐,,这样才能了解幼儿,及时做幼儿的交流沟通工作,获得幼儿的信任。 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自己定位在管理组织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的,在这种有压力的环境下,良好和谐的师幼关系很难建立。老师蹲下来不仅给孩子视觉上的平等,更能给孩子心灵上的平等。如我班刚来的xxx小朋友,每次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可他不说话,我站着问他几次,他都不回答,我试着蹲下来问他,果然他小声地回答了,后来,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当时我真的有点惭愧,这样小小的问题却被自己忽略了。从这样一件小事件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从站着到蹲下,不仅仅是简单姿势的变化,它更体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与热爱,体现了师幼平等的教育理念。 三、教师的爱和认可成就孩子的自信 新《纲要》中还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我班的xxx,是一位插班生,听他妈妈说以前他在别的幼儿园上过半学期,刚来的他,总背着他的小书包,不爱和别人交流,老是呆呆地站着或蹲著看别人玩,于是,我对他做了个别的跟踪观察,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的书包或其他物品掉了,他都会把东西捡起来放好。我就抓住他这一亮点,在小朋友当中特别表扬了他,给了他自信,让全班的幼儿向他学习,并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后来,他变了,变得乐观开朗了。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的个性差别时,要做到细微之处见精神,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助其成长,这是我们幼儿教师的主要责任之一。 四、尽量多给插班生表现的机会 幼儿期的孩子有对肢体抚摸的需求,来自成人特别是教师的亲切爱抚很容易消除隔阂,使孩子对你产生信任感。 如插班生xxx小朋友是个性格比较开朗的孩子,有一天,他看到我坐在椅子上,就走过来,一下子坐到我的腿上,我也顺手从后面抱着他,这时,他把小嘴凑到我的耳边,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我真的很喜欢你。那我来当你的妈妈好不好?不行,那样我的真妈妈会生气的。我摸了一下他的小脸蛋:你真乖,既爱妈妈,又爱老师,老师也很喜欢你哦!,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谈话,但我却感到很温暖,很欣慰。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热爱孩子,接近孩子,善于和孩子交朋友。我觉得自己就是孩子们的那个大朋友。 新《纲要》的精辟理论是我们工作的准绳,是我们工作的指南,学习新《纲要》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同幼儿之间的沟通工作,才能更公正、更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建立彼此互相信任、尊重的情感,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只有我们真诚的把爱心献给孩子,做幼儿的知心朋友,让他们信赖老师、喜欢老师、贴近老师,师生才能亲密无间,他们才会茁壮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