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性,情感性,愉悦性。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的特征:直觉性:审美直觉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情感性: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愉悦性:审美愉悦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荣格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类型,并且又划分了四种功能类型,即感觉、情感、思维和直觉。然后,他把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功能类型逐一结合起来,详细阐发了八种性格类型,成为西方当代论述人格类型的最早期理论的典型代表。虽然后来许多研究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但人们普遍认为他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
按荣格观点,内倾者的心理能量经常指向内心世界,往往对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格外感兴趣,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离群索居。这种人一生可能只有几个好友,但对他们都会忠诚友好。遇到事情,内倾者容易表现拘泥、遇事退缩、爱自我责备;外倾者的心理能量往往流向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他人和客观事物感兴趣,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和擅长交际。但外倾者做事容易粗浅、不愿按章程办事,做事没有坚持性,害怕孤独。
其次来看他关于功能类型划分的解释。
“感觉”(sensation)是一个人发现和确定某一事物是否存在的一种功能。在不同人身上,占感觉优势的功能是不相同的,一个感觉功能占优势的人,往往对客观事物感兴趣,我们通常认为这种人讲求实际、实事求是。如果感觉功能优势的是外倾的,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格外关注,如记住房间里的一切摆设、喜欢美丽有秩序的东西等。如果他是内倾的,其外在特征就会不明显,但内在感受却会比较强烈。
“直觉”(intuition)能告诉我们可能会发生什么,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的。一个直觉占优势的人如果是外倾者,他就会对外部环境中任何新奇的东西感兴趣,富有想象力,会一度沉溺在某项计划中,但一旦让他按部就班实施计划可能很困难,因为他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新的事物吸引而转移,给人虎头蛇尾的印象。如果直觉占优势的人是内倾者,他关注的将是事物背后的情况,经常产生一些主观和奇特的心理感受,其内部想象非常丰富——例如荣格本人。
“思维”(thinking)的作用是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为所观察到的成分分门别类和进行意义界定。一个思维功能占优势且外倾的人,可以把外部世界的事物安排的井然有序,这种人往往对事情的结果感兴趣,而对原因和过程缺乏兴趣,他更关注的是达成目标的方式,一些实用主义的政治家即这种人;如果一个思维功能占优势的人是内倾者,就会对抽象的事物和原则性的东西感兴趣,一旦他们确定了行动的目标,寻找有力的依据,努力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许多有哲学思想的倾向的人就属于这种类型。
“情感”(feeling)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确定它是否称心如意,以及确定该事物是否值得接收、重要度如何。一个情感功能占优势的外倾者非常关注和睦的人际关系,对别人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有比较敏感的意识,因此常善于帮助别人。但这种人通常注重传统价值观,希望别人也能报以相同的回报,以至于这种关心可能成为别人的负担。而一个情感功能占优势的内倾者,外表上给人以冷漠无情的感觉,但其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却很强烈,而一旦这种深藏的情感在外部表现出来时,就会由于它的真诚而使人感动,甚至不安,因为这与先前所行程的对比太鲜明。有时,这种爆发非常强烈,能够使人产生深深的同情。
总的说来,荣格的八种基本性格类型分别是:
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思维型、外形情感型
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占优势的功能类型。这四对功能虽然是成对的,但却不能相容,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具体地说,感觉和直觉是相互排斥的,思维和情感是互相不容的。
您问的,给“海洋”下定义时,定义为“蓝色的”和“好多水”“很大”,这是感觉型的人——客观、务实。如果是直觉型的人,会说“忧郁”“包容”“深沉”。
会明心理:蓉
这是两码事。
比如MBTI测试,直觉的代码是N,情感的代码是F,理智相对于情感是T。
直觉和理智与情感不是一个次元上的东西。
但你的问题应该是直觉是感悟、体会到的,还是推理出的。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直接体会到的,是潜意识根据你以前的经验积累直接得出的结果。
摘 要:柏格森以“生命冲动”、时间“绵延”、“直觉”体验等代表观点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生命主义哲学体系,本文分别对柏格森直觉体验观及音乐艺术的审美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柏格森直觉主义认识观在音乐审美心理中的体现。
关键词:柏格森;直觉体验;音乐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B56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64-01
亨利·柏格森(法,1859-1941)是上世纪西方重要哲学家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尼采开创的唯意志主义美学思想,并最终以 “生命冲动”、时间“绵延”、“直觉”体验等代表观点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生命主义哲学体系,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927年,柏格森以“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表达技巧”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就柏格森时间的“绵延”等哲学观点与艺术美的关系做了很多理论研究,本文就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柏格森直觉主义认识观在音乐审美心理中的体现。
一、柏格森直觉体验观
柏格森认为,直觉体验的认识方式与通过分析、概念等传统理性思维认识方式所获取的结果不同:分析与概念都是借用已经被抽象过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描述、反映事物,所得到的结果只反映出该事物与其他类似事物普遍的共性基因,而忽视了反映对象独具的构成因素,因而只能产生孤立和片面的认识结果。而直觉是通过体验去把握绝对实在(绵延)的方法,柏格森给予直觉两个定义:首先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另一个定义:“是指脱离了利害关系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本能。它在对象上反思自身,并且能无限扩大对象的范围。”他认为,直觉体验的作用就在于使我们能从对象内部的角度;把对象特征统一起来作为集合物来认识,即从其内在“绵延”的角度来理解其个别部分,因此所体验到的对象是具体的、客观的整体。
柏格森认为人的心理具有内外两层:外层是以感觉、表象、概念、思想等一些具有明确意识因素构成的理性自我,具有不连续性。共同内层则是意识的真正本质所在,它代表了人心灵深处连续的、不断变化着的内在精神。因此,唯有依靠直觉去解读心理状态永不间断的“绵延”变化,才能真正了解心理深处的内在精神。对于这点,传统的分析与概述等理性认识方式是无能无力的。同样,要感知和了解作为内层意识物化后的艺术产品,也只有依靠直觉与体验才能完整地把握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柏格森的观点从本质上阐明了审美认识与科学认识之间的差异,这些独特的认识观也形成了自他之后,西方美学由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生成”论的转折。
二、音乐审美的心理过程
音乐审美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实践性活动,音乐的审美过程是欣赏者对由很多听觉信号改造而来的音乐审美意象的体验过程,这不仅是对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成果的被动接受,更多的是欣赏者作为主体通过自身审美意识参与、填充和丰富音乐作品,使音乐作品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中能显示出不同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由于外部的音响是物理现象,而内心情感是心理现象,因此音乐审美过程既有感性体验也包含理性认识。这表现在:当我们听到按一定节奏和节拍组合起来的、音高不同的多个乐音所形成的旋律、乐段、乐章或是完整的音乐作品时,音响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叙事功能,无法形成一个真实的“形象”,审美过程需要不断依靠欣赏者记忆、想象、联想、意识等心理活动,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持续地进行感情体验。可以说,音响感知只是整个音乐审美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之后,审美主体会凭借各自的生活和感性经验,自然地对审美客体进行感情上的直接体验。为了得到对作品内在感情更深入地体验,欣赏者需要充分地发挥联想与想象,并借助理性认识的参与,从各方面去分析和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将感性的听觉体验与理性的判断、思考结合起来,更好地将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活动融为一体,得到更多心理感受,形成对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上的审美认识和评价,达到心灵与情感的升华,然后,理性认识又进一步转化为更为深刻的感性体验,最终达到音乐美的充分欣赏。
三、柏格森直觉主义与音乐审美心理
传统的美学研究习惯于从外部客观存在去寻求艺术的根源,常常将美看成是通过感性认识而把握的外部对象,而忽视了审美过程中人的个体情感与个人意志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柏格森的直觉“体验”观念使我们认识到,艺术的欣赏并不等同于科学认识相对客观的认知行为,而是一种依赖于个人情感的,以直觉体验为主、无功利的认识活动,艺术的欣赏必须与人的情感及心理状态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对艺术性质的理解从传统的科学、知识层面上升到情感、生命层面。在音乐欣赏中,直接“体验”观念具体表现在,欣赏者在对音乐音响及其形式结构进行直接的感知时,往往并不是先去寻求运用某一概念体系对音乐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旋律是如何构成的,和声是如何进行的等等,音响感知主要是欣赏者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进行感性的体验,是一种个人情感参与的,以直接体验进行的、无功利性的心理活动,并且“音响感知能力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在欣赏实践中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即直觉“体验”观念的参与。
音乐作为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形式,感情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感情体验过程既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本身感情内涵的体验过程,同时又是欣赏者将自身的感情体验与作品的感情内涵不断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在感情体验过程中,首先需要欣赏者自身感情经验在感性上的直接体验,这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然后,欣赏者还应从音乐形式分析、时代风格、内容的解释等各个方面对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理性认识参与的分析,以能更为准确而深刻地领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感情内涵,但即使在这一过程中,直觉体验也仍然参与其中,由于欣赏者的体验不可能和创作者创作作品、表演者演奏作品的感情体验完全相同,欣赏者必然会无意识地将主观感情带入其中,这就造成“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正是这种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而,直觉“体验”观念会不断地和其他审美心理活动相融合,始终贯穿在音乐欣赏审美活动之中。
根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道德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受到道德上的满足,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否则。感到惭愧和内疚。(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例如,人对新异事物会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对不认识的事物会有新奇感和疑虑感,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就会产生喜悦的情感;遇到问题尚未解决时,会产生疑虑的情感。对科学真理的热爱、坚信等,对谬误和偏见的蔑视等,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3)美感:当人们根据审美标)隹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美感。例如,对美好事物和心灵的赞美、歌颂、感叹,对丑陋和粗野行为的蔑视和鞭挞等都属于美感。
感觉和直觉主要表达个体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维度,一种感觉上的维度,一种情感上的维度。
感觉直觉维度这意味着个体在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过程中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但在每一个维度的两极中个体总是自然的倾向于使用某一极的方式。偏好和行为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在下面还会讨论。
注意
外倾型个体需要通过经历来了解世界,所以他们更喜欢大量的活动,并偏好于通过谈话的方式来思考,在语言的交流中对信息予以加工。而内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内部的精神世界,其心理能量通内部的思想,情绪等而获得。
内倾型个体在内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看重发生的事件的概念、意义等,因此他们的许多活动是精神性的,他们倾向于在头脑内安静的思考以加工信息。外倾型个体经常先行动后思考,而内倾型个体经常耽于思考而缺乏行动。
1、性格内向、忧伤、敏感,喜欢用美丽、浪漫、自我的方式表达感情,具有丰富的艺术气质。
2、追求与众不同,情绪化,很难被常人理解。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认为一切都是表象:心情、态度、品位都是情感关系的布景。
3、有着极强的缺失感,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别人有但自己欠缺的事情,并因此自爱自怜常觉得找不到一段绝对心满意足的关系。
4、为自己的缺失而痛苦,认为自己不完美,所以不配被爱,也常暗自做好被离弃的心理准备,但这种所谓的准备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欺的状态而已。
5、忽略当下的生活,不关注身边的人或事,如果我们是4号感觉型身边的人,我们很容易因为无法获得他们的关注而心情沮丧。
6、他们厌倦日常生活的乏味,他们可能通过戏剧性的行为,甚至破坏性的行为来增强情感关系的激烈度。
谈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谈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趋势在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并存,下文是研究和探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是自19世纪中叶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各种哲学流派统称。 在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才最终确立。 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进行转变。 20世纪前页,随着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也就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暂时出现了比较繁荣的现象,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经济停滞和社会动乱,同时相应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也开始逐渐加深。一般而言,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都直接或间接地在 现代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中反映出来。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页的这段时间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形式演绎逻辑使得数理逻辑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越来越受重视,同时由于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导致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使的这一基本的科学概念的结构发生了彻底地变化,表明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人类的认识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新兴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类的知识范围,出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和技术融合的整体化趋势。对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功能的出现,同时也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1 在这个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若干本文由意见
(一)由于科技的发展,西方哲学家开始摒弃西方古典哲学逐渐向信息化社会,科学化社会迈进,确实有少数的人将科学和人的关系分开来,然后去进行观察,认为这几者之间存在区别,不能够混淆,同时也分化成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思想,两种倾向。后来,西方思想家似乎发现,仅仅是从一个纯粹的科学立场,或者是从单纯的人文立场,来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难免就会出现偏颇。所以,特别是在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西方科学与人文哲学的哲学理念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后现代形而上学”,“后哲学”的思想开始崛起,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可能不再是一个转折点。因此,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生活以及人本主义主义的观点并不总是泾渭分明,但也有一个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客观进程。
( 2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趋势在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并存。现代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都是从十九世纪的古典哲学中分化而产生出来的,不同的哲学流派,虽然其内部派系很多,更换频繁,但由于各种现代西方社会的时代特点,因为古希腊思想肆万影响和西方古典哲学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样就形成了两个主要趋势。同时这种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通过这两个大趋势之间的对抗和辩论,两大体系也在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并且还会出现融合的现象。所以,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现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在14个国家中对七十年代的46种外国哲学期刊,以及超过十四万篇的论文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普查,普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证实。
2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21 经验的衰落和理性理论逐渐上升
通过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长期辩论,经验理论开始淡化衰落和理性的理论开始崭露头角。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孔德以及由罗素发展的经验主义分析在英美哲学中一直据主要地位。实用主义在欧洲大陆在很大程度上也倾向于经验主义。在此期间,只有合理的新士林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后期各方面的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发展,试图还原在现代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者的主导地位。对于经验注意造成了重创,但是都是来自心理的。心理学派的蓬勃发展,使的理性经验主义有了最佳的反驳证据。按照认知科学的意见,哲学家的头脑绝对不是一个白板,通常最简单的看法也会对人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各界对于图像的存储和检索信息变得更加繁杂,经验论者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能够使用,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意识,认知模式或范式对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新的物理批评反对经验主义的实验结果,同时对于理性理论的复兴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经验主义或理性的灵魂被严重的忽视,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的存在,为现实的观察提供了便利。最科学的现实主义者反对经验主义,但是很多的现实主义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这个理论的对象可以有效果,即使他们是无法观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地位的变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2 相对主义取代一元论
由于逻辑学,伦理学,科学以及其他的领域的不断发展,哲学也越来越多元化,同时相对主义取代了原来的一元论。哲学家不再相信永恒的,普遍有效的,独特的范式,承认伦理的合理性,当然相对于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范式甚至逻辑规则也各不相同。哲学家出现多元化倾向,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理论验证:有些人认为这是可以容忍的,这些理论都揭示了人类和历史的事实。 FEiyeere弯曲理论,使的科学家是理论的发明者,同时也确定了标准形式。在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哲学等文化历史放麦纳,相对主义的特征被逐渐的去除,多元文化的倡导者也会同时或先后出现不同的标准,并在它们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成为了一个相对主义者。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流行的道德相对主义,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不占主导地位。多元论反对固定的标准,但也反对相对主义。
23 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语言学习
分析哲学家倾向于相信科学问题,事实上,科学研究没有语言问题也很难达到合理的效果,语言问题就是对哲学问题本身的诠释,所以科学的问题也还是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的。这些方面通常主要关注的就是正式语言或日常语言之间的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很不同的重点。一类是将不同的语言或谈论作为分析和澄清,如宗教,伦理和科学讲座等哲学的各个分支体系。所以说,哲学就是谈谈心谈谈话,这样的哲学语言属于第二级,使用元语言进行谈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只有在人工语言或者形式化的语言才能够给予明确的区分。哲学家持有这种观点认为日常语言有很多的缺陷,无论什么样的谈话,必须应该构造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而不是那些究竟是谁使用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澄清会谈出现的许多话,包括句子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的方面。
在语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盎格鲁 - 撒克逊国家流行的主要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在欧洲大陆和的到了诠释和流行,比较分析这些哲学更应该注重通过语言来分析这些哲学的不同,但是也不能够只是进行语言的分析,对于所有的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甚至是自然现象,都应该作为相应的代码或符号来对待,或者时将其作为相应的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拓展西方哲学近现代时间观的演变论文
摘要 时间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所以对时间观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方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当代哲学中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柏格森、海德格尔、德里达对时间及与时间相关概念的哲学论述的分析与比较,对西方哲学近代以来时间观窥见一斑,从大体上把握西方哲学与科学中时间观发展的脉络。本文将一些抽象的哲学观点通过比喻和图表解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时间观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字 时间;绵延;存在;分延
时间与所有存在息息相关,但却很难准确地定义。因而,时间观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对时间进行过思考。随着哲学不断地发展,时间问题逐渐成为一些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在西方近代、现代、当代哲学中,出现与一些与时间紧密关联的哲学概念。本文就要将几个与时间相关的哲学观点进行梳理、阐述、分析与比较,对西方哲学近代以来的时间观进行一些探讨,并反思其变化,对这些时间观的本身正确与否暂且不予置评。
一、三位著名哲学家的时间观
1、绵延与时间——柏格森的时间观柏格森是西方近代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的代表哲学家。柏格森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绵延。绵延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连续的,是质的连续不间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不可分割,也不可测量。实在的本质是绵延,眼前的物质只是绵延的一个“截面”。同样,人的真正的自我,并非形而上的自我实体,也是一种绵延。因为空间是可以分割的,所以对空间的研究可以采用理性。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时间,应该使用直觉。因为理性活动截断了绵延,而直觉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绵延本身。一团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其形态在时间中不断变化,每一刻都是不相同的,这就类似于绵延。如果用照相机去拍,可以得到一个瞬间的火焰的形态的照片,但如果用这张照片和正在燃烧的火焰进行对比,会发现火焰形态在很多细节上不同。照片上的火焰形态是截断了火焰形态的绵延产生的,它丧失了不断燃烧涌动的本性。所以运用理性去分析绵延上的'某个片段,就好像用照相机拍一张火焰的一样,是徒劳无益的。如果想了解绵延本身,靠截取是无用的,只能用直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可能同时两次踏进一条河流。”
2、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主张“悬置判断,面向事件本身”。所谓的“现象”是悬置理性思维,直观事物本身呈现出来的普遍共相。海德格尔则认为胡塞尔现象学还原后的“对象本身”,还只是自己显现出来的“存在者”,有些是真相,有些是假象,而使“存在者”开显出来的“显示”更为重要。这种“显示”就是“存在者”自身的“存在”,或者说“存在者”如何“存在”。运用理性、直觉可以认识、把握“存在者”,却无法体验“存在”本身。只有作为深层感性的“烦”,才能将“存在”开显出来。这是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原理,对传统哲学中理性、直觉等概念进行“悬置”后,直面事物本身的产生的领悟。可以说,“存在者”还是一种认识对象,而“存在”则不是一种认识对象,它甚至不是一种“对象”,只是一种呈现,一种过程与状态。“烦”是因为“此在”感受到自身及其他存在者“活生生地存在”而产生的深层情感。根据佛洛伊德学说,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部分。意识只是心理活动的“冰山一角”,无意识才是“除一角外的整座冰山”。理性是意识的自主性活动,直觉是比理性根本的意识直观感觉,而更为根本深层情感“烦”则与无意识有联系。所以,“烦”比“思维”、“直观”更为贴近人的真正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即“此在”的“在场”,由此产生了“现在”。将“现在”作为分界点,“过去和将来”也随即产生。这三种时间状态对应“此在”三种存在状态:抛掷态(过去),沉沦态(现在),生存态(将来)。但是,“此在”永远是存在于“现在”的,而“过去与未来”只存在于幻想和想象当中,所以此在的三种存在状态是并列、交织于现在的,三种存在状态并没有先后之分。海格德尔的时间观:
3、分延与时间——德里达的时间观西方当代解构主义的代表哲学家德里达提出“分延”概念,将词与物的关系由能指到所指的纵向关系(由索绪尔提出)转化为由能指到能指的横向关系。“分延”是文本中能指到能指的不断区分与推延,将一个能指从其他能指中区分出来,推延到一个新的能指,由于文本无法创造“所指”,所以只能不断创造新的“能指”将“所指”推延,因此分延是无限的,“所指”永远“不在场”。能指不断地分延,是一种时间性的过程。能指的分延路径称为“踪迹”,把握“踪迹”即顿悟,但是这种顿悟并非“所指”真正的“在场”,只是把握了“踪迹的踪迹”而产生的一种“到达所指”的朦胧幻觉。这就好比一个人要去某个地方,道路错综复杂,而且终点离起点无限远,因此人在走的时候就不仅需要知道走的道路,还得知道怎么选择合适的道路去走,才能走向终点,如果走路的时间也是无限,那么这人就可以到达终点。同样,把握“能指”分延的“踪迹的踪迹”,相当于把握了整个“踪迹”(虽然是无限的),产生了一种“到达感”,似乎“所指”已经“在场”。这又好比面对一个无限的数列,虽然可以找到其通项公式,计算出其任意一位的数值,似乎是把握了这个数列,但无论你算出哪个数字,都还有更大(更小)的数字,你无法到达无限的边缘。因此,该踪迹没有终点,主体对能指运动踪迹的把握只是一种“顿悟”。从德里达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不仅能指可以分延,能指的差异也可以分延,因为能指的差异也是一种新的能指,因而可以分延。人对“时间”的顿悟就是由不同的能指之间差异的踪迹形成的,即两个(或多个)能指之间的差异分延到另外两个(或多个)能指之间的差异,这种不断的分延形成的差异的踪迹,对不同差异的踪迹的把握,产生类似对点状“现在”的顿悟(并不是“现在”的终极意义)。但是,由于踪迹不断分延,差异的踪迹也是如此,所以点状的“现在”(作为被真正理解的意义上)永远无法到达,而其“所指”也并非一个实体。因而,点状的“现在”被解构了,导致“过去”与“将来”也随即被解构,最终导致线性化的时间也被解构。德里达将“点”变成一个无法完全把握其意义,只能顿悟的能指撒播的“踪迹”。由于,“时间线”是由无限的“时间点”构成的,所以“线”无法真正被构造出来的——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真正成为。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德里达的时间是一种非线性化的无法真正理解的时间,而只能通过“顿悟”去把握。德里达的时间观:
二、三位哲学家观点的比较
1、生命的本质与存在的本质——柏格森与海德格尔的“异”(1)直觉与情感柏格森倾向于用直觉把握绵延,海德格尔则倾向于用深层情感“烦”体验存在。柏格森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绵延,而绵延是不能被分析的,只有直觉可以把握绵延;海德格尔则认为存在的本质就是“此在在场”,而“此在在场”产生“现在”,“现在”产生“时间”,理性与直觉只能把握“存在者”,只有通过深层情感“烦”才能体验到“存在”,存在的本质就是时间。(2)特征与来源柏格森关注的时间的特征,海德格尔则关注时间的来源。柏格森提出时间是绵延,是将时间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时间的特性、特征,即时间有什么特点。海德格尔则重点研究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认为时间就是存在的本质,而时间产生于存在(“此在在场”),时间相对于“此在”才有意义,与“此在”联系密切。2、“此在的在场”到“差异的踪迹”——海德格尔到德里达(1)由“此在”到“差异”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此在”开显出来继而产生的。德里达则认为比“存在”更为根本的是“差异”,有“差异”才有“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才有“此在”与“存在”的区别。所以,“差异”是一个比“此在”和“存在”更为根本的概念。(2)由“在场”到“踪迹”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存在”是一种“在场”的状态,正因为“在场”才有“现在”,在场是一种显现。德里达则认为“在场”只是一个假象,所谓的“所指在场”只是掌握了“能指”分延、撒播的“踪迹”。“踪迹”是通往隐秘的道路,所谓“在场”是道路的终点,但德里达认为这条道路是没有终点的。因而,踪迹是一种隐匿。
三、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时间观简述
历史上哲学家的时间观简述: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哲学史上时间观的发展大致遵循了客观化解释与主观化解释的交替的脉络。观念的发展类似一个圆,重新回到起点,但却达到更高的层次: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格森是一个圆(主客观是分离),从柏格森到德里达又是一个圆(主客观交融),第二个圆比第一个圆层次更高。另外,科学史的时间观也发生重大、颠覆性的变化。时间由线性绝对,变成非线性相对的;由均匀地流动,变成不仅可以收缩膨胀,而且可以倒流。将两个表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哲学理论与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大体是一致的,即否认线性绝对时间观。
四、结论
哲学对时间的认识,从近代、现代、当代三位著名的哲学家的观点来看,由生命绵延阐述时间特点,转化为从存在的角度阐释时间,最终转化为从差异的踪迹角度去理解时间,使得作为生命绵延的纯粹时间,被“此在在场”斩断三分,与存在的三种状态密切相关,成为存在的本质,但最终因为此在无法在场被彻底解构了,成为由不同能指间差异地分延的不同踪迹。海德格尔将线性时间横向截断,而德里达却将时间点纵向解构为一个差异无限分延的踪迹,只能靠顿悟去把握。“现在”作为一个“点”不复存在,而成为一条“射线”。因此,宏观的线性绝对时间观被解构,留下了非线性的、相对的、理性无法真正理解的“不在场”的时间观。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