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灯笼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第1张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主要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资料: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1][2]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1][3],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4][5](朗读人是卫东[6][7])。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8]

灯笼

吴伯箫散文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朗读人是卫东)。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摘要: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吴伯箫的灯笼以灯笼为题的作用:①点明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②激发读者的兴趣。③灯笼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文中与灯笼有关的地方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灯笼》吴伯箫写了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和父亲一丝不苟地制造每盏灯笼,还有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这三件事。《灯笼》是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的作品。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

鲁迅写的《灯笼》主要描写了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盏灯笼,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三件事。

吴伯箫的《灯笼》讲述了有关的灯笼的以下回忆: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鲁迅《灯笼》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线索,也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58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