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保障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而建立的行为模式或社会规范体系,基本含义有三层,(1)指社会形态;(2)指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3)指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制度。“在价值多元化时期,社会价值意识的整合水平,已不完全归因于主流意识形态或某种政治需要,而是依靠社会制度基础上人们的社会公共意识和情感需求,主要是社会正义感的强弱。”人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制度保障是最终能否发挥人的正义感,实现正义社会的关键。在道德发展阶段,外在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制度、规范、榜样等对人的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罗尔斯认为,对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选择应当优先于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选择,社会成员的正义感在制度范围内的各种力量中具有一种根本性的作用,由正义感调节的社会才能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更准确的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制度保障,才能为道德找到牢固的根基。总之,制度的保障和个人的德性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梁禹祥认为的“制度伦理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体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信念,强调的是社会基本制度的道德合理性;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依靠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还需要社会制度的力量,法制法律的力量,虽然道德具有更深的价值性,但法律是道德的补充,违背道德的法律应予以废除。法律和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有利于道德及功能发挥,但仅靠法律和制度很难形成完美的道德人格,而且道德人格最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们行为选择的道德一贯性。所以说,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也是法律的人格保证。要做好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有助于实现正义社会的有效机制。 人类之爱是同他人为友,发扬正义才能真正做到人类存在和社会稳定的目标。正义的行为体现了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畏精神和巨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富有正义感的人具有神圣的美德,崇高的美德,人性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美德,奉公守法的人和正义的人都是正义的,美德要求当然要以是否符合正义为标准即服从美德就是服从正义。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正义的火苗会惠及全社会的成员。我愿奉着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敬畏与崇拜之心做一个有良知,有正义的人,也希望这将有助于全社会建立心灵的相通之系统,去建立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的社会。
总之,从道德心理学角度发展人的正义感出发,结合制度的保障是实现社会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基本社会化或早期社会化
(early socialization)
它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这四过程,对个体而言是基本的但至关重要的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
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现实生活中,许多成人在生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内容时,诸如家庭的建立、工作的调动、经济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变更、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变化、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等,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导致自己的认知与行为难以与环境和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此,促使个体步入一个新的社会化进程——继续社会化。它是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即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它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这意味着个体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再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再社会化通常是指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
(reversal socialization)
它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按社会化内容划分
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和相互交流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
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按其不同的性别要求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此外婴儿的性别认同也不一样: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等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几个方面:
1.道德观念
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2.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3.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
4.道德行为
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论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 它涉及多个领域, 就公正类别来看, 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 “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 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 “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 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 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 往往唯利是图, 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 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 相反, 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 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 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 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 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 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 我们也不难发现, 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 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 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社会公正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可程度与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说社会公正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话, 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是社会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射和印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公正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大提高, 但社会不公正问题也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刺激和影响下, 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水准出现不稳定、迷乱、失衡甚至扭曲。许多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仇富心理、求官骂官心态、借名人一夜成名的动机、以暴露个人隐私来自我表现的欲念, 以及平均主义情结、恋旧于计划经济的心态等, 无不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刺激作用的结果。至于那些因社会不公而报复发泄、因生活压力而抱怨敌视社会、因贫困而堕落等负面道德反映, 更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在道德领域的极端反映。可见, 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广泛存在正严重侵袭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领域, 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 我们不能把消极的或负面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出现, 都归结为社会不公, 还必须分析和探究其他因素和根源。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社会不公对人们的道德心理的挫伤和不良刺激。
三、努力实现社会公正, 促成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
社会公正与道德建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不能不重视通过或利用社会公正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促成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并借助于道德建设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推动社会公正程度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首先, 应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加强物质文明的建设, 从而丰富和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这是优化人们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根本途径, 也是为良好道德水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的唯一出路。春秋时的管仲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可见, 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受其所处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透过社会不公正的现象看其本质, 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 社会公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公正问题, 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公正问题。要减少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应该从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源头着手。
其次,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 构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制度环境。发展社会的政治文明是实现社会公正, 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的重要途径。社会公正是基于人的社会关系而言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也就没有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人们的公正观念、公正标准、公正行为等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表现。要使人们感到公正或公平, 就要利用政策、法律和法规调整好社会关系。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分配关系问题, 亦即人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及其共享的问题。事实证明社会越发展, 物质文明水平越高, 人们越是在乎物质财富较为丰富条件下的分配不公问题, 在这方面一旦出现了社会不公或让人们普遍感到社会不公, 对人们积极性的挫伤以及对人们的信仰、信念(尤其是道德信念)的动摇, 都是不能低估的。社会公正还关系到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前景和社会理想模式的向往与追求的问题。而任何社会理想的实现, 都与政府的引导与决策直接相关。社会公正与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公正程度及其落实政策的公正水平是成正比的, 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又与他们对政府公正性的评价高低成正比。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中, 以政府部门及国家公务员作为参照系, 则是大多数社会成员评价社会公正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说, 制度设计与执行的社会化、公开化与民主化对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及其政府必须勇于担负起社会公正之代言人的角色,并通过制度设计调整利益结构创造社会公正。一个公正开明的政府, 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一种公正文明的社会制度环境, 本身就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和鼓舞。
最后, 应加强公民公正意识和科学公正观的教育, 并以此推动社会公正程度的提高。公正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对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等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代美国的道德模式中, 就特别重视公民的公正态度和公正行为的培养。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等手段, 在提高社会的全面公正程度的同时, 加强对社会成员良好公正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有人认为: “要使一个人因为社会规范的合理性而遵从它, 关键是要向他表明什么是公正”。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对传统道德和品德结构中知、情、意、信、行的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 就会发现, 无论它们中的哪个因素都离不开人们的公正观念的影响或干扰。要完善公民的人格, 培养良好的道德水准, 需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人们的公正意识(道德意识)、公正心(道德情感)和正义行为(道德行为), 推动社会公正程度的提高, 实现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问题一:正义什么意思? 成王败寇! 胜者就是正义,负者就是邪恶!
问题二:什么是正义 正义我觉得就是在争议的团体叮围内,大部分人所认为是正确的意义。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今天穿的衣服是黑色的,而别人都告诉你说那是白色,那你就会认为这颜色是白色而怀疑自己是否有色盲。
将这个例子一转换就不难理解什么是正义了。
问题三:正义是什么意思? 公正的、正当的道理
正确的含义,古时多用做书名,如《五经正义》3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
问题四:正义感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正义感 正义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指追求正义、伸张正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强化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于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而且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是古今中外人们视为最有正义感的表现。它是人们推崇的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德,体现了人们崇尚正义、追求公平的美好愿望。中国自古就倡导“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侠义行为。有很多人舍生取义,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有正义感不仅仅体现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敢和坏人坏事做斗争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大大小小事情上。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救死扶伤、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行为都是有正义感的表现。
问题五:匡复正义是什么意思 匡复正义
意思是:扶持,扶助正义
匡扶:匡,纠正,帮助之意,意为匡正扶持,辅佐;
正义: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
希望解答可以让你满意!
问题六:正义能量的含义是什么,请正确回答。 正义有对于事物有积极推动作用,让一切充满秩序、和谐的意义。
有学者也得出了生命是规律能量形式的,死物则是无序的理论,且大量实例是可证明这一理论的,
单“能量”的话形式上有正负,但连着正义就是说维持自然秩序,有推动事物,意义积极的。
可以说是道义上的,不违背自然且维持秩序保护秩序的“作用力”,而生物本身就是带有这种有序的小循环的,同样死亡后就成为了无序。
所以总的来说,往大的说就是维持秩序、和谐的力量,小了说就是指生命啦~图解的话那就是太极。
谈谈我院校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及对策研究
摘要: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新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等等。这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缺乏基本的正义感和社会公德,价值观扭曲。因此,我们要提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关键词:师范生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状况 对策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为了有效促进我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高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我们对我院的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1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分析
1.1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从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支持改革,关注时事政治,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但一些同学因受社会上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思想很现实,轻视政治和道德的修养,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1.2学风建设方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的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增加就业机会。但是,由于我院属于3A线的专科师范类学校,因此,有部分学生产生了一种低人等的现象,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求知欲望低下,每学期的前中期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的学生,这都表明我院学生的学风状况并不是很好。
1.3对课余活动、文化建设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希望结合专业特点,多参加课余文体活动、学生社团等工作,锻炼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对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单调,不够健康活跃,有不少同学把许多时间用在打牌、上网、玩游戏、逛衔等上面,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又浪费了金钱。
1.4学校管理与制度方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支持和配合学院的各项日常教育和管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实行这些管理没有必要,认为都是大学生了,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总之,同学们一方面希望学校严格教育和管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习,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另一方面又强调个性发展,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在调查中,我们还感觉到,大部分同学希望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学校或老师在学习、个人发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思想道德素质的几点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院的学生思想道德面貌总体上是健康的,富有活力及创新精神,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对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缺乏深刻认识,道德情感冷漠,缺乏基本的正义感和社会公德等。
当然,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们逐渐摆脱了盲从,增强了自主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分配不公、收入悬殊等现象,加上以权谋私等各种腐败现象以及通过各方面渗透的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等消极现象的影响,对他们不良思想道德的产生起着恶性导向作用。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我校师范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成长,因此他们说话行事较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3)学校的影响。长期以来,我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在学校的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虽然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可以获得评先资格。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德育课程的要求往往采取抵触甚至逆反的态度,很难把德育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学生在试卷上对一些非道德问题批判得有理有据,表现出较高的道德认知,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较低的道德标准,出现道德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3 做好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为一个十分混杂的矛盾的复合体,产生其原因又是多方面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努力寻求对策,充分把握他们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加强教育和引导,真正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抓出成效来。
3.1功日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新世纪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
3.1.1功口强理论学习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1.2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是联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从书本上学到的马列主义理论,从而转化为内心的理想信念。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的教育天地,能够更多地了解国情和民情,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来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人生理念。同时能够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些实事,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从中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以使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加坚定起来。
3.1.3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Ⅸ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知行统一,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同时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3.2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风建设,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针对我校学生因存在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学习缺少动力,自信心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加强学风建设,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前我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3.2.1力口强学风建设,更新观念要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我国多层次生产力的国情,需要多层次不同要求的人才。二是要加大课堂教学管理力度,严格考勤,强调行为规范,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找原因 寻对策,做好个别教育。三是要抓好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促进教学相长。 面任课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实务锻炼,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拓宽知识而。同时要广泛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2.2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把稳定专业思想,强化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树立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的思想,真正认识所学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能力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以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即是说,即使是师专学生,但只要能做到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跑起来能干,照样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针对人才竞争的新形势,着重解决学生被动消极的思想情绪,教育学生树立紧迫感和危机感,明确发展目标,奋发学习,练好基本功,立志成
3.3建立和完善我校德育管理体制
3.3.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长期以来,我校都是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它强调 专职德育工作队伍和专业化教育的作用,但忽略了德育教育的整体效力。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校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不断优化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的新体系,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合力效益。
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严明的奖惩,促使Iit常管理工作进一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做到党、政、团多方相互配合,院、系、班三级齐抓共管,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使思想教育工作收到实际效果。
3.3.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认真做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资助工作,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安心学业。并且积极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做好就业指导和相应的思想工作。
3.4力口强队伍建设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干部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敬业奉献。
3.4.1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和爱护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爱而不偏,通过自己的形态语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尊敬人、做好人。
3.4.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干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一要选好学生干部,并组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率作用,促使他们在专业学习、能力培养、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IIii真正成为广大同学的榜样,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3.5劝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3.5.1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是要结合师专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二是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搞好第二课堂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进交往与友谊,建立和谐、友爱、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让浓厚的学术工程图学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三是要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巩固专业知识。
3.5.2做好对社团活动的组织、指导随着我校院系的调植物生命素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整和改革,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也突出了学生社团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社团的管理和重点扶持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社团活动,并加强指导。
3.5.3加强校刊、校园网的管理与建设加强校刊、校内广播的建设,加强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通过对我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调查,我认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要全面发展,就不能片面发展,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这一切都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导引,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构建高专师范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Ⅸ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
[2]彭寿请《高校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O4(4).
[3]杨海波《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2006~).
[4]中共中央颁发的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5]王德广 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J]l中国电力教~,2004(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