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遗传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素质体现了它对环境的内化作用,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二)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适当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类蒙上了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家庭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家庭因素有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学校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的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是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学校因素有教育内容和教科书、教师、教学组织等。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一种非正式群体,在个体的成长中一直是个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要因素。 社会化在主要内容: 一)基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社会角色社会化 四)政治社会化 五)民族社会化 社会化特点: 一)贯穿终身;二)双向互动;三)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型人指的是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和善于交际的人。他们通常具有以下情绪和情感特点:
外向:社会型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外向性,他们热情、友好,喜欢与他人互动,容易融入团体。
乐观:社会型人往往具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能够保持乐观,从而更容易克服困境。
同理心:社会型人通常具有较强的同理心,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这有助于他们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
适应力:由于社交能力较强,社会型人更容易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感富有表现力:社会型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然而,社会型人也可能面临一些情感挑战,例如:
过度关注他人:社会型人可能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从而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甚至引发焦虑和压力。
人际依赖:过度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关心可能让社会型人在面对独自应对困难时感到无助和恐慌。
难以拒绝他人:社会型人可能难以对他人说“不”,这有时会让他们在平衡个人需求与他人期望之间陷入困境。
总的来说,社会型人在情感方面具有较高的适应力和积极性,但也需要注意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求,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爱”被量化之后,就可能斤斤计较、可能近于商业化操作或类似心理;但说“缺少感情培养过程”,未能理解是不是指“爱”的培养过程。
例子不太好举,打个比方吧。
比如,心里想着完成任务、应付差事,每三五天,就要去买一次菜;想着任务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对方提出意见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复。
如此说来,而好像,基于爱的量化(爱的基础上的量化),却又可以。
情感的分类有:爱情、友情、亲情、偏见情绪、社会情感。
1、爱情:爱情是最为广为人知和普遍的情感。人们常说“爱情至上”,这源于爱情可以带来极大的幸福和满足感。这种情感会让人们情不自禁地付出、奉献,并在关系中寻求相应的回应和认同。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它使人们愿意将一切献出,甚至在必要时也能保持信仰和承诺。
2、友情:友情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它能帮助人们达到更高的个人成长和消解孤独感。这种情感通常不会带有太多的负担或承诺,因为友情是相互协调和互惠的。与爱情和亲情不同,友情有越来越多的容错和变通空间,因为朋友们可以相互支持和鼓励。
3、亲情:亲情是最为私人化和特殊的情感,它超越了血缘关系。亲情的表现如果被分门别类,可以归纳成亲戚间的赡养,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和教育,夫妻间感情的相互依赖等等。这些方面的表现使亲情成为人类情感中表现最明显和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到人们情感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4、偏见情绪:偏见情绪则是一种相对负面的情感,它往往会导致歧视和偏见。它源于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固有偏见和主观判断,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地位歧视等。当人们不认识、不理解、不容忍或者害怕某些人或事物时,他们的情感就会带有偏见色彩。
5、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则体现了个体对整个社会的愿景和观感,它将人们与周围世界联系在一起。社会情感包括社会责任感、公民义务、自我效能感、领导能力等等。它让人们有一种带有激励和向心力的社会归属感;同时也可以产生强大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社会性更高的集体行动。
人的情感分为好多种,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还有一些介乎爱情与友情的关系。
而在这些情感中,范围最广的,应该属友情这一块了。
看过一期视频,就是关于探讨友情的,叫《荒野会谈》,由李雪琴、李松蔚、章若楠、席瑞、李浩源五个人组成的讨论小组,在荒野中搭了一个帐篷,煮上一壶茶,一起讨论人生和朋友。
在节目中,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东西,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上,也运用了心理学的知识去概括和定义。
不得不承认,专业的书读得多真的是好啊!都是硕士博士出身的人,说出来的话比一般人就具有更高的水平。
比如,他们在讨论朋友时,提到了“朋友有提供情绪价值和提供实际帮助两种,哪一种更有价值?”
李松蔚认为,他需要的是后面一种朋友,就是朋友之间,有事说事,没事可以不联系的一种关系。
这其实跟他的年龄和性格有关。80后的李松蔚,从小就不喜欢社交,他宁可自己抱一本书在墙角看,也不愿意去跟别的孩子玩。到大了,他自然认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朋友,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席瑞的观点就跟李松蔚不太一样,他认为可以要能够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但同时,他也需要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因为这一类的朋友能够让他快乐。
这样的观点其实也没有错。世上的人,性格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而人在社交关系里,所需要的对象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人说可以不需要社交吗?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有人就这么做,只不过这样的人太少了。
在对朋友的定义上,我们通常把能够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定义为“关系铁”的那一种,因为能帮、肯帮是很难得到的一种朋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都会有自己的难处,有时候或者想帮也有心而无力。
但是这样的朋友关系,往往需要知根知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对彼此的认可,只有这样,一段“铁”的朋友关系才能成立。
能够达到这样的朋友关系,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现代的人,自我意识都非常强烈,如果没有让他能够认为需要帮助或者他愿意去帮助的人,是很难让人主动做到这一点的。
所以李松蔚所需要的朋友类型正好契合他的性格特征,或者本身,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而席瑞所愿意得到的那种“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事实上在生活中更多一些。在社交圈里,也许有很多人并不具备能够帮人的条件,但他却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愉悦,让别人获得开心和快乐。
这种朋友其实也很重要。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大,很多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很焦虑的,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如果这种压抑的心情得不到舒缓的话,人就有可能会得病。
若是他正好遇到一个能够带给他开心和快乐的人,让他的心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减压,我想这种帮助跟那些提供实际帮助的人,作用是一样大的。
有时候,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的人或者并不需要高情商,因为他只需要给钱,给方法,给资源就可以,可是带给人情绪价值的人,绝对是一个高情商的人,他所给予的那种东西是无形的,却又是恒久的。
从精神层面来说,提供情绪价值的意义要比提供实际帮助要多一些;而从生活的现实来说,提供实际帮助,又比提供情绪价值的作用会更直接更有效果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