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感情吗?有没有能证明植物有情感的案例提供呢?

植物有感情吗?有没有能证明植物有情感的案例提供呢?,第1张

在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莎,著名苗圃经营者卢萨·巴班克经过漫长岁月培育出无刺的仙人掌新品种。据巴班克说,干活时他常与植物打招呼:“不要害怕啊!保护身体上的刺是没有必要,因为有我守护着”等等,久而久之他培育出了无刺的仙人掌。对此,巴班克深有体会地说:“不管对植物做什么样的实验,一定不要对它保密。特别是要发自内心地给它们以帮助,对它们的纤弱生命奉献爱心和敬意。植物有20种以上的感觉,并且因为与动物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理解是困难的。草木是否能够理解语言不清楚,但似乎对语言能作出某些反应。”

测定植物的反应

巴班克在加州完成新品种的同时,在加尔各答总统大学从事植物感情研究的物理教授博斯也注意到,金属与肌肉对压力的反应极为相似。由此推想植物肯定也是做这种类似研究的理想对象。

植物是有生命的组织,虽然没有通常的神经系统,但是在许多方面植物具有与动物一样的功能。例如植物借助循环系统可顺利地呼吸;没有消化器官但有代谢产物;没有肌肉,但能做运动,尽管这种运动极缓慢。所以,动植物尽管生存方式不同,却进行着同样功能的生命活动。博斯还认为,植物虽不具有神经系统,但是对外界刺激同样也有反应。

因此,他设计了一套装置,能够把植物组织微小“动作”放大几千倍。通过这个装置,他查明七叶树的叶子、胡萝卜、芜菁等,能以金属、动物肌肉同样的形式对压力作出反应。他还发现,植物与动物一样也能被麻醉。例如向植物喷氯仿,它会“失去意识”:给它供应新鲜空气后,它又苏醒了过来。

5年后,博斯把以往的实验结果汇总出版了两卷题为《植物的感应》的书。其中他查明爬虫类或两栖类动物的皮肤与植物的果实或蔬菜表皮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非常相似;植物与动物的肌肉一样,对连续的刺激也会显示“疲劳”;另外,植物的叶子与动物的眼睛对光的反应非常相似。

这种探索虽然是很自然的,但实验结果遭到当时一些人的嘲笑。尽管如此,博斯仍继续研究,进一步改进了装置,已能够将植物组织的生长放大1000万倍。他在接受《科学美国》杂志的采访时说:“如果利用这个装置,不超过15分钟就能证明植物对肥料、电流等各种刺激酌反应。”

20世纪70年代,当时苏联的《真理报》也报道了有关同样的实验。据莫斯科的季米里耶塞夫科学院的植物生理学主任格纳尔说:“犹如与植物们谈话似的,看上去植物好像是倾听这个善良的白发老人在说话。”

该科学院用胶卷摄下了植物对环境因素包括苍蝇或蜜蜂的接触及伤害等是如何反应的,并用类似测谎器的记录装置记下了植物的反应。另外也发现,浸过氯仿的植物,即使加大对它的刺激,它也不显示反应。

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国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在大苹果园里,果树对果农的疾病或精神状态会有所反应。他们还对蔓生植物之一的喜林芋能否识别矿石作过实验。其方法是将某种矿石和不含这种矿物的石头分别放在树旁,结果发现喜林芋对刚一放在旁边的矿石好像受到电击似的,而当将不含这种矿物的石头置在其旁时却不显示任何反应。

植物也有“感情”吗

一天,在美国从事测谎检查工作的巴克斯特因在办公室里闲得无聊,一时冲动,把测谎器的电极夹在龙血树(夏威夷产的一种观叶植物)的叶子上,结果龙血树出现了与人感情兴奋时同样的反应。这个事实令巴克斯特大吃一惊,并决定调查植物是否也有感情。

我们知道,如果测谎器指针剧烈地摆动,这意味着被测谎者瞬间感觉到自身危险。巴克斯特在植物中也发现同样的情况。首先,他把龙血树叶子浸泡在热咖啡中,测谎器未显示有大的反应。接着他虽没说话,却在脑子里想:“这回烧叶子该怎么样呢?”就在那瞬间电极的指针剧烈地超程摆动,它的反应比实际烧叶子时还大。而且当他假装烧叶子时,却完全未见反应。此后他不断进行实验,发现植物对同一室内生物的死亡会表现不安,并且会识破人类的谎言等。最终巴克斯特得出“植物也有感情”的结论,并将此称为“巴克斯特效应”。尽管人们对“巴克斯特效应”有种种异议,甚至认为极其荒谬,但他的实验却引起人们的注意。

农作物对音乐的反应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的一位苗圃主做了一个试验:让水仙属等春天开花的球根在秋天开花。结果发现,在一个温室里,由于助手总是用小型录音机一边听流行音乐一边工作,无意之中在那个温室试验的成功率明显地比其他温室高。

当时,人们就植物对各种声音的反应进行了各种实验。植物学家史密斯用玉米与大豆做实验。在温度、湿度相同的两个育苗箱里分别播上相同的种子。让一个箱子24小时听美国作曲家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而在另一个箱子里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结果是显著的:让听曲子的种子发芽早、秆也粗、绿色也浓。史密斯还把听音乐和不听音乐的苗割下来秤,结果不管是玉米还是大豆,均是听音乐的一方质量大。另外,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小麦种子听频率5千赫的高音,发现小麦苗成长加快。

1968年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一名叫雷塔拉克的学生在两块地里同时将玉米、红萝卜、老鹳草和紫苣菜等混种,然后向一块地播放从钢琴录下的大音阶“喜”与“来”的录音,每天12小时。3周后,不断听音阶的一组除了紫苣菜外,皆枯死,其中有些像被强风吹倒似的,主干朝远离声源的方向倒伏延伸;不听音阶的一组均正常地生长。

接着雷塔拉克与老师普洛曼一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植物最喜欢的是东方音乐,特别是印度的西它尔等弦乐器,有的植物听了这些音乐后,能以2倍的正常速度生长。继弦乐器之后是古典音乐,特别是巴赫、海顿那样有人情味的音乐,这时植物会朝着声源的方向生长。另外,除了打击乐器外的爵士乐、民间音乐或乡村和西部音乐好像对植物完全不产生影响。而摇滚乐是令植物讨厌的,因为植物总是向远离声源的方向躲避,甚至引起发育异常。

此外,尤埃尔·斯坦恩纳伊梅尔从物理学和生物学两方面进行了考虑,他认为音乐的波动有助于制造细胞生长用的蛋白质,并对风味等产生影响。1993年他用西红柿做了实验,结果是27%的植株增高,结出的果实也大。但是有些西红柿出现茎坏死现象,他认为这是音乐“播放过度”所致。

植物这种“感情”反应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反应是不是单纯的条件反射或者是对某种频率声波、电磁波的“共鸣”?或者植物真的也有相当于动物的耳朵的器官?或者植物有迄今为止还未被发现的功能?总之,如果植物真的存在“感情”反应,要揭开其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3月7日表示,他们已经对一棵植物进行了基因方面的改造,培育出了一种可以与主人进行交流的植物。当植物感觉“口渴”时,就会通过发光的方式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主人。

http://xiangdongbokeecom/4624332html

植物并非人们当前所认知的没有感觉、感情、思维及行为的,它与高级的动物一样有同样的情感与语言,无非人们认知的缺陷,仅从人五官的角度去难以感受到的,如蝙蝠的超声波传感就是不用仪器难以测到的,植物间已证明的气体化感传递也是不用精密工具难以令人认知的,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先进工具把人们局限的感觉得以科学的延伸扩展,把植物的行为语言得到转译,变成形象化或量化或声化的信息,让人真正能听懂与理解植物的行为语言情感,这就是植物的语言行为科学。

http://kfzxzwkfnet/xxlr1aspid=8968

根据我在过去五年来与各方面的专家及研究者所进行的用意识与植物沟通,调控植物生长的约180余次实验和演示,我坚信人在进入某种功能态后确实可以与植物沟通,相互交流信息,植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人的意识场和某种信息源可以极大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变植物生长发育的方向、速率和途径,如快速催开花蕾,使各类种子瞬间发芽、长叶子,在状态特别好时,在离体不接触的情况下,甚至还能使炸熟或煮熟的各类种子,“起死回生”或“返老还童”。这些惊人的事实不但使在场的人感到惊奇,我自己也非常兴奋和激动,事情是通过我做的,我有责任将我自己在实验时的点滴体验说出来,供大家研究时参考。我认为公开和研究其中的奥秘,必定会对人类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真缔和认识宇宙的奥秘起促进作用,还可能造福于人类。

http://wwwfjbkcn/User0/195/Showasp/_articleid/83279html

人能和植物作心灵沟通吗这个问题好像有点离奇,人怎么能和同植物进行心灵沟通呢?可是近些年来,有些人在这方面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是研究中发现的极为有趣的事。

http://wwwyeskycom/488/193988shtml

植物也有感情吗

人有感情,许多动物也有感情,那植物有没有感情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过去还从来没有人去想过。直到20多年前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科学家们才对植物的感情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 1966年 2月的一天上午,有位名叫巴克斯特的美国情报专家,正在给庭院花草浇水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古怪的念头,也许是经常与间谍、情报打交道的原因,他竟异想天开地把测谎仪器的电极,绑到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的叶片上,想测试一下,水从根部到叶子上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测谎仪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形,居然与人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很相似。难道植物也有情绪?如果有,它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这个推测太大胆了,但它也有可能成为科学上的待解之谜。于是,巴克斯特决心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寻找答案。

巴克斯特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并将它与植物相连。接着,他想用火去烧叶子,就在他刚刚划着火柴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手持火柴的巴克斯特还没有靠近植物,记录仪上的指针便产生剧烈摆动,甚至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毫无疑问,这表明植物已出现了恐惧心理。后来他又重复多次划着火柴,但都没有真正去烧灼植物,结果十分有趣,植物仿佛有所感觉,这仅仅是空洞的威胁,对自己不会有伤害。于是,用同样的方法再也不能使植物感到恐惧了,记录仪上反映出的曲线也变得越来越平直。

后来,巴克斯特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他把几只活海虾丢入沸腾的开水中,这时。安放在房问的植物为上陷入训骰度的刺激之中,试验多次,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反应。

巴克斯特是个非常谨慎细心的人,他为了排除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人为干扰,用一种新设计的仪器,自动地把海虾投入沸水。同时,他在三间房子里各安放一株植物,让它们与仪器的电极相连,然后锁上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到第二天,他去看试验结果,发现每当海虾被投入沸水6秒~7秒钟后,植物的活动曲线便急剧上升。根据这些,巴克斯特指出,海虾的死亡引起植物的剧烈曲线反应,决不是偶然现象,几乎可以肯定,植物和动物之间能够交往,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也能发生交往。

巴克斯特的发现引起了植物学界的巨大震动,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的怀疑,有的反对。其中有位坚定的反对者是美国科学家麦克,他根本不相信植物会有感情。为了寻找反驳和批评的可靠证据,麦克也做了很多实验。可有趣的是,他在得到实验结果后,态度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变,由怀疑变成了支持,这是因为他在实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后,会产生明显的反应,而且植物还会对他干“坏事”和做“好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于是麦克大胆提出,植物具备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植物会思考,会体察人的各种感情。他甚至认为,可以按照不同植物的“性格”对植物进行分类,就像心理学家对人进行分类一样。

不久之后,前苏联科学家维克多又做了一个更有趣的实验: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并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后用一个脑电仪,把人的手与植物叶子连接起来。当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维克多开始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让接受试验的人感到高兴或悲伤。结果,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植物和人不仅在脑电仪上产生类似的图像反应,更使人惊奇的是,当处于睡眠状态的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维克多在描述冬天寒冷,使试验者浑身发抖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如果试验者感情表现为悲伤,植物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浑身的叶片沮丧地低头垂下。

一连串神奇的新发现,使科学家们越来越着迷。假如植物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那么它也应该像人类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感情的影响。我们知道,精神生活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对于有些病人,精神的安慰,诙谐的笑语,往往能起到比药物更有效的作用。科学家由此而得到启发,想试一试精神生活对植物究竟有多少影响。

1973年5月,加拿大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每天对离营做10分钟的超声波处理,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产量。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每天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要比不听音乐的高出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证明,植物的确有活跃的“精神生活”,轻松的音乐能使植物感到快乐,促使它们茁壮成长;相反,喧闹的噪音会引起植物的烦恼,使生长速度减慢。有些“精神脆弱”的植物,在严重的噪音袭击下,甚至枯萎死去。

在研究植物感情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有趣问题,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便由此诞生了。现在,在这门科学中,还有无数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之谜,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探索,去揭晓。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叙事作文,叙事作文的”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叙事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叙事作文1

 为了培养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接班人,明天,我校举行五年级和六年级要参加三天两夜的活动体验独立生活的日子。

 我既期待又兴奋,我又有点不舍:“第一次离开家人的怀抱,自个儿“漂泊他乡”在异处睡觉,在异处吃饭,在异处学习,失去家人的联系很不习惯。”可又想想,我终于自由了!我终于自由了!我就像一只逃出笼子的小鸟,可以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耳边可以不再听到父母那烦人的唠叨声了。

 去实践基地独立生活,也是成长之路的第一步。在那里。我们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做菜做饭,当一名小导游,自己制作水果拼盘。在那里,可以练就我们的安静性,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团结友爱。

 我要珍惜这三天两夜的“黄金时间”,在这三天里,我要学会许许多多的“技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每时每刻都要保持安静,文明,做出一个合格的道德修养的接班人!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一大早,我就背着大大的书包,临走前,妈妈一再叮嘱我要注意安全。我应了一声“OK”便走向学校,走向未来。

小学叙事作文2

 今天晚上,爸爸在睡觉前帮助我们摊开被头,爸爸被蜈蚣咬了。

 不料,爸爸在拿起被子来的时候,被一条躲藏在被头里的蜈蚣咬了一口。当时,我和妈妈听到爸爸的惊叫声都吓了一跳,脸色都吓得变成白色的了。

 那条蜈蚣,后来被爸爸打死了。我马上跑过去又狠狠地踩了几脚,把它踩得面目全非,还嫌不解恨。然后,我和妈妈看爸爸手上的伤。爸爸手上被蜈蚣咬的地方在开始变紫,还在流血。我和妈妈都非常着急,非常担心,非常难过。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我突然想起以前有一次在看一本书时看到过一条信息,它介绍被蜈蚣咬伤后可以用大公鸡冠上的鲜血来治疗。为了保险,我去找到那本书。翻开来再看了一遍。书上确实这样写着。可是,我家没有大公鸡,而且,现在已经是晚上了,大部分人家睡觉了,现在去打搅人家可不好。怎么办?我就问爸爸有没有事。爸爸说:“没有事的,只是痛一点,我忍得住。而且有儿子的关心,我更加没有事情了。”妈妈听了,就去拿了一盆水来帮爸爸把血擦去。我安慰爸爸,还给他讲了一个勇敢者的故事。爸爸听了,居然笑了。

 今天晚上,可把我吓死了,但是好在爸爸勇敢,我们没有胆怯,事情总算平安过去了。

小学叙事作文3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但是放鞭炮却是每个家庭都会用的一种方式,然而今年,我收获了一个很大的教训。

 跟其他的家庭一样,除夕夜,我和小姨还有哥哥出去放烟花,我们放了好几种烟花,挂鞭劈里啪啦的非常响,震得我们都捂上了耳朵;嗞花五彩缤纷,看得我欢蹦乱跳!可当哥哥把着我的手燃放手持嗞花时却出了意外,烟花的没有正常的从花前端燃放,却在花尾部窜燃了,哥哥猛的把嗞花扔掉,当时我就觉得我的手掌心好像被什么尖东西狠狠刺了一下,小姨和哥哥忙把我领进屋,一看,啊!别提我的棉手套了——手心处烧出了一个大洞!不过,仔细查看我的手还算平安,再一看哥哥的手————我的天啊!哥哥的半个手掌和两根手指都已经烧成灰色了!妈妈急忙买烧伤膏去了。哥哥的手疼得实在忍无可忍了,就让我给他接了一杯冷水,哥哥把受伤的手放进了冷水杯里止疼,我心疼地问:“哥哥还疼吗”他说:“这样弄好多了。”我的心这才落了地,后来,妈妈终于把药膏买回来了,把哥哥的伤处理的很好。

 燃放鞭炮会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使用它,后果是会很严重的,所以也希望以后大家要记得安全第一。

小学叙事作文4

 那天,雨下得很大,我在老师家上素描班,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丝,我已无心提起画笔,琢磨着该怎样回家,盼望着老天有眼,早些停雨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欲停之意,玻璃窗上如瀑的雨水使窗外的一切变得那么模糊。

 下课了,我急切地走下了楼,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虽然隔了几米远,但我还是能闻到那股沁人的肥皂香。——是妈妈!我立刻向那股幽香冲去,蹭地跳上了妈妈骑过来的那辆自行车。听着自行车吱嘎吱嘎地唱着歌,闻着妈妈身上特有的肥皂香,我已忘却了雨给我带来的烦恼。雨滴无情地在妈妈憔悴的脸上划过,而我却在自行车后座吮吸着那份幽香。

 在妈妈的呵护下,雨滴不曾在我身上滴落。从前,我曾为妈妈的唠叨而烦恼,甚至当着面指责过她,而妈妈总是一笑而过,从未责怪过我。借此机会,我想套用一句经典台词:曾经有一声声唠叨缭绕在耳边,我没有去珍惜,等我知道错了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妈妈,我会对你说三个字对不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自己的母亲呢?!

 母亲对你的关爱,你一辈子都还不清,但母亲却从来没有索取过任何回报,这样的爱难道不值得用生命去珍惜吗?!

小学叙事作文5

 寒风呼啸,卷起苍白地面声一层细细的沙土,不停摇曳古木屋破旧的窗叶,笃笃……的响音,在寥寂萧静的小街到上形成一声声对寒冷的哀叹。远处东岭,白皑皑的冬雪,不仅冻结了大地生灵爱舞动的活性,更冻结了一颗喜欢到处穿梭的心。我坐在火炉旁,看着阴霾冷峻的天气,一颗被冰封的心隐隐发出希望,希望得到一米春天温暖的阳光。

 这时,家门口停下一辆摩托车,一个年轻人从印有“邮政”两字的绿色袋子拿出一封信件,并示意我过去拿。我纳闷:“我和家人好久都没写过信了,怎么会有人给我们写信呢?”我走过去接过信件,接收人写的是我的名字,字体笔画生硬,且带有几分童气,但看起来却十分工整,我一时想起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我那些可爱调皮的学生写来的。几个月前,我曾去某个中学试教,临走前留给那些学生一个我家庭的联系地址,没想到他们还一直惦记着我这个他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我拆开信件,信的开头写道:“老师,展信哈密瓜,不笑是傻瓜。”这幽默逗笑了我,我仿佛看到一颗童心在我的手心跳动,这些学生还是那么可爱、调皮。信接着写的是一些新年祝福语,还有如何怀念我与他们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信的最后是送给我的一件新年礼物——一张用纸张画成的贺卡。贺卡里面有几朵用手工画成的小花,在卡的四个角分别附加两颗一起串联的心,然后内容是全班五十七位同学的签名。贺卡背面写着“老师,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走不出我们的心”。

 看完信件,我被深深感动着,一股暖流从我的手里流到了我的心里,一种朝花夕拾的温馨,一种曾做过老师的自豪感在心里潜滋暗长。我捧着信件久久贴在心窝不忍放下,因为我正捧着的是学生对我的`一片浓浓的思念,也是学生对我的绵绵延延博大的友情、缕缕牵牵连连的葱郁的挚爱,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这蕴含着学生一片真情的信件,保留着岁月的美好时光,珍藏着师生间美丽的情感,这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感情交流,凝聚着学生对老师一份具有永恒价值的情愫。

 幸福与温暖在我的心滋长,突破层层结实的冰壳,化做一米春天温暖的阳光。

 于是,我明白,这就是爱,爱其实很简单,爱是轻声的问候,是由衷的祝福,是浅浅的微笑,是对抗雪灾的热心帮助……。

 爱能融冰雪温人心,新的一年,我很幸福,我收到了一份用爱堆积成的新年礼物。

小学叙事作文6

 秋天有美丽的秋色,有凉爽的秋风,还有什么呢?对了,就是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十月十六日,我、徐思杭和戚正昊一起去方嘉豪家看烟花。

 “几点放烟花呀?”我急切地问。

 “嗯……7点40分吧!”方嘉豪妈妈回答我。

 令人难忘的7点40分终于到了!大家都放下手中的一切,一起守在阳台边,等待着烟花的“开放”。“砰——砰——砰”一束束烟花升向天空,绽开了美丽的“笑容”。“哇哦,真美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烟花各有千秋,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笑脸,有的像七彩的蘑菇,还有的像是从水中冒出来的银杏树叶呢!真是千姿百态呀!

 大家看完烟花后都惊叹不已。多美的烟花呀,愿我们的生活就像这烟花一样,绚丽多彩,美丽如画!

小学叙事作文7

 10岁,一个幼稚的年龄。10岁,一个金色的童年。10岁,一个应该学习的时候。可他,一个小学生,一个癌症病人,一个和我只做过几天的同学。

 在他三年级时,他患了一种他不应该得的病——癌症。从此,他的眼前就是一片白色——进了医院。为此,学校为他开展“献爱心”活动;为此,同学以他为主角演小品;为此,他的家人为他流干了眼泪。

 一年,整整一年,他治疗了一年,花费了不计其数的金钱,才重返校园,来到了我们班,和我做了同学。那时,陌生的他,无疑得到了我们的同情。毛毛给他拿来了教科书,不少同学都愿意帮助他,尽管他要比我们大一岁。但仅仅几天,他又……(结果如何,我也不清楚)

 一年中,他天天与丧心病狂的病魔顽强的作战斗,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化学治疗。他想念学校,想念班级,想念同学,想念老师,或许,这时的他还会想念那繁多的作业。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生,可老天并没有答应他。

 时光飞逝,转瞬之间,我已经毕业了。从他得病到现在,已有4年了。原本他早该毕业,可如今……

 当我毕业之时;当我踏出校门时;当我对这所学校说“再见”的时候,我在心里也默默地为他——谢嘉梁祝福:祝你早日康复,像我们一样,踏出校门,步入中学、甚至社会。我真心的希望他能快乐、幸福得成长。

 船儿,你快驶到我的面前,装下我的心愿,再送到天神的手中,请他们为我这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实现这个小学中的愿望吧!让我不带一丝一毫地来到中学。

小学叙事作文8

 在每一个班上都有一段事,每一件事都是新鲜、美好的。

 在辅导班班上,下课时,我总与伙伴来玩五子棋,这段事就让我不慌不忙给你娓娓道来吧。

 “好,下课吧。”甄老师说道,话还没落音,同学们就开始欢呼雀跃起来,大家忙着找各自喜欢的游戏,有下跳棋、飞行棋、象棋的,我则拿来了五子棋。我的对手是女生陈嘉琪,我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下了颗中心棋;她呢,顺理成章的在我的棋四周安顿下来。我想用“幻法“耍她一把,看起来棋子东一颗、西一颗毫无规则可言,其实我的棋子成纵向排列。正当我得意洋洋,认为必胜无疑的时候,局面逆转了,原来陈嘉琪把握大局,虚晃一枪,一招出其不意的棋子打得我连连后退。陈嘉琪随机应变,乘虚而入,我回防不及,被陈嘉琪狠狠反击一回,我有点心慌意乱了。说时迟那时快,陈嘉琪一串四颗棋映入我的眼帘,我输了……

 在辅导班的趣事万万千千,一时半会说不完,要不我再说一说下象棋的绝招吧:什么架起“当头炮”,“暗伏连环马”,用其他子儿把住道道关口,主动出击“车”,让对方死伤无数,队伍七零八落,乘胜追击直杀对方老营……哈哈招数还多着呢! 哎呀!我说的怎么都是下棋的事了呢?老师说:下棋能让我们的大脑越来越睿智,所以出口就是棋类了。你可别有意见哦!这是环境熏陶的结果,以后有时间我们再聊聊。

 其实班上的事数也数不完,每件事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都能和你唠嗑半天的!

小学叙事作文9

 一天清晨,绵绵的小雨过后,外面的空气显得十分新鲜,太阳公公刚刚露出笑脸,兔妈妈就喊兔宝宝赶快起床,笑着说:“今天天气特别好,我带你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兔宝宝一听是森林,心想:森林里一定有好多玩的地方,我去玩玩那该有多好啊!便迅速地爬起来,跟妈妈去森林采蘑菇。

 一出门就发现了太阳已经普照着大地了,好像给大地穿了一件金色的衣服。兔宝宝一蹦一跳地跟着妈妈来到森林。只见,红日照在树林里,一株株小树像身着新装的儿童,精神饱满。兔宝宝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玩了起来,兔妈妈连忙采起蘑菇。当兔妈妈采了一大筐时,看到兔宝宝还在贪玩,便大声喊道:“宝宝,不要玩了,来跟妈妈学采蘑菇。”

 “马上就来!”兔宝宝回答道。

 兔宝宝提着竹蓝,东瞧瞧、西看看,看到了几个彩色的蘑菇,显得十分漂亮,正准备采时,兔妈妈摇摇双手,着急地叫道:“宝宝!宝宝!这蘑菇不能采!”

 “为什么?这蘑菇的颜色这么鲜艳,吃起来味道一定很美!为什么不能采呀?”兔宝宝很不情愿地嚷道。

 兔妈妈语重心长地说:“看蘑菇不能只看外表,其实彩色的蘑菇是有毒的,你采蘑菇时,不能被彩色所迷惑!”

 兔宝宝又问:“可不可以带回家种在花园里欣赏呢?”

 兔妈妈果断地说:“不行!它虽然有美丽的外表,但也有毒。如果你的小伙伴看到了,把它采了吃,中毒了该怎么办?”

 从妈妈斩钉截铁的语气中,兔宝宝明白了:原来美丽的外表只是诱惑人的,我一定要认真地跟着妈妈学习辩别有毒、无毒蘑菇的方法。以后我就可以独自到森林里采蘑菇了!想着想着,兔宝宝认真地跟妈妈学采蘑菇。

 中午时分,兔宝宝和兔妈妈已采了一大筐蘑菇,它们高高兴兴地提着沉重的篮子回家了。

小学叙事作文10

 雷电是自然现象,它很喜欢夏天来到人间,现在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有一天,放学了我正在往回家的路上,忽然狂风大作,我想:这天气预报真不靠,昨天还说今天是晴天,可是就变成了雨天。想着想着我说惨了,我没有带雨伞啊。所以我就立即跑回了家。我刚到家门口外面就打雷,闪电。没有过一会就下起了小雨点,慢慢的越来越大,闪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出去看了一下,那些没有带伞的人,有的用手顶着,有的用书或者塑料带那些东西放头上顶着,他们走的非常着急。还有的虽然带着伞,可是也被风吹了起来。 过了一会,雨停了,彩虹出来了,天空可真是漂亮啊。 雷电有时候还真神奇啊。说来就来,来的时候非常的让人害怕。可是它也有很神秘的地方,我很喜欢自然的魅力。

家长应该为宝宝们营造一个具有启发性以及刺激感官的环境。同样,如果在家长的能力范围之内,能提供给孩子一个具有启发性和刺激感官的环境,者将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行为以及语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非常大的帮助。钻研型,这种类型的人会将游戏视作一项研究,那么可以培养出孩子的钻研精神,在钻研中可以获得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有效的运用在其他领域,就成了“高智商”的表现。光靠补习班是没用的,决定孩子的成绩和未来的是习惯,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教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方可适应未来生活中的各种逆境。让孩子学会懂得感恩,感恩是一切爱的根源。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别人所引导的、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当时的情绪所误导,继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孩子亦是如此。相信孩子。凡事多听听孩子的解释,多赞美孩子,相信孩子,做好孩子的榜样。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伸,而是向内积累。

家长要改变孩子不好的饮食习惯,这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提升宝宝智力的方法。平时,家长就要培养宝宝一个好的习惯,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它的智力,而且对宝宝们的身体发育也十分有好处的。

为儿童营造一个具启发性和刺激感官的环境同样,如果可以给孩子一个具有启发性和刺激感官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行为和语言等各项能力的发展都会非常的有帮助。负氧离可增加神经元突触数目,加强连接部的强度,扩大有效神经网络。美国国家宇航人员观测到,改变神经细胞内外电位差可引起神经元突触的增殖。负氧离子可以改变细胞内外电位差,而增加突触数量,有效扩大神经网络,提高儿童智能的效果。

植物也有感情吗 是的。植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草木无情,它们有思维、有感情甚至有鉴别能力。看看以下这几个有趣的实验: 有位歌唱家给藤本植物播放几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结果藤蔓酷爱优美的古典音乐,它长得又快又壮,而且朝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慢慢爬去,金盏花听了柔和典雅的东方乐曲,根系长得粗壮发达;而给它们听了时髦的摇滚乐曲时,这些植物都向相反的方向长,唯恐避之不及,甚至不幸地死去了。 如果给豆科植物播放好听的歌曲,它那碧绿的枝叶就会随着乐曲兴奋地轻轻的摇摆,好像在快活地跳舞;若给它听上一段噪音磁带,它就一动不动,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植物有喜有怒,有哀也有惊。 生物学家用开水烫了一下蔬菜的叶子,灵敏的仪器上立刻可以反映出植物在不停地发着痛苦呻吟的讯号。 如果给植物放上一段毛骨悚然的声音,仪器也能告诉你,植物是怎样地惊惧、害怕。 若是把枝条或是叶子猛地撕扯下来,仪器上立刻会出现猛烈的电位差跳跃,好像人的肢体在突然受伤后所遭受的猛烈痛苦一般。这个实验反映出植物是有“痛感”的。

是的。植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草木无情,它们有思维、有感情甚至有鉴别能力。看看以下这几个有趣的实验:

有位歌唱家给藤本植物播放几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结果藤蔓酷爱优美的古典音乐,它长得又快又壮,而且朝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慢慢爬去,金盏花听了柔和典雅的东方乐曲,根系长得粗壮发达;而给它们听了时髦的摇滚乐曲时,这些植物都向相反的方向长,唯恐避之不及,甚至不幸地死去了。

如果给豆科植物播放好听的歌曲,它那碧绿的枝叶就会随着乐曲兴奋地轻轻的摇摆,好像在快活地跳舞;若给它听上一段噪音磁带,它就一动不动,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植物有喜有怒,有哀也有惊。

生物学家用开水烫了一下蔬菜的叶子,灵敏的仪器上立刻可以反映出植物在不停地发着痛苦呻吟的讯号。

如果给植物放上一段毛骨悚然的声音,仪器也能告诉你,植物是怎样地惊惧、害怕。

若是把枝条或是叶子猛地撕扯下来,仪器上立刻会出现猛烈的电位差跳跃,好像人的肢体在突然受伤后所遭受的猛烈痛苦一般。这个实验反映出植物是有“痛感”的。如果马上给它施一点氯甲烷来麻醉它,它就会立即平静下来。

有意思的是,植物会感受人类的情绪。如果你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料理得当,那么你养的植物会生长得很好;可是如果你总是哀愁悲伤,心情沮丧,既使料理得当,你养的那盆花也总不好。

根据植物感情的特点,科学家为了让植物增产,常常给它开“欣赏课”。一个印度科学家在一块六英亩的大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的交响乐,一个月以后,这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田里的没有听过音乐的水稻,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每株高出30厘米,这对于稻子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呢?

有些国家采用一种超过了人类听觉范围的超声波来刺激马铃薯、麦类、蔬菜、苹果等等,结果表明,超声波可以杀死植物身上的细菌。

现在,有许多“农业音乐家”正在摸索各种庄稼不同生长时期的爱好,用各种符合它们“欣赏力”的美好音乐使它们生长得更棒,也研制各种杂草和病菌最怕“听”的噪音,就像歌曲里唱的“一定要把它们杀死!”

灵魂出窍

一种古老的但至今依然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的,肉体是灵魂的居所,灵魂是肉体的主宰,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这种古老的观点被广泛地传播(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不深的人们那里),人们用“幽灵”一词来称呼这种离开肉体而飘飘荡荡,无形无体的灵魂,“幽灵”在游荡中寻找寄生肉体,随后附着其上,曰灵魂附体。被灵魂附体的肉体的灵魂可能早已“魂飞魄散”,也可能该肉体之灵魂依然存在。如果是后者,在一个肉体内将有两个灵魂,彼此争争吵吵,不亦乐乎,只是苦了那具肉体,东也不是,西也不能,常人称这种人为“疯子”;如果是前者,被附体的肉体由于已无灵魂居住,所以并不存在多大冲突,但该肉体被新的灵魂附体之后,此人可能声称自己叫李四,而周围的人们明明白白地知道,他叫张三,于是人们依然称此人为“疯子”,只不过“疯”的程度稍轻罢了。

上述观点由于宣扬“灵魂转世”,“灵魂不死”而被人们认为非常荒唐,所以不被受过现代科学熏陶的人们接受,人们斥责这种学说为“迷信”。然而,古老的“灵魂肉体说”今天正在慢慢复苏,并且正在堂而皇之地步入科学殿堂。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与迷信(其表现形式是巫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种类的科学一旦偏离正道就变成“迷信”,所以被我们崇尚的科学一方面在消灭旧迷信,另一方面也在制造新的迷信。认真地思索你周围的事物,听听周围人的议论,解释和建议,看看周围人们的做法,你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被现代科学与现代迷信(其标签也是科学)的浓雾笼罩着。那种认为科学越昌明,迷信与巫术就越少的观点是错误的!未来不会只有科学而无迷信,也不会只有迷信而无科学。一些过去被称为迷信的东西现在看来也有科学的成分,而今天被称为科学的东西也经常混杂有迷信。所以科学有可能从光明的殿堂溢出而在荒郊野外生根而蜕变为巫术与迷信,而居于荒郊野外的巫术与迷信也可能阔步进入科学殿堂而锍金溢彩。今天的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正在向游荡在荒郊野外的灵魂招手,亲切而友好地欢迎它入住科学殿堂。一批学者正在实验室内研究灵魂,不过他们把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叫“灵魂”而谦虚地称之为“信息”,这门越来越倍受重视的信息科学正一步步接近主宰我们人类肉体的真正“灵魂”,并企图将灵魂从肉体上进行剥离。

生命科学家关注着三个东西: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构成我们的实在肉体,能量驱使肉体成为活的东西,而生命信息操纵着肉体的物质与能量,而为自身的复制,传递与传播服务,所以,生命信息即是我们肉体的灵魂。在细胞水平上,DNA分子操纵着整个细胞,灵魂就是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而细胞构造是DNA灵魂的居所。细胞这个自然界最神秘的自动机只是使DNA携带的灵魂得以复制与传递传播的机器而已。就我们现在所知,信息(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物体给以携带,这种能携带信息的实在物体被称为信息载体,信息(灵魂)无法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那就是说,灵魂是无法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因此要将人的灵魂从人的肉体上剥离下来而象传说中的无形无体的“幽灵”一样是决不可能的。生命是物质,信息,能量三者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表现,灵魂与肉体无法分割。但是,灵魂与肉体的有限分割而不是完全分割是完全可能的。

细胞是进行DNA复制,传递与传播的自动机器。细胞的大部分结构是用来阅读,执行DNA指令的,这是细胞生命的肉体部分,DNA分子携带的信息是细胞的灵魂,而DNA分子本身亦属于肉体成分,我们无法把信息从DNA分子中独立地带走。但是将DNA分子从细胞中剥离,再转移进入另一个细胞(肉体)被自然与人工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所以,被我们称为遗传工程(转基因工程)的这项人类技术其实质就是一种细胞水平的灵魂转移术。

人类的器官移植术比DNA移植术古老的多。现代医学已能成功地进行许多组织与器官的移植工作。例如我们今天进行的肾脏移植,心脏移植等高精尖的器官移植,今天我们也进行骨髓移植,输血等相对简单的组织移植。少数人依赖于人类的这一技术而延长了生命,但是冷静地说,人类的移植术依然处于十分粗糙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技术还显得有些笨拙,在器官移植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这项移植技术肯定会越来越娴熟,其移植规模也可能越来越大,例如将来有可能进行完整的肢体移植,躯体移植,唯一存在的问题只是器官,肢体,躯体的供应渠道和免疫排斥反应等关键性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一问题在将来可能会由克隆技术解决,看来象移植躯体与肢体这种大规模移植术在未来不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能想象的最大的躯体移植是给脑找寻一个居所,让灵魂有处安身,但这与其说躯体移植,毋宁说移植大脑,而移植大脑就是转移灵魂,这和转基因并无本质不同。

在基因工程中,我们从细胞中带走的不是整个细胞,带走的是DNA,那只是细胞的极小一部分。虽然我们没有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但我们把灵魂与绝大部分肉体分开了。脑移植术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能的,而脑移植术一旦成功,我们也就实现了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的分离。也就是说,让人的灵魂与大部分肉体分割后经过某种程度的“游荡”再寄居于另一个肉体中是完全可能的。肉体只是灵魂的居所而已。

人的灵魂表现为精神,意识,记忆,思维,情感等等,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些使人能称之为人的高级玩意儿是脑尤其是大脑的一种功能状态,换句话说,脑或大脑内的信息储存与运转过程在外观上呈现为灵魂。现今,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灵魂与肉体的认识还非常的肤浅,所以就今天的认识而言,我们把灵魂与肉体进行分割至少必须保证脑或大脑这一完整器官的存在,但保持人类的灵魂可能根本不需要脑或大脑这么一个庞大的器官,就象要保持细胞的完整遗传信息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细胞核一样,我们带走一个人的灵魂时也许只需带走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肉体部分就可以了。所以今天我们能想象的脑移植术可能更象细胞核移植术那么粗糙而不象DNA移植术也就是基因工程那么简洁与巧妙。

要把人的灵魂部分分割的比脑或大脑部分更小是我们今天的科学所无法想象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对意识,记忆,思维等这些构成灵魂的东西是如何在脑与大脑中存在的,它们又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机理几乎一无所知,尽管有关神经科学的文献在我们面前堆积如山并且日新月异。脑与大脑很可能是自然科学面临的最顽固堡垒,一些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就是其中之一)悲观地认为,我们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搞清脑与大脑的秘密,因为我们是在用我们自己的大脑来研究自己的大脑,我们不能超越我们自己,于是我们也就永远无法弄清大脑的秘密。我们也许能彻底了解大肠杆菌的秘密,因为我们站在一个比大肠杆菌更高的层次上,但大肠杆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透彻了解自己运作的机理的,它也决不可能了解与理解人的生命,除非这个大肠杆菌超越自己而进化为一种智能细菌,但那时这种智能细菌已经不再是大肠杆菌了。这种悲观的观点就象一团浓雾一样笼罩着我们,使我们迷茫,使我们困惑,使我们发呆。

在所有的生物物种中,人类最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性,人类对所有迷惑不解的东西总想弄出个究竟。这种特性不是人所独有的,实际上所有的生命都存在,只不过人类更加突出而已。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否能最后攻克脑与大脑这一顽固堡垒,但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决不会在这个堡垒面前退缩。

虽然大脑就象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依然竭力地拨开了一些迷雾,窥见了这座大山的一些斑点。60年代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是知道了神经信号的传导是一个电化学过程。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在神经纤维中传导的神经信号是一种脉冲信号,而这个脉冲信号在神经纤维中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脉冲信号以恒定大小在神经纤维中进行传递。这项发现被生理学家称为“全或无定理”。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速度比电信号在导体中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最快的传导速度约为100米/秒),所以神经传导并非完全的电信号。神经细胞通过细胞膜内外钠钾离子的流动产生膜电位差,神经信号其本质是膜电位传导,所以,神经信号既有电的成分,也有化学的成分。当神经信号由一个神经细胞(神经元)传导至另一个神经细胞时,神经信号在两个神经元的接点处(突触)的传递由化学传递或电传递完成。

上述发现使人们异常兴奋,乐观的人们认为终于在脑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器官上撬开了一道门缝,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把脑内的一系列复杂的电路查读清楚,从而能够揭示大脑的记忆,意识,心理秘密。几十年来人们以不懈的努力来解读和探察这些复杂的神经电路,然而人们不得不在这个与橄榄球差不多大小的器官面前慨叹——它实在是太复杂了!

我们现在认为,脑的最高级功能,诸如感情,思维与意识与大脑有高度的联系。大脑由表面的皮层(灰质,颜色有点象铅灰色,故名)和内部的白质(白色)构成。灰质是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部分的积聚,而白质由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积聚而成。大脑表面的灰质存在着许多皱折,这些皱折的凹陷称为沟,突起称为回。具有众多复杂的沟回是人类大脑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越低等,其大脑表面越光滑,沟回越少。众多的沟回意味着在一个有限的体积上可以拥有更大的表面积。人类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有2500平方厘米,大约是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封面面积的5倍大小。大脑皮层最厚的地方约为45毫米,而最薄处却只有15毫米左右,平均厚度2~3个毫米,相当于五十页书的厚度。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最复杂的高级功能与这个称不上庞大的灰质区域密切相关。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皮质(灰质),发现在灰质表面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感觉区(传入)和运动区(传出)基本上是分开的。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分别位于中央沟前后的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在这两个区域中占据面积最大的是手指,唇与舌,这些器官是人类使用频度最高并且其感觉与运动特别灵敏的器官。一些重要而特殊的感觉区和运动区独立于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如视觉区,听觉区和味嗅觉区。所有这些区域在左右两个大脑半球都有分布。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具有大而发达的语言区,语言区明显地偏向一侧半球而不象前述区域那样在两侧半球平均分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语言区存在于左侧半球。右脑的语言功能虽然存在但很低等,其最高水平只在词的阶段,而左脑有极为发达的语言功能。也就是说,左脑是人的语言脑。语言区总共有四个区域,两个是感觉语言区(接受传入信息),听语言区和视语言区,两个运动语言区(发送传出信息),书写语言区和说话语言区。四个区域的总面积比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的总面积还要大,显示语言功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大脑功能的不对称性并不仅仅限于语言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多种功能上都是不对称的,例如右脑的空间感觉能力就明显地强于左脑,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大脑的最大的不对称是语言功能。

上述所有区域的面积总和大约相当于大脑皮层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似乎与大脑的高级功能例如推理,思维,情感等相关。目前对这些区域的了解还不很透彻,通过微电极技术测定这些区域也显示这些区域并非如感觉与运动区那样清晰可辩。

现在,预埋微电极技术可以让一个愤怒的动物快速恢复平静,当然同样可以使一个安静的动物勃然大怒。微电极刺激技术可以打开一个人早已关闭的记忆库,使人能栩栩如生地回忆起一个早已忘却的人的面容,或回忆起一件早已忘怀的往事。在科幻小说及**中,未来世界的独裁者通过在人脑中埋置电极从而实现人的完全控制,这些控制内容包括情绪,欲望及工作的积极性等。没有多少理由能预示未来社会必然如此,因为神经科学的继续发展很可能很快会淘汰这种杀鸡用牛刀的粗糙技术,未来控制大脑情绪,欲望的手段可能会更加精巧。

与微电极刺激技术相对应的另一种技术,脑的化学刺激技术也被广泛的用来进行大脑研究,这是用一种微型针管给大脑皮层或内部组织滴注化学物质的技术。更加精巧的设计是,将化学刺激与微电极结合在一起预埋在大脑皮质上,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给脑以需要的刺激。我们现今关于大脑皮层分区及功能的知识差不多都是这两种技术带给我们的。

大脑既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电路器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器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诸如情绪,欲望,内驱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化学物质造成的。所以大脑是一个电化学器官,而不仅仅象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复杂电路。

新近的研究表明,就象生物体由细胞单元组成,计算机由电子元件组成一样,大脑皮层也存在着基本的组构部件-皮层微型柱。关于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及意义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我们没有办法在这里罗列神经科学的所有发现。神经科学是一们非常古老但又非常年轻而且是日新月异的科学,然而人类关于自身这个最神秘器官的所有认识仅仅只是“全豹之一斑”。我们说过,脑科学或者大脑科学是象喜马拉雅山脉一样庞大的山系,我们迄今的所有发现仅仅相当于拨开了团团迷雾中一些小小谜团。对于我们彻底地认识这个器官还有孙悟空的十万八千里之遥,也许我们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但也许需要很长的岁月,需要诸多的辛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而那时候,你我的两鬓早已斑白 ,或许早已作古。所以,我们在这里的所有讨论对于我们剥离出一个比脑或大脑更小的灵魂体是于事无补的,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对灵魂的主体——意识,心灵,情感等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要进行灵魂转移,我们今天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还只能是脑移植或大脑移植。

人类今天的科学技术可以使飞船到达月球,航天器飞离太阳系,导弹精确地命中遥远的目标,我们也正准备着登陆火星,我们能够认识比大脑小得多的原子的秘密,我们也能基本准确地预报天气,而且我们也制造出许多运算能力十分强大的计算机,我们今天正在创建和完善其意义并不亚于大脑出现的全球计算机庞大网络,所有这些人类的伟大成就都是由我们的大脑做出的,然而,我们却对这个在原子面前是庞然大物的脑一筹莫展。面对宇宙间这个最伟大,最精巧,最不可思议的自身器官,我们真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永生永世地活着,前已述及,克隆技术(克隆器官)及脑移植术可能会大大地延长我们的寿命但决不可能使我们万寿无疆,因为脑或大脑这个肉体本身也会衰老死亡,即使我们能克隆大脑也与事无补,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旧大脑的灵魂转移到新的大脑中去。所以,要想彻底地摆脱肉体的寿命而象神仙一样永生永世,最终我们必须要能够弄清楚脑与大脑的最后秘密,并掌握犹如DNA转移术那样精巧的人类精神与意识的灵魂转移术。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彻底地洞悉了大脑中信息储存和运作的秘密后,可以使灵魂不再寄居于肉体而可以进入计算机系统运行。那一天,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如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进行灵魂的远距离传输;那一天,可能才是我们摆脱必然王国而走向自由王国的日子……

真实生理现象加上人们的夸张描绘成了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英文: Near Death Experience 简称: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当人们遇到危险(如车祸、突发疾病等)时的一种反应,在感知、情感等方面有几种超常的基本感觉,比如感觉时间改变、生命回顾、心情超常的平和、欣喜,甚至“意识到死亡”等,每一种感觉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的,可能同时出现,没有普遍性。个体的感觉也通常因年龄和文化的不同而不一样。

在一些患者提供的个案中显示濒死体验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无意识行为。同时在人们遇到危险时,无论神经是否受到伤害,濒死体验都是有可能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出现濒死体验的人都是处在身体局部缺血或缺氧抑或是两种情况都有的状态下。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有人质疑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到底是否有客观的可证实的依据可循?

康涅狄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这样回答,“最客观的并可证实的数据是濒死体验中的离体经验的部分。人们在离体时会看到一些事物。这些事物是科学家们能调查验证的。”

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库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的医生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任圣。路克斯(Saint Luke‘s) 医院心血管主任期间,报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经历濒死体验时有离体经历。该病人是位盲人,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房间中有十四个人。虽然她不能辨别色彩,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物体,并能准确地描述手术室中发生的事情。斯库恩梅克医生说就好象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样:她的描述与事实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濒死体验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页。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很多有濒死体验的人能精确描述在他们临床死亡感觉器官不起任何作用时的,“看到”周围的事物。

比如在MB萨波母(Sabom,MB)的论著《死亡的记忆》(Sabom, MB,1982,Recollection of Death, London, Corgi) 中,记载一位年轻的美国妇女,在接受脑动脉瘤切除手术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中,手术后,她幸运地起死回生,报告了在她死亡时,经历了深度濒死体验,其中包括离体经验,并看到医生们给她实施手术的各种工具,及详细操作过程,经证实,她看到的一切景况,与当时的事实完全吻合。由此可见,灵魂离体经历是可确证的客观存在,这些为濒死体验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有关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大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如《柳叶刀》(THE LANCET)和《濒死体验研究》(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不断刊登这一新研究领域的科学论文,但是,大多数濒死体验的研究是回顾性的,且只针对有此体验的患者,往往科学家的调查与病人的实际经历之间间隔五到十年,因此许多可能影响病人濒死体验的医学因素不能精确测量。针对这一情况,荷兰Rijnstate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尔医生(Pim VanLommel)及其同事对在1988-1992年间被成功抢救的334位26-92岁的突发性心肌保塞患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追踪式濒死体验研究。记载了这些病人发病时的病情,所用药物,当时采取的医疗措施等细节。之后几年,他又对这些病人进行访问、测试,以检验他们是否对发病时的体验,包括濒死体验,有记忆偏差。拉曼尔医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01年12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这些患者都曾一次或多次被宣布临床死亡,后经及时心脏起搏,人工呼吸及药物治疗重新恢复知觉。其中62人报告经历濒死体验,具体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已经死去,出现愉快的正面情绪,灵魂离体,穿过隧道,与一种光亮交流,观察到各种奇异的色彩和天国景象,与去世的亲友见面,回顾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经历。通过严格的对比分析及统计检验,拉曼尔医生发现濒死体验发生于病人没有脑电波,心电图的死亡状态之时。并且濒死体验的有无与药物作用及患者的心理因素无关。濒死体验的深度也与患者的病情无关。经历濒死体验后,患者大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洞察,不再过分顾虑失去物质利益,也不再恐惧死亡。这种体验也并未随时间流逝,或发生实质性的记忆偏差。

目前,很少有人否定濒死体验的存在,即使是那些无神论者。可是对濒死体验的产生机理却有多种学说,总体上可分为二大类。但任何一种学说必须能够解释在濒死状态下,当大脑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时,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贮存濒死体验的。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另一个飘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每个人死亡的时候感觉是一样吗?科学家们已经对此作了细致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在生与死交界处的微妙感受信息。这就是--濒死体验。

1892年,瑞士地址科学家Heim根据爬山跌落者的报道,首先对濒死体验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随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我国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也已起步。据率先将国外这项研究介绍到国内的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介绍,濒死体验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然而临终过程是面临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时间较长,濒死体验却发生在死亡突降的紧急关头,持续短暂。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濒死体验现象约有40种。

“我感到自己飞在天花板上,飘飘荡荡,有一个躯体(我的)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和呼吸。“这是一位精神病学专家对他的同行讲述的一次亲历离体体验。“我对此确实感到特别吃惊。“

“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地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有小时候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象生活的’全景回忆’。““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象情感丧失了一般。“这是冯院长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81例濒死体验的研究中,41例讲述有类似的短暂经历。

国内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个人描述的濒死体验内容有差异,但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超常内容。冯志颖及同事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调查中,虽只获得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确是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据统计分析,这些幸存者中,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现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

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冯志颖等的研究表明,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越底,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较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干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相信鬼神和命运者多有扮演着另一个人的感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蛇咬尚且如此,接受过死亡而又回到人世间的人其心理又该有多么微妙的变化!冯志颖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报告指出,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濒死体验具有思维特别清晰感的人,性格多变得温顺;而“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而被审判感等体验的人,性格多变得盲目乐观或急噪。在“死而复生“之后,绝大多数人对当时得濒死体验记忆犹新,时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铭心。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我强烈的体验到了生的幸福与快乐!她说,我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每当我回忆起当时的那种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死亡危急关头没有任何恐惧感,感觉特别平静和愉快,有益延长生命;相反,任何激越、恐慌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消耗体内能量的储备,加速死亡的来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0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