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定义:
(1)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2)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
(3)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探讨流行文化通常需要灵活应用文化的第2个和第3个定义。即文化是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或把文化看作一种指意实践。
书中梳理了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的历史沿革,为我们做文化研究勾勒出一幅可供参考的学术地图。
“编码和解码的理论”
观众的三种解读位置:
第一种: 霸权式解读 。观众基本认可生产者在编码过程中赋予文本的意义。
第二种: 协商式解读 。观众对生产者赋予文本的意义是部分认可,部分进行了自己的协商。
第三种: 对抗式解读 。观众完全不认可生产者赋予文本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谈谈伟大的马克思中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文本和实践的分析,必须考虑到生产这些文本和实践的历史条件。
1重视生产和阶级分析。把形成于生产领域的阶级关系,提升到社会分析的首要地位。
2辩证的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
斯道雷指出,结构主义者的使命就在于揭示意义生产过程中蕴含的规则和惯例,也就是结构。
斯道雷指出,结构主义者的使命就在于揭示意义生产过程中蕴含的规则和惯例,也就是结构。
结构主义:意义是固定存在的,存在一个结构。
后结构主义:意义背后并不存在牢不可破的潜在结构,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落脚之处。
媒体既可 以 对性少数群体进行赋权 , 也可能对他们造成限制。相对来说 ,性少数群体在新媒体中的可见性比在传统媒体中要更高 、更多元化。
诉诸理性 ,是站在信息本身来说的,强调要 讲逻辑、讲道理 ;
诉诸情感 ,是站在受众维度来说的,强调 语言表达要达到情感共鸣 ;
诉诸人格 ,是站在信任维度来说的,强调 说话者的德行、威望和人格 。
伯克主要根据戏剧主义理论,来分析人类行为、关系和动机,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戏剧五要素理模型。伯克的“戏剧五要素”包括行动者、行为、场景、道具、目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而修辞就是在这五个要素的互动之中形成。我们可以通过哪些要素得以强调、哪些要素被弱化,去审视修辞话语的动机所在。
简单来说,在话语争夺实践中,只要我们掌握了框架生产的主动权,也掌握了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我们就能在话语争夺实践中处于优势地位
框架就是一种认知图式。
Ø 在话语实践中,话语冲突的本质就是框架冲突,是因为我们理解事物的框架不一样。因此,才导致两种声音之间会呈现出一种冲突状态。
Ø 在法庭抗辩当中,最常见框架是四种:事实框架、定义框架、品质框架、程序框架。
隐喻:通过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想象、把握另外一个事物或概念。
新媒体时代的修辞批评,要特别关注当前社会的各种概念形态,因为这些概念大多都是修辞建构的产物。一个概念一旦被生产出来,它不是静静地躺在那里,而是发挥着非常神奇的话语实践。因此,开展修辞批评,就是要揭示概念实践背后的话语机制及其深层的权力运作逻辑。
这些概念以前都没有,都是这些年被精心发明出来的。他们一旦确立,便以隐喻的方式重构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框架,从而赋予既定的社会治理话语一定的合法性。
待更新。。。
科学对人灵魂的研究2009年07月10日 星期五 10:12
1 历史、科学实验及分析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民族都相信人有灵魂的存在。100年前科学还未能“解释”这一千古难题,现在也不过仅仅知道这其中的一、二罢了。然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许多人死亡之后,又被抢救复活回来的濒死见证确实有不少记载。当我们检视有关文字记载时,就会发现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民族都有记载关于人死后灵魂的现象。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和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等古希腊大哲学家,他们都坚信灵魂不灭,人死亡时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他们也为后人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灵魂出壳实例资料。柏拉图劝告人们:“我的结论是,我们立定向天堂奔跑;就要遵行正义和善良,因为灵魂是不朽的,在它里面同时有良善、邪恶两面。”4
人类在科学实验上对此的研究,可追述到1907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医生(Dr Duncan MacDougall)可能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开了先河。他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结核病(Tuberculosis)患者放在一架天平上,大约过了3小时40分钟,病人的脸部表情骤然消失,在那一瞬间,天平发生了偏移,结果有21 3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个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后来的两年半里,他又对另外5位病人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当这些病人死亡的即刻,分别失去了10 6 - 42 5克的重量。为了排除人死亡即刻所呼出的气体使之少去重量的可能性,他选择动物实验,对此进行比较;他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研究,结果发现,狗死亡的瞬间没有失去任何重量。5 这个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发表之后,一搁就是近一个世纪。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做了另一个相关的研究,他们不但测量到人死亡即刻所失去的重量,他们更用当今的先进科技摄影仪器,拍摄到人死亡即刻的灵魂离开肉体之后的图象,它象一股烟云似的上腾起来。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的国家级医学专业杂志也翻译转载了这个研究成果。然而,当我们再回到早在几千年前神在《圣经》里的一些话,与这个研究成果对比一下,结果令人震惊万分!请看:
创世记第2章第7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1446-1406年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诗篇第78篇第39节;第144篇第4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1040-970年
78:39他(神)想到他们不过是血气,是一阵去而不返的风。
144:4人好象一口气,他的年日,如同影儿快快过去。
雅各书第4章第14节
成书时间:公元50年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美国有一位医生,他行医四、五十年之后,在他的一本专著里专门研究人的临终现象,结果发现:“无论什么人,当他临终断气之前,都是十分痛苦的;唯独基督徒有主耶稣的宝血洗净他/她良心一切的亏欠,确实知道他/她的归宿是天家,他们的归宿是真实可靠的,甚至有些基督徒一面唱诗,一面安慰家人,平安离世。” 7
美国非常著名的心脏专家莫瑞斯·罗林斯医生(Dr Maurice Rawlings),他著有《死 -- 怎么回事?》(台湾:财团法人基督教和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出版部出版,1991年)和《基督教 -- 来生论》等著作。罗林斯医生过去一向认为人死如灯灭。然而,自从1977年的一位心脏病患者死亡后被他抢救复活后,该病人叙述了死后的经历,引起了罗林斯医生的注意。从此他便有意识地收集了众多类似的例案,在排除了药物等因素可能产生的头脑濒死幻觉现象之后,他发现,那些死后被抢救复活回来的人,描述他们灵魂出壳的经历是真实可靠的。这个研究结果完全改变了他先前的思想。他说:“我现在得重新考虑我自己的命运了。就我所发现的,可真有点不妙!我发觉人可真不能糊里糊涂的就死去!”他自己终于接受、相信耶稣基督为个人的救主,成为新造的人。他撰写了以上的著作,并热心到处传扬神的福音,为主耶稣基督作见证。
还有一些临床医生的死亡,之后被抢救复活回来的个案报告,如乔治·李齐医生(Dr George G Ritchie),报道了1943年发生在他身上的死亡事件(他的书名是《死亡九分钟》,“Return From Tomorrow”,陈健民译,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台湾财团法人基督教出版部,2002年6月),他是一个两度被宣布死亡的“死人”。他描述他的灵魂离开身体之后,被耶稣基督先带到天堂,然后又到地狱的一次属灵漫游。在地狱的人和他们在地上时一样的有感性和知觉。不同的是:他们再也无法按着他们想作的去作了。李齐医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自杀的人,他们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说:“后悔啊!后悔啊!后悔啊!……” 8
最近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也报道了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神经精神病科的芬威克医生(Dr Fenwick)和南安普敦医院的帕尔尼亚医生(Dr Parrniya)共同研究的成果。他们排除了药物作用和脑在缺血等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幻觉等因素,结果发现:人死亡之后,灵魂确实是存在的。芬威克医生说:“如果精神(Spirit,中国人习惯翻译成精神,也是习惯用法。其实应该翻译成灵)与大脑是互相独立的,那便会带出精神会否在死亡之后继续存在的问题,亦会令人探问,人类是否有灵魂?人类的存在是偶然还是另有目的?”而帕尔尼亚医生则说:“如果大脑只是精神的中介,那么我们便可以证实,精神在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他并表示:他自己本是一个怀疑论者,但看了这一切证据之后,他开始认为人死亡之后,还有一些东西继续存留。报道又说,这项研究报告将在2001年刊登于具权威的医学学刊《复苏》(Resuscitation)上。9
美国非常著名的心脏科专家司库梅克教授,以及许多“死后生命”研究学者都积累了成千上万个死里逃生者的医学案卷(濒死经历)作研究。中国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在1989年出版的美国畅销书《死后见闻》,一书里就有大量这方面真实的记录。10
一件非常有趣的研究报告是,1980年,大脑专家洛伯教授(Professor John Lorber,1915-1996)发表了一篇论文:“Is the Brain Really Necessary”(人是否需要脑?),因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一个就读于英格兰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d, England)数学非常好,且是获得一级荣誉称号的学生,他的脑袋很大;然而,洛伯教授发现他的头壳里竟然没有脑,只有脑水,而只有一片很薄的脑细胞吊在中间;他很聪明,其IQ是126,是一个天才型的数学学生。洛伯教授后来一共研究了600个类似的个案,这其中95%没有脑,而只有脑水存在脑壳里。他们中间有一半的人IQ超过100,或者100左右,这是正常人的IQ水平。他们连自己没有脑都不知道。11 没有脑也可以思维、……并且照样活得好好的。这个研究结果有力地证实,传统观念和唯物论者认为“生命就是物质的”并非正确,这个研究结果明确提示我们:还有非物质的生命存在着。
著名的约翰·埃克尔斯博士(Dr John Eccles),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他对脑的神经突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神经细胞在突触上互相联络,因而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认为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时候,就具有了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的能力,这种“人的灵魂”(灵性生命)使我们具有了人类的特性:自我意识、自由思想、个性、创造性能及爱、恨、怕等。我们“非物质的自我”操作着它的“联络中枢”,就象司机驾驶汽车或程序员操纵计算机一样。他最大的断言是“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的大脑死亡之后依然活着。12 埃克尔斯博士后来写了《奇妙的人类》(“Wonder of Being Human”)一书,得出的结论是:人有灵魂的存在。有人问他:人若不是进化而来的,人是哪里来的?他说:“如果人有灵魂的存在,人应该是个神圣的创造者所造出来的。”后来又有人问他:“你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存在吗?”他说:“如果死的只是物质的部分,那么死了之后的非物质部分应该还存在的,就是人的灵魂还是存在的。”另外,大脑神经学的鼻祖 - 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1891-1976,美国人)在人脑的运动区(Motor Area)进行刺激,对侧的肢体就会产生活动。然而,受试者却说:“这个不是我要动的,是你搞我,搞得我动。”那人还思考分辨说:“现在这个不是我指挥的,是你来指挥,你弄出来的。”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除了物质的生命之外,还有非物质的生命存在着,并且起主导作用。大科学家斯佩里(Roger Sperry,1913-,1981年获诺贝生理学和医学奖)对大脑左、右两半球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左、右脑的运用方面,心灵具有一个独立的因果性影响力,不因环境的原因而产生。德国心理学家科恩休伯(Kornhuber)所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思考能力独立转变大脑的神经活动,而不是大脑神经的活动控制了思想。著名大脑专家彭罗斯普(Penrosp)在1994年的研究报告里也说:“There must be something”(这里还有些什么),指的大概就是人的灵魂。13
美国火箭之父范伯朗博士(Dr Wernher Von-Braun),他不但被赞誉为超科学家,他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说:“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已经被证明了。我也相信灵魂不灭定律。”14
一百多年前,胡爱华姊妹(来自中国上海市,1938年6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烘头村。现住澳大利亚墨尔本,为《华恩堂》东区分堂会友)的祖父的大哥在24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当时不但医疗条件差,家里也是非常贫穷,根本没有钱求医。过了不久,他就昏死过去了。他的身体被放在门板上等待后事。当他昏死之后,他的灵魂便离开了他的身体,看见一个身穿白衣的人向他走来,对他说:我是西方国家传教士来你们中国传讲“耶稣教”的耶稣,我今天来,是要医治你的疾病,明天我再来,要带你去天堂。第二天,主耶稣把他的灵魂带到了天堂;那是一个无法用任何语言描绘的美妙胜地。主耶稣亲自为他传讲福音,并且在天堂的一个池子为他施洗,还教他读《圣经》。因为天堂是那样的美好,他对主耶稣说:我不愿意再回到地上了。主耶稣却对他说:你要去为我在地上传福音作见证,等到你72岁的时候再来。隔天,他的灵魂进入了他的身体,他就活过来了,所患的疾病也奇迹般地痊愈了。旁边的人都非常的诧异,他不认识字,可是他会背《圣经》(笔者谨慎、认真地问胡老姊妹:“他当时所背的《圣经》是否和我们今天所读的《圣经》一样?”她肯定地回答:“是”),他传福音,村里许多的人都信了主耶稣。当他活到72岁的时候,身体还非常健康,没有患下什么疾病。有一天,他把嫁出去的几个女儿以及女婿和外孙们叫回家,对一家人说:主耶稣要接我回天家了。并且吩咐他们买食品煮好饭菜,大家聚餐后,他劝导他们好好信耶稣,传福音救人的灵魂。之后,他就平安喜乐地离开人间,归回天家了。
2 科学研究中的误差和盲点
根据雷蒙·穆迪博士(Dr Raymond Moody)、伊丽莎白·库柏勒-罗斯博士(Dr Elizabeth Kubler-Ross)、加利斯·欧西斯(Dr Karlis Osis)和爱兰德·哈拉德逊(Erlendur Haraldsson)等人研究所得出的结果,除了自杀的人被抢救回来有不好的濒死经历外,而其它的濒死经历几乎都是一些美好的体验。15 根据穆迪博士的研究报告,只有0 3% 的人有地狱似的经历。16 这些好的经历都是笔墨难于形容的愉快、慈爱、美好、安宁、和谐等。把那些众多的个案归纳起来,得出的结果是:死亡是美好的;没有地狱,因为没有罪恶的审判;《圣经》是错误的;秘术是有益的。濒死经历中的那些“光明体”、“已死亲友”和“天使”等所传播的信息与创造主在《圣经》所教导的完全背道而驰。17 这些有濒死经历的人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后半生,所产生的后效:抛弃《圣经》,不要传讲人的罪恶,不要传讲主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不要传讲审判的道理,不要传讲神的爱,而传讲人的自义;18 离开基督教会、离婚并抛弃家庭;19 除去对死亡的恐惧,传播死亡的美好;20 引向自杀;21 传播并导向秘术、灵媒、巫术、邪术、交鬼、东方宗教和其它形式的招魂术活动等。22 [笔者在此建议有兴趣者参阅有关著作。约翰·安伯克博士(Dr John Ankerberg)和约翰·韦尔登博士(Dr John Weldon)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查阅、引用了169处的书刊,这种对问题是非曲直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术态度是严肃的。《死后生命的真相》(“The Facts on Life After Death”,逸萍译,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9年4月)是他们合作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然而,罗林斯医生在他亲身进行的心脏复苏抢救之后,马上对复活者采访追踪他们的濒死经历;研究的结果却证实,那些濒死后不好的可怕经历比比皆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地注意到,若不马上追忆,大多数不好的经验都很快地被病人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底下。由于这些非常恐怖的经验令人十分困扰,病人尽可能把它们逐出意识界;所以,追忆时只剩下快乐的部分,或者什么都忘了(这不只是理论上的分析,而是他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罗林斯医生终于得出了结论,即他相信以上研究者的报告是真实的;但是,很不幸的是,穆迪博士和库柏勒·罗斯博士等其他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只是会晤过由别的临床医生手中抢救活过来的病人,并且通常已经过了几天或几周的时间。难怪罗林斯医生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与上面的研究者们大相径庭。根据罗林斯医生所知,他们未曾亲自救过病人,然后做临场的会晤及报道。23
3 讨论
光速天平测量到人死后身体失重的研究,以及用目前先进的仪器拍摄到的灵魂影子,这一些比较科学的事实,我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人死亡之后灵魂的行为、去向、……却不是任何科学仪器可以测验得到的。笔者认为这是科学的顶点,是我们无法逾越的一个鸿沟。然而,“濒死经历”在此完全可以作为该课题研究的科学证据。
人濒死之后的好坏经历,我们相信都是真实的。除非某些人居心叵测欲玩弄世人所编出来的文字,相信这种人毕竟非常之少,因为濒死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想进行就可以进行的实验,那是生与死一线之间的搏斗,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事。
美国自从1976年以来,以及目前世界各地关于“濒死经历”方面的书籍层出不穷。然而,可惜绝大多数撰写这类的文章都属秘术经历。这种导向所产生的后效可以说是非常可怕的。
人濒死之后,除了灵魂有坏的经历外,灵魂好的经历例案,有两方面的事实:一个是圣善的源头所给予的真实经历,这些经历必定与神在《圣经》的教导完全吻合。另一个只能是邪恶的源头(魔鬼撒但)所给予的“真实”经历,即这个经历是在邪灵的控制、欺骗下产生的。人若没有在神圣灵的引导下去分辨,根本就无法识别邪灵伪装的假面孔,因为这毕竟是属于灵界的事。
情感
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思维
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个人认为情感偏感性,思维偏理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