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另一个飘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每个人死亡的时候感觉是一样吗?科学家们已经对此作了细致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在生与死交界处的微妙感受信息。这就是--濒死体验。
1892年,瑞士地址科学家Heim根据爬山跌落者的报道,首先对濒死体验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随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我国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也已起步。据率先将国外这项研究介绍到国内的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介绍,濒死体验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然而临终过程是面临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时间较长,濒死体验却发生在死亡突降的紧急关头,持续短暂。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濒死体验现象约有40种。
“我感到自己飞在天花板上,飘飘荡荡,有一个躯体(我的)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和呼吸。”这是一位精神病学专家对他的同行讲述的一次亲历离体体验。“我对此确实感到特别吃惊。”
“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地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有小时侯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象生活的‘全景回忆’。”“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象情感丧失了一般。”这是冯院长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81例濒死体验的研究中,41例讲述有类似的短暂经历。
国内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个人描述的濒死体验内容有差异,但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超常内容。冯志颖及同事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调查中,虽只获得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确是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据统计分析,这些幸存者中,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现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
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冯志颖等的研究表明,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越底,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较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干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相信鬼神和命运者多有扮演着另一个人的感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蛇咬尚且如此,接受过死亡而又回到人世间的人其心理又该有多么微妙的变化!冯志颖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报告指出,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濒死体验具有思维特别清晰感的人,性格多变得温顺;而“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而被审判感等体验的人,性格多变得盲目乐观或急噪。在“死而复生”之后,绝大多数人对当时得濒死体验记忆犹新,时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铭心。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我强烈的体验到了生的幸福与快乐!她说,我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每当我回忆起当时的那种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作者: 光体能量人 2004-7-21 20:23 回复此发言
--------------------------------------------------------------------------------
2 “濒临死亡”体验
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死亡危急关头没有任何恐惧感,感觉特别平静和愉快,有益延长生命;相反,任何激越、恐慌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消耗体内能量的储备,加速死亡的来临。摘自《中国气功科学》
现在位置主页生命探索回页首
濒临死亡究属何样
“地狱之行”
这天,在美国一家医院的抢救室里,医护人员正在全力挽救一位老妇人。小屏幕上的心电曲线表明,她的心脏还在微弱地跳动。突然,荧光屏上显现出一直线,老妇的心脏停止了跳动。3分钟过去了,主治医生还在坚持不懈地抢救。……蓦地,老妇的心脏重新启搏。翌日早晨,老妇恢复了平静,她向医生们叙述了自己在那短暂的临床死亡期间的奇特感觉:“我穿过了一片令人快乐的黑暗,看见了灿烂的阳光。我感到无比快乐。”
很久以来,医生们常常能听到病人叙述这种奇特的经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这种病人的增加,西方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研究这种现象。最近,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这种死亡现象的国际濒死经验研究协会。今年年初,闻名遐迩的世界民意测验研究所在整个美国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无比:800万美国人声称经历了“地狱之行”。
神秘的“濒死经验”
著名哲学家和医学博士雷蒙德穆迪发表了一本名为《生命后的生命》的书,它轰动了西方。在这本书中,穆迪把这种现象定名为“濒死经验”。他认为,濒死经验是人在弥留之际因为恐惧死亡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科学尚未发掘的奇特现象。濒死经验的理论在科学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它向现代科学家们提出了如下的挑战:记忆究竟是什么?意识又究竟是什么?人能够记忆自己诞生的经历吗?人在临死的时候想些什么?人在临床死亡后还会有记忆吗?身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细胞不断变化,而人的脸庞却能保持它的形状?人体中的气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
心理社会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临床死亡后经过救生法抢救又死而复生的人叙述的这种奇特的濒死经验基本归纳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持这种说法的人约占57%,他们大多数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他们觉得自己在随风慢慢地飘扬,当飘拂到一片黑暗中时,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
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有这种意识的人占35%,他们大多数觉得自己的意识游离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的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在远处极其冷漠地观察着医生们在自己躯体周围忙碌着。这种躯体外的身体形象具有呼吸、脉搏等生命特征;而且,这种自身形象有时还会返回躯体。
第三阶段,通过黑洞。持这种说法的人占23%,他们觉得自己被一股旋风吸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口,并且在黑洞里飞速地向前冲去。而且觉得自己的身体被牵拉,挤压,洞里不时出现嘈杂的音响。这时,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
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他们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情。亲朋好友们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们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这时,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其中大多数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第五阶段,与宇宙合而为一。持这种说法的人占10%,他们同那束光线融为一体,刹那间,觉得自己犹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时得到了一种最完美的爱情,并且自以为掌握了整个宇宙的奥秘。还有一些科学家对有过濒死经验的幸存者进行了调查,发现除了这五大阶段的濒死体验外,还有醒悟感、与世隔绝感、时间停止感、太阳熄灭感、被外力控制感、被“阎王审判”感、升天成仙感等等。
科研价值极高的不幸事故
从8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科学家们就分别对五大阶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他们发现,自杀未遂者的濒死经验总是局限在第一阶段。心理学家肯尼斯则发现,经历过第一至第四阶段的濒死经验者往往普遍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而经历过第五阶段的濒死经验都会在身体、智能和精神三方面出现巨大的三重变化,他们会犹如重新转胎投世,变成了“超人”。
作者: 光体能量人 2004-7-21 20:23 回复此发言
--------------------------------------------------------------------------------
3 “濒临死亡”体验
轰动美国的汤姆索耶事故是典型的例子。汤姆iddot;索耶居住在纽约安大略湖边的罗切斯特。这位身材矮胖的汉子年方30,有两个女儿。他是一位机械修配工,在与自己家毗邻的工厂里工作。一天下午,索耶正满身油污地躺在小型载重卡车下修理。突然,千斤顶松脱,3吨重的卡车压在他的腹部上,索耶发出一阵撕人心肺的惨叫。正在花园里玩耍的女儿奔了过来,只见父亲已经被压扁。然而,索耶的双眼还睁着,他的神志依旧清醒,他示意女儿快去求救。不一会儿,消防队员赶来。他们将一只抓斗放在小卡车下的底盘两边,慢慢启动绞盘。当3吨卡车从索耶的胸腹部移开时,他失去了知觉,接着呼吸停止。救护车刚开动,他的心脏也停止了跳动。在医院,医护人员立即采用救生法通力抢救索耶。把索耶从卡车底盘下抢救出来的过程持续了10分钟,然而,对于索耶来说,这是极端痛苦的10分钟,因为,他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事后,汤姆iddot;索耶对人说:“当时,我感到犹如一根滚烫的铁杠在研磨自己的胸廓和腹部,似乎要将这一切磨碎。我犹如在遭受极刑。”
五大阶段纪实
6年过去了,汤姆索耶坚强地站立起来。在一次新闻界举行的专题招待会上,他强抑欢快的泪水,描述起自己的濒死经验。当消防队员将他从卡车下抱出来时,索耶已经停止呼吸;与此同时,索耶蓦地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和轻松。他觉得自己的躯体一分为二,一半在消防队员的手上,不过,那只是个空的身壳;而另一半是真正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要轻,晃晃悠悠地飘落到一张床垫上,他感到无比舒适。突然,索耶看到了消防队员们拥挤在工厂里,自己的另一躯体正躺在担架上,血从嘴里喷涌而出,满地的油污也变得通红。很快,救护车在街道上急速倒车,一群人手忙脚乱地将担架送上了车。两个女儿在哭天叫地,脸色苍白的邻居拉住了她们。路边挤满了观望的人,他们的神情有震惊、恐惧、悲戚、漠然……起初,索耶觉得自己是在离地面3米左右的距离观看,随即上升到4米、5米、10米、100米……接着,索耶看到载着自己躯体的救护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而去。这时,索耶发现眼前的景象消失,自己被推进了一个黑洞中,心绪依旧保持着无限的安宁。渐渐地,某种力量越来越强烈地拖着他向前而去!而且不时被挤压,不时碰到洞壁上。他问自己:“我还活着吗?”接着,他又肯定地意识到,自己死了。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丝光线,它先是犹如天际中的一颗星星,瞬间,又变成一轮黎明时的太阳,飞快上升,不一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球。光芒四射的阳光并不使他感到眩目耀眼,相反,眼望着这轮红日,他感到无与伦比的快乐。他越是朝金色的阳光接近,对宇宙的认识就越加深刻。就在这时,一个似乎被深深埋没的爱情记忆蓦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并且渐渐地照亮了他的意识域。这是一种美妙的记忆。他醒悟到,这奇特的光线本身就是由爱情组成的,但他没有陶醉在这种爱情中。他觉得自己一生中从未如此的集中和专注,而且,越是接近光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忽然,洞口出现了他那已经过世的父母亲,他们身材高大,浑身放射出彩色光芒,头顶上环绕一束光轮。他们笑吟吟地朝他走来,转眼间,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幕幕重大的生活经历,如生日盛典,初中毕业典礼,订婚仪式,甜蜜的婚礼……最后,他同光线融合在一起,他感觉到了一种无以形容的心醉神迷。他似乎与宇宙合为一体,许多美妙的景色在他的眼前闪过,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些美景,就是飞逝的森林、高山、河流、天际、银河……宇宙的一切奥秘全部展现在他的面前。
如今,汤姆索耶已不再是原来的汤姆iddot;索耶,他的身休、智能和精神等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突出的表现是他陡然狂热迷恋上了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几年后,毫无物理学基础的索耶在大学里获得了物理学士学位。他对记者说:“在那次事故发生以后,我在同神秘光线融合的瞬间,就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掌握了物理学的全部知识。在大学里,只不过是将这些知识一段一段地从记忆中追回来。”
作者: 光体能量人 2004-7-21 20:23 回复此发言
--------------------------------------------------------------------------------
4 “濒临死亡”体验
“濒死经验”的科学探索
现在,西方科学家们纷纷试图从科学的不同角度对濒死经验进行探索,以图解开濒死经验之迷。洛瓦城医学院教授拉塞尔诺伊斯认为,传统的弗洛伊德心理曲线似乎可以表述这种奇特的濒死经验,然而,他尚不能从理论上加以明确阐述。麻省大学的两位教授则认为,这种濒死经验的五大阶段论纯粹是无稽之谈。所谓濒死经验是因为窒息而致的死亡幻觉,它是因感觉缺失而造成的。所谓濒死就是持续性的深度昏迷,意识丧失,呼吸停止。但是,思维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它还在缓慢地进行,所以会产生梦幻。当人从深度昏迷中苏醒后,常会保持对这种梦幻的记忆。
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都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这种化学物有时亦能够引起奇特的幻觉。在这些科学讨论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状况,即有的科学家试图用印度的瑜伽现象解释濒死经验。他们认为,濒死的第五阶段同瑜伽术中的“根达尼清醒状态”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根达尼清醒状态”是一种超人状态的技术术语。它认为,在每个人的脊柱下端至骨盆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储备库,这就是“根达尼”,它是人身上强盛的“生命之蛇”,深深地藏在人体之中。千百年来,瑜伽信奉者中有一种传说,“根达尼”可以采取下述方法催醒:朝一种神秘的光线扑过去,你就会达到“根达尼清醒状态”。
在所有科学探索中,最令人信服的是有的科学家提出的这样一种理论:这五大阶段其实是人在死神降临的时候,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第一阶段是濒死者的个体保存和防卫的本能。因为在死亡的威胁下,过度地悲伤、恐俱和紧张均会加速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使死亡更快到来。第二阶段是濒死者不愿过早死亡,试图从感觉上否认已经跨进了地狱大门,象征性地逃避体内痛苦。第三阶段实际上是濒死者诞生记忆的复苏,它是人体特殊细胞所致的特异功能。黑洞其实就是母亲的产道,黑洞的穿透经历正是出生时自身通过母亲产道而被推到人间的经历。第四阶段是濒死者的自我安慰和幻觉性满足,本能地借以消除坐以待毙的沮丧情绪。同时重复自己的一生使自己得到一种与世永存之感。而与亲朋好友的欢聚,则是对死亡恐惧的退避反应。第五阶段是濒死者自身潜在的知识域的发掘,它是人体中的灵感反应的特殊表现形式。
特异功能耶?人类进化预兆耶?
早在1982年,美国的赖因格教授就与加拿大多伦多“根达尼研究中心”主任联合进行过研究。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瑜伽迷们勤奋锻炼和追求一生,很难有人能真正得到那种超人本领。可是,这些经历过濒死经验第五阶段的人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这种超人本领,这究竟是为什么?
经过研究,他们撰写了一本反映这项科研成果的专著《超智慧之人》。书中表达了下述观点:“现代人类正生存在宇宙发展的决定性阶段,人类将出现比1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更深刻更重要的变革。濒死经验可能是变化中的一种机制,目前这种变化只是影响濒死者,然而,它却是人类将向一种新的状态飞跃的预兆。在这种新状况中,人类身上沉睡迄今的多种心灵势能和特异功能将会释放出来,人类将会真正成为久久幻想的超人。”他们在书中还这样写道:“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的本质没有发生过变化,而宇宙的发展已经需要人类更加具有高超本领。第五阶段的濒死者可能就是未来人类的模型,即超智慧之人。”
“濒死经验”引起的争论
令人心驰神往的五大阶段论给死亡罩上了神秘的色彩,成了千百万西方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他们认为,这种超人的出现,将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已也就成了万能的上帝。也有许多人借此对社会发起抨击,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冷漠、欺诈、自私、痛苦和悲惨,而地狱里的“鬼”却给予“鬼的候选人”无限的温馨和欢乐,真是阴曹地府胜似人间天堂!于是,无数绝望者为了摆脱困境,追求五大阶段的幸福,竟然自杀,白白送掉了一条性命。
作者: 光体能量人 2004-7-21 20:23 回复此发言
--------------------------------------------------------------------------------
5 “濒临死亡”体验
然而,从事这种性命玩笑的竟然也有科学家。美国心脏病科专家迈克尔萨博起初对濒死经验持怀疑态度,认为它迎合了人类的好奇心理。萨博对自己的病人进行调查。许多人异口同声地声称经历过五大阶段中的某一、二阶段。但是,这些都没能消除心脏病专家的疑窦。因此,迈克尔iddot;萨博决定,亲自“去地狱出差”。他建立了一个由曾是无濒死经验的幸存者和有濒死经验的幸存者组成的监督小组,同时组织了一个高水平的抢救小组。经过这次“地狱考察”,他撰写了一部著名的论著《死亡的回忆》,声称濒死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奇迹。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奇特现象的出现和渲染,其实是畸型社会的产物。但是,人的死亡心理确实是一大自然之谜,它有待人类去探索和研究。研究濒死经验不但能深化人类对这一自然之谜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对濒死者进行救生、安抚和医护,帮助他们摆脱危境,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此外还可以利用濒死经验增强企图自杀者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留恋,摆脱自责、内疚、厌世及轻生念头。
现在位置主页生命探索回页首
英发现大脑死亡后 “魂魄”仍能短暂存留
本报综合消息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科学家最近表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身体和大脑死亡之后人的意识和神智还会在短时间之内继续存在。这些科学家声称,这是能够说明后生命学说的第一个科学依据,为此,他们已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组织,专门对这种后生命理论进行研究。上述科学家在过去的一年一直在南安普敦市的医院观察和研究心脏病患者的恢复情况,这些因患突发心脏病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病人在救治的过程中都有过脉搏不再跳动、呼吸停止以及瞳孔放大的时候,这些都是病人身体已死亡的症状。此前有研究证实,在上述时候,病人的脑部电流停止活动,脑功能停止运转。但科学家这次发现,七位最终获救的病人仍然能
够回忆起自己“死亡”时的一些情绪和幻觉变化。
科学家们在上述患者得救后的一个星期之内对其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在自己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患者均表示当时有一种平和、安详和喜悦的感觉,另外还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而躯体则不再存在,看到一束明亮的光线,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遇到一位神秘的人物或已去世的友人或亲属,来到一个无法再回到人世间的地方。
现在位置主页生命探索回页首
人死后“灵魂”还在?英一科学研究引争议
英国一名研究心脏病人的科学家日前声称,他正在寻找证据,以证明人脑在停止功能和病人已被宣布临床死亡后,人的意识还继续存在。
据悉,这名科学家名叫山姆帕尼亚,是英国南汉普顿综合医院的医生,他和该院的另一名医生一直从事着“濒死经验”的研究。上个星期,帕尼亚将他的研究成果送呈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的科学家们审阅,使“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和“到底有没有‘灵魂’”的话题再起争端。初步研究令人鼓舞帕尼亚日前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说:“我们的研究意义深远。我们研究了一群‘脑死亡’的病人,我们发现他们竟然有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的判断推理和记忆。我们需要做更大规模的研究。一个人在心跳停止、呼吸停止、脑活动为零的情况下,他的意识或灵魂完全有可能继续思考和推理。”
帕尼亚介绍说,他和同事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初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今年二月份的《复活》杂志上。他说,研究成果令人鼓舞,因此他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用来资助深入研究和继续收集证据。濒死经验颇为神奇帕尼亚介绍说,在第一年的初步研究中,他们研究了63名被确诊为临床死亡而后又活过来的心脏病人。他们在活过来的一周内接受了研究小组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56人说自己完全不记得昏迷时的状态了,但有7人称自己有记忆。这7人中的4人属于“濒死状态”,当时医生已经宣布他们脑死亡了。这4人报告说,自己当时有清醒的意识,能够记忆、思考、推理,还能四处游荡,和别人交流。
这4个人还说,当时他们感到安详、快乐和舒坦。有人则说,自己感到时间变快了,意识更敏锐了,对身体却失去了感觉。他们报告说,看到了明亮的光,进入了另外的世界并和死去的亲人交流。一名自称“堕落的天主教徒和异教徒”的病人说,自己当时跟一个神秘的生物体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人在死后真有意识?
自从初步实验之后,帕尼亚和同事们又研究了3500个被宣布临床死亡而后活过来的病人。他们发现,这些病人在“死”后也有清晰的记忆。不过,很多人不愿意跟外人谈及这些经验,担心会被别人视为疯子。
帕尼亚介绍了一个两岁半幼童的案例。这个幼童被车撞了,心脏停止了跳动。治愈出院后,幼童画了一幅画,看上去像一个气球系在一个人的身上。小孩的父母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当你死了,就会看见很亮的一道光,你被一根绳子系着。”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漠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剧本中,作者大胆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其构思之奇特,文思之优美,戏剧结构之巧妙,的确令人击节叹赏。
战争与和平--内容简要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复活 内容简介
聂赫留道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两个旅店侍役假手一个妓女谋财害命的案件。不料,从妓女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道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暇。三年后,聂赫留道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道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名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
聂赫留道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道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道夫帮助她的难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道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卡秋莎去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道夫,为了他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道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吉提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
吉提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安娜 卡列尼娜的封面。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提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便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沃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本文根据潇湘清尘老师讲解整理,感谢老师分享。)
好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忘记了身外的世界。我们仿佛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跟随主人公或悲或喜,或畏惧或勇武。
好的故事总让我们欲罢不能,我们总期待类似的故事多一些,让我们更过瘾、更尽兴。那么,扣人心弦的故事是怎样写成的呢,如何从我们周边的热播剧、小说中汲取养分?这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问题。
故事是最原始,也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人类自出现便在产生故事,上古时期,古人以结绳记录故事。文字出现以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也都在表达故事。
诗歌如《长恨歌》,唐明皇与杨玉环坎坷曲折的爱情故事。散文如近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讲述深沉的父爱的典范。小说如《红楼梦》,宝黛的前世因缘今生纠葛让人感慨。戏剧如《牡丹亭》,展示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奇特经历。
可见,故事是表达感情的载体。
对故事定义,更应该回归到“故事”二字本身上面。“故”,意味着缘故、因果逻辑。“事”,代表着事件。 故事,便是由一个个因果逻辑顺序组成的事件。
故事的本质就是两个字——意外。
平平淡淡、没有波澜的讲述没有人会喜欢,一旦有了意外、有了转折,就有了看点,好故事一定不会因循人们正常的思维的逻辑。郭德纲也曾说:“你的包袱、段子,不能让观众猜得到,
不然他以后就不买票了。”
(1)一个结构:“三幕式”结构
开端、发展和结尾,这种“三幕式”结构是最经典的故事架构。
故事的开端,一般都是主人公陷入困境,小说的前几百字或者**的前五分钟,都是在介绍主人公的困难。有人说,一部长篇小说是否成功,取决于前一百字,就是在说明开端有没有将小说的主要矛盾交待出来。
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开始了与困境、或者与某些人作斗争,这种挣扎、斗争或激烈,故事就会越有看点。在解决了一个矛盾之后,又有另外的矛盾涌现出来,这种矛盾出现的密集度,决定了故事的情节是否紧凑。
故事的结尾,要么悲要么喜。人多喜爱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代入感,人们更愿意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人公,喜剧的收尾可以满足人们的幻想。而悲剧的结局,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印象更深刻,我们记得最清晰地往往是悲剧的结局。
“三幕式”结构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小至一个人一天的晨起晚休,大至一个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可以拆解为“三幕式”的结构。
(2)一个系统:LOCK系统
由美国畅销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提出, LOCK指:L(lead)主角,O(objective)目标,C(confrontation)冲突,K(knockout)冲击性结尾。
以《延禧攻略》为例,L——主角:魏璎珞,O——目标:入宫查找杀害姐姐的凶手,C——冲突:一心想报仇的她,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凶手裕太妃的对手,K——结尾:设计使裕太妃被雷劈死,自己却被罚入辛者库,遭遇更大的危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结尾,并不是稀松平常地结束,而是有“冲击性”的。《延禧攻略》如果最终的结尾,是魏璎珞跟傅恒在一起,那远不如相爱的两个人最终却人鬼殊途这样的结局,来得更让人刻骨铭心!我们常说写小说要“凤头猪肚豹尾”,结尾要响亮有力,就是这个道理。
(1)强情节,推陈出新的人设
依然以《延禧攻略》为例:
该剧故事情节紧凑,女主魏璎珞不断遭遇危机,但每一次危机,编剧都将她的成功复仇控制在2集之内,让整个故事情节看起来紧凑饱满,高潮迭起(通俗地讲就是全程无“尿点”)。
相比之下,同期的《如懿传》从演员阵容,到宣传造势,都强于《延》,但因其剧情相对拖沓,降低观众的体验,所以反倒口碑弱于《延》。
人设方面,为女主魏璎珞打造“黑莲花”人设,一改过往宫斗剧中“白莲花”形象,爱恨分明有仇必报,颠覆了观众的固有认知,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2)立体饱满的人物弧线
(本条潇湘清尘老师原以《香蜜沉沉烬如霜》为例讲解,但我没有看过该剧,即以大家更熟悉的《红楼梦》为例阐述。)
以《红楼梦》中刘姥姥为例,她卑微窘迫,在大观园中举手投足都透露着无知,但她又有自尊心,她明白自己搞笑逗乐都是无奈之举。她又懂得报恩,最后甚至不惜借贷将有恩于自己的平儿从青楼中赎出。
她有优点又有着独特的缺点,我们所看到的就不是一个虚空的、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幻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立体饱满的人物刻画,让你看完就可以想到:“嗯,我身边的某某就有他的影子。”
《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个,而四大家族有些笔墨介绍的也有上百人,但每一个人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此庞大的人物关系,我们看完之后,都能让我们记往,作者高超的手法可见一斑。
(3)情节反转
《甄嬛传》中滴血验亲一场戏,就出现了多次反转,紧紧拆住了观众的神经。
皇后要验六阿哥的血,大家都知道六阿哥其实是果郡王的儿子,所以都替甄嬛揪心。之后听闻祺贵人告发的是她和温实初有私情,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当温实初和六阿哥的血相融时,大家又紧张起来。
甄嬛怀疑水有问题,将苏培盛的血也滴了进去,结果也相融,于是证实水被皇后动了手脚。后来玉娆又从宫外请来了证人,证实甄嬛被诬陷;接着温太医又挥刀自宫,眉庄难产血崩……一个又一个地反转,让观众欲罢不能。
类似的剧情在《甄嬛传》中还有很多,“反转”正是与故事的本质“意外”相呼应的。前几年饱受大家诟病的部分谍战剧、宫斗剧,大多像流水线一样由编剧做出来,粗制滥造的作品,看到开头就让观众想到了结尾,没有丝毫意外和反转可言,观众当然不买账。
(4)为你的人物设定一个只属于他的结局
**《霸王别姬》结尾,程蝶衣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时隔22年再与深爱着的师哥段小楼相逢,两人最后一次在舞台上合作“霸王别姬”,最终程蝶衣以他的成名角“虞姬”特有的方式,挥剑自刎于师哥怀中。正应了贯穿全片的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
而小说版《霸王别姬》人物的最终结局相对平淡:程段两人上妆登台合唱了一出《霸王别姬》,从此天各一方,再未相见。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使人物缺少了**中的张力,也没能在结尾将全片升华。
写在最后:
诚如潇湘清尘老师所说,我们周围,电视、**、小说中,不乏好故事,我们在观看时,故事五花八门,但其背后的写作手法是相似的,都离不开基础的结构和技巧。
我们在观看时,要有意识地去解读作者的手法,拆解故事的架构,模仿高手的写作方式,不断地去提炼、归纳,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进步。否则刷再多的剧,都是浪费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