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测量的方法

消费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测量的方法,第1张

  =================================知识点======================

  态度是可以测量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是态度量表、问卷等。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是态度量表、问卷等。 在设计态度测量方法时首先必须明确态度对象。在设计态度测量方法时首先必须明确态度对象。 态度对象可以是比较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但必须能与其他概念清楚地区别开来。态度对象可以是比较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但必须能与其他概念清楚地区别开来。 态度的主要属性是评价性,亦即对一定态度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态度的主要属性是评价性,亦即对一定态度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 态度应在评价连续统上处于一定的位置,表示其方向和程度。态度应在评价连续统上处于一定的位置,表示其方向和程度。 态度与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需要有联系,这会造成自我卷入程度上的差别。态度与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需要有联系,这会造成自我卷入程度上的差别。 态度不是直接观察到的,它的存在是通过可见反应显示出来的。态度不是直接观察到的,它的存在是通过可见反应显示出来的。 可见反应可区别为3类,即认知反应(同意或不同意)、情感反应(喜欢或不喜欢)和行为反应(支持或反对)。可见反应可区别为3类,即认知反应(同意或不同意)、情感反应(喜欢或不喜欢)和行为反应(支持或反对)。 评价倾向可以通过上述任何一种反应来估量。评价倾向可以通过上述任何一种反应来估量。 信念方面通常只能通过认知反应来估量。信念方面通常只能通过认知反应来估量。

  态度测量的组织程度有所不同,大致可区分为无组织的和有组织的两类。 态度测量的组织程度有所不同,大致可区分为无组织的和有组织的两类。 无组织的测量方式是由被试自由表达对某事的看法,有组织的测量方式则给被试提供多项选择项目,供其选择。无组织的测量方式是由被试自由表达对某事的看法,有组织的测量方式则给被试提供多项选择项目,供其选择。 二者各有其用途,前者可以取得较多信息,了解到事先未想到的问题;后者则易于记分,不易发生歪解,使反应集中于主要问题上,并适用于较大群体。二者各有其用途,前者可以取得较多信息,了解到事先未想到的问题;后者则易于记分,不易发生歪解,使反应集中于主要问题上,并适用于较大群体。

  态度量表最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使用的前提是假定被试意识到并愿意表达他的态度。 态度量表最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使用的前提是假定被试意识到并愿意表达他的态度。 但是在某些敏感问题上被试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时就需要采用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使被试不意识到自己受到评价,或者虽然意识到但不知道评价的是什麼。但是在某些敏感问题上被试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时就需要采用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使被试不意识到自己受到评价,或者虽然意识到但不知道评价的是什么。 可以假借评价其他方面如逻辑思维能力的名义评价态度。可以假借评价其他方面如逻辑思维能力的名义评价态度。 态度量表通常是由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组成,被试就每一项目表达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方向以及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态度量表通常是由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组成,被试就每一项目表达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方向以及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把反应分数加以整理得出一个表明态度的分数。把反应分数加以整理得出一个表明态度的分数。

  瑟斯顿量表一个早期的态度量表,是LL瑟斯顿及其同事EJ蔡夫于1929年提出的,称之为瑟斯顿量表法。 瑟斯顿量表一个早期的态度量表,是LL瑟斯顿及其同事EJ蔡夫于1929年提出的,称之为瑟斯顿量表法。 这个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类,譬如11类。这个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类,譬如11类。 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著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布开来。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布开来。 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瑟斯顿量表法提出了在赞同或不赞同的因次上测量态度的方法,这是它的贡献。瑟斯顿量表法提出了在赞同或不赞同的因次上测量态度的方法,这是它的贡献。 这个作法迄今仍是多数量表的基本特点。这个作法迄今仍是多数量表的基本特点。 但是由于这个方法复杂、费时和不方便,今天已很少使用了。但是由于这个方法复杂、费时和不方便,今天已很少使用了。

  利克特量表1932年R利克特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测量方法,称之为相加法。 利克特量表1932年R利克特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测量方法,称之为相加法。 它不需要收集对每个项目的预先判断,只是把每个项目的评定相加而得出一个总分数。它不需要收集对每个项目的预先判断,只是把每个项目的评定相加而得出一个总分数。 利克特量表也是由一系列陈述组成,利用5点或7点量表让被试作出反应,5点量表是从强烈赞同(5)、赞同(4)、中性(3)、不赞同(2)到强烈不赞同(1)。利克特量表也是由一系列陈述组成,利用5点或7点量表让被试作出反应,5点量表是从强烈赞同(5)、赞同(4)、中性(3)、不赞同(2)到强烈不赞同(1)。 7点量表则分为强烈赞同、中等赞同、轻微赞同、中性、轻微不赞同、中等不赞同、强烈不赞同。7点量表则分为强烈赞同、中等赞同、轻微赞同、中性、轻微不赞同、中等不赞同、强烈不赞同。 这两种量表是使用得最广的。这两种量表是使用得最广的。 利克特量表的一种改进形式是强迫选择法,为了使被试一定作出选择而排除了中性点,如把原7点量表改为6点量表。利克特量表的一种改进形式是强迫选择法,为了使被试一定作出选择而排除了中性点,如把原7点量表改为6点量表。 有人用颜面法代替陈述法,用之于无文化的被试。有人用颜面法代替陈述法,用之于无文化的被试。 利克特量表法的结果与瑟斯顿量表法的相关系数约为80。利克特量表法的结果与瑟斯顿量表法的相关系数约为80。

  社会距离量表与瑟斯顿和利克特按赞同或不赞同因次的测量有所不同,主要用于测量人际关系亲疏态度。 社会距离量表与瑟斯顿和利克特按赞同或不赞同因次的测量有所不同,主要用于测量人际关系亲疏态度。 莫雷诺,JL的社会测量是测量人际亲疏态度的一种形式。莫雷诺,JL的社会测量是测量人际亲疏态度的一种形式。 ES博加德斯1929年提出的社会距离测量主要是用来测量种族之间的社会距离的。ES博加德斯1929年提出的社会距离测量主要是用来测量种族之间的社会距离的。

  博加德斯量表包括一系列陈述,按从最近社会距离到最远社会距离排列开来,如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出境(7)。 博加德斯量表包括一系列陈述,按从最近社会距离到最远社会距离排列开来,如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出境(7)。 括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括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

  语义分化法CE奥斯古德等人1957年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测量方法。 语义分化法CE奥斯古德等人1957年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测量方法。 已往的态度测量基本上是在赞同或不赞同一个维度上的测量,不易表达出态度的复杂性。已往的态度测量基本上是在赞同或不赞同一个维度上的测量,不易表达出态度的复杂性。 语义分化法提出了3个不同维度的态度测量,所以又称为多维度量表法,这3个维度是评价、强度和活动。语义分化法提出了3个不同维度的态度测量,所以又称为多维度量表法,这3个维度是评价、强度和活动。 在这个方法中,态度对象的评定是通过由对立形容词构成的一些量表进行的,如好-坏,强-弱,主动-被动。在这个方法中,态度对象的评定是通过由对立形容词构成的一些量表进行的,如好-坏,强-弱,主动-被动。 好-坏是评价方面,强-弱是强度方面,主动-被动是活动方面(见表评价、强度和活动的语义分化测量好-坏是评价方面,强-弱是强度方面,主动-被动是活动方面(见表评价、强度和活动的语义分化测量 )

  测试时给被试提出一个态度对象,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有关系列中圈定一个数字,各系列分值的总和就代表他对有关对象的总态度,上述表格中3个维度是不变的,但各维度中的项目是可变的。 测试时给被试提出一个态度对象,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有关系列中圈定一个数字,各系列分值的总和就代表他对有关对象的总态度,上述表格中3个维度是不变的,但各维度中的项目是可变的。 3个维度中评价维度被认为是主要的。3个维度中评价维度被认为是主要的。

  上述态度测量方法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其他方法,如投射测验、行为观察、生理记录等,也是常常被采用的。

  避免测量错误在态度测量上常出现两种问题:客观解释问题和主观偏向问题。 避免测量错误在态度测量上常出现两种问题:客观解释问题和主观偏向问题。 研究者发现,问卷使用的态度量表有时并未反映出反应者的真实态度。研究者发现,问卷使用的态度量表有时并未反映出反应者的真实态度。 如果某个项目编制用语模糊,被试发生误解,那麼对这个项目的反应就不可能反映出被试的态度。如果某个项目编制用语模糊,被试发生误解,那么对这个项目的反应就不可能反映出被试的态度。 这是客观上的解释问题。这是客观上的解释问题。 要避免这种错误,在编制态度量表时应当用多个项目测量同一个态度,这样可以克服理解上造成的误解,测量到真实的态度。要避免这种错误,在编制态度量表时应当用多个项目测量同一个态度,这样可以克服理解上造成的误解,测量到真实的态度。 更严重的问题是主观偏向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主观偏向问题。 如果人们由于某种原因而不愿表达真实的态度,那麼就可能提出虚假的反应,有时人们也可能自己并不了解与行为不同的内心深处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测量工具的态度量表的效度就成了问题。如果人们由于某种原因而不愿表达真实的态度,那么就可能提出虚假的反应,有时人们也可能自己并不了解与行为不同的内心深处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测量工具的态度量表的效度就成了问题。 社会心理学家已提出一些避免这类问题的办法。社会心理学家已提出一些避免这类问题的办法。

  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提出虚假反应是由于他们知道哪些态度是社会赞许的,哪些是社会不赞许的。 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提出虚假反应是由于他们知道哪些态度是社会赞许的,哪些是社会不赞许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称为假通道技术的方法,实验者申明采用一种仪器可以探查到被试的真正态度(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称为假通道技术的方法,实验者申明采用一种仪器可以探查到被试的真正态度(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 如果被试不了解实情,相信实验者真能做到,就可能作出真实的反应,H西戈尔等人1971年的研究证明,采用假通道法与传统量表法相结合比单用传统量表法更能揭示出真实的态度。如果被试不了解实情,相信实验者真能做到,就可能作出真实的反应,H西戈尔等人1971年的研究证明,采用假通道法与传统量表法相结合比单用传统量表法更能揭示出真实的态度。 他们的实验基本假设是,由于社会压力,大学生倾向于对美国人表现出比实际态度差一些的态度,对黑人表现出比实际态度好一些的态度。他们的实验基本假设是,由于社会压力,大学生倾向于对美国人表现出比实际态度差一些的态度,对黑人表现出比实际态度好一些的态度。 他们共用60名白人大学生作被试,分为两组。他们共用60名白人大学生作被试,分为两组。 第1组30人对美国品质表作出反应,第2组30人对类似的黑人品质表作出反应。第1组30人对美国品质表作出反应,第2组30人对类似的黑人品质表作出反应。 每一组的15人连通一架标名为“肌电图”的仪器,其馀15人只作反应,不连通仪器。每一组的15人连通一架标名为“肌电图”的仪器,其余15人只作反应,不连通仪器。 结果表明,结合假通道技术的确能探查出更真实的态度。结果表明,结合假通道技术的确能探查出更真实的态度。

  除了假通道技术外,还有人提出利用行为指标的办法。 除了假通道技术外,还有人提出利用行为指标的办法。 人们认为,当人们倾听他们赞成的信息时往往点头而不是摇头,这种运动也可以用来探查真实态度。人们认为,当人们倾听他们赞成的信息时往往点头而不是摇头,这种运动也可以用来探查真实态度。 其次,皮电反应和肌电图也是可以利用的。其次,皮电反应和肌电图也是可以利用的。 虽然这类生活反应与态度没有直接联系,但有助于了解唤起水平,从而查明不真实的反应。虽然这类生活反应与态度没有直接联系,但有助于了解唤起水平,从而查明不真实的反应。

  某些人格特征也会造成反应偏向。 某些人格特征也会造成反应偏向。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某些人对问卷或测验总是以一定模型反应,而不管其态度。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某些人对问卷或测验总是以一定模型反应,而不管其态度。 有些人有赞同反应倾向,他们对问卷项目倾向于做出肯定的回答,即使它不反应其真实态度。有些人有赞同反应倾向,他们对问卷项目倾向于做出肯定的回答,即使它不反应其真实态度。 有些人有否定倾向,他们对问卷项目倾向于做出否定回答。有些人有否定倾向,他们对问卷项目倾向于做出否定回答。 对此可采用对一个态度运用多个问题的方法,而且问题的表述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问题有时要求用“同意”回答,有时要求用“不同意”回答。对此可采用对一个态度运用多个问题的方法,而且问题的表述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问题有时要求用“同意”回答,有时要求用“不同意”回答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12, 1165−1174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 J1041200901165

收稿日期: 2009-07-0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7JAXLX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08JJDXLX270)、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经费资助、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2008GZ028)、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创新研究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张文新, Email: zhangwenxin@sdnueducn

1165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徐夫真1 张文新1 张玲玲2

(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济南 250011)

摘 要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发现: (1) 青少年疏离感年龄段差异显著, 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 (2) 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境疏离感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 (3)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 即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青少年; 疏离感; 家庭功能; 同伴接纳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疏离感(alienation)是个体难以正常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不能与所属的社会团体如家庭、学校或者同伴群体建立有效联结, 从而体验到的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情绪体验(Michael, 2003)。青少年期是疏离感发生的高危时期(Calabrese, 1990)。进入自我意识第二个飞跃发展期的青少年, 开始集中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与自我有关的问题。根据Erikson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青少年经历着从自我分离到自我整合的过程(张文新, 1999), 在此过程中他们体验到自我内部的分离以及自我与环境或与他人的分离, 即产生疏离感。适度的疏离感有利于个体对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行反思与探索, 建立自我同一性; 而强烈持久的疏离感却会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 危及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Erikson, 1968)。研究发现, 高疏离感是引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 高疏离感的青少年更倾向于对外界环境进行消极的、敌意性的归因, 易于体验到孤独感, 更具反叛性, 他们往往采取退缩或者攻击等极端行为, 或者沉湎于饮酒、过度网络依赖等不健康的活动中(Michael, 2003; Sikkink, 1999; Thomas & Schare, 2000)。

家庭和同伴作为个体发展的微系统, 是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最基本的分析单元(Bronfenbrenner, 1979), 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进入青少年期后, 尽管亲子冲突显著增多, 但父母仍然是青少年重要的依恋对象和支持系统(Steinberg, 1999)。青少年最初需要依靠父母权威的标准来建构他们有意义的生活。研究发现, 如果父母是独裁的、过分控制的、在感情上是疏远的, 个体就很难认同家庭并获得真正的归属感(Barrett, 2001)。有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疏离感关系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疏离感的产生及其程度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父母工作压力大的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更容易体验到疏离感或疏离感增强(Bronfenbrenner, 1977)。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 其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与适应性较差, 家庭功能中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和行为控制以及整体家庭功能均较低(汤毅晖, 黄海, 雷良忻, 2004)。过多的家庭冲突、家庭功能的瓦解(或分裂)

容易导致青少年对家庭的抗拒和与父母的疏离(Sandhu & Tung, 2004)。此外, 研究还发现, 与父母或家庭疏离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和药物滥用, 而这可能进一步引发青少年的高疏离感(Benjamin, 2004)。

进入青少年期后, 个体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与同伴的交往增多,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 而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是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疏离感主要是因个体缺乏归属感所致(Bronfenbrenner, 1977), 而青少年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同伴群体(Furman & Robbins, 1985), 因此, 青少年的疏离感与同伴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已有研究发现,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价值支持和信息来源, 高疏离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在同伴中寻求精神慰藉、获得归属感等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Eric, Martin & Michel, 2003), 被同伴接纳的青少年在疏离感水平上明显低于被同伴拒绝的青少年(徐夫真, 2007)。

近年来, 受到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Bronfenbrenner, 1979)和发展情境论(Lerner, 2002)等发展系统论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不仅强调家庭、同伴关系等发展背景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且越来越多地关注发展背景的系统性影响, 即不同发展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联系对发展的影响。就家庭领域的研究而言,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抛弃过去单独探讨某个或某些家庭因素的作用的研究范式, 转向将家庭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Ross & Buriel, 2006)。研究发现,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个体发展的物理环境既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 也会通过影响父母教养行为以及亲子互动对个体的发展起作用(Neblett & Cortina, 2006)。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鼓励子女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教化和支持(Shonkoff & Phillips, 2000; 刘浩强, 张庆林, 200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期望, 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Leventhal & Brooks-Gunn, 2000)。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而言, 不稳定的工作、持续的经济压力和低的社会声望会增加父母采用惩罚和专横等教养行为, 对子女支持较少, 负面评价和忽视较多(Baumrind, 1994)。具有学校疏离感的青少年报告的家庭支持和受教育期望均较低(Cole, 1991)。长期处于家庭压力情境中且缺乏父母积极关注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敌意等消极情绪, 表现出低自尊、无力感、习得性无助和对自己生活的失控感, 这会因此使他们和家庭成员及朋友之间关系紧张(McCoy, Firck, Loney & Ellis, 1999; 刘浩强, 张庆林, 2005)。可见, 在家庭系统中, 家庭经济地位是影响青少年疏离感的潜在因素之一, 它通过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等影响青少年的发展。鉴于已有关于青少年疏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家庭系统中某一方面的因素或者变量的作用(Sikkink, 1999; 汤毅晖, 黄海, 雷良忻, 2004; Sandhu & Tung, 2004; Benjamin, 2004; Furman & Robbins, 1985), 而较少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 本研究拟同时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或机制。

家庭和同伴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情境, 一方面各自独立影响个体的发展, 同时又存在交互作用和联系。如果单独考虑家庭或同伴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而忽略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将无法真正揭示它们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Kerr, Stattin, Biesecker & Ferrer-Wreder, 2003)。因此, 从发展系统论的角度探讨家庭和同伴系统对青少年发展的交互作用模式将有助于揭示二者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制。已有研究发现, 对于家庭环境不良的青少年而言, 同伴的支持和接纳能够缓解其心理压力, 增强移情能力和社会理解力(Donton & Zarbatany, 1996)。来自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 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调节环境危险因素和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或受侵害)之间的关系, 尤其在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文化背景下, 积极的同伴关系具有更为突出的保护作用(Tania, David, Zhang, Yoolim, JoAnn & Xu, 2007)。由此, 我们推论,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减缓家庭功能不良对青少年疏离感的消极影响, 同伴接纳能够降低青少年的高疏离感, 即同伴接纳对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将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

简言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同伴接纳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根据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假设, 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在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中存在交互效应,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受到同伴接纳水平的调节,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可能是有

调节的中介效应。假设模型见图1。

图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同伴接纳与

青少年疏离感关系的假设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五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二608名城市青少年为被试。其中初中被试334人(男生164人, 女生170人), 平均年龄1397±105岁; 高中被试274人(男生153人, 女生121人), 平均年龄1682±068岁。所选取被试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者为102%, “1000~2000元”者为224%, “2000~3000元”者为238%, “3000~4000元”者为155%, “4000元以上”者为281%; 父母受教育水平在“小学或小学以下”水平者分别为28%和35%, “初中”水平者分别为186%和235%, “高中或中专”水平者分别为326%和388%, “大专(夜大、电大)”水平者分别为189%和168%, “大学本科”水平者分别为211%和148%, “研究生(硕士或博士)”水平者分别为60%和26%。父母职业是“农民或下岗失业人员”者分别为492%和441%, “蓝领”者分别为457%和414%, “专业或半专业性人员”者分别为51%和145%。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疏离感量表 采用杨东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杨东, 张进辅, 黄希庭, 2002)。该量表包括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三个分量表, 共52个项目, 其中有6个项目为测谎题。社会疏离感指与社会观念、价值、文化、目标等精神文化层次之间产生的疏离感, 包括24个项目, 如“我时常体验到有种无能为力感”; 人际疏离感指与他人(亲人、朋友、同学、邻居、集体等人际网络)在情感层次上产生的疏离感, 包括15个项目, 如“我感到自己孤独一人”; 环境疏离感指个体与其生活的自然、物理环境等物质空间之

间产生的疏离感, 包括7个项目, 如“我觉得自己和大自然之间有种疏远的感觉”。量表采用7点记分,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7分的评定, 得分越高, 疏离感越强。本研究中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三个分量表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80和086, 总问卷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22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以

McMaster 的家庭功能模式理论为基础(汪向东, 1999)。该量表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六个分量表, 共60个项目。问题解决分量表包括6个项目, 如“我们常根据我们对问题的决定去行动”; 沟通分量表包括9个项目, 如“当家中有人烦恼时, 其他人知道他为什么烦恼”; 角色分量表包括10个项目, 如“我们肯定家庭成员都尽到了各自的家庭职责”; 情感反应分量表包括6个项目, 如“我们相互都不愿流露出自己的感情”; 情感介入分量表包括7个项目, 如“如果某人遇到麻烦时, 其他人会过分关注”; 行为控制分量表包括9个项目, 如“当发生了出乎预料的意外时, 我们手足无措”

。量表采用4点记分, 从“完全不像我家”到“完全像我家”分别给予1~4分的评定。1分代表健康, 4分代表不健康, 分数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不健康。在本研究中,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6~075之间, 问卷总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223 同伴提名 与已有研究相一致, 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来评定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张文新, 1999; Coie & Dodge, 1983; David, 2006)。要求被试写出自己在班里最喜欢的三位同学、最好的三位朋友(积极提名)和最不喜欢的三位同学(消极提名)。将每个被试所得的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次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化, 两者之差为社会偏好分数, 以社会偏好表示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 22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查内容包括家庭收入、青少年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共五项指标。本研究所调查的家庭收入是家庭月收入(以下简称家庭收入), 包括“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和“4000元以上”五个水平; 父母受教育水平包括“小学或小学以下”、“初中(含初中未毕业)”

、“高中或中专(含高中未毕业)”、“大专(含夜大、电大)”、“大学本科”、“研究生(硕士或博士)”六类; 父母职业包括“农民”

、“工人”、“医

生”、“教师或科研技术人员”、“机关干部或公务员”、“律师”、“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会计”、“军人”、“个体/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下岗失业人员”、“自由工作者”和“其他”, 根据职业的专业技术性程度将职业归为三类: “农民或下岗失业人员”、“蓝领”、“专业或半专业性人员”(Fuligni & Zhang, 2004)。参照有关研究, 我们在统计分析时, 分别将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的得分转化为标准分进行分析(Bradley & Corwyn, 2002)。

23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和AMOS 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初步统计分析

对初中和高中两个年龄段青少年的疏离感进行初步描述统计发现, 在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上, 初中和高中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均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见表1)。

以年龄段、性别为自变量, 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为因变量, 进行2×2多元方差分析(MANOVA), 考察初中和高中两个年龄段男女青少年的疏离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 年龄段的主效应显著[Wilks’ λ=096, F(1, 604)=899, η2=004,p<0001]。单因变量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 高中生的社会疏离感[F(1, 604)=2473, p<0001]、人际疏离感[F(1, 604)=2081, p<0001]和环境疏离感[F(1, 604)=1634, p<0001]均显著高于初中生。性别主效应、性别与年龄段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Wilks’ λ=099, F(1, 604)=175, η2 =001; Wilks’ λ=099, F(3, 604)=104, η2 =001, ps>005]。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差异显著[Wilks’ λ=058, F(2, 604)=21980, p<0001], 环境疏离感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

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同伴接纳和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家庭收入、父亲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人际疏离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母亲职业与青少年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母亲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家庭功能各维度与青少年疏离感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母亲职业、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家庭功能各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显著负相关, 家庭收入与角色和行为控制、父亲职业只与沟通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同伴接纳与人际疏离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的其他维度之间无显著相关(见表2)。

32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外源潜变量, 是模型中的自变量, 家庭收入、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受教育水平和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其观测变量; 疏离感为内生潜变量, 是模型中的因变量, 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为其观测变量。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程序(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 2004; Preacher, Curran & Bauer, 2006), 先检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疏离感的直接效应, 然后检验加入中介变量后模型的拟合情况及各路径系数的显著程度。结构方程模型直接效应分析结果的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 χ2(14)= 24884; RMSEA=0036; GFI=0990, CFI=0995, TLI=0990。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疏离感的直接作用路径系数显著(γ=−014, SE=0077, p<001), 模型测量部分的各参数估计在050~089之间(ps<0001)。

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加入家庭功能中介变量, 图2所示结果的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 χ2(67)= 247681; RMSEA=0067; GFI= 0946, TLI=0935, CFI=095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功能(γ= −018, SE=0020, p<0001)、家庭功能与疏离感(β=065, SE=0211, p<0001)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 但加入中介变量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疏离感之间的路径系数由原来的显著(γ=−014,

表1青少年疏离感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

年龄段男女男女男女

初中 346±098 357±095 306±078 309±077 378±147 366±134 高中 381±087 397±084 327±072 344±075 409±132 424±120

表2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变量

社会

疏离感

人际

疏离感

环境

疏离感

问题

解决

沟通角色

情感

反应

情感

介入

行为

控制

问题解决026 031 019

沟通048 048 036 058

角色053 051 041 036 054

情感反应041 048 029 037 065046

情感介入053 054 038 029 057061052

行为控制022 024 019 027 030042023 029

同伴接纳−007 −013001 000 003 006 001 002 004 家庭收入−005 −009−004 −007 −004 −014−006 −003 −011

父亲职业001 007

−004 001 −008−004 −005 −004 −002

母亲职业−011−012005 −008−012−016−010−007−008

父亲受教育水平−007 −010−006 −011−011−017−014−010−011

母亲受教育水平−015−012−008−010−013−020−017−015−016注: p<0001; p<001; p<005, 下同。

图2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SE=0077, p<001)变得不显著(γ=−003, SE=0060, p>005)。

将社会经济地位与疏离感的路径系数约束为0, 约束模型中χ2(68)=248117。无约束模型中χ2(67)= 247681, χ

△2(1)=0436(p>005), 两模型无显著差异, 表明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33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

已有关于调节作用检验的研究表明, 理想的调节变量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都不高(Marsh, Wen & Hau, 2004)。表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同伴接纳除与人际疏离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外, 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各维度之间相关均不显著, 因此, 符合调节效应检验的条件。本研究中的自变量是家庭功能各观测变量生成的潜变量家庭功能, 调节变量为同伴接纳, 因变量为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三个观测变量生成的潜变量疏离感。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后(Marsh, et al,2007), 考察同伴接纳和家庭功能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是否显著, 以检验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是否显著。分析结果的各拟合指标分别为: χ2(86)= 301357; RMSEA=0064; GFI=0942, TLI=0930, CFI=0950。同伴接纳和家庭功能的交互项对疏

离感的路径系数显著(γ=−006, SE=0061, p<005), 说明同伴接纳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作用中存在调节效应。

通过简单斜率检验来分析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以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将调节变量分组, 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为高接纳水平组, 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为低接纳水平组。图3的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 同伴接纳水平可以显著调节家庭功能和疏离感之间的关系, 即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缓解家庭功能不健康青少年的高疏离感。

图3 同伴接纳在家庭功能对疏离感预测作用中的

调节效应

以上结果发现,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疏离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而同伴接纳对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这预示着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同伴接纳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中, 家庭功能可能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对此, 我们进行模型整合验证。

整合验证结果的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 χ2(160)=346655; RMSEA=0044; GFI=0949, TLI= 0956, CFI=0966, 模型拟合良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疏离感之间路径系数不显著(γ=−004, SE= 0059, p>005), 同伴接纳与家庭功能之间的路径系数不显著(γ=-001, SE=0007, p>005),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功能之间(γ=-015, SE=0023, p<0001)、家庭功能与疏离感之间(β=057, SE=0160, p<0001)及同伴接纳与疏离感之间(γ=-010, SE= 0019, p<001)路径系数均显著, 同伴接纳和家庭功能的交互项与疏离感之间的路径系数显著(γ=-006, SE=0054, p<005), 模型测量部分的各参数估计在040~092之间(ps<0001)。这一结果验证了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4 讨论

41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疏离感存在显著差异, 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杨东, 张进辅, 黄希庭, 2002; 张进辅, 杨东, 2003; 徐夫真, 2007)。对其他文化中青少年的研究也发现, 18岁左右的青少年最容易产生疏离感(Sandhu & Tung, 2004)。这一年龄对应于我国高二青少年。疏离感的年龄段差异反映了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点。根据Erikson的理论,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这一时期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防止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混乱是由个体的无目的感和疏离感引起的, 同一性混乱的个体缺乏生活的连续感、整体感、协调感, 体验到更多的疏离感(Erikson, 1968)。进入青少年期后, 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使青少年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转向内部世界, 关注内部世界中“本质的”、“本来的”自我存在, 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闭锁与疏离, 而倾向于自我意识和内省。在情感上努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寻求自主和独立(张文新, 2002)。当个体自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某种义务时, 他们往往会进入一个短暂的停滞期, 这一时期内, 他们似乎放弃了对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从正常的生活和交往中退出, 与他人或所属的群体相疏离。

另外, 高中阶段青少年的疏离感相对较高可能与他们的学业压力有关。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 高中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显著大于初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同学之间的竞争以及学校、家庭和青少年本人对学业成绩的期待无疑是高中生最大的压力来源(楼玮群, 齐铱, 2000)。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相比,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增多, 较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人际互动机会较少, 与周围环境相对疏远。我们认为, 课业负担日益加重和对学业成绩以及未来能否考上大学的担忧是导致高中生的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发现, 相对于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 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最高。这可能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有关。相对拥挤、封闭的都市居住环境使青少年的生活空间逐渐与自然环境疏远, 本研究中有被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_有调节的中介效应_徐夫真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12, 1165−1174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 J1041200901165

收稿日期: 2009-07-0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7JAXLX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08JJDXLX270)、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经费资助、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2008GZ028)、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创新研究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张文新, Email: zhangwenxin@sdnueducn

第 1 页

1165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徐夫真1 张文新1 张玲玲2

(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济南 250011)

摘 要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发现: (1) 青少年疏离感年龄段差异显著, 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 (2) 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境疏离感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 (3)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 即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青少年; 疏离感; 家庭功能; 同伴接纳 分类号 B8442

adventure(激动人心的活动;冒险) dangerous(危险的)popular(流行的) exciting(激动人心的)tiring(累人的) unpopular(不流行的)boring(令人厌烦的) relaxing(放松的)

safe(安全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动词+ing就是 使人怎样的, exciting,使人兴奋的 excited就是 兴奋的

amused 有趣的 amusing 使人有趣的

encourage 令人鼓舞的 encouraged 受到鼓舞的

interesting 有趣的 interested 感兴趣的

astonishing令人惊呆的 astonished 惊呆的

surprising 令人惊奇的 surprised感到好奇的

moving 令人感动的 moved 感动的

frightening令人害怕的 frightened害怕的

terrifying令人恐惧 terrified感到恐惧的

puzzling 令人困惑不解的 puzzled感到困惑的

ing还有 。。中的,正在进行的意思,developing 发展中的,

ed就完成了的 created file 创建的文件

以下是以前的总结笔记,你可以参考

5)ing形容词(这类形容词都和及物动词有关,使人。。的) your letter has amuzed me You are a most

amazing personhis words interests me He is an interesting person

此类形容词都为品质形容词,可作定语,也可作表语。

6)少类(数量少)不及物v 正在。。的 :dying,living,increasing,decreasing,ageing,existing

7)还有一些ing形容词不与动词有关 邻近的地区neighbouring districts 狡猾的a cunning man 一个头越来越秃的a

balding man 事业心强的

an enterprising woman a promising man an impending disaster

8)还有少数由动词和前缀构成的an oncoming car正开过来的(forthcoming) an outstanding actor, an

ongoing debate正进行的

9-ed形容词,大多与及物动词有关,表被动意he's getting bored and homesick

而有些ed adj意思与相关动词有距离:strained relations,mixed feelings复杂的情绪

而有些表having“带有”意,(为名词+ed)an advanced a spotted handkerchief a bearded man

也有少数不及物ed形式 并不是被动,而是“完成”之意,escaped prisoner, fallen leaves, a faded flower, a

retired general, swollen hand, dated maps

多数既可作定语,又可作表语,可有些只作表语he was convinced of the truth of the report

使用方法如下:

1、确定每一片断的维度供受访者判断。

2、界定两个相反的术语代表每一维度的两极。(为防止回答偏差,最好将彼此有关系的项目位置加以变化。)

3、作出语意差异的计分表。

可以对语意差别量表中的不同项目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打分,可采用的值,也可采用的数值。

结果数据可用来分析不同测量对象、不同受访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可将各项目的得分加总,用以比较不同测量对象整体形象的偏好等级。

语义差异量表是语义分化的一种测量工具。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他的同事萨西、坦纳鲍姆等于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

语义差异法,投射研究中有一类描述法,语义差异法是描述法的一种。让被访者对句子的意义进行解释,从而投射出其消费心理。

扩展资料:

适用范围:

由于功能的多样性,语意差别量表被广泛地用于市场研究,用于比较不同品牌商品,产商的形象,以及帮助制定广告等战略、促销战略和新产品开发计划。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中,语意差别量表被广泛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等。

语义差别量表以形容词的正反意义为基础,标准的语意差别量表包含一系列形容词和它们的反义词,在每一个形容词和反义词之间有约7-11个区间。

我们对观念、事物或人的感觉可以通过我们所选择的两个相反形容词之间的区间,反映出来它要求人们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应强度。

参考资料:

-语义差异量表

参考资料:

-语义差异法

所设计的形容词首先必须是中性的形容词!如:缓缓,慢慢,飞快,迅速,坚硬,柔软,灰蒙蒙等中性词。

中性词用法举例:

1、骄傲的贬褒用法

褒义用法:小明去市里参加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名,我真为他骄傲!

贬义用法:小红期末考试得了98分,就骄傲得不得了。

2、无独有偶的贬褒用法

褒义用法:谢皮罗对洗澡水的旋涡的发现,和皮义耳对紫罗兰的变色的规律,可以说是无独有偶。

贬义用法: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疾病人畜共患,近几年爆发的禽流感就证明了这一点。无独有偶刚刚在墨西哥发生的猪流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1、来去匆匆:形容来和去迅速。出自王朔《许爷》:也许他们在那条街就曾见过面,但来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

2、衣冠楚楚: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白话文: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

3、得意洋洋: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或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出自《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白话文:非常得意,自己非常高兴。

4、含情脉脉: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出自唐·李德裕《二芳丛赋》:“一则含情脉脉,如有思而不得,类西施之容冶。”白话文: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思念而得不到,好像西施一般的容颜。

5、忠心耿耿:形容非常忠诚。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白话文:你的父亲为国捐躯,虽然没有获得大成功,但是非常忠诚,能留下好名声。

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是指心理学硕士生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学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来源、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研究计划,时间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等等,具体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如下:

 论文题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

 11选题来源:

 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12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范围内,研究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积极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3)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具体关系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说明大学大一新生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情况,以及在生活事件应对中的心境状况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

 132实践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本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调节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

 (2)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学生离开家上大学之前与其多沟通与交流,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15研究方案:

 151被试

 随机抽选某大学的200名大一新生

 15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153研究工具

 1531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

 采用常逢锦的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杨德森修订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修订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编制的量表。共有39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来自城乡。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问卷采用五等级计分,先是定性选择:是否遇见过该项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O;如果选择“是”,再定量选择对其身心的影响程度,计分为: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1532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采用常逢锦根据Bernadette MGadzella(1991)编制的大学生生活困扰调查表,依据我国大一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的,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问卷共有26个项目分为三类:心理困扰、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

 采用五等级计分评定每个项目,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大多数时间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3姜乾金修订的特质应付方式问卷[6]

 该问卷为自陈式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采用四等级计分,1=肯定是,2=偶尔是,3=有时是,4=肯定不是。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4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三个维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试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反应情况。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得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得1分。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54研究程序

 (1)由主试整理好调查问卷,设定好指导语

 (2)在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人发放问卷,指导语统一,当场回收问卷

 (3)整理所回收问卷,剔除废卷,保留有效问卷

 (4)用SPSS150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抽取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155研究假设

 (1)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响

 (2)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有关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应对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只能使烦恼增多

 (4)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理科、城乡上有差异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111应对的概念

 应对(也叫应付)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应对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即它能使人应付无意识的、性行为的和攻击性的冲突事件[7]

 2112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 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2113应对的理论

 (1)应对特质理论[9]

 应对的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用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自己的应对风格。

 (2)应对过程理论

 虽然Lazarus提出的应对过程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应激事件会引发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但是也强调“应对行为与其所出现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10]

 2114已有的关于应对的研究

 将应对从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过程》及其随后在1984年与Folkman合作撰写的《压力、评价与应对》书中,明确地将应对从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机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应和直接关注转向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摒弃了以往着重强调特质的倾向。在Lazarus的理论模型中,应对被视为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认知处理,即应对是通过认知评价过程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应对方式”后,被后人完善为: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积极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回避应对也叫消极应对,是指消极对待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目前国内也多采用这种应对分类。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发现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13]

 212关于心境的研究

 2121心境的定义及特点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4]心境具有持续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特征。积极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奋、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心境使人优闷、消沉、悲观,会明显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15]

 2122有关心境的研究

 如何评价一个人所处的心境的优劣,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1971年,首先由美国的麦克奈尔(DMMcNair)等人编制出一种情绪状态评定量表,即心理状态剖面图[16-17]它包括6个分量表,共65个形容词。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了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BFS[18]

 2123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研究[19]

 20世纪60年代,Bradbm提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随后,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应激情境中,积极情感发生得很频繁。护理者研究表明,护理者虽然经历很高的应激,并产生有害影响,包括高水平的应激或负担及身心健康问题。但同时,护理者也报告护理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结果,如满意、支持和积极情感。

 Silver 和Wortman(1987)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经历极端慢性应激(一组脊髓受损,一组父母双亡)的人,在慢性应激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经历的积极情感显着比消极情感多。在一项253名AIDS男性患者护理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被试在整个护理期间,都有高水平的压抑心境,并持续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间。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时间外,护理者也经历了至少同消极情感一样多的积极情感。Folkman 和Moskowitz主张:“在一特定时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一起出现。”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可能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即痛苦情绪产生时,相对快乐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反之也这样。

 斯宾诺说在《哲学的故事》里的观点说明,积极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极情感通常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希望是积极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随着焦虑,因为希望的结果没人能保证肯定出现。[20]

 22国内文献综述

 22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211应对的定义

 国内一些学者也为应对下了新的定义并进行相关研究。王淑敏、李雪[21]对应对的界定包含有五层意思:

 (1)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终解决或消除;

 (2)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

 (3)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

 (4)应对受压力情境的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倚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评价;

 (5)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

 2212应对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应对的内涵的界定来看,在对应对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认为应对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发展的还是静态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现实倾向的还是非现实倾向的等几个问题的看法上不一致。[22]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23]

 正如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24]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以“应激”或“应对”为关键词对1984到1998年间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000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和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在这些研究中也发现,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比自责、退避与发泄等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5-27]

 222关于心境的研究

 2221几个概念的区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关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高级情绪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emotion)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它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心境”或“状态”(state)是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体验。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它的显着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

 2222中国古代有关心境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养心”的内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虚静无为,知足的人才能经常体验到满足的欢乐;只有节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强调“守静”,他认为各种物欲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精神修炼好了,保持心灵的恬淡,才能使身体完好,达到长寿的目的。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观事物办事的能力,虚静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

 2223国内有关心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心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内容和研究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测量量表POMS及BFS对一些学校学生的心境状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29]

 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据DMMcNair等人的心理状态剖面图修订了POMS即《心境剖面图》。期该量表共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七个分量表。评价指标是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MD)。TMD分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得分之和减去心境状态的积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即TMD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十慌乱)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将由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的BFS(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翻译成中文,并经武汉体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校对。该量表认为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评价性维度(良好/愉快和恶劣/不快);激活性维度(积极/消极)。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BFS共有8个分量表,具体为活跃性(1)、愉悦性(2)、思虑性(3)、平静性(4)、愤怒性(5)、激动性(6)、抑郁性(7)、无活力性(8)。姒刚彦等人在国内进行了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认为在国内使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况是稳定、可靠的。[30]

 223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定标准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测定多采取单一指标,如抑郁,或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检核表(SCL-90)。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观点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将是否出现心身症状或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风格或行为抑制,或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或心身症状,或某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模式。

 23问题提出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付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指导他们顺利应付各种心理紧张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关研究也急需开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30%左右,严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造成的。[31-34]

 而在众多的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将心境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去考量这之间的关系的,而我认为心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刚买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都改变了的情况下,心境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有关系的。[35-37]

 于是,我想要对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某大学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间有无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大一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的相关关系如何

 156研究时间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汇总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取得研究结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据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论文,根据论文答辩的要求,认真准备论文答辩工作。

 3参考文献

 [1]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14-16

 [2]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67-73

 [3]LA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5]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47-51

 

一、概述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psyuchiatric rating scale ,PRS)与ABS并无严格区别。因为评定量表非常多,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加以人为分类。正同心理测验一样,按任何标准分类都不能概括无余,有一些量表可以分属于一个以上的类别。精神科常用评定量表主要是测量其行为和症状的,其中的行为评定,主要是指与病理有关的。PRS主要偏重于精神科;ABS中包括有关智力行为评定。

 临床家们应用评定量表的原因如下:

 1.客观性 评定量表的目的很清楚,术语严格,划分界级清楚,不同主试对同一受试的评分结果一致,能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对象。

 2.数量化 对行为,心理状态以及病理 症状均数量化,便于比较。

 3.全面 一个量表为观察某一心理品质,设计时各有关内容都内容都包括在内,比较全面。

 临床许多评定量表,按其应用目的进行分类,临床上常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晤谈指导 因为量表内容全面,可保证完全和系统的精神病学晤谈或检查,不使有意义的内容有遗漏。

 2.沟通 因为量表用语的语义有规定,加上数量化、图表化,因此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在不同时间阅读评定结果都可相互沟通。

 3.治疗进程记录 症状的变化在不同阶段都可清楚地表示出来。

 4.研究 研究中所收集的信息要客观、能数量化。评定量表可满足这些要求。所以现在精神病学以及其它临床的科学研究,都在应用量表。

 二、临床常用量表

 (一)90项症状校核表(symptom distress checklist-90,SCL-90)

 系Parloff等在“Cornell医学指数”上发展而来。有几个版本,如简化本Scl-58,Scl-35等。Scl-90是标准本。90项症状分居于9个范畴,即①躯体化;②强迫观念和行为;③人际敏感性;④抑郁;⑤焦虑;⑥仇视;⑦恐怖性焦虑;⑧妄想观念;⑨精神质。每一症状分0~4五种程度。不作诊断用,而用于了解病人问题的范围,并用于计划治疗、评估疗效及观察症状的消长情况。

 记分和解释方法:9个范畴(或分量表)分别含6~13个项目。分量表总分除以该量表所含项目数,得出一平均分。另外计算三个量表分:①一般症状指数——所得各项目分之和除以90;②阳性症状总数——所有得分项目数之和;③阳性症状恼人水平――所得各项目分之和除以阳性症状总数。根据这三个量数可以获得病人在这些症状上的总印象。

 Scl-90剖图制作法:①以症状范畴为横轴,按1-9范畴作等距离排列;②以症状水平为纵轴,从0-4等距离排列;③依次将各症状的平均数在上述坐标纸上描点,然后联结各点即成。

专栏15-2 SCL-90问题举例

1头痛。 11感到易被激恼或激怒。

2紧张或内心不安。 12心脏或胸部疼痛。

3反复出现无法的不愉快念头。 13害怕空旷或上街。

4晕倒或头昏眼花。 14感到精力不济或迟钝。

5性欲缺乏或无性快感。 15想结束生命。

6感到被人挑剔。 16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7觉得有人在控制自己的思想。 17发抖。

8感到一些糜奢阳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靠。

9记忆一些事情很吃力。 19食欲不振。

10担心不整洁或失误。 20容易哭泣。

 (二)心境状态剖图(POMS)

 系DMMcNair等编(1971),为评定情绪的自评表。含6个分量表,共65项。每项系一形容词,回答5个等级:0(全无);1(有一点);2(中等);3(很多);4(非常多)。被评者根据一周来的心境圈定适合的等级作回答。编者取1,000名正常人,计算出评定结果换算成T分表作为常模。平均为T50,在T30~70之间占全体人数的95%,从某一被评人的评分查到T分值后即可进行解释。

专栏15-3 POMS的分量表及其所属项目

分量表符号 分量表名称 量表内项目

T 紧张-焦虑 焦虑、紧张、发抖、如坐针毡、恐慌、自在(负分),心神不定、不安静、神经过敏、焦虑。

D 抑郁-气馁 不快乐、懊悔、忧虑、沮丧、无希望、无价值、无勇气、孤独感、悲惨、暗淡、绝望、无援无用、被吓一跳、内疚。

A 发怒-敌视 发怒、怨恼、怨气、怀恨、烦恼、不满、悲痛、准备斗争、反抗、失望、狂怒、坏脾气。

V 精力-活动性 充满生气、积极、精力旺盛、快乐、警觉、劲头足、有朝气。

F 疲劳-迟钝 筋疲力尽、倦怠、疲劳、耗竭、怠惰、厌倦、疲管不堪。

C 慌乱-迷惑 慌乱、注意不集中、头脑糊涂、迷惑、有效(负分)、记忆不好、遇事无主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2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