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1.2009
(叠筮垒墨塑2
=!Q型坠丛Q£:!!L!盟£Q些堕巨Q£!坚丛堡:£21婴2兰垒£垒垒旦里¥!121:!垒2
图形的符号特征及其在设计中的
视觉语言表现
口程志军
(大连航空专修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摘
要图形作为视觉艺术中的核心元素,承载着艺术家的创意和思想。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图形与符号有着微妙
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表现在平面设计中,就是图像语言,或者说是一种符号化的视觉艺术语言。它以自身特殊的语言逻辑和艺术表现性存在于艺术家的创意视觉化的表现中,反映并影响着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艺术思考和大众的视觉审美取向。从平面设计角度入手,引入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图形的符号特征,实际上就是探讨图形在平面设计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图形;符号;视觉语言中图分类号J5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22一1285(2009)Ol—0041一03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20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ee)提出的。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进行独立的研究。如今,符号学的理论成果己经渗透到其它诸多学科中。索绪尔认为所指与能指是符号的两个组成部分,能指构成了符号的表达层面,而所指则构成了符号的内容层面。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符号的能指是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就是一种中介物,并且这种中介物是以物质(如声音、物品、图像等)的形式出现。而所指即为符号在信息传播中的具体传播内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符号的使用者通过符号所指代的“某物”,即为一种“可言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为符号作为一种语言要素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我们不应忽略的是,语言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于其承载信息并传播信息,是人们思想沟通的工具,所以,符号的价值应该是在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尤为关键。为此,罗
的客观反映,这种描绘仅仅是停留在一个具象的概括意义之上,是人们逻辑思维的反映;而“形”则可以理解为人们在长时间的视觉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形象化的抽象思维的表现结果,其结果是一种抽象概括,是通过点、线、面而构成的造型。在“形”的基础上,客观对象不再具体到个体特征,而是反映出一类事物的总特征。“图”与“形”是相辅相成的,图像信息是二者的综合体。“图”构成了图像信息的具体内容,而“形”构成了辅助图像信息内容的抽象表现方式。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存在,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综合,反映在视觉上首先是一种图像记号,它对于客观事物特征的概括成为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传达过程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实现了图形的符号化。
一、图形的符号化功能
图形的符号化功能是其作为视觉语言在人类社会中实现信息传达的作用。其基础在于图形的符号化过程,即符号的“意指”。按照图形在“意指”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指示符号、象征符号、表现性符号和作为特殊图形的色彩符号来分别讨论。
(一)图形的指示符号功能
指示符号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公共空间中对于空间的“上T”、“下J”,、“左一”、“右一”示意标识,还是道路交通的路牌标识等,总是以抽象概括性的图形作为视觉信息表达,可以说,指示符号的图式化视觉效果更像是一种抽象的记号。作为指示符号的图形既是
兰・巴特向我们揭示出了符号的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意指,即一种实现过程——“符号化过程”,。它是将能指与
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丹l¨可见,符号作为一种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能指、所指和意指三个基本要素的高度统一之中。
“图形”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用线条、颜色描绘的事物形象。”单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图形可以从。图”与“形”两个方面来理解其本质。“图”可以说是对自然客观对象之特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的一种视觉经验
[收稿时问]2008一ll一1l
[作者简介]程志军,男,大连航空专修学院教师。
41
万方数据
Z()\(;HE
2009年第1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2螋旦21丛QE,I!!=!丛£Q!:l:巨业QE!坚缱!§:E2£塑Q£皇£垦Q宝巴z
№.1.2009
I垫苤堡垒塑2l∑21:塑2
“所指”的提炼,其“能指”也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之I.日关系的特殊性质符号。国际通用性是指示符号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指示符号传达信息时,没有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区分,使用指示符号的主体是全体人类,其意义是由人类社会约定的反映人对于客观事物与各种现象的抽象理解,一旦能指不复存在,图形将丧失其作为指示符号的存在意义。
图形作为指示符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其抽象概括的说明性视觉语言反映着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由于人类社会的约定俗成反映了人在其中的一种理性思考,指引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它将人们的抽象思维无限扩大,从而以一种逻辑思维更真实地联系着人们的内心与客观世界,也更准确地显现了人类文化中的秩序性。
(二)图形的象征符号功能
象征符号从字面理解可以表述为借具体图形、图像的方式以体现人的思想与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联想关系的一种符号,其“所指”并非是其自身“能指”的客观反映,它所代表的可言物似乎只有透过人类思想文化的浸染才真正具有存在价值,而其“意指”过程正是人类内心与现实客观世界的联想活动的思想反映。通俗的讲就是一种借物寓物的符号文化现象。
人类精神思想的产生总是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同的生存环境也就孕育出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不同理解。象征性符号作为其视觉信息的体现也就产生了内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象征符号与指示符号的一个显著区分便是象征符号的非国际化本质,民族性和地域性构成了象征符号视觉语言表述的文化特征。离开了特定地域文化环境的象征性图形语言将丧失其“意指”的实现,而最终失去符号的存在意义。图形的象征符号功能体现了一种意象的作用,是人们将自身内心的精神期望借客观对象来抒发表达,并将这种客观对象通过视觉图像语言的表述上升为一种符号、一种文化的过程。这种意象反映了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成为一种精神寄托、精神象
。
所以,用视觉形态为主要语言描述人的各种感官体验,并引导人们心理感知的方向,寻找与之对应的表现性符号元素进行信息的叙述与传播,实现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情感对接,这就是图形作为表现符号的生命所在。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图形无疑是其表现性的核心,。图”作为内容,“形”则可看做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这种寄托了人类情感的点、线组合关系就是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在。因此,将图形按照一定形式法则组合成的视觉艺术可以看做是一种视觉语言系统,并成为人的内心情感的视觉艺术综合表达体系。人类情感的视觉图像语言表达正是图形作为表现符号的功能。作为表现性符号的图形,“所指”即是“图”,。能指”则是人类情感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这里不仅涉及图形本身的视觉形式,同时也涉及到图形之|.日J的组合关系。而其“意指”则是人基于内心情感的对干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过程,其结果便是人内心情感的视觉语言表达。这种认知作为普遍理解的同时也就确立了图形作为表现符号的存在。
二、图形符号在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现
图形作为视觉艺术中的核心元素,承载着艺术家创意和思想的视觉艺术表现。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图形与符号有着微妙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表现在平面设计甚至现当代艺术中的特征,就是图像语言,或者说是一种符号化的视觉艺术语言。它以自身特殊的语言逻辑和艺术表现性存在于艺术家的创意视觉化的表现中,反映并影响着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艺术思考和大众的视觉审美取向。从平面设计及现当代艺术的角度人手,引入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图形的符号特征,实际上就是探讨图形在平面设计及现当代艺术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图形作为视觉语言综合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者对客观世界的普遍理解,因而构成了艺术家与观众视觉信息的交流。特别是在平面设计中抽象图形与具象图形最为设计师所喜爱,常常交织互补,并以其特有的概括性与表现性成
征。
(三)图形的表现符号功能
作为表现符号的图形可以说是图形的视觉艺术文化的本质所在。它是人们的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综合反映,视觉符号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视觉语言表达。“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类的情感。”f21
人类依靠感觉认识世界,并与思维方式相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经验。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形式。在我们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中,约有83%源于视觉。感官的刺激促使入产生丰富丽复杂的内心情感。心理感知作为生理感受的延续,即人脑通过联想与推测对刺激感官的客观事物做出的间接反应最终确立了图形作为表现符号的存在,即图形与内心产生共鸣。抒发情感的图形在人类内心情感的支配下更多了一层生命的跃动。
为设计中具有说服力的视觉语言符号。
中国汉字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符号,以抽象的点、线元素组合表现出一种抽象的视觉图形本质,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更以其高度的艺术造型价值为设计师所钟爱,成为设计中一种主要的抽象符号。在这方面,靳棣强先生的设计作品有着最具代表性的诠释。
中国银行的标志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借助汉字字型完成的设计。该标志由结了红绳的古钱作为视觉符号,其“所
指”以具有历史韵味的商业社会符号——古代钱币形状作
为指代对象,揭示了银行的社会功能,而由钱孔与红绳在视觉上构成的近似“中”字形的线形结构构成了其。能指”,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喜庆的红色,从而以图形与色彩的组合说明了中国银行的本土性。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该标志从“形”与“意”的趣味关联上将铜钱的“能指”与“中”字型的。所指”进行了巧妙的置换,借助设
42
Z()\(;HE
万方数据
2009年第1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1.2009
l整筮墨垒麴2』Q坚星盟丛Q呈』!!:!塑£QLL竖巨Q£!壁垒曼!兰:£21幽Q兰皇!型!巴z
!121:!垒2
计使得原本符号单纯的“能指”与“所指”得到了升华,构成了一个专门指代中国银行的独特视觉符号,不仅造型现代,更蕴藏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
抽象符号在设计作品中以其“能指”的纯粹性和所指的丰富性,完成了征服观众视觉的艺术表现力。具象符号则以明确的象征性带给观众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艺术家往往借助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力模糊观众的逻辑思考。
福田繁雄先生的海报作品“地球日快乐日”是一个以具象图形作为象征符号的经典作品。作品以倒立的黑色斧头作为唤起观众思考的符号,似乎在暗示这是一把很久没人使用的工具。细看过去,一条幼小的枝桠生长在斧把上,鲜红的底色映衬着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一切。两个具象图形以相同的“能指”统一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图像,从而引出了两者作为象征符号的“所指”的强烈反差,在视觉上以其对自然规律的矛盾解释,使观众产生出对于自身与自然环境的无限联想。福田繁雄先生的这种近乎开玩笑的视觉语言口吻,正是利用两种图形作为符号所拥有的不同象征寓意进行并置,构成了他特有的视觉语言表现,这种强烈的夸张手法成为福田繁雄艺术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图形语
—h
觉艺术与观众进行信息沟通的视觉语言,负载着艺术家的思想,并使之视觉化。赋予了人类思想情感的图形构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视觉语言表达,同时使得图形设计本身成为一种符号。
将图形设计放在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来探讨,可以感受到它作为一种寄托了人类思想的视觉符号而成为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语言。也正因为图形设计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视觉语言表达,从而肯定了图形和综合媒材作为设计语言的存在意义,最终使得图形设计进入了一个多种视觉语言表达的视觉艺术领域。这不仅拓展了图形设计作为视觉符号的“能指”,而且也因为综合媒材的介入,使得创作者能有更多样的视觉语言来表述当今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可以说,此时的图形设计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化的视觉艺术,而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表达方式,这一点也就确立了图形设计作为一种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的视觉符号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王东亮.符号学原理踟.北京:三联书店,1999.39.
日。
图形通过艺术家的设计表现,其作为视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有了新的提升,并在视觉艺术中构成一种反映艺术家个人思想的视觉语言。图形作为创作者通过视
2美苏珊・朗格.滕守尧.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3.18.
GraphicSymbols
and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ChengZhi_jun
(Dalian
Ah出mctGraphic
is
a
Aviation
SpeciaUzedInstitution,Liaoning,Dalian,
11
6000)
core
elementingraphicsdesign.ItsupportsexpressionDfVisionart廿豫t
irIl幽tes
artiSts’mgenuityandconcept.Accordingtoserneiology,graphicandsymbolhaVeSubtlerelationshipsthatrepre∞ntcharactermgraphicsdesign,especiaUyinmodemandcontempOraryart。Itis饯dle!dimagelanguage
Or
a
languageof
symbolizedvisionart.Ite)istSinartistS’creativeandvisualizedexpr器sionbyits
Simplicity,moreover,itreflectandhave
theageof
a
own跖耐al
on
language
logic
andartideProfound
innuencehumansoeiety
deSignand
articlethi州dngandpoplarvisionestheticsinm
fomation.From
as
graphjcs
modem
and
contemporarryaIrt,wearmlyzecharacterofgrapmcsymbolsbyintrOducingSemioticSandlinguisticsanalysis.
ActuaUy,itisdesign
and
a
probet}份tgraphkisofcrueialiInportanoeandvalue
and
a幻ndOfVisionlanguagemgraphics
modemcontemporaryart.
language
KeywordsGraphicISymbollVisional
43
万方数据
Z()\(;HE
图形的符号特征及其在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程志军, Cheng Zhijun
大连航空专修学院,辽宁大连,116000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2009,88(1)
参考文献(2条)
1罗兰·巴特王东亮 符号学原理 19992苏珊·朗格滕守尧 艺术问题 1983
本文链接:comcn/Periodical_jlysxyxb200901012aspx
〔1〕2016年,我国研究者公布了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组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在此基础上,美术领域研究者进一步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3〕在学前教育领域,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的儿童艺术领域的三大核心素养,即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可以说,只有在学前教育阶段真正落实以儿童艺术领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在儿童艺术领域的三大核心素养中,感受美是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前提,是变革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重范例、轻感受”“重复制、轻体验”弊病的关键所在,也是连接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等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素养的重要桥梁。感受美的核心是儿童的审美感知。对儿童审美感知发展特点的研究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为儿童提供支持策略的重要起点与依据,也是当前理论界与实践界亟待进一步关注的重要领域。以下将从认知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儿童审美感知的发展特点,以期为儿童审美感知教育提供参考。
一、儿童审美感知的发展特点
◆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视知觉的主动选择意识越来越强
审美感知的产生是从注意这一心理活动开始的,既包括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离开其余事物的“指向”,也包括指向事物时所达到的清晰和完善的“集中”程度。〔4〕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图像识读”所指出的个体对艺术、生活或工作中图像的识读也开始于个体注意活动的发生。
儿童早期的注意呈现出多变性、直觉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的无意注意特征。具体表现为,婴儿更容易被轮廓鲜明、对比强烈或带有特定图式的刺激所吸引,如人脸;婴儿的视线经常会发生不确定的位置变化,且注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如这一刻注视天花板,下一刻注视窗外。不过,虽然儿童早期感知觉仍处于无意注意阶段,但并不等于其在注意选择上完全被动。相反,儿童很早就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偏好。范茨(Fantz)通过测量注视时间的实验研究发现,出生只有48小时的新生儿就能表现出对人脸和靶心图等形状的视觉偏好。〔5〕由此可见,儿童的注意并非完全由外在的环境刺激所支配,而是存在天生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所言,视知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行为,且这一主动性和选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是一种具有一定选择取舍标准的创造性感知活动,其标准主要体现在有趣和有用两方面。〔6〕有趣是感官选择性接受信息的第一标准。艺术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驱使人类关注新奇、有趣的对象,而好奇心的来源可能出于早期的安全需要。原始人类需要时刻探寻周边陌生环境的细节以确保自身安全,长时间的探寻行为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式。〔7〕对儿童而言,新奇有趣的刺激能产生适度的心理紧张,这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反之,当刺激信息对儿童来说不再新鲜时,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就会减弱,时间和强度也会降低。例如,生活中一个向上抛起的小球,一个会旋转的杯盖,一段被拉长后缩短的电话线,一堆搭好的积木被推倒等现象都会引起儿童的好奇,进而产生兴趣。在此过程中,直线、曲线、螺旋线、形状等艺术元素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儿童的审美感知中,并将会在特定的引导下被激发出来。
有用是感官选择性接受信息的第二标准。满足需要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前提,为满足需要人们通常会首先或更多关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对儿童而言,这种价值性与其心理发展阶段、已有经验密切关联。例如,处于自我意识形成阶段的婴儿能有目的地用手指指向奶瓶,明确地表示想“喝奶”;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通常会依据有用原则夸大或强化外界刺激对自身某一方面引起的强烈感受,而有选择地忽略或简化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比如一个认为自己善跑的儿童,他对腿部的感受最为强烈,因此绘画时往往会将“有用”的腿画得又大、又长,而将“没那么有用的”脑袋画得非常小。
◆从简化概括到精细分辨:审美感知的辨识能力逐渐增强
人类的视知觉从一开始就具有简化性与概括性特征,随着视知觉功能的逐步完善,多通道感官信息的综合加入,尤其是一般感知能力与审美感知能力分化之后,儿童审美感知的辨识能力逐渐增强,为日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出图像识读素养打下重要基础。
1视知觉的简化率与儿童审美感知的概括性
心理学研究及大量事实表明,视知觉最初把握的是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即捕捉最主要的特点并以此代表对该事物的认识,如观看天空捕捉的是色彩,观看天鹅捕捉的是长颈等。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知觉简化方式,不等同于成人提供的概念化模式。
具体而言,视知觉的简化率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内容上的简化,具体表现为一个画面中仅有很少的内容,且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如低幼绘本通常一页中只安排一项突出的内容(如红色的太阳),或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如大、中、小的椅子)。二是结构上的简化,具体表现为在画面中采用比较简单的技巧呈现简化的结构关系。粗犷的原始艺术、质朴的儿童画等均属于这一类型。〔8〕
儿童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是源自本能的简单概括。儿童早期还不具备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理性分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因此只能将客观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儿童的审美感知呈现出直觉式概括的特点,〔9〕如4岁儿童对汽车造型的认识是圆形和方形的组合。圆形是儿童审美感知最初阶段的主要形状。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视知觉倾向于将刺激式样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儿童早期的视知觉功能尚处于发育过程中,映入视线的刺激物信息较微弱,这时知觉往往会摆脱外在刺激物的限制,而完全依照自己的简化趋势展开,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式样——圆形。〔10〕这一特点在儿童早期绘画中体现为儿童用圆形来代表一切事物。这是儿童对感知对象主要特征的概括化描述,是审美感知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2视知觉的分辨率与儿童审美感知的精细化
随着视知觉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分化,儿童早期知觉粗略性的特征也在向精细化转变,开始更多关注感知对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又称组成元素,是整体中一个“特殊的段落”,其特殊性在于特定条件下该部分能显示出的与周围背景可分离的程度。〔1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取决于一定的组合原则。组合原则的概念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韦太默(Wertheimer)首先提出的,主要指那些使一些部分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比另外一些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的因素,即相似性原理。在艺术样式中,形状相似、色彩相似、位置相似、空间定向相似、运动速度相似等都是按照相似性原理组成的,从而更容易被视网膜捕捉并识别为一个部分,以便与另外的部分区分开来。可见,从整体中区分出部分是审美感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对整体中“以相似性原理组成的部分”更加敏感,而这往往与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例如,儿童感知到掉了一颗牙齿的嘴巴变得“更空了”,就画了一个夸张的巨型嘴巴。又如,刚被踩到的脚趾虽然在大小上并未发生变化,但是强烈的疼痛使得儿童感到“这个脚趾变大了”“其他脚趾变小了”。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儿童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初步理解。
儿童初期对整体与部分的感知更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后期儿童则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儿童可以认识到“指甲在指尖位置,指尖在手指上,手指是手的组成部分”,并能在绘画时在指甲处用环状表现指甲的形状,说明其对细节的辨识能力显著提高。这对儿童发展图像识读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顾名思义,图像识读包含了个体对图像的识别、辨析、比较与思考,儿童期对审美感知精细化的注重与培养使得儿童感知分辨更精细,更敏感,更具有指向性。
◆从具象感知到联想感知:表征与想象在审美感知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1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具象感知是儿童审美感知的基础阶段
感知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基础通道,也是具象感知产生的主要途径。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整体的反应。通过多通道感觉,儿童获得了形状、色彩、肌理、空间、质感等感知对象的直观信息,再通过整合性的知觉,将这些直观信息转化为初级具象。初级具象并非按照获取来源分类存储,而是具有明显的多通道通感现象,即打通所有的感知觉通道并产生新的印象。〔12〕例如,儿童把太阳画成绿色,并说“好凉快啊”,这就是视觉和触觉的通感。儿童积累的感知觉经验越多,所获取的具象就越丰富,越鲜活。
2以表征为基础的联想感知是儿童审美感知的高级阶段
从发展阶段来说,联想感知是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伴随着儿童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形式。如果说由“感知觉产生的表象”只有当感知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产生,那么由“联想感知产生的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以相似或相关的形式存在。
按照表象的现实性程度,可分为再造性表象与创造性表象。〔13〕再造性表象是根据其他人的描述、已有的图样或自己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儿童观看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角色在夏天活动的画面,想象到自己在炎热天气下戴着墨镜、拿着扇子吃雪糕的场景,这就是儿童通过联想感知产生再造性表象的体现。创造性表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或图样,在大脑中独立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儿童在感受了各种各样的房子造型后,自己创造出一幢方形的、四周都是凸起的、“有防控装置、大炮保卫和瞭望口”的新型房子,这就是儿童通过联想感知产生创造性表象的体现。
以表征为基础的联想感知是日后儿童发展创意实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是“形成创新意识,习得创意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14〕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形状到色彩再到主题:由感知不同艺术元素到感知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
艺术元素是平面和立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色彩、明暗、形状、肌理和空间等。〔15〕艺术元素既是儿童审美感知的内容,也是儿童表达创造美的基础,更是日后发展美术表现这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
1儿童对形状的关注源于轮廓辨识的本能需要
个体对形状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睛分辨物体之间的边界线(又称轮廓辨识)。从形状感知的发展角度来看,形状是个体最先获取的一种视觉元素。大量的婴儿视觉偏好实验表明,刚刚出生几周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婴儿的视觉能力非常有限,视敏度约在20/200到20/600之间,其更多感知到的是物体的外部轮廓而不是内部细节。婴儿尤其对人脸形状有特殊的偏爱,这与婴儿想要接近母亲的求生本能有关。〔16〕随着视知觉功能的不断完善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儿童对形状的感知不只停留在外部轮廓,而更多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对感知对象进行自动完型。〔17〕例如,虽然眼睛是看不见球的背面的,但是人类仍能将其感知为一个完整的球。儿童对形状的感知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是如此,在绘画中表现为虽然见不到孕妇肚子里的胎儿,但在画面中能将胎儿的形状补充完整;虽然不能完全看到汽车中的乘客,但在画面中能表现出乘客的全身像,等等。儿童这一“画所知而非仅画所见”的特点正是形状辨识的完型能力的体现。
2色彩是吸引儿童注意并引发深入审美感知的重要因素
随着对物体特征的熟悉,儿童逐步将色彩作为物体的一种属性加以认识,如**的香蕉、红色的汽车等。这一阶段儿童看到的色彩与物体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直到其广泛接触各种物体的色彩,并将色彩视为物体的一类属性后,他们才能逐步将物体色彩视为一种形式美的独立要素加以感知,如五颜六色、黑白相间、绿色中间一点红等。儿童对色彩的感知具有极大的个体独特性,这与其生活体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如儿童会画出绿色的太阳可能是因为太阳变成绿色会让人觉得清凉,会画出黑色的苹果可能是认为“苹果生病了”。了解儿童色彩感知的个体独特性,就会理解儿童为什么在审美感知与表达中会出现与现实不符的色彩了。
3儿童对主题的关注反映了其对事物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主题是感知对象各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作品内涵、目的等。儿童对主题的感知与语言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身经验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不确定性。儿童对主题的感知主要通过对构图的理解来实现。传统风格的绘画作品往往将主题置于视觉中心,或稍微偏离中心的位置,是画家想要突出表达的各种因素的聚焦。〔18〕儿童往往也会关注到这个部分,并产生自己的理解。例如,秦文君等人的绘本《抱抱》中的一幅插画,所有动物均将眼神投向了画面右侧一个长着大嘴、喊着“抱抱”的小猩猩。虽然小猩猩本身并不大,但视线的投射、画面的聚焦以及硕大的“抱抱”两个字形成的画面构图,鲜明突出了小猩猩急切寻找妈妈拥抱的心情。这样的主题表现就非常容易被儿童理解。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儿童审美感知教育的启示
◆提供大量有趣、有用、有美感的审美感知对象
有趣更多指向游戏性。对儿童而言,“好玩的才是具有吸引力的”。例如,儿童会搜集掉落的黄叶玩跳树叶堆的游戏,搜集各种不同花纹和色彩的糖纸玩装扮娃娃的游戏,将不同材质的自然物品和生活物品放进袋子里,通过触摸猜出物品名称等。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游戏恰恰是儿童审美感知教育的开始,落叶的堆叠和铺排渗透着艺术的节奏与动感,各色各类的糖纸蕴含着色彩和形状的变化,触摸材质猜出名称需要儿童对肌理与质感有初步印象。正如席勒所说,艺术活动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审美游戏活动,〔19〕儿童艺术的本质是游戏,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态。
有用并不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界定价值,而更多是指向与儿童生活体验相关的“有益性”。比如为儿童提供一个有艺术感的水杯,带领儿童种植并体验收获的喜悦等,这些事物或活动都源自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会带来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触动。
教师提供的审美感知对象还应当有美感。这里的美感并不一定是成人视角下的美,如“五彩斑斓”“满满当当”“左右对称”等,而是更多考虑“儿童认为什么是美的”。
◆提供的审美感知对象形式从简化概括到精细复杂不断发展,为培养图像识读素养奠定基础
鉴于儿童的审美感知具有从简化概括到精细分辨的特点,在审美感知教育中,教师提供的审美感知对象在形式上也应当具备这一特点,从而使得儿童的审美辨识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发展图像识读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既能整体观看以解读图像内涵和意义,又能细致辨别图像造型、色彩肌理等艺术元素”。
具体而言,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提供的审美感知对象在形式上应当比较简单、概括。例如林明子的绘本《小鞋子,走一走》,每一页都只有一双不同动态的小鞋子,很好地把握了低龄儿童认知简化的特点。又如米罗的绘本《天空蓝的金黄》,以简化的图形、线条和鲜明的对比来呈现画面,更易获得低龄儿童的喜爱。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师提供的审美感知对象可以逐渐精细复杂。例如田村茂的绘本《蚂蚁和西瓜》,画面中蕴含丰富的细节,会激发儿童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既可以从整体内容上激发儿童思考,也可以询问更多局部和细节的问题,以推动儿童审美辨识能力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见解,为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提供前提
随着表征力与想象力的不断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逐步从具象感知发展到联想感知。换句话说,由于儿童自身发展水平、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等相差迥异,其所产生的审美见解也有较大差异。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这种差异,鼓励儿童大胆表现。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自主、自觉、自由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教师应当悦纳不同儿童对同一感知对象产生不同的感受与认识。如对梵高的作品《星月夜》中漩涡的认识,有的儿童认为是龙卷风,有的儿童认为是火箭喷射出的气,还有的儿童认为是云朵的裙子,这些认识都是儿童基于感知对象的形式并结合自身兴趣和生活经验等形成的联想。教师在与儿童谈论审美见解或审美感受体验时不能强求其有统一的认识,更不能有对错判断,而是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与鼓励,并提供更多机会和时间让儿童将感受表达出来。
◆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了解艺术元素和原理,为审美判断的养成奠定基础
艺术元素和艺术原理是审美对象的美之所在,也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依据。从单一艺术元素到多个元素的简单组合,再到相对复杂的艺术原理,儿童审美感知的这一发展规律为日后更好地进行审美判断奠定了基础,便于儿童“统合性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形成基本审美能力”。
为引导儿童感知艺术元素和原理,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艺术素养的学习。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机会积累艺术词汇,还应当注重在日常教育中抓住促进儿童审美感知发展的教育契机。例如,教师在与儿童讨论“下雨天”时,在儿童表达了“大泡泡、小泡泡”“变大、变小、不见啦”等有关形状、节奏等艺术元素的词汇后,教师抓住契机请儿童画出这一场景。虽然在对话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向儿童灌输什么是形状,什么是节奏,但多次类似的讨论有助于提升儿童对艺术元素和原理的敏感性,为其审美判断素养的发展积累宝贵财富。
其次,教师与儿童进行艺术元素和原理的对话时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年龄较小的儿童通常对单一艺术元素感兴趣,如色彩、线条等。教师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感知和探索时间,通过带领儿童捕捉并欣赏自然界中的色彩、开展玩色游戏等方式加强儿童对色彩的体验。对年龄较大的儿童,教师可适当引导其发现更加复杂的艺术原理,如人物构图的平衡、楼梯的旋转等,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力,进而更好地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知与体验。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教育的根本引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新的教学大纲中有“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情感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陶艺,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同美术能扯得上关系的技能,当然,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也还是要的。
扩展资料
正确认识学习美术的意义美术课程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来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才能真正体验美术的精髓,学好美术对于训练学生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处。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对美的要求比其他阶段的人还要高。不管是对穿着、首饰、形象的搭配、就连吃的食物造型都要求有一定的美感。
-美术教育
我原来的导师就是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现在毕业了)
我本身是做图像处理的,虽然我是男生。
但是我的同门很多都是女生(我们导师喜欢带女生,呵呵)。
大家原来都不是有很好的基础,但是现在也都还行。
她们有做人脸识别,表情识别,数字水印,车牌汉字识别,车道识别,语音识别情感等等,因为比较具体,比较形象,所以大家都还满有兴趣的。
个人还是满建议你读“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
至于,跨专业的问题,应该看对方学校是否会有这样的顾虑了。
要说自己跨专业后,能不能搞定,我觉得还是可以搞定的,3年时间够你学的了,我有很多东西都是研究生才学好的,本科真的没学到什么。
还有毕业后做什么,这个也要看个人了。
我现在还是做图像处理,是通过拍摄产品图像,自动的判断OK或NG。
我的同学,有的还在做本行,有的做别的类型的软件设计。
希望我的经验对你有帮助。
教育数据采集的技术体系共包括:物联感知类技术、视频录制类技术、图像识别类技术、平台采集类技术。
1、物联感知类技术
该类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可穿戴设备技术和校园一卡通技术。其中,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用于采集设备状态数据,可穿戴设备技术主要用于采集个体生理数据与学习行为数据,校园一卡通技术则主要用于采集各种校园生活数据。
2、视频录制类技术
该类技术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技术、智能录播技术与情感识别技术。其中,视频监控技术主要用于采集校园安全数据,智能录播技术主要用于采集课堂教学数据,情感识别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数据。
3、图像识别类技术
图像识别类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匹配、处理、分析,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的技术,主要包括网评网阅技术、点阵数码笔技术与拍照搜题技术。
其中,网评网阅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学生考试成绩数据,点阵数码笔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各种作业、练习、考试数据,拍照搜题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学生作业练习数据。
4、平台采集类技术
该类技术主要包括在线学习与管理平台技术、日志搜索分析技术、移动APP技术与网络爬虫采集技术。其中,在线学习与管理平台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各种在线学习与管理数据,日志搜索分析技术主要用于采集运维日志与用户日志数据,移动APP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各种移动学习过程数据,网络爬虫采集技术主要用于采集教育舆情数据。
教育数据采集的注意事项:
1、要提前规划设计教育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以便有目的、有序地采集高质量教育数据。
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数据采集的范围、使用的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环境的部署、数据采集质量的保障措施、采集数据的应用目的和场景、数据的存储方案、数据的更新机制、数据的交换标准等。
2、要有清晰的边界大数据虽然具有混杂性、来源多样性等特征,数据的存储成本也越来越低,但并非要囊括一切数据,没有价值的数据是不值得收集和分析的。
教育大数据同样如此,其采集应当有清晰的边界,而非盲目采集任何教育活动数据。究竟要采集哪些数据,取决于数据的应用目的。
3、要保持连续性和规范性。很多时候,仅凭某个学生的一次作业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如果将一个班级每位学生历次的作业成绩甚至作业的过程数据都全部采集到。
便可以客观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发现学习盲点、诊断教学难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和个别化辅导,这时的作业数据便具有了“大”价值。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应秉持“持续创造价值,规范提升价值”的理念。
福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美术学科(适用于2017级高中学生)
考试目标要求
美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上测试目标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力求三者兼顾,综合体现“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以综合测试的形式,测试学生对美术识记、理解、应用、创造等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美术基本常识、代表性的美术家、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中外美术的主要流派、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和组织原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美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的认知。
应用:能恰当使用美术语言分析、解释、欣赏、鉴别、评述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能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进行美术实践活动。
创造: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表达思想和情感。
能根据试题提供的图形、文字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比较和概括美术知识;能根据题意,鉴赏中外经典美术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运用美术鉴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不同模块要求的技能表达思想,懂得创作和表现的基本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高中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在帮助学生形成视觉文化意识的同时,涵养人文精神,培养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美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能力测试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和创造四个能力层次。 “知道、列举、简述”等测试目标,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理解、解释、说明”等测试目标,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分析、探讨、评述”等测试目标,属于应用层次要求;“设计、表现、制作”等测试目标,属于创作层次要求。
考试范围
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称课标)中“1+2”模块的选择策略,即考查必选模块和选修模块中的任意两个。命题范围以课标为依据,结合我省高中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
1《美术鉴赏》模块为必考内容。
2《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为选考内容,选择其中2个模块考查。
考试形式
考试分为纸笔测试(闭卷)和技能测试两部分。具体组织实施见《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闽教基〔2016〕53号)文件。
(一)纸笔测试
1纸笔测试方式:闭卷。
2笔试考试时间:60分钟。
(二)技能测试
1技能测试方式:在选修模块中,选定其中两个模块命题并组织考试。
2技能考试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30分钟。
(三)成绩评定
1纸笔测试试卷分值:100分,占总成绩的60%。
2技能测试分值:100分,占总成绩的40%(每个模块占20%)。
3评定等级:合格、不合格。
试卷结构
1笔试题型结构: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为简答题、技能创作题、综合应用题等。选择题占60%左右,每小题2分,共30小题。非选择题占40%左右,共4题。
2笔试内容比例:美术鉴赏和美术基础知识约占60%,技能理论占20%左右,创作表现占20%左右。
3笔试试题难度:080左右。
艺术创作就是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没有个人情感在里面那就不是创造,而是制造。
因为对于艺术的反馈,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只有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才会有这个大千世界的色彩斑斓。
1 一切的开始都应该是兴趣驱动,如果喜欢画画,就立刻开始,不要纠结所谓的天分问题,热爱就是最好的天分。
2 如果有条件,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去做一下基础素描和色彩的训练~如果没,可以尝试买一些素描书和色彩书看看。要是书也买不到,可以搜下教程,素描色彩的很多。基础训练的最大作用是建立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训练人能分析物体,能感知环境里细微的美感。
3 如果觉得素描开始的基础训练太枯燥很容易叫人觉得乏味并导致放弃,就可以找自己最爱的画手的作品开始临摹,以一模一样为目标,边临摹边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积累问题,并且通过网络寻求答案。
4 画画选择工具并不重要,选择自己最顺手,最容易找到的工具马上开始,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用贵的工具,至少放弃起来想着肉疼 :)。
5 最好能开始选择好目标。要问自己,开始画画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愉悦自己,还是希望以后靠画画为职业?不同的目的会决定学习方法的差别。前者可以可以比较 随自己喜欢,画的如何,标准什么的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保持兴趣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找到乐子。但是如果以职业为目标,就需要根据职业需要做大量枯 燥和重复的训练,对好坏标准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追求。当然,兴趣开始,找到乐子,愿意坚持枯燥的训练成为职业画手,也是挺不错的一种路子
6 就画画而言,技法的磨练是贯穿绘画始终的东西,所以不必要强求自己非得具备多完备的技法多娴熟的技巧才能完成完整的画面,才可以用画面来传达点什么。画画 第一是要融入感情,要有情绪在画面里,笨拙的笔触简单的颜色都可以传递情绪,用炫耀技术的心态完成的画面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也是背离了创作的本质,那叫做习作。
7 要画好画,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养料,多思考多阅读多溜达是很好的办法。没有脱离实际的创意,也没有凭空掉下来的灵感,所以闭门造车其实是不可取的。多看优秀的作品,多对比,养成开阔的视野,比成天纠结着死画提升技法更重要。
8 一切到最后,就是坚持坚持坚持,画画是个苦差事,没有爱可走不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