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和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都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妇人的同情与理解,体现杜甫的人文精神。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别具一种活泼、疏散之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这两首诗不同之处:
杜甫的《野望》表达了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
陆游的《秋兴》表达了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凤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相同点:同是写秋。
供参考。
《明妃曲》和《咏怀古迹五首之三》都表达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对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然而,两者在具体情感表现上存在差异。
王安石在《明妃曲》中表现出对专制帝王的批判,他认为正是由于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而杜甫在《咏怀古迹》中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
总的来说,两首诗都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但在具体情感表现上有所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